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通用9篇)
童話故事中豐富的想象和夸張可以活躍你的思維;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編寫適合于兒童欣賞的故事。愛聽故事、愛看故事書,是現在小學生最明顯的特點。孩子們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閱讀既是一種能力的表現形式,也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是語言學習的一大助力。下面是整理分享的歷史典故,歡迎閱讀與借鑒。
歷史典故 篇1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并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愈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愿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后,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歷史典故 篇2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丑,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于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后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里,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歷史典故 篇3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于治理國事。后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憤慨,寫了一首詩,后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后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歷史典故 篇4
故事晉朝時候,有個驃騎將軍名叫王濟,相貌英俊,待人接物也很有風度。雖然是個提刀弄槍的軍人,但平時讀書論經,才學很好,在城里也頗有名聲。有一年,王濟的外甥衛玠母子前來投靠王濟。王濟一見衛玠如此眉清目秀,風度翩翩,簡直驚呆了。
他對衛母說:“人家都說我相貌漂亮過人,此刻與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塊與明珠寶玉放在一齊,我真是太難看了!”過了幾天,王濟帶著衛玠,騎著馬去拜見親朋好友。走到街上。看見衛玠的人都以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爭著圍觀,你擠我擁。幾乎哄動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親戚家,親友們想了解一下衛萬玠以外貌漂亮,學問是否出眾,便堅持要他講解玄理。衛玠推辭不了,便講了起來。講的時間不長,聽的人卻沒有一個不稱贊他講得精深透徹的。
人們嘻笑著說:“看來,你們三王抵不上衛家的一個兒郎啊!”王濟說:“是啊,和我這外甥一齊走,就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發光。
歷史典故 篇5
東晉時,王忱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推祟。他的舅父范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名文士,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
他年齡比王忱要大,期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不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張玄見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事后,范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你為什么不好好與他談談’’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能夠來找我談談嘛。”范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贊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是之后的優秀人才。””玉忱笑著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歷史典故 篇6
傳說,劉邦攻入秦都咸陽,進入咸陽宮,巡視秦王室存放珍寶的倉庫,只見其中金銀珠寶,不可勝數。但是其中最令劉邦驚異的,卻是一面長方形的鏡子。它寬四尺,長五尺九寸,反正兩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著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臟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著心口去照它,就會從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術不正,被它一照,就會發現她的膽特別大,心臟跳動也異于常人。據說秦始皇怕人懷有異心不忠于他,所以經常讓宮女們照這面鏡子,發現誰的膽特別大,誰的心臟跳得特別,就殺掉誰。
后來,就用“明鏡高懸”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執法嚴明,判案公正。
歷史典故 篇7
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余,率領二十萬兵馬,集結在井陘,準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余獻計說:“我有個主意,井陘口這個地方兩旁有山,道路狹窄,車馬很難通過。我們派三萬人抄后路截斷他們的糧車,你統率大軍正面阻擊漢軍,把城墻壘得高高的,不與漢軍交戰。這樣一來,漢軍前進不得,后退不能,又無糧草,成了甕(wèng)中之鱉(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們就可以捉住韓信。”但是,趙王沒有采納李左車的意見。
韓信知道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采用,十分高興。他把兵馬集結在離井陘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韓信派兩千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回到趙營的側后方,埋伏起來。命令他們待趙軍傾巢而出時,襲入其大營,拔去趙軍旗幟,全部插上漢軍的紅旗。韓信又派一萬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等人看見韓信把兵馬安置于背水之處,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領趙兵全力迎戰。漢軍的二千輕兵見趙軍全營出動,只留下一個空營,立即闖進趙營,拔掉趙旗,換上漢旗。韓信則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退去。
趙軍追到漢軍靠河陣地,漢軍后無退路,個個背水拼命廝殺。而趙軍久戰不勝,士氣開始低落,又發現背后自己的軍營都插上了漢軍的旗幟,軍心頓時大亂,紛紛潰(kuì)逃。漢軍乘機前后夾攻,大破趙軍。
“背水一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決一死戰。
歷史典故 篇8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yú)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wěn)于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的兵卒逃至烏江,最終自刎于江邊。
以后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成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
歷史典故 篇9
秦朝時候,沛縣縣令叫泗水亭長劉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驪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連三地逃走了很多。劉邦想:這樣下去,不等到驪山,就一定會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來想去,索性把沒有逃跑的人都釋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陽二縣交界的山澤中。
秦二世元年,陳涉在大澤鄉起兵反秦,自稱楚王。沛縣令想歸附,部屬蕭何和曹參建議說:“你是秦朝縣令,現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劉邦召回來,挾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辦了。”沛縣令立即叫樊(fán)噲(kuài)去請劉邦。可是當劉邦回來時,沛縣令見他領有近百人,恐他不服從自己的指揮,又懊悔起來。于是下令緊關城門,不讓劉邦進城。劉邦在城外寫了一封信,綁在箭上射給城里的父老,叫沛縣父老們齊心殺了縣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們果真殺掉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進沛縣,并請他做縣令。劉邦謙虛地說:“天下形勢很緊張,假若縣令的人選安排不當,就會‘一敗涂地’,請你們另外遲選別人吧!”但最后,劉邦還是當了縣令,稱做沛公。
“一敗涂地”本來是一旦破敗,就要肝腦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則一直借用它說明失敗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勢。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歷史典故」03-20
經典歷史典故04-25
精選歷史典故12-11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箕山之節的歷史典故07-05
暗度陳倉的歷史典故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