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同舟敵國的歷史典故
同舟敵國:用來指眾叛親離,也形容成為旗鼓相當的對手。今天就給大家具體分享一下同舟敵國的歷史典故,希望讀者喜歡。
同舟敵國
吳起,戰國時衛國人。早年曾就學于孔子弟子曾參,后在魯國做官。不久,他被魏文侯封為大將,進攻秦國,并奪取五座城池,但遭到魏相公叔的嫉妒,吳起只得到楚國。在楚國,吳起主持變法,與士卒同甘共苦,因改革的措施觸及公室大臣的利益,被殺。吳起是著名軍事家,有兵書《吳子》傳世,與著名軍事家孫武并稱“孫吳”。
吳起輔佐魏文侯,魏國在軍事上尤其對秦戰爭中取得了很大的勝利。文侯死后,武侯即位,年輕的武侯躊躇滿志。一次,武侯與吳起乘舟同行,武侯興奮地對吳起說:“這么險固的河山,真是魏國之寶呀!”
吳起當即回答說:“國家的穩固,在德而不在險。過去三苗氏左面有煙波浩森的洞庭湖,右面有一望無際的彭蠡澤,但不講德義,被禹滅了;夏桀所處之地,左面有黃河、濟水,右面有泰山、華山,南北地勢都很險要,但肆虐殘暴,被湯放逐;商紂王所處的地理形勢也很優越,左有孟門之險,右有太行山,北有常山,南有黃河,他不修仁義,終被武王消滅。由此看來,國家的穩固,依靠的是德而不是險。如果你不講德義,那么這同舟的人都是你的敵國。”
武侯聽了他的一番話,點頭稱是,封吳起為西河太守。
后來,“同舟敵國”這一典故,用來指眾叛親離,也形容成為旗鼓相當的對手。
典出《史記.吳起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