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電影觀后感范文(精選10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紅旗渠電影觀后感范文(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1
"敬業、為民、踏實、奉獻",不僅僅是紅旗渠精神給予我們當代黨員干部的啟示,也應成為我們為人做事的根本。當前我們正在以___新時代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新的征程中,紅旗渠精神依然是我們凈化黨性、純潔品行的有力精神武器,依然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依然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弘揚執政為民理念。
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統一,堅持完成黨的各項任務與實現人民利益的統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努力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二、弘揚踏實工作作風。
踏實是一種工作態度,是一種嚴謹的工作作風,就是以求真務實的精神、以百折不撓的韌勁,提前謀劃、提高效率,保質保量抓好每一項工作的落實。在工作中多動腦、勤思考,多動手、早行動,專業、務實地做好崗位工作。認認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兢兢業業干好每一分鐘,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實事,把工作當作財富,把崗位當作事業的舞臺,當作奉獻社會的舞臺,科學客觀地看待自身與工作崗位的關系,以端正認真的工作態度,扎實的工作作風發揮表率作用,贏取人生最大的成功。
三、弘揚無私奉獻精神。
我們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怎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要講無私奉獻,奉獻是我們每一位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素質。只有講奉獻,才能少一些私心雜念,多一些無私無畏;只有講奉獻,才能少一些推諉扯皮,多一些盡職盡責;只有講奉獻,才能少一些敷衍塞責,多一些真抓實干。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就應該將奉獻進行到底,爭做一名合格的公務員,爭做人民的好公仆。
四、弘揚愛崗敬業態度。
敬業就是要用一種恭敬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一個人不論從事什么行業,首先必須熱愛自己的職業,只有這樣他才會全心全意的投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只是一種口號,而應當成為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謀事、干事、成事的執政原則。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將深刻領悟紅旗渠精神的,在實際工作中,牢記為人民服務這一宗旨,不斷提升思想境界,帶好頭、作表率,練就過硬本領,為市場監管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2
11月8日,根據王獻青小說《大國工匠》改編,由著名演員白志迪等主演的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林州首場觀影式在好萊塢影城舉行。影片以“追夢”為主題,以巍巍太行、壯美紅旗渠為元素,以“重走紅旗渠”為線索,再現了那段難忘的修渠歲月。
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講述了垂暮老人石天林為了追憶參與修建紅旗渠的難忘歲月,決定帶孫子騎行重走紅旗渠,并探訪當年修渠老友,然而他們在路上卻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重重障礙。為實現心愿,他們克服了一切困難,終于完成了追夢之旅的過程。這是一部有關紅旗渠題材的勵志電影,對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
影片視覺力感染力非常強,讓人仿佛置身于當年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又感悟到美好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電影結束了,許多觀眾還靜靜坐著,久久不愿離去。大家紛紛表示,這部電影展示了新林州的時代風貌,年代戲大營救場面讓人震撼,感受到了當年修渠之艱難;現代戲城市靚麗大氣,紅旗渠飄帶觸及心靈,大峽谷雄險奇秀融為一體,讓人深感林州發展的不易,確實很激動。不少觀眾熱淚盈眶,動情分享自己在觀影過程中的感受。
電影從最開始提出概念、理出思路、勾出梗概、拉出框架、編寫文案、組織研討、形成劇本,到組織劇組、籌劃資金、動員力量、現場拍攝,一直到后期制作,組織審核,修改完善最終定稿,歷近四年時間。
拍攝過程中,劇組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主演白志迪老先生無論拍雨戲、夜戲、幾次感冒,硬是挺過來了,這部戲的勞動強度是其他一般戲的幾倍甚至幾十倍。愛心人士團結協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人出人。拍攝過程中有老鄉送水的,有背著豬肉去探班的,有半夜去送加班飯的。電影展現了大愛林州人的大團結,凝聚了林州人的心血和汗水,值得所有人走進影院,共同去感受這部反映現代林州人的時代風貌和奮斗精神。
市稅務局黨組書記 局長 裴社奇:看了《歸來仍是少年》這部電影,看著熟悉的場景,生動的情節,很受教育,也很震撼。林州市稅務局前年被楊貴老書記題了詞——紅旗渠精神鑄稅魂。我們想,傳承紅旗渠精神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義務,也是我們的榮耀。下一步,我們要組織全體人員來觀看這個電影,再次接受教育,把紅旗渠精神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動力,轉化成我們提高工作績效的一個動力。
政府辦工作人員 秦凱:今天觀看了這個《歸來仍是少年》,讓我再一次在靈魂上受到了震撼。我們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我作為一個林州人,希望咱們大家都行動起來,走進影院,帶著我們的親人、孩子,重溫激情燃燒的歲月,補足精神食糧,傳播好紅旗渠精神,推動全市的各項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市委辦工作人員 張燕松:看了《歸來仍是少年》這部電影,我深受感動。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影片中搜救隊員時講到,紅旗渠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奉獻和犧牲。這使我想到,作為我們新時代的林州人,作為一名普通的機關干部,這種奉獻和服務精神需要時時刻刻銘記在心,落實到行動當中,特別是圍繞鄉村振興、清潔家園、城市雙創等各項工作,更加需要我們去敢于擔當、務實重干、無私奉獻、苦干爭先,讓各項工作做的更好,讓我們林州的明天更美好。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3
紅旗渠精神,歷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近日,由導演李正偉所執導,著名演員白志迪等主演的院線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正在熱映。
愿歷盡千帆,歸來仍少年。愿經歷冷暖,仍心存熾熱。觀看完電影后,心潮澎湃,五十年前,一個共產黨員,為了林縣人民的幸福,甘冒巨大的政治風險,甘頂巨大的政治壓力,毅然決然地帶領大家修渠,這是何等豪氣、何等硬氣!
在整個觀看過程中我幾次落淚,大熒幕上聽到熟悉的林州話落淚;馮技術員身體倒下的一瞬間落淚;林州市副市長李紅蕾大雨天帶領搶險隊搜尋失聯老人和孩子時的動員講話落淚;一個個年輕的志愿者不顧生命危險,爭先恐后在林州的小無人區搜尋時落淚;三位雪鬢霜鬟的老人在大雨天不顧一切維修被堵紅旗渠時落淚……感動的瞬間有很多很多。
一位英雄的共產黨員,在百姓的生死面前,拋開了修渠、拋開了進度,只為了“生命無價”那個初心。在當代,李市長在別人說你是領導你別上鷹見愁時,她堅毅地說出了:“生命無價,共產黨員就意味著對百姓的奉獻和犧牲。”正是不忘人民這個初心讓兩代共產黨員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人民的生命,老書記的淚水、李市長的堅毅讓我看到了共產黨員對林州這片土地熱烈的愛!”
新時代的紅旗渠的精神是什么?那就是奉獻和犧牲!作為紅旗渠的傳人,我將繼承先輩們的精神,講好紅旗渠故事,傳承好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4
為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11月14日,廣電總臺組織全體干部職工集中觀看《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電影,回望修渠初心,感受堅守力量,汲取媒體融合發展動力。
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根據王獻青小說《大國工匠》改編,以“追夢”為主題,以紅旗渠為元素,以“重走紅旗渠”為線索,再現了當年修渠的崢嶸歲月,演繹了平凡人生的夢想力量,體現了新時代中華兒女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不忘初心、對偉大民族精神的傳承和發揚。
看到電影里熟悉的太行山、紅旗渠、老書記楊貴等場景,大家倍感親切和驕傲,再次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年林縣人民戰天斗地、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紛紛表示,要把紅旗渠精神學習好、傳承好、宣傳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樹牢精品意識,講好林州故事,為加快建設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加油鼓勁、營造濃厚氛圍。
市廣電總臺融媒體運行部主任 趙敏:《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這部電影,是一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生動教材。影片通過回顧和再現那段艱苦的歲月,讓我們重溫了那段難忘的歷史。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們一定要從中汲取力量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作為一名新聞記者,我們更應該用好自己的鏡頭和文字,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講好林州故事。
市廣電總臺文藝部 王小惠:觀看了《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之后,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同時,也因為自己是林州人而感到十分自豪。作為一名林州人,在新的時代中,我們將繼續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傳承紅旗渠精神,做好林州人。
市廣電總臺文藝部 趙麗:通過觀看這部電影,心靈受到了很大的觸動。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會把紅旗渠的精神融入到生活和工作的點點滴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立足自己的本職崗位,把紅旗渠精神轉化為干事創業的動力,也希望大家閑暇時間,帶著家人和孩子走進影院來,一起來觀看《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這部電影,讓我們的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5
電影根據王獻青小說《大國工匠》改編,以“追夢”為主題,以巍巍太行、壯美紅旗渠為元素,以“重走紅旗渠”為線索,講述了垂暮老人石頭為了追憶參與修建紅旗渠的難忘歲月,決定帶孫子騎行重走紅旗渠,并探訪當年修渠老友,然而他們在路上卻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重重障礙,為實現心愿,他們克服了一切困難,終于完成了追夢之旅的過程。
影片中,“隧洞塌方”“凌空除險”等當年修渠的大事件一一再現,太行山風景、紅旗渠飄帶等現代林州的新風貌、新發展也一一展現。紅旗渠的修建改變的不僅是林州缺水的面貌,更是重新塑造了我們林州人民堅強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鍛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譜寫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壯麗詩篇。
“紅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無私奉獻的精神。創業時期需要艱苦奮斗的精神,生活條件好了同樣需要這種精神。“紅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幟,“紅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習紅旗渠精神,就要堅持群眾路線。什么是群眾路線,就是要一切為了人民,要了解群眾的疾苦,幫助群眾去解決問題,是我們黨在做每一件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每一個共產黨員,每個國家工作人員,只要秉持著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信念,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就沒有干不成的工作。
學習紅旗渠精神,就要敢于擔當。當人民需要集中辦大事的時候,楊貴書記所展現出的是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從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到大量細致的群眾工作,充分發揮群眾的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始終圍繞一個目標堅持不懈地奮斗。
學習紅旗渠精神,就要勇于開拓。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有著勇敢、不畏艱難的開拓精神,修建紅旗渠就是一個充分的佐證。通過紅旗渠建設過程中發生的故事,我們認識了技術骨干吳祖太,他一心撲在建設工地,忍受著喪妻之痛精心勘測設計出一張又一張施工圖紙,當王家莊隧洞施工出現塌方時,他冒著生命危險入洞查險,不幸被坍塌奪去了年輕的生命。沒有這勇敢無畏的精神,就不會有今日的偉大的紅旗渠工程。
我們這代人雖然生活在幸福的年代,但不能忘記那些吃苦的歲月,紅旗渠精神讓我們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要努力工作,擔當起我們這代人應有的責任,奉獻出我們青春和力量。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6
《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西藏首映典禮在拉薩橫店院線巨幕影城(藏游壇城店)舉行。該電影講述了石天林老人為了追憶參與修建紅旗渠的難忘歲月,決定帶孫子騎行重走紅旗渠的故事。
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是根據王獻青小說《大國工匠》改編,由河南帝星影業有限公司出品、著名演員白志迪等主演。電影中,祖孫二人重走紅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著光榮與傳承,用一個尋找的故事,回溯歷史和先烈,在有趣的故事中寓教于樂,教導年輕人繼承先輩的遺志,弘揚“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上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稱之為“人工天河”。
林州籍西藏企業家、本部電影西藏推薦人王愛軍告訴記者,《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是首部表現最美奮斗者——紅旗渠建設者的電影,該電影將于12月6日在全國公映。“屆時,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前來觀看這部電影,真正了解紅旗渠,感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觀眾高應云說:“影片讓人感到非常震撼,主題曲也令人十分感動。前陣子我還去了紅旗渠,紅旗渠還在發揮著作用。希望年輕人都去看看這部電影,傳承好、傳播好‘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7
正式定檔12月6日 《紅旗渠》再現60年代場景
紅旗渠是一個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處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歷史上嚴重干旱缺水。新中國建立后,在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支持和指示下,林州人民在縣委書記楊貴指揮下團結起來“劈開太行山”、建設“紅旗渠”。影片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講述了隊長石天林在帶領村民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與危險。
時光不老 紅渠永在
拍攝這樣一部關于建設紅旗渠的偉大壯舉的`電影,需要大量的搜集資料以及極為準確的考證。這對于導演李正偉這個土生土長的林州人來說,顯得十分得心應手。導演在拍攝之初就做了大量工作,考察紅旗渠紀念館,走訪當初參與修建紅旗渠的老人,從這些親歷者的口中,試圖還原一個有關那個時代的真實情況。通過影片的預告片可以看出,導演和劇組的努力是成功的,電影極為真實的刻畫了上世紀60年代“建設紅旗渠”的場景。
重走紅旗渠之路 祖孫兩人的冒險
電影的主人公石天林由著名演員白志迪飾演,他和飾演孫子栓柱的小演員阿斯卡兩人通過默契的配合,上演了一幕幕讓人忍俊不禁的戲份。兩人在騎行路上遇到了許多故人,也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危險,在拍攝過程中,白志迪親身上陣,克服環境的艱苦和體力的不足,敬業精神值得敬佩。
吳迪 飾演 青年石天林
爺孫騎行
電影中祖孫二人的重走紅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著光榮與傳承,用一個尋找的故事,回溯歷史和先烈,在有趣的電影故事中寓教于樂,教導年輕人繼承先輩的遺志,弘揚紅旗渠精神。難能可貴的是,電影也對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的意義以自己的視角提出探討意見,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
影片劇照
影片由河南帝星影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楓尚嘉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獨家宣發,總顧問:呂侯生,總策劃:王寶玉,策劃:孫建鐸,編劇:王獻青,總監制:張惠民。
“時光不老,紅渠永在”
一段跨越60年的恩怨故事 一首寫給紅旗渠人的致敬贊歌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8
由呂侯生總顧問、王寶玉總策劃、孫建鐸策劃、王獻青編劇、張惠民總監制的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已經在12月6日全國上映了。這部由李正偉導演,白志迪、吳迪、孫蘇雅、恩美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位曾經參與紅旗渠建設的老人,多年后在孫輩的陪伴下重返紅旗渠,一路騎行、克服困難,終于和老朋友匯合,一起完成夢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幾十年,再現了60年代修建紅旗渠的艱苦卓絕,也展現了新時代林州的嶄新面貌。影片憑借震撼的劇情與細膩的情感,在上映后引起巨大反響,收獲無數掌聲與淚水。
誠意十足 導演力求還原真實修渠人
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自上映以來,憑借其對修渠人真實細膩的刻畫,收獲了無數觀眾的眼淚。片方迫切希望能夠通過這部電影讓更多的觀眾了解那個年代修渠人的艱辛,并能感受紅旗渠精神的偉大。
回溯影片創作起點,導演李正偉始終在為這個目標努力。而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也不負眾望讓大眾看到了最真實的修渠人。影片開始時的河南小調配上“叮叮哐哐”的鑿石打鐵聲,每個人標配的帽子、大棉襖,灰撲撲的臉上帶著那個時代純真質樸的眼神……這些聲音效果和細節刻畫,一下子把觀眾帶回了那個年代。
真實故事改編 現實比電影震撼百倍
愛美是每個姑娘的天性,電影中葉兒在收到雪花膏時說:“人們都說我們林縣人一生只洗三次臉,這香脂我能用幾回啊?”,觀眾在看到這里的時候都不由得心里一酸,也都期望著這個姑娘能過上天天洗臉用香脂的日子,可惜天不遂人愿,葉兒最終沒有等到那一天。
今天林州人民的好日子都是當年千千萬萬個像石頭,像葉兒這樣的修渠人冒著生命危險一錘子一錘子人工挖鑿出來的。電影中取材于真實故事的劇情讓觀眾感動、哽咽甚至心痛,很多觀眾表示:“原來我還不夠了解紅旗渠,感謝這部電影讓我們重新認識了紅旗渠,知道了修渠人這群平民英雄!”。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9
由呂侯生總顧問、王寶玉總策劃、孫建鐸策劃、王獻青編劇、張惠民總監制的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今日全國上映!這部由李正偉導演,白志迪、吳迪、孫蘇雅、恩美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位曾經參與紅旗渠建設的老人,多年后在孫輩的陪伴下重返紅旗渠,一路騎行、克服困難,終于和老朋友匯合,一起完成夢想的故事。影片力求打造有情懷又勵志的年度燃片,故事橫跨幾十年,再現了60年代先輩們修建紅旗渠的艱苦卓絕,細致刻畫了當年興建紅旗渠的場景,全民投入、全民興修的場景十分“激燃”,同時也展現了新時代林州的嶄新面貌。
展現國人智慧結晶 紅旗渠鑄就世界奇跡
電影根據王獻青小說《大國工匠》改編,整個故事是圍繞一條影響新中國幾代人的水渠講述的。這條水渠叫作“紅旗渠”,它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有著“人工天河”的美譽。“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挖砌土石達1515萬立方米”,“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這條建國后修建的人工水渠在當初修建時就創造了一系列壯舉,“愚公移山”似的精神鼓舞了新中國幾代人。
這條水渠是在云霧繚繞的太行山山腰上硬生生鑿出來的,當年的修渠民工在峭壁高聳的山頂,腰系大繩,下到山腰,再用蕩秋千的方法到達渠線,并在堅硬的石英巖構成的懸崖上掄錘打釬,劈山鑿石,紅旗渠之險,可見一斑。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建設的紅旗渠,不僅經受了50年歷史工程質量的檢驗,也為林縣培養了大批能工巧匠,成為全國各地城市建設的生力軍。這條讓全世界驚嘆的水渠凝聚了太多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發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取材于斯,不僅僅想向觀眾呈現紅旗渠的壯觀景象,也想要通過其中一些感人的故事,贊頌我國勞動人民的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10
電影根據王獻青小說《大國工匠》改編,整個故事是圍繞一條影響新中國幾代人的水渠講述的。這條水渠叫作“紅旗渠”,它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有著“人工天河”的美譽。“削平1250座山頭,架設152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挖砌土石達1515萬立方米”,“把這些土石壘筑成高2米,寬3米的墻,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接起來”……這條建國后修建的人工水渠在當初修建時就創造了一系列壯舉,“愚公移山”似的精神鼓舞了新中國幾代人。
這條水渠是在云霧繚繞的太行山山腰上硬生生鑿出來的,當年的修渠民工在峭壁高聳的山頂,腰系大繩,下到山腰,再用蕩秋千的方法到達渠線,并在堅硬的石英巖構成的懸崖上掄錘打釬,劈山鑿石,紅旗渠之險,可見一斑。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建設的紅旗渠,不僅經受了50年歷史工程質量的檢驗,也為林縣培養了大批能工巧匠,成為全國各地城市建設的生力軍。這條讓全世界驚嘆的水渠凝聚了太多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發生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電影《紅旗渠之歸來仍是少年》取材于斯,不僅僅想向觀眾呈現紅旗渠的壯觀景象,也想要通過其中一些感人的故事,贊頌我國勞動人民的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精選10篇)12-05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精選8篇)12-06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范文(精選13篇)12-02
電影紅旗渠觀后感(通用14篇)12-07
紅旗渠電影觀后感800字(精選5篇)12-05
紅旗渠觀后感600字06-29
紅旗渠觀后感(精選6篇)12-06
《紅旗渠》觀后感(精選7篇)12-06
紅旗渠的觀后感(精選5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