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童年的經歷作文四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童年的經歷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童年的經歷作文 篇1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但我的童年和你們不一樣,為何,因為我生活在一個貧困家里,這件事要從我小學時候說起,那時我讀了四年書,小學還沒有畢業,我的媽媽叫我到舅舅廠里當學徒工,干了一年,我就去當織布工,我有一個弟弟,比我小;兩歲,因為沒錢,我把學業讓給了我弟弟,過了一個月以后,我爸爸出事了,這時我在廠里上中班,得知這個消息以后,我連忙跑回家,我哭著問媽媽,爸爸怎么了,媽媽說,出車禍了,兩只腳都斷了,這時我的心像晴天霹靂一樣,扎在我心頭,媽媽說:怎么辦啊,沒錢住院啊,我對媽媽說,要不,我到廠里拿工資給爸爸看病住院吧,我媽媽說:我怎么能要你的錢啊,我說:因為我是你們的女兒,應該的,后來,我媽媽,東籌西籌,和我的工資,才籌到了一萬塊,就這樣我爸爸住進了醫院,我白天上班,晚上去照顧我爸爸,就這樣連續了兩個月,我爸爸后來就好轉了,能下床走路了。
在這時,我的弟弟在學校里病了,很嚴重,我媽媽告訴我說,他從小就胃不好,很久沒有去看,因為沒錢,去不遠的一家醫院去看了一下,得的是胃癌晚期,這時,我媽媽昏了過去,當醒來的時候,對醫生說:求求你,我雖然沒錢,只要把我的兒子醫好,我那怕傾家蕩產都愿意 ,這時的我,流著眼淚,勸媽媽說:會好的,結果,過了一個月,弟弟離開了我們,在這個時刻,你們知道我的心有多痛嗎,一針一針的扎在我心里,我整整哭了兩天兩夜,心想我的命為什么這么苦,難道我不應該來到這個世界上嗎?蒼天啊,你為什么要這樣對待我,連弟弟都不給我,可你們知道嗎?活到現在回憶起我的童年啊,真的好命苦,我有時候,會好幾夜沒睡,有時候,會偷偷的在被窩里哭好長時間,我真的控制不住我自己,但我知道有些人,以為我這個人,嘻嘻哈哈,瀟瀟灑灑,很幸福,那你們就錯了,臉上的快樂你看得見,心里的痛苦有誰知道呢?你們知道嗎?
這就是我的童年,經歷了歲月的滄桑,但我會堅強。
童年的經歷作文 篇2
我的童年是在鄉村度過的。那時家家都住在低矮的土房里,窗戶很小,基本上不透風,家里又沒有空調、電扇等降溫設施,天氣悶熱,孩子們除了睡覺很少呆在家里。中午, 勞累了一上午的大人們要休息一會,孩子們便偷偷溜出家,到村頭的樹林里捕蟬了。那時蟬特別多,炎熱的夏天,蟬鳴不分晝夜,不絕于耳,一棵樹上能有幾十只,所以夏日捕蟬成了孩子們避暑度夏的最好玩法 。
每年暑假一放,孩子們便三五成群地捉蟬。七、八月份的鄉村,空氣中彌漫著燥熱的氣息,太陽烘烤下的花草,都軟弱地彎下腰,夏季的熱風,吹過臉龐, 有一種火辣辣的刺激感。中午的太陽格外刺眼,不敢直視,馬路上行人稀少,整個村落變成了孩子們的樂園。
那時候 孩子們大都不穿鞋,一是母親千辛萬苦做的布鞋,不經穿,穿得時間長了,就會磨破鞋底, 只有上學、走親戚時才穿 。二是老布鞋沒有現在的鞋好穿,新鞋硬緊磨腳,等穿著舒服了,也就快磨壞了,所以孩子們大多打赤腳,那時都是土路,被太陽烘烤后形成了很厚的熱土層。腳踩在上面,便燙得痛疼難忍。 但這沒有阻擋孩子們的玩心, 捕蟬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撲蟬的工具是自己做的,先到馬棚里,冒險采幾根馬尾,打一個活扣,用麻線綁到長竹竿上,然后悄悄靠近蟬,把馬尾扣套在蟬的前部,用力一拉,就套住了,此時雄蟬會發出吱吱呀呀不情愿的叫聲,而母蟬只會撲棱翅子,掙扎著想逃跑。
捕蟬也是有講究的,路邊粗大的楊樹, 蟬會爬得太高不易捕,低矮的棗樹、榆樹是最理想捕蟬目標,那里既涼快,知了又多,很容易就捕到蟬 捕蟬的時候也要規則 ,不能讓桿子碰到枝葉,不能大聲說話,否則就會把它嚇跑,于是,幾個小伙伴小心翼翼地穿行在小樹林中,眼睛盯著樹干,忘記了夏日的炎熱,自由自在地盡情玩耍,度過了酷熱難熬夏天。
夏天的傍晚, 夕陽西下,天氣便涼爽了許多, 正是孩子們摸“仙家”的'好時機,“仙家”是我們家鄉的土語,指禪的幼蟲,是世代流傳的美食。通常旁晚時分從地里鉆出來,趁著夜色,偷偷爬到樹上,脫掉幼殼,伸展開長長的翅膀,脫變成漂亮的蟬。剛出殼時,通體潔白,眼睛發黑,過不了多久便顏色加重,變成黑色。因為這神奇的變化,人們才賦予它“仙家”的美譽。旁晚天黑,正是它們破土爬樹的時間,孩子們便抓住這一時機摸“仙家”,有的還沒來得及爬樹就被抓住,有的剛剛爬上樹,就被人們摸到,胖乎乎的肉體惹人喜歡,每晚都能摸到十幾只或幾十只,拿回家泡在鹽水里,第二天就可油炸上桌了。這大自然的恩賜豐富了農家的餐桌,給孩子們帶來了夏日的樂趣。好在那時蟬多,無論怎樣抓,都不會絕跡的。后來蟬的減少,一是由于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二是由于路面的硬化,阻礙了蟬的幼蟲生長與出土。
我們的童年夏天是快樂的 ,盡管生活貧困,吃穿還得不到滿足, 但捕蟬的樂趣是今天的孩子們難以體會到的。半個多世紀前童年往事,每到夏天總回浮現腦前,時隱時現。
童年的經歷作文 篇3
我的童年經歷像一朵朵美麗的花兒,裝點著我那片記憶的土地,讓我的童年更加豐富多彩、五彩繽紛。
“哈哈!終于輪到我講題目了!”原來,我們班開展了一個名叫“數學我做主”的活動,是讓我們同學自己當一回數學小老師,自己講一道數學題哩!而現在,也輪到我來當一當數學“陳老師”啦!
為了準備題目,我把家里所有關于數學的書都翻了個“底朝天”,這看看題目,那兒看看解答,可這些題目大家都會做,真是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啊!好不容易找到了一道思考題,我想:“這回總算找到了一道難題,得好好準備啊!”為了這道題,我花費了心思,我又是問媽媽,又是講解給王老師聽,準備一道題可真不容易呢!
開始講了,“請陳韻冰同學今天來給我們講題目。”聽到王老師說了這句話,我便戰戰兢兢地站了起來,走向講臺,只聽見后前的同學在為我加油打氣,可我緊張極了,好像有一只小兔子在我心里又蹦又跳,還好我閉著嘴,不然,我那小心肝就要跳出來啦!我走上講臺,開始讀我的題目:甲乙兩人在周長400米的環形跑道上練習競走……。我滿腦子想著:“天啊,我下面應該怎么辦,要不要先寫算式?”還好我沒有被我那想法所影響到,題目順利地進行了下去,我在一片掌聲中下了臺。
我要謝謝老師給我一個“我的數學我做主”這個平臺,讓我懂得了老師準備題目的來之不易,我很開心,因為我也為老師分擔了這份幸苦,所以我很開心。
童年的經歷作文 篇4
童年在農村長大,家鄉地處臺灣南部的嘉南平原西隅近海區,一望無垠的大地,盡是綠野平疇,連一個小小丘陵地都沒有。由眾多的“洲”、 “港”等地名而觀,以前這個地方一定是一塊海水遍布之地,只因后來不斷淤積,因而形成了這片廣大的平原。
小時候,一直很羨慕能夠在家鄉附近,有一座高高的山脈,以便提供自己一個有別于廣袤田園綠意中的另類綠蔭視野,屆時就不再需要坐著糖廠的小火車,前往烏山頭水庫(珊瑚潭)遠足了。只是期盼歸期盼,那高聳綿延的中央山脈,依舊安穩地座落在遙遠的東方,只能在天氣晴朗的清晨,偶爾一睹那氤氳朦朧的淡藍色山影而已。
家鄉可說是一塊海埔新生地,土質鹽分相對較重,因此那種原本種植在海邊沙灘,做為防風林用途的木麻黃,也就成為道路行道樹或學校植栽的主要木本植物。也因為家鄉地處近海的因緣,又有部分農田緊鄰在一條十米寬的土堤大排水溝旁,因此童年跟隨家人前往農田時,往往都會目睹溝渠內潮汐漲落的變化,只是當時不知道原因究竟為何而已。
由于海水可以直接侵入,大排水溝儼然成為海洋的一部分,因此水溝內的魚類類皆屬于咸水魚,其中以吳郭魚和臺灣鯽魚最多。吳郭魚引自于南洋,系屬于鯽魚的一種,原本僅養殖于咸水魚塭之中,不過由于其適應力和繁殖力很強,遂能逐漸從咸水魚塭擴展于淡水水域。因此在臺灣地區,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比如池塘、水溝,甚至是雨后的低洼積水處,都可以發現到吳郭魚生長的蹤跡。
淡水和咸水吳郭魚,基本上是有很大差異性的,只是一般人可能無法清楚予以辨別而已。從外觀而言,淡水吳郭魚顏色較淺,而咸水吳郭魚則體色稍深。至于兩者本質的最大不同,除了肉質鮮嫩有別之外,就是淡水吳郭魚有著很濃厚的泥土味,而咸水吳郭魚則完全沒有。這種體質上的差異,應該不是得自于先天因素,可能系后天環境的不同所導致。
從兩種吳郭魚適應性和體質差異等現象而觀,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基本上是可能的。只是這種外表行為之變化,是否即代表真正的改變,則就有商榷的余地了。此外,改變的確當性,也頗值得深思與玩味。淡水吳郭魚雖然擴大了環境適應,卻也因此失去了不少原始本性與特質,在得與失之間,著實有待費心仔細斟酌。
小時候時常跟隨家人到田里工作,而在務農的空檔,前往大排水溝中橫掛魚網以為捕魚,就成為我這位老么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為農田離家約有四十分鐘的腳程,在農忙的中午時分,我們會在田邊埋鍋造飯,而吳郭魚就適時地成了田間野炊的一道鮮嫩佳肴,當然那些高聳的木麻黃,也成了午餐時最佳的綠蔭處。只是這些童年的美好記憶,業已隨著離鄉四十余載以及年歲的增長,而逐漸趨于模糊。
與其說是主動捕魚,不如說是靜待魚兒上網。而之所以如此悠閑自在,乃是因為我們對于外在的自然現象,能夠有所了悟所致。其實,在潮汐變化中,有很多濱海咸水魚類,會隨著潮汐的漲落而一起浮游。漲潮時,它們從海邊游進大排水溝;落潮后,它們又會逐漸回游至大海。只要把握住這種魚類浮游的特性,在水道溝渠中架設魚網,則將會有一些魚類,被卡在魚網網目上而進退不得。因此,只須每隔一段時間巡視一次,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收獲。
這樣的捕魚方式,事實上也頗符合自然生態保育的原則。因為,魚網網目的大小固定,其所能捕獲的魚類體型,也僅與網目大小相若者為限。其體型較小者,可從網目中從容而過,即使不幸魚身被卡住,往往也會被其掙脫;至于體型較大者,則根本無法從魚網網目中經過,所以也就不可能被卡在魚網之中了。
基本上,攔網捕魚的設計,與竭池而漁的情況不同。前者是有選擇性的捕捉,其所用魚網,只是將上端繩索固定在水溝兩邊,其下端則無任何牽絆,因此其在網面和溝底泥土間,皆保留一段空間,可說是網開一面,給予魚兒漏網存活的機會。至于竭池而漁,則有趕盡殺絕不留余生的味道,這與所謂的電魚和炸魚者的心態類似,因此魚兒能夠劫后余生者鮮矣。
存善念,漏網之魚生生不息;耕心田,莘莘學子蒸蒸日上。在教育過程中,預留網隙,以作為學生自省和改正的空間,不僅必要亦屬必然。終究,規范有如網目,其大小、寬松程度,都得依情境之不同,而知所權變分際。準此而論,那么所謂的攔網捕魚,似乎就絕非僅止于“捕魚”而已了。
悠游大地,縱橫寰宇寄豪情;細辨咸淡,吳郭本性見真章。在教育改革的大纛中,淡水吳郭魚的臭土味,似乎可以提供吾人在傳統與變革之間,一些另類省思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