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典故合集15篇
有關歷史典故1
咄咄逼人
典故一: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說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由于當時在場的殷仲堪正好是瞎了一只眼睛的,聽了此話自覺難堪,但又不便當眾發怒,只好說了一句語雙關的`話聊做解嘲:“呦,真是咄咄逼人呀。”
典故二: 出自晉?衛鑠《與釋某書》:“衛有一弟子王逸少,甚能學衛真書,咄咄逼人。”衛鑠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啟蒙老師。其書中說的王逸少就是烏衣巷里的王羲之。
有關歷史典故2
寄人籬下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時張融一貫主張寫作要有自己的獨創性,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在一篇文章的`序言中寫道,大丈夫做文章應當像孔子刪編《詩》、《書》、制定《禮》《樂》那樣,而不能一味寄人籬下,模仿別人。
有關歷史典故3
秦檜受杖
宋·洪邁《夷堅志》載,宋賣國奸臣秦檜,假托皇帝詔書,害死了岳飛。后來秦檜游西湖,忽得暴疾,“皆悶之際,忽見一人披發?目,厲聲責曰:‘汝誤國害民,殺害忠良,我已訴于天矣,青春勵志。汝當受鐵杖于太祖皇帝殿下。’檜自此怏怏以死。”
有關歷史典故4
奉城高橋鎮有座石拱橋,建于明永樂六年.相傳當地有個鄉紳外出,有人問他出生何處?他說高橋.那人又問高橋有多高?他夸耀說:“初一跌下去,月半咚聲響.”此事傳到乾隆皇帝那里,引起游興,欲下江南看高橋.船從淀山湖進黃浦江直駛奉賢,途徑得勝港.乾隆問:“此處何地?”侍從答道:“此乃得勝港.”乾隆一聽“得勝”兩字,大悅,即令回朝.乾隆中途回朝可樂煞高橋鄉紳,慶幸免卻一場欺君殺身大禍.
橋的歷史典故(四):碎盤橋
有關歷史典故5
將歷史典故滲透在哲學教學里,會使哲學變得鮮活而有趣,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歷史典故中的哲學。
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最根本的觀點,我們的教材有如下的表述:“由于客觀事物都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都有其過去、現在和未來,因此,我們觀察一個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過去,觀察它的現狀,還要預測它的未來。只有弄清事物的來龍去脈,才能使我們的思想符合不斷變化著的客觀實際,適應形勢的發展。”這段話啟示人們要用審時度勢、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問題。然而,學生由于生活閱歷所致,很難深入理解這段話。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時我并沒有給學生講抽象的道理,而是引用了一段三國的故事。我扼要介紹了三國的歷史,告訴學生三國是我國歷史上大分化、大動蕩的時期,也是群星璀璨人才輩出的時期,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但最終之所以出現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并不是偶然的,曹操、劉備、孫權以他們的宏才大略為自己贏得了歷史上的地位,教育論文《歷史典故中的哲學》。當時人們對各派勢力的前途看法不一,對局勢發展充滿各種猜測和設想,對天下英雄的評判也眾說紛紜,大多數人認為“四世三公,門多故吏,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極多”的袁紹乃是稱霸一方的英雄,而人單勢孤、寄人籬下的劉備怎能與袁紹相提并論呢?然而曹操卻不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待人,以一時成敗論英雄。他在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斷言“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的袁紹不會成就大事業;相反劉備“胸懷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是真英雄也。結果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開創了蜀漢基業,三分天下有其一,而袁紹在官渡一戰中被曹操打得倉惶逃竄,連連敗北,最終被消滅,歷史證明了曹操的遠見卓識……學生們邊聽邊若有所思地點頭。
我說,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看問題呢?
學生們回答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有些思維活躍的同學還聯系身邊的生活提出了他們的思考:“老師,我認為在填報高考志愿的時候,很多同學盲目扎堆報熱門專業,不考慮未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就不是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哲學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歷史典故,往往可以提高教學的信度,讓學生在以史為鏡的思考中得到智慧的啟迪。
有關歷史典故6
【河南省湯陰岳飛廟】
湯陰岳飛廟,原為精忠廟,又稱宋岳忠武王廟。
岳飛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受人們敬仰的民族英雄,他的家鄉在安陽市湯陰縣。從京廣鐵路湯陰站下車,一出站,即可望見雄居于花崗巖基石上的岳飛銅像。湯陰縣有許多與岳飛有關的遺址,岳飛廟就在縣城內。
岳飛廟始建年代不詳,現址為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面積為四千三百多平方米,殿宇建筑九十余間,是一處較完整的古建筑群。精忠坊是岳飛廟的頭間,為一座營造精美的木結構樣牌樓。兩側八字墻上刻有18米高的大字“忠”、“孝”。
進入門檻,便見石階下跪著五具鐵鑄像,即當年殺害岳飛的秦檜、王氏、萬俟卨、張俊。跪像背后立一尊金銅像,怒目執劍,對秦檜等人呈居高臨下鎮壓之勢。
出身于農民家庭的岳飛是南宋著名軍事家、抗金名將。其母曾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率軍抗擊金兵,六戰六捷,屢建奇功。宋高宗卻伙同奸相秦檜一心與金求和,一天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撤兵,并解除了他的.軍權。最后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三十九歲的岳飛殺害于杭州。
家鄉人民對岳飛寄予無恨的敬仰之情,對秦檜等奸臣恨之入骨。精忠坊建于明正德七年(關于1512年),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結構牌樓。它由六根大木柱托起五間屋頂,在古建筑學上稱之為“三間六柱五樓柱不出頭”式。斗拱型制屬九踩四昂重翹式。它排列緊湊,吻合嚴密,飛檐尖聳、勾心斗角,在力學、美學、建筑學方面很有研究價值。
精忠坊兩側壁間鑲嵌的“忠”、“孝”石刻大字,為明萬歷年間彰德府推官張應登所題。岳飛廟正殿,巍峨莊嚴。廟內碑碣林立,存放明、清兩代官員及文人學士所題的詩詞歌賦和修廟記實。東西小院中各有一亭子一座,東為“肅瞻”,西曰“觀光”。
院中碑刻近三百通,是中原地區一個較大的書法、文學藝術寶庫,其中著名的有朱元璋、乾隆、徐達、董其昌、海瑞、何紹基等人的碑刻,還有岳飛所作千古絕唱《滿江紅》祠、《還我河山》、《寶刀歌》和手書前、后《出師表》等。是中原大地上一處彌足珍貴的書法文學藝術和史學研究的寶庫。
再進儀門,出御碑亭北望,即為雄偉莊嚴的大殿。大殿高十米,氣勢恢宏。殿內正中是岳飛的彩色座像,英武魁偉,氣宇軒昂,栩栩如生。座像上方為貼金巨額“還我河山”。東西廂房為岳飛事跡陳列館。
后院為寢殿,殿內陳列著岳飛著名的書法珍品《出師表》石刻。寢殿后還有岳云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等。20xx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關歷史典故7
谷永,字子云,長安(在今陜西西安市)人,漢成帝時擔任過光祿大夫、大司農等職。
漢成帝二十歲做皇帝,到四十多歲還沒有孩子。他聽信方士的話,熱衷于祭祀鬼神。許多向漢成帝上書談論祭祀鬼神或談論仙道的人,都輕而易舉地得到高官厚祿。
成帝聽信他們的話,在長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賜福,花了很大的費用,但并沒有什么效驗。
谷永向漢成帝上書說:“我聽說對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萬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為不正的人蒙蔽。現在有些人大談神仙鬼怪,宣揚祭祀的方法,還說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藥,壽高得像南山一樣。聽他們的說話,滿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馬上就能遇見神仙一樣;可是,你要尋找它,卻虛無縹緲,好像要縛住風、捉住影子一樣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賢明的君王不聽這些話,圣人絕對不說這種話。”
谷永又舉例說:周代史官萇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辦法幫助周靈王,讓天下諸侯來朝會,可是周王室更加衰敗,諸侯反叛的更多;楚懷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靈保佑打退秦國軍隊,結果仗打敗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虜;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藥,結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說道:“從古到今,帝王們憑著尊貴的地位、眾多的財物,尋遍天下去求神靈、仙人,經過了多少歲月,卻沒有絲毫應驗。希望您不要再讓那些行為不正的人干預朝廷的事。”
漢成帝認為谷水說得很有道理,便聽從了他的意見。
“捕風捉影”和“無中生有”都表示缺少事實,都含貶義。但是“捕風捉影”重點在表示沒有確鑿根據,缺乏事實;而“無中生有”則重點在表示憑空捏造。使用這兩個成語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啦!
有關歷史典故8
1、長安酒會
當年讀杜甫的詩,最喜歡的一首就是《飲中八仙歌》。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詩里獨獨最喜歡這一首?原因只有兩個字:熱鬧。這首詩十分熱鬧而有趣,把“飲中八仙”描繪的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古人說“二士共談,必說妙法”,這“飲中八仙”齊聚,會是怎樣的一種盛況?我們只能從杜甫的詩里來揣摩體會了。這“飲中八仙”分別是詩人賀知章、汝陽王李琎、左相李適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義者蘇晉、詩仙李白、書法家張旭、辯論高手焦遂等八人。
雖然歷史上沒有這“飲中八仙”齊聚一堂的明確記載,但盛唐時各種酒會盛行一時,參與者甚眾。這“飲中八仙”,都是當時的名人,或同朝為官,或詩文相交,或意氣相投,我們知道,名人一向喜歡扎堆,他們八個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堅信他們必聚在一起飲過酒,而且還不只一次,當然參與者可能還有些其他人。這種聚會,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綿綿中舉杯把盞,也可能在春雷陣陣里開懷痛飲。總之,如果你不能證明他們沒在一起過,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說法,曾經有過這么一次瀟灑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詩把這種場面記錄下來并傳于后世。
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滿座;你來我往,舉杯豪飲;觥籌交錯,滿座盡歡;酒色齊聚,且飲且賞;坐而論道,醉而忘憂;以文會友,以詩下酒;惟酒是務,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燈,燈下尋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為圣,酒濁為賢;酒亂汝性,酒壯我膽;酒林高手,飲壇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飲驢飲;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過,還有六圈;六圈結束,再來十壇……
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會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陽王: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四仙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2、鴻門宴
話說項羽不喜劉邦先占關中,又聽說劉邦欲在關中稱王后,更是大怒。謀士范增識見不凡,他對項羽說,劉邦早年在山東一帶時,“貪于財貨,好美姬”,活脫脫一暴發戶的形象,不足為慮。而目前在關中,劉邦“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認為劉邦已有“天子氣”,宜早下手把他除掉,否則后患無窮。
在張良和項莊的暗地斡旋下,項羽沒有立即攻打劉邦,而是擺下了一桌酒席宴請劉邦。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這是另一場雙龍會,但參與者卻比煮酒論英雄那場酒局要多,發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鴻門宴是項羽和劉邦之間的強強對話,一時風云際會,楚漢群雄龍驤虎步,聚于新豐鴻門。
這鴻門宴簡直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現代電影。太史公就是這部電影的編劇。他的《史記》在細節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從項羽和劉邦的出場、退場,到席間各種人物的對話、神情、動作,甚至坐位的朝向,都交代得一清二楚。整個鴻門宴的過程,跌宕起伏,險象環生,劉邦屢屢處于危局,卻次次能化險為夷。歷史上對鴻門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說。
第一起,是“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連暗示項羽下令殺劉邦,氣氛極為緊張。結果“項王默然不應”。二起是范增見原定計劃無法執行,于是叫項莊舞劍助興,伺機刺殺劉邦,空氣再一次緊張起來。三起是樊噲撞倒守門衛士而入帳,“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這樊噲簡直就是一巨靈神模樣,樊噲闖帳要比戲里的春草闖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噲后來說了番慷慨激昂的話,對項羽予以斥責,說的項羽“未有以應”。這時情節發展到高潮,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有三起,必有三落。劉邦的絕處逢生,全在這三落之中。一落是項莊舞劍,本來意在沛公,不想項伯出面與之對舞,救了劉邦。二落是項羽對樊噲闖帳,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這個時候項羽還“英雄識英雄,猛將愛猛將”呢。項羽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被他斥責一頓之后心里慚愧,還給樊噲賜了坐。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名而逃席而遠遁。
如果歷史真是一場戲,如果大路是這場戲的導演,大路寧愿在這場酒局的結尾處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雙姝對舞,必然美不勝收。然而,成王敗寇這種政治博弈向來兇險無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過是假象而已。
3、煮酒論英雄
青梅煮酒論英雄是《三國演義》里最為精彩的內容之一,曹操劉備二人此次雙龍會,自然也足以在古代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劉備歸附曹操后,每日在許昌的'府邸里種菜,以為韜晦。用張飛這個粗人的話講,就是“行小人事”。劉備乃當時豪杰,雖手下將不過關張,兵不過三千(當時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義著于四海”。《三國志》里說劉備“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與劉邦類似,天生就有領袖氣概。劉備和劉邦一樣,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將兵之才,而是領袖群倫的將將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識天下英雄,當然對劉備有很透徹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豐滿,劉備將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對手。
這場酒局,遠不是那種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歡聚,分明是一場政治試探和政治表態的會面。一見面曹操就問劉備:“你在家做的好事!” 劉備當時已經暗受衣帶詔,當即嚇得面如土色。接著曹操拉著著劉備的手走到后院,說:“玄德學圃不易。”劉備才放下心來。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劉備每天做些什么他當然清清楚楚。這兩位,一個暗地里參加了反曹地下組織,另一個則派人每天監視對方行蹤,都是權謀機變之輩。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時,天邊黑云壓城,忽卷忽舒,有若龍隱龍現。曹操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云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于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曹操實乃不世出的絕頂人物,這一番話,看似描述龍之變化,目的是說“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顯然,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詠志。當然他也下了一個套,試探在劉備眼里,什么人能縱橫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劉備接連指出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和劉璋等地方豪強,都被曹操一一否決。劉備這個回答應該給滿分,因為當時是個人都會如此回答。這樣曹操也就認為劉備見識一般,和常人無異。接著曹操給出了當世英雄的標準,他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劉備繼續裝傻,問:“誰能當之?” 曹操指了指劉備,后指了下自己,說:“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當時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裝作受了驚嚇的樣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著說:“丈夫亦畏雷乎?”劉備說:“圣人迅雷風烈必變,安得不畏?”將內心的驚惶,巧妙的掩飾過去了。
此次酒局堪稱雙龍聚會。從曹操的“說破英雄驚殺人”到劉備“隨機應變信如神”,可謂步步玄機。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態,雄霸天下之志表露無疑。而劉備隨機應變,進退自如,也表現出了一世豪杰所應有的技巧和城府。這一場政治交心,雙方都是贏家。
有關歷史典故9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后,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后來他官至司空。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
有關歷史典故10
眾口鑠金
大神說的這幾句話,大意是說:“對于君王,你可以懷念卻不必寄托希望。他身邊那群人的嘴連金屬都消熔得了,你當初一片天真當然要遭殃。上過當的'人總該特別小心了,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腸?你想登天偏又放棄了往上爬的梯子,看來你從前的老脾氣,還是照樣!
這一節中,“懲于羹而吹齏”這一句,就是成語“懲羹吹齏’的來處。羹,就是羹湯;齏,是搗爛的蒜韭之類。在喝熱湯的時候燙了嘴,于是懷著戒心,見了蒜韭之類的涼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人在某件事情上受過打擊,吃過虧,以后變得過分謹慎和警惕,就叫做“懲羹吹齏”。《唐書·傅奕傳》說:“懲沸羹者吹冷齏,傷弓之鳥驚曲木。”
詩的原文中,另一句“眾口其鑠金”,后來也成為一句成語,即“眾口鑠金”。這句成語的“眾口”卻變為輿論的意思,形容輿論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堅硬的金石也要被消毀。
有關歷史典故11
玉兔搗藥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兔子求食,狐貍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后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并搗制長生不老藥。
玉兔入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兒,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
有關歷史典故12
量體裁衣
典故:南朝時南京有個叫張融的人,頗有才華,齊太祖蕭道成很器重他。有一次蕭道成把自己穿過的.一件衣服送給張融,并附手詔一道,說這是我穿過的衣服,已經讓人按照你的體格重新修改,送給你穿很合適。
有關歷史典故13
綽號之中見端倪
北宋大臣王珪的綽號是“三旨宰相”,他執掌大權16年,守成而已,少有建樹。王珪為官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此公很會顧惜體面,其表現堪稱標準的.三部曲——“取圣旨”、“領圣旨”、“已得圣旨矣”。至于袒露私衷,獨抒己見,絕對不是王珪的風格。
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民國期間,譚延闿在主持當時行政院會議時,常閉目養神,對討論的問題不置可否,人稱“三不主義”,即“不負責,不建言,不得罪人”。
有關歷史典故14
盲人瞎馬
典故: 有一次,東晉顧愷之和桓玄,在建康(今南京)殷仲堪家中談笑取樂。他們約定說“危語”(用一句話形容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大家說的高興時,忽然旁邊一位參軍插嘴道:“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瞎了眼睛的人,騎著一匹瞎馬,深更半夜,走到深水池邊自然是很危險的。
有關歷史典故15
人琴俱亡
發生地:南京烏衣巷,典故:王獻之和王徽之都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在王羲之年老之后,徽之隨父親從建康烏衣巷移居浙江會嵇。獻之留在了建康。公元386年,王獻之去世,徽之趕回建康吊喪。他坐在獻之床前大哭一場后,取下獻之生前喜愛的琴想彈一首曲子給獻之聽,無奈怎么也不成曲,王徽之將琴擲在地上感慨道:“嗚呼子敬,人琴俱亡。”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04-07
經典的歷史典故05-29
歷史的典故09-20
歷史典故11-17
15則經典的歷史典故04-21
歷史成語典故10-28
春蚓秋蛇的歷史典故08-21
歷史典故:請君入甕06-15
古代經典的歷史典故11-16
關于經典歷史典故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