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于成龍》觀后感「優秀」
《于成龍》,被人稱為一代廉吏。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相關觀后感范文,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電視劇《于成龍》觀后感一:
交口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 張平 由縣紀委、宣傳部組織我們觀看了呂梁晉劇團演出的晉劇《廉吏于成龍》,由古視今,感慨萬分。我感到演的是一臺廉政戲,唱的是一曲正氣歌,它不僅是一部反腐劇,而且是一部古為今用的好教材。
該劇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龍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劇中的故事發生在百姓身邊,件件與百姓的利益相關,顯得平實親切。該劇講述的是清康熙年間,于成龍調任福建后,發現前任官員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謂“通海通匪”的冤假錯案,使當地上萬平民鋃鐺入獄,乃至田園荒蕪、怨聲載道、社會動蕩不安。要改變現狀,必須重審舊案,開釋無辜,同時減輕民眾軍糧徭役的沉重負擔,促進生產發展。于成龍不顧自身安危,運用種種計謀,向駐節福建、權傾朝野的康親王坦誠進言,與驕橫偏執、心理陰暗的'勒春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婦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無辜于囹圄,終于以其剛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儉樸的操守,感化了康親王及一應同僚,戰勝了重重困難,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于成龍再一次因政績卓著而升任,依依難舍而躊躇滿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清朝官吏的故事,但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啟示。于成龍以天下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電視劇《于成龍》觀后感二:
于成龍,雖為封建社會的一吏官,但仍然有很多的東西值得今天的人們學習。最值得學習的是他為民服務的思想和廉潔的品德。讓我們在一次回顧歷史上的于成龍:
他有一種為國效力、為民做事的愿望。于成龍少有大志,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到較正規的儒家教育。已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無理良心"的
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此種精神值得學習。
他能很好地體察民情,以人為本做好工作。于成龍在福建上任伊始,就做了一件為民稱頌的好事。當時一清廷為對付臺灣鄭氏的抗清勢力,實行了"海禁"政策。當地統治者不顧連年兵禍,民不聊生,動輒以"通海"罪名興起大獄,使許多沿海漁民罹難。于成龍在審閱案卷時,發現每案被擬極刑的就達數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孺子。于是他堅決主張重審,對怕得罪清室而勸阻他的人說:"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咸阿從事!"在他的'力爭和主持下,先后使千余名百姓免遭屠戮而獲釋,貧困不能歸者還發給路費。
他嚴于律已,受得住貧窮,不為富貴所動。于成龍的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了。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于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后槐葉啖之,樹為之禿。"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發妻闊別20年后才得一見。康熙二十三年,成龍病逝于任上。將軍、都院察看他的遺物,“見床頭敝笥中,惟綈袍一襲,靴帶二事,瓦甕中粗米數斛,鹽豉數器而已。于成龍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下至萊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見中下層人民對他的死是十分悲痛的。康熙帝破例親為撰
寫碑文,這是對他廉潔刻苦一生的表彰。
電視劇《于成龍》觀后感三:
近日,重看電視劇《于成龍》,對他被人稱為一代廉吏的形象認識更加深刻。特別是他在藩司大堂上張貼的那幅楹聯:“累萬千,盡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欺誰替我披枷帶鎖;一絲一粒,無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曉得男盜女娼。”讀來振聾發聵,如醍醐灌頂,久久不能從記憶中消失。這楹聯展示出于成龍的為官之道,他認為朝廷的財富,不能侵欺,侵欺了就犯法,后果是枷鎖纏身;民脂民膏,更要節儉,不能奢侈,否則無異于男盜女娼。于成龍的可貴之處,在于有權而不亂用,事先給自己立規矩,自我鞭策,取信于民,這是于成龍的.防于前。而當下有的官員則是悔于后,被緝拿入獄了,面對大墻方知懺悔,以至捶胸頓足,悔之晚矣。
防于前和悔于后,在于思想覺悟的不同,對法律的認識態度不同,于是也就有了廉與貪結果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