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后感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音樂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音樂之聲》是一部很有名的教育片,在學校學習時老師也曾帶我們賞析過。而這次是第二次賞析這部影片,與第一次相比,感觸頗多,也改變了自己的很多看法。
從影片情節來看,講述了一個很簡單的故事:一位自由奔放的年輕修道女瑪麗亞被送到特拉普船長家做家庭教師。他們家共有七個孩子,特拉普船長在妻子去世后,一直用嚴格的軍紀訓練他的孩子們,孩子們一開始行為不端,趕走了很多的家庭教師。這一切在瑪麗亞來到之后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瑪麗亞愛的感化下,孩子們變得活潑、有愛。在這之后瑪麗亞也與船長產生感情,并結婚了……
細品影片中的內容,很多場景中都蘊含著這位家庭教師的教育機智。比如在瑪麗亞初到特拉普船長家,孩子在知道她是第一次當家庭教師時,就開始作弄她。她們在她的口袋里放青蛙,在她的板凳上放松果…想讓她出糗。
第一次看到這里的時候,總以為瑪麗亞會與特拉普船長告密,結果卻不是這樣,瑪麗亞告訴船長是自己得了風濕所以才不敢坐,并且對于孩子們的惡作劇,瑪麗亞也是只字未提。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告訴船長讓他好好“管教”孩子們不是更好嗎? 當這一次再賞析影片時,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
我們往往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正如在影片中孩子們對每一位家庭教師都會惡作劇,我們只看到了問題,而沒有看到原因,從影片中我們不難看出,孩子們想要趕走家庭教師無非是想得到父親的關注,因為只有沒有家庭教師時,父親才會陪伴他們,其實也就是孩子們缺少愛。
瑪麗亞處理這種問題的方式是想告訴孩子們這種方式是沒有用的,我不會生氣,也不會告狀,接著就是用愛去感化孩子們,讓孩子們感受到愛。她親手為每個孩子定做了一套衣服,在孩子們遇到問題時耐心陪伴,幫他們出主意……
看啊,這是一位多么有愛的老師!
她寬容、善良、機智,能帶給孩子們真正想要的,真的很讓人欽佩。
這也不禁讓我深思起來,在面對孩子出現紀律教育問題時,我們應該怎么做? 正如《0-8歲兒童紀律教育》一書中寫的:我們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行為,然后追溯行為背后的原因,才能選擇出最適宜的教育方法。只有當紀律教育是針對問題的原因時,紀律教育才能奏效。相信影片中那些以前的家庭教師也使用過各種方法來面對孩子們的紀律問題,可想而知這些方法都不奏效,我想問題應該就是這些方法沒有針對問題的原因。
所以在今后我們在解決孩子的紀律問題時要看清行為背后的原因。
比如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我們要觀察孩子該行為出現的頻率、特定場景等,這樣來判定孩子打人是由于缺少關注還是語言表達能力欠佳,溝通能力欠佳……在判定原因后我們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進行紀律教育。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孩子們的狀態。
效。相信影片中那些以前的家庭教師也使用過各種方法來面對孩子們的紀律問題,可想而知這些方法都不奏效,我想問題應該就是這些方法沒有針對問題的原因。
所以在今后我們在解決孩子的紀律問題時要看清行為背后的原因。
比如當孩子出現打人的行為時,我們要觀察孩子該行為出現的頻率、特定場景等,這樣來判定孩子打人是由于缺少關注還是語言表達能力欠佳,溝通能力欠佳……在判定原因后我們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進行紀律教育。
另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孩子們的狀態。
影片中孩子們時根據特拉普船長的哨聲出場的,出場的方式讓人不禁想笑,這宛如是訓練一般,一種哨聲一個動作,一板一眼。
而在瑪麗亞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孩子們活潑開朗天真,他們在一起在山頂上學習唱歌,在騎行時唱歌,在小河邊唱歌……瑪麗亞帶著他們到大自然中去感受,通過大自然來學習音樂,在這一幕幕中我們看到了屬于這些孩子該有的童真、可愛。 與此同時我看到了一個老師的可愛之處,她懂孩子,知道孩子需要什么。
在自然環境中,孩子們才能放得開,才找得到自己。
她也懂得通過大自然將知識傳授給孩子們,通過跳臺階、騎車等方式孩子們很快學會了基礎的音調、音高……這也為他們今后學習歌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當他們的父親聽到孩子們的歌聲時都不禁吃驚、感動。連他都沒有想到他的孩子會唱出這樣的歌曲,不僅是有技術含量的歌曲,更是一首飽含深情的歌曲。這樣的感情是怎樣灌輸給孩子的呢?是講解給孩子聽的嗎?顯然不是,是通過孩子們自身的感受力得到的。
在幼兒園課程中,我們也將培養孩子的感受力放在我們的活動目標中。讓孩子通過嗅聽視味觸等感覺器官來感受事物,也會設置課程讓孩子們親近自然,比如開設種植課,孩子們自己播種、施肥澆水、收獲,這遠比告訴孩子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要有效的多。
不僅如此,孩子們對植物也會萌生特別的感情,他們會關心愛護它們,有時還會蹲下輕輕撫摸它們,這些都是孩子天生的愛心,在自然的環境中,他們天生的情感都會萌發出來。 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也讓我難忘,就是在瑪麗亞第一次來到特拉普船長家里的時候,孩子們做自我介紹,其中小男孩寇特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我叫寇特,11歲,我很任性。” 瑪麗亞點點頭,緊接著寇特問瑪麗亞:“什么是任性?” 瑪麗亞說:“那說明你希望像男孩般被對待。”這段簡短的對話卻也起起伏伏。
寇特連任性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他怎么會說自己任性呢?
很顯然是通過別人口中所說他得到的字眼。也就是我們說的為孩子“貼標簽”。當我們為孩子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時,孩子就會以為我就是這樣的,潛意識里就會認為自己是這樣的人,在發展中也就會往這個方向發展下去。
影片中,我們看到了機智的瑪麗亞,她告訴寇特,任性是“希望像男孩般被對待”,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調皮搗蛋”。通過瑪麗亞之口所說的“任性”,多了一分對小男孩的期待與信任,可見瑪麗亞作為一名老師是多么的愛孩子,不將負面的評價帶給孩子。
在生活中,我們對孩子也需要放下我們的評判,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的一句無心之話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而我們所謂的給孩子的“標簽”都是我們以為的,并不一定是事實。 比如一個小男孩很愛哭,有人可能會說:“怎么像個女孩子一樣?”“怎么這么愛哭”等等。
可能這個孩子愛哭只是因為他發泄自己情緒的方式就是哭,而“愛哭”是不分性格的,沒有規定男生就不能哭,一味的忍受自己的情緒是不健康的方式。
當我們給孩子訂下這樣的標簽之后,孩子可能真的就會朝這個方向改變,因為在他看來“你們都說我像個女生”,那么在這之后,可能孩子的更多行為也會偏女性化,因為這是我們給他的“定義”和“期待”。
另一方面,當我們習慣為孩子貼標簽之后,孩子也會習得這樣的行為,也會習慣性地對別人的行為等作出評判,貼上標簽。 影片中的孩子們在第一次見到瑪麗亞時,就為她貼上很多的標簽。從這方面來看,這是一個不尊重別人的行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為人處事的方式,不需要別人來加以論斷,因為這種事是沒有對錯的,不過是每個人都有差別罷了。在見到瑪麗亞的第一眼,就有幾個孩子說瑪麗亞的穿著很丑,我們要看到,孩子們所說的“丑”是他們以為的那樣,但換個人來看就不一定是這樣的看法了。所以在面對孩子時一樣,我們不能把這種主觀臆斷的方式帶給孩子。
那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其實很簡單,放下我們主觀的想法,描述事實。
比如當一個小男孩遇到問題喜歡哭時,我們可以這樣做,輕輕走到他的旁邊告訴他:“我現在看到你在哭,你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嗎?如果你需要我的幫助,你可以來找我。”
然后可以走到稍微有點距離的地方,靜靜地等待孩子來找你。
當孩子來找你時,你可以告訴他:“是的,當你遇到問題時,如果你能告訴我,我才知道如何幫助你。”
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到他是被看到的。
這樣的方式也是需要一次次的實踐才行,孩子慢慢的就會改變自己的行為,遇到問題時,用尋求別人的幫助來代替哭。 因為他會發現這樣的方式比哭更有效地解決了問題。這也是從孩子的需要出發的。看到孩子的需要,我們就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了。
一部好的影片,一字一句都值得我們去品味、去學習,每一次品味收獲都不同,從影片中我們不僅是看到別人,同時也是在看到自己,反省自己,這也是一次成長。我想下次再欣賞、品味這部影片,又會有不一樣的收獲吧!
【音樂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音樂之聲作文07-20
音樂之聲作文07-20
音樂之聲觀后感1500字_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1500字12-20
音樂之聲初中作文01-28
電影《音樂之聲》觀后感08-05
《音樂之聲》電影觀后感08-29
音樂之聲作文4篇01-23
音樂之聲作文10篇06-22
音樂之聲初三作文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