【精】魯迅故里游作文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故里游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魯迅故里游作文1
到了到了!魯迅故里到了!洋溢著濃郁水鄉風情的大幅浮雕上,“魯迅故里”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那氣宇軒昂的一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漸漸清晰起來……迎著人流,我們步入了魯迅紀念館。紀念館的建筑與河水縱橫交錯,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是一座古樸而神圣、充滿靈氣又獨具紹興水鄉風情的現代展館。而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坐像。坐在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儀態從容,嚴肅又不乏親切,眉宇間似藏著無限的深思。陳列廳內詳細地介紹了魯迅的坎坷人生: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深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許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18年,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看著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陣陣波浪,為魯迅的一生感慨,更為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所感動……走出紀念館,不覺已是春雨綿綿。雨很小,很細,小得幾乎聽不到“沙沙”的聲音,細得像蠶吐出來的絲。漫步在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賞著這細雨中朦朧的白墻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絲臺門,聆聽著那一串串韻味十足的紹興方言——“賣臭豆腐了!賣臭豆腐了……”“烏氈帽,烏氈帽……”各路游人禁不住駐足停留,來兩串臭豆腐,戴一頂烏氈帽,用心體會著這濃郁的水鄉風情。魯迅當年會不會也常吃這種臭豆腐呢?……接著我們來到了“魯迅故居”。跨過高高的門檻,從側門進去,穿過年代已久的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
“明堂”俗稱“天井”,這里原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閉上眼睛,小時候的魯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我的耳邊似乎還有他的繼祖母蔣氏讓他猜謎、給他講故事的聲音……魯迅的臥室、廚房、百草園……都一一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每到一個地方,都感到離這位一代宗師又近了一步……我最想去的地方還是三味書屋,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循著魯迅的描述去感受他當年讀書時的氛圍。“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三味”就是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額下掛著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圖》,兩邊的柱子上還有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大約是在揭示讀書的真諦吧。走進去,我們看見了一張陳舊的兩屜硬木書桌。書桌極其普通,但卻受到了特別的待遇,因為這就是魯迅因故遲到,在受到塾師的嚴厲批評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書桌。我認真地觀察著,腦子里不由得浮現出小時候的魯迅一筆一畫刻字的模樣與勤勉學習的樣子……
我深深地呼吸著這里的空氣,貪婪地搜索著魯迅的聲息,這里是魯迅成長的搖籃啊。再次走在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還沒有停,一樣的小,一樣的細,為這一趟魯迅故里之游染上了一種別樣的情緒。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故居門前潺潺流過,雨絲輕輕地落在水面上,平靜的河面頓時裂開了好多條“縫”,一圈兒一圈兒地蕩漾開來……我掏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烏篷船。在頭戴烏氈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帶領下,揮手道別了這座偉大的歷史豐碑,而那一圈兒一圈兒的魯迅情卻久久地在我心中蕩漾……
魯迅故里游作文2
到了到了!魯迅故里到了!洋溢著濃郁水鄉風情的大幅浮雕上,“魯迅故里”四個大字蒼勁有力。那氣宇軒昂的一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漸漸清楚起來……
迎著人流,我們步進了魯迅紀念館。紀念館的建筑與河水縱橫交錯,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是一座古樸而神圣、布滿靈氣又獨具紹興水鄉風情的現代展館。而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銅坐像。坐在鮮花叢中的魯迅表情自然,儀態從容,嚴厲又不乏親切,眉宇間似躲著無窮的深思。陳列廳內具體呈現了魯迅的坎坷人生:由一個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長房長孫,變成了一個破落戶子弟;深受資產階級革命浪潮的影響,積極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與李大釗、陳獨秀等當時很多先進知識分子一起寫文章,辦雜志,揭開了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18年,發表了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口語小說《狂人日記》……看著這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陣陣波浪,為魯迅的一生感慨,更為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氣節所感動……
走出紀念館,不覺已是春雨綿綿。雨很小,很細,小得幾乎聽不到“沙沙”的聲音,細得像蠶吐出來的絲。漫步在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賞著這細雨中朦朧的白墻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絲臺門,聆聽著那一串串韻味十足的紹興方言——“賣臭豆腐了!賣臭豆腐了……”“烏氈帽,烏氈帽……”各路游人禁不住駐足停留,來兩串臭豆腐,戴一頂烏氈帽,專心體會著這濃郁的水鄉風情。魯迅當年會不會也常吃這種臭豆腐呢?
接著我們來到了“魯迅故居”。跨過高高的門檻,從側門進往,穿過年代已久的長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稱“天井”,這里原種著兩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閉上眼睛,小時候的魯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我的耳邊似乎還有他的繼祖母蔣氏讓他猜謎、給他講故事的聲音……魯迅的臥室、廚房、百草園……都逐一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每到一個地方,都感到離這位一代宗師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往的得方還是三味書屋,于是又迫不及待得循著魯迅的描述往感受他當年讀書時的氛圍。“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往,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清朝著名書法家倆案鰻艾書所題。“三味”就是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額下掛著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圖》,兩邊的柱子上還有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大約是在揭示讀書的真諦吧。走進往,我們看見了一張陳舊的兩屜硬木書桌。書桌極其普通,但卻受到了特別的待遇,由于這就是魯迅因故遲到,在受到塾師的嚴厲批評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書桌。我認真得觀察著,腦子里不由得浮現出小時候的魯迅一筆一畫刻字的樣子容貌與勤勉學習的樣子……我深深得呼吸著這里的空氣,貪婪得搜索著魯迅的聲息,這里是魯迅長大的搖籃啊。
再次走在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還沒有停,一樣的小,一樣的細,為這一趟魯迅故里之游染上了一種別樣的情緒。一條清澈的小河,從故居門前潺潺流過,雨絲輕輕得落在水面上,平靜的河面頓時裂開了好多條“縫”,一圈兒一圈兒得蕩漾開來……
我取出一把茴香豆,坐上了晃晃悠悠的烏篷船。在頭戴烏氈帽,手持青篙的船家帶領下,揮手作別了這座偉大的歷史豐碑,而那一圈兒一圈兒的魯迅情卻久久得在我心中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