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年味兒作文【熱門】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么,怎么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年味兒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
今年新年,我們一家回鄉下老家過年,那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村里過年的習俗,讓我覺得是那么新鮮,那么難忘。
農歷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回到了想念已久的家鄉。車子剛停穩,我就飛快地跑進家門。這時,奶奶正在宰雞宰鴨,爺爺也在寫對聯。我高興地向他們問好,爺爺奶奶看到我們回來,十分欣喜。
隨后,爺爺教我和哥哥貼對聯。爺爺告訴我們,寫對聯、貼對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征吉祥、表達人們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風俗。貼對聯的傳統是先右邊再左邊。我便好奇地問爺爺:“上、下聯和橫批都是自右往左讀嗎?”爺爺點點頭說:“是的。”我們首先貼堂屋大門的對聯,上聯:一帆風順年年好,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橫批:吉星高照。接著貼庭院門口的對聯,上聯:燕鶯新氣象,下聯:龍馬壯精神;橫聯:馬年大吉。爺爺讓我們將“福”字寫在紅紙上倒貼于門上,他說民間有倒貼“福”字的習俗,意為新年福到。原來,貼對聯也是很有講就的。
貼好對聯,便開始祭祖。奶奶在堂屋的供桌先擺上雞和豬肉,然后分別整齊地擺好五套碗筷和酒杯,并盛上飯、斟滿酒杯。接著,讓我點上香和蠟燭,虔誠地插在香火堂前,并擺上糖果。做完這些程序,大約20分鐘后,讓我燒紙錢,放了一掛鞭炮。
吃過豐盛的年夜飯,我換上新衣服,歡快地跑進巷子里,和小伙伴們放起了鞭炮。
天黑了,我們便回家一邊圍著火爐守夜,一邊看春晚節目。終于到子夜零時,伯伯帶著我們放鞭炮,意為“迎神”。這時,整個山村都在燃放煙花爆竹,村子上空變成了煙花的海洋……讓我想起了《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夜深了,山村又安靜下來了,我們也入睡了。
大年初一清晨,按家鄉的風俗,我和哥哥向長輩拜年,說著“新年好”、“恭喜發財”、“馬到成功”等吉祥的祝福,長輩們便樂呵呵發給我們一個紅包,里面裝著壓歲錢。這一天,爸爸媽媽還帶我去親戚家串門拜年。
大年初二,我們便依依不舍地告別親友,離開了還籠罩著濃濃年味的的家鄉。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
除夕夜,我們一家三口也不例外,一邊吃著年夜飯一邊尋找中國的“年味”。
年三十為什么叫除夕呢?爸爸告訴我,版本有好多種,公認的說法是古時候有一個兇惡的怪獸叫做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發現,夕最害怕紅色和響聲。于是年三十的晚上,每家每戶貼大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逐夕獸,以求得新的一年安寧。從此,這種習俗流傳下來,年三十就被稱為除夕。
中國的有著獨特的年俗文化,如包餃子、貼門神、耍花燈,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期盼來年財源滾滾,吃雞寓意“吉利”,吃魚就是“年年有余”……不過,聽說過年不能吃酸菜,說是“辛酸”;白菜也不能碰,說是“白干”。但我覺得,不能光靠這些食物決定來年的好運或厄運,想要得到上天的眷顧,是要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得來的。
接著,爸爸媽媽聊起了自己的家鄉過除夕的風俗。爸爸給我講了湖南老家過年的習慣:在湖南,除夕的團圓飯是在除夕的早晨或中午開始的,食物一般有臘魚、臘肉、油炸豆腐等,還有地瓜干和花生等零食。而且,豆腐是一定要吃的,因為豆腐諧音“多福”或“斗富”,寓意著新的一年更加富有、幸福。爸爸說,他小時候最盼望的事就是除夕觀看花燈,還有耍雜技、變魔術和原汁原味的湖南花鼓戲。
媽媽是江蘇人,她也講起了小時候除夕的情景:在江蘇,每家每戶的團圓飯都是在晚上吃的,“魚米之鄉”的年夜飯一定少不了魚,當然和湖南一樣,豆腐也是必不可少的。媽媽小時候的新衣服是自家買布料,請裁縫做的,新鞋子是外婆親手納的千層底布鞋;初一還會跟同齡小朋友結伴去拜年,一圈下來就會“大獲豐收”,瓜子、花生、糖果等把衣服口袋塞得滿滿的……
聽了爸爸媽媽的講述,我又想到:像我這種在上海大都市“土生土長”的“00后”,和爸媽他們這一代的過年方式就不一樣了,主要是使用各種電子產品,并通過網絡和老家的親戚“團聚”。想和遠方的親戚聊天,可以使用QQ、微信或微博私信的方式;如果想見到對方,還能用視頻通話模式;想送給長輩一件禮物,能夠先去網上挑選,再寄到對方家里;當然,壓歲錢也不用給現金了,直接打入我的網上銀行賬戶……于是,我把我的想法也說了一遍。“不過,”我又說,“這樣過除夕,雖然省去了回老家時的旅途勞累,但總感覺缺少了家人團聚時的那種溫馨味道,不如我們明年回老家過年吧!”爸爸媽媽齊聲說“好”!
這時,我們仿佛聞聽到了遠方家鄉的歡聲笑語……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3
又是一個中國年,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備年貨、貼對聯、吃年夜飯、拜年等,到處都是年味兒。我家也不例外,在過年之前就把年貨備好了,為了圖個吉利,還買了幾條小金魚(因為“魚”與“余”諧音,魚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到了大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貼春聯非常有講究:對聯要從左往右貼,“福”一般倒過來貼,因為這樣象征著福“到”了。咱們分好了工,我和爸爸就開始用糨糊貼了起來,咱們忙活了一下午,春聯終于貼完了。當咱們走進餐廳的時候,看到一大桌年夜飯就在咱們面前,看著這一大桌子的美食,我的口水都流出來了。咱們聚在一起,吃起了年夜飯。每碗菜都是熱騰騰的,我的心里暖洋洋的。在我的眼里,每碗菜里都蘊含著濃濃的愛。咱們吃得熱火朝天。過年,總不能漏看春節聯歡晚會。
吃完年夜飯,咱們就守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一個個小品把咱們逗人仰馬翻,一個個相聲讓咱們聽得有滋有味,增加了不少過年的氣氛。20xx年的最后幾秒鐘,咱們一齊歡呼了起來,“五、四、三、二、一!!!”無數的禮花騰空而起,又帶著滿身的光焰灑向大地,把大地輝映得光彩奪目。人們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縱情的歡呼、歌唱。變幻無窮的焰火映照著人們興奮的笑臉。地上,是焰火的光彩,天上,是光彩的焰火。紅的,似節日的燈籠;黃的,像成熟的稻谷;綠的,如茂盛的大樹。瑰麗的火花在空中飛舞,把平日閃閃發光的星星羞得不敢露面,就連街上的路燈這時也沒了用場。各色禮花在空中競相開放,構成一幅花團錦簇的圖畫:綠花一層層,紅花一重重,就像蘋果園里慶大豐收;一群白色的火花,好似銀河墜人間。
一幅幅,一幕幕,繁花繽紛,絢麗奪目,好不壯觀!大年初一那天,我一大早就起來了,這時候餃子已經弄好了,我一看到這是我最喜歡的餃子,就趕忙坐到了餐桌上。當我吃完第一個餃子的時候,我就深情地說:“啊,我又長大了一歲!”不一會兒餃子就被我吃完了,我給長輩磕完頭之后,咱們全家就一起去給親朋好友拜年。咱們走遍了大街小巷,見到每個人咱們都熱情地說“新年好”!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里,有誰比孩子更幸福呢?因為孩子們可以獲得壓歲錢,用來買心愛的東西。大人們也可以把過去一年的辛勞忘掉,好好的放松一下。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充滿了濃濃的年味兒。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4
我的家鄉在華亭,在我們家鄉進入臘月門,傳統節日一個連著一個,年味一天濃過一天,傳統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也就更更加豐富多彩起來了。
臘月初八這是華亭過年的前奏,這天要吃臘八粥,還要在臘八粥中放用肉餡包成的“雀頭”餃子。臘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紅豆、黃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來年五谷豐登之意;“雀頭”餃子用大肉作餡包成圓形雀頭狀,表示能消滅危害莊家的麻雀(據傳說臘八這天見不到危害莊家的麻雀)。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升天奏事的日子,傳統的小年,又名辭灶。
華亭人對過小年非常重視,這天早飯要吃攪團,有盼望團圓之意。街面上有售賣的用麥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傳送灶時給灶王爺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會向玉皇大帝告人間的狀了。送灶的時間大約在傍晚,家家都要擺祭品,放鞭炮,意味著過年開始了。臘月的日子長了翅膀,一飛而過。轉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貼對聯,掛紅燈,張燈結彩;戶戶圍著餐桌、抱著電視守歲,放開肚量喝酒吃肉,毫無顧忌縱情歡樂,一年中所有的辛勞、煩愁在這晚煙消云散,所有的豐收、喜悅在這一刻被無限放大。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鄉的人都有“迎喜神”的傳統,吃過“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個個穿戴一新,喜笑顏開,牽著或趕著身上披掛了彩紙折疊的紙扇的牛羊騾馬,浩浩蕩蕩的向預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進發。這是為了驅除兇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沒病沒災。
元宵節那天,大街小巷馬社火、高芯子、車社火排成了長隊、綿延不斷,鞭炮、鑼鼓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又一次將過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戶戶點燃用玉米、蕎面捏的燈盞,小孩挑著紙糊的燈籠盡情玩耍,燈光、月光、星光融為一體,相映成輝。正月二十三日已是過年最后一個節日,這天華亭農村有“燎疳”的習俗。婦女們使出渾身解數提早用雞蛋殼、五色紙糊好“疳娃娃”,男大家則割足枯蒿茅草為“燎疳”做準備。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著“疳娃娃”玩耍,看誰的“小媳婦”、“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門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當第一堆疳草點燃,聽到有人大喝“燎疳嘍——”,家家戶戶便都點燃疳草,霎時間熊熊焰火映紅了村子,照亮了天空。
大家爭搶著從火焰上一躍而過,以求燎去病災,燎紅日子。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5
家鄉是一壺酒;家鄉是一杯茶;家鄉是一股清泉。我的家鄉在吉林通化,那里有肅慎,東胡,穢貊族等先民的足跡;有風景宜人的松花江;有人民英雄——楊靖宇的烈士陵園。在我的家鄉有早在四五萬年到七萬年前的遠古人類。據文獻記載,吉林省在歷史上,除漢族外,主要有三大族系:肅慎,東胡,穢貊族。這些遠古人類在吉林大地上繁衍,生息,書寫了吉林的輝煌歷史。
美麗的松花江位于吉林,它風景秀麗,是個值得觀賞的好去處。松花江是黑龍江水系在我國境內最大的一級支流,全長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流域面積五十四點五六萬平方公里,有南北兩源,北源嫩江發源于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里山中段南側,長達一千零八十九公里,南源第二松花江發源于長白山主峰白頭山天池,長八百余公里,南北兩源于三叉河匯合后稱松花江,干流長約八百六十七公里,由右岸注入黑龍江。東晉至南北朝時,上游稱速末水,下游稱難水。隋、唐時期,上游稱粟末水,下游稱那河。遼代,全河上下游均稱混同江、鴨子河。金代,上游稱宋瓦江,下游稱混同江。
元代,上、下游統稱為宋瓦江,自明朝宣德年間始名松花江。它的存在為早期生活在吉林的先民提供了有利條件。1939年2月18日我們的民族楊靖宇在蒙江縣城保安村的三道崴子犧牲,年僅35歲,楊靖宇死后,日軍剖開了他的遺體,想知道,在冰天雪地的林子中,是什么支撐著他一直戰斗。后來,發現里面沒有一粒糧食,只有野草和樹皮。我們可以這樣說;人民英雄楊靖宇永垂不朽。因為楊靖宇愛國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他有愛國的崇高精神,我們應向他致敬。家鄉是你永遠也品不完的。我愛我的家鄉——通化。因為它給予了我無限的愛,是它滋養我,讓我不斷進步,不斷成長,讓我成為一個有才華,有知識的人。家鄉是一壺酒,它會讓你去細細品味。
家鄉是一壺茶,它是你閑暇時休閑品。家鄉是一股清泉,它會在你心頭上源上一絲清甜。家鄉使你受益無窮!家鄉使你有了一顆樸實而善良的心!它給予了我關懷的力量!我愛家鄉吉林通化!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6
從小年那一天開始,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開始準備迎接新的一年。新春正張開溫暖的懷抱。
城市,人們仍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吃著微溫的便當,兩眼發直地盯著電腦。他們沒時間休息,沒時間放鞭炮,甚至于沒時間回家,緊張、疲倦,這是他們的年味兒。
鄉村,人們固執地堅守著老祖宗留下的傳統,連續十幾天鞭炮聲不斷,從這條山溝一直響到山后面的那條溝里去。
白天,農民們不再出田做農事,全擠在一間陜小的廚房里忙著準備食物。過年時的一切吃喝都是他們準備的,因為他們始終銘記著毛主席的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他們看來,這是再普通不過的傳統了。當高粱酒慢慢在壇子里醞釀著香氣,臘肉的滋味在煙和火中沉淀時,忙了一天已是傍晚。總有幾房人家家中的燈是徹夜不熄,鄉里鄉親全都涌到這幾戶人家中,電視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家里無用的擺設,在他們眼里甚至還不如一口鐵鍋實在。因此,電視一年到頭沒開過幾回。鄉親們圍坐成幾堆,婦女們吃著瓜子,談論著自己家中備好的年食;老人們不善于談天說地,各自思念著在外打工的游子,搬著手指數著那已臨近的歸期;男人們則大碗喝酒,高談自己的壯志與抱負。
當大年夜那天的黎明到來時,人們少了往日的鬧騰,緊鑼密鼓地張羅著飯菜,一扇扇窗戶里投射出殷切期盼的眼神,齊刷刷地指向村口,那游子回歸的地方。團年飯以前,他們是決不能大吃的,頂多喝幾碗米酒,吃幾個包子墊墊肚。當所有外出的人們像商量好一樣一同回到故土時,在外見過世面的他們多多少少給這保守傳統的小山村帶來現代的工業氣息。這時,團圓飯才算開始。
從城里回來的人吆喝著:“開電視,看春晚!”村里的人不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只知道這天能從電視上看到不一樣的節目(當然,他們其實是沒看過平時的節目的)。電視由于長時間沒開過,屏幕上有些小水珠,模糊不清。從外歸來的年輕人不樂意了,而村里的老人卻暗自高興,因為他們聽那些“博識”的人說過:一有電視,孩子們的心就更歡騰了。
當電視還持續“面癱”時,飯桌上已經忙開了,敬天、敬地、敬逝者、敬老人……年輕人也都高興地暢飲著,有誰還在意著那似乎有意與他們玩笑的電視呢?
這樣的場景年復一年地重復上演著,總有一群純樸地農民執著地守著那份傳統,守護著家庭的和諧與團結。
這就是家鄉的年味兒!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7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戶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農歷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農歷臘月二十八則是大掃除,在這兩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掃干凈,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著年夜飯,等待著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斗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到了農歷的大年初一,我們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按照書上說的,一出門向什么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著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父親母親和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到了農歷的大年初二,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說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圓”,這應該是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傳統節日元宵節,這是過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和父親母親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著最有氣氛的年,心里奔放著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8
每憶起那座小村莊,總會聞到絲絲縷縷的家鄉味,從我的記憶深處傳來。
家鄉味是秋日清晨蕩漾在空氣中的桂花香。爺爺家院子的一角有一株銀桂靜悄悄地生長。一早,一股濃烈的桂花香幽幽地,不知不覺地,從門縫里擠出來,從未掩好的窗戶里鉆進屋里,似乎無孔不入,桂花香很素雅,并不膩人,只會讓你一夜好覺后倍感神清氣爽,還夾雜著一點點早晨的濕潤空氣,毫無遮攔地直直地鉆進你的鼻孔。這香味時常會使你忍不住順著香味去尋它的出處,好讓你盡情地享受一番。
這香味,是約莫在清晨可以聞到的,那是它最香的時候。也許還在夢中朦朧著,只聽見姑父的雨鞋“啪嗒啪嗒”踩在水泥地上,準備去剪枝。我便時常忍不住下了床,拾起一枝被剪下的,插在花瓶里供養起來。這花香沒有城市里的有時香的沖鼻,花朵也沒有城里的迫不及待地想從綠葉中凸顯。它們只是隱在葉子中,星星點點的,不顯山不露水的,只由你順著味道探尋。
家鄉味是豬圈草棚里臭烘烘的,陰冷的味道。這味道雖不好聞,但時常伴隨著我愉快的童年回憶。草棚里幾頭小豬擠在一起取暖,那臭烘烘的味道大概是源于墻角那堆黑漆漆的東西吧。偶爾會有幾只睡過了的雞從草棚里不緊不慢地踱著步過來。有一次,姐姐帶我到后院摘了白菜,一起喂豬。不好聞的味道始終彌漫著,可樂趣卻絲毫未減。白菜一扔進豬圈,幾只窩在墻角的小豬慢悠悠,搖搖晃晃地走進,只聽得一聲聲嚼白菜的脆響,歡樂極了。
家鄉味是大鐵鍋里炒出的飯菜的香味。黃昏時分,池塘邊、小山坡上,家家戶戶的煙囪里都冒出來白煙,有時候會有些發灰,如同水墨在洗凈的天空上勾勒出淡淡的線條。一走進廚房,大鍋里翻炒著菜,香味總會讓我肚子咕咕直叫。五顏六色的食材在鍋里跳躍著,仿佛是害怕自己被燙到而跳著腳。鍋里還冒著點點火星,如同夜空中的火焰般璀璨發光。廚房里當然還會有嗆人的濃煙味。姑姑總是端著板凳,坐在灶臺后,一面添著柴火,一面與我們聊天。香味與煙味混雜在一起,讓我一邊流著淚一邊仔細嗅著各種菜的香,既滿足卻又難以忍受。可每當菜端上桌,一股溫暖的香味撲鼻而來,只讓人心生對家的眷念。
家鄉味,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味道,即使吃遍了再多的山珍海味,聞過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這一縷濃濃的家鄉味。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9
嘀嗒、嘀嗒,時光在指縫間,從我們的生活中匆匆地走過,從絢爛的煙火中慢慢地飄過,從熱鬧的街市中悄悄地溜過,從一盤盤可口的飯菜中……到了,到了,快到了馬年,幸福的馬年。
走到街上,小燈籠串成一條紅艷艷的長龍,在風中搖曳出新年的喜慶。汽車不停地喇叭聲也不再令人煩躁,因為車上裝載的都是滿滿的一顆顆想回家的心。環顧四周,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馬”,有的引頸長嘶,有的悠然自得,有的昂首追趕。這些可愛的馬兒讓你想拍照,想撫摸它的背,一起迎接馬年的到來。遠遠望去,你仿佛來到了一處廣袤的天際,對馬年更是有著馬到成功的期盼。
在大家的歡慶聲中,終于迎來了喜氣洋洋的馬年。大年初二,我們的汽車在用煙花碎末兒鋪成的地毯上緩緩駛過,滿心喜悅地來到了鄉下。放眼望去,屋后的河水里灑滿了紅色的“花瓣”,可見大年夜,家鄉鞭炮滿天飛。走到家門口,縷縷菜香迎面撲來。走進自家廚房:綠得發亮的團圓果,白得如雪的年糕,香得醉人的八寶飯……擺得琳瑯滿目。只見外婆手拿大鏟子,在大鍋前一刻不停地燒制美味佳肴。媽媽在一旁打個下手,一會兒洗青菜,一會兒切肉絲。我呢,在灶頭前竄來竄去,也不管新衣服上是否粘上了灰,感受著那忙碌的年味兒。
開飯啰,隨著外公的一聲吆喝,各位表舅表嫂的就紛紛入席了。這時,舅婆也滿臉喜氣地趕過來了,她還沒來得及坐下,便往我衣服里塞紅包,我這下急了,說;“婆婆,這錢您自己留著吧,我不用。”可舅婆硬是塞到了我手心里,看著這揉得皺皺的,帶有一點點溫度的紅包,令我的心暖洋洋的,我想:這是舅婆的壓歲錢,我可一定要用在學習上哦!飯桌上,伴著熱氣騰騰的“滿漢全席”,大家邊吃邊聊,幾個大舅和姨夫,比我們小孩還“貪玩”,忙發新年的“第一筆財”,不時地來幾下劃拳的把戲,那老酒配上粗曠的嗓子,真可謂其樂融融啊!
晚飯才進行一半,幾個小孩便從桌底跐溜鉆了出去,口袋里的硬幣被拿了出來。幾個人有說有笑,勾肩搭背地來到了小店買小爆竹。黑夜里,如流星一樣的“珍珠泉”和我們的笑聲一起綻放,我既大方,又不時有點害羞。大家你問我,我問你的,卻總離不開燦爛的笑臉,喜慶的氣氛。在大大家酒杯的碰撞聲中,我們的心也更近了呢!
時光匆匆,一年又一年……家鄉的年味兒,卻越來越濃,它像墻上掛著的“福”字,把我們的幸福定格在這一個溫暖的夜晚。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0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戶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這就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臘月二十八則就是大掃除,在這兩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掃干凈,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著年夜飯,等待著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斗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初一,我們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按照書上說的,一出門向什么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著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爸爸媽媽和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大年初二,這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說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圓”,這應該是就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節,這就是過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著最有氣氛的年,心里奔放著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1
記憶中的年味兒,似涓涓細流,一步一步,蔓延,席卷。
臨近春節,家里總能忙上幾天。一大早,天才微微亮,遠處的山還隱沒在霧氣中,媽媽就叫醒我,要大掃除了。大掃除,是過年的序幕,寓意為,掃掉煩心的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才起床,媽媽便已踩著陽光,把窗簾,床單統統扯下來,準備清洗。進進出出,忙的不亦樂乎。我呢,就負責擦家具。偶然抬頭,瞥見媽媽,她在擦玻璃。呵上一口熱氣,再用指甲一蹭,一連串動作干凈利落。打掃完畢,便在大門上,貼上大紅的福字、對聯,紅紅火火,好不熱鬧。年味兒,便在冬日的空氣中,微微醞釀著。
臘月二十八,便要趕集上店,置辦年貨了。大集上是最熱鬧的,漫天遍地的叫賣聲,無不吸引行人注目。馬路上堵的水泄不通,行人臉上綻放著笑容,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我們全家,一前一后在人群中。買些瓜子,糖果,年糕等小吃,還有肉類,豆腐,蔬菜水果。不知不覺,便逛了一上午,心里樂滋滋的。路上張燈結彩,掛上了紅燈籠,年的味道,更加濃郁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入暖送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日一日扳著指頭數日子,年味漸濃,新年總算盼來了。
除夕夜,吃團圓飯,總覺得自家的團圓飯是最豐盛的。媽媽將事先準備好的豬肉洗干凈,切成肉丁,放在鍋里加佐料,熬成湯,放在碗中靜置,待成肉凍,這第一道菜便準備好了。過年必不可少的,當然是餃子。媽媽最喜歡做胡蘿卜餡和韭菜餡的,餡多皮薄,一個個花朵一樣,綻放在菜板上。加入水中,翻滾幾次,便出鍋了,熱氣騰騰的。還有清蒸魚,涼拌黃瓜……屋子里彌漫著各種飯菜的香,這是幸福的味道,年味兒。大家便在著濃濃的年味中,吃著美食,闔家團圓。
吃完團圓飯,大家都移步客廳,其樂融融看春晚。一邊看一邊聊,今年的收成,孩子們的工作,左鄰右舍的日子……當然最高興地是晚輩向長輩們要壓歲錢。我們向長輩磕頭,滿口的祝福,他們總是笑瞇瞇的遞過來鼓鼓的紅包。這柔柔的幸福,便是新年的饋贈。窗外的鞭炮聲,響徹云霄,連綿不絕。爆竹聲中,人又長了一歲。
任憑舊年的回憶浮現,又帶著懷念期盼新一年。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2
大年三十那天,只見母親與奶奶在不停地忙碌著。原來,這天里,要去各個地方“拜神”與“奉身”,并且今年搬了家,所以還要把家鄉的觀音請到家里去呢。母親是家里的大媳婦,所以這些事,由母親來傳承。而我是家中的長女亦長孫,也是家中的一份子,當然要幫母親的忙,所以要跟著一起去“拜神”。
我跟著母親,首先到家鄉的廟里拜拜。廟里香火鼎盛,每家每戶都會有人來拜,這也成為了家鄉的一傳統習俗。拜神注重的是誠心誠意,但是,燒香、添燈油錢、燒紙錢、放爆竹,卻缺一不可。這一步步都是竟然有序的,為的就是祈求神仙保佑我們家族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萬事勝意。小孩們快高長大,學業進步。廟里拜完了,我們接著要去祖屋“奉神”。步驟與拜神基本一致但“奉神”講究的是供奉祖先,自然也含有保佑的意思。回到了家鄉的房子,只見汽車一列列的停放好了,奶奶在每部車前都點了蠟燭燒了香,接著燒紙錢,放鞭炮。保佑父親母親叔叔嬸嬸們開車平安無事,路路暢通。一轉眼,下午了,這時候把菩薩接到家里去了。將菩薩像安放好,母親一邊邊開車,我一邊灑米,說是為了給菩薩指路,回到了家里,再次燒香、點蠟燭、燒紙錢、放爆竹。
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家人歡聚一堂,吃著與眾不同的湯圓。用玉米粉捏成的齋湯圓與白菜、蝦米、干魷魚,冬菇等食材煮成一鍋,味道鮮美,把湯圓那團圓之意的味道發揮的淋漓盡致,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有說有笑。這晚,全家老少一齊放煙花。看著那應接不暇的煙花,對新一年的憧憬與期待的心情已經像煙花似地在心中崩放。凌晨,幫父親發著祝福的飛信,那一條條信息,飛到了每個人的心坎里,一股股暖流透遍人心。
大年初一,全家人都已經“裝備“好向家鄉出發了。家鄉,每家每戶都殺雞燒鵝。而我們家,也已經準備好了招待親戚朋友們的美味佳肴。叔叔和父親去了遠方親戚家拜年,而我們這些小孩收紅包收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親戚朋友們都到齊了,我卻見到了許多陌生人。但卻因為那股濃濃的年味兒,是我心中不禁由然而生了一種喜悅,拋陌生感于腦后,像親人一樣招待著。這種感覺,是幸福的,無可代替的。后記:這就是我的家鄉,即使沒有過人的文化魅力,但卻有著無可非議的人情味兒。家鄉的年味兒,是隱于財富間那一股股滲透人心的暖流。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3
春節的到來,讓縉云的人啊興奮不已!家家戶戶早就在臘月中旬忙碌著。準備年貨、整理衣物……真的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啦!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家家商店琳瑯滿目,擠得水泄不通。
燈籠早已成為縉云人的喜慶象征,每當夜幕降臨,街道上仿佛變了個樣,漆黑的一片頓時亮了起來,照亮了全世界,燈火通明,把大地裝扮得絢麗多姿,人們漫步在這燈的世界……細細觀察,紅艷艷的,遠看像一團團熱烈而不失禮的熊熊大火,仿佛釋放了一個不完美的自己,近看便是一個個小太陽,溫暖人心。街上一眼望去,燈籠連成一片,望不到邊,好像一只中國龍在擺動陶醉其中。寒冷的風也抵不住燈籠的熱情,還讓夜晚多了些色彩。縉云的燈籠就是不一樣,總帶著年味兒!
縉云的巷,是一支清遠悠揚的笛曲,韻味深長。但在過年那時也是別有一番風趣。一入小巷,似乎整顆心都離開了城市,慢慢融入了靜謐的世界,偶爾有落葉從風中飄下來,落在石板橋下,發出輕微的聲音。但過年的氣氛還是感染了巷。雨――嘀嗒嘀嗒地下著,眼前是一幅煙雨迷茫之景,不知何時墻角的青苔越發得亮,油油亮亮的,仿佛是正在伸展的生命,墻角的杏兒探了出來,頗有“一只枝紅杏出墻來”的味道,遠處的幾株藤蘿早已打起蔫兒,風一來便搖搖欲墜,遠遠望去,如同一扇屏風,恬淡又不失自然之美,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來表達新年的喜悅,我仿佛感受到安靜中的一絲絲熱情,也許這就是他們想表達的……我喜歡這種感覺,純粹的感覺,卻總能引起人的萬種情思,平緩中卻有一份小小的歡快。這就是縉云的巷。
縉云的小村,過年時也是和諧的。縣里的水泥路只鋪到村口,通往村里的路面上鋪著細沙。隔老遠就看到小村里的紅瓦房,七轉八彎,在胡同里“瞎轉悠”,你會發現新年里胡同口總有那么三四個老人在聊天,旁邊也總會有幾只小動物,安心地過著自己的生活,也不妨拉拉家常。那邊,則是一些婦女在聊天,有的坐在河邊洗菜,有的在陰涼下繡花,過了一會兒,他們不約而同的回家,家家屋頂飄起縷縷炊煙……
年——最美縉云。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4
快要過年了。老人們都按照習俗操辦一些年貨。今天,我和媽媽去幫姥姥,姥爺做麻花。
做麻花主要就是搓和炸。姥爺讓姥姥搓,自己去炸。可姥姥去不同意。原因是怕姥爺炸糊或是不熟。最后,姥爺同意了。于是,我,媽媽,姥爺三人負責搓麻花。姥姥自己負責炸麻花。姥姥給我們端來一盆面。姥爺把它們切成了一條一條的,媽媽和姥爺開始搓麻花了。我看著她們搓出來的麻花心里真是急啊。我邊看邊問姥爺怎么做。姥姥耐心地說:“把小塊面搓成細長條,握住面的兩頭,向相反的方向搓。然后,提起兩頭面條會自然卷到一起,形成麻花擰勁狀。”我邊做邊看姥爺做。姥爺也一次次耐心的教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次的實驗。我終于成功學會了。我把搓好的麻花小心的放在手心里給姥爺看。姥爺樂呵呵的表揚我:“哦,哦,真不錯,有點傳統麻花的意思了。我外孫真聰明啊!”媽媽也復合“是啊,是啊,真不錯啊!”終于學會了,我興奮拿著自己搓的小麻花坐在沙發上。開始漫不經心的為自己的小麻花編了首歌謠:“都說麻花兒香,香里帶著甜,都說麻花甜,甜里透著香……”我的歌聲引來姥爺的贊許聲和笑聲。
我忽然感覺姥姥一個人在廚房挺孤單的,就拿著搓好的麻花。去找姥姥了。看著姥姥熟練的把麻花放油鍋里,那小麻花在油鍋里上下翻滾。一會就變成金黃色。我心里癢癢的。就問姥姥能不能讓我也炸上一根姥姥開始說不行,因為怕我被油燙,說要過年了。可姥姥哪能經起我的軟磨硬泡。最后,姥姥教我:“要貼著鍋邊慢慢的放進去,一定不要往里用力扔。那樣會濺起油花的。”我按著姥姥的方法。慢慢的將一根麻花放進油里。我繼續往里放。放了幾根之后,姥姥叫我停下了。說不能放一子放太多。一會我放的麻花就飄了起來。一會就變黃了。等它一出鍋。我就拿出姥爺和媽媽嘗嘗。看著姥爺和媽媽都十分高興。我也特別高興,我看搓成長條的面,真的像長胡子。就將它貼在了鼻子下面。做成了白胡子。大家被我的幼稚舉動笑的前仰后合,連平時沉默寡言的姥爺,此時也蕩漾著無盡的笑容。最后,連我自己都被逗樂了……
這次幫姥姥炸麻花。我學會了好多東西。我決定去建意奶奶也炸麻花。因為,這麻花炸出了歡樂。炸出了知識。炸出了團圓。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5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戶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農歷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農歷臘月二十八則是大掃除,在這兩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里里里外外的打掃干凈,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農歷的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著年夜飯,等待著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斗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農歷的大年初一,我們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按照書上說的,一出門向什么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著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爸爸媽媽和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農歷的大年初二,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說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圓”,這應該是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節,這是過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著最有氣氛的年,心里奔放著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相關文章: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08-01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05-20
家鄉的年味兒07-02
描寫家鄉的年味兒作文01-25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大全01-27
家鄉的年味兒初中作文01-27
家鄉的年味兒小學作文08-06
【熱門】家鄉的年味兒作文07-19
【薦】家鄉的年味兒作文05-28
【精】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