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風俗作文10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鄉的風俗作文1
我的家鄉在濟南的西郊,雖說都是濟南人,但,有一些習俗卻不一樣。我們這,除夕那天要去買個豬頭,魚、雞、肉等,還要買好多鞭炮。
除夕下午3點鐘,就開始包餃子了。在5點左右,要去請家堂(祖先)。小的時候。我不喜歡過年,請加堂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我5、6歲時,弟弟還沒出生,我就代替。有兩根筷子,插在胡蘿卜上,再用燒的黃紙,寫上字。有一個是“先父李學善之位”,后來我才知道,他是我爺爺。還有三個,我也不知道是誰。把寫好的堂位放到個盤子上,帶上一小掛鞭炮,就去村頭請去了。
到了那,我看見幾個人也在請。我們必須跪下,爸爸又用木棍畫了個圈,把帶來了鞭炮放那里面點燃,說什么是把祖先的魂請來。我那時很害怕,然后,還要讓祖先們先進去,還要用個長棍,把大門壓住,還說什么別把別別的鬼引來。爸爸還讓我找個棍子,面對漆黑黑的院子,本來膽小的我,更害怕了。不過父命難逆,天啊!這么大的院子,讓幼小的我上哪找去啊?!當時,嚇得我拿了把刀,又拿了個手電筒。小聲嘀咕:“鬼啊!我不怕你!我手里有刀,你要敢來咬我,我、我、我就殺了你…!边呎f,還邊打哆嗦。好不容易容易找到了長棍,抓住就跑。心里還挺害怕。耶!跑到了燈光下,鬼害怕嘍!我開心的笑了。我爸長棍給了爸爸,壓好后,又去屋里磕頭。爸爸先磕的,然后是叔叔,最后是我。
除夕那天,我們這兒再吃年夜飯前還要拉上一掛鞭炮。晚上還不能關燈,我要守歲,不過我撐不過11點。
大年初一這天,還不能把客人吃剩的東西倒掉,不能把垃圾倒掉。好像全是“錢”。必須初二才能倒掉。
大年初二下午5點左右,端著有家堂的盤子出去,把長棍拿開,又去村頭上拉上一掛鞭,把牌位放到鞭炮中,再磕上幾個頭,就完成了。
現在,我有了那兩個弟弟,我就不用去了。
這,就是我們家鄉——請家堂的習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2
廣寧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地方,有蜿蜒曲折的小河,有宛如屏障的竹林,有連綿不斷的群山,在靈山秀水孕育下的人民,經過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許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
鞭炮“噼嚦啪啦”地響個不停,男女老少都換上了新裝,到處充滿喜氣洋洋的氣氛。你沒猜錯,此時正值過年。舞獅是這個時候必不可少的節目。隨著氣勢宏偉的鼓聲響起,威風凜凜的醒獅舞動著它那靈巧的四肢,出奇大的頭鑲嵌著機靈的眼睛,一眨一眨的,特別有神!舞獅是過年的家鄉的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端午節到了,從家家戶戶飄來一陣陣糯米的香味兒。人們正忙著包粽子吃!裊裊輕煙從煙囪里飄出來,人們開始蒸粽子了。一小時過去了,人們端出熱氣騰騰的粽子,開始品嘗美味的勞動成果。剝開粽皮,露出細膩的糯米,里面塞滿了豐富的餡:肉、黃豆、花生等等。咬一口,松軟可口,回味無窮。
深幽的天空中掛著一輪皎潔的圓月,就意味著中秋佳節到了。在中秋節前后幾天,人們購買月餅,互贈月餅,增長了彼此之間的情誼。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個充滿詩意的晚上。貢臺上擺滿了各種美食:月餅、栗子、炒螺和各種水果。賞月時刻到了,在貢臺上插上三支香,就可以享受美味佳肴了。細膩的月餅、可口的栗子、香脆的炒螺、酸甜的柚子、甘美的葡萄……叫你吃得飽飽的。街頭巷尾里,一些小孩子正提著燈籠歡快地鬧著,好不快活。一些家長給孩子們講關于月亮的故事,望著又圓又亮的月亮,在上面的吳剛放下斧頭,向大家揮手;嫦娥摟著雪白的玉兔,在廣寒宮前翩翩起舞。
舞獅、粽子、明月都充滿著濃郁的廣寧氣息。我愛廣寧,更鐘情家鄉的文化風俗。
家鄉的風俗作文3
我的家鄉就是一個小村子,也沒有特別的風俗習慣,只有過年的時候最熱鬧人最多,因為過年了,大人們就回家了……
我現在回想起來,還依舊懷念以前的新鮮空氣,樹林,池塘和傍晚的螢火蟲,還有家鄉過年時候的氛圍,祖廟祭祀,舞龍,跳舞……然而現在已經看不見了,都變成了一座座高樓大廈,一塊塊水泥地,在也沒有舞龍,歡快跳舞了,很多有趣的節目,因為每人參加而取消了,過年時候氛圍也慢慢減淡了。家鄉的風俗還在,但是風俗的氛圍已經慢慢沒有了。
我回想起過年時候,白天里去叔叔伯伯家拜年,一起圍在一桌吃飯,大人們說著一年的工作和生活的艱辛,而我們小朋友們從來都是沉迷于放煙花,炮竹;晚上時,我們聚在火爐邊月光下聊天,唱歌跳舞,那時候的笑容是多么的開心和真實。然而現在,再也體會不到當初的那種過年的氛圍了。現在的大人們還是在一起談論一年的工作生活,小孩子也還是在玩游戲。但就是感受不到以前的氛圍,有些人說是因為過年工作的原因不能回家,不能放煙花炮竹,才沒有過年的氛圍。
但我認為這并不是原因,只是大人世界里的一種自我麻痹而已。以前,他們聊天的都是家常理短,但現在都是圍繞著工作事業。一板一眼,沒有以前的抱怨和啰嗦;現在都是吹捧和炫耀。我很懷念以前家鄉的風俗,一家人圍著桌子,烤著火的美好時光。家鄉的風俗還在,但是風俗的氛圍卻不在了。
我滿滿回憶起,過年時候村里人真實的喜悅,家人一起團聚吃飯玩耍的溫馨。我希望,可以再一次感受家鄉的風俗,再看一次我們節日歡樂的笑容。
家鄉的風俗作文4
大家都明白,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這一天,大家都要看花燈,猜燈謎,而我的家鄉—歙縣汪滿田的花燈可是別有特色喲!
說那里的花燈很有特色,因為它們大都是由竹架子骨在內,糊紙于外,加以形象逼真的繪畫與色彩點綴共同組成的各式各樣的魚兒。花燈為何都是紙魚兒呢?傳說由來以久,老人們說,古時火神總是來燒房子,人們損失了許多的財產,為了驅趕火神,人們就把花燈都做成魚的形狀,并帶著如同真的大紙魚繞著村子轉。火神看見魚,以為整個村子里有好多水,就不再敢來燒房子了。以后,人們就年年做魚,戲魚,以求平安。
每逢正月十五晚七點,花燈會便開始了。瞧!只見那天空中出現了許多煙花,有的金光閃閃,似一座金橋橫空而架;有的五彩斑斕,升上天空呼啦開出各色的花朵…,各種煙花爭奇斗艷,讓人目不暇接。之后,真正的主角上場了!一個個頭能裝下兩三個小孩的巨大紙魚游來了,它的身體里有幾十枝甚至上百枝紅蠟燭,把路面照得亮堂堂的。在魚隊前,一個漢子拿著一個火把引路,十幾個壯漢抬著一個“巨無霸”魚緩緩地走來!熬逕o霸”魚搖頭擺尾的,似乎在向人們問好,人們歡呼著揮手表示歡迎。緊隨其后又是幾條大魚兒,后頭跟著一條條可愛的小紙魚歡快地游著,不時地互相親昵著。小紙魚的主人可是我們孩子,花燈會上也隨之增加了幾分童趣。
魚隊的中間雜著敲著銅鑼,打著大鼓的大人,聲音震耳欲聾,使花燈會更顯熱鬧。幾個淘氣的小男孩跟著他們的爸爸和爺爺,舉著燃完的煙花剩下的桿兒做成的小小火把,走在魚隊的最終面,來回跑著,樂著。魚隊走到另外的地方,又該煙花炮竹上場了,“叭”,這兒的炮竹響了,“轟”那邊放煙花了,真不明白該看哪兒了呢!
元宵燈會“紙魚兒”游,燈火通明喜樂洋洋!
家鄉的風俗作文5
家鄉的風俗,總是散發著一種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鄉上高,是一座美麗的小縣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卻很足,它的一些風俗你知道嗎?
在上高,人們建房子都極為講究,從選擇地址、破土開工、上梁,直到喬遷,都遵循著一套極為嚴謹的傳統風俗。
首先是選擇屋址。在定地基時,通常要請一位風水大師來看風水,大門一定不能對著山溝深壑、開闊大道以及直沖江河,屋址一定取順勢,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塊帶有“!弊值谋谡,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謂“左青龍,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顯然,這是古代崇龍尚左的風俗。
其次是破土開工。人們在開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樁上端裹上紅紙或紅布,由主家家長挖第一鍬土,俗稱“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銅錢,俗稱“鎮邪”。開工多選雙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還會貼對聯,以示喜慶。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選黃道吉日,乘太陽高高升起,吹嗩吶。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讓工匠們把梁升起,擺正后,在梁的兩端壓上麻糍。那場景,熱鬧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歡歡慶慶,一醉方休。這種酒,就稱之為上梁酒。據傳統風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未變,唱彩調,放鞭炮,說吉祥話,拋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喬遷。人們在喬遷時,對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過程中,不可多與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東西。在搬家當天,因在新宅煮一些開水及將電風扇在家中四方吹撥,以求“風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湯圓,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團團圓圓之意。
看到喬遷之喜的場景,再思這一連串的過程種種,應該是上高的祖輩們的經驗積累,更是前輩對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風俗已被改革掉了,但還是流傳下來了一些風俗。那是家鄉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鄉的風俗作文6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的腳步離我們近了。又是一個春光明媚的一天。
備年貨
超市里人聲鼎沸,里面的音響又在大聲播報:“豆角二塊六毛錢一斤,西紅柿三塊錢一……”隨即又響起了喜氣洋洋的歌聲:“好運來,祝你好運來……”人們在各個貨架上挑選著自己心儀的物品,一瞬間貨架前竟擠滿了人。
有人在挑選著蔬菜,有人在挑著魚肉,有人在挑著新衣服……可能是因為過年的緣故,人們都有秩序地排好隊,等待著付款。出了超市門,每個人都憧憬著新年除夕夜的到來……
大掃除
過新年,當然要有一番新氣象,新面貌。正是為了辭舊迎新,所以才會打掃自己的家。掃地、拖地、擦窗、洗被子、洗碗筷……每一個縫隙都不放過。雖然很辛苦,累得直不起腰,但是辛勤換來了一番干凈、整潔。地板可以照清你的臉,窗戶閃閃發光,干凈的衣物在窗外翩翩起舞。然后是自己的衛生,每個人都要洗澡,換上新衣新襪。整天大家都忙得團團轉。
除夕夜
除夕的光景總是短暫而美好的。飯菜一個個送上餐桌,濃郁的香味頓時敞開來,使人垂涎三尺。當全部菜肴上桌時,就好比一桌“滿漢全席”。
大人們站起來祝酒,小孩子們就抓緊時間,爭先恐后地夾起好吃的往嘴里送。燙燙的飯菜總是會使我們張開嘴哈氣。大人們坐下來時,除夕的團圓飯才剛開始:有人一聲不吭地享受著美食,有人和老者們談笑風生,顧不上吃飯,還有人吃一口,然后沒等咽下去就開始說話了。
飯后,大人們笑著離開,小孩們口袋里塞得鼓鼓囊囊的,裝的全是零食。除夕夜里,老人們守歲,小孩子們總是沉沉地睡去,做著香甜的夢……。
春節已經過去了,但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它像一本書,記載著我的成長,它又像一盞燈,照亮了新的開始。
家鄉的風俗作文7
六年前,我被爸爸、媽媽帶到他們打工的地方——廣州去上學,平時他們都很忙,都沒有時光帶我回家鄉,今年春節的時候,媽媽放假了帶著我回來過春節。一說要回家了,我真有點迫不及待。
我和媽媽坐了很長時光的車,最后到家了。下了車,首先映入我眼簾的就這樣我和小伙伴們六年前栽的那棵樹,瞧瞧,都長成參天大樹了,枝葉很茂密,也很翠綠。那時,我和小伙伴在門前玩耍,玩了一會兒,我們都覺得無聊,小伙伴提議:“不如我們在門前種一棵樹吧!”我的頭點得像個小雞啄米一樣。說干就干,我們拿來一個小鏟子,在地上挖了個坑,把小樹苗放進去,嘿!不大不小剛剛好,此時把土蓋上,給小樹澆點兒水,小樹樂得直搖頭。
第二天,我來到了昔日我和伙伴們玩耍的小樹林,看見眼前熟悉的一切,此時我想到了以前和伙伴們在那里燒野米飯的情景。我們先找來小鐵鏟,挖了個坑,此時又找來幾塊磚頭,放在里面,把準備好的大鍋放在上方,拿點枯枝敗葉當柴火,最后放上豆子,火腿腸,竹筍和肉,再把淘洗好的米飯放進去,點上火,就能夠了。過了一會兒,打開鍋蓋,一陣清香味撲鼻而來,同學們聞到這味道立刻被吸引來了,都搶著要,不一會兒,野米飯就被分光了?吹交锇閭兝峭袒⒀实臉用,我在心里樂開了花。
我又去了我的母校,聽別人說,我的母校變化很大。一想到立刻就要見到母校,我的心跳得更快了,步伐也加快了許多。離母校還有一步之遙的時候,我不禁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第一眼就看見了校園內水泥路兩旁的`綠化帶,一棵棵小樹被辛勤的園丁修剪成了蘑菇形狀的了,此時又似一把把綠絨大傘這樣那么引人注目。放眼望去,這樣寬闊、美麗的操場,操場這樣紅綠相間的,操場內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和跑道。昔日的那個狹小的操場已不存在,母校的變化真大。
唉!時光過的真快,我好想留住這一刻,此時好想在那里多呆一會兒!
家鄉的風俗作文8
我的老家在歙縣許村,許村是以許家為“核心”的一個古村落,我就是許家的后代。
許家習俗中,最著名的就是“舞大刀”了。每到正月十五的晚上,許家中的“力之霸王”們,便舉著把四米多高的“大刀”,走街串巷地舞上一通宵!許家怎樣會有這種習俗呢?這個節日又是怎樣被許家設立的呢?
這要從唐代的開始說起,那時候,有一位許家的首領,名叫許遠。他精通兵法,智勇雙全,并創立了許家刀法。安史叛亂時,許遠與援軍主帥張巡一齊奮勇抗戰,保家衛國。他的許家刀法出神入化,使敵人聞風喪膽。在一次戰斗中,許遠身先士卒,身殺千人,最終因寡不敵眾,與張巡一齊英勇犧牲。為了讓許家刀法不失傳,也為了永遠紀念這位英雄,每年正月十五,許村人都要舞大刀,這個習俗一向流傳到此刻。
哦,差點兒忘了說正月十五傍晚時分的情景了,午時五時許,看熱鬧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聚集在高陽橋、大觀亭、五馬坊一帶。大約半小時后,嘰嘰喳喳的人群突然靜了下來,只見一把紅色的大刀“砍”過來!密密麻麻的人群立即“砍”出一條道路,隨后又跟在大刀的后面。興奮的人群一齊涌到河邊的一塊寬闊的場地上,精彩的演出開始了:各部門準備就緒,跟京劇差不多的音調響起,只見四個肌肉發達的壯漢涌上去,一人按住刀把,三人拉著系在刀背上的繩子,大刀開始傾斜,并迅速地轉動,像有人在揮舞一般。一會兒,他們又將大刀揮上揮下,有時橫割,有時斜砍,還有時來個“暴劈”。四米多長的大刀在他們手上真是“舉重若輕”,在刀光閃閃中,我仿佛看到了許遠當年揮舞大刀,殺敵如割草般的英雄身影……
不知過了多長時間,“大刀”又要轉移演出,可惜媽媽要拉我走了,我只好戀戀不舍地告別了“大刀”。
家鄉的風俗作文9
我的家鄉—河南省焦作市,有一種風俗習慣: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灶。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吧!
祭灶是河南的傳統節日,俗稱“小年”“小年”拉開了春節的序幕,每到臘月二十三,我總是可以聽見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這是新年的第一輪鞭炮,所以家家戶戶都要燃放。而人們也都開始忙于購買灶糖,火燒等祭灶食物。而在農村祭灶儀式則在鞭炮聲中開始了。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據說雞是灶王爺升天時所騎的馬。人們不把雞叫為雞而稱為馬。紅公雞稱為紅馬,白公雞稱為白馬。這時男主人斟酒叩頭,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后用天執酒澆雞頭。若雞撲楞有聲,就說明灶王爺已經領情。這就是農村的祭灶儀式,祭灶的食物也很特別,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在河南首選的祭灶食物是灶糖和燒餅。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小時候,我聽大人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的神,為了不讓灶王上天說壞話,就吃灶糖來黏住灶王的嘴。這種糖是小孩們的最愛,我卻不喜歡吃,因為我覺得這種糖太黏牙了,而我又不喜歡吃甜食所以祭灶時我很少吃這種糖。祭灶這天除了吃灶糖外,還要吃火燒。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燒餅攤點的生意就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看做僅次于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的人們都要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為的是吃到家里做的祭祖火燒。祈求來年平安無事。
朋友們,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焦作看看祭祖儀式,嘗嘗灶糖和火燒吧!到時我一定會熱情款待的。
家鄉的風俗作文10
說起我的家鄉湖北的風俗,那可真不少呢!比如,魚面燉肉,是湖北人家家飯桌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今天我就給你講講魚面的那件事。
有一次,我們一家回家鄉過年,碰巧趕上家里在置辦年貨。只見門前擺放著幾只大盆子和大水桶,里面有好幾條大肥魚。大概是魚兒大多了,顯得盆子太小,它們擁擠在一起,層層疊疊,轉不動身了。大姨見我看得入神,告訴我這些魚兒是用來做魚面的材料。
隨后,姨夫把大木板架在兩條木凳上,大砧板搭好了。姨夫從身旁的盆子里撈起一條大魚,用刀麻利地刮去青魚身上的鱗片,取掉魚腮,再劃開魚肚,扯出內臟,很快就把魚清洗干凈了。姨夫用刀劈開魚背,一分為二,經過一番行云流水的操作,他順利地剔除魚刺,將魚肉取了出來。然后,我們將魚肉剁成了肉醬糊糊,倒入大碗中。我根據大姨的教導,在碗里加入一定比例的淀粉食鹽,用靈活的小手將它使勁揉搓在一個大面團,再抽一抽,扯一扯,拉一拉,大面團就四分五裂,變成一個個小面團啦!最后再把它們用搟面仗搟成蒲扇大小的面餅,再卷成卷,初始步驟就做好了!
接下來,把卷好的面餅放入蒸籠二三十分鐘就可以出鍋了!揭開鍋蓋,一陣魚香撲面而來,饞得人直咽口水!姨夫切了一小段給我,說:“快,趁熱吃!”我咬了一口,嗯,真是美味呀!姨夫把余下的幾個肉卷均勻切好,說是一次吃不完,晾干后可以分幾次做魚面燉肉。聽媽媽說,這道菜曾經被孔子吃過了呢!當天飯桌上就上了這道魚面燉肉的大菜,燉好的魚面,看起來比面條粗,吃起來味道鮮美,口感爽滑不膩。
聽姨夫說,以前家里條件不好的時候,只有過年才有機會吃到魚面,而且魚面燉肉也只用來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后自家人才能吃。如今家家戶戶都有條件自己做魚面了,而且都做得多,晾干存放,平時想吃的時候也可以拿出來做菜,F在每次回鄉過年,我們都會帶回一大包魚面給爺爺奶奶吃。
怎么樣,你想不想也來嘗嘗我們家鄉的美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