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紙上談兵歷史典故

時間:2023-10-09 13:10:33 煒亮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紙上談兵歷史典故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對于這個故事你了解多少,學到了什么東西?本文是小編精心編輯的紙上談兵歷史典故,希望能幫助到你!

紙上談兵歷史典故

  紙上談兵歷史典故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系,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愿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龁(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占了。

  王龁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筑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么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里。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龁,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

  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么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后路;另派五千騎兵,直沖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筑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

  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沖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里全部覆沒了。

  【紙上談兵的典故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紙上談兵的典故釋義】

  紙:書;兵:用兵之道。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他一談起用兵之道來,連趙奢都說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并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臨終前囑咐趙括,千萬不要擔任將軍的職務,否則必定會給趙國帶來失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孝成王任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久經沙場的廉頗領軍20萬前去抗敵,兩軍在長平展開了大戰。廉頗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筑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于是廉頗下令閉門不出,進行嚴密防守,不管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戰。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布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怕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

  趙括根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向秦軍發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知道中計,可為時已晚。趙軍成了甕中之鱉。幾十萬趙軍內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46天后,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還沒沖到秦軍的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了。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40萬大軍全被秦軍活埋。從此以后,趙國一蹶不振。

  【成長心語】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沒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卻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行動才是實現夢想的關鍵。趙括空有理論,卻忽視戰場上的實際情況,他將自己所想的當成一種真知灼見,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做”與“想”是不一樣的,它需要耗費腦力和體力,需要面對過程中的許多困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我們心中的所想變為現實,才能驗證它是否可行。

  相關人物

  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

  歷史評價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愿王勿遣。”

  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徐鈞:“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成語質疑

  戰國時沒紙,作史記時紙未廣泛應用,這就很明顯,這個成語不可能是戰國時的,也不可能是司馬遷所作。

  紙上談兵的雛形大約出現在唐宋,正式作為成語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書生用兵,跟趙括一點關系都沒。連《東周列國志》也沒有這個說法。

  關于所謂趙括紙上談兵的最早記載,應該是《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是評價趙括為紙上談兵,評價是否正確不提,但這顯然不能說這個成語源自趙括。

  至于該觀點的發明,大概就是《現代漢語詞典》的功勞了,這本書是明確把該成語的出處定義在長平之戰的,依據說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紙上談兵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09-22

紙上談兵的趙括的歷史典故12-21

趙括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02-16

關于趙括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01-27

2016成語紙上談兵的歷史典故精選01-28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01-30

歷史典故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