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倭寇的蹤跡觀后感
知道徐浩峰很久,原因是因為《逝的武林》這本書,我曾經在書店里徘徊很久,看了這本書無數次,為封面上薛顛先生的身姿而贊美。卻在很久以后才買回來,一讀而競,引為快事,是近年來少有慶快之事。
慢慢看了他其他幾本書,關注了一些徐浩峰的消息,知道他在拍電影《倭寇的蹤跡》,當時便有迫切要一睹為快的想法。
后來看了電影,跟朋友聊了很多,也想寫點什么,終究難以落筆,雜念紛紜,不知從何說起,想要寫出點什么,反而困住了自己的筆尖。直到今天看見友人寫了一篇影評,提及某部影片“每一個鏡頭要交待的信息都太過豐富,豐富到讓人應接不暇導演把他的思考不知不覺帶入了每一個鏡頭,也許因為思考太多,想要交待的信息太多,所以整體略顯粗糙。”讓我忽然有些感觸,《倭寇》也是如此。
我記得小學時候第一次寫作文,總覺得有好多事要寫,好多話要說,每每在語文考試寫作文的時候要在試卷后面貼上一張紙片,否則是不夠我寫的。幸而終于有人告訴我,好的文章都是簡單的。看古文就曉得,我依言讀了古文,才知道自己的文字笨拙。但是我原諒了我當初的笨拙,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會表達。
孔子說,辭,達而已矣。文章的第一件事就是說明白,最后一件事也是說明白,不止文章,說話、做事也是如此。明確達到目的,手段便可以不拘,如此文章方有千變萬化。所以袁枚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是手段,他沒有見地!
這是個表達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合適的表達自己的方式和機會,也許有人覺得自己是智者,所以自己的意見非常重要,因為他們自認看見了真相。
唐朝時候,中國禪風熾盛,延宕至于宋元,則機鋒迭起,以令人捉摸不到頭腦的言語叫人開悟。開悟要成佛,是大事,豈可驟得?但是禪宗要做的就是這樣的事。原因是,有些事,沒有辦法直接說出來。
不能說出而能讓人領會的辦法有許多種,中國人深諳此道。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琴有弦外之音,看山水畫看真了筆墨的只有外國人,那是欣賞油畫的習慣。
電影是畫面的藝術,雖然默片時代已經過。但是如果想要真正學會欣賞一本電影,還是得學會欣賞鏡頭。《倭寇》已經太過直白,導演要講的太多,有時候覺得這是導演在對著人而自言自語。
介紹陌生的東西容易,但是介紹熟悉的東西反而很難。當年袁和平導演用樹葉凝聚成團來表現太極功夫,觀眾接受了。從此對太極拳有了印象,這個可怕的誤會導致了觀眾無法認同真實的太極拳。人總是習慣滿足自己。
有太多的東西難以表達,原因是沒有現成的土壤,難度在于說得巧妙,有趣味,這個時候酒瓶新酒,便是導演的功力。《倭寇》里面有大多數人不了解的東西,如影片的臺詞說:高手的事情很難懂。普通人怎么明白高手的事,不能照著做,只能看導演的本事。
《倭寇》的畫面,我最欣賞的是佘小姐走在巷子里,竹影搖曳,她一身白衣,面容憂郁而迷茫。她的情人搬著一把異常高大的椅子跟在后面,一言不發。
這個鏡頭里的人物,情緒飽滿的簡直要溢出來,我看到這個鏡頭,暗暗擔心,生怕導演安排出什么臺詞來。因為這個時候,無論什么臺詞都顯得無力,加了,只有畫蛇添足的效果。
當初看《游園驚夢》,里面的臺詞簡直破壞了一切的美感,剝奪了觀眾所有的想象的空間。導演完全是在取悅西方觀眾。鏡頭中是中國人,但是人物的感情和旁白都是西式的,怪異的感覺,好比是看見外國人吃中餐,一人點一條魚,抱在胸前吃。而《游園驚夢》之中的鏡頭顯得笨拙無比,當翠花(我對編劇取得這個名字真是不屑)撞見了榮蘭和那個男人,之后是獨自漫步在山林之中,鏡頭給了她特寫,側臉,似乎努力想從她的表情之中告訴觀眾,當時,她有多么悲傷。與其用這種低估觀眾鑒賞力的鏡頭,為什么不選擇使用一個遠景,展現出偌大的樹林之中對比之下顯得嬌弱瘦小的身影?如此,周圍之景也融入鏡頭之中。
而《倭寇》開始的畫面,是雨落殘荷,不知道導演是否喜歡紅樓那個橋段,林妹妹要“留得殘荷聽雨聲”,只是落在開頭,有些不明所以。或者導演有禪宗意境,那又是別樣趣味,只是與影片脫太遠,意境不諧。
《倭寇》的直白,恰恰正是那些富有象征意味的道具、人名、言語。四個老頭圍著桌子躺在竹躺椅上,旁邊是三個異族女子在喝酒,在放肆的笑。漸漸地,老頭們的話題轉成了那些異族女人。現實生活之中沒有這樣圍著桌子的躺椅,這是藝術,是導演的高調。
佘小姐的那把椅子,高得離譜了,如同她的人一樣,處處離譜。佘小姐本身便不接地氣,充滿幻想,又難忍寂寞,要在世俗中打鬧,卻處處不滿于現實,終于落得郁郁寡歡,這時候她的遭遇不僅不令人厭惡,反而有些同情的意味生出。
她要殺了裘冬月,讓人不知道是因為羞愧太過反而生出殺心,但是導演怕人不懂,加了一句臺詞,讓這個女人說出,被原諒最痛苦的調子。頓時整場戲崩潰,可惜了于老一場好戲!
只是一個這樣的女人還取姓為佘,真是女子如蛇嗎?不能不說導演太心狠,也太刻露!
裘冬月還有另外一個女人,飲馬村的改娥,這個名字,也是個道具。導演太過聰明,心機安排到了這種細節,改娥,拆成“女改我”。又是長著佘小姐的臉,裘冬月,霜葉城第一高手,卻是終究讓女人改變了自我。為了那個女人上山,到最后卻牽掛了一個不那么幻想,實惠到給了銀子就要主動以身相報的女人。
設計精巧,裘冬月騙了一回佘小姐的護衛,贛崗,這個名字也是絕妙,贛,有賜的意思,這個名字是,給了你一個位置。處處被賜予,哪怕最后一個當一回高手的機會,也是被裘冬月賜予的。影片里有一場戲,贛崗找郄佬,表示要進他家找佘小姐,結果對方說你也可以跟別人一樣潛進,但是他還是要走了郄佬信物,這個人物是這樣子。
其他如劉鎧,留得一幅鎧甲,而且是一副紙盔甲。他想要一副真正的鐵盔甲,當梁痕錄告訴他紙盔甲的好處,他在乎的是自己內心認定的榮譽。這是一個有夢想的人,生在了沒有土壤的環境中,注定成為庸人。正如影片之中郗老對天而嘆:天下太平,不與小兒游戲,還能做什么?
想為戚家軍留點影子的叫左偏使,左偏就是革命和激進,郗老對他說高手在民間。這是一句動人的話,這是一句口號,有完整的觀念潛伏其后!佘小姐名叫么尼,諧音是“什么呢”。其實她本身就是個問題。她的生命簡單而蒙昧,四處尋求活著的激情或者說自己的存在感和生活的意義,求而不得,讓她甚至想到了死。贛崗只是個位置,這個位置是空的,贛崗只是占了位置上的便宜,近水樓臺而已,這個位置很快被主角梁痕錄取代了,為什么呢?梁痕錄說,你打死幾個,我見你幾次。泡妞的高手哇!當然首先是佘小姐已經被他身上那種帶有冒險精神和沖破一切的勇氣所折服。
那四大家的四佬,蔡、王、陸、郗,導演把的問題藏于這個四個姓氏之中,不知是否隱喻文化之衰落成為形式的魏晉年間。影片之中,四大家族的名門正派的作風,拘泥不化,講究門面,講究正面進攻,頗有些周文的繁瑣。頻頻提及的世家概念,也許是導演流露的一絲默認的笑意。正面進攻,卻是躺下一地,戰場上的兵技不比世家的武功。兵技只求目的,超越了一切的過程,生活偏偏是細膩的,人生的一切需要正面的面對,這就是世家的武功。如同第一高手裘冬月面對老境,面對與人通奸的妻子,面對自我。他選擇退隱山中,卻終究還要下山。他選擇放過那一對背叛自己的人,卻終于還是要實行一次報復,盡管后來他還是出手阻止了,但是說明他動過這個殺念。被艷麗的舞蹈刺激了的世家弟子在水牢中說:我們不是壞人,只是起了邪念。之前在廣場上,有一名弟子為女子妖艷的舞蹈激動,動身練武,姿態嫵媚陶醉,被郗老一鞭擊暈,稱這些異邦女子為妖女。妖,是蠱惑人心的意思。
四個花船姑娘,卻叫梅蘭竹菊,前面加一個賽字。梅蘭竹菊是正人君子的代指,一個賽字,賽過影片之中那些名門正派的君子,或許導演想表達的是輕文從質。那些姑娘的活潑與世家的沉悶,到底何者為生命的真實呢?其實,真實的不是你愿意表現出來的,而是你正在表現出來的!周文疲弊,盡乎在此!
文明的萎落,恰恰是以最繁盛的面貌。一切落成了觀念,輕易移動不得,抬手就錯,文明便死了!
影片之中,面對船中的“倭寇”那些姑娘問,為什么不來一個前后包抄?四老之一回答:我們是名門正派,講究正面進攻。正好影片之中梁痕錄卻斬釘截鐵地說:戰爭,沒有常理。戰爭,總是奇正相輔,放能制勝。而當座位上的大老還要再說什么,卻被郗老打斷,意思是面對蠻夷女子解釋這些干什么,大庭廣眾之下,一個世家大老,這么做,甚不得體!
影片之中最為重要的兩個角色,一個叫裘冬月,霜葉城第一高手。一個是梁痕錄,是戚繼光的親衛。冬月是十一月,十二地支之中屬于子,子是開始。古人詩曰,冬至子時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一陽生,代表陰盡陽生,所以影片之中一直強調裘冬月漸至老境。陰盛則老,但是他雄心不死。山中寂寞,收拾不住這個第一高手。在面對改娥拉著自己的衣角,他說服自己:我是第一高手,只想做個善事。在被賽蘭的棍子撂倒之前,還要反復告訴自己:我是第一高手。求而不得,是因為執念,他找不到自己的生機回還之處。他被郗老說了幾句話,撩撥的咳出鮮血,證明了他有執念。第一高手老了,老而不安,老而不甘,卻不知道生命的轉機在哪里,這是裘冬月。
梁痕錄對放棄努力的左偏使說,你的想法,現在是我的。這叫做信念。信念足以讓一個人堅定,堅定的人便有智慧。這種智慧不是小聰明,而是生活為他打開了一個格局,這一點,俗人難以理解,或者按照電影說法,高手的事很難懂。梁是支架之中的橫木,是支撐架子的關鍵。戚繼光,一代天驕,獨木擎天。如今大梁已,錄取留痕。這個故事的演化,也不過是一代天驕影響所及的一些余韻罷了!
影片之中說俞大猷發明了鴛鴦陣,戚繼光發明了棍法,其實事實剛好相反。鴛鴦陣是戚繼光發明,俞大猷才是棍法驕子,甚至傳棍法于少林。導演博學精深,應該不至于出現如此疏漏,或許是留有深意吧!
這種直白來自設計太過精巧,需要高水準的觀眾,也總欠缺一段天然風流。導演太過聰明,觀念多,表達的欲望太強,終于成了幕后黑手!
梁痕錄跟裘冬月有一場對戰,導演在試圖告訴人們真實的武學。最后兩人的對拼,只是一下。如同之前老早提醒大家的:中原武學,模擬的是馬戰,兩馬對沖,殺招只在交錯一瞬。同樣的最后,裘冬月也是一下制勝,梁痕錄頹喪不已。日本電影界的天皇,黑澤明在他的影片《大劍師》之中也有同樣的鏡頭,椿三十郎對決室戶半兵衛,有大約一分多鐘的沉默,然后是暴起一擊,身影交錯之后便是鮮血激迸,達數尺之高。徐浩峰深諳功夫,將完整的過程也表現了,黑澤明靠的是天才和日本劍道的想象力。天才不需要知道過程,卻能夠將結果表現在觀眾眼前,但是徐浩峰有的是實在的武學。后來北野武翻拍日本經典熒幕形象《座頭市》里面也有座頭市一劍擊殺保鏢的橋段,可惜北野武用了一個鏡頭給保鏢模擬他意念之中的戰斗,自信滿滿之后卻被座頭市變化的劍招擊敗,真是毫無想象力的鏡頭,較之前輩黑澤明,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影片名叫《倭寇的蹤跡》,倭寇在中國還有一個叫法:鬼子。鬼子的蹤跡是什么?欲望,執著,邪念,無明,人心有鬼,處處留跡。或者算是點睛吧!
【電影倭寇的蹤跡觀后感】相關文章:
戚繼光驅逐倭寇的歷史典故07-16
秋天的蹤跡10-26
春天的蹤跡03-25
時間的蹤跡作文08-13
風的蹤跡作文11-17
秋天的蹤跡作文10-16
楓葉的蹤跡作文07-03
春天的蹤跡作文04-11
尋覓春天的蹤跡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