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生寄語
有的人雖然拼盡全力考上了所謂的名牌大學,但他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高中時代名列前茅的感覺。在大學校園里,面對眾多實力不俗的優秀學子,他們惘然若失,甚至深感自卑,對自己的學業和前途失去了信心。
我們在這里想說的是,勤能補拙、后來居上從來就不是一句虛話。在大學里的生活和學習就是一個感受無知的過程。真正的聰明始于自知無知。學,然后知不足。無知并不可悲,可悲的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無知,也不知道如何擺脫無知。大學是無知狀態的沖動力,自強的精神可以推進成才之路每一步。
剛來大學的幼稚表現是正常的,如果大家都像“五道杠少年”一樣沒有童年,那人生是在是悲劇的。對現實一無所知也是正常的,但不能一直無知下去。否則這個大學就是白念了。因為大學是家庭學校過渡到社會的緩沖區、封閉區、實習期。也許你在社會上學習一天就相當于在學校里學習幾年,也許學校學里的東西出去一點都用不上,但是請你珍惜這段時光,因為這是把學生推向社會最后一個安樂園。
讓我們來看看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無知的智慧”吧!
凱瑞豐向德爾斐的阿波羅詢問蘇格拉底的智慧,女祭司皮提亞說,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了。而這是一個謎,需要蘇格拉底自己去揭開謎底。于是蘇格拉底考察了城邦中的政治家、詩人和工匠。蘇格拉底首先找到了一位政治家。政治家以知識淵博自居,和蘇格拉底侃侃而談。蘇格拉底從中看清了政治家自以為是,其實無知狂妄的本質。
蘇格拉底還不滿足,依然繼續著他的證明。他找到了一位詩人,發現詩人作詩全是出于天賦,而詩人自以為能寫幾句歪詩便目空一切。接下來,蘇格拉底又向一位工匠請教。想不到工匠竟在重蹈詩人的覆轍,因一技在手便以為無所不能,這種狂妄反而消弭了他所固有的智慧之光。蘇格拉底知道,這些人雖然在某方面知道很多,但卻對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強不知以為知。于是他理解了神諭的意思:只有蘇格拉底知道,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然而神諭的傳達并不止于無知之知的自知之明,而是一種以無知為智慧的勇氣。蘇格拉底開創了自己獨特的否定性求知方法,并不肯定什么是知識,而只是不斷的否定各種偽知識。被他稱之為助產術的外界激發,從而轉化為積極的內在自省。他認為,任何人只能對自己的靈魂負責。甚至連同于蘇格拉底的守護精靈并非是外在的神諭,而是一種內在的“東西”。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們成天陶醉于自我的“長處”,自然不會有真正的自我反省。因為我們身上的很多固有的問題,而且,在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支配下,是不可能得到對自己的真正的認識的。所以,蘇格拉底提倡的“認識你自己”成了千古流傳的名言。由此,我們就能理解,為什么蘇格拉底會發現,那些最有成就的人們不愿承認自己的無知。他們可能平時就很在意自己的名聲、地位和所謂的價值,把自己看成比別人更成功、更有地位和更有價值。所以這時候,如果有人敢向他們挑戰,就會深深地激怒他們。這也是蘇格拉底惹惱了許多當時雅典的各界名流,以至于被迫飲鴆的重要原因。因為蘇格拉底的話指出了人性的某種共性,那就是自我中心和妄自尊大的本性。如果我們不能有意識地反省和克制自己,完全可能成為這種本性的奴隸。這正是自省和認識自身的重要性所在。讓我們記住清山陰金先生所著《格言聯璧》中的一句話吧:
蓋世的功勞,
當不得一個矜字;
彌天的罪過,
最難得一個悔字。
我們同時要學會自制和寬容。這并不是放任。自制,就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的能力。在生活中,一個有自制能力的人才能夠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學會寬容,就是要學會忍讓和諒解別人。寬容,就是要學會“忍讓”“接納”、“包容”、“理解”。它是一種修養,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境界。有道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世間可笑之人”。一個有寬容之心的人,才能夠成為人上之人。
我們還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在大學里養成的習慣,會帶到社會上,影響剩下的人生。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人們對于諾貝爾獎獲得者非常崇敬,有個記者問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是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里學到的呢?”這位白發蒼蒼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平靜地回答:“是在幼兒園。”記者感到非常驚奇,又問道:“為什么是在幼兒園呢?您認為您在幼兒園里學到了什么呢?”
諾貝爾獎獲得者微笑著回答:“在幼兒園里,我學會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后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我認為,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所有在場的人對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事實上,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他們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就是幼兒園老師教給他們的良好習慣。
如果我們在幼兒園時期里錯過了培養良好習慣的時光,那么大學將是最后一個試錯的階段和平臺。因為這是唯一一個“半社會化”的地方,而你不必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付學費”。如果走上社會,一個很小的錯誤都可能毀掉一個人的一生。而在大學里,錯誤是可以被原諒和寬容的。東山再起,重頭再來也是可能的。所以,多嘗試是一件莫大的好事。有錯誤,早犯比遲犯好。大家現在可以寬容年輕人,以后呢?
請你珍重自己的第一年。首先要習慣身份轉換。高中生轉向一個大學生并不那么容易,也許想你自己心心念念都是高中的生活,高考前的友誼、那段歲月。但可能你偶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已經習慣了大學生活,那這就是身份轉換成功的跡象和標志。
大學生的天職就是讀書。希望大家從一開始不要被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里躁動的浮華所迷惑。也許他們是所謂“鍛煉”的好途徑,但是,永遠不要忘了學習。在這里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專業課知識,可以說學習是方方面面的。在自習室是學習,去圖書館更是學習。自己專業的是學習,別的科類更是學習。禮儀是學習,世故也是學習。也許周轉于各種燈紅酒綠也是一種能力,但是一定要適可而止,要從里面吸取到什么。你要清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著作《管理未來》中說道:從此刻開始,知識成了關鍵。我們所處的不再是一個勞動力密集、或物質密集、或能源密集的世界,而是一個知識密集的世界。
如果你上的是一個響當當的名牌大學,那么你應該養成歸零的思維,從新開始。 如果你上的不是名牌大學,那也沒關系。畢竟不要以你的大學來論成敗,如果勤奮努力,一切都可改變。如果你是一個家境貧寒的學生,切不可自卑。我們上文說的獎學金和貸款就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良好途徑。共4頁,當前第2頁12342015新生寄語
上了大學以后,不一定要有多高的理財能力,去儲備金錢,但是一定要養成儲備知識的習慣。因為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而噴泉的高度不會超過他的源頭——不存在脫離任何知識的能力。
如你知道的,知識增長的速度實在是太快。僅僅在19世紀初,人類的知識還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到了20世紀初,這一速度變成每XX年翻一番!20世紀80年代,人類的知識每3年翻一番!20世紀末,人類文明發展的前49XX年所積累的文獻資料,還沒有現在1年的文獻資料多!進入21世紀,知識老化速度不斷加快。學科與學科之間,界限不斷突破,滲透和融合不斷進行,大量的邊緣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涌現。到目前為止,僅自然科學的類別就已超過XX門。
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只有具備了比別人學得更多更快更好的能力,才能保持不變的競爭優勢。一份研究資料顯示:在知識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個本科生走出校門兩年內,一個碩士研究生畢業三年內,一個博士生畢業四年內,如果不及時補充新知識,其所學的專業知識將全部老化。按照知識折舊定律:如果一年不學習,你所擁有的知識就會折舊80%。其實,就一個人一生所學的知識來說,在校求學階段所獲得的知識充其量不過是他一生所需的10%,而另外90%以上的知識都必須在以后的自學中不斷獲取。
就像一個笑話說的:“一個飲食公司征集創意如何做紅燒肉?本科生說把肉放鍋里加些東西煮;研究生說這個是不行的,要寫出多少肉,多少其他的佐料,怎么煮,煮多長時間; 過了一個月,博士出了一本書,書名叫“如何做紅燒肉”,打開目錄,“第一章, 如何養豬”。” 讓我們記住約翰科特的這句話吧:不要停止成長,終身學習對職業的成功顯得越來越重要。
也許大家聽過溫水青蛙的例子,我們在這里拿出來,希望大家有所感悟: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里,由于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里,慢慢地加溫,青蛙并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我們的組織和社會生存的主要威脅,并非來自突如其來的事件,而是由緩慢漸進而無法察覺的過程形成。人們目光短淺,只看到局部,而無法縱觀全局,對于突如其來的變化,可以從容面對,對于悄悄發生的大的變化,而無法察覺,最終會帶給我們更加嚴重的危害!我們不要單純的,只能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而忽視那種緩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險,因為,那種緩慢而又微小甚微的危險,才是最可怕的!
啟示:
對當代大學生的啟示之一是:青蛙,就好像是我們生活中的蕓蕓眾生,我們要著眼未來,勤于思考新的問題,勤于學習新的知識,不能過“今日有酒,今日醉”和“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醉生夢死的生活,到頭來將是非常可悲的!
啟示之二是: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也需要不斷更新,所以我們不要一味的'沉迷于現狀、安于現狀,不思進取,這樣下去的話,肯定會被時代所淘汰,也會有面臨失業的危險!
事實上大學里知識更新的太慢,往往一些需要與時俱進的學科還拿著十幾年前的教科書,年復一年。沒錯,大學里學到的東西非常陳舊。而這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養能力。因為任何一種知識寫成教材拿到課堂上來講授都是陳舊的。但有的陳舊則是基礎性、基本能力的代名詞。像是數學這樣千年經典的精華、無數前人總結出來的定理,陳舊是必然的。
經常有一些學生問:學xx有什么用?我們應當清楚:一本教材,領悟其中創造性思想經驗和對其創造的方法感悟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共生在知識中,一個人才是有生命力的。這正是我們前文提到的思維方式問題,大家想必應該理解,思維方法、思維方式決定了一個人看問題的角度。
我們應該對課程設置心里有數,對學分和績點制有著粗略的了解,畢竟每所大學都有其差異。學分,是用于計算學生學習量的一種計量單位,按學期計算,每門課程及實踐環節的具體學分數以專業教學計劃的規定為準。部分學校也有按學分收費的制度。
而國內大部分高校通用的績點計算方法是:績點=分數/10-5,學分績點=學分×績點=學分×(分數/10-5)
在大學中,平均學分績點指的是單科學分乘以學科的績點,然后把各科的結果加起來除以總學分得到的結果。平均學分績點可以作為學生學習能力與質量的綜合評價指標之一。能方便地與美國的gpa制掛鉤。想出國留學的中國本科生應該引以為重。
我們應該處理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關系。我們上文說到,如果你不滿意自己的專業,可以通過選修的方式來聽“你想換的專業課程”,也許你只是這山望著那山高;也許你是真的“覺悟”了。不管怎么說,了解最重要。
我們應該適應大學課堂。往往大學會給你更多的自修時間,而大學的教師不會不厭其煩一遍一遍向你解釋。往往一節課可以不著邊際的說個幾十頁教科書。
可以說,任何一位成功的大學畢業生并沒有從學校教育中得到收益,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畢業之后,能夠意識到自我需求的是什么。大學中獲得最好的財富就是知道如何學習,而不是單純地了解書本知識。從走出校園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會發現書本知識是相當局限的,真正需要做的是找尋真正能夠適合自己和令自己滿足的東西。盧梭說:“一個真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應該懂得自己的真正使命,從而在做職業選擇的時候不會手忙腳亂和徒勞無功。我認為,我的學生將來成為軍人、教士還是律師都是無關緊要的。命運好像已經給予了最適合他們的位置,他們必須要完成特定的使命。我的教導重點就是教授他們要學會生活。懂得如何生活的人,最終可能沒能成為醫生或者律師,但是他們知道首先要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可能他們在以后的日子中會過著無所事事的生活,也可能會遭遇各種磨難,但是他們都能夠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位置。”
也許畢業后要考慮就業的問題讓每一個大學生深深困擾,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人們總以職業論成敗,社會總以金錢論勝負。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兼顧“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無論是何時何地。我們前文說到埃里森的退學論,可以說不讀完大學并不難,難的是不讀完大學之后能成為比爾蓋茨。事實上他的那篇演講是革命性的,因為他為大家指明了方向。世界為所有人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機會,但是它并沒有強迫某一個人成為某一行業的人。它沒有斷定一個人成為哪一種人,但是它的確要求每一個人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新生寄語】相關文章:
對新生寄語08-18
大學新生寄語11-10
關于新生的寄語05-25
大學新生寄語11-14
新生入學寄語07-19
大學的新生寄語07-17
新生家長寄語09-21
對大學新生的寄語02-24
給大學新生寄語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