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關福州小吃的歷史典故
福州小吃是漢族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福州菜。它的歷史和影響與福州菜一樣引人注目。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一下有關福州小吃的歷史典故,相信各位讀者會有興趣。
有關福州小吃的歷史典故
老福州人或是早先到過福州的外地人,很少有人不知,在福州市區最繁華的南街,有一間以福州小吃著稱的飲食店「味中味」。后來因城市建設的需要,「味中味」被拆除,成為人們心中的遺憾。
福州的地方小吃很獨特,共有百多種,雖然不能說是全國獨一,但稱之為國內罕見是當之無愧的,如鍋邊糊(鼎邊糊)、魚丸、肉燕、蝦酥蠣餅、芋泥、光餅等等。如今僑居海外的福州人,難忘魂牽夢縈的美味,也將這些美食小吃帶來異鄉。在紐約福州人聚居的地方,開了很多家福州小吃店,使旅居海外的福州人也能品嘗到家鄉的傳統口味,深受廣大僑胞的歡迎。
福州小吃都有幾百年的歷史,并有很多有趣的歷史典故。
其中最著名的是光餅和征東餅的歷史典故。
這兩種餅的原料僅為面粉、堿水、鹽或糖,是最便宜的小吃。這兩種餅中間都有一個洞,可以用繩串起來。光餅只比銀元大一點,是咸味的;而征東餅較大和較厚,是甜味的,外形和味道很像美式原味的貝果面包。
這兩種餅雖然沒什麼味道,不過可是大有來頭的,因為它們是與民族英雄戚繼光有關的。明嘉靖年間,戚繼光率兵入閩追殲倭寇,因連日陰雨,無法造火灶舉炊。戚繼光便命人烤制這種簡單的餅,中間有個洞,用麻繩串成一長串,讓將士們掛在身上充當乾糧,大大方便了戚家軍作戰殲敵。
后來這種餅傳入民間,福州百姓們為了紀念戚繼光,便把這種小的餅叫做「光餅」,而另一種大的叫做「征東餅」,以紀念戚家軍征東入閩殲滅倭寇。
以前光餅是百姓吃的,難登大雅之堂,而如今很多福州的大酒樓、大酒店都把光餅切開,夾上粉蒸肉、紅糟肉、雪里蕻等,當作酒席尾聲的一道特色點心。
另一道知名小吃「八寶芋泥」,香郁甜潤,細膩可口,看似涼菜,卻是十分燙嘴的甜食,除了味道可口,流傳下來的還有生動的故事,和耐人尋味的飲食智慧。
據說這道甜食是福州人林則徐所創。當年林則徐在廣州督辦禁鴉片煙,洋人設宴招待清朝官員,中國人從未見過冰淇淋,見它冒氣,以為是熱食,端起杯子就朝冰淇淋吹氣「驅熱」,遭到洋人的嘲笑。事后林則徐也備宴回請洋人,幾道涼菜過后端上一盤芋泥,熱度很高卻不冒熱氣,洋人以為是涼菜大口進食,結果被燙得哇哇大叫。
「八寶芋泥」的做法是將檳榔芋頭蒸熟,去皮壓成泥,拌入白糖、豬油攪勻后,再隔水蒸二十分鐘,面上撒入炒香的芝麻、花生碎、梅舌(一種蜜餞)等。
另一種用紅豆沙淋在面上,形成太極圖形,則名喚「太極芋泥」。如今人們講究飲食健康,早已舍棄豬油改用植物油代替,這道甜食趁熱食用風味更佳,當然也要小心燙嘴。
「鼎邊糊」也叫「鍋邊」,是著名的福州小吃,凡在福州成長或長期前往福州的外地人,無不愛吃;吃「鍋邊」也有緬懷民族英雄及有愛國主義的內涵。
原來「鍋邊」也與戚繼光有關,當年戚繼光領軍入閩剿倭寇,當地百姓經常送食物犒勞戚家軍。有次戚家軍到了福州南郊,當地鄉民擺好八仙桌,送來大米、香菇、肉、蝦米等食物,準備大擺宴席,招待凱旋歸來的將士們。
就在此時又有倭寇來襲,戚繼光馬上**隊伍準備出發,鄉親們急了,一定要將士們吃飽再去打仗。有人靈機一動,將大米磨成漿,并把肉、香茹,蝦皮等全部切絲煮成湯,將米漿沿鍋邊澆一圈,熟后鏟進湯內,不久就煮成一鍋鍋的「鍋邊」,因為福州話「鍋」的發音是「鼎」,所以又叫「鼎邊糊」,眾將士很快就吃飽上戰場殲敵。
如今飲食店賣的鍋邊,有用料豐富的「什錦鍋邊」,要用豬骨、蟶干、河蜆、蝦米熬成高湯,再佐以香菇、木耳、金針菜、腐竹、肉絲、蝦米、蜆肉等食材,最后撒上切珠的芹菜和青蔥即可上桌。什錦鍋邊十分美味,香滑適口,即使沒用那麼多的佐料,只用香菇、蝦米和芹菜,也一樣可煮出美味的鍋邊糊。
不過煮鍋邊切忌煮成米漿糊,最好是能一片片卷起似刨花狀,這就得掌控好米和水的分量及火候了。
如今福州街上有很多飲食店,借鑒了過去「味中味」的經營模式,像「安泰樓」、「老福州」,人們都可以在那里嘗遍多種當地特色小吃。
而消失了十七年的「味中味」重出江湖,讓老牌子挾著懷舊風卷土重來,實現了很多老福州人的心愿,老傳統與新事物相結合,讓大家耳目一新。而且新「味中味」不再局限在福州小吃,還有沙縣小吃和閩南小吃的精品,變成了打造整個福建省小吃品牌的專門店。
【福州小吃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福州西湖公園“擊楫石碑”的歷史典故07-24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01-30
「歷史典故」08-11
經典歷史典故09-23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