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數學歷史典故:尋找π的歷史

時間:2024-08-12 20:39:50 曉鳳 歷史典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數學歷史典故:尋找π的歷史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學過很多典故吧,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那么,你知道都有哪些典故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歷史典故:尋找π的歷史,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歷史典故:尋找π的歷史

  數學歷史典故:尋找π的歷史 1

  一、“竭盡法”——早期的π

  歷史上的π首次出現于埃及。1858年,蘇格蘭一位古董商偶然發現了寫在古埃及莎草紙(古埃及人廣泛采用的書寫介質)上的π的數值。

  古代巴比倫人計算出π的數值為3。但是希臘人還想進一步計算出π的精確數值,于是他們在一個圓內繪出一個多邊形,這個多邊形的邊越多,其形狀也就越接近于圓。希臘人稱這種計算方法叫“竭盡法”。事實上這也確實讓不少數學家精疲力竭。阿基米德的幾何計算結果的壽命要長一些,他通過一個九十六邊形估算出π的數值在3至3.17之間。

  在以后的700年間,這個數值一直都是最精確的數值,沒有人能夠取得進一步的成就。到了公元5世紀,中國數學和天文學家祖沖之和他的兒子在一個圓里繪出了有24576條邊的多邊形,算出圓周率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樣才將π的數值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達·芬奇計算π的數值的方法既簡單又新穎。他找來一個圓柱體,其高度約為半徑的一半(你可以用扁圓罐頭盒來做),將它立起來滾動一周,滾過的區域就是一個長方形,其面積大致與圓柱體的圓形面積相等。但是這種方法還是太粗略了,因此后人還是繼續尋找新的精確方法。

  二、確立與徘徊

  1665年,英國倫敦瘟疫流行,伊薩克·牛頓只好休學養病。在此期間,他潛心研究π的數值,終于創造出一種新的計算π值的方法。不久,科學家們就將π值不斷向前推進。1706年,π的數值已經擴展到小數點后100位。

  也就是在這一年,一位英國科學家用希臘字母對圓周率進行了命名,這樣圓周率就有了今天的'符號“π”。

  在整個19世紀,人們還是希望計算出π的最后數值。當時,德國漢堡有一位數學天才約翰·達斯能夠心算出兩個八位數的積。他在計算時還能夠做到一算就是幾個小時,累了就睡覺,醒來時能夠在睡前的基礎上接著再計算下去。1844年,這位天才開始計算π的數值,在兩個月之內,他將π值又向前推進到小數點后第205位。另一位數學天才威利姆·尚克則憑著自己手中的一支筆、一張紙,用了近20年時間,將π值進一步推進至小數點后707位。這一紀錄一直保持到20世紀,無人能夠刷新。遺憾的是,后人經過檢驗發現,這位天才的計算結果中小數點后第527位數字有誤,20年的辛苦工作竟然得出這么個結果,不能不令人嘆息。

  三、計算機時代的π

  π在令數學家頭疼了幾個世紀之后,終于在本世紀遇上了強大的對手——計算機。

  1949年,計算機曾對π值進行了長達70小時的計算,將其精確到小數點后2037位。但是令數學家大為頭疼的是,他們仍然無法從中找到可循的規律。1967年,計算機將π值精確到小數點后50萬位,六年后又進一步推進到100萬位,1983年,更精確到1600萬位。

  1984年,一對俄羅斯兄弟使用超級計算機將π值推進到小數點后10億位。兄弟倆中的格利高里很有數學天賦,他們的超級計算機能夠永無休止地計算π值。格利高里后來評論說:“計算π值是非常適合試驗計算機性能的測試工具。”為了計算π值,兄弟倆從全國采購計算機部件,組裝了世界上最強大的計算機。

  π根本就是無章可循的一長串數字,但是對π感興趣的人卻越來越多。每年的3月14日是美國舊金山的π節。下午1:59,人們都要繞著當地的科學博物館繞行3.14圈,同時嘴里還吃著各種餅,因為“餅”在英語里與π同音。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每年秋季足球比賽時,足球迷們都要大聲歡呼自己最喜愛的數字:“3.14159!”

  數學歷史典故:尋找π的歷史 2

  公元前1900年前至公元前1600年前,一塊古巴比倫石匾上記錄著π=3.125,以當時的水平來看,這已經是挺精確了。

  同一時期的古埃及文物萊因德數學紙草書也表明圓周率等于16/9的平方,約等于3.1605。一個冷知識,公元前2500年的胡夫金字塔周長與高度的比值為2π,英國作家John Taylor在其名著《金字塔》中指出,這似乎表明古印度更早對π有過研究,但也只是似乎。

  古希臘時期,大數學家阿基米德采用逼近的思想對π采取計算,他用一個半徑為1的圓,內接正六邊形求出π的下界為3,再采用外接正六邊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圓周率的上界小于4。

  阿基米德繼續逼近,將邊數增加,變成內接正12邊形和外接正12邊形,瘋狂的他最終也是增加到96邊形,最終以3.141851為圓周率的平均值

  此后過了大約五百年,到了三國時期的魏國,劉徽對圓周率發起沖擊,他提出:"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意思就是圓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無限增加的時候,它的周長的極限是圓周長,它的面積就是圓面積,這其實就是極限思想。

  割圓術的由來也十分有趣,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因為蘋果掉下,而劉徽發現割圓術與牛頓有異曲同工之處。一日,劉徽在偶然中看到石匠在切割石頭,看著看著竟覺得十分有趣,就站在一邊,仔細觀察起來。劉徽看到,一塊方形的石頭,先由石匠切去了四個角,四角的石頭瞬間有了八個角,然后把八個角切去,以此類推,石匠一直在把這些角一個一個切去,直到無角可切為止。到最后,劉徽發現,本來呈方形的石頭,早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一個圓滑的.柱子,就這樣,劉徽大受啟發,想到了割圓術。

  回到正題

  而在劉徽提出割圓術,中國就有徑一周三的說法,意思就是直徑為1的圓,周長為3,其實就說說明π=3,按照劉徽的割圓術可知其實這是圓內接正六邊形得出來的結果,很顯然誤差很大。面對如此大的誤差,劉徽決心要將圓周率的誤差盡可能縮小。

  對于古代,研究數學可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為當時的老百姓連基本吃穿都不能保證,而且研究數學十分枯燥,可劉徽就是所謂的逆天而行,地位低下卻愛好數學。

  劉徽更是通過巧妙的算法,相對于阿基米德而言更早的得到了3.14的值,最終,他也是計算到了3072邊形,得到了更精確的3.1416

  你以為這是高潮,不......

  后來,千年后南北朝出了一位曠世奇才祖沖之。

  我們認識祖沖之很多都知道他計算到圓周率小數點后七位,可是卻忽略了他在天文,機械制造都有杰出貢獻。

  從小出生官宦世家,從小受家族熏陶,祖沖之對科學興趣很濃,更是廣泛閱讀書籍,長大后受皇帝賞識,成為全國最高教育機構總明觀教師,在教書時,他也吸取宮廷許多藏書的精華,最終厚積薄發。在天文領域,最有成就就是準確測出冬至出現的時刻,33歲完成《大明歷》,機械領域,他發明了水錐磨,指南車,千里船。

  吹完那么多,我們先在就講講他最令人自豪的3.1415926!

  祖沖之對圓周率的沖擊來源于一次他在路邊馬車的車輪的丈量,他用繩子把車輪量了一下,又把繩子折成同樣大小的三段再去量車輪直徑,量來量去,他發現車輪直徑確實不是圓周長1/3(當時他老師教他圓周長是直徑三倍,即徑一周三),為此他后面也致力于對圓周率的研究。

  一個著名的故事就是他與兒子祖暅一起動手,編竹子,廢寢忘食,一起算了10來天算到96邊,得出與劉徽相同的結果,又不知過了多少天,祖沖之算到了12288邊形,得出3.1415921丈,他繼續計算,算到24576邊形,得出了3.1415926,至此,他再也算不下去,便停止,就這樣中國對圓周率的計算領先了歐洲約1000年

  其實本以為中國古代還能繼續突破,沒想到確實巔峰了,后來的學者對圓周率沒有繼續發展(可能給24576嚇壞了),出現了元代中葉以后在計算的方面乃至整個數學界落后的局面......

  這記錄一直保持到了1576年,由阿拉伯數學家卡西將圓周率計算到17位

  再后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在計算機幫助下,圓周率計算也突破了2037位

  好了,科普到這結束,送大家一句話:愛像圓周率,無限不循環

  數學歷史典故:尋找π的歷史 3

  祖沖之自幼喜歡數學,在父親和祖父的指導下學習了很多數學方面的知識。一次,父親從書架上給他拿了一本《周髀算經》,這是一本西漢或更早的著名的數學書。書中講到圓的周長為直徑的.3倍。于是,他就用繩子量車輪,進行驗證,結果卻發現車輪的周長比車輪直徑的3倍還多一點。他又去量盆子,結果還是一樣。他想圓周并不完全是直徑的3倍,那么圓周究竟比3個直徑長多少呢?在漢以前,中國一般用三作為圓周率數值,即“周三徑一”。這在計算圓的周長和面積時,誤差很大。

  祖沖之在劉徽創造的用“割圓術”求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基礎上,運用開密法,經過反復演算,求出圓周率為:3.1415927>π>3.1415926。這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數值,他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準確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7位數字的人。直到1000多年后,這個紀錄才被歐洲人打破。圓周率的計算,是祖沖之在數學上的一項杰出貢獻,有外國數學史家把π叫做“祖率”。

  數學歷史典故:尋找π的歷史 4

  眾所周知,π=3.141592653…可以說,它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無理常數了,代表的是一個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或稱為“圓周率”。公元前250年左右,阿基米德給出了“圓周率”的.估計值在223/71~22/7之間,也即是在3.140845~3.142857之間。中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數學家祖沖之(429-500)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他提出的“密率與約率”對數學的研究有重大貢獻。直到15世紀,阿拉伯數學家阿爾·卡西才以“精確到小數點后17位”打破了這一紀錄。

  代表“圓周率”的字母π是第十六個希臘字母的小寫。也是希臘語 περιφρεια(表示周邊,地域,圓周)的首字母。1706年英國數學家威廉·瓊斯(William Jones, 1675-1749)最先使用“π”來表示圓周率。1736年,瑞士數學家歐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也開始用表示圓周率。從此,π便成了圓周率的代名詞。

【數學歷史典故:尋找π的歷史】相關文章:

經典歷史典故04-07

經典的歷史典故05-29

歷史的典故05-22

歷史典故05-20

春蚓秋蛇的歷史典故08-21

丹參的歷史典故06-05

15則經典的歷史典故04-21

借花獻佛的歷史典故08-04

諱疾忌醫的歷史典故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