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寫在二十一世紀到來之際的六年級作文
寒假到了,幾乎每天我都看到媽媽在購買各種各樣的物品,有家里常用的日常用品,還有碗、筷等餐具;有水果、糖果等食品,還有五顏六色的鮮花;有豬肉、魚肉、羊肉、雞、鴨、牛肉等葷菜,還有各式各樣的蔬菜;當我看到媽媽手上還拿著紅色的燈籠、紅花、紅福、和童子童女恭喜發財、以及對聯、還有炮竹時,喔,我忽然想起來了:快過年了!一年一度的春節又要到了,我好高興呀,我每天都在幫著媽媽,總想伴隨著媽媽的左右,同媽媽一起準備年貨,一同歡慶新年的到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寫在二十一世紀到來之際作文。可是,在媽媽百忙中,我時常提出疑問:人們為什么會有過大年的習俗呢?媽媽說: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春節的叫法始于民國,在這之前稱為“年”。在中國古代,對于年就有不同的叫法,在夏代叫“歲”,表示新年一到,春節就來了。商代叫“祀”,說明四時已盡,該到編入史冊的時候了。到周代,才有了“年”的說法。《谷梁傳》中說“五谷大熟為大有年。”甲骨文中的“年”字也是谷穗成熟樣子。由此可見,“年”原是慶祝豐收的喜慶日子,故古代辭書把“年”字放在“禾”部,叫“稔”,寓意谷禾豐,所以年的意思就是五谷皆熟,收成好。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確定:“正月為歲首。”這就是現在農歷年中所規定的年。因此,為慶賀豐收和迎接新的一年,老百姓就把在立春前農歷正月初一稱為“過年”。民國初年,為了區別辛亥革命前通用的農歷與革命后使用的陽歷,此后一年中第一月的第一天被正式定為“年”,而二十四節氣中“立春”恰好在農歷正月前后,所以農歷正月初一就被稱為“春節”。
媽媽還說:有一個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兇猛可惡的怪物,它每年到了臘月三十的晚上,都要到各個村莊里去偷取食物,將人們秋收后存留下來的糧食和各種食品全都偷走。所以,人們都憤恨這種怪物,為了保護好當年秋收時的稻谷、麥子等糧食,并趕走這個可惡的怪物,大家都不去休息,因為這個怪物害怕燈火、害怕吵鬧和各種響聲,所以人們都聚集在一起,點著篝火,一邊交談,一邊吃喝、玩耍,一邊唱歌、跳舞,還一邊放著鞭炮{以前稱為爆竹},熱熱鬧鬧地直到第二天。最后,這個怪物終于沒能偷到任何東西而餓死。
從此,人們也就習慣了以每年的臘月三十日為紀念日,并稱之為“過年”,也以此來迎接第二年新的第一天,即“春節”。春節是我國古代的節日,數千年的歷史形成了許多春節習俗。掃塵:早在商代的青銅器上,就有“掃帚作掃”的銘文。在夏商時期,民間就有在春節前夕“灑掃門間,去塵穢,凈庭戶”的習俗。民謠云:“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就是把室內室外都徹底打掃,衣被用具,洗涮一新,干干凈凈迎接新年。春聯:起源于我國古代的“桃梗”。《淮南子》上說,掛在門兩側避邪的桃符{即桃梗}上年一換。但春聯的正式名稱始于明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在除夕下旨:“公卿十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從此,春聯得以推廣,每逢過年,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兩側貼上春聯。爆竹:過年爆竹始于漢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古人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出“噼噼啪啪”的聲響,以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人們發明了火藥制成的鞭炮,代替了以火爆竹。拜年:春節期間,親朋好友,登門拜訪,互致節日問候。據陸容《菽園雜記》記載,拜年習俗最早始于明代。春節期間,朝管往來,不管認識與否,都要互拜,百姓則各拜親友。清代時興春節時送“拜盒”,即將賀年貼放在精美的飾盒里送給親友,以示莊重。說起過年,各個國家、各個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習慣。每當新年來臨之際,世界各地的第一餐都因傳統習俗不同而各表現其特點:意大利人新年時愛吃小扁豆,此豆宛如古幣,意為食后可日進斗金。西班牙人在除夕夜,全家團聚等教堂鐘聲開始敲12點時,便爭吃葡萄,若能合著鐘聲節拍吃下12顆,便象征著一年的每個月都大吉大利。
朝鮮人過春節愛吃甜飯{類似我國的八寶飯},以預示新的一年中日子過得甜甜蜜蜜。保加利亞人在除夕夜都要吃新年蛋糕,因內有各種各樣的小禮物,若誰吃到玫瑰花,就表示他將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以上各國在辭舊迎新的第一餐中雖各有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深信這樣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以求全家平安、幸福。在我們中國南方,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初,由于人們經濟發展落后,生活水平很低,每到過年時,貧困的人家把一年節省下來幾粒米飯煮成粥,就很高興了,富貴的人家,能吃上象樣的白米飯也就很滿足了;到了六、七十年代末期,人們經濟發展進步了,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到了過年時,不但能吃到好的米飯,而且家家戶戶都可吃上雞、鴨、豬肉、和魚肉,甚至全家人會聚在一起,包上餃子,熱熱鬧鬧地慶祝新年的到來。在有的地方,也有串門的習慣,還實行給小孩壓歲錢,人們互相來往,互相祝福,送上賀禮,以示新年平安吉祥之意。年似一首歌。曾記得奶奶說她小時候,老輩人常教小孩子們唱:“新年到了,糖瓜祭灶,姑娘要花,小伙要炮,老爺爺要買新氈帽,老奶奶要吃大花糕。”唱著唱著,便過年了。年似一盞燈。爺爺說,過了臘月,年味一天比一天濃,殺過的豬和雞埋在雪里凍著,到了臨近過年的前幾天,扒出來化了做菜。吃過年飯,換上新衣新鞋,提著一盞紅燈籠,和伙伴們去村邊的小廟,請“先輩”們“回家過年”。在冰天雪地里,紅燈籠宛如一顆顆歡快的心。年似一杯酒。以前的人家生活不很富裕,但到過年時,仍將屋子收拾得很干凈,燉一只雞,蒸一條魚,全家人坐在一起,淺淺地酌上一口酒,簡單而溫馨地將新年度過。年似一桌菜。過年那天,母親總要在房里點一燭香,那是我們家的年味。父母將美味佳肴端到桌子上,擺出一幅五谷豐登的好年景……。往年的除夕之夜,家家戶戶都喜氣洋洋地圍坐在電視機旁,興致勃勃地看著“春節聯歡晚會”,等待著新年的到來。零點的鐘聲敲響了,只見噼哩啪啦,一陣陣震耳欲聾的爆竹聲劃破了夜的寂靜,接著漆黑的天空早已布滿了各種各樣五光十色的煙花,爆竹聲時高時低,此起彼伏,使除夕之夜變得無比熱鬧,漫天的煙花如一個個明晃晃的彩球,似一朵朵亮閃閃的鮮花,像一顆顆拖著光帶的流星,把原本漆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晝。今年除夕也不例外,但是,今年與往年也有不同之處,今年是新千年,新世紀的第一年,辭舊迎新,人們都以各個地區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去迎接新的二十一世紀春節的到來。在新世紀到來之際,我們回顧著、思考著過去,展望著未來。當新年的鐘聲敲響后,二十一世紀的曙光在地平線上緩緩展露,同時,二十世紀的大門在我們眷顧不舍的目光中闔然關閉了……。自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沒有任何一個世紀像過去這一百年那樣讓我們難以忘懷,因為有太多的傷痛讓我們記憶猶新:比如兩次“世界大戰”;也有太多的殘酷現實需要我們亡羊補牢和曲突徙薪:人口膨脹,物種滅絕,氣候異常,資源匱乏等;還有太多的慘痛失敗讓我們不敢回避深刻的教訓: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八十年代非洲大饑荒,泰坦尼克號沉沒……還有富國與窮國的貧富差距日益拉大……。自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也沒有任何一個世紀像過去這一百年那樣讓我們精神振奮,因為有太多的變革改變了諸多民族和國家的命運,有太多偉大的發現、發明和非凡的創造,把人類文明進程展現出魅力無限的前景……。在今天的歲月里,與過去一百年兩千年乃至更久遠的歲月不一樣,人類在二十一世紀里或許會遇到更大的困難和棘手的挑戰,但人類追求光明和真理的步伐一如既往,不會停息。撫今追昔,展望未來,人類文明社會的發展還“路漫漫其修遠兮”!人類還須不斷努力“上下而求索”!在新世紀的今天,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而且人的思想也進步了,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過年也有不斷的改進,今年春節,人們不但參與了旅游活動,而且還能走進讀書境界,讓知識充實自已,使春節顯得更富有生氣。
年是今天的祝福,年是明天的希望。
我已經是快三年級的學生了,我也和大人一樣,有一顆愛國之心,在我國走上新世紀的第一年,我心里也有很多的想法。曾記得媽媽時常對我說,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首先就應該具備有一顆熱愛自己祖國的心,當我們的祖國走進改革開放的新的世紀,我們作兒女的就更應該為美化祖國——“母親”而出力。“三字經”里亦道:“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人們也常說:“現在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因此,雖然我只是一個小學生,但我也是一個公民,也應該為祖國的建設出一份力。那么,此時此刻,我一定要好好地學習,上課認真聽講,在德、智、體三方面表現出色,并在今年的素質教育中,爭創優秀,從小打好基礎,長大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寫在二十一世紀到來之際的六年級作文】相關文章:
寫在秋天作文11-24
寫在分別之際的作文01-22
寫在開學伊始作文01-28
寫在畢業季作文11-13
寫在臉上的話01-11
寫在雨天的文字12-09
寫在母親節作文01-30
寫在平安夜的作文07-19
寫在中秋前夜作文01-26
有關寫在路上勵志作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