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通用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
阿拉的年夜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照阿拉寧波人的老規矩,過年從臘月中旬就開始了呢!老話說得好:“廿三祭灶,廿四撣塵,廿五做豆腐……三十晚上守歲”喜慶的氣氛延續到元宵節。最讓我們小孩子期待的是大年三十那頓熱熱鬧鬧、有滋有味的年夜飯啦!
年夜飯的準備,從大清早就開始了。瞧,各家各戶去菜場進行大采購“鯧魚,透骨新鮮。”“買點年糕,好做烤菜年糕嘞!”“看看咸蟹,看看這紅膏……”吆喝聲此起彼伏,熱鬧極了。購置完成后,打道回府。這時,阿拉寧波的廚房恐怕已經忙成一團,準備年夜飯了。
制作年夜飯時,小孩子能參與其中的,大概就是包湯圓了。據傳,湯圓起源于宋代。現在,寧波最有名的招牌是缸鴨狗,還流傳著“三點四點餓過頭,豬油湯圓缸鴨狗”的順口溜呢!一般來講,傳統的芝麻湯圓需要準備糯米粉團、豬油、黑芝麻餡材料,先把糯米粉團分成數十塊,再把豬油餡和芝麻餡搓成小球,手指鉆洞,把餡料放進去封口,揉搓成圓,就大功告成了。即便是臉上、手上沾滿了白白的粉,我每次對包湯圓這事兒還是樂此不疲,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做一件事,家里充滿歡聲笑語。看著鍋里寓示著“團團圓圓”的湯圓,我也滿是自豪感。
瞧,一道道菜琳瑯滿目:熱騰騰的暖鍋討了個新年的好彩頭,蘊含著團圓紅火的寓意;鮮爽嫩滑的咸菜黃魚湯讓人們不禁咋舌;年糕預示“年年高”,咀嚼著綿軟的年糕,就像飛上了天般開心;清蒸鯧魚、腌咸蟹、蒸鰻鲞干……最后每人一碗湯圓。全家圍坐一起吃頓年夜飯,這一年的辛苦煙消云散,未來的一年充滿期盼!
在阿拉寧波,春節洋溢著歡聲笑語,不知此時的他鄉,又是怎樣一番熱鬧景象?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2
說起咱家鄉的風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那就拿過春節的風俗來向大家介紹吧!
春節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鄉人叫這一天為大年初一。大年初一這一天,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而且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這也是節目的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讓人們感到愉快,在新的一年里為人們帶來吉祥。
春節還有一個習俗,當然就是吃餃子了!為驅邪惡,圖吉利,餃子必須要煮得多還得有余,飯后還要在鍋里放上幾個饅頭,這些都意在年年有余。要是餃子煮破了,不可以說“破了”要說“掙了",就是賺了的意思。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兩碗,意思是希望新的一年里家里人丁興旺。吃餃子時還有許多樂趣呢!新年里吃的餃子里包有棗子、栗子、錢、花生米等物質。吃餃子時吃到的第一個餃子里包有什么象征物質,新的一年里就會像物質象征的那樣。如果吃到紅棗,新的一年里就會紅紅火火勤勞致富;吃到栗子,就意味著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做事有干勁;吃到花生米,就意味著長命百歲,行大運;吃到錢,那就意味著發大財,日子紅紅火火……不管誰知道哪一種,大家都會衷心的祝賀。如果是小孩吃到錢,那就代表學業有成,大家都要祝賀他(她)。
春節時還有拜年的習俗,大家互相問好,晚輩向長輩問好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還有用手機發短信、打電話拜年,給別人送上美好的祝福。
這就是我的家鄉的春節風俗。你們的家鄉也一定也有許多獨特的風俗吧?那就把你們家鄉的風俗也結介紹給大家聽聽吧。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3
在世界各地紅白喜事都會以當地獨特而盛大的習俗進行慶祝。而在我的家鄉——東陽鄉下,每當建好房子主人都會在房頂往下丟饅頭以示慶祝。在熱氣騰騰的饅頭里面還能找到二元、十元甚至能找到二十元。我非常幸運,今年的臘月十八在外婆家趕上了這樣的盛事。
那天一早媽媽就把我叫起來,我看了一眼才7點半,為了能搶到饅頭我忍了,痛下心來和床告別,臉都沒洗,我們就拿著一個袋子出門了。
到了那里卻稍有些晚了,本以為馬上過年了沒人來,可以讓我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呆子撿幾個饅頭。到了那兒才發現什么叫人山人海,一眼望去全都是人。媽媽跟我說來搶的人越多說明這戶主人家人緣越好。
8點一過電子鞭炮驟然響起,這是提醒還沒出發的父老鄉親們,馬上扔饅頭了,大家快來啊。等鞭炮聲停止不久,一個個紅包雨從房頂飛了下來,當我抬頭準備接時才發現別人都是有備而來的,好多叔叔伯伯手里都拿著三米長的網兜在半空中攔截饅頭。
我不知道是因為我的文雅氣質還是因為衣襟整潔,反正樓上的那些人一直朝我的方向丟饅頭,但我還是沒有搶到,因為都被那些長網兜給半路攔截了。甚至有人還搶了我到手的饅頭,不過姜還是老的辣,我的外婆還是還是非常厲害的。我、媽媽、舅媽三人才搶了5對饅頭,外婆一人有10多對,大豐收了。
從小在城里長大的我很少有機會能參加這些習俗,雖然過程有點粗魯,我的腳被踩了好幾腳可卻很好玩。希望以后還有機會回來搶饅頭。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4
我的家在福建晉江的一個小村子上,那里便是“三鄉村”。那里雖然沒有大城市繁華,卻有著自己的閃光點,尤其是過年時我們的"跳火群”。
說起跳火群在我們家鄉可是家喻戶曉。家鄉的男女老少都要跳火群,跳火群在我們那兒是一般指跨年的意思,所以也可以叫跨火群。當我們跨過去的時候,代表新的一年又要開始了,也代表來年萬事如意,步步高升。
但是跳火群也有它自己的規矩:小男孩跳火群時必須要爸爸或者爺爺抱著跳過去。而在我們那里女人和小女孩是可以免掉這個隆重的儀式的。如果你懷著好奇心也可以去試一下。
在我的家鄉不只有跳火群,還有放煙花和放鞭炮這個重要的事情。這件事對于大人來說,可能毫無在意,可這件事對于小孩子來說簡直是天大的"喜事”,當我們要去買煙花時,隔壁家的小孩都不忍投入,羨慕的目光。
當你吃完飯走出門就會被這個場景所吸引:小孩們有的追逐打鬧,有的在玩仙女棒有的在放煙花還有的爬到屋頂上仰望繽紛多彩的天空。最讓人吸引的地方就是那美麗的夜空了。夜空中原本似湛藍,但因為許多煙花的到來,而變得獨具一格。天空中點綴著無數的花朵,讓人不由得多拍幾張照。
除此之外,我們家還有許多的美食和風俗。雖然我的家不起眼,但是它有它獨特的特點。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5
冬日的夜晚,清冷寂寥,在寧波慈城的老宅里卻人影攢動,燈火通明,一陣陣年糕的香氣悠悠地飄然而出。寧波素有“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的民諺,到了冬天就有了打年糕的風俗。
打年糕的夜晚,街坊鄰居們都會聚在一起,大人們在屋子里聊天、打牌,談著自己今年的收獲,小孩們玩著游戲,追逐著打鬧著,就連門口的小狗也跟著這里跑跑,那里藏藏,別提多歡樂了!
院子里的柴火燃燒著,“噼里啪啦”地響,上面支棱起的大鐵鍋上的蒸籠里早已放上滿滿的糯米,冒著縷縷青煙,和著“滋滋”的響聲。不一會兒,米蒸好了,隔壁的小爺爺趕忙把蒸籠從柴火上移開,當他掀開鍋蓋時,蒸汽和大米的香味一股腦兒地全部涌了出來,瞬時煙霧繚繞,宛如瑤琳仙境;香氣撲鼻,好似蟠桃盛會。
小爺爺把蒸好的糯米倒入石臼中,小陸叔叔則拿出木錘開始捶打,爸爸挽起袖子在一旁幫忙添米,“咣”“咣”……隨著一聲聲的捶打聲,石臼中的糯米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從稀松到緊實。
過了一會兒,小陸叔叔捶累了,到一邊去歇息,我的小舅便自告奮勇地去捶打,只見他拿起木錘向石臼里的糯米用力砸去,但是由于他捶打得太快,沒幾下就累得氣喘吁吁,敗下陣來……
終于糯米被捶成了年糕團,奶奶用菜刀把年糕團切成了年糕條。剩下的年糕放在盆中,我們紛涌而上,拌上黃豆粉和白糖捏成團。這年糕團潔白如雪,柔軟如棉,一口咬下去,甜而不膩,爽滑可口,極其美味。
最后,大伙把做完的年糕都打包起來。“你打包這么多?”“對呀!兒子出門在外,他想吃家鄉的年糕,我這就給他快遞過去!”“女兒下星期就要出國了,我給她帶點去。”
年糕,家鄉的味道,團圓的味道。我嚼著糯糯的年糕團,想著家鄉暖暖的溫情。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6
我的家鄉山西忻州過春節的時候,有很多習俗,今日我給大家介紹其中的一項——蒸花饃。花饃表達了人們對完美生活的向往,除了過年,小孩子過十二歲生日,結婚辦喜事都要蒸花饃。花饃能夠捏成不一樣樣貌的,十二生肖,各種花鳥,技藝高的連龍鳳都能捏出來,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藝術品。
我過十二歲生日時,奶奶要送給我一份厚禮,我十分好奇,所以跟著來到廚房,到底要做什么呢?我一再追問下,奶奶最終說出了這份厚禮——花饃。奶奶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拿出發好的面,就在案板上使勁揉搓,不一會兒就揉出了一個大面團。奶奶還說面團不能太硬,否則蒸出的饅頭容易裂開,也不能太軟,否則成不了形,我似懂非懂地在旁邊點了點頭。揉了好長時間,奶奶將大面團切成幾小塊,又開始揉起來,我詢問奶奶要做什么樣貌的,奶奶想了會兒說要做十二生肖。奶奶拽了一點面在案板上搓,越搓越細,最終在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開一個小口,在兩側粘上黑豆,一條小蛇便做了出來。之后,奶奶又揪了稍大一點的面團,捏出上下大小一致的形狀,輕輕拉出耳朵,用剪刀在靠上的面部中間剪了一下,在中間的身子部分剪出手腳,再用紅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奶奶用蛇纏住兔子,名為“蛇盤兔”,祝我節節高升,我高興地拍起掌來!
之后我了解到,“魚”指五谷豐登、“龍”指時運亨通、“蓮”指喜氣迎門。“花饃”這種藝術我們不應當讓它失傳,應當永久保留下來,因為那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東西,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去學習,去研究,去把它發揚光大!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7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山西忻州,忻州有很多有趣、好玩的風俗習慣。
過春節的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蒸花饃。精致美觀的花饃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過年,當地的孩子過十二歲生日,結婚辦喜事都要蒸花饃,圖個吉利。花饃能夠捏成各種形狀的,十二生肖、各種花鳥等,應有盡有,連工藝復雜的龍鳳都能捏出來。一個花饃,簡直算得上是一件藝術品。
我過十二歲生日時,奶奶說要送給我一份厚禮。我十分好奇,所以跟著來到廚房。到底要做什么呢?在我一再追問下,奶奶最終說出了這份厚禮——花饃。奶奶在案板上撒了些面粉,拿出發好的面,就在案板上使勁揉搓,不一會兒就揉出了一個大面團。“面團不能太硬,否則蒸出的饅頭容易裂開,也不能太軟,否則成不了形。”我似懂非懂地在旁邊點了點頭。揉了好長時間,奶奶將大面團切成幾小塊,又嫻熟地揉搓起來。我詢問奶奶要做什么樣子的,奶奶想了會兒,說:“做十二生肖!”她拽了一點面在案板上搓,越搓越細,最終在較粗的那一端用剪刀剪開一個小口,在兩側粘上黑豆,一條小蛇便做了出來,栩栩如生。之后,奶奶又揪了稍大一點的面團,捏出上下大小一致的形狀,輕輕拉出耳朵,用剪刀在靠上的面部中間剪了一下,在中間的身子部分剪出手腳,再用紅豆做眼睛,兔子也做好了。奶奶用蛇纏住兔子,名為“蛇盤兔”,祝我節節高升,我高興地拍起掌來!
后來,我還聽奶奶說,“魚”指五谷豐登,“龍”指時運亨通,“蓮”指喜氣迎門……“花饃”,這種民間藝術寄托了人們的美好追求,我們不該讓它失傳,應當永久保留下來。因為那是老祖宗們留下來的東西,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去學習、研究,把它發揚光大!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8
元宵被稱為“小年”,也是一年當中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成都會有哪些風俗呢?
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就是吃湯圓,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這一天我們一大早就得起來包湯圓。包湯圓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頭一天就得把皮兒給和好,只需要用開水把糯米粉沖好,慢慢搓成團狀,留著第二天包湯圓用。第二天一早外婆會把芝麻和黃糖放到一個石頭做的容器里使勁捶打,直到它們充分地混合到一起,餡兒就做好了。這時候全家老小就回一起到灶前包湯圓,首先在搓好的皮團上揪下一小塊,按成皮餅,握在手中,再用勺子舀一勺餡兒放到皮兒上,再包裹起來,一定要包緊,不然等會兒就會煮爛。
湯圓在鍋里煮,我們在外面等。湯圓一出鍋,我們眼睛都掉到里面去了,吞下嘴里的口水,拿起勺子就開始吃湯圓。小孩子都狼吞虎咽得吃,掙著搶著去舀第二碗;而大人們都會細嚼慢咽地吃,覺得好不容易過個元宵,吃個湯圓,就要細細品味。
吃完湯圓,大人們去聊天,小孩們去玩耍,一起等待著晚上的活動。
元宵節的晚上,大街小巷都會掛起花燈,有紅的、黃的、綠的,有長方形的、圓形的、花型的。大人們都會牽著小孩的手,去看花燈、打燈謎。聽說猜出最難的燈謎,就回得到一碗免費的湯圓,這可吸引了許多大人紛紛上去破解這個“難題”。小孩們則會去制作他們自己的小花燈,帶回家做紀念。還會有小孩去找老師傅玩皮影。大街上充滿歡笑聲、說笑聲,好不熱鬧。平時早早就睡了的孩子,今天精神好的不得了,大家把這個元宵節所有的樂趣都放到這個晚上了。如果自己愿意的話還可以去祈個福,祈求自己這一年平安健康、多財多福。
元宵過完,也就證明年也過完了。大家就會去工作、上學。像這樣的熱鬧,又要再等上一年。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9
一提起清明節的習俗,人們脫口而出的必定是“掃墓”、“祭奠”。可在我的家鄉江蘇,最熱鬧的還要屬“撐會船”了!
按照我們江蘇的規矩,在節日當天,家家戶戶的男人們會聚成一團,進行“撐會船”的大型活動。會船圍繞著中間的三條主船進行賽跑,三條主船上懸掛著三角龍旗,這是當地會船上一個標志性的旗幟。每一條會船上,撐船的人是左右兩排的,若仔細看,大家撐得竹篙篙頭上綁著紅色和綠色的彩繩,求個吉利。
“撐會船”這個習俗也有一番來歷呢。相傳,南宋時期,抗金英雄岳飛由楚州奔赴興化,駐軍于縮頭湖相連的水蕩中操練水軍,并多次與來犯金兵激戰于此,取得了巨大的勝利,但不少英雄葬身于此。就這樣,老百姓為祭奠身亡戰士的英魂,每年清明節開展撐篙子船活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這個習俗。
以前常常聽爸爸給我講撐會船的比賽現場,不過好在,我也親眼看到過激烈的比賽現場。“咚……咚……”隨著有力的鼓響,幾十艘龍篙子船上百十個小伙子,立刻揮舞起那結實而粗壯的、赤裸著的胳膊,忘情地、沒命地擺動著那細長的竹篙,使出渾身力量,打起百般精神。神采飛揚的小伙子們,每一個動作都整齊劃一,每一聲口號都動人心弦。剎那間,大家都成了粗狂豪邁的漢子,一個個漲紅了臉,鼓起了腮幫子,全身積蓄的力量都噴發出來……一艘艘龍篙子船猶如一只只離弦的箭,飛速趕超著對手,在威風凜凜的“龍頭”的帶領下,擺動著龍尾,直沖終點。這時,觀眾們也不閑著,大家都為自己支持的隊伍吶喊助威著,這此起彼伏的聲音融成了一片。
一年一度的“撐會船”活動可真熱鬧!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0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年年的元宵佳節,晚上吃過元宵,我們一家人都要興高采烈地去賞燈。今年因為疫情沒有鬧元宵,我不由得想起了去年元宵節觀燈的情景……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節日的夜空彩燈一閃一閃,就連樹都是五彩繽紛的,每個人都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到公園賞燈,特別是我家的淘氣妹妹一出門就消失在花燈中。
公園到處是花燈,空中掛著的精巧別致,廣場上擺著的輝煌壯麗。各種各樣的造型,從遠處看去簡直是一片花燈的海洋。花燈按類排列,有猜燈謎系列,動物系列,故事系列……讓人目不暇接。
我正陶醉在花燈的世界中,耳邊傳來一個奶聲奶氣的聲音:“奶奶,快看,大胖豬!”我回過頭,只見有個小男孩指著一盞肥豬燈,手舞足蹈,看樣子甭提有多高興了。在“猜燈謎”區,一位大哥哥盯著花燈上的字謎興致勃勃地猜著,猜這個不是,猜那個也不是,時而還和旁邊前來觀賞的人討論著……
我隨著人流往前走,一位拄著拐杖的老奶奶顫巍巍地走過來,她看著前方龍飛鳳舞的花燈,激動的說:“今年的花燈好美的,比往年還要好!”我看著那飄亮的鳳凰尾翼,彩色的羽毛,不由得嘖嘖贊嘆,感覺自己也身臨其境,變成一只美麗的鳳凰。
隨著人流不知不覺已經走到了花燈盡頭,一看時間已到半夜,時間過得好快啊!所有賞燈的人們還意猶未盡,依依不舍地徘徊在公園里,不停地拍照……
元宵節的燈會,多么令人神往啊!但愿疫情早日結束,祖國從此山河無恙,國泰民安,我們年年都有美麗的燈會!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1
在棗莊2月4日立春這一天,有一個十分可愛的風俗——“打春,縫春雞”。家中的長輩會將原先縫好的一對迎春雞布娃娃縫到自家小孩的帽子、肩膀處,以求吉利之意。
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很多人都不會縫迎春雞布娃娃了,不過不用擔心。在立春的前一天,當你走在街上,隨處可見賣手工迎春雞布娃娃的老人,坐在攤位前的老人一邊在等待著顧客上門,一邊忙著縫制,而攤位上待售的迎春雞一般是用各色的布和棉花縫制而成的,所用布料色彩鮮艷,五顏六色,大多都是兩只縫在一起,而前來購買的人也是絡繹不絕。還記得上次回姥娃家時,正逢立春這天,就給弟弟買了一對兒,那雞的尾巴是由許多布條條組成的,這些布條條顏色十分鮮艷,一只雞的嘴里有著用紅線穿成的一串兒黃豆;另一只的嘴里使用紅線穿成的一串兒紅辣椒。據說是寓意以后可以五谷豐登,衣食無憂。
對此,我查閱資料了解到,“打春雞”的出現是因為天花病毒的傳播。當時的醫療水平低下,多數人只好用偏方治療,還有的甚至聽天由命。傳說一位母親突發奇想,在打春前夜為兒子縫制了一只布公雞,第二天縫在孩子的衣袖上祈求能夠驅邪祛病,保佑孩于健康。這種布公雞被同樣愛子心切的母親們傳播開來,而縫在衣服的春雞要一直戴到正月十六日,在孩子的母親回娘家的路上扔到河里,讓水漂走——河水長流不息,喻長命百歲之意。
在這個時代很多人都不重視這些風俗,漸漸地也就失傳了……
不知,你的家鄉都有哪些可愛的風俗呢?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2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的家在被譽為“道德之鄉”——渦陽縣城的一個村莊,也有獨特的民風民俗,就拿過年來說吧!
大年三十俗稱除夕,在這一天家家都吃肉餃,寓意是昏昏沉沉地過完了一年。在吃餃子時要比家里的人口數多盛一碗,就是希望“年年有余”呀!
除夕晚上,每家都會點上兩根大紅蠟燭,徹夜不滅,并且一直點燃到大年初一早上。也有人會在這一晚“守歲”,老年人守歲是對匆匆流去時光的.惋惜,而小孩守歲,則是為了延長長輩的壽命。俗話說“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
大年初一凌晨五、六點的時候,我們這可不是去拜年,而是去上墳。一大早,我們便動身去上墳,拿著冥幣、黃紙,還有鞭炮。人們在上墳的時候,會將黃紙點燃后放在墳頭前,那燃過的黃紙灰被寒風吹起,像是逝者對人間親人的問候。
大年初一,家家吃素餃,而不會像前一天那樣吃肉餃,寓意是今年不能像去年那樣昏昏沉沉地過了。吃完早飯,男人通常會帶著一群小孩去挨家挨戶地拜年,而女人們則在家里接待來拜年的客人。拜年時,最能吸引孩子們的就是拿紅包了,不過這紅包得來的可不容易呢,因為這是小孩跪地磕頭得來的。
隨后在大年初幾的這幾天,吃飯都要放鞭炮,而且放鞭炮的時間都是在一天三頓飯之前,所以,這幾天鞭炮聲會此起彼伏,不絕于耳,顯示出春節歡慶而熱鬧的氣氛。
一個普通平凡的習俗,更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這些文化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這些結晶需要我們繼承與保護。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3
家鄉是孩童們無憂無慮玩耍的地方,家鄉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眷戀的地方,家鄉是充滿著各種各樣風俗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家鄉特有的風俗吧——“三月三”歌圩。
我記得聽奶奶說過,“三月三”的來歷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叫劉三姐的女子唱歌婉轉動聽。但是他拒絕了地主娶她為妾的請求,于是地主對他恨之入骨,一次地主派人來殺流三界。劉三姐為了不連累他人,就縱身跳下河,突然,一朵祥云飛到他的腳下,她竟飛到了天上,成了歌仙。為了紀念劉三姐,就在農歷三月初三對唱山歌,以此紀念。
我也有幸參加過一次這個活動,場面比我想象的震撼多了,男女同胞們都身著富有特色的民族服裝,男同胞們頭頂綁著一條黑色頭繩,將小伙子們的精神勁展現的淋漓盡致。女同胞們則頭戴官帽如扇子一般,五彩斑斕,給人一種嬌羞卻又不失大方的感覺。男同胞們唱一句聲音洪亮,氣勢強。女同胞們就接一句聲音甜美又清脆。我偶然發現其中一位男同胞一直癡癡的望著其中一位女同胞,好像有點中意的樣子。女同胞似乎看出了什么,一直臉紅,低著頭害羞及了同胞們的歡歌載舞。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快樂的氣氛渲染開來。
我覺得“三月三”歌圩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歌舞會,它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民族的精神,一種文化的精神,一種傳統的精神!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4
我的老家是個依山傍水的地方,每每到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村中便會十分熱鬧——因為有家鄉的廟會。
盼著,盼著,廟會終于到了。太陽還未從被窩中探出腦袋,村中就歡快了起來。東家的孩子正跑去玩耍,西家的娃子也拿著錢到街上買吃食,小販們的貨攤一個連著一個,挨挨擠擠地擺在路旁,人們正在街上忙著掛大紅燈籠。
太陽剛一邁出家門,村中立馬響起陣陣熱鬧的鞭炮聲。頓時,原來寧靜的村莊蘇醒了過來,迫不及待的人們宛如一匹匹野馬,沖出了家門。孩子在大街上興奮地奔跑著,空曠的大街瞬間便被人們擠滿,連只螞蟻都爬不過去。店鋪的生意格外熱鬧,一個個精致的手飾,一件件精美的服裝被人們搶購著,不一會兒貨便少了一大半。
8點左右,廟會更熱鬧了。一縷縷晨光宛如把把利劍刺破晨霧,如同人們的心情般期待中透著急迫,興奮中透著愉悅。看不到場面的小孩子有的站在大石頭上眺望,有的騎在大人的肩膀上觀望,有的一個勁蹦著跳著看。寺院中的僧人念誦著佛經,陣陣莊嚴、肅穆的聲音如同道道波紋傳滿整個村莊。干部們穿著古代官員的衣服,對著祭壇內鞠著躬。臺下的人們面目也變得莊重起來,孩子們也不再吵鬧,全村再度變得安靜。
中午時分,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吃午飯,無數的桌椅擺放得整整齊齊,一道道誘人的飯菜被端上飯桌,令人迷醉。
之后的幾天,孩子們買各種各樣的花炮玩耍,每天都會有藝人們表演著京劇,一連持續到7月份,廟會才逐漸進入尾聲,熱鬧的氣氛也漸漸消退。
啊!家鄉的廟會樸素中帶著華麗,繁忙中透著愉快,多么有趣的風俗呀!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5
粽子,是在端午節一定要吃的食物。據傳,在端午節那一天,我國古代著名詩人屈原投江自殺。人民為了不讓江底的鮫魚啃噬屈原的尸體,紛紛往江中投放粽子。
在家鄉,包粽子這個風俗在端午節時尤為盛行,可以說是家家都在吃的食品。它用糯米制成,三角形、長方形都有,中間加入蜜棗,也有加肉餡的,最后用粽葉包起來。
兒時的端午節,在家鄉溫馨的祖宅里,最難忘的是一家人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奶奶會教全家人包粽子。她先用水把粽葉洗干凈,然后把糯米一勺一勺放進粽葉里鋪平,再放入一顆蜜棗,接著放入糯米直到把蜜棗給蓋住,最后把粽子裹起來用草或者繩子扎緊。
我們也跟著一起包,小手上、衣服上,還有地上到處都是撒掉的糯米。因為力氣不夠跟經驗不足,包出來的粽子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尖尖的,有的扁扁的,還有的都露餡了!我們看著那些包得不好看的粽子笑,奶奶看著我們笑。這包進去的,是我們的笑聲,是我們美好的回憶;這包進去的是甜餡,是甜甜的心,也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懷和對我們的耐心。
粽子一個個被放進了水里,過了一會,這一個個翠綠色的粽子就漂浮在沸騰的水花里了,老遠就聞到了粽子的香味,真叫人饞!我們這些小孩子迫不及待的去嘗了一口,哇好燙好燙,把舌頭都燙壞了,果然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啊!
我的家鄉的風俗啊!我們自己包的粽子,凝聚了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通用15篇)】相關文章: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通用15篇01-26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范文02-20
家鄉的風俗作文(通用168篇)03-14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8篇)03-07
小學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01-27
家鄉的風俗小學話題作文范文01-27
家鄉的風俗小學作文(15篇)01-26
家鄉風俗作文(通用15篇)03-07
家鄉風俗作文(通用95篇)02-28
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通用88篇)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