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湖,我的故鄉(xiāng)作文
伊拉湖鄉(xiāng)升級為伊拉湖鎮(zhèn)了,這對于一個曾經在那里生活過近30年的人來說,雖然離開已經十多年了,卻仍會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喜悅和自豪,那里畢竟是生我養(yǎng)我的故鄉(xiāng)啊!我從未忘記過對故鄉(xiāng)的關注,總是新鮮如故地收集來自故鄉(xiāng)的消息,我為故鄉(xiāng)的變化和進步打心眼里感到驕傲!
伊拉湖鎮(zhèn)位于托克遜縣西,處于縣城與阿勒惠鎮(zhèn)之間,南與博斯坦鄉(xiāng)毗鄰,西與阿樂惠鎮(zhèn)接壤,北倚天山支脈——白山。鎮(zhèn)政府所在地距縣城十五公里左右,共轄八個村委會:康喀村、伊拉湖村、古勒巴格村、郭若村、安西村、伊里克西村、阿克塔格村、布爾加依村。1984年之前叫前進公社,之后改為伊拉湖鄉(xiāng),2014年因人口居住數(shù)量、經濟規(guī)模及城鎮(zhèn)建設都具備了撤鄉(xiāng)建鎮(zhèn)的各項條件,經自治區(qū)人**府批復同意撤銷伊拉湖鄉(xiāng)建制,設立為伊拉湖鎮(zhèn)。八個村組經濟作物爭相凸顯特色,溫室大棚蔬菜基地、紅棗種植實驗田、甜瓜西瓜、各種桃杏、棉花、葡萄、孜然等,幾乎涵蓋了整個吐魯番地區(qū)經濟作物的所有品種。這里曾是我最熟悉的地方。
伊拉湖鎮(zhèn)以鎮(zhèn)政府前的十字路口為中心,延伸為四條主街道,東往縣城,西至阿樂惠鎮(zhèn),南達博斯坦鄉(xiāng),北通白山。雖然伊拉湖的面貌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這種四通八達的格局卻一直保持著,無形當中也為伊拉湖的發(fā)展打開了一條條出路。主街道兩邊的商鋪和攤位多集中在鎮(zhèn)政府附近,屬于鎮(zhèn)上的繁華地帶。前幾年,就聽說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扶持政策已經惠及伊拉湖鄉(xiāng),頭腦活絡的伊拉湖人放開手腳大興設施農業(yè)建設,引進新資源,開發(fā)經濟作物,疏通貿易渠道,一舉走在了托克遜縣的前列。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戰(zhàn)略后,新農村建設和城鎮(zhèn)化協(xié)調發(fā)展穩(wěn)步推進。現(xiàn)在,撤鄉(xiāng)建鎮(zhèn)后的伊拉湖已經頗有小城市的風貌,柏油路寬敞平整,居民樓整齊美觀,人行道邊樹木成蔭,十字路口安裝上了紅綠燈,老百姓也講文明講秩序了,再看不到路邊樹上拴著毛驢車,以前曾經被毛驢啃得慘不忍睹的樹身,也被刷上了雪白的石灰,漸漸恢復了活力。
每逢周五是伊拉湖鎮(zhèn)最熱鬧的時候,這一天是伊拉湖的巴扎。四條主街道早早就被各種攤位擺得滿滿的,大到電器家具,小到針頭線腦,從日常百貨、五金用品,到瓜果蔬菜、活禽生肉、服裝餐飲應有盡有。做生意的有本地商販平時固定的攤位,有當?shù)乩习傩张R時擺放自家農副產品的,也有其他鄉(xiāng)鎮(zhèn)的生意人來趕場子賺錢的。在吆喝的、還價的、見面打招呼的嘈雜中,人們摩肩接踵,悠然閑逛,貨比三家,盡情“淘寶”。有的人隨意拿起一件物品左看右看,感覺很滿意就付了錢拿走了,好像他一直想要的東西終于到手的樣子;有的人雙手抄在褲袋里,并不打算買點什么,只是湊湊熱鬧隨便看看;也有的人拿起這個放下,又拿起那個再放下,總也找不到心儀的東西。在伊拉湖的集市上,有時你花幾元錢就能買到一大堆剛從自家菜園里采摘的蔬菜,好說話的伊拉湖人不會斤斤計較,稱夠了斤兩還會再給你加一點,感謝你對他生意的照顧。商鋪門前的電線桿上、欄桿上拴著一輛輛毛驢車,毛驢們隨意呼朋喚友大聲叫嚷,隨地大小便踩得一地稀臟。但是這一天老板們的脾氣都極其溫和,不會抱怨一句,因為驢車越多生意越好啊!這種情形,從市場開放以后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其實這種集市的久興不衰,恰恰反映了伊拉湖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一方水土的和諧與穩(wěn)定。
伊拉湖在維吾爾語里意思是蛇多的地方,我們小時候的確經常能見到蛇,大多是水蛇,身子黑黑長長的,偶爾也能見到土蛇,身體細細黃黃如土色,我和小伙伴們稱它們?yōu)椤伴L蟲”。那時候,大田邊都有排堿溝,溝邊堆著高高的堅硬的黃泥塊,排堿溝里游著手指頭粗的小狗魚和鯽魚片子。記得有一次我們用柳條筐撈魚,就耬上來兩條糾纏在一起的水蛇,膽大的男生搬起土塊照蛇頭砸去,我們幾個女生不甘示弱,也撿起土塊朝死蛇砸。一個肩扛坎土曼的農民看見了,告訴我們誰打死了蛇,其他蛇會來尋仇的,它們能聞出仇人的氣味。這個說法讓我擔心了很久,尤其是在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晚上都不敢出門,生怕院墻上趴著美女蛇叫我的名字。長大后,我從課外書中知道蛇也是人類的朋友,便常常后悔兒時的所為
? ? 在我的記憶當中,伊拉湖是托克遜的風口子,一年四季總要刮幾場可怕的大風。那時候沒有現(xiàn)在所看到的層層林帶,土地嚴重沙漠化,周邊的農耕地里最常見的就是那一道道低矮的人工打造的防風墻,墻頭上的蘆葦被大風抽打得只剩下高低錯落的葦桿,而墻腳則終年堆積著厚厚的細如面粉的黃沙。春耕播種時分,是狂風肆虐的高峰期,每刮一次大風田里的莊稼都會受到摧殘,每刮一次大風就要重新播種補苗。在我的印象中,就沒有看到過一張完整的棉花葉,豁豁牙牙的棉葉邊緣總是一圈枯焦。1983年,我和妹妹都在離家三公里以外的紅星中學上初中,家里只有一輛自行車,我每天要馱了妹妹上下學。因為我身體瘦弱矮小騎不穩(wěn),每次都要妹妹助推一段路,等我落座了并能騎出慣性時,妹妹再跳上后座。記得有一次刮大風學校放假,回家的路是順風,但是風太大,妹妹需拉住車子我才上得去,等我對妹妹大喊一聲“上!”自行車便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向前沖了出去,在漫天昏黃的沙塵中不受控制地飛跑,我只能聽到沙石打在身上的“嚓嚓”聲。自行車在一瞬間就沖出去一里多地,我用力把握住車把吩咐后面的妹妹坐好,結果沒有聽到回聲,發(fā)覺不對,趕緊跳下來用整個身子死命地夾住自行車,才勉強停住,妹妹果然沒在車上,只好丟下自行車,回過頭頂著風沙去找她。眼淚一遍遍地沖刷著鉆進眼眶里的沙土,指甲大的石子打在臉上、身上,根本顧不上疼痛,巨大的恐懼驅使我竭力透過淚眼在漫天的混沌中尋找妹妹的蹤影,因為那時候經常聽大人說有人被大風刮跑,找到時已被沙子埋死了。這樣的大風我們幾乎每年都要經歷好幾次,那時候的伊拉湖人既要跟土地搶收成,還要跟老天斗風沙,歷盡艱難。
光靠人工夯成的幾條防風墻,根本阻止不住沙塵暴的肆意破壞。我們的父輩都是惜地如金的農民,他們一邊搶抓生產,一邊積極植樹造林。記得從小學四年級起,我們就在老師的帶領下,扛著鐵鍬喊著“戰(zhàn)風沙、斗風魔,誓把荒漠變良田!”的口號,去參加植樹活動。植樹的地方在白山村北的山腳下,我們步行幾乎要走半天,到了地方植不了幾棵樹,急忙又往回走,得趕在天黑前放學回家。就是在這里,我知道了伊拉湖居然有一個叫“蘭考”的地方,當時我曾誤以為電影里的焦裕祿是在我們伊拉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而獻出寶貴生命的,很為之而感到自豪過,后來父親告訴我,在中國河南省還有個更為落后的“蘭考縣”,焦裕祿在那里任縣委書記,我依稀明白了,叫“蘭考”的地方都很艱苦。當年植樹的場面振奮人心,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每想起便激動不已。光禿禿的白山腳下人山人海,紅旗招展,“東方紅”大拖拉機在前面開路,初化凍的荒堿灘,被犁鏵拉出一道道黑印,人們站成一條條長長的彩帶,鐵鍬?頭上下?lián)]舞,挖坑栽樹熱火朝天,這一切讓我感受到了伊拉湖人防風抗風的決心。也正是因為他們昨日的艱苦奮斗和頑強拼搏,才有了伊拉湖今天的安居樂業(yè)民富祥和。
? ??不久前,我們“送教下鄉(xiāng)”到伊拉湖中心校,一路上滿目的蒼翠令人心曠神怡,伊拉湖的變化讓我心潮起伏。走進伊拉湖,仿佛走進綠樹的海洋,只見田間地頭、公路兩邊、房前與屋后,或旁逸側出、或挺拔聳立各種姿態(tài)的樹木,隨著輕風吹拂,交臂相擁輕歌曼舞。特別是接近伊拉湖鎮(zhèn)一公里左右時,公路兩旁的老榆樹林在空中交相疊抱,自然形成了一條幽長的隧道,古樸而壯觀,也像對外界打開了一道神秘之門。
當年我任教過的光明小學已經不復存在,伊拉湖鎮(zhèn)的所有村小學都實行了民漢合校,進行統(tǒng)一管理集中辦學。整合后的學校教室寬敞明亮,校園環(huán)境優(yōu)美,教學設備先進,達到國家“兩基”辦學標準。學校積極響應國家教育部提出的體藝“2+1”政策,重視學生素質教育,關心學生全面發(fā)展,大力實施快樂教育,校園里處處洋溢著歡快的笑聲,眼前時時閃現(xiàn)歡快的笑臉。事實證明,只有擯棄落后的東西,前進的步伐才會輕松。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伊拉湖是我的故鄉(xiāng),正如一棵大樹,就算它的枝葉伸展的再遠,它的根卻始終牢牢地固守在原來的地方,從未離開。即便離開故鄉(xiāng)十多年,每次回來或路過,只要踏上故土,只要聽到鄉(xiāng)音,平時順溜的普通話就說不出來了,張口而來的還是村里的土話。我喜歡這種親切的鄉(xiāng)音,從骨子里面喜歡,自然,親切。
盧柏莉,新疆托克遜縣第一小學
【伊拉湖,我的故鄉(xiāng)作文】相關文章:
我們的故鄉(xiāng)在伊甸小學作文09-22
拉關湖的早晨作文06-03
故鄉(xiāng)的湖作文09-30
故鄉(xiāng)的月亮湖作文10-27
故鄉(xiāng)的湖優(yōu)秀作文03-03
故鄉(xiāng)的南灣湖作文09-18
故鄉(xiāng)的湖學生作文07-03
故鄉(xiāng)的湖作文(精選90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