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觀后感
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守望》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守望》觀后感1
在一個寧靜的山村里,張云山為學校無私奉獻的精神感動了美麗的姑娘香蘭,兩人結為了夫妻。可后來,張云山把時間和精力全都投入到了鄉村的教學和鄉里的孩子們身上,把自己的大兒子小海的病情給忽略了。小海因為耽誤病情而離開了人世,香蘭也因孩子去世而精神失常,丟下了張老師和他的小兒子,不理解父親的小兒子拋棄了父親。最后家破人亡的張老師依舊堅守在鄉村小學這塊土地上,以他的責任和善良呵護他的學生。
“有這樣一位老師,他不求回報,一心想著山里那些貧窮的孩子;有這樣一位教師,他就像一把傘,撐起了孩子們的夢想;有這樣一位教師,他就像一縷陽光,溫暖了孩子們的世界;他把一生都奉獻給了鄉村教育事業。”我們的班主任劉老師深情地介紹著。他是一位重慶市彭水縣圣泉村的代課教師,,也就是我們今天看電影《守望一生》的主人公張云山老師。
看了這部電影,我深受感動,很多場景歷歷在目。
有一次,他為了豐富孩子們的生活,跋山涉水請來放電影的同志在學校放電影。張老師讓同學們在操場上擺好自己的凳子,我和同學們看見都驚呆了,原來他們坐的凳子竟然是石凳子。張老師知道他的學生鄧七斤腸胃不好,就準備把他的鵝卵石凳子換成木板凳,可鄧七斤就是不讓換,張老師語重心長地說“七斤,你站著,后面的人怎么看得見呢?”聽話的七斤同意坐在了木板凳上。電影精彩時分,偷偷爬上屋頂的兩個農民激動地拍手叫好,突然,簡陋的教室瞬間倒塌,此時張老師看見鄧七斤就要被房子壓著,連忙撲過去救了七斤,而自己的頭部受了傷。為了孩子們能繼續上學,張老師找政府、找鄉長、發動群眾捐款,籌集資金重建校園,沒過多久,嶄新的學校矗立在孩子們的面前,孩子們也重新回到了教室上課。
十年后,張老師和香蘭的兒子到了上學的年齡。這時候的張老師家庭經濟并不寬裕,但他還是常常用家里的東西補貼學生,特別是張老師背著香蘭偷偷割家里臘肉的那一幕更讓我記憶猶新。
生活總是那么捉弄人,張老師的大兒子張海不幸患上了風濕性心臟病,因沒有及時醫治經檢查是晚期。醫生告訴張老師,張海的日子不多了,接下來的日子,張老師并沒有留下來陪兒子,而是選擇回到教室給孩子們上課。張海病逝后,張老師的妻子因悲傷過度也發瘋去逝。接連失去兩個親人的他面對重重打擊,悲痛欲絕。我的眼眶濕潤了,當看到張老師為了學生回到學校繼續上課時,淚水再也忍不住奪眶而出。此時,教室里靜悄悄的,除了電影的聲音,只有老師和同學們發出的低沉的哭聲……
電影結束了,同學們紛紛議論起來:“張老師為什么沒有在兒子生命的最后一刻陪他?”劉老師解釋道:“張老師是一位盡責的老師,他為了多數孩子的未來,在兒子和學生之間,他毅然選擇了學生!張老師的品德是多么崇高!”一下子我明白了。
張老師,我想對你說:“你永遠是我心中可親可敬、巍峨屹立的老師。”
《守望》觀后感2
今天下午,我們集體看了一部非常有教育意義的電影《守望一生》,看后我的內心泛起了層層漣漪,心理很沉重,久久不能平靜。
這個故事取材于重慶市彭水縣的一名鄉村教師的傳奇經歷,看后讓人百感交集,催人淚下。眼睜睜的看著張老師,從青春健壯的帥氣小伙,一轉眼就成了到白發蒼蒼的憔悴老人。然而,他毫無怨言,對教育事業始終忠誠摯愛。為此,他辛酸的故事被人熟知,偉大的人格被人歌唱,卓然的功績被人傳揚。他就是張云山老師,用青春和生命書寫出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史上華麗的篇章!
在電影中,有一個偏僻落后的圣泉小山村,張云山老師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大山深處。在一次放電影中邂逅了美麗的"香蘭",張云山為學校付出無私的精神讓香蘭深深的愛上了這個男人,并結為夫妻。后來,張云山的大兒子——張海因為得了心臟病,再加上張云山整天忙于工作,一拖再拖,讓小海的病成為了晚期,不幸夭折。香蘭得知大兒子死亡,悲傷過度,精神失常并得上了瘋癲病,常常自責埋怨是愚昧無知惹的禍。張云山只能忍痛將妻子綁在板凳上防止她亂跑,因此,他對家庭的"不關心",被二兒子——張松誤會和埋怨,導致父子感情破裂。然而不久,香蘭病死在了家中。面對重重打擊,張云天悲痛欲絕,但為了學生,卻只能默默忍受。多年后,張云山終于轉正,張云山終于如愿以償。而張松也很爭氣的考上了重點大學,明白了父親的艱辛,父子之間的鴻溝終于消失。張老師的悲苦歲月這才散去。
當張云山看到妻子在孤獨中已離開人世,那悲傷的神情時,我的眼睛濕潤了。終于知道一個再堅強偉岸的男人遇到接二連三的不幸時,也會手足無措,孤獨絕望。這時候,大家都神情專注地盯著大屏幕,眼里泛著淚光,除了電影的聲音,就只有低沉的哭聲。
當然,看罷電影后,我也在反思電影背后透露出的悲哀。無疑,張老師是個優秀的老師,然而卻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當看到張云山挪用治香蘭病的錢,給學校買擴音器時,我對他是又愛又恨。愛他心中有學生,恨他不分輕重緩急,不顧家人死活。我在思索,一個好老師的標準,是否真的要以犧牲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幸福和家庭的和諧作為代價,才能換取教育的功績和榮耀呢?像這樣"六親不認",只工作不會生活,不照顧家庭的老師,他快樂嗎?我想不會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倘若自己沒有了健康,怎么有能力站講臺?家庭是幸福的避風港,因為工作導致妻離子散,家庭破碎。"小家"沒有了,何以建好"大家"?最終,張老師也落得了個遺憾落寞的下場。我想,他晚年情感上一定會很孤獨,自責和悔恨。然而時光不再倒流。
我認為,在看影片時,大家要一分為二辯證地看待電影。既要肯定電影的正面價值,也要學會如何處理工作和家庭間的矛盾,做到和諧發展。還要思考怎樣做到不因貧窮而喪失救助家人,不因工作而阻礙家庭的幸福,快樂。
是的,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教師比比皆是。我知道自己沒有張云山老師那么崇高,但是我會以他的正能量面為榜樣。盡自己最大努力幫助孩子們多學知識,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
《守望》觀后感3
今天,我們看了一部電影叫《守望一生》,觀后讓我深受感觸。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名鄉村的代課老師――張云山,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代課老師。其實他是這么地不平凡。一次在看電影時,農村的房子倒塌了,他為了救出他的學生鄧七斤,而打破了頭,最后,他和一名叫香蘭的女子相愛并結婚了,并生了兩個孩子。孩子長大了,因為他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大的那個孩子的疾病一拖再拖而死去了,香蘭無法接受大兒子的'去世而得了精神病也死了。只剩下他和小兒子松兒……
看完這部電影,我不禁潸然淚下。這位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鄉村老師,守望了一生的教育事業,他不顧親人。也不會因為大兒子和妻子的去世消沉,也沒有因為這些私事而停止上課,(師德教育。 "信仰"這個詞又出現在我的腦海,遲遲不去。
該部影片以彭水縣水田村小的教師張宗茂為原型,講述了一個鄉村教師無私奉獻的感人的真實的事跡。張宗茂老師于70年代初參加工作,從事山區教育整整38年。面對清貧、面對家人的相繼去世,面對小兒子的離家出走和不理解,他依然咬牙堅持了下來。他勸說休學學生返校、發動村民重建校舍、用自己微薄的工資為學生墊付學費、自愿接送孩子…… 38年來,他毅然堅守在發展農村教育事業的崗位上,為農村教育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他的事跡感人至深,崔人奮進,是我們廣大教育者學習的楷模。
在電影的高潮部分,張宗茂老師的大兒子不停流鼻血、皮膚莫名青紫,但由于當時張宗茂老師正帶小學畢業班,他怕影響學生的成績,于是疏忽了大兒子,沒有帶他去檢查看病,直到最后一刻,他才得知兒子已經是疾病晚期無藥可醫。為了他的學生,他忽略了自己的孩子,痛失兒子的妻子也精神失常,最后撒手人寰,小兒子也離家出走,不原諒父親。看到這里,我不知是什么感受,我只能說無私的人也是自私的,在堅持著自己的事業,把愛給了班上的孩子時,他是無私的。但在對待家人時,他是自私的,但是,他的這種自私也是無奈的。世上安得雙全法,讓作為看者的我心生感慨,也發出疑問:為了信仰,真的可以不顧一切、忽視其他嗎?
常常被嘲笑著,我們這一代是失去信仰的一代。不知為什么而活,或是活得渾渾噩噩,或是只為了利益而活。有時候我也是在想,我的信仰是什么,作為一名教師,我的教育信仰又是什么?能不能為了完成這個信仰無悔的堅持下去?在電影《守望一生》的開篇,主人公的一句獨白便道出他一生投身教育的信念。"等老師攢了錢,就帶你們看電影,去三峽……"他是為了讓孩子過得更好,多學習,多見見市面等等,他時刻為孩子著想,他對孩子的愛已經無法用語言形容。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有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 。誠然,對于一個教師來說,愛心是首要的,愛教育,愛學生,一個愛字包含了許許多多的付出。讓我們以張老師為楷模,也無私的愛學生,愛我的事業吧。就如張老師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發出的感慨一樣:"勾起了很多往事,但如果再讓我選擇一次,我還是會堅持現在的路,無怨無悔。"
堅持信仰,無私奉獻,無怨無悔,加油!
【《守望》觀后感】相關文章:
觀后感:守望心靈03-07
守望天山觀后感01-07
《守望天山》觀后感02-24
守望者觀后感11-15
《守望者》觀后感07-04
電影《守望人》觀后感09-25
守望一生觀后感04-06
革命電影守望明天觀后感04-19
《守望明天》教師觀后感20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