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鳴驚人的歷史典故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成語,漢語拼音bù míng zé yǐ,yī míng jīng rén,詞語解釋: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鳴:動詞,鳥叫。成語為褒義詞。
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本成語出自西漢司馬遷對戰國齊國的記載,但最早的藍本為戰國韓非記載的春秋楚莊王的典故。這或許并不矛盾,可能齊威王也被問過這個隱語,然后想起楚莊王說過的話也頓然醒悟,脫口而答。
【成語故事】
春秋時,楚莊王即位已經三年,白天打獵,晚上喝酒,對國家大事全不放在心上。他知道大臣們對他不滿意,就下了一道命令:“誰要是敢勸諫,就判他的死罪!”
有個名叫伍舉的大臣對莊王說:“我有個謎請大王猜猜。”莊王說:“你說吧。”伍舉說:“楚國有一只大鳥,身披五彩,可是一停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么鳥?”
楚莊王說:“這不是普通的鳥,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將要沖天,不鳴則已,一鳴將要驚人。你去吧,我已經明白了。”
從那天開始,楚莊王振作起來,認真治理國家,楚國也漸漸強大起來。最后,這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一鳴驚人的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典故:一鳴驚人07-24
一鳴驚人的歷史典故07-27
歷史典故:一鳴驚人10-13
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歷史典故06-07
歷史典故一鳴驚人的楚莊王08-11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的歷史典故05-30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歷史典故10-22
歷史典故:不鳴則已,一鳴驚人07-23
歷史典故:不鳴則已 一鳴驚人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