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歷史典故大集錦
以史明鑒是一種常見的教育方式,也是一種可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渠道,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經(jīng)典歷史典故大集錦,歡迎參考閱讀!
以管窺天
【出處】《史記·扁鵲列傳》。
【釋義】以:用或從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窺是從小孔或縫隙里看。本意是從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見聞狹隘,看問題片面。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名醫(yī)扁鵲,原名秦越人。因為他救活了許多瀕于死亡的人,所以當(dāng)時人們把他稱作傳說中黃帝時代的神醫(yī)扁鵲,而不去提他真實的姓名了。傳說,扁鵲曾得到過仙藥和秘方,能隔墻給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臟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鵲帶領(lǐng)弟子外出巡醫(yī),路過虢國都城的王宮,隔墻聽到宮內(nèi)一片哭聲,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qū)m外守門人詢問。方才得知是太子剛剛?cè)ナ馈1怡o又問:“他什么時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門人回答:“今天早晨雞叫二遍的時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氣運行沒有規(guī)律,陰陽交錯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鵲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已經(jīng)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對守門人說:“請稟告君王,我是齊國的醫(yī)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復(fù)活。”守門人瞧了瞧扁鵲,說:“先生該不是胡說吧?人死了還能治活?我聽說上古有個姓俞的醫(yī)生,治病不用湯劑、藥酒及其他東西。一解開衣服診視,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開皮膚,疏通經(jīng)脈。先生的醫(yī)術(shù)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話,要使他再生是騙人。”扁鵲再三請求守門人,他就是不答應(yīng)。扁鵲嘆息說:“您說的那些治療方法,就像從管子里去看天,從縫隙中看花紋一樣。我用的治療方法,不用給病人切脈、察看臉色、聽聲音,只要觀察病人的`體態(tài)神情,就能說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門人見他說得很有把握,終于答應(yīng)替他去稟報國君。國君一聽太子有救了,非常高興,即刻請扁鵲進宮給太子看病。扁鵲仔細檢查了太子的身體,切了太子的脈,然后為太子實施針灸。當(dāng)銀針扎進太子身體后,太子就慢慢睜開眼,嘴唇微微動了動,周圍的人們都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扎完針后,扁鵲又為太子配制了幾副藥,同時告訴太子侍從如何煎服。最后,他對君主說:“太子不出一個月,身體就會康復(fù)。”果然,沒出一個月,太子完全恢復(fù)了健康。
從此,扁鵲的名聲就更大了。
【成長心語】
守門人一開始不把扁鵲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鵲有如此高的醫(yī)術(shù),只能說明他見識狹隘。而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不但見識狹隘,心胸也狹隘,他們用厚厚的殼把自己嚴嚴實實地包裹起來,生活在自己狹小冷漠的世界里。他們處處以自我利益為核心,無朋友之情,無惻隱之心,不懂得寬容、謙讓、理解、體貼、關(guān)心別人。他們始終生活在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礙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種豁達、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木人石心
【出處】《晉書·隱逸傳·夏統(tǒng)》。
【釋義】本義為“木頭人,石頭心”,比喻人全無感情,不為外物所動。
【歷史典故】
晉朝有個名士叫夏統(tǒng),會稽人,是位超凡脫俗的隱士。他多才善辯,很有名氣。當(dāng)時,許多人勸他出來做官,都被他拒絕了。
一次,他來到了京城洛陽,太尉賈充聽說了,便想利用他的才學(xué)和名望來擴充自己的勢力,于是就勸他到自己身邊來任職,被他婉言謝絕。賈充不甘心,調(diào)來整齊的軍隊,裝飾上華麗的車馬,吹著響亮的號角,從夏統(tǒng)面前走過。賈充對夏統(tǒng)說:“如果你同意到我身邊來做官,就可以指揮這些軍隊,乘坐這樣華美的車子,那該有多威風(fēng)啊!”夏統(tǒng)對眼前豪華顯赫的`場面就像沒有看見似的,根本不動心。
賈充仍不死心,又招來一些美女,在夏統(tǒng)面前輕歌曼舞。賈充心想,這下你總該動心了吧。不料,夏統(tǒng)漠然如初,毫不動搖。賈充見全然打動不了夏統(tǒng)的心,不解地說:“天下竟有這樣的人!真像木頭做的人,石頭做的心啊!”
【成長心語】
誘惑,是一個會讓人心動的詞匯。每個人的心中都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轟轟烈烈,殊不知,這轟轟烈烈中便包含了無數(shù)次誘惑的考驗。誘惑是從來都有的,差別在于面對誘惑,每個人所作出的不同反應(yīng)。有的人享受誘惑,讓自己沉醉于誘惑之中,一步步地淪陷;有的人潔身自好,他們不同流合污,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
我們身處的社會雖然不是物欲橫流,但也有太多的誘惑,要想保持自己高貴的人格,便需要以一顆禪定的心去抵御誘惑。只有這樣,才能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負米養(yǎng)親
【出處】《孔子家語·致思》。
【釋義】借米以贍養(yǎng)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順。
【歷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要求了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國。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學(xué)問和人品,給子路加封到擁有百輛車馬的官位。家中積余下來的糧食達到萬石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懷念雙親,感嘆說:“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樣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來贍養(yǎng)父母雙親,可惜沒有辦法如愿以償了。”孔子贊揚他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成長心語】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后發(fā)出的嘆息。這與子路的心態(tài)不謀而合。盡孝并不是用物質(zhì)來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對父母是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誠敬。我們能孝敬父母、孝養(yǎng)父母的時間一日一日地遞減。如果不能及時行孝,會徒留終身的.遺憾。孝養(yǎng)要及時,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時候,才思親、痛親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長輩的美德,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個連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么能算一個好孩子?他怎么能算一個好學(xué)生?長大后,他怎么能尊重老人、贍養(yǎng)老人?怎么能擔(dān)負起家庭和社會的重任?“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子路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榜樣。
鴻鵠之志
【出處】(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士容》和(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釋義】鴻鵠:天鵝,叫聲洪亮,飛得很高;志:志向。天鵝翱翔于天空的遠大志向。比喻志向遠大和有抱負的人。
【歷史典故】
秦朝末年,統(tǒng)治者昏庸無道,不斷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僅要交納沉重的賦稅,還要服繁重的徭役,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當(dāng)時,有一個人名叫陳勝,字涉。他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以替別人耕種為生。他深刻地體會到下層人民的疾苦,也為當(dāng)時社會上所存在的嚴重的貧富差異而憤憤不平,于是,他便暗暗地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這種局面。
一天,他和別人一起在地里勞作,中間休息的時候,他們談起了現(xiàn)在過的`苦日子。陳勝因失望而嘆息了好長時間以后,對同伴們說:“假如以后誰發(fā)達了,一定不要忘記曾經(jīng)一起受苦的人啊!”同伴們都覺得他是異想天開,笑著回答他說:“我們都是被人雇來耕地的農(nóng)民,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哪里談得上富貴啊?別做白日夢了!”陳勝長長地嘆了一口氣說:“燕子和麻雀又怎么會知道天鵝凌空飛翔的遠大志向呢!”
胸懷大志的陳勝,后來揭竿而起,成為秦朝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之一。
【成長心語】
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是一個人成才的基礎(chǔ)。舒爾茨說:“理想猶如天上的星星,我們猶如水手,雖然不能到達天上,但我們的航程可憑它指引。”從古到今,大凡有作為的人都是有崇高理想的。吳王夫差滅了越國,越王勾踐懷著復(fù)國之志,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終于打敗了吳國。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青年時代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遠大志向。他以此為目標,奮斗終生,實現(xiàn)了他的抱負。讓我們樹立一個遠大的理想,向著遠大的目標前進吧!
鵬程萬里
【出處】(戰(zhàn)國)莊周《莊子·逍遙游》。
【釋義】鵬:傳說中的大鳥;程:路程;萬里:遠大。相傳鵬鳥能飛萬里路程。比喻理想宏偉,前程遠大。
【歷史典故】
傳說,在遙遠的北方,有塊不毛之地,那里有個無邊無際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有一種魚,其身寬達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鯤變成了一只大鳥,就是鵬,它的脊背好似巍峨的泰山,它展開雙翅,宛如遮天的烏云一樣。
大鵬鳥乘著旋轉(zhuǎn)的狂飆盤旋向上,搏擊一下翅膀,就激起海面三千里的浪。它乘著旋風(fēng),直向高飛去,扶搖直上,沖入云霄,一下子就可以飛出幾萬里。如此遠的距離,大鵬鳥要過半年才能飛回到原來的住所休息。
沼澤中有只小小的雀兒,看見大鵬在高飛,不以為然地笑笑說:“它將飛到哪里去呢?我跳躍飛騰,悠然向上,不過幾丈高,又回到地面上,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自由自在,這也是極得意的'飛行啊。它飛飛向幾萬里外的地方,是為什么呢?”
后來,人們常用“鵬程萬里”作為祝賀或自勉的話。李白在《上李邕》中,寫道:“大鵬一日同風(fēng)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漁家傲》中,寫道:“九萬里風(fēng)鵬正舉。”
【成長心語】
俗話說:“石看紋理山看脈,人看志氣樹看材。”一個人如果沒有志氣,就不會奮發(fā)向上,也成不了一個有成就的人。立志是成功的起點,一個人只有具備明確的目標和遠大的理想,才會朝氣蓬勃,勇往直前。志有高下之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就像登山一樣。有的人發(fā)誓要登上最高的山,有的人卻只想攀上丘陵。登高山固然辛苦,只要堅持到底,必能如愿。那種“一覽眾山小”的境界,豈是登丘陵的人所能感悟和企及的?唯有具備遠大的理想,經(jīng)過努力之后,才能取得驕人的成就,因為偉大的動力來自偉大的目標。
夸父逐日
【出處】《山海經(jīng)·海外北經(jīng)》。
【釋義】夸父:古傳說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趕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歷史典故】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著一群力大無窮的巨人。他們的首領(lǐng)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們高大魁梧,意志力堅強,而且心地善良,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但是當(dāng)時的大地上毒蛇猛獸橫行,夸父每天都率領(lǐng)眾人跟洪水猛獸搏斗。
有一年,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干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紛紛死去。夸父看到這種情景心里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后紛紛勸阻。有的人說:“你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么遠,你會累死的。”有的`人說:“太陽那么熱,你會被烤死的。”
但是夸父心意已決,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于是,夸父告別族人,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夸父在地上如疾風(fēng)似的拼命追。他穿過一座座大山,跨過一條條河流,跑累的時候,就打個盹,餓的時候,就摘野果充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但是,他沒有害怕,一直鼓勵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九天九夜之后,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終于追上了它。夸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抱住太陽。可是太陽熾熱異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一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干;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縱橫千里的大澤,大澤里的水足夠夸父解渴。但是,夸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成長心語】
卓越者和平庸者最根本的差別,并不在于天賦,而在于有沒有人生的目標。人生沒有目標,正如生活沒有方向,讓人意志消沉,碌碌無為而虛度一生。平淡而有規(guī)律的日子,使人愜意,但讓人容易失去方向。不甘于平庸一生,不愿意永遠被埋沒,則需要樹立目標,然后向著既定的目標努力奮斗。樹立自己人生的目標,就如同黑夜中燃起不滅的燈,照亮我們前進的方向。只要有了目標,平淡的日子亦能放射出絢麗的光芒,生活才會變得充實和有意義。
紙上談兵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釋義】紙:書;兵:用兵之道。在紙面上談?wù)摯蛘獭1扔骺照劺碚摚荒芙鉀Q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xiàn)實。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他一談起用兵之道來,連趙奢都說不過他。日子久了,趙括便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趙奢深知兒子并沒有帶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臨終前囑咐趙括,千萬不要擔(dān)任將軍的職務(wù),否則必定會給趙國帶來失敗。
公元前262年,秦國進犯趙國。趙孝成王任命廉頗為大將,率軍抵抗。久經(jīng)沙場的廉頗領(lǐng)軍20萬前去抗敵,兩軍在長平展開了大戰(zhàn)。廉頗見秦軍強大,不能硬拼,便決定在長平筑壘固守,等到秦軍糧草供給不足的`時候再出兵作戰(zhàn)。于是廉頗下令閉門不出,進行嚴密防守,不管秦軍如何挑釁,都不應(yīng)戰(zhàn)。就這樣,廉頗在長平堅守達三年之久,秦軍沒能得逞。
秦國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人到趙國都城邯鄲去散布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特別怕趙王任命趙括為將。趙王果然中計,下令由趙括取代廉頗為大將。
趙括根本沒有實際作戰(zhàn)經(jīng)驗,一上任便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案,向秦軍發(fā)起全面攻擊。秦軍假裝戰(zhàn)敗,一直將趙軍引到秦軍大營前。趙括知道中計,可為時已晚。趙軍成了甕中之鱉。幾十萬趙軍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軍,陷入了絕境。
46天后,趙括決心孤注一擲地向外突圍,還沒沖到秦軍的陣地前,就被亂箭射死了。主帥一死,趙軍全線崩潰,40萬大軍全被秦軍活埋。從此以后,趙國一蹶不振。
【成長心語】
做人如果沒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沒有太陽。如果有了理想?yún)s沒有行動,理想永遠只是理想。在“想要”和“得到”之間還有兩個字,那就是“做到”。行動才是實現(xiàn)夢想的關(guān)鍵。趙括空有理論,卻忽視戰(zhàn)場上的實際情況,他將自己所想的當(dāng)成一種真知灼見,最終只能以失敗而告終。“做”與“想”是不一樣的,它需要耗費腦力和體力,需要面對過程中的許多困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將我們心中的所想變?yōu)楝F(xiàn)實,才能驗證它是否可行。
【經(jīng)典歷史典故大】相關(guān)文章:
素女與大鴻歷史典故09-12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十大著名飯局的歷史典故03-30
六大神劍的歷史典故06-23
關(guān)于大鵬與焦冥的歷史典故05-29
精選歷史典故12-11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9-23
「歷史典故」08-11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