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和諧從對待孩子開始
(畫面:小孩踩了西瓜皮摔倒在地上,家庭、學校、社會都在責問:出事了吧?)
家庭需要和諧的氛圍,學校需要和諧的環境,社會需要和諧的氣候。和諧已成為這年的主題,和諧更是中華民族永久的話題。要構建和諧社會,有必要說說“和諧”二字。和是龢的異體字,后來大概因它難寫,便簡為“和”了。形變了,音與義卻未變。“龢”字由“一個人”聯想到“三個口”。古人用“三”除了表示“三個”具體數字外,有時還表示多數。其中的“禾”,本意是莊稼,引申為種地、吃飯;“冊”,指書籍,引申為讀書、識字。諧字,右邊是皆大歡喜的“皆”字,“都,所有”的意思;右邊“言”字,表示人們“都”能說話。
如此,“和諧”的意義起碼有三:一是人們有地播種、有飯可吃;二是人人有書能讀,可以接受基礎教育;三是人們享受一定的民主,可以暢所欲言。 從而,也看出古人創造“和諧”一詞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三重的本意來。不過時代進步了,對和諧的意義要求的更高了,那就是整個社會整個世界的和諧。
事物的發展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和困難,小孩踩著個西瓜皮摔倒在地,從他本人來說應當勇敢地站立起來,個體必須堅強。對家庭、學校和社會來說,稍微拉上一把扶持一下,完全可以脫離“ 險境”,然而卻出現了幾乎同樣的聲音“出事了吧?”,悲哀也在這里。沒有問題時人們大唱贊歌,出了問題后互相推委,以顯示自己的先見,以顯示自己的高明。豈不聞“養不教,父之過。子不學,師之惰。”更不要說“根據辨證法里矛盾論的解釋:教和學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學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克服矛盾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然而,現在的教學一是學生太多,無暇顧及;再是學生的接受能力很強,有些知識已先從其他渠道獲取。從而產生了以自學為主,以引導為輔助的教學局面”,無論怎么說,離了教,學將是無本之木。又有俗語“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砂在涅與之俱黑”的古語,可見社會環境對事物的發展影響也是很大的,你不適應或許就會被淘汰。“孟母三遷”不正是說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嗎?可見離了教,學將是無水之源。
家庭的和諧,可以讓一個家庭豐衣足食;學校的和諧,能夠招來生源獲取很高的升學率;社會的和諧能夠宏揚正氣,鼓勵上進,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讀史,博古通今明是非;藏史,蓬蓽生輝蔭子孫;用史,齊家制國平天下。在對待孩子的教育上我們需要的是持之以恒,這不僅僅是家庭、學校的責任,更大一部分需要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來鞏固。
生存競爭,誰也不可能把對手全部消滅;漫漫旅程,誰也不可能將坎坷全部踏平。正視困難,奮力克服,是孩子們應當謹慎一生的話題,更是家庭、學校和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一個體,一團體,一社會,在安定和諧的環境中發展遇到的問題就少,即便遇到也會克服困難爭取勝利。反之,扯皮、推委、甚至掣肘以求發展,無異于空中樓閣,即便偶有所成也不會持久。
給孩子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吧!家庭、學校、社會,應當給予他們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因為未來是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