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范文(精選18篇)
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范文(精選1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
“蠟炬成灰淚始干”,蠟燭燃盡,光照人間;蒲公英隨風飄落,化為肥沃的土壤。雖然蠟燭燃盡,但是燭光精神永不磨滅;雖然蒲公英化為一枝禿干,但是下一秒的大地依然芬芳……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會》視頻。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讓師生潸然淚下,心靈震撼。
我仿佛置身于愛的海洋,一個個高大的形象展現在眼前。有為了國家事業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終結的林俊德;有為社會、為家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陳斌強;有扶危救困捐獻器官的何玥……他們自我奉獻,換來他人的幸福;他們以感人事跡,創造不平凡的人生。
他們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雖然他們遠離我們,但是先進事跡感染著我們;雖然他們兩鬢發白,但是光輝形象永遠風度翩翩、充滿活力!
陳斌強,一位普通的語文教師,2007年,他的母親患上了老年癡呆癥,生活不能自理。為了能更好地照顧母親,他決定帶著母親上班。他用一根青色的布條把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電動車帶著母親上下班。他清楚地記得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母愛,母親用它背著自己。長大了,這布帶便是自己的深情,自己用它背著母親。有一天,母親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臂膀上一代代傳承。所以,不論時間多么緊促,不管工作多么辛苦,自己都要拼盡全力,像小時候母親無怨無悔的照顧自己一般去照顧她。他對待母親沒有絲毫懈怠,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母親的幸福,他在所不辭。雖然陳斌強知道,在母親心里,也許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他為何整日陪伴在自己身邊,但在她的內心深處,一定會感覺到無限溫暖,一定會感覺到有一個值得依靠、信任的人圍繞身邊。陳斌強的樸實孝心,催人淚下;他的堅定執著,天地可鑒。
他雖然沒有干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是他卻擁有平凡人沒有的精神。他的孝心感動中國,他的孝心永駐人間!
童年,純真幸福快樂。然而,12歲的何月卻悄然離開,并且捐獻出自身器官。她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對她如此殘酷,她卻像天使一樣飛翔。她來過,又不曾離開,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年僅12歲的何玥,即將小學畢業,卻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小腦膠質瘤,住院進行了第一次手術。2012年9月初,病情突然復發,二次入院。此時腫瘤已擴散至腦部組織。當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三個月時,她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2012年11月17日零點10分,小何玥腦死亡,父親根據她的遺愿將她的兩個腎和一個肝捐給了三位患重病的患者。使得三位病人康復出院,她猶如死亡線上的小天使,為病痛之中的人增添了光明和希望,為恐懼死亡線上的人平添了愛的滋味。她小小的年紀,卻擁有偉大的精神;她蓬勃的生命,卻埋葬在童年中。她的生命閃爍著光彩,照亮他人的幸福路;她的精神散發芬芳,滋潤每一個人的心田。
這一刻,有很多人落淚,為了眼前平凡而偉大的事跡;這一刻,有很多人激情澎湃,為了心里的豪氣與敬佩。童年或許對于我們來說是短暫的,但對于何玥來說卻是永久的。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每當讀到臧克家的這首《有的人》,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個個感人形象。他們或許已經離開人世,但是他們的精神卻像這蒲公英般永垂不朽;他們或許沒有做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們的品質卻猶如蠟燭,照亮溫暖每一個人的心靈。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愛無處不在,溫暖永駐人間。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相信下一秒的大地,會長出無數蒲公英,芬芳傳遍整片大地。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2
觀《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大會》后,陳斌強對母親的孝敬比自身的利益更為重要的事例讓我深有感悟。
陳斌強的母親很不辛患上了老年癡呆癥,因此,照顧母親的重大責任落在陳斌強身上。他不僅要照顧母親,還要按時上班,身為老師的他,對學生應有強大的責任感。他每天去上班時,都用一條布帶把母親綁在身上,然后走30多公里的山路才到學校。下班后,還要為母親做飯、喂飯、洗澡,晚上還要安慰母親入睡,才放心;夜晚還要定時帶母親去廁所,他每天僅僅睡5個小時,到凌晨5點就要起床制定好一天的計劃。把一天的時間都白紙黑字寫出來,安排得充充實實,可用一個詞形容:爭分奪秒。
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無法償還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奔波忙碌。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他們寧可自己苦,也不讓我們受一點苦。他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他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的一切;是他們讓我們過得如此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報答他們嗎?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順父母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他人相識,產生親情、友情、戀情,其中濃得化不開,砸碎骨頭連著筋的唯有父母的親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順父母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聯系自我,說實在的,我在我家里人眼里都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孝順父母,敬愛老人。說我是孝順的,有很多的例子可以證明,在這里簡單寫上幾筆也就算了:在家里,我會盡力的做我力所能及的家務,在爸爸的工作上,我也可以幫上小忙,這雖然算不上大事,但這也是報答父母的途徑;我爺爺現在病臥在床,雖然我不能像陳斌強照顧母親一樣照顧爺爺,但我可以做一些輕松的,比如:倒水洗澡、洗衣服等等,這些我到做到了。
孝順并不需要榮華富貴,僅僅是一杯熱茶、一句問候、一個關心的眼神,父母都會感到很幸福的了。
現在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康,讓我們一起來孝順我們的父母吧。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3
近日,我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里面講述了十個感人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伴隨著樊錦詩的腳步,我仿佛來到了那個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
說起莫高窟,相信大家都會情不自禁想起抬頭一望滿眼的飛天,工藝精湛的貼金畫……而這背后也蘊含了樊錦詩的默默努力。
“黨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國家需要我們到什么地方,我們就到什么地方去。”1963年,樊錦詩從大學畢業,懷揣著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大西北戈壁荒漠。那時,房子是土的,甚至水都是咸的,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下,她卻選擇了留下,頑強地堅持下去,這一堅持就是50余年。如今,本該退休享受天倫之樂的她,仍在為敦煌奮斗!當我看到她為敦煌操勞十分疲憊的背影時,心中無比震撼,敬佩與感動的淚水奔涌而出。樊錦詩的精神照耀神州大地!
為了守護敦煌,樊錦詩和丈夫彭金章兩地分居長達19年,在他們的眼里,兩人的愛情不是山盟海誓,而是各自奔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把小愛化成大愛。漸漸地,樊錦詩仿佛已經和敦煌融為一體,也習慣了這片大漠給予的饋贈。她的深情早已深深扎根于這片大漠。而彭金章也一直在默默關心她,堅持著寫信給樊錦詩。或許,這也是一種十分偉大的愛情,它不是甜蜜恩愛,也不是山盟海誓,但是——它有著為國家默默奉獻的愛。看到這里。我的眼眶再次濕潤了,這讓我想起《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一句話:當你回首往事時,不因碌碌無為而悔恨,也不因虛度年華而羞恥。是啊,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就是最大的成功,這一點,樊錦詩做到了。
“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敦煌。”從樊錦詩的感人事跡中,我見證了她那堅持不懈,默默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所以,我們青少年更要不負眾望,擔起保家衛國的重大責任,成為祖國的中流砥柱!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4
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疲于張開發現美的眼睛。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眼前,就在處理中心,處處都有令人感動的人和事。有默默奉獻、踏實嚴謹的老前輩,也有積極進取、鉆研努力的年輕人,有關懷體恤員工的領導、也有相互關愛的同事,無論是精誠合作,永不言敗的團隊精神,還是拔得頭籌,閃耀著獨特的個人魅力,在一點一滴中都流淌著感動,撞擊著我們的心靈。張開眼睛,去發現身邊小細節中隱藏的,被忽略的感動吧!
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需要落實到具體行動。詩人曾經說過:看一眼鳥兒的飛翔,就可以減輕心靈的重壓,能激活潛藏在內心的某種渴望。感動,是我們內心被打開時的那一道優美的弧線。
看到那些人面對信仰和追求的義無反顧和淳樸,我們幾度眼淚汪汪。或許對今天習慣于功利也擅長于鉆營的我們大多數來說,他們很傻。的確,他們傻的讓我們為他們價值觀的單一感到不可思議(尤其文化多元的當下),因為我們習慣于對社會發牢騷、對他人無盡抱怨、也常常在對國家的指手畫腳中和面對社會事件時那犀利的言辭中尋找存在感,其實,你有沒有想過,就在你唾沫橫飛地做個憤青的時候,就在你以為世界都欠你的而你將所有的怨憤化為對社會的抱怨的時候,而有些人卻在為改善這個世界而努力,不單為了自己,更多的是為了將來的那些熟悉的和陌生的你我他,哪怕力量微小,但仍在堅守……所以,請不要抱怨了,美好的社會不會因為袖手旁觀而變好,它需要我們指出不滿的同時還更需要我們行動,請相信好的建議和有聲的`監督遲早會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請不要將一味犀利的批判當成自己獲得存在感的工具,真的,那只能獲得一時的口舌之快,我相信,在被吹捧和被轉發的虛榮心得到滿足之后,你也只能徒留一地無聊和滿心的空虛。而真正的高興,唯有發自內心的喜悅才給得起,接受和付出都是喜悅的來源,但付出后的喜悅更持久。請相信,文明和道德也是可以“裝”出來的,裝得久了就是你的習慣,也會內化為你的氣質和品行,如果整個社會也跟著我們一起裝的話,那它們最終會成為一個民族的品質和精神!所以,請相信那些美好吧,相信它們,你和我也會變得更加美好!還有,請在可能的時候,做個理想主義者吧,既為我們自己也為了身邊的人,做個理想主義者,首先對自己而言,證明我們是活著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繼續活下去和將會活得更好的希望和期待。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5
看了這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真的很感動,觸動心靈最深的是這樣一句話:“蜀道難,蜀道難,臺灣娘子上涼山。跨越海峽,跨越偏見,她抱起麻風村孤單 的孩子 ,把無助的眼神 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她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不錯,她就是張平宜老師。有人說當老師就是每天講紀律,不怎么快樂 ,是不是這句話就是老師們的心聲呢?
不是的,快樂,是發自內心的感覺 ,同樣,做一名老師應該用心 去體會教孩子們的快樂,聽到孩子們整整齊齊的說句:“老師,這堂課我學會了!”這便是老師的快樂。
張平宜老師竟然在生活艱難的麻風村里教沒有書讀的孩子們,“無助的眼神”“世界的希望”這不就是張平宜老師所期待的嗎?
有人還說“好人難做。”我倒覺得不是。當一位好人,其實就是隨手撿撿垃圾,給素不識路的老奶奶 指路,這,便是好人。就如那位阿姨,為了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孩子,居然受傷 了一只胳膊,值得我學習。
讓我學會堅持的是擁有 “隱形的翅膀”的大哥哥,因為小時候的意外 ,兩只胳膊離他而去,他哭過,怨過,罵過,后來他覺得人生活著就應該創造價值 ,于是他去參加艱難的游泳訓練,正在他克服了種種困難,準備參加奧運會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情,讓他不得不放下游泳這個夢想。
看到這里,我干脆索性捂住雙眼。原以為他會放棄,會自暴自棄,竟沒想到他沒哭、沒放棄、堅持自己的價值、夢想,他開始學音樂 、堅持適應用腳去彈鋼琴,最后,可想而知,他,成功 了!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你做了一件事 ,可能會失敗 。但你不去做,一定會失敗。”人生活著就是為國家創作價值。這,便是理智的選擇 。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6
昨天晚上坐在電視機前靜靜的看完《感動中國》,看完欄目,心中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引起我久久的思索。是什么樣的情懷使他們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闊的精神世界?走進他們,叩問自我,在感動中找尋本真。
1992年,兒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讓張寶艷、秦艷友夫婦體會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們開始關注尋親信息,并嘗試為丟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幫助。2007年,夫婦二人建起“寶貝回家尋子網”,幫助家長們尋找孩子。為了運營好網站,張寶艷辭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職志愿者。2009年,張寶艷提出的“關于建立打擊DNA數據庫的建議”得到公安部采納,DNA數據庫為偵破案件、幫被拐兒童準確找到親人,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成立8年來,“寶貝回家尋子網”不斷壯大,志愿者發展到15萬多人,遍布全國各地,成為照亮寶貝回家路的一支中堅力量。目前,“寶貝回家”尋子網是唯一與公安部打拐辦合作的全國性尋子網站,截至2015年11月,“寶貝回家”志愿者協會幫助超過1200個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尋找到親人。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過后,去發現細節的感動!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7
一年一期的《感動中國》如約而來,在每年春天開始的時候,一批各行各業感動國人的故事躍然屏幕,給予我們感動和力量,積淀了一年的淚水為他們而流,這淚水正是他們人生的閃光點。他們——一個個十三億分之一,用自己一生的執著堅持,用為事業的默默付出,用危急時刻冒死拼搏……在十三億國人面前做出了表率。
一個偉大的民族有孕育可愛人民的土壤,他們正是時代的脊梁,傳承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貢獻力量。當網絡上炒作國人素質低下,缺乏精神傳承,每年的感動人物就是一個響亮的回答,他們是引領時代風尚的先鋒,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踐行者。
人的一生總需要一些力量,有力量支撐的靈魂才是充實和富有的,才是脫離了低級趣味的。我們不一定要去感動別人,但我們需要擁有一種力量,去匡正自己的志向,去支撐自己堅定自信地去實現自己的夢,這正是《感動中國》能夠帶給我們的啟示和力量。
國家和人民始終會選擇那些選擇了國家和人民的人。感謝這些可愛的人們,感謝與他們相遇,為我們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把美好代代延續。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8
今天我們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給我很深的感觸。每一個時代的頁碼上都站著一位我們的主人公,往下一頁傳遞著“信”與“真”這兩種質地機器堅硬的情懷。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情感更是彌漫著一絲真情的氣息。深深呼吸一下,似乎它能深入到每個人的心坎里,沁如心脾,久久回蕩著。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要有隱形的翅膀,發揮出自己的能量,創造奇跡。我想,真正的感動,的確傷感,可是它補心,并且化作繼續前行的信心和勇氣。有的時候,感動讓人脆弱,因為它能觸碰你內心里最柔軟的地方,但是更多的時候,感動讓人堅強,因為當你看到身邊還有那么多人善良堅強的活著。你,也就有了更多向前的勇氣。
其實我認為,生活中,有太多太多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動著別人,也感動著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逐漸富強起來,也是因為有了他們。也許作為一個平凡的人,我無法去做一些感天動地的事情,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為別人做些什么,為集體做些什么,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們也會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中國人。而我們的家庭,集體,祖國也將越來越好!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一種充實感,支撐著自己。讓自己受到洗禮。
這,正是感動的力量!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9
望著熒屏上的他們,黝黑泛紅的雙頰,如枯藤般附著的皺紋,不合年時的蒼老,爬在他們的臉上,頭上。只有那雙靈澈的眼,像是包容著世間最深的情而那般深邃。胡忠、謝曉君夫婦,這對志愿教師在高原上用人性之美綻放圣潔的生命之花。
一幕幕,一點點,微小的細節,都在我心中種下深深的根。他們是普通的人民教師,也是普通的為人父母,而正是這樣平凡,卻化成一種偉大,一種博愛的偉大。而正是這種愛,這淳樸的愛,這深切的愛,這用生命唱響如梵曲一般凈化心靈的愛,是那么溫暖。我傾佩他們的精神與勇氣,傾佩他們不怕高原的輻射,不怕艱苦的生活,不怕放棄“美好”的人生。看著他們的一言一行,心中的漣漪不禁泛起。
做為中學生的我們,正逐步走向人生的十八歲。回憶、青春、夢想,這些伴隨著我們人生花季的東西,是否還為我們的未來鋪路?是否正成為我們人生的助推器?然而,我們僅僅是沉醉在這些所謂的如醉如癡的夢里,殊不知青春是奮斗,是拼搏,是追求理想的季節。我們所擁有的是人生最美好的東西——活力、激情,創造力,思想并盛的時期。我們為何不珍惜這些寶貴的人生財富,而忠誠于娛樂,忠信于游戲,忠貞于戀愛?想想胡、謝夫婦二人,即使年途不惑,仍堅守他們不變的追求,一個偉大的追求——奉獻。而我們的心中是否也用一顆定向的指向針,向著一方永恒地朝拜?
他們艱苦耐勞,放棄了城市的燈紅酒綠,甚至將他們的孩子也帶去一起受苦。微薄的幾百元志愿補貼僅夠我們幾盤游戲的花銷,而他們卻要支撐數十人的生活。這些擔子全部擔在胡、謝夫婦身上,而他們不曾叫苦、叫累。眼淚,只是為不能趕去給孩子們上學而流,而那些病痛的淚又何去何從?我們的生活和他們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也許僅是吃了一半的饅頭被丟棄,他們也是視如珍寶地愛惜。他們為何能屹立不倒?不正是那鼓雄厚的精神所支撐,不正是那種執著的信念所扶助。
人,最怕失去信念。有如教徒失去信仰,那便是沒有了至圣的方向,沒有了精神的寄托。我們并非生來毫無使命,我們肩負責任,承擔做為一個社會成員最基本的義務,兢兢業業,恪守職責,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雖蜉蝣于天地,雖滄海之一粟,倘若真正遵守自己崇高的理想,倘若正如胡、謝夫婦以平凡之心鑄造偉大。我們也何常不能用心面對世界,用愛感動世界?
這種信念是一種根基,此外更重要的是要付出必要的努力,行動起來。我們往往想得到,但卻做不到。那還是歸究于信念的淺薄。強有力的信念最終化身于欲望之火,才能燃起行動的斗志。
我們是平凡的,但不注定得平庸。也許只是在這世間的一個渺小的角落,我們用這顆平凡之火,用那信念的力量,駐足吶喊,想必那力量也能貫穿蒼穹之昂。僅是一顆小小的心也能創造大大的世界。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0
可諾文苑實時報道每年公司都會倡導所有可諾家人共同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典禮。2015年2月27日晚上20點整,《感動中國》節目如約而至,可諾家人們一如既往的守望于電視機前,感受一份又一份感動。
每個人物的出現,都讓我們心生敬佩。你一定會被那個堅守工作崗位,半生如一日,兢兢業業付出的人所震撼;會被那個竭力助人,掀起慈善文化也并傳承著一脈脈香火的炎黃所觸動;會被那陪伴失聰兒子學校生涯16年,只為讓他如同正常孩子一般的母親所溫暖;會被那用青春照顧病重父親的詩人女兒和全心全意照顧鄰居的溫暖大院所感動。
他們用質樸的語言描繪著看似平凡的故事,他們以最平凡的堅持的仁心感動著小小的村莊,他們用自己最真的情感呵護最真摯的愛,一切都是那么看似平常,而他們卻用自己的一生在守護。點點滴滴彰顯的是一份對祖國的愛,一份對子女、父親的愛,一份對社會的責任與感恩。
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信念比生命還重要,他們用微笑詮釋這世上最美的詩,他們用生命譜寫了一篇篇精彩的華章。正因為他們,讓我們這個愛的國度,更加溫暖。
也許我們的生活會面臨不如意,我們的工作會碰上不順心,也許我們還會抱怨老天的不公平對待;那么,當你聽到他們溫暖的故事,當你看到他們樸實的笑容,當你被他們滿滿的能量所感染,當你早已淚流滿面,那熱血的左心房已經深受觸動,在一點一滴輪回間沉淀。
現在的我們正處在光芒的前沿,用心感受著來自身邊不同的愛,認真接受著來自身邊不同的愛與感恩的洗禮。我深知自己在可諾很幸福,因為我們從進公司就接受公司愛與感恩的教導。讓我們心存感恩:感恩父母給予生命;感謝顧客成就我們;感恩公司提供平臺,改變命運;感恩當下師引領我成長。
感動中國,感恩你我。愛傳承,從沒有終點,感恩前行,從不曾停歇。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1
我是擦著眼淚陪孩子看完《20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的,這本是學校留給孩子的家庭作業,但是卻給我這成年人上了一堂生動的教育課。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激烈的撞擊與神圣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交織的背后,我收獲的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樸實與感動,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大漠,烽煙,馬蘭。平沙莽莽黃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劍河風急云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脫。戰士自有戰士的告別,你永遠不會倒下!這是對中國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同志一生為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傾盡心血的崇高贊譽。林俊德入伍52年,參加了我國全部核試驗任務,,在癌癥晚期,生命的最后一刻,先后9次向家人和醫護人員提出要下床工作。最后在眾人的攙抬下,向數步之外的辦公桌,完成了他一生最艱難也是最后的一次沖鋒……
二十年堅守,你站成了一塊礁石,任憑風吹浪打。卻只能愧對青絲白發。你也有夢,可更知肩上的責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國的風帆從不曾落下。這是中國海軍南海守礁戰士李文波的真實寫照,李文波21歲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守礁。一守就是20多年,20多年來,他先后29次赴南沙執行守礁任務,累計守礁97個月,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軍內外氣象部門提供水文氣象數據140多萬組,創造了國內守礁次數最多、時間最長、成果最豐的紀錄,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評價。
在2017年的感動中國節目中,感動我的人還有很多,有航空英模羅陽;有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有孝子陳斌強;有鄉村醫生夫婦周月華……。其實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著我們,也感動著他人。如果說學雷鋒離你太過遙遠,那你不妨學學他們。放下內心的浮沉與躁動,去感受這些和你我一樣的平凡人而卻不平凡的事跡。正是因為有了他們這個世界才變得不再冰冷。其實我們無需偉大,我們只需付出一點責任之心、一點關愛之心、一點感恩之心,來回報社會,回報家人就足夠了。其實人生命的長短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內涵,在于你走過的過程。正如歌手汪峰唱的那首“怒放的生命”一樣,我想要怒放的生命,就象穿行璀璨的星河,擁有超越平凡的力量,曾經多少次失去了方向, 曾經多少次撲滅了夢想,如今我已不再感到迷茫,我要我的生命得到解放…。朋友!讓我們一起放飛夢想,超越自我,讓自己活得精彩而有意義!立足本職,在平凡的崗位上展示我們不平凡的力量吧!從此讓我們的人生光榮綻放!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2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感人事跡全面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著,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跡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余年的僵局,當美國剛發布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里,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后,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著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游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回應鄧稼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局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筑路大軍免于高原病……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只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桿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幾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4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致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后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于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制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后,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觀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跡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干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于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獲了更多的感動與溫暖。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5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始終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錘煉出來的。從最開始每個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很多同事的傳閱、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儀式的一部分,要盡可能短,和儀式緊密結合,才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強調樸實、準確,不堆砌辭藻,不過分華麗,盡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觀眾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翻開今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來: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里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頒獎詞為什么總能打動人,是劉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獲獎人物的事跡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觀眾心中還要存著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才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需要賞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打動人心的秘訣,在于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中心綜合部制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認為,《感動中國》有兩大獨特氣質,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氣質。通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選,通過莊嚴儀式,將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凝固,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氣韻悠長、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分。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6
“劇變中的不變,喧擾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佇立,眼花繚亂中的凝視。”《感動中國》給主持人敬一丹帶來了這樣的感受。在缺席《感動中國2020》后,早已退休的她再度回歸。
“我們對每一個人物表達不過分、不濫情,沒有拔高的表述,盡可能介紹一個真實的人,將真正的好人表現出來。”在敬一丹看來,接近真實就是這檔節目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尋找好人”,這是《感動中國》的初心,是節目最早的“核”——梳理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發掘新聞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畫歷史瞬間,放大歷史細節。
我們的時代從來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么樣的偶像與英雄。從創辦初始,《感動中國》就聚焦于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成功評選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偉大、樸實而真誠的典型人物。
從“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的張桂梅,到“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王繼才、王仕花;從創造卓越成就的科學巨擘錢學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的普通郵遞員王順友……在人們眼里,他們都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感動中國》實現了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動員。每屆“感動中國”的籌備都歷時數月,這本身就是發現先進、褒揚先進、學習先進、效仿先進的宣傳過程,更是先進人物感動公眾、傳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徑。
在節目開播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為《感動中國》送來天上的祝福,其中葉光富講述了他與節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號一飛沖天,當時我只有23歲,還是一名飛行員,震動環宇的首次飛行給我內心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正有我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
近年來,各地也推出當地的“感動人物”。在一個個“感動人物”故事的講述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傳承發揚。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7
昨天晚上,我一邊流淚一邊觀看《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有幾位獲獎嘉賓對我的印象比較深。
其中一位是72歲的孤寡老人名叫胡盛蘭,每月收入只有三百元,仍堅持給貧困學生捐錢,雖然只是二十元、三十元的捐,但對胡盛蘭老人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二十年來他共捐助了一百多名學生,捐助資金達到了十多萬元,他的行為深深的打動了我,我心里暗暗的想要和胡盛蘭老爺爺一樣,盡自己最大能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當然我要先好好學習,將來才能有能力幫助別人。
還有一位獲獎嘉賓,是一名在大山里的門巴族女教師名叫格桑德吉。格桑德吉是唯一一名從大山里考出去的大學生,畢業以后本來可以有更好的前途,但是她為了山里的孩子,毅然放棄了更好的前途,回到了大山里當了一名小學老師。當時我感到了老師的偉大,所以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報答老師。
還有一位是一名老醫生名叫胡佩蘭,已經九十八歲高齡了,她還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在崗位上,每天堅持上班,為病人看病。胡佩蘭醫生醫術高超心地善良,事事都為病人著想,從她手里開出的藥方很少超過百元的,遇到經濟實在困難的病人,胡佩蘭醫生經常會為他們墊付醫藥費。看了她的事跡以后,我特別的尊敬她,不僅尊敬她的醫術,更尊敬的是她的醫德。
還有很多的獲獎嘉賓我就不一一敘述了,他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我要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以他們為榜樣,象他們學習,爭取將來和他們一樣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18
這世界因為他們而不同。
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之后,我的內心仿佛受到了洗禮,這些奮斗者對于夢想的追求、對于工作崗位的堅守,讓人為之震撼,他們雖不是什么改變歷史的大人物,但他們滿腔的熱情、毅力與堅守深深地打動了我。
地處絲綢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上的敦煌,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莫高窟也在此生根發芽。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都飽含著智慧的結晶。經過歷史的變遷和沙塵風蝕,窟內許多珍貴的壁畫已殘破和變色。為了讓敦煌莫高窟重煥光彩,“敦煌的女兒”樊錦詩自1963年從北大畢業來到敦煌莫高窟,50多年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敦煌莫高窟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敦煌”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可讓敦煌文化得以永久保存。
關于莫高窟,我曾經在小學的一篇課文中讀到過,那時對莫高窟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特別神往。后來在上海中心與敦煌莫高窟來了一次近距離接觸,參觀了等比例復制的洞窟,那別具特色的穹頂,婀娜多姿的飛天,還有一些充滿想象力的童趣壁畫,都讓人嘆為觀止。我那時才知道,隨著大批游客的實地到訪參觀,每一次游客進洞時,空氣的流動都會對壁畫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對比一千年前的壁畫,如今的莫高窟壁畫色彩消退、日漸模糊。而現在,在樊錦詩奶奶帶領的“敦煌守護人”潛心研究和保護下構建了“數字敦煌”,也讓我們不必去敦煌,就能穿越千古,近距離接觸這座歷史的寶庫。
樊錦詩奶奶為了這份信念,半世紀的沙吹,心歸處還是敦煌。敦煌是個謎,是個夢,但它更是樊錦詩的命。她的堅守、她的毅力都是我們學習的標桿,作為一名當代學子,我們也應責任在肩:一桌一椅讀天下書,將華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更好地傳承。
向所有《感動中國》的奮斗者、奉獻者們致敬!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2017頒獎盛典觀后感02-14
感動中國2017年頒獎盛典觀后感01-07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盛典》2021觀后感(通用20篇)03-18
《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后感(精選15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