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優秀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1
教材分析: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雜詩》三首古詩詞,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讀著這些詩詞,頓覺清新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濃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間。從那充滿靈氣的詩句里,我們可以窺見古代兒童的生活場景,感覺那遙遠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場景,一經詩人的生花妙筆,就變得生動、鮮活起來,雖事隔千年,卻猶如發生在身邊。一種親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選編這三首詩詞,目的有三:一是通過學習,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童年生活的純真和美好;二是通過背誦、默寫古詩詞,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三是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重點是理解詩詞的意思,背誦、默寫詩詞,體會童年生活的無邪和美好。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品詞賞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經點撥便能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而《牧童》《稚子弄冰》《湖上雜詩》三首古詩詞,描寫的是古代兒童有趣的生活,表達了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學生理解起來并不困難,因此可讓學生通過品詞、品句、想象畫面來深入理解課文,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同時,讓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之美時,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一個要求會認的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并背誦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閱讀為主,聯系文中的優美詞句展開想象,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細細品讀重點詞句,體會詩句體現的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展開想象,感受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并體會作者的情感和蘊含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一、預習,約童趣
1.學生搜集作者及相關時代背景圖片、音樂、錄像等。
2.學生根據“預習提示”預習課文。
(1)初讀課文,畫出自己難讀的生字、難理解的生詞。
(2)了解本科的主要內容。
(3)搜集作者的相關資料。
3.選擇自己的學習伙伴。
第一課時
一、導語,引童趣
(音樂)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是一幅幅美麗的畫,而我要說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詩,只要用心去讀,就能讀出歌,讀出畫,讀出許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們就一起用心的去讀兩位古代詩人筆下的“童年”。
二、初讀、悟童趣。
同學們認真、仔細地將這兩首詩讀三遍以上。(老師出示兩首詩。)
(學生自由讀詩)
單獨為大家朗讀這兩首詩。
(評價、正音。指導書寫“蓑”、“遮”字,和老師一起書寫。)
正確讀通了,我們還應該爭取把詩讀懂。請大家借助注釋進行學習。
(學生自主嘗試學習。)
學習要求:
1.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或與組員探討,理解字詞,初步理解古詩大意。
2.交流自己獨到見解,從詩中你聽到了哪些動聽的聲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4.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形象、流暢地描述出來。
你們能學懂些什么呢?
師:你們的發言對我們其他的同學都有啟發,我們同桌之間也相互說一說。
三、品讀,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大家都發現這兩首詩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別有趣。我們繼續走進這幾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詩)哪些場景你們覺得特別有情趣呢?
你能給我們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樣的充滿情趣的畫面嗎?
那是一片怎樣的原野?(點擊“鋪”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六七里”和“三四聲”只是虛指的數字。我很想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打幾個滾,踢幾腳球。眼前綠草茵茵,我們耳畔似乎又聽到什么?
同學們,張開我們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風中擺弄他的笛子的呀!(點擊“弄”字)
出示:牧童時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輕輕一吹,悅耳的聲音讓老牛也側耳傾聽。時而時而
(學生紛紛述說自己想象的畫面)
還有哪些場景讓你們感覺很有情趣呢?
發揮我們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繪出來。
(點擊“臥”字)“臥”在草地上,把草地當作床,可以在上面睡覺,多好玩啊!
這樣的生活真是——(板書:悠閑、自在、無拘無束)
閉上我們的眼睛想象,眼前綠草茵茵,耳畔牧笛聲聲;老牛品草靜靜,夜晚清風習習,高空明月朗朗,牧童臥草眠眠,太愜意了!你能讀出這樣的快樂嗎?
(學生讀詩。個別讀、齊讀。)
呂巖又為何要寫這樣的牧童呢?
(出示呂巖小傳,學生默讀)
呂巖:進士,當過兩次縣令。正遇到農民起義,兵荒馬亂的,帶領家人逃跑,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傳說到山中學道,不知所終。
生于兵荒馬亂的呂洞賓多么渴望能過上這樣悠閑自在快樂生活啊!誰能讀出這種渴望。
(學生自由讀,個別讀)
2.《稚子弄冰》的童趣形象。
牧童在鋪展的原野逗弄笛聲,在清風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無限。讓我們的目光跟隨楊萬里,在寒冬之際,清晨之時,走到農家,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銀錚。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板書——嬉樂、失望
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心態上,寒天“弄冰”,童心熾熱;色澤上,“金”盤“彩”絲串“銀”冰;形態上,是用“金盤”脫出的“銀錚”,圓形;聲音上,有“玉罄穿林響”的高亢,忽又轉作“玻璃碎地聲”的清脆。全詩形色兼具以感目,聲意俱美以悅耳賞心,繪聲繪色地表現出兒童以冰為錚、自得其樂的盎然意趣。
你們就是那個男孩,表演出當時的情景,有對話,有動作。
楊萬里不止是以旁觀的態度描寫兒童,他甚至和兒童一塊兒玩耍、做游戲。他看到小孩子們在園子里學著栽花種草,就想參加到他們的行列中去,發現了他們修筑的一條小路,大概只有螞蟻才能通得過。詩人真的參加到孩子們的行列中去,跟他們一起捉迷藏:“偶見群兒聊與戲,布衫青底捉將來。”有的小孩子藏到他的青布衫底下被捉了出來。
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愛的詩人,用我們的讀書聲,表達出你也向往這樣的生活。
(生自由讀,指名讀)
詩人通過細心的觀察,把兩個頑童刻畫得栩栩如生。我們也把這幾個孩子形象記在心里吧!
(學生自由背誦古詩。)
四、拓展,延童趣。
四季童趣皆成詩,瞧:
春天,可去放風箏。“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即風箏)。”(高鼎《村居》)
夏天,還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秋天,可去捉蟋蟀。“蕭蕭榕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知有兒童捉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葉紹翁《夜書所見》)“
冬天,可以玩冰雪。“稚子金盤脫曉水,彩絲穿取當銀鉦。敲成玉罄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楊萬里《稚子弄冰》)
童年趣事是我們人生中一筆重要的財富。
(出示學生童年照片)
所以我們都不想長大,所以又一位老人發出“不羨神仙羨少年”的慨嘆,他是誰呢?我們將在下節課與他相會。
第二課時
五、輻射,理童趣
請同學們自學并賞析《湖上雜詩》
作者閑來無事,在湖濱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來往不絕,都說想做神仙,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點也不羨慕神仙,只羨慕那些年輕的少年。青春是最令人如癡如醉的,但是年華如水,青春易逝,誰也無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腳步呀!“不羨神仙羨少年”這句詩,明顯流露出作者對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隱藏著一股難言的惆悵。
請同學們把這種渴盼、惆悵的心情讀出來吧。
六、擴寫,展童趣
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詩或詞,改寫成短文
1.激發寫的興趣。
同學們,透過詩人的筆觸,我們對千年之前的兒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無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小小的鏡頭,只是無聲的電影。如果這個鏡頭再放大一點,電影里的人物動起來,這部電影有了聲音,有了色彩,那該多好啊!很多反映歷史的電視電影,其實是幾句話就能寫完的事,可經過現代人的想象復原,就成了充滿生活氣息有聲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嘗試著把你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讓詩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離我們更近?
2.根據自己的想象,自由寫故事。
3.選擇相同的為一組,分別交流、評議,教師相機指導修改。
紀趣:師生可先行各自利用信息技術與學科進行整合。學生通過信息技術上網下載、打印圖片文字,收聽音樂,觀看圖像;教師則做成課件。
引童趣:在美好的音樂,愉悅的氛圍中學習
悟童趣:不滿足于一兩個孩子能大致理解詩意,而是組織學生吸收別人的長處,促使自己進步。老師了解學生自學后整體感知的情況,根據學情對教案做調整,繼而展開針對性的指導。
想童趣:學生暢談、展示,教師播放媒體。此舉作為再現美景,營造身臨其境之感。通過色彩艷麗的圖像、優美動聽的音樂、精彩絕輪的解說詞,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此時學生迫不及待,躍躍欲試,此時適時讓學生的感情表現出來。
延童趣:古詩詞賞析,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語言魅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理童趣:學中用,用中學,學以致用,及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
展童趣:聯系課文內容,發揮學生的想象,進行仿寫練習,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創新能力。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2
教材分析:
《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作品。這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寫于詩人任杭州通判期間。此詩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寫概括品評,尤其是后二句,被認為是對西湖的恰當評語。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生字“亦、濃、宜”。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讀懂詩句,體會感情,感受意境。
3、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二、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理解古詩的內容,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
三、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收集有關西湖的風光圖片以及資料。
2、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賞美景,揭詩題
師:1、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人們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間天堂,是因為那里的景美,畫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如詩如畫的西湖吧!
2、出示:“西湖十景”,教師旁白簡介,引導欣賞。
板書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
(1)齊讀課題;
(2)指導停頓,板書:畫上節奏,范讀詩題;
(3)指名試讀;
(4)按節奏齊讀
二、解詩題,知詩人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透過這雙眼睛我們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內容,古詩也不例外。那么,通過剛才讀題,你能說說詩題的意思嗎?
(根據學生回答,重點標記湖、晴、雨,并在湖的下方寫上“西湖”)
2、小結,簡介詩人及背景:(出示PPT簡介蘇軾)
三、學字詞,明節奏
大詩人筆下的西湖到底有多美呢?請同學們快快打開書92頁把詩句放聲讀一讀,帶拼音的生字多讀兩遍,讀正確。(生自由讀)
2、檢查生字掌握的情況。(出示PPT生字帶讀音詩句)
瀲滟亦濃宜
3、把整首詩連起來能讀好嗎?
(1)指名讀;
(2)讀古詩要讀出詩的節奏、韻律,誰來試試;
(3)點擊PPT劃上詩文節奏,老師范讀;
(4)按節奏齊讀。
四、品詩句,賞詩景。
1、詩人蘇軾用28個字為我們展現了西湖美景,咱們可以采用下面這些方法讀懂這首詩。
2、滲透讀詩方法:(出示PPT學詩好方法:看注釋、看插圖、讀題目、讀詩句、查字典、聯系上下文、收集資料.....)
3,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一兩種方法,自己讀讀詩句,想想:這首詩寫了西湖什么樣的美景?
4、看同學們讀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獲,誰來說說你讀懂了哪句寫“初晴”?
5、賞“西湖之晴”
(1)齊讀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
(2)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個句子的意思?
(3)你是怎么讀懂的?
6、賞“西湖之雨”
(1)正當詩人和朋友陶醉在這明媚鮮艷的美景中時,忽然天氣發生了什么變化呢?誰來說說?
(2)齊讀詩句“山色空濛雨亦奇”,看圖:指導由近及遠觀察。近處的亭臺樓閣,湖邊綠樹還依稀可見,而遠處的呢?看上去怎樣?
(3)詩中用了哪個詞來形容剛才的.這番景象?(山色空濛)(板書:空濛)
(4)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句詩的意思?(指名說)
7、個性賞讀“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詩句)
指讀,齊讀。
8、賞“西子西湖”
(1)你們聲情并茂的朗讀,把我們帶進了優美的湖光山色之中,這么美的西湖詩人用什么來比喻呢?(西子)
你從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書:西子)
(2)這么美的西施,詩人怎么贊美她呢?(淡妝濃抹總相宜)
(板書:淡妝濃抹)
(3)(點擊PPT出示淡妝濃抹對比圖)師:西施與貂蟬、王昭君、楊玉環被稱為四大美人。那西施到底是淡妝好看還是濃抹好看呢?
都很美,因為西施本來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妝還是濃抹都很合適。
(4)淡妝濃抹總相宜只是贊美西施嗎?(板書:總相宜)
(ppt展示詩文及注釋)合作交流,指名學生理解后兩句詩。
(5)小結:西子湖的來由。(板書:在“西湖”之間加上“子”字),同學們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它的名字吧!
五、誦詩句,悟詩情
1、蘇軾一天之中就領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樣?
(陶醉、愉悅.....)
2、(出示詩文空白動畫)配上美妙的音樂,帶上愉悅的心情我們一起來讀讀吧。(齊讀)
3、這么美的詩讓我們把它背下來,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腦海中。
(誰來試試?指名背,齊背)
六、薦詩篇,重積累。
1、(出示PPT拓展詩文)引入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2、總結。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3
一、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自讀自悟、小組合作,體會詩句含義。
◎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和默寫《望天門山》。
難點:體會詩句含義,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多媒體導入)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山河壯麗。請同學們欣賞一幅圖片,大家知道這是哪里嗎?這就是位于安徽和縣與當涂縣西南的長江兩岸的山。兩山隔江相對,形同門戶,所以又被叫做天門山,誰來說說自己看了這些圖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發言)很多年前,詩人李白也去了天門山,看到了這樣的美景,很有感觸,于是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教師出示節奏劃分,指導學生讀出節奏及古詩的韻律。
◎指名讀,全班齊讀。
◎出示作者介紹。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自由朗讀,標示出不理解的字、詞。
明確:中斷,從中間割斷;出:聳出來;帆:船上的風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古詩的意思。
明確: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碧綠的江水到這里突然轉了個彎,向北流去。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
◎教師范讀,學生閉眼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
明確:天門山的雄偉、有氣勢;青青的水、綠綠的水;兩岸的青山相對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蕩蕩悠悠。
◎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你最喜歡哪一句?
明確:
(1)“天門中斷楚江開”——“中斷”一詞寫出了天門山的氣勢,令人向往。
(2)“碧水東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寫了水的清秀。
(3)“兩岸青山相對出”——“青山”寫出了山的秀美與雄偉。
(4)“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句話寫出了天門上景色的清幽。
◎畫一畫天門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這樣壯麗的景色會說些什么呢?
(五)小結作業
學生談收獲,教師總結。
作業:◎背誦詩歌◎讀一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望天門山》是唐代詩人李白赴江東途中所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歌描寫了詩人舟行江中順流而下望天門山的情景,既寫出了天門山的雄奇壯觀,又寫出了兩岸青山夾縫中望過去的遠景。作品意境開闊,氣象雄偉,在教學中雖然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理解天門山景色的壯闊,但是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的限制,對于天門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夠深入,需要教師拓展資料,激發學生的想象。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4
教學目標:
1、學會
本課6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2、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詩句的意思,初步體會詩句中對伏句的特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借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間聚散兩依依的情誼,激發學生珍惜人間友誼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品味詩的內涵。
2、從平淡的描寫中領悟濃厚的情味。感受語言美和情境美。
教學用具: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用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示課題。
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戀的。我國的古代詩人為了表現彼此之間的友情,留下許多千古名句,今天,我們就要學習兩首古詩,這兩位詩人用不同的筆法表達了朋友之間的濃厚情誼。讓我們一首一首來欣賞。
二、學習第一首古詩《贈汪倫》
1、初讀古詩。
(1)自讀《贈汪倫》,要求讀準字音。
(2)標出停頓的符號,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3)檢查自讀情況。
a、指名讀古詩,相機正音。
b、指名標出停頓。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2、學習古詩的學習方法。
師:我們學習古詩一般可以分為四步進行。(1)釋詩題,(2)知詩人,(3)明詩意,(4)悟詩情。
3、用這四步方法自學《贈汪倫》。
交流。
(1)釋詩題。
贈:贈送。
(2)知詩人。
作者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李白。汪倫是他的朋友,這首詩是汪倫為李白送行時,李白送給汪倫的。
(3)明詩意。
a、交流難解的字詞。
欲:將要。聞:聽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腳步打著拍子唱歌。
b、朗讀詩句。
開火車讀。
齊讀。逐行朗讀,理解。
c、指名說說詩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時候,忽然聽到岸上傳來腳
打節拍唱歌的聲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
(4)悟詩情。
a、李白描寫自己要走了,汪倫來送行的一件事,從詩中的哪些語句你體會到他們二人比潭水還深的情誼?
b、如果你是李白,你看到這感人的情景,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嘆與感激之情。你能來朗誦一下這首詩嗎?
指名朗讀,體會情感。
有感情地試背。
三、總結全詩
李白運用夸張的.寫法,向我們表達了他與汪倫之間深厚的情誼。一個“忽”字既表現了詩人吃驚的心情,也緊緊抓住了我們讀者的心。全詩濃烈奔放,是李白的傳世名作,現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句話來表達朋友之間的濃情厚意。
再讀全詩。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齊背《贈汪倫》。
2、《贈汪倫》的作者李白運用夸張的手法,奔放的語言,抒發了自己與汪倫之間濃厚的情誼,而《過故人莊》這首詩的作者孟浩然則用細膩的語言,平淡的詞匯告訴了我們與人交友于平淡中見真情的真諦。
二、初讀古詩《過故人莊》
1、自讀,注意讀準字音。
2、劃出詩中不理解的詞語,準備交流。
3、指名讀詩,正音。
三、再讀古詩《過故人莊》
1、釋詩題。
“過”:訪問,“故人”:老朋友。
訪問村莊里的老朋友。
2、知詩人。
簡介作者孟浩然。
3、明詩意。
(1)自讀,畫出難理解的詞語。
(2)交流。
具:準備。黍:煮飯的小米。郭:外城。
軒:窗子。話桑麻:閑談農家生活。就:親近。
(3)朗誦。
“開火車”朗讀。
齊讀。
逐行朗讀,逐行理解。
(4)指名試說詩意。
老朋友備辦了豐盛的飯菜,“我”接受邀請來到農家探望;只見綠樹將村舍環繞;青山在城墻外蜿蜒起伏;打開窗戶對著屋旁的園地,舉著酒杯閑談農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我會乘菊花開時再來探望。
4、悟詩情。
(1)這首詩非常平淡,你是從哪些語句中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與友人之間的感情的?
(2)你喜歡讀讀詩中的哪些句子,為什么?
四、總結全詩
這首詩用詞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畫放在了我們面前,畫中最濃的是友人間彼此惜別,不忍離去的畫面,讓我們再好好品味一下這優美的詩句。
訓練學生讀好古詩。
齊讀古詩。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5
一、文本教學解讀
本課有兩首古詩,分別是唐代白居易的《池上》和宋代楊萬里的《小池》。《池上》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個偷采白蓮的頑皮小孩的形象;《小池》則描繪了由泉眼、流水、樹陰、荷葉、蜻蜓構成的夏日小景圖。文中以兩幅圖畫與詩相配,再現了詩歌的情境,幫助兒童朗讀理解,感受詩意。詩歌語言淺顯易懂,瑯瑯上口,有利于學生誦讀理解。
1.識寫生字。
課文12個生字要求會認,7個生字要求會寫。
認讀"首"字,從課題入手,學習"首"做量詞的用法。
認讀"蹤、跡、荷、浮、萍、露"6個字,根據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讓學生自主識記,其中"荷、浮、萍"3個字,可以借助課文插圖,讀一讀生字,認一認事物,將識字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
認讀"泉、角",可以借助古文字和字理,感受這兩個字的構形的圖畫感;"采"可以結合圖畫,讓兒童模仿著做一做一只手在樹上采摘果子的動作,幫助識記。
在書寫時,"采、愛"這2個要書寫的字中都有"爪字頭",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注意各自的特點。"愛"的"爪字頭"比"采"的稍扁,撇也稍平。"首""尖""角"書寫要注意筆畫和筆順,提示:"首"字的主筆長橫略傾斜,中間兩橫疏密均勻,且和右邊的"橫折"不挨著;"尖"字上面的"小"沒有鉤,寫時要注意上小下大。"角"上"刀字頭"的撇寫時要略長,中間兩橫和左右兩邊都有空隙。寫"樹"字時,要提示結構緊湊,"木"和"又"的捺都要變成點。
2.觀察插圖,結合生活,展開想象,理解詩意。
觀察《池上》所配插圖,說一說圖意"這是什么地方,你都看到了什么",認識"小艇"和"浮萍",感受"偷采白蓮回"的喜悅,將詩人所看所想充分讓學生想象感悟,再回到詩中讀悟,理解詩意。《小池》同法,遷移學習,說一說圖意"這是什么地方,你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寧靜的夏日小景。抓住每一行詩所寫的景物,看圖讀詩,體會感受"泉眼""樹陰""小荷""蜻蜓"的特點,理解詩意,再讀詩悟情。
3.指導朗讀,背誦積累。
在識字理解的基礎上,學生嘗試朗讀詩文。首先,要根據注音把詩讀正確、讀熟練,如"露、藏"的讀音。其次,要學習正確斷句,指導讀出詩的節奏,突出"惜、晴柔、尖尖、立"等詞,其中"惜、愛"在讀的時候應邊讀邊體會自然景物帶來的美好心境。"立上頭"在朗讀時要讀出蜻蜓的輕巧,回味無窮的意韻。最后,在正確、連貫朗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背誦詩文。
4.看圖說話,遷移詩文。
白居易用了短短四行詩描述了池上有趣的一幕,讓學生讀詩想象畫面,編一個完整的故事,說清楚時間地點,想象人物的動作語言和心理。還可以出示其他幾首與夏日池塘有關的詩,讓學生讀一讀, 背一背,感受夏日池塘里的不同景色。
二、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首、蹤"等12個生字,會寫"首、無"等7個生字。
2.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了解"蹤跡、浮萍、采、藏"等詞語的意思,初知古詩大意。感受詩中蘊藏的夏天情趣。
3.正確朗讀、背誦古詩,感受詩句中蘊藏的夏日情趣。
教學重點:
能用聯系生活實際、圖文結合等方法初知古詩大意。
教學難點:
會寫"首、釆、無"等字。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 觀察插圖,結合生活,識記生字,學習《池上》
1.看圖說感受,入題《古詩二首》。
(1)出示生活中池塘荷花圖片若干幅,交流看到了什么并說說感受。
(2)入題并板書《古詩二首》。
2.圖文結合,學習"首"字,導入《池上》。
(1)"古詩二首"的"首"是量詞,讀一讀"首"作量詞組成的詞語"一首詩、一首歌"。
(2)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看到夏日池塘發生的趣事,寫了一首詩--《池上》。 板書詩題。
3.初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4.學習前兩句,讀懂詩句,讀悟詩意。
(1)池塘上發生了什么事呢?指名讀詩句,同桌對讀詩句。
(2)學習"采"字。
①出示采的漢字演變。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楷體
提示:上面是"爪字頭"的變形,下面是一個木字,意思是用手采摘植物。
②指名組詞。
(3)自由讀前兩句詩,注意表現出"撐、偷、采"的動作及當時的心情,體會詩意。
(4)同桌帶著動作練讀詩句,全班齊讀詩句。
5.學習后兩句詩,讀懂詩句,領悟詩情。
(1)一個小孩子撐著小船,偷偷地去采白蓮,高興極了,結果如何呢?指名讀詩句,男女生合作讀詩句。
(2)觀察課文插圖。找出圖中小孩留下的蹤跡,圖文結合理解"蹤跡";認識"浮萍",借偏旁記憶;浮萍是生長在水面上的水草,所以偏旁分別是"三點水"和"草字頭"。
(3)情感朗讀,體會"浮萍一道開"的優美意境。
6.再讀全詩,鞏固生字。出示不帶拼音的古詩,學生加動作朗誦,加深對詩意的理解。
板塊二 讀出節奏,熟讀成誦
1.讀出節奏。
(1)教師范讀,讀出五言詩"二二一"的節奏。
(2)同桌對讀,模仿讀出"二二一"的節奏。
(3)學生帶著節奏練讀,加動作展示。
2.熟讀成誦。
(1)難度遞增的補充式背誦:
形式一:小娃撐小艇,。
不解藏蹤跡,。
形式二: 撐 ,偷采 。
不解 ,一道開。
(2)看課文插圖背誦全詩。
3.吟用《池上》。
(1)古人作詩,通常都是邊撫琴,邊吟唱詩句,給學生播放《池上》的吟唱音頻(吟唱版本選自陳琴《池上》、聶楓《小池》)。
(2)學生邊聽邊放聲吟唱。
板塊三 觀察配圖,結合生活,識記生字,學習《小池》
1.觀察配圖說話,解詩題。
出示課文插圖,看到了什么?用"哪里有什么""什么怎么樣"的句式說一說。
2.比較異同,識記"愛、荷"。
(1)出示兩幅課文插圖:兩首詩題目都有一個"池"字,哪里相同呢?
提示:都寫到了荷花,都表達了詩人的喜愛之情。
(2)相機學習生字"愛、荷"。
①荷:出示不同荷花的圖片,復現"荷"字,擴展詞語。
②這兩首詩都寫出了對荷花的喜愛之情,出示生字"愛",學生組詞。
(3)出示兩幅課文插圖:兩首詩題目都有一個"池"字,哪里不同呢?引題,板書詩題。
提示:一個寫池上發生的事,一個寫小池中的美景。
3.初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4.學習前兩句,讀懂詩句,讀悟詩意。
(1)指名讀后,結合插圖,尋找詩中描繪的景物:泉眼,泉水,細流,樹陰。
(2)出示泉眼流出清泉的.圖片,標識并學習"泉"字。(出示泉的古文字,感受"泉"字就像從地下冒出的水流的樣子)
(3)泉眼悄然無聲是因舍不得細細的水流,哪一個字讓你感受到了這種情感呢?指名說,指導讀出"惜"字的情感,輕柔地讀。
(4)樹陰倒映水面是喜愛晴天和風的輕柔。柔柔地讀一讀。出示"柔"字卡,組詞。
(5)小組賽讀詩句。
5.學習后兩句,讀懂詩句,領悟詩情。
(1)出示課文插圖,初夏的荷塘里,蜻蜓也被吸引來了,指名讀。
(2)蜻蜓被什么吸引來了呢?指名答,相機學習生字"露、角"。
露:出示句子填空,聯系生活實際理解"露"的意思。
①海水退去, 露了出來。
②初夏的池塘里, 從水面露了出來。
角:①出示"角"的漢字演變。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楷體
②出示圖片(牛角、羊角、鹿角、山角、尖尖角),復現記憶,理解不同的"角"。
(3)生字回到詩句,同桌對讀,師生對讀。
6.遷移《池上》的讀法,學生練習讀出古詩節奏。
提示:其中"惜""愛""尖尖"在讀的時候聲音拉長,體現出意境來。"立上頭"應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讀出回味無窮的意韻。
7.多種方式背誦古詩。
8.拓展閱讀。
池中除了會有小船、小娃、浮萍、白蓮、蜻蜓,還會有什么呢?老師讀幾首詩句,大家一起看看唐宋的詩人們還描繪了哪些景物?
提示:青蛙、碧苔、倒影、蓮葉等。
板塊四 生字歸類,部首變形,學寫生字
1.范寫生字"采、愛、尖、角",并提示漢字結構及書寫要領。
提示:同有"爪字頭"的"采、愛",兩個"爪字頭"有異同,"愛"的"爪字頭"比"采"的稍扁,撇也稍平。
2.范寫左中右結構的"樹"字,注意結構緊湊,"木"和"又"的捺都應變成點。
3.范寫"首、無",注意獨體字在田字格中的筆畫占位。
(1)在掌握"橫、豎、撇、捺"寫法的基礎上,重點學習"豎彎鉤"的寫法。
(2)邊示范邊提示書寫要領。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6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回顧
1、背誦《望廬山瀑布》,試著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所描繪的畫面。
2、回顧上節課學習的方法。
(鞏固積累,引導方法,為《絕句》的學習做準備。)
自讀
1、按上節課的方法,自讀學習。學習生字,進行識記,讀準字音。
2、交流自學情況。出示卡片認讀生字,(鷺、含、嶺、泊、吳)說說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識字),個別字注意擴詞練習,加深學生對字意的理解,促進識記。
3、指讀詩句。抓住重點的字音,進行指導。如:“翠”讀“平舌音”,“泊”讀“bo”不要發成“be”的音等。
(挖掘學生識字經驗,引導主動識字。加強識字經驗的交流,培養學生多渠道識字的良好習慣。)
寫字
1、出示“我會寫”中的“吳、含、窗、嶺、鳴、絕、泊、柳”,引導學生從字形、結構等方面進行觀察。找出自己認為難寫的字,并把自己提醒大家在書寫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說清楚。
2、教師范寫難點字,邊寫邊強調需要注意的地方。如:“窗”注意不要丟掉“囪”字上面的小撇。“含”和“嶺”的里面都有相近的`部分,注意“含”里面的是“今”,“嶺”里面的是“令”。
3、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組織學生間的相互評價。
(寫字是低年級教學中的一個重點,教學中應突出其主要地位,下大力氣,抓實抓好。以提高學生的寫字能力,培養良好的寫字習慣。)
感悟
1、出示詩句(不出現插圖),默讀詩句,利用工具書自學詩句內容。
2、啟發思考:如果讓你為這首詩配上一幅畫,你覺得畫面上應該畫些什么,并說出理由。
3、組內交流。有條件的可采用適當的時間讓學生動筆畫簡筆畫,并說出這樣畫的理由。交流過程中要注意重點字詞的理解。如:“含”“東吳”
(一句一景、色彩多姿是這首詩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創設情境,變“話”為畫,有機地轉化學習活動,在學生想畫、說畫、賞畫、評畫的過程中,理解了詩句的大意,體現學科整合的思想。但組織過程中要注意“畫畫”不是活動的主體,只是理解詩意的一種手段和方法,不能花費過長時間,以免喧賓奪主,偏離重點,影響教學活動的開展。)
誦讀
1、出示插圖或學生的優秀畫作,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2、圖文對照,啟發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一句一景、動靜結合、有聲有色,以及詩句寓情于景,景美情濃的特點。
3、采用多種形式有感情地讀背詩句。如:自讀、小組合作讀、配樂讀、指畫面讀等,實現美讀成誦的學習目標。
拓展
1、把自己收集的李白和杜甫的詩句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2、有條件的可以召開一個小型“詩歌朗誦會”,展示學生課外的古詩積累情況。
伴教錦囊:
詞語解釋:
1.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2.香爐--爐山西北部一座高峰的名字。
3.紫煙--山上水氣在陽光照射下形成的紫色煙霧。
4.前川--山前面的河水。
5.銀河--天河。
6.九天--天空最高處。
[1]黃鸝:黃鶯。鷺:鷺鷥。
[2]西嶺:泛指岷山。岷山在成都西,冬夏積雪,千年不化。含:從窗中遠看西嶺白雪,所以用“含”。
東吳:指今江蘇、浙江一帶。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詩人。他在詩歌中熱烈歌唱進步的社會理想,表示了對黑暗統治勢力的極大輕蔑;他善于以豪邁的筆墨繪祖國壯麗山河,寫了許多想象豐富、氣勢奔放的優秀詩篇。在我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李白達到了浪漫主義藝術的頂峰。“詩仙”,是人們對他的美稱。本詩大概是他在開元十三年(725)出蜀后的第二年游覽廬山時作。原詩二首,這是第二首。廬山峰巖奇秀,泉瀑飛湍,無限風光。詩人在對壯麗的自然奇景的描繪中,也展現出自己開闊的胸襟和昂揚的氣概。
《絕句四首》是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時所作。這是第三首。詩人在這首七絕中寫了四種景物:黃鶯在青翠的柳叢中鳴叫,白鷺在萬里碧空中飛翔;西嶺上千年的皚皚白雪,浣花溪中停泊的萬里行舟,構成了一幅明麗清新、開闊生動的圖景。描寫中有動有靜,鳴啼的黃鶯,飛翔的白鷺是動景,千年積雪,停泊行舟是靜景,動靜相間,和諧完美。這明快開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歡快激揚的思想感情。全詩通篇對仗,極為工穩,表現了詩人對詩歌語言的錘煉。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7
【教學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9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感受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想象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體會詩人熱愛春天、熱愛生活的情感。
3、有背誦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誦讀詩句,感受詩歌表達的真摯感情。
【信息資料】
生字卡片、相關圖片、音樂磁帶、學生查找詩人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1、挖掘積累:
由學生課前積累的古詩展開背誦競賽,激發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圖片導入:
出示課文插圖:
圖上畫的是什么?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觀察到的內容。
師: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長,春天的孩子興致高昂。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看看你們對春天有沒有新的發現。
(板書課題)
先來學習《草》。
〖對話平臺
一、自學
1、自讀古詩《草》,注意讀準字音。
2、小組內互相檢查讀詩情況,教師糾正字音榮燒。
二、感悟
1、自由讀古詩,思考:
自己哪里讀懂了?哪些字詞還不懂?
2、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不懂的地方,如:
離離、歲、枯、榮等詞語的理解。
3、全班交流討論自己對古詩的感悟,教師適時引導點撥:
離離:可以讓學生看看課件,說說草長得怎么樣。從而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長得很茂盛。
歲:可問學生幾歲了,隨學生回答告訴學生從出生到現在幾年就是幾歲,一歲就是一年。
盡:可用簡筆畫的形式,讓學生說出火只能燒光草的葉和莖卻燒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畫面,想想枯和榮應該分別是哪一幅圖描繪的景象。并讓學生說說草什么時候是枯?什么時候是榮?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品讀的.基礎上交流學習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合作意識。
三、朗讀
1、自由讀:
你喜歡小草嗎?為什么?
(喜歡小草那種生生不息,頑強的生命力)
2、多種形式朗讀:
指名讀──配樂讀──競賽讀。
在充分地誦讀中感受詩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四、背誦
1、情境背誦:
教師創設把《草》背給家人聽的情境,引導學生背誦。
如:離離原上草我怎么聽不懂呢?怎么不寫花,只寫草呢?
2、師生共同扮演媽媽、哥哥、爺爺等角色進行表演背誦。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情境表演背誦,既訓練了形義較難的字,又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利于培養語感,積累語言。
五、練習
1、填空:
離離______,一歲一____。野火______,春風______。
籬落疏疏一徑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飛入無處尋____。
2、按要求分類:
未 追 店 枯 徐 燒 榮 菜 宿
獨體字:
左右結構:
上下結構:
上中下結構:
半包圍結構:
六、書寫
1、學習書寫枯 、榮、燒三個字,重點指導:
榮:草字頭的橫不能太長,禿寶蓋要寬。
木:橫要短,撇捺伸展開。
燒:火字旁捺要變點;右上部不要寫成戈,第二筆斜鉤要有彎度;下面的兀字橫要短,豎彎鉤的拐彎處要圓潤。
2、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指導,評議展示。
第二課時
〖對話平臺
一、回顧
背誦古詩《草》。
二、自學
按照以前的學習步驟自學古詩《宿新市徐公店》:
1、讀:
讀準字音,把古詩讀通順。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讀懂了?哪里還不懂?
3、說:
在學習小組內說說自己的學習收獲。
三、交流
1、學生先在組內說說自己讀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師相機介紹詩人楊萬里的資料。
2、班級交流,弄懂全詩的大致意思。
四、朗讀
1、自由讀:
你對暮春時節的景色有什么新的發現?
2、指導讀:
孩子在捉蝴蝶時是什么心情?
(高興、喜悅)
找不到時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展開聯想,豐富語言積累,進一步體會兒童在花叢中捕蝶的快樂。
3、競賽讀:
小組內比賽,推薦一名同學參加班級比賽。
4、評價讀:
誰讀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嗎?
詩歌語言凝練,富于韻律感。多種形式的朗讀,利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培養語感。
五、背誦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戰背、齊背。
六、拓展
1、把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2、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劇。
給學生提供二度創作的題材,不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楊萬里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描寫的關于春天的古詩。
古詩是我國文化百花園里的一棵奇葩,教師要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培養課外積累的習慣,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七、寫字
學習其它幾個生字,重點指導:
未──可以先復習一下味字,再指導書寫。上橫要短、下橫要長,撇捺要舒展。
宿──寶蓋不宜太寬。
八、評價
1、學生練習書寫,自我評價:
在自認為寫得滿意的字上做標記。
2、小組內展示交流,互相評價:
根據組內建議把不滿意的字再寫幾個。
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評、互評,使學生學會評價 ,在互相學習、借鑒、欣賞同進步。
〖詞語解釋
離離:草木長的得很茂盛的樣子。
枯:枯萎。
盡:完、全。
宿:投宿。
籬落:稀稀落落的樣子。
徑:小路。
尋:尋找。
〖相關鏈接
相傳《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的一首應考習作,按科舉考試規定,凡指定的試題,題目前一定要加賦得二字,作法與詠物詩類似。《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
〖閱讀在線
《春日》(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詠柳》(賀知章)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游園不值》(葉紹翁)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8
教學目標
1、讀懂詩句,
2、理解詩意。
3、有感情地誦讀古詩,并背誦。
4、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5、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訓練語言。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揭題。
2、讀題。
3、注意“孟(mèng)”的讀音及寫法。
4、解題。注意黃鶴樓與廣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關資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關系?
3、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三、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
自學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熟讀古詩,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
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
(1)學生自愿或學習小組推薦。
(2)學講解古詩。
教師注意指點,并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
四、體會詩境
1、你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么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春嗎?為什么?
3、這時長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為什么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遠,心里會想些什么?
5、借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五、借助詩境,訓練說寫
1、引導: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往日他們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上相互幫助,情
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別,不知什么時候才能相見,黃鶴樓前兩人分別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學們想象一下,他們的分別時會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會是什么樣的'表情。我們能不能分角
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要演戲,先要有腳本,請同學們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集體合作為這段
情景的表演,寫一個腳本,腳本要交待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們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習小組合作撰寫腳本。
3、學生自愿或推薦表演,表演后師生共同評議。
4、根據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腳本。
六、布置作業
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完成下面的作業:
1、有感情朗讀,并背誦這首詩。
2、《古詩三首》都寫到了春天,說說三首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認識2個生字, 會寫2個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3、感悟詩歌的內容, 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 體會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
4、激起對祖國詩歌的熱愛之情, 培養課外主動積累詩歌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理解時局的意思。
2、想象詩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同學們, 你們還記得《贈汪倫》這首詩嗎?誰來背一背?(生背誦《贈汪倫》)
2、師:誰來說說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為什么寫這首詩。(因為李白要回家鄉去了,汪倫很舍不得他,親自來送他,李白很感激汪倫)
3、師:從古到今,人們在離別的時候總是特別的難過。今天,讓我們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見證一段深厚的友誼吧。
4、師板書課題。(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學習古詩
(一)復習學習古詩的方法:
師:誰還記得學習古詩的三大步驟?
1、解詩題,知作者。
2、抓字眼,明詩意。
3、多誦讀,悟詩情。
師:你們的記性都很好。現在,讓我們根據學習古詩的這三大步驟,來學習這首古詩。
(二)自主合作學習古詩
1、解詩題,知作者。
(1)師:通過預習,誰來說說這首詩的題目應該怎么解釋?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別 元二:王維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護府
(2)強調題目讀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齊讀課題。
(4)師:王維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李白送別的故人是誰啊?孟浩然)
(5)師:同學們的記性真好,現在誰再來介紹一下作者王維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詩意。
(1)師:知道了詩題和作者,現在就請同學們根據學古詩的第二個步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這首古詩,可以用鉛筆在旁邊做批注,寫下你們的解釋或感受。
(2)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3)匯報。
渭城朝雨浥輕塵,
渭城(字眼,點明地點):秦時咸陽城,漢改渭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點明時間):早上(同朝辭白帝彩云間)
浥:濕潤(注意字型)
輕塵:塵埃(注意“塵”字的“小”沒有勾)
解釋:渭城早上的雨濕潤了道路上的塵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煥然一新。
解釋:旅店外的綠柳被雨水沖洗得煥然一新。
師小節:這一句詩都是描寫作者當時所看到的景物。
勸君更盡一杯酒,
勸:請。
君:對人的尊稱,表示“你”的意思。
更盡:再飲完。
解釋:請你再喝完一杯酒。
師:從這句詩中,你看見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維和元二喝了好幾杯酒卻還沒離開,看出他
們依依不舍)
西出陽關無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陽關: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釋:等你西行出了陽關就再也沒有一個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師小結:從這一句詩你體會到什么?(詩人與好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
3、多誦讀,悟詩情
(1)復習誦讀方法。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古詩,了解了古詩的大意,接下來請同學自己帶上感情,把這首古詩美美地讀一讀,能背誦的同學就背下來。
師:學完古詩,應該做什么呢?(多誦讀,悟詩情)誰還記得誦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2)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朗讀的時候不要影響其他小組。
(3)匯報:哪個小組愿意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古詩?
(4)讓我們一起有感情地讀一讀這首詩,可以帶上自己的動作。
三、練習
比比誰的反應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這個字讀________。
4、柳樹的顏色是________。
5、古詩前兩句是寫景還是寫送別的?
6、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同學們反應都很快, 有興趣的下課后自己出幾道題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課外拓展
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生自己說說以前學過的或讀過的送別詩)今天我們學習又學了一首送別的詩,這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五、總結
一首簡短的古詩, 往往包含著詩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學們課后能自己找幾首古詩來反復誦讀,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生字書寫本。
3、背誦、默寫這首古詩。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9
教學目標
1、感覺我國古代進步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珍視友情的高尚情操。
2、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說出課文后第1題句子中6個帶點詞的確切意思,并能正確理解詩句。
3、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能正確地背誦和默寫3首古詩。
重點:逐字逐句地理解詩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
難點: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理解《贈汪倫》和《題臨安邸》兩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釋有關詞語和詩句。
3、練習朗讀,背誦和默寫這兩首詩。
教學過程
1、回憶學法,揭示課題。
回憶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說說學古詩的基本方法。
出示學法:
理解課題,認識作者;解釋字詞,廛說詩意思。
聯系實際,發揮想象;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揭題。今天我們繼續運用上述方法來學習三首詩,要以學生自學為主。
2、指導學習《贈汪化》。
理解課題,簡介李白及有關本詩的故事。
聽錄音,袼內容。
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學生自由讀古詩,看注釋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逐句理解。
理解句子。
“將欲行”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我很快就要坐船離開這里了。
“踏歌”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忽然聽天岸上有人用腳步打著節拍,邊走邊唱的聲音。
這兩句主要寫什么?
“千尺”是虛指,極言潭水之深,是夸張的說法。
“不及”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
這兩句詩用桃花潭來比喻汪倫的感情,以水深比喻情誼深。
第3句用詩用了夸張的寫法。
總結。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這處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背誦這首詩。
3、指導學習《題臨安邸》。
理解課題,簡介詩人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聽錄音,初知內容。
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學生自由讀古詩,看注釋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逐句理解。
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青山之外還有青山,高樓之外還有高樓,那些統治者在西湖邊上聽歌賞舞、尋歡作樂的生活到什么時候才能止呢?
看圖幫助理解詩句含義。
理解第3句。“暖風”、“熏”、“醉”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略)
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
總結。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背誦這首詩。
4、布置作業。
完成作業本上1、2、4、5題。
背誦這兩句詩,并準備默讀寫。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理解第三首詩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2、解釋有關詞語的'句子。
3、練習朗讀,背誦和默寫這首詩。
4、完成有關作業。
教學過程
1、復習,檢查。
先背后默與前兩首古詩,個別學生寫在燈片上,然后出示燈片,全班糾正。
2、指導學習《秋夜將曉迎涼有感》。
理解課題,簡介陸游及有關的背景知識。
聽錄音,初知內容。
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學生自由讀古詩,看注釋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主。
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逐句理解。
“三萬里”形容黃河的長,是夸張的說法,不是實指,黃河實際長一萬華里。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三萬里和長的黃河奔騰翻滾,向東流入大海。
“五千仞”也是虛指,形容華山的雄偉高大。
這兩句主要寫景運用了怎樣的寫法?(夸張、化靜為動,虎虎有生氣)
“遺民”、“淚盡”、“胡塵”是什么意思?學生試答后,教師講述:北方淪陷區老百姓在統治下受盡折磨,眼淚都哭干了。
“南”、“王師”是什么意思?
這兩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總結。
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背誦這首詩。
3、布置作業。
完成作業本上3、4(3)、5(3)和6的練習。
有余力的學生課外選學李白、陸游的詩一首抄錄并背誦。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10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3、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4、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點:
1、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贊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師: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后,寫下至今仍為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師: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指名讀。正音
再來讀一遍,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嗎?
說說關于蘇軾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么?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么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著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為什么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致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那贊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生:用各種方法誦讀古詩提供背景音樂: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為什么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從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
師:總結,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觀地、冷靜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確認識這個事物。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了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升華與拓展
1、觀看成語故事片《盲人摸象》。
2、說說觀后的感受。
3、舉出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這個道理。
五、想象成詩人,多種形式背誦古詩。
教學總結: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在1084年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廬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異木險峰怪穴,流泉飛瀑山亭云閣,氣象萬千,不可勝數。前兩行詩寫詩人在廬山漫游,覺得峰回路轉,目不暇接。廬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壯麗、是險峻、還是幽秀?詩人說自己沒有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釋道:我不認識廬山的真面目,只因為我身在廬山中,視野太狹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廬山之外,從高處看,就能認識廬山的全貌了。
課前,我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于題壁詩的,有關于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于詩歌學習。在學習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
1、解詩題,知作者。
2、初讀詩,正字音。
3、再讀詩,清節奏。
4、抓字眼,明詩意。
5、多誦讀,悟詩情。
然后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齊誦、輪誦、唱誦或表演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
有了這些奠定后,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經師生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及如人的立場不一樣,所以評定一個人是好是壞的結果也不一樣;犯錯誤時,自己往往不能發現,總是當別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由于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注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2、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于求成。在前兩句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后有什么啟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于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心里擔心著時間所剩無幾了)。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后的拓展閱讀完不成的話,可以放到課后。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11
教學目標
1.會寫“祭、乃”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理解詩歌的意思。
3.感受這首詩中詩人的愛國情感,激發愛國意識。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詩題
1.陸游是宋朝的愛國詩人。他寫過很多首愛國詩篇,其中《示兒》就是最的一篇。
板書:陸游示兒
2.作者簡介及背景
①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乾道二年,因主張抗金而免職。四十六歲入蜀,六十六歲后遭彈劾罷官,退居山陰達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趙構建立南宋,為官者貪圖榮華富貴,對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滅,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鐵蹄之下,難以收復。《示兒》為陸游的絕筆,作于寧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后的抗戰號召。八十五歲的陸游一病不起,在臨終前,留下了一首《示兒》,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復失地的期盼。
3.揭示詩題
①“示兒”是什么意思:“示”告訴,告之,“示兒”是寫給兒子看的詩。
②質疑:看了詩題,你又提出哪些問題?詩人想告訴兒子什么?什么時候告訴的?為什么告訴兒子?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由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把詩讀正確,讀通順。
2.結合書中的注釋,試著說一說詩的大意。
3.小組交流:這首詩陸游想要告訴兒子什么?
三、弄懂詩意,理解內容
1.朗讀古詩,并劃分節奏。
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2.理解古詩的內容。
①默讀古詩,找出不懂的'字詞,借助工具書或和同學交流。
②試著理解每句詩的意思。
③理解整首詩的意思。
師總結:這首詩之所以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因為其間隱含著真摯深沉的愛國情意。
板書:真摯、深沉的愛國情意
四、把握重點
朗讀“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兩句詩,思考下列問題:
①這兩句詩中,最讓你深刻感受到詩人的愛國情感的是什么?
②在這兩句詩中,你除了能感受到詩人的愛國情感,還能感受到詩人的什么情感?
生思考,并回答
師總結:從“家祭無忘告乃翁”這句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愛國情感,即使死去,也會惦記收復失地。從“王師北定中原日”這句中,我們能看到詩人對于不能親眼看到祖國統一的無奈。
五、創設情境,讀寫結合
認真朗讀這首詩,體會詩的意境,并試著想象,詩人在病榻上會想些什么?會對兒子說些什么?兒子是怎樣回答的?然后說一說。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課下讀這幾首詩,感悟詩中的愛國情感。
1.《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2.《病起抒懷》《訴衷情》《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12
【教學設想】
《夜雨寄北》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誦讀中的一篇詩歌。作為經典誦讀篇目,不僅要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還要讀點詩味。本堂課以誦讀為起點,明確詩歌節奏劃分需兼顧音節、意義和情感。
清人葉燮在《原詩》中直言:“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李商隱作詩擅用比興、典故,深于象征暗示,似乎很不情愿將詩寫得淺直曉白。讀李商隱的詩,晦澀又朦朧,叫人頗費猜疑,正所謂“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可見,世人欣賞李商隱的詩作是需要動一番腦筋的,但正因為如此,“隱語”之妙給《夜雨寄北》的審美鑒賞和創造性解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正如千年前的那聲夜雨,朦朧卻美得深遠。
部編本教材課外古詩詞誦讀部分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在詩詞下面配文賞析評價,從內容到主題,從語言到風格等。利用這段文字,可以進一步理清詩人的寫作思路,明確詩中表達的情感。學生通過學習他人對詩歌的鑒賞,不僅加深了對詩歌文本的自我解讀,也學會了判斷、借鑒他人的解讀。
【教學目標】
1﹒以誦讀為起點,明確詩歌節奏劃分需兼顧音節、意義和情感。
2﹒通過知人論世,多維度地解讀文本,體會詩歌中表達的情感。
3﹒學會判斷、借鑒他人對詩歌的鑒賞和評價,并嘗試寫作詩歌賞析。
【教學重點】
明確詩歌誦讀的節奏劃分需兼顧音節、意義和情感,能夠多維度地解讀文本。
【教學難點】
學會判斷、借鑒他人對詩歌的鑒賞和評價,并嘗試寫作詩歌賞析。
【教學方法】
誦讀法、比較法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甲骨文“雨“字的寫法,像從天空降落水滴的樣子。本義是云層中降向地面的水滴;引申為朋友,也可比喻離散;又可用來比喻恩澤,像雨一樣潤澤大地萬物。正是因為雨有如此豐富的內涵,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才會對雨情有獨鐘。《夜雨寄北》便是其中一首耐人尋味的寫雨佳作。接下來,讓我們一邊讀詩一邊賞雨。
讀詩賞雨
(一)讀眼前的文字:巴山夜雨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兩遍(不需要齊讀)。
第一遍讀準字音。
第二遍讀出七言絕句的節奏。
2﹒嘗試變化朗讀節奏,并根據變化進行對比,思考:節奏變了,讀詩的感覺有什么變化?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①對比吟誦。詩歌中的停頓能夠給人想象、理解、感悟的空間,“未”“漲”兩個單獨停頓的字給你留下了怎樣的想象空間呢?
②反復吟誦。找出重復出現的字詞,將這些詞所代表的事物串聯起來,并適當發揮聯想和想象,此時你的腦海中會呈現出怎樣的畫面呢?
“期”:時間(回家的日期)
“巴山”:地點(身處的地方)
“夜雨”:環境(身處的環境)
【設計意圖】七言絕句一般按“二二三”或者“二二一二”的節奏朗讀,而節奏劃分的依據是兼顧音節和意義,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朗讀理解來感受整首詩的節奏和畫面。
(二)讀筆下的詩情:一生苦雨
古人善用書信傳情達意,比如李白把信箋托付給明月,傳達出了對王昌齡的同情和擔憂,杜甫不顧烽火連天,用家書報了一聲平安。那么,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有什么樣的深意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弄清楚這封信是寄給誰的。
1﹒一讀寄妻——語淺情深
借助注釋,體會“寄北”。
明確:“寄北”,當時詩人在巴蜀,妻子在長安,所以說寄北是寄給北方的妻子的家書,思念之情躍然紙上。
資料助讀:妻子王氏出身侯門,李商隱不僅出身寒門,而且一生困頓不得志,但王氏卻愿意摒棄錦衣玉食,粗茶淡飯,不離不棄。
2﹒二讀寄友——辭婉意深
揣摩“君”和“西窗”的意思和用法,思考這封信還有可能是寄給誰的?
明確:
“君”:古人常用作敬辭,多用于男性,唐詩中很少用“君”來稱妻子。
“西窗”:“窗”字常常連詞為“同窗”,而古人一般會將舍房西側的房間作為書房或給客人住。
“寄北”也有可能是寄給朋友令狐绹。
資料助讀:令狐绹的父親令狐楚是李商隱的恩師,他不僅精心教授寫文章的要訣,還允許李商隱在令狐家自由進出,與令狐家的公子們結交優游、攻讀食宿,李商隱與老二令狐绹的關系最好,令狐绹曾幫李商隱幾出援手,其中李商隱登進士弟,靠的就是令狐绹的舉薦之力。李商隱一生用于交際的詩作,寫給令狐绹的最多。
詩人滯留巴蜀,不知何時能返回長安,孤獨郁悶,此時寫信給令狐绹,用“西窗”拉近彼此的距離,用青少年的回憶打動對方,使對方也動情于往昔的情誼,目的就是希望令狐绹能再次出手相助,讓他早日回到長安。
3﹒三讀寄己——言簡愁深
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是一封寄不出去也收不到回信的信,因為寫這封信的時候,他的'妻子已經去逝,昔日的摯友也與之反目,而這一切都源于歷史事件——“牛李黨爭”。
資料助讀:牛李黨爭,通常是指唐代統治后期以牛僧孺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斗。李商隱19歲因文才深得牛黨要員節度使令狐楚的賞識,引為幕府巡官。25歲進士及第。26歲受聘于涇源節度使王茂元幕,辟為書記。王茂元愛其才,招為婿。他因此遭到牛黨的排斥。而李黨也認為他有牛黨的背景。就這樣,李商隱無可奈何地卷入牛李兩黨爭斗中,輾轉于各藩鎮之間當幕僚,一生難展懷抱,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終生。
《夜雨寄北》中的“寄北“,不論是寄給北方的妻子或是朋友,都是實指。但據當時的情況來看,”寄北“也可以是虛指,即一種情緒的寄托,對過往美好的深切懷念,而這種美好當中,既有關妻子,也有關朋友,而曾經的美好一去不復返,只能在未來的暢想中才能實現。因此,《夜雨寄北》還可以理解成是詩人寫給自己的。
資料助讀: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市)。在李商隱10歲前后,他的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親、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困,要靠親戚接濟。在家中李商隱是長子,因此也就同時背負上了撐持門戶的責任。后來,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時期曾“傭書販舂”,即為別人抄書掙錢,貼補家用。
生世的苦無法選擇,經歷的苦似乎只能聽天由命。因此,這場夜雨也是李商隱一生的苦雨的寫照。請同學帶著對李商隱凄苦一生的理解和安慰再讀《夜雨寄北》。
【設計意圖】李商隱作詩擅用比興、典故,深于象征暗示,叫人頗費猜疑,但“隱語”之妙恰好給《夜雨寄北》的文本解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知人論世有助于學生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準確把握詩歌情感能夠更好地讀出詩歌的味道。
(三)讀言外的詩意:千年凄雨
畢飛宇說《夜雨寄北》里的那場秋雨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漫長的一場雨。這場雨,從李商隱思念親友的那個夜晚開始,千百年來,讓每一個讀詩的人,讓每一顆有“念想”的心,都感到淅淅瀝瀝的柔軟和潮濕。
君問歸期未有期:收到來信的過去時,巴山夜雨漲秋池:寫下回信的現在時,何當共剪西窗燭:想象團聚的未來時,卻話巴山夜雨時
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態相互交織,營造出一種時間上的滄桑感和深邃感,造就了《夜雨寄北》不朽的藝術價值,正如詩歌下面的賞析所言。
請同學們默讀詩歌下面的文字賞析,圈點勾畫出你認可的句子,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學習詩歌,既要有對詩歌文本的自我解讀,也要學會判斷、借鑒他人的解讀。部編本教材課外古詩詞誦讀部分統一在詩詞下面配文賞析評價,從內容到主題,從語言到風格等。老師可以借“文”發揮,捕捉學生語言和思維的閃光點。
課堂小結
時光流轉,我們不可能當面問一問李商隱,《夜雨寄北》到底是寫給誰的。但是這幾行淺顯的詩句,千百年來不知感動了多少人,而且還將繼續感動著。五千年文明,三千年詩韻,我們的文化從未斷流,就是因為我們不斷地對詩歌進行審美鑒賞與解讀,而在這一過程中,《夜雨寄北》這場漫長的秋雨早已浸潤人心,成了中國詩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希望同學們能經常誦讀古典詩詞,用文化傳承的心來點亮前行的路!因為,詩句是天才創造的,但詩意卻可以屬于每一個追求真善美的靈魂。
作業布置
1﹒背誦并默寫整首詩歌。
2﹒回顧課堂內容,仿照書本上的詩歌鑒賞部分內容,自選角度,嘗試給《夜雨寄北》寫一段賞析性的文字,要求200字左右。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13
一、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得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朗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得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一、以圖導題 ,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說說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說說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題目點明了時間和地點)
3、你還想了解這首詩的什么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么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表達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作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后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知道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搜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第二課時
一、創設情境,理解課題
二、
1、老師范讀《漁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
2、你們了解詞嗎?試著說一說。
3、簡介詞的內容。
4、簡介作者背景:
張志和:在朝廷作國小官,后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夫生活來再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三、渲染氣氛,理解詞義
1、配樂朗讀,營造氣氛。
2、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整體感知。
3、指名朗讀,師生正音。
4、自由學習,運用學習古詩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畫出來。
5、小組交流學習成果。
6、全班交流;教師點撥指導。
7、教師小結:
這首詩有鮮明的湖光山色,有漁翁閑適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成的山水畫。
四、反復吟誦,感悟意境:
1、教師范讀,再入意境。
2、自由朗讀,邊讀邊想象每一個畫面。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4、小組輪讀,相互欣賞。
5、感情朗讀,感悟意境。
五、積累語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到課外找一找有關描寫景物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3、默寫兩首古詩。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14
【教學要求】
1、學會“籬、疏、蝶、吳、蓮、徐、剝、鋤、蓬、賴、媚、檐”十二個生字。
2、理解詩句意思,了解古代兒童的生活樂趣。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能默寫《宿新市徐公店》。
【教材分析】
古時候兒童的生活情景是怎樣的呢?我們通過閱讀古人留給我們的詩文就會知道。
《宿新市徐公店》的作者是宋朝詩人楊萬里,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兒童追春圖。新市,古縣名,在今湖南省攸縣北。徐公店,即姓徐的人開的店。詩人留宿在新市的徐家客店,用他那善于觀察的眼睛,發現了這樣具有詩情畫意的一幕。
“籬落疏疏一徑深”。籬落,籬笆。疏疏,稀疏。徑,小路。深,幽深。這句的意思是:稀疏的籬笆下,一條小路伸向遠方。
“樹頭花落未成陰”。未,沒有。陰,樹陰。這句的意思是:樹上的花落了,但是葉子還沒有長茂密。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急走,奔跑。這兩句的意思是:兒童奔跑著追逐黃色的蝴蝶,黃蝴蝶飛入黃色的菜花之中,再也找不到了。
這首詩描寫了南方農村的暮春景色。在一派田園風光中,穿插了兒童追捉蝴蝶的場面,寫出了兒童的天真爛漫,富有兒童情趣。這首小詩突出特點在于設色:黃黃的蝴蝶,飛進大片的金黃的油菜花中,一下子看不見了,這是一種絕妙的不同事物的色彩融合。面對這樣一種情景,追趕蝴蝶的頑童會是一種怎樣的神態?對照前面“急走”的情形,我們不難想象,孩子是多么希望捕捉到那美麗的蝴蝶!然而,蝴蝶更加頑皮,它置身大自然這一切生靈的守護神的.懷抱中,是大自然的博愛掩護了那嬌小的蝴蝶。這時,孩子會有些惆悵,但小詩給我們讀者留下的卻是盎然的春意,別樣的情趣!
《清平樂》的作者是宋朝的辛棄疾。這首詞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江南生活勞作的圖景。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茅,茅屋。溪,小溪。這句的意思是:茅屋又小又低,小溪上長著綠油油的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醉,酒醉。吳音,具有南方口音的話語。媚,柔媚。好,問好,閑談。這句的意思是:酒醉中,有人用柔媚的南方話語相互問好、閑談。
“白發誰家翁媼?”翁,老翁。媼,老婆婆。這是誰家的老翁、老婆婆呢?
“大兒鋤豆溪東”。這句的意思是:大兒子在小溪的東邊鋤豆子。
“中兒正織雞籠”。這句的意思是: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無賴,無聊,無所事事。這句的意思是:最可喜的是小兒子感到無聊,趴在小溪岸邊剝著蓮蓬。
今天讀到“茅檐低小”“白發翁媼”時,我們眼前出現的畫面也許有些凄涼、衰敗,但和“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以及三個兒子的活動聯系起來,傳達給我們的則是一幅溫馨、充實、和諧。辛棄疾用極其簡練的文字,勾畫了一幅古時南方農人依山水而居,勤于農時,滿足、悠閑的生活畫面。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15
【教學目標】
1、認識“促、憶、異”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詩歌的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設計理念】
1、感受詩的韻律美,培養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熟讀成誦。
【教學難、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的感情。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
【教學準備】
1、課文朗讀磁帶、古箏樂曲。
2、學生搜集描寫秋景或表達思念家鄉的古詩,讀讀背背。
3、課前查閱這兩首古詩及作者的有關資料。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并書寫“促、深”兩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本詩,并能體會作者的心情。
教學過程
一、舊引新,激趣導入
1、秋天是一個美好的季節,還記得我們學習過哪些寫秋天的詩?
(引導學生回憶蘇軾的《贈劉景文》、杜牧的《山行》、李白的《靜夜思》。)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秋天的古詩?
2、教師引述:
我國宋代有個詩人叫葉紹翁,有一年秋天,他離開家鄉,獨自在外,一天傍晚,他外出散步,觸景生情,便提筆寫下了一首詩,大家想知道寫了什么嗎?板書課題,理解“書”的意思。
從以前所學的古詩入手,讓學生對古詩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二、朗讀古詩,體會情感
1、自由朗讀,把握字音:
放聲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同桌互讀:
要求學生把這首詩讀給同桌聽,互相評議,互相指點。
3、自由讀:
⑴ 引導學生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字詞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 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字詞,解決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巡回指導。
⑶ 課堂交流:
小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決問題,教師重點點撥理解“動客情”的意思。
(一是動思鄉之情,二是勾起對童年往事的回憶。)
4、聽課文朗讀磁帶:
⑴ 邊聽邊在腦海中浮現畫面,說說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情景?
⑵ 指名描述畫面,其他同學說說是詩中的哪一句,教師可相機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⑶ 再聽錄音,體會情感:
假如你就是這個離鄉背井,獨自在外的詩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會產生怎樣的心情?
5、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⑴ 把握詩的節奏。
⑵ 教師范讀、領讀。(配古箏樂曲。)
⑶ 學生自由讀、齊讀、小組競賽讀、個人表演讀。(配古箏樂曲。)
⑷ 背誦古詩。
各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將學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詩句的意境中。
三、指導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
2、學生觀察范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3、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四、拓展活動
1、你還讀過哪些詩人所作的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古詩,讀或背給同學聽聽。
2、俗話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你能把這首詩畫成一幅畫嗎?
鍛煉學生收集信息,積累語言,并培養他們的想象、繪畫的綜合能力。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認識并書寫“憶、異、逢”等8個生字。
2、通過反復吟誦至背誦,感受詩歌優美的音韻,完整的意境和蘊含其中美好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學生初步感知詩意
1、復習《夜書所見》:
⑴ 全班背誦、男女比賽背誦。
⑵ 誰來表演一下詩人葉紹翁,吟一吟這首詩。
2、教師表演:
我是唐代詩人王維,今年17歲,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今天是9月9日──重陽佳節,我卻一個人孤孤單單地漂泊在外,真想念我的親人啊!
教師吟誦:“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寫下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理解“憶”的意思。
在這里,教師不僅是一名傳授知識的學者,更是一名演員。通過教師形象的表演,激發學生學習和表演的欲望,并初步感知了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二、自主學習,深入體會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可輕聲讀、大聲讀,可獨自讀、同桌齊讀、小組合作讀。
2、檢查朗讀,先讀準字音,再讀準節奏。
3、自主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⑴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古詩,可以自學,也可以幾個人合作學習,用、看注釋、看插圖等方法理解詩中詞語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⑵ 交流學習收獲。
(提示:詩句的意思,詩人表達的情感。)
⑶ 你認為哪句寫得好?或哪個字用得特別好,為什么?
⑷ 質疑:
有什么不懂之處?重點指導“異鄉”、“異客”的意思。
⑸ 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以學生為主導,尊重學生的學習和感受。
三、趣味活動
1、詩句連對:
老師說詩句的意思,學生背相應的詩句。
2、情境練背:
學生當小小詩人,或加動作或加表情,表演背誦。
四、識字寫字
1、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2、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
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重點指導“異、插”的寫法。
3、書寫生字。
五、拓展活動
推薦相關的古詩:《舟夜書所見》、《泊船瓜洲》。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相關文章:
初三桂花作文600字「優秀篇」05-15
桂花的作文【優秀】07-07
優秀桂花作文12-21
優秀桂花作文11-06
桂花優秀作文11-07
桂花的作文(優秀)11-20
(優秀)桂花的作文11-06
桂花優秀作文11-22
桂花的作文(優秀)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