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的好句賞析范文
一、一批動詞雕塑人性之美
這篇小說沒有像一般小說那樣用人物的對話來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事實上也不可能有對話,因為一個犧牲的年青戰士的遺體與一個孤獨的老婦人之間在一個“方場”上發生的故事,作者就選用一系列的動詞雕塑主人公老婦人的人性之類:如她“爬出”地窖,原本是想招呼五個紅軍去躲炮彈的,當她發現一戰士犧牲后,她“慢慢地繞過”那段鐵欄桿,“走進”方場,寫她從容鎮定,奮不顧身;寫她“把尸身翻過來”,“理好了”他的頭發,把他的“手臂彎過來”,“她在他旁邊坐下來”,寫她對烈士熾熱的母愛;寫她“跪”地舀干用作墓穴的彈坑中的水,“拖”尸,“畫”十字,“吻”遺體“捧”浮士,“堆”墳堆,再“摸”出蠟燭,“插”到墳堆上,“點”上。后來又“取出”另一支蠟燭,向墳墓“鞠躬”等,無不反映她對烈士的崇敬與悼念,無不反映她由一個普通的老婦人一下子變成了反法西斯的斗士,由一個素不相識的人變成了烈士的親人或慈母。她雖然默默不語,內心肯定有千言萬語,肯定有萬千波瀾,這樣寫,炮火中的人性美才格外燦爛,此時無聲真的勝有聲!
二、幾組對比突出勇者之尊
細讀課文,就會發現作者巧妙地謀就了幾組對比,并以此升華形象,突出主題。
1、炸得扭曲的鐵欄桿與硝煙中不屈的老婦人身影形成對比。作者多次寫她艱難繞過那段鐵欄桿,應有深意。鐵欄桿尚且被炸壞,她這個老弱的血肉之軀卻從地窖到了地面,決不趴下,這不是寫柔中之剛,和弱者之勇嗎?
2、炮彈落點的遠與近形成對比。在第17至25自然段,竟有5次寫德國人的炮火,其中有4次寫炮彈落下離老婦人很遠,只在第25段寫炮彈落得相當近。為什么炮彈由遠而近?想來是因為她點亮的蠟燭“引”來的,但老婦人“很耐心地再把蠟燭點燃”,這就寫出了她的視死如歸的`獻身精神。
3、被炸而死的貓與老婦人形成對土。第12自然段寫道“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四天的那只貓也被剛才炸起來的磚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慢慢爬出了地窖”,她深知戰爭殘酷,她深知自己老邁不會比貓更敏捷,但她卻偏要義無反顧。
4、黑色大圍巾與紅色大蠟燭形在對比。老婦人特意披著黑色大圍巾,體現出莊嚴、肅穆、凝重氣氛,體現出對烈士的哀悼,又用那曾是代表喜慶的結婚蠟燭以及它暖色的光來表示對烈士精神的紀念,表示對入侵者、殺人者的恨與抗爭。小說中這兩個“道具”的使用意蘊是很深的。
三、兩支蠟燭象征正義之光
是的,作者多次描寫蠟燭的火焰與光亮,并寫它在炮火中被震熄又被點亮,一支燃盡時另一支又續上,特別是結尾處充滿深情的筆墨:“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這就極具象征意義:它是一個“母親”(代表了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眼淚”,即正義的悼念,它又是一個反侵略的“兒子”的“英勇”精神的外化,是正義的圣光在感召著世人。這里用蠟燭的光亮結尾比《百合花》中新媳婦用一床帶百合花的結婚被子安葬犧牲的戰士,對讀者而言,更有視覺的沖擊力,給人以更大的想象空間。
【《蠟燭》的好句賞析】相關文章:
好詞好句的賞析02-26
好詞好句賞析07-24
《濟南的冬天》好句賞析11-14
畢淑敏散文好句賞析09-08
好詞好句以及賞析03-16
青春的好詞好句賞析01-10
青鳥好詞好句賞析12-26
駱駝祥子好句賞析03-29
目送的好詞好句賞析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