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從善如流
從善如流:虛懷若谷,傾聽“善”的聲音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八年》。
【釋義】從:聽從;善:好的、正確的(意見);如流:像流水一樣。像流水一樣迅速而自然地接受別人正確的意見。比喻樂于接受正確的意見,聽從善意的規勸。
【歷史典故】
欒書,春秋時期晉國的上卿,因屢立軍功,升任中軍元帥。公元前585年,楚國派數萬精銳軍隊進攻鄭國,鄭國不敵向晉國求救。晉景公派欒書率軍前往救鄭,欒書的軍隊剛到鄭國境內,就遇上了楚軍。楚軍見晉軍來勢洶洶,就退兵回國了。
欒書不想就此撤兵,便去進攻與楚國結盟的蔡國。力量弱小的蔡國見晉國來犯,連忙派使者向楚國求救。楚國本不想與晉國正面交戰,但蔡國來求救,很明顯,此戰已經避無可避了。于是,楚王派公子申和公子成帶領軍隊前去救援。
晉國大將趙同和趙括向欒書請戰,準備率軍攻打前來援救的楚軍,欒書同意了。這時,欒書的部下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建議說,楚軍本來已經退回去了,現在又折回來,一定是有備而來的,千萬不可大意。此戰如果我們獲勝了,也只不過是打敗楚軍,并沒有什么值得高興的;但是如果失敗了,就一定會令人感到恥辱。權衡利弊,這一戰還是不打的好,我們不如收兵回國。欒書覺得他們說得有理,便下令準備撤軍回國。但軍中仍然有很多人想與楚軍決一勝負,又聽說欒書決定撤兵,就跟他說:“其實賢人與多數人的想法是一樣,只要用心去做,事情就能成功。您為什么不按照多數人的想法去做呢?身為主帥,輔佐您的有11個人,其中只有3個人不主張開戰,說明想打的人還是占多數的,您為什么不按多數人的想法行事呢?”欒書回答說:“正確的意見才能代表大多數。知莊子他們三個是晉國的賢人,他們所提的意見正確,能代表大多數人,我就采納他們的意見。”于是,欒書下令撤兵回國。
兩年之后,欒書率兵攻占了蔡國,接著想去攻打楚國。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等人分析了當時的具體情況以后,建議欒書暫時先不要攻打楚國,而應該去侵襲沈國。欒書覺得他們的建議正確合理,便去攻打沈國,最后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欒書能正確聽取部下的意見,人們稱贊他:“能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就像流水一樣迅速。”
【成長心語】
常言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大凡能夠建功立業、稱雄一世的明君英主,他們對于敢于直言相勸,排除國家隱患的忠臣良將極為尊重。賢明的君主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做到防患于未然,成就一番偉業。與此相反,拒絕不同意見,驕橫專斷的君主,到頭來落個國破家亡、身敗名裂的下場。正所謂:“多見者博,多聞者智;拒諫者塞,專己者孤。”一個人要是傲慢孤僻,拒諫飾非,一意孤行,沒有不自討苦吃的。所以,我們要多看多聽,接受他人的批評意見。這樣,才能使自己增長知識,脫穎而出,獲得成功。
【歷史典故-從善如流】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從善如流12-17
從善如流的歷史典故02-03
“從善如流”歷史典故08-19
歷史典故:從善如流12-06
從善如流歷史典故08-24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8-02
精選歷史典故12-11
「歷史典故」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