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建造的觀后感(通用7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國建造的觀后感(通用7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1
央視二臺正在播放的大型電視記錄片《大國崛起》,引起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廣泛的關注。我個人認為這是今年央視最有震撼力的電視片。
這是中國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并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后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復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么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鑒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電視也許不可能給出答案,至少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導。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一,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它解放了人們被禁錮的僵化思想。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牛頓是他們的杰出代表。英國可以為出身地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為他抬棺。這在其它當時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說中國。
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新技術,為什么唯獨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為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松的空間。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才沒有被當成異教徒燒死。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里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
改革體制是關鍵,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二。
一百多年前,美國的大炮打開了日本封閉的國門;這和中國的情況何其相似?
日本人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改變國體為皇上掌權的君主立憲制。當中國的皇帝還在紫禁城內醉生夢死的時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皇上也親自到歐洲發達國家考察。日本最終目的作出了脫離亞洲,與歐洲列強為伍的明智選擇,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維新讓自己成為世界經濟第三強國,日本的強國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鑒。
俄羅斯的改革和日本類似,沙皇親自到歐洲留學。用歐洲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目的,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后,為自己的工業化和對外擴張提供了充足的勞力和兵員。讓自己成為歐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
改革體制不能一蹴而就,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三。
沙皇彼得一世、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本來是俄羅斯改革體制最有力的推動者,可當改革到一定階段時,改革必然觸犯到這些人的利益,此時他(她)們都同時不約而同成為改革的反對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國家幾十年改革的成果。
如何用制度約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們成為繼續革新的反對派,這是保證革新持續到成功的關鍵。
在近代世界歷史舞臺上忍氣吞聲二、三百年的中國,如何看待這些年已經成功崛起的國家?是臨淵羨魚,還是退而結網?這是每一個關心國家、民族前途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2
一個國家的外部崛起是它內部強大實力的外延。
英國,第一個邁進現代社會的國家,自稱為“日不落帝國”。我認為,英國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環境發展成熟的必然結果。
它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推崇“重商主義”政策;在新航路的開辟后,英國利用其地理優勢,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并且注重發展海軍,奪得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到了19世紀末,其殖民地幾乎已遍布所有大陸板塊,統治著當時世界上三億多的人口。(可惜,后來殖民地紛紛獨立,以致于英國受到了一些打擊,失去了昔日榮光。)
丘吉爾曾說過:“大英帝國即時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由此看出,英國對科學的尊重以及對培養人才的重視,使得英國成為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在工業革命上取得許多優秀成果,以此為英國崛起打好了基礎。
而美國于1876年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以此來慶祝其獨立100周年。當時,清政府派出了展覽團,他們展出的是小腳繡花鞋及純銀打制的器具,而西歐國家展出的卻是符合時代潮流的,科技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如:英國展出的是蒸汽機車,美國展出了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的是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這就是當時的中國與西歐國家的差距啊!
盡管現在的中國向西方學習了許多的高新科技,并因此取得了經濟上的快速發展。但是,現在的中國只是在復制,模仿,而非創造!這樣的中國,注定是會落后于那些積極創新科技的國家。我覺得,我國只有重視教育,善于借鑒別國經驗,提高國民素質與生活水平,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當“中國制造”成功轉化為“中國創造”時,就是趕超它們的有利條件。我相信,中國會靠自己變得更強大!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3
上次黨課我們認真觀看了紀錄片《大國崛起》英國崛起的部分。它描述了自18世紀后,英國如何從一個弱小島國成長為世界性大國——“日不落帝國”的歷程。它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了大英帝國的興衰成敗。這些歷史史實給予了我深深的震撼。在了解我國歷史的.同時,對其他世界強國的近代歷史的了解與學習尤為重要。我們要發展要富強,就必須去借鑒那些成功的歷史。學習歐洲強國的歷史,了解他們成功的原因對于我們入黨積極分子顯得額外重要。
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大英帝國迅速崛起?我發掘出一系列關鍵性字眼:開放、自由、科學、技術革命、教育、民主革命。正是因為英國相對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為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空間。正是由于開放的心態,英國人擁抱海洋成為一代海洋霸主。正是由于科技的不斷進步、技術的不斷革新,瓦特的蒸汽機推動著英國走向崛起。
站在今天我們反觀歷史,反思我們的過去。造成中國近代歷史悲劇的根本原因是我們沒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我們不夠開放,我們關起門來沾沾自喜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歷史雖然已經塵封,但我們不能忘記這些血的教訓。我們新一代的年輕人,我們新一代黨和國家的接班人,我們要牢記歷史,牢記使命,以史為鏡,用自己的雙手去建造偉大祖國崛起的明天。讓歷史的經驗與教訓指引我們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展的道路。努力完成前人們未完成的歷史任務,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祖國而努力奮斗!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4
只有開創新的路,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國家才有可能有跟別的國家不一樣的突破并強盛起來。
15世紀,歐洲最早誕生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在伊麗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
當麥哲倫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終于由地理大發現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由此誕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并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卻在戰爭中揮霍財富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世界舞臺上的一次大戲悲劇性落幕。
恩里克王子雖然沒有親自出海,但是他設立航海學校,以國家名義持續地鼓勵航海事業,他終身未娶,為航海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葡萄牙由此向海外擴張開啟了與各國的貿易,日漸強盛。西班牙也是因航海而與葡萄牙相互競爭,勢力遍布全球,兩國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他們的航海冒險不說對他們自己的國家有益,對我們也是有益的,沒有他們的航海探險我們就不會知道世界還有這么多的國家和豐富多彩的世界,而是一意孤行地認為我們所處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央,我們這里就是世界的全部。多虧了他們,這個地球才被拼湊完整;我們也才知道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圓的;我們才能更深入的了解這個神秘的地球;才有了各國的文化交流。
同樣的,只反復做一件事不注意其他方面這個國家也會衰退。就比如葡萄牙和西班牙只知道掠奪和揮霍財富,這并非長久之計,還應該發展國家的各個方面。我們國家的宋朝重文輕武,別的國家就能輕易攻破城池,趁虛而入,這是同樣的道理。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5
因為工作的緣故,不得已,才又看了一遍央視十年前的大手筆——《大國崛起》。以前看這部片子,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消磨時間,或是純粹為了找點樂子。現在再看這部片子,則是希望能從更專業的角度來解讀它,更希望對大國的崛起之路有一個更好的總結。
作為一部成功的紀錄片,《大國崛起》在整部片子的謀篇布局上可謂匠心獨運。細心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這部片子從第一集開始到第十二集結束,數不清的疑問貫穿在每一集片子中。比如第一集海洋時代里在描寫葡萄牙人對于海洋世界的遐想時曾這樣寫道:世界真的是托勒密描繪的這個樣子嗎?大西洋真的無法航行嗎?巨大的問號折磨著歐洲大陸,也燃燒著癡迷于地理學和航海戰略的恩里克王子。
這種描述方式或者說闡述方法,我們在每一集里都可以看到,正是通過這樣層層設扣哦方式,觀眾的胃口被有效地調動起來,故事的推進也顯得更有邏輯性。事實上,層層設扣,是紀錄片一種非常重要的講故事的方式,它不僅應用于紀錄片,在電影里中也是屢見不鮮。究其原因,自然是由于人類對于未知的渴望,這似乎是人的一種本能。
“層層設扣”幫助紀錄片更好的推進節奏,但嚴密的邏輯只能保證一部片子不出現硬傷,并不能確保它一定會好看。對觀眾而言,一部紀錄片首先要好看,其次才能關注其邏輯性等其他方面。因此,如何選擇一種適合觀眾的,能讓觀眾感同身受的講述方法,就變得尤為重要。
“油畫上這位用巨型裙箍、僵硬皺領、寬大衣袖、繡金披紗來裝飾的女性,就是當時英國的統治者——伊麗莎白一世。在重疊繁復的服裝下,婦女的形體不見了,人們記住的是一個莊嚴高傲的王權偶像。”這是大國崛起第三集:走向現代的一個段落篇章。這里,片子以伊麗莎白女王,這個英國走向現代的關鍵性人物為核心來展開故事。通過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來傳奇一系列轟動一時的大事件,我們姑且可以稱作“以小見大”,實際上,對觀眾而言,歷史無論多么的波瀾壯闊,波濤洶涌,它終究只是過去發生的事,或者說終究算是一個故事。對很多現代人而言,我們很難想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革命的困難,生存的危機等一系列在今天已經被輕而易舉解決的難題。因此,人,只有人的故事,才能更容易引發人的同感,引發觀眾的感同身受。
在大國崛起的故事中,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幕幕冷冰冰的油畫,相反,他方佛是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一樁樁正在發生的故事。這就是通過小人物,地點這種星星之火,最終引發的燎原之勢。
當然,大國舉起的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央視自身的平臺具有無可比擬性,國家級的資源調動能力也不是一般的機構能夠制作單位能夠想象的,但所幸,他它是一部好片子。
說完了紀錄片講故事的方法,接下來也許我們可以談談片子本身的內容。大國,崛起。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屏幕上的時候,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心里都別有一番滋味。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大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曾為人類歷史的進程做出的巨大貢獻。然而,近代以來,輝煌一時的封建主義卻成了中國前進的絆腳石,中國的發展一度陷入停滯,被西方各國遠遠的甩在身后。戰爭以來,中國就開始不斷遭到西方列強的蹂躪,羞辱,甚至差點走上被肢解的命運,很多歷史學家都把中國的近代史形容成一部屈辱史,正是在那個時期“東亞病夫”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人的地位自然也一落千丈。
進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逐步完成了國家獨立,民族統一。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運動更是讓中國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發展奇跡。今天的中國早已擺脫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成為國際舞臺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隨著國力的增強,埋藏在中國人心里的那顆大國之心也隨之顯露。從中國的最高領導層到地方的普通百姓,沒有一個人會懷疑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能力,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心態。在這個時間點,大國崛起的播出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片子中的九個世界大國,崛起的路徑不盡相同。葡萄牙、西班牙靠的是最到完成國家統一的先發優勢而稱霸海洋;荷蘭憑借發達的工商業而享譽全球;英國最早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制度,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法蘭西以深邃的思想解放人性,號召人們解放思想,追逐自由;德意志從分裂走向統一,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為經濟的騰飛打下基礎;沙俄則靠著強大的君主專制開啟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沙皇改革;日本始終堅持與強者為伍,終于走在世界前列;美利堅甩開歷史包袱,開創了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
那么,中國,中國的崛起靠什么?我們不得已而知,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單純借鑒大國興衰的經驗教訓就可以嗎?顯然,歷史的無數經驗告訴我們,no。那么,人才、技術、體制、機制、市場潛力、國民素質、人文精神,中國又有哪些能夠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呢?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6
“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行程里只是一個缺乏思想準備的匆匆過客。忽視過去的國家,面對世界變局,將不會有成熟的選擇。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風險。走過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興替的大國演變,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
國人現在越來越熱衷關注歷史,似乎是易中天和于丹帶領百家講壇發動起來的。CCTV做的這個片子立意很新,大國崛起,是歷史又不全部是歷史,是歷史又不是全部的歷史。
確實是歷史,但仍然有很大的篇幅在說經濟說人物說文化。確實是歷史,但不是全部的歷史,只是截取一些片斷,這些片斷是它崛起的歷史。
看歷史不只是了解更是為了借鑒,學習本國的歷史和學習大國的歷史都是具有深刻意義的。看完之后你會知道,無論這個國家歷史是否悠久,它都具備自己獨特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包含很多方面,經濟上的,體制上的,法律上的,這種文化就是所謂大國文化,這種文化是大國崛起的力量,更是大國得以不倒的基石。
荷蘭人的文化是經濟,他們曾經控制了幾乎整個世界的經濟活動;日本人的文化是學習,從中國到西方他們永遠跟在強者的身后;法國人的文化是自由,轟轟烈烈的馬賽曲從這里唱響,夾帶著自由的呼聲;德國人的文化是自省,大戰把國家毀了,可是廢墟之上迅速站起來的還是德意志人。等等這些都是大國的文化,有了這些文化一個國家才是大國,國家才足夠完整,任何武力的或喪失文化的征服都太過蒼白。
之于中國,始終在走著成為大國的道路但至今仍然不是大國,中國的文化是什么?很多。從古代的仁義到現代的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文化太多太深,所以很難找到核心文化。中國人太多,歷史太深,找到一個全民族認同的核心文化談何容易,更何況許多代表傳統文化價值的東西正在遺失,試問遺失掉的精華拿什么來補?
中國要走的路還很長,仍然需要學習,但是有的時候我們還是高看了自己,我們仍然認為我們是大國這讓我們很難放下姿態。彼得大帝隱姓埋名去歐洲學習,甚至在國家的最西端建立新的首都;日本人的使團遍布所有世界大國,明治維新終于走上大國的道路。中國人呢?很難看到這樣的學習精神,很多人出國但有多少是抱著學習的態度的,開開眼界享受享受則已,這才是要命的。
誠然,國家電視臺尤其是中國的國家電視臺做的片子免不了有輿論的導向,說到俄羅斯不談他們回歸資本主義框架的事情,于是那一集直接做成了蘇聯。片中還提到,荷蘭英國和美國是真正意義上征服過世界的國家,因為只有經濟征服才算征服,這一點也符合目前國家一心搞經濟的戰略。但,這是可以原諒的,總的來說,片子做的還相對客觀,那百分之二十的政治需要也不必深究。
大國崛起這個命題很值得思考,尤其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這套片子很有想法,至少是個拋磚引玉,也算是善舉罷。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7
《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多樣化的視野,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光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并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葡萄牙,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份,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愿望,卻開創了真正好處上的大航海時代。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到了16世紀出這個人口只有150萬的國家,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我們能夠看到,國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
再觀位于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人類不斷延續,永不熄滅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國家的精神傳遞的骨干,德國正以這一點換來了最終的勝利。而我們中國的教育制度存在著不可否認的弊端,教育體制改革勢在必行,但是社會現實告訴我們成效微弱。
在眾多國家中,我們不得不承認東亞島國日本,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小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以前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然而,應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并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于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德國在二戰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那么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夸,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效率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因此,只有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于借鑒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經驗,提高國民素質,調動人民的用心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精選5篇)12-07
大國建造觀后感(通用10篇)12-07
《大國建造》觀后感范文(精選5篇)12-07
大國建造觀后感(通用6篇)12-08
觀看大國建造觀后感(精選9篇)12-08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范文(精選14篇)12-08
大國建造的觀后感(通用12篇)12-09
大國建造觀后感范文(精選7篇)12-09
大國建造觀后感范文(通用10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