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的歷史典故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漢語典故正是這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今天,語文迷小編為大家分享7則勵志的歷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歡!
1 勵精圖治:振奮精神乃是一切事業成功的根本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魏相傳》。
【釋義】勵:激勵,奮勉;圖:謀求,設法;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比喻振作起來做好某件事情。
【歷史典故】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陵駕崩。他沒有兒子,于是手握朝政大權的霍光立武帝的曾孫劉詢為帝,這就是漢宣帝。
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據歷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專權胡為,建議宣帝采取措施,削弱霍氏的權力。由此,霍氏一族對魏相極度怨恨,便假借太后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后廢掉宣帝。宣帝得知霍氏一族的陰謀后,先發制人,采取行動,將霍氏滿門抄斬。
從此以后,宣帝親自處理朝政。因其年少時曾流落民間,所以深知民間的疾苦,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查和要求各級官員,嚴懲了一批貪贓枉法的官吏,免除了一些殘酷的刑罰。他還降低鹽價,提倡節約,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在魏相的監督下,百官盡職盡責。在魏相的配合下,宣帝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使國家興旺發達起來。宣帝在位25年,使已經衰落的西漢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史稱“宣帝中興”。
【成長心語】
頑強的精神背后是堅定的信念,是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氣概。漢宣帝正是擁有了頑強的精神,才實現了“宣帝中興”的局面?梢姡駣^精神乃是一切事業成功的根本。振奮精神,才能有積極的心態,昂揚的斗志,才能看到光明,鼓足勇氣,戰勝困難,排除阻力,到達理想的彼岸。
2 百尺竿頭:人最強大的對手是自己
【出處】(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十》。
【釋義】長竿的頂端。比喻極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學問、事業有很大的成就;佛教比喻道行、造詣雖深,仍需修煉提高。比喻雖已達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滿足,還要進一步努力。
【歷史典故】
宋朝時期,長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號招賢大師。他佛學造詣高深,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聽的人總是會深受感染。
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去講經。前來聽講的僧人雖然很多,但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外,一片寂靜。大師講經完畢后,一名僧人站起來,向他行了一個禮,然后提了幾個問題,請求大師解答。大師還了禮,慢慢地回答他。那僧人聽到不懂處,又向大師提問,于是兩人一問一答,氣氛親切自然。他倆談論的是有關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內容。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賢大師當場拿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大師指著偈帖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是真正的高峰。
【成長心語】
魯迅說過:“不滿足是向上的車輪。”人最強大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你自己,唯有超越自己,才能達到真正的進步與成功。“不滿足”是一種盼望,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只有永不滿足,人類才能從低級走向高級,才能從原始社會山洞草棚為居、樹葉獸皮為衣的艱難困苦中擺脫出來,才能從過去的石制工具發展到今天的電子技術、太空航空。保持不滿足,即使已經達到了“百尺竿頭”,仍需要“更進一步”。
3 司馬遷受辱寫《史記》:挫折其實是一種財富
【歷史典故】
司馬遷是西漢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他的祖上好幾輩都擔任過史官,父親司馬談曾是漢朝的太史令。受家庭的熏陶,司馬遷立志要編寫一部全面記載歷史演變和發展的史書,留給后人。他從20歲開始游歷全國,搜集史料,為他的宏大構想做著充分的準備。
本來司馬遷的博學深受漢武帝的賞識,他繼承了父親的職務,當上了太史令。正在撰寫《史記》的時候,他卻被陷害入獄,遭受宮刑。這種刑罰對于男性的自尊無疑是一種莫大的傷害,在夜里司馬遷常常難以入睡。后來,司馬遷以歷代名人鼓勵自己:周文王被關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國被困陳蔡,編寫了一部《春秋》;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下《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這些偉大著作都是作者在困苦環境中和心情郁悶時寫成的。每每想起這些,司馬遷的眼前就會浮現出這些先賢忍著痛苦奮筆疾書的情形。他常想:他們尚且如此,我為什么不能把這部史書寫成呢?
從此,司馬遷把所有的痛楚和煩惱拋之腦后,全身心投入到了《史記》的編寫中,終于完成了《史記》。
【成長心語】
面對挫折,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態度去對待,會以不同的方式去處理,也就導致了不同的結果。司馬遷面對屈辱和欺壓,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昂首前進,這樣的人才是大智大勇之人。
挫折是磨礪青春與生命之刀的礪石,是人生的寶貴財富。英國哲學家培根說:“超越自然的奇跡多是在對逆境的征服中出現的。”巴爾扎克說:“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這包含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挫折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可以使人在壓力下使自己的能力和實力得到不斷的提升,從而創造出更為奪目的輝煌。
4 東山再起:山窮水盡之后必是柳暗花明
【出處】《晉書·謝安傳》。
【釋義】再起:再次出來做官。比喻退隱后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后,恢復力量或重新得勢。
【歷史典故】
謝安是東晉時期陳郡陽夏人,出身士族,年輕時就注意修身養性,喜歡讀書習藝,才氣雋秀,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游覽山水,吟詩談文。但他不愿做官,而是在上虞的東山筑廬蟄居,過著閑適的隱居生活。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有才干的人。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干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么辦?”
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東山面請,痛陳社稷危艱,國勢衰微,亟須良將謀臣匡扶,謝安才悚憂而起,應召出山。其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既然“東山再起”,受命于危難之際,謝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開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奮作。
公元383年,苻堅親率八十萬大軍從長安出發伐晉。過了一個月,苻堅主力到達項城,益州的水軍也沿江順流東下,黃河北邊來的人馬也到了彭城,從東到西一萬多里長的戰線上,前秦水陸兩路進軍,向江南逼近。這個消息傳到建康,晉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員都慌了神,大家都盼望宰相謝安拿主意。謝安審時度勢,自己坐鎮建康,指揮眾人配合作戰。因為他指揮得當,晉軍以少勝多,最后取得了淝水之戰的勝利。
【成長心語】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沒有任何一個人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的,如果你正在遭遇失敗,正在經歷低谷,不要心存抱怨,因為它正在為你的人生增添美麗的色彩。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此心灰意冷,怨天尤人。意志的崩潰無助于解脫危難,恰恰相反,它只能讓人雪上加霜,方寸大亂,從而使憂患加劇,惹來更多的麻煩。人在不如意之時最好停止抱怨,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時若堅持不住,成功就注定與你無緣了。事實上,只要人的意志不倒,不在失敗面前止步,就一定可以渡過“山窮水盡”的境地,迎來“柳暗花明”。
5 胯下之辱:小不忍則亂大謀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釋義】胯:兩腿之間。從兩腿之間爬過去,是對人的一種污辱。
【歷史典故】
韓信是劉邦手下的大將軍,后來被封為淮陰侯,但在他小時候,父母早逝,家中貧困,韓信靠到淮陰城下釣魚賣錢維持生活。有時釣不到魚,就只好忍饑挨餓。父母去世時,曾留下一口寶劍,他時時佩帶在身上。有一天,他在街頭遇見一個小混混。小混混奚落他說:“韓信,你平常出門,總是掛著寶劍,有什么用呢?你長得雖然高大,可你的膽量為什么那么小呢?”韓信閉口不答。這時,看熱鬧的人圍了上來,小混混當眾侮辱他說:“韓信,你敢和我拼一拼嗎?你敢,就拿劍來刺我;不敢,就從我兩腿之間爬過去!”說完,他叉開兩條腿,站在那里。韓信端詳了一會兒,趴下身子從他的胯下鉆了過去。看熱鬧的人一陣哄笑,都以為韓信是膽小鬼。只見韓信站起身來,拍拍身上的塵土,從容地走開了。
韓信后來助劉邦奠定漢業,被封為淮陰侯。漢王五年正月,改封韓信為楚王,都城在下邳。韓信到了自己的封國,把那位曾經侮辱過自己、命他從胯下鉆過去的人找來,任命作巡城捕盜的武官,并且對部下的將領說:“這位是壯士,當年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了他嗎?殺他又沒有什么道理,所以當時忍下了這口氣,才能有我今天這樣的功業。”
【成長心語】
成大事者,必須忍受得住眼前的屈辱,敢于和命運抗爭。如果面對那些人的挑釁,韓信火冒三丈,一怒之下殺了那個人,那么,縱使是韓信勝了,也免不得要吃官司。所以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該忍的時候就忍,該柔的時候就柔,這才是成大事者所必備的素質。
6 臥薪嘗膽:將屈辱變為一種動力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釋義】臥,睡;薪:柴草;膽;苦膽。睡在柴草上,品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
【歷史典故】
春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公元前496年,吳國征討越國,吳王闔閭親率大軍前去征戰,雙方大軍在今浙江嘉興一帶展開決戰。越兵背水一戰,以死相拼,結果大敗吳軍。吳王也被毒箭射傷,闔閭臨死之前,吩咐立太子夫差為王,一定要為父報仇。夫差勵精圖治,經過三年的努力,吳國逐漸強大起來。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為報越國殺父之仇,親率大軍進攻越國。越王勾踐率軍迎戰,在夫椒對陣。結果,吳軍大敗越軍,越王勾踐帶著五千殘兵敗將逃到會稽山上,被夫差團團包圍。勾踐無奈,只好派大臣文種帶著大量的禮物向吳軍求和。
文種來到吳軍陣中,跪在夫差面前說:“我奉亡國之君的命令冒昧地向您轉達勾踐的心愿,勾踐情愿當您的臣子,他的妻子當您的仆人,服侍大王。”夫差沒有同意。勾踐和他的臣子們又想了個辦法,他們把絕色美女西施送給了夫差,夫差這才同意勾踐的請求。
勾踐在吳國給夫差當了三年的仆人,才得以回到越國;貒,勾踐一心致力于復國大業。為了使自己不忘恥辱,他決心在打敗吳國前不睡床鋪,只睡柴草,并在睡處懸掛一個豬的苦膽,每天在就寢前都要先嘗嘗這苦膽。這就是臥薪嘗膽的由來。
同時,勾踐放下國王的架子,謙虛對待百姓,熱情地接待四方賓客。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招募了大量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才。就這樣,經過十年的耐心等待和發憤努力,勾踐終于打敗了吳國,并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成長心語】
“當你跌落谷底時,別灰心,至少接下來你每跨出的一步都是向上的。”當處于人生的低谷時,你每一步的選擇都是至關重要的。有的人奮起直追,以一種大無畏的勇氣與逆境搏斗;有的人從此放棄,沮喪頹廢。挫折只是一場“雷陣雨”,昂起頭闖過去,便會有最美的彩虹出現,這樣的人生即使有無數次的低谷,最終還是會走向成功。
7 孫臏臏膝:用希望與勇氣照亮成功之路
【出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釋義】臏刑:削去膝蓋骨,古代酷刑之一。
【歷史典故】
孫臏,齊國阿地(今山東陽谷縣東北)人。他的真實名字今已不可知,因為他曾遭受過臏刑(被去掉膝蓋骨),所以后人就稱他為孫臏。
孫臏少年時便下定決心學習兵法,準備做出一番大事業。成年后,他出外游學,到深山里拜精通兵法和縱橫捭闔之術的隱士鬼谷子先生為師,勤奮地學習兵法陣式。孫臏很快就掌握了《孫子兵法》的精髓,并且根據自己的理解闡述了許多精辟獨到的見解。鬼谷子非常高興。
龐涓與孫臏同窗學兵法,他對孫臏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面上卻裝作和孫臏很要好,相約以后一旦得志,彼此互不相忘。后來,龐涓先行下山,投奔魏國,得到魏惠王的重用,被提拔為將軍。但他深知自己的能力遠不如輔佐齊國的孫臏,感到他是個威脅,便想方設法把孫臏“挖”到魏國來。
孫臏到來之后,他先是虛情假意地熱烈歡迎,而后委之以客卿的官職,孫臏自然對不忘舊日同窗之情的龐涓感激萬分。然而半年之后,龐涓盜用法令,羅織罪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對他施以臏刑,臉上也刺上字,目的在于從精神上消蝕孫臏。當孫臏知道是龐涓陷害自己后,就想法設法擺脫龐涓手下的監視,準備有朝一日逃離虎口。
不久,齊國使者來到魏國,暗中探訪孫臏,把他藏入車中帶回齊國。在一次王公貴族的賽馬活動中,大將田忌將足智多謀的孫臏推薦給齊威王。在齊威王面前,孫臏暢談兵法,盡敘平生所學,受到齊威王的賞識,被任命為齊國軍師。后來,在齊魏馬陵一戰中,龐涓被孫臏打得“智窮兵敗”,無顏見世人而自刎,孫臏從此名揚天下。
【成長心語】
孫臏的確是位杰出的軍事家,同時也是一個深知忍字秘訣的人。面對命運的不公,面對“朋友”的誣陷,他仍能忍隱不發,潛心等待時機的到來。這不但需要驚人的耐力,同時也要有一種卓越的審視力和觀察力。羅曼·羅蘭說得好:“每個人心中都應有兩盞燈光,一盞是希望的燈光,一盞是勇氣的燈光。有了這兩盞燈光,我們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風濤的險惡了。”所以,當你面對挫折時,不要低頭,不要喪氣,昂起頭,挺起胸,用“希望”與“勇氣”去戰勝它,鑄造一個豐富而充實的人生。
【勵志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勵志的歷史典故精選4則10-20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歷史典故」03-20
經典歷史典故09-23
精選歷史典故12-11
歷史典故:旱魃拜夜叉-歷史典故素材03-28
晁錯削地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02-27
無雙黃童的歷史典故-歷史典故素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