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精選2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有關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
昨天正值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由于是中元節仁慈的上天也是落淚滴下幾點小雨。去燕爾窩放松自己的心。一路望去,公墓烈士陵園車水馬龍。堵車相當嚴重。
路邊的香燭生意異常的好。燕爾窩依然是孤靜幽香,走在松軟的草坪,尋覓山花的俊美、古樹的幽暗、躺在草地仰望藍天白云,樹欲靜而風不止,那樹長長的柔軟的柳枝,隨風飄動著。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
那云那天都是你懷抱的美麗。覓幽,陌纖,看古,讓自己的思緒在碧綠的草地、黃菊、戲水、石橋深巷涼亭處處。不由得想起:枯滕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遙望遠方啤酒奠撤于大地,默默祝愿在天國那些善良愛戴我們的人,依然安好。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2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道教盛行后,附會傳統,創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相傳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后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后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中元節。
按佛教典故,關于“盂蘭節”的起源,有著以下一個典故:相傳佛祖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后覺得很心痛,于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佛祖,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于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后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后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于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3
盼啊,盼啊……終于盼來了家鄉熱鬧的中元節了。這一天,可熱鬧了……
中元節,俗稱“鬼節”。掌管地府的是地藏菩薩。他的母親被關在了地府里。地藏是個孝順兒子,不忍母親被折磨得不成樣,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徇私把母親放了出來。沒想到牢房里的小鬼蜂擁而出,成了各個地方的“游鬼”。所以,人們在七月十五這天晚上,都要“盛情款待”各地的游鬼以保平安。我覺得地藏菩薩真的好勇敢,好有型啊,覺得連傳說中的鬼怪似乎也不那么可怕了。
到了中元節,家家戶戶都擺出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供品,發粿、水粿、雞,特別是我最愛吃的松粿,真是吃了忘不了的美食。聽說做的大米要放到井里浸泡幾天呢。蒸熟的松粿雪白雪白的,松、糯、軟、冰,夏日里能吃出一片冰涼,比冰淇淋還好吃,且更綠色。現在因為商場多了起來,購物比做這些小吃簡單多了,所以在七月十五的前幾天,大人們則會次數繁多地帶我們去逛商店,讓我們“大開殺戒”。但我還是很懷念松粿的味道,回味和大人們制作中的樂趣。
中元節這天晚上吧。這天晚上,不等太陽公公說再見,大家就開始準備上香了。六點多時,剛開始還只是一兩戶人家,可過了一會,就陸陸續續的愈發多了起來。香煙繚繞,燭火搖曳,煞是熱鬧。絡繹不絕的香客摩肩接踵,鄉音中熱情地相邀,于是乎甩開膀子的酒客吆五呼六,微醺中大笑開懷,圍坐一群的茶客茵茵水汽中娓娓莞爾。夜色漸漸的來了,孩子們喜上眉梢,因為屬于我們時光到了,小伙伴們紛紛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火炬——青青的竹竿灌上煤油,塞了毛巾,點燃了,呼朋喚友,蜂擁著游走于阡陌、田間,嘻嚷著誰家的火光明亮,哪家的火炬持久,宛如一條夜行的火龍映照著燦爛的童顏,徹夜不眠。于是,大人們品味著鄉俗,放松著盛夏下的身心,孩子們追逐著鄉俗,娛悅著66無慮的童年……
故鄉的底蘊深厚,“鬼節”的傳說中也洋溢著濃濃的鄉情!我希望我們的故鄉——閩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4
在這一年里,有很多節日,有敲鑼打鼓的春節,有紀念屈原的端午節,還有看煙花的元宵節。但是,最特殊的,就要數中元節。
又是一年中元,中元節,俗稱鬼節。人們相信在這一天,會有許多孤魂徘徊在人間,相傳中元節的由來,是由《目蓮救母》這個傳說演變而來。
話說目連的母親被打入地牢,目連得道后開天眼,在地牢尋找自己的母親。發現母親墮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不堪,他向佛祖求救。佛祖告訴他,其母罪孽深重,一定要以盆為器,羅列百味,供奉眾神,才得以解其母倒懸之苦。后人因此而記于心中,便形成了中元節。
今天早晨,我還沒睡醒,就聽見一陣“咚咚咚”的聲音。我睜開朦朧的雙眼,從溫暖的被窩里爬起來,到廚房門口一看,原來是媽媽正在剁肉。桌子上還擺水果和點心。
“媽,今天誰過生日啊?”我迷迷糊糊地問。“傻孩子,今天是中元節,要祭祖呀”。媽媽頭都不抬地說道。“為什么今天要祭祖呢?”我疑惑地問。“今天祭祖,不僅為了祈福平安。同時也要將先人的靈魂接回家。”媽媽若有所思地回答。
“哦,原來是這樣”。我揉著眼說。
晚上,門前的小河邊聚滿了人。許多人手拿河燈,點亮蠟燭,把一盞盞明燈放入河中。那一盞盞明燈,就像一艘承載著希望的小船,漸行漸遠,帶著人們的哀思駛向遠方。我也取了一盞燈,點燃蠟燭,默默許下愿望。
七月三十鬼門關,又一個中元結束了……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5
我今天在日歷上注意到了一個從前從未關注的節日——中元節,也就是今天。
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節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中元節由上古時代“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演變而來。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
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中元節時,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四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較為隆重者,甚至請來僧、道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尊者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有的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亡魂的戾氣。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節日,近年來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還有幾個人記得這個節日?還有幾個人會去過這個節日?像中元節一樣被人們幾乎話遺忘,節日有很多,比如寒食也是這樣的,越來越多的傳統節日被我們忘記,這些節日千古流傳,我們要一直記著它們,傳承下去。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6
在諸多華人社會如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與臺灣、新加坡等,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不少人會在舊歷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間,擇日以酒肉、糖餅、水果,甚至全豬(閩南語俗稱神豬)、全羊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游玩的眾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順利。
現時民間的“中元普渡”習俗是三教合流的結果,民間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習合,把施餓鬼與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紙,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人們相信這樣可以化解其怨氣,不致于為禍人間。在臺灣民間信仰,普渡的擺桌祭拜,又分成“公普”(又稱“聯普”,全聚落、團體或廟境居民聯合舉辦)與“私普”(個人或單一家庭、機關舉辦),今日臺灣,由于商業社會,幾乎皆以方便面、零食、白米等能久貯之物為主,而牲禮、五味碗也愈來愈少見。
普渡舉辦時,供桌上也會豎立彩色三角形紙旗,號稱“普渡旗”,該旗以毛筆寫上“慶贊中元”、“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也會寫上信士姓名。先祭拜統領萬姓幽靈的大士爺,并焚燒四色金紙。燒完金紙后,開始祭拜所謂的“好兄弟”,并在每一項供品插上一炷香,也會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與盛滿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時有的人會先燒“經衣”,這是一種代表衣物與日用品的紙錢,讓“好兄弟”們先換上新衣。許多抽煙者,還會點燃香煙,插在香腳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霧,別有一種人情味。祭拜完后,焚燒銀紙,歡送眾家“好兄弟”離開。
較為慎重的信徒,甚至請來僧侶、道士誦經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會在這段時間,請出地藏菩薩、目連羅漢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道士、藝師扮演驅魔大神鐘馗,是謂“跳鐘馗”。有人則是請藝師操控鐘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氣。今日臺灣,八家將與官將首等陣頭十分盛行,也有請八家將、官將首等出陣,以替換“跳鐘馗”的儀式。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7
中元節又稱七月半 ,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 。按照習俗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給自己已故的親人敬上一品香然后燒燒紙錢,用以表示后人對先人的孝敬。
離過節還差幾天,大伯就提前通知我們中元節這天在他們家過節。
今天剛好是七月十五中元節。上午我和爸爸早早地就到了大伯家,禮貌地和大家打完招呼后,爸爸就帶我走進一個房間。
一進房間就看見一張桌子,桌子上面供著爺爺、太公、太奶的肖像。相片上爺爺坐在凳子上,太公和太奶頭發白了,看起來像是七十多歲的樣子,但是面容十分慈祥。我和爸爸在香爐里上了一品香,在肖像前跪了幾跪,就離開了。
午休以后沒什么事,我正在菜園里摘油菜花,遠遠就聽見大伯在喊我: 聿坤,過來幫忙,要燒貢品(紙錢)。 我趕緊過去,大伯先報把火磚壘起來。底下放好柴火,打火機一點,那些貢品不一會兒就燒起來了。
之后,我同媽媽和大嬸就把它用桶裝好,提到不遠的小河邊,倒入河里,這時聽旁邊也在倒紙錢的人喃喃自語:太公、太奶會在這條河的某一處等著收。相傳目犍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后變成了餓鬼,目連知道后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飯一到口邊就化為灰焰,佛祖告訴他,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養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濟度,目犍連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后來這一傳說形成一種民間習俗,并逐漸演變,從供養僧人演變成供養鬼魂。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用以化解其怨氣,不致于為禍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盆節(中元節)這一節日。
可見中元節的傳說還真不少呢,你們知道這些傳說嗎?
不知你們家鄉會怎么過這個節日呢,如果你知道,請你告訴我,讓我多學點知識。
我曉得這都是迷信的東東,其實這個節日的很多活動是想告訴我們要記住先人、孝敬前輩,不要望記先人曾經對我們付出的愛。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8
依照佛家的說法,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以及報謝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據《佛說盂蘭盆經》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佛祖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后變成了餓鬼,目連通過神通看到后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佛祖哭救。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養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蓮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佛祖統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后,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的祭祀儀式。
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據說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斗事件;后來有些地方普度便統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舉行。
不過香港、閩南、臺灣、潮汕并不從此風俗,在七月的每一日皆有人舉行祭典。但后來由于時代變遷,目前在臺灣的中元節,機關行號多在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而一般住家則多在接近七月十五日的周末假日舉辦。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9
中元節就是傳說中的鬼節,在農歷的七月十四,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會,民間俗稱鬼節。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主的回家去,沒主的就到處游蕩,徘徊于人跡可至的地方吃東西。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里以誦經做法等舉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他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我們家在這一天忙的不可開交,點油燭、燒香、拜祭先祖、放鞭炮、燒紙錢。這是一種信仰,是一種對先祖的懷念,是一種對美好愿望的寄托。據說鬼魂在陰間是看不見東西的,所以要點油燭為他們照明;燒香、燒紙錢則是給他們的禮物,希望先祖們能在陰間過得幸福,什么也不缺;放鞭炮則是迎接、送回鬼魂的方式,放鞭炮時會發出很響的聲音,表達我們對先祖的熱情。
有些人說鬼魂、陰間根本就不存在,這種祭拜純粹是一種迷信;也有人說如果不祭拜,游蕩的陰魂會生氣,會上門找麻煩。我認為中元節的祭拜是一種信仰,是人們對美好意愿的一種寄托。現在,在中元節祭拜的人越來越少了,甚至有許多中國人都不知道中元節的存在。我覺得,這種習俗是先祖給我們留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后人的我們應將這種文化繼續傳給我們的后代。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0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道教最主要的為修行記說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閻羅王於每年農歷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
佛教盂蘭盆節起源于"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由印度傳入的佛理)。目蓮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業報,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說:"七月十五日是結夏安居修行的最後一日,法善充滿,在這一天,盆羅百味,供巷僧眾,功德無量,可以憑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蓮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這便是寶島普渡拜"好兄弟"的由來。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1
七月十五中元節,人稱鬼節。
其實,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到七月三十日都是鬼門大開的日子。民俗相信,在這一段時間會有許多的孤魂徘徊在陽間。
中元節,是華人很重視的一個日子,每一年的中元節都會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舉行。
這個鬼節也是眾多的華人節日中規模最大,花錢最多的一個節日。
中元節,也是佛教的“盂蘭節”。有關盂蘭節民間一直是流傳著目蓮救母的故事。話說,目蓮的母親劉青捷被打入地獄。
目蓮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嚨很小,不能進食,餓得很辛苦。他見狀,拿了飯要喂母親,可是飯一進口,就燒成灰炭。
目蓮感到悲痛極了,要求釋迦解救。釋迦告訴他說: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羅列百味,供奉眾僧,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
終于,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后人因此應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華人社會在這一個月會開始供拜,有些地方則會舉行普渡大拜拜。盂蘭盛會是華人除了農歷新年,第二大的節日。
七月鬼節,你不難在街頭巷尾的空地上、廟宇看到設壇祭拜。一些較大的祭拜,會供拜鬼王。鬼王也稱普渡王,傳說是觀音大士的化身。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祭拜方式。私普,是個人家里祭拜。街普是個別擇日祭拜。市普則是以市場為主體的大普渡。
七月三十日鬼門關,一個月的中元就這樣結束。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2
農歷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天,爸爸帶我一起回老家過節祭祖。
一路上,爸爸與車上的叔叔談的很投機,竟然忘記在街上買冥錢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爺爺家,爸爸看到正騎著摩托車到街上購物的叔叔,連忙叫叔叔帶東西回來。叔叔回來后,爸爸問多少錢,叔叔說算了,只有幾元錢。爸爸堅持要付錢,爸爸說:“祭祖當然要誠心,我是誠心誠意買的,錢當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錢接了過去。
吃過中飯,爺爺奶奶開始舂粑粑。他們把浸泡過的黏米放進石臼里,用一根很長兩頭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后將舂過的米粉過篩子粗的繼續放進石臼里舂直到米粉細滑到滿意為止。接著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團,在用手捏成一個個長長的橢圓形的粑團,然后用水洗干凈的桐樹葉包好,放進蒸鍋里,蒸熟。揭開鍋蓋,香氣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訴我說:“只有讓先祖吃過后,我們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愿地走出去玩了。
天漸漸暗了,爺爺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壇,擺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紙冥衣冥錢等東西解開堆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我們按照長幼次序排定,燃放煙花,點燃冥俱,祭祖正式開始。只見爺爺口中念念有詞,左手拿起燃燒的冥紙,右手拿起酒壺,祭天祭地祭祖。禮畢,大家一起雙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與幸福。
祭祖一結束,我立即從桌子上抓起一個粑粑,就吃了一口,頓清香撲鼻,軟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嘗過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這也許是托先祖的福吧!感謝先祖們,給我們以美食、平安、快樂和幸福。
在江蘇,每逢中元節吳縣居民以錫箔折錠,沿路楚化;儀征縣各地尚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成為“度尾”。
在中元節,人們也要祭祖,在陰歷七月十五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返家探望子孫,故需要、祭祖。祭祖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這就是中元節的習俗,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3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今天讓我來介紹一下我的家鄉是怎么過中元節的。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被佛教稱為“孟蘭盆節”,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十五,站分也有在農歷的七月十四日過的,節日這天,人們會帶上祭品到祠堂中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差不多。
我們家鄉的中元節在農歷的七月初旬就開始了,一直到農歷的七月十五日結束。我們家鄉的中元節一般都定在七月八日。在這天上午大人們就到祠堂中做準備,如:將祠堂打掃干凈,把八仙桌擦干凈,買好過節要用的紙錢和祭拜要用的瓜束等。在傍晚時分將八仙桌放在祠堂正中間,把香爐放在八仙桌的上方,桌子左右兩邊放上長筧,桌子正下方放上一個盆子用燒紙錢約。
準備完畢,我們小朋友會洗過澡跟著爸爸媽媽來到祠堂,由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帶頭引著我們去外“接客”。接到祠堂后我們們就會放鞭炮和鞠躬拜祖,拜完祖后大人們會坐在一起商量哪一天輪到自己家去“接待祖先”。輪到我們家接待“祖先”那天媽媽會在早上和中午做上豐盛的早餐和午飯去招待“祖先”,下午四點左右帶上點心和茶水再去祭拜一次。一直到農歷七月十五日傍晚時分,大家帶著香燭和冥幣封的“封包”去祠堂燒包。大家再次放上瓜果、祭品祭拜“祖先”,等祭完才算把祖先送走了,中元節巴就過完了。
中元節是為了讓人們記住“祖先”的節日,我覺得我家鄉的中元節有特色,對于小朋友來說還挺有趣!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4
中國的漢字,真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文化載體了,你看,單就從一個字的寫法上來看,就盡可以從中窺見我們這個民族所推崇、重視、弘揚的一些東西了。
比如這個“孝”字——重陽快到了,自然要說到孝——上面半個“老”字,下面一個“子”字,意思就很明顯了:老人已是身子入了半截土的人了,在生活上失去了許多能力和本事,就需要他的子女來為他打好基礎,提供各種生活資料,才能把他頂起來,立起來。
還有一句老話,叫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讀起來雖然有點拗口,但意思也是很明顯的——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今天你沒有老,不等于你將來不會老。所以,在很多時候,也要設身處地多為老人想一想他們的處境,盡自己所能,為老人創造各種便利。將來等你老了的時候,你自己也就能夠同樣享受到這些便利了。
寫個“孝”字很容易,但要真正將字所蘊含的意思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恐怕就有些難度。畢竟,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利益糾雜在一起,各種各樣的困難也像一張網一樣罩著我們每一個人,使我們逃無可逃……
于是,有些人就有了很多的借口。更有甚者,還做出了令人不齒的事情——前段時間就看到有新聞說某村一老婦活活餓死在家中……
再過幾天就是重陽節了。
這一天也終將成為你、我、他……每一個今天青春煥發的人的節日。所以,趁著今天年輕,今天我們還依舊青春,那就認認真真地寫一個“孝”字送給爹娘吧!當然,不僅僅是紙面上寫下這個字,更要把這個字深深刻在心里!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5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于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云:“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云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臺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制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6
按照佛教的說法,中元節的來源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種表現,它所宣揚的便是報答父母、生前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節的習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已經有文獻記載,《詩經》的40篇《頌》即是祭祀樂歌,它所反映的是人們最原始的一種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動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演變之中,和后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文化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孝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善事父母,而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孝更是一種倫理規范,一種處理宗族關系的方式,一種秩序的建立。祭祖表達的是對先人的思念與緬懷,它是維持宗族關系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說,祭祖正是這種宗族關系的一種反映,一個寄托。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以及中元節的文化中,可以體會到中元節具有雙重意義:
一是闡述懷念祖先的孝道,讓人們慎終追遠。
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救濟眾生的義舉,換得世界清平。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7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區還是組屋區,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普度”儀式是中元節中最最重要的環節,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在陰歷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
現在,中元節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都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8
中元節源出于道教,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因此自古以來,民間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系。“孟蘭”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么一個故事,說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后,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于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
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里,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的'孝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贊揚和重視,并在我國廣為流傳。自梁武帝在南方創設盂蘭盆會后,已成為一種習俗,規模有增無減。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宮中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城中的寺院也要備辦供品,陳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誠。
宋、元年間,七月十五這一天已演變為民間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親,并且盛行放河燈超度孤魂野鬼活動。到了清代,對七月十五日中元節的祭祀活動,更為重視,各地寺、院、庵、觀普遍舉行盂蘭盆會,并在街巷設高臺誦經念文,作水陸道暢,演《目連救母》戲,有的還有舞獅、雜耍等活動,夜晚還把扎糊的大小紙船,放入水中,點火焚化,同時還點放河燈,稱之謂“慈航普渡”,十分熱鬧。除外,當時各家各戶,都要在門外路旁燒紙錢,以祀野鬼。時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一天,我國仍有許多地方,保持著祭祀祖先的習俗。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19
農歷7月14日我們這里傳統的鬼節,家家戶戶都殺雞宰鴨上供,焚燒陰間用的紙錢、別墅、轎車、家用電器等等以祭拜祖宗。總之神臺前是燃香點蠟的,煙味兒彌漫了整個空間,陰陽兩界,在這煙霧繚繞中連為一家,共慶一年一度的鬼節。
因為爺爺的爺爺曾經當過所謂的“道公”,所以7月13日晚老媽大人就給我和爸爸下了死命令——我們一家明天得“吃齋”,忍饑挨餓到下午四點鐘方可吃東西。我當時好象看見爸爸的臉都餓綠了,自己也面如菜色呢。現在都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了,黨的陽光四處普照,燦爛無比呢,怎么還有這樣的破規矩呢?真是的!可礙于情面,我和爸爸即使眼前晃著美味佳肴,也絕對不敢抗旨的,這請您老媽大人放心好啦!
那天上午,我遲遲不敢起床,賴著也睡不著了,只好爬起來玩電腦。爸爸早已約他的牌友玩牌去了,媽媽自己忙活,反正我不得吃東西,也賭氣不當下手了。可是玩歸玩,肚子還是要鬧革命的,于是拼命地喝水。玩到1點多鐘,屏幕上的字都變成了蘋果(我用的是紅色字體),圖片也變成了飯菜,朋友的頭像也成了烤鴨,音樂是口水滴答的節奏。我餓,主啊,救救我吧!
實在受不了啦,把口袋里的錢全都扔在了電腦桌上,自己跑出去瞎溜達。來到街上,汽車尾氣也是香香的,一個小男孩還故意拿著冰淇淋舔啊舔,那個小妹妹也竟然大口大口地吃著火腿腸,尤其是那個哥哥,都這么老了,還吃剛烤出來的熱狗。我咽了咽口水,以防盯愣聞傻了滴落下來。他們也太過分了吧,怎么不知道在街上隨便吃東西是不文明的表現呢,平時的大街上壓根兒也沒有這么人吃東西啊。今兒是怎么啦?于是忿忿地走進時裝店,這兒摸摸,那兒看看,笑嘻嘻地請老板取下模特身上的那幾件裙子,試了又試,反反復復地照了鏡子,幾個來回后,雖然店里的買主和老板都說合身,但我“醉妞之意不在裙”啊!我餓,同志姐啊!
后來又去新華書店看書,隨手拿起一本《幽默與笑話》,看著看著,不禁哈哈大笑起來,惹得眾人對我投來鄙視的目光,他們疑心我神經病了么?郁悶……只好放下書本,假裝找起歌舞光碟來,找著尋著,突然那些花花綠綠的光碟都在眼前晃成了香甜可口的菜肴。此時肚子更是咕咕地唱起歌來了——食物啊,我的姑奶奶!
終于熬到了下午三點半鐘,我便滿懷希望奔回家來,看見爸爸已先我一步到家了。他就在廚房砍著雞肉呢,那動作好熟練,媽媽也看傻眼了。爸爸眨我一眼,示意我不要出賣他的“看家本領”。
阿彌陀佛,光輝的下午四時終于到啦!可以開飯了——我和媽媽一掃平時吃飯細爵慢咽的作風,配合爸爸上演了狼吞虎咽的精彩激烈場景。一會兒工夫,一桌豐盛的飯菜就光榮地犧牲了一大半。我們叁都只顧埋頭吃啊吃,惟恐怠慢了自己的肚子。哈哈,突然叁雙筷子一齊夾向那碟酸甜排骨,于是我們面面相覷,“噗嗤”——不約而同噴飯啦!
最后的飯局以“噴飯”而告終,要不然,我還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碗呢,撐死事小,影響事大呢!
——唉!這難捱的鬼節!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20
鑼鼓喧天,月色迷蒙,河面如眾星灑落,荷花燈隨波而去,便是中元。
中元節,俗稱“鬼節”“七月半”。在那天,我們這兒是要祭祖的。
搬來一張八仙桌,在桌上點兩支紅燭,置一香臺。菜要六樣,三葷三素,或多或少都不成。酒也是有規矩的,酙三次,以表敬意。
待菜擺好后,就要請祖先了。
請祖先的規矩著實繁瑣,是按輩份逐次焚香的,急不得。焚香后,還得三拜——一拜家和,二拜財源,三拜平安,像我這般輩份小的還得跪下磕個響頭,說些吉祥話,這才算是請祖先完成了。
奶奶跟我說過,祖先們得“吃”半個時辰,在這期間,切不可喧嘩吵鬧,更忌諱手觸長凳,說是碰了會沾鬼氣,走霉運的。
在半個時辰快到時,就是舍妹最為開心的環節——燒經文。生銹的鐵鍋中燃起火紅泛藍的焰,紙元寶、經文微微一觸,就從明黃化為灰燼,飛入空中,散著點點火光。誰也不知道它們會去哪里,只有仰頭望著它們越來越小,最后無影無蹤。大家都沉默著,唯有舍妹不諳世事,不曉得生死離別,獨自絮絮叨叨,又笑又跳的看這灰燼滿天。
燒完經文,用過晚飯,余輝已燃盡了。是青黑的夜,月色似雪,似玉,卻羞的躲在輕薄的云錦后,只透出幾絲微光。人們踱著碎步來到河畔旁,步子很輕,沒人愿意打碎這份寧靜。他們手里都拿著一盞紙燈,有的拿荷花燈,一些拿白菜燈,甚至,有捧蝦蟆燈的。人們不由自主的排成行,千千萬萬微弱的燈光匯成一條星河!這道星河穿梭黑瓦白墻之間,嬉于竹林危樹之中,終于,到了最終的地點。
放燈的人極多,有老人,有孩子,有男人,有女人。有的,就是不放燈,也來湊個氣氛。觀燈者有貓狗,有鴉雀。
燈在河中起起落落,沉沉浮浮,晚風繼續吹著,搖曳著燭光,冷卻了野火堆。燈如星灑落河中,如此靜謐。人們在岸邊雙手合十,祈禱著平安、幸福。
當曉風拂時,星火隨波飄于遠方,不知所蹤。
……
以往,我不知放花燈是為何。現在,終于懂得了。小小一盞燈,寄托著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對美好的無限向往……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21
農歷七月十五一大早,奶奶就到菜場買了雞、鴨、魚、肉等豐盛的菜肴,原來,中元節到了。
奶奶用發糕、豆奶、烤饅頭和一串脆響的鞭炮來迎接我們的“老祖宗”。“老祖宗”吃完早餐后,天下起了大雨,傳說這是“老祖宗”從遙遠的地方帶來的洗腳水。
奶奶和爸爸忙活了一下午,準備了一桌盛宴來祭祀“老祖宗”。奶奶神情嚴肅,把一雙雙筷子一頭搭在碗邊上,一頭放在桌子上,倒好一杯杯酒,盛好一碗碗飯,熱情地招呼“他們”來吃飯、喝酒。奶奶不準我們追逐打鬧甚至不讓亂說一句話,生怕得罪了“老祖宗”。
吃過晚飯,奶奶在院子里用白粉筆畫了幾個圈,擺上香,把紙錢、搖錢樹堆在圈里,點上火,讓我們給祖宗磕頭,奶奶在一旁畢恭畢敬地說著:“這是給你們去揚州看戲的,這是給你們游山玩水的,請您保佑我們平平安安?”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22
現代作家豐子愷對中元節“放焰口”佛事有詳細的描述。佛教傳說中,相傳墜入地獄的餓鬼,欲吃食物,但食物會放出烈焰,故不能進食,只有七月半這天通過作佛事,方可進食,稱為“放焰口”:
我小時光,每逢中元節,即陰歷七月十五日之夜,地方上總要集資舉辦佛事,以超度亡魂,名曰放焰口。河岸上涼棚底下搭一個臺,臺上接連兩張方桌,桌上供著香花燈燭,旁設椅子,是僧眾的座位。每家用五彩紙張剪成衣衫鞋帽之形,用繩子穿好了掛在沿河的柱子上,準備佛事結束時焚化給鬼魂。河岸兩旁,掛著無數燈籠,上寫“普濟孤魂”四字。琳瑯滿目,煞是好看!……黃昏時分,法事開始了。老和尚戴著地藏王帽子,披著袈裟,坐在正中;兩旁六個和尚各持法器。起初是鳴鐘擊鼓,念佛唪經。到了深夜,流螢隱現,有如鬼火明滅;陰風飄忽,仿佛魂兮歸來,就開始召請孤魂了。老和尚以悲緊之音,高聲誦念,眾僧屬而和之。每念完一段,撒一把米,向孤魂施食。那些米落入暗處,仿佛有無數鬼魂爭先搶奪,教人毛發竦然。
所召請的孤魂,非常全面,自帝王將相以至囚徒乞丐,都可以“來受甘露味”,那文詞駢四儷六,優美動人,不知是誰作的。有人說蘇東坡所作,未可知也。我因愛此文詞,當年曾向杭州瑪瑙經房“請”得一冊《瑜伽焰口施食》。抗日時我倉皇出奔,一冊書也不曾帶走。緣緣堂被焚前幾天,這冊《瑜伽焰口施食》即在其內,因得不焚。往年有人闖入我家,搶走了許多古典文學書籍,卻不拿這冊書,大概他們不懂,所以不拿。此書因得保存至今。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23
中元節也叫鬼節,我的家鄉對于這一個節日可是很有講究的。
在離中元節還有幾天的時候,我們就輪流開始了這個節日,我們那的風俗是在傍晚太陽落山的時候,拿上炮竹,香,以及錢紙到一個特定的地點準備接祖。在我們開始這一步驟的時候,家里面的大廳里,以及大門外面都已經搬上了桌上,在桌子上都擺好了吃食。等到鞭炮聲響起,這也就意味著家里的祖先被我們迎接了回來。在當天里,我們有很多的禁忌,比如晚上的時候最好不要外出,不能將一些不吉利的話,同樣態度也要擺端正,不可以吊兒郎當的等等。
在第二天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要準備好早餐,將早餐端在餐桌上,我們必須等到先祖們用完后才可以去吃,至于怎么去判斷,我們就是根據上菜的時間,以及飯菜在桌子上擺放的時間來判斷。這段時間里,我們要保持香火不斷,蠟燭要亮。以前我也挺迷糊的,為什么一定要點蠟燭,后來一些長輩們告訴我,蠟燭的光,是為了照亮先祖們的路。我們這個接祖的活動是前一天傍晚的時候開始,后一天同樣傍晚時分結束。結束的時候同樣需要炮竹,需要迎接時一致的用品,只不過,炮竹的方向變了,接的時候從外往內放,送的時候從內外放。
中元節雖說是一個鬼節,但在我看來更像是一個懷緬的節日,在這一天里是我們表達對仙逝先祖的一種懷念,也可以說是一種尊敬。我越長大就越能聽到一些雜說,很多人對于這么一個節日的活動似乎都認為是一種迷信的行為,這未免太在乎這個節日表面上的含義了,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節日?節日本身的意義又在何處?其實不過是人類一顆思念、一顆懷源的心罷了。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24
現代著名女作家蕭紅對東北民間中元節放河燈的情景有一段細膩、感傷的描寫。節錄如下:
那河燈從上流擁擁擠擠,往下浮來了。浮得很慢,又鎮靜,又穩當,絕對看不出來水里邊會有鬼們來捉了它們去。這燈一下來的時候,金呼呼的,亮通通的,又加上有千萬人的觀眾,這舉動實在是不小的。河燈之多,有數不過來的數目,大概是幾千百只。兩岸上的孩子們,拍手叫絕,跳腳歡迎。大人則都看出了神了,一聲不響,陶醉在燈光河色之中。燈光照得河水幽幽地發亮。水上跳躍著天空的月亮。真是人生何世,會有這樣好的景況。一直鬧到月亮來到了中天,大昴星、二昴星、三昴星都出齊了的時候,才算漸漸地從繁華的景況走向了冷靜的路去。
河燈從幾里路長的上流,流了很久很久才流過來了。再流了很久很久過去了。在這過程中,有的流到半路就滅了。有的被沖到了岸邊,在岸邊生了野草的地方就被掛住了。還有每當河燈一流到了下流,就有孩子拿著竿子去抓它,有些漁船也順手取了一兩只。到后來河燈越來越稀疏了。……多半的人們,看到了這樣的景況,就抬起身來離開了河沿回家去了。于是不但河里冷落,岸上也冷落了起來。這時再往遠處的下流看去,看著看著,那燈就滅了一個。再看著看著,又滅了一個,還有兩個一塊滅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個一個地托著走了。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 篇25
又到每年的“中元節”。母親還隔好幾天就開始準備“接祖”要用的東西,器皿、菜肴、點心和水果,零零碎碎象螞蟻搬家一樣地用拖車一次次往家里運,我勸她不用這樣辛苦,到時我們開車一次性地買回家就行了,可她固執地不聽,她怕我們買不齊整或不及時而誤了她的大事。
母親年輕時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爺爺奶奶在時,手把手教她接祖時祭祀的全套禮儀,她學會并記下了,但在心里從來都沒有虔誠過,因為她不相信這一套。
可是現在步入老年的她卻越來越迷信鬼神的存在,也許她更加愿意相信逝去親人的靈魂還存在于這世間,那些已遠逝的親人的眼睛隨時在天上看著我們,這樣,她就經常可以在心里和我那天上的外婆和父親對話。也許她已意識到這樣的節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來,對于這個節日的意義,她的思想從抗拒到接納,從朦朧到清晰,從思念到恐懼,從恐懼到坦然。
迎接儀式完成后母親就說:“你爸其實早就回來了”。
我們自然都沒有看見,可母親分明感覺到了,她說:“今天一大早我在擺碗碟的時候手幾次抽筋,拿東西不穩,我的手從來不抽筋的,我知道是你爸爸不準我做,他老說我慣了兩個兒子,不讓他們干活,看到我忙上忙下,怕我辛苦,不準我做事。我對他說,你莫精怪我,讓我把事做完,我還有好多事呢……”
聽她這樣說,我想笑,可是我的淚水卻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滑落了下來。
頭一天晚上母親就交待我們第二天早上買點包子、饅頭做早餐,因為這些東西好做供品。
早上天才亮她又打個電話給我,聲音哽咽:“你說怪不怪,昨晚我夢見他們了,你奶奶和你爸爸。好多年好多年沒有夢到他們了,他們真的回來了。你奶奶對我說,妹子呀,買點麻圓啰,團團圓圓的嘛。你奶奶說得對,你買早餐時帶點麻圓回來吧。”
我也寧愿相信這世間的確有鬼魂的存在,也相信是奶奶真的想吃麻圓了。
史鐵生說過:“一棵樹上落著一群鳥兒,把樹砍了,鳥兒也就沒了嗎?不,樹上的鳥兒沒了,但他們在別處”......“......天堂不是一處空間,不是一種物質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是的,我們逝去的親人的肉體所棲身的這棵樹被上天砍了,可是他們給予我們的愛和溫暖仍然棲息在很多地方,我們隨時都能看到、感覺得到。
也許這就是中元節幾千年來越傳越盛的原因吧。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相關文章: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08-27
關于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09-06
2017年關于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08-28
有關2015年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意義08-19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習俗08-13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傳說08-30
中元節作文:中元節文化08-20
關于中元節的作文:中元節介紹08-13
中元節作文:關于中元節介紹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