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臨池學書的歷史典故
出處
《后漢書·張芝傳》。
釋義
臨:靠近,挨著;池:硯池;書:書法。指刻苦練習書法。
歷史典故
東漢末年,敦煌酒泉這個地方,出了一個愛好書法的少年,名叫張芝。在他家附近有一個池塘,池塘邊有一塊很大的青石。由于家里貧窮,買不起紙,于是張芝每天早早起來,就以這塊大青石為桌子練習書法。時間久了,大青石被他磨得平平的。
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白色長罩衫的寬大衣袖可用來練字,便脫下展平在上面寫起字來。寫滿了一只,又換一只。后來,索性連前襟后背也展開弄平當紙來寫字。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一件大長外罩衫上密密麻麻都寫滿了字。他抖著長衫,看著寫滿的字,很是高興。他寫的是當時流行的“章草”。他對自己練寫的字挺滿意,但想起要回家吃飯,就發(fā)了愁,怎么向父母交代呢?他怕父母生氣,站在這里竟不敢回家。
他一轉(zhuǎn)身,看見自己家屋旁的大池塘,一下有了主意。他拿著長衫跑到池塘邊,把長衫浸在池塘里搓洗。結(jié)果,字跡倒是看不見了,可是白長衫變成了灰長衫。
他提著灰長衫回到了家,做好了挨訓的準備。父母見他的長衫變成了灰色,便問他是怎么回事,張芝很誠實地說了實話。不料,父母聽完不但沒生氣,反而夸他刻苦練字的精神。母親當即把兒子的長衫拿過來浸在水盆里,重新搓洗。這以后,母親找一些沒用的布帛,給張芝練習書法用。
由于張芝的勤學苦練,他的`書法進步很大。但他還不滿足,認為不能總是模仿別人,書法同其他事物一樣,也應當不斷創(chuàng)新。他認真分析自己寫過的字,這種字形結(jié)構(gòu)和篆書、隸書等不同,很難記憶,許多筆畫勾連不斷,不便于拆開辨認。
他想,應該創(chuàng)造出一種易于辨認、易于書寫的新書體。從此,他潛心研究、練寫,為此花了許多精力,一直沒有成功。但他并不甘心,無論做什么,他都思索新的字體。
有一次,他與友人在長江乘船航行。長江水奔騰不息,一瀉千里的氣勢,觸發(fā)了他的靈感。他終于克服了章草的弊端,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字體——今草。
今草擺脫了章草中保留的隸書字體筆畫形跡,使上下字之間的筆勢自然牽連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氣勢。字的偏旁則相互假借,其筆力縱橫,形似神變而無極。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長江自然景觀的啟迪而創(chuàng)造的字體。
后來,歷代書法家們在今草的基礎(chǔ)上又不斷創(chuàng)新,最終成了所謂的“狂草”。
張芝的今草對后世歷代書法家影響很大。人稱張芝為我國書法史上第一個“草圣”,并用“臨池學書”來贊譽他。
成長心語
張芝不僅勤奮練字,還不斷創(chuàng)新,自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字體。那他創(chuàng)新的源泉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個:知識。有了對知識的全面積累,有了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創(chuàng)新才可能實現(xiàn)。廣泛而全面地獵取知識的過程就是學習。萬事始于學,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做好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做好應該做的事情。21世紀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學習當然也需要創(chuàng)新,它可以使人思路清晰、開闊,可以使你更聰明,不局限于課堂上所學的內(nèi)容,可以使人富于聯(lián)想,理解能力增強,記憶更加深刻。而要做到創(chuàng)新,只有勤奮學習,別無他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