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6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觀《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精選6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觀《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1
“念了你一輩子,想了你一輩子,欠了你一輩子。”帶著母親的遺憾,帶著自己的悔恨,也帶著病重的身體,在與親生妹妹杜思珩分別60多年后,生活在上海的老年知識分子杜思瀚(陳寶國 飾),來到內蒙古大草原,開始了一段尋親之旅。
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就這樣,波瀾不驚地開始了。在上映前的一天、一周,甚至一年,我都以為這部根據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會像它的這個開頭一樣,平實、質樸,或者像陳寶國的表演一樣,內斂、節制,但120分鐘之后,我收獲的是滿滿的意外,意外的盡頭是大愛與感動。
一段離散
做舊的光影里,時間回到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糧食短缺困擾著全國各地,大批孤兒的溫飽問題更是迫在眉睫。為此,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請纓,3000多名南方孤兒被送往物資相對有保障的大草原,與當地牧民組成了新的家庭。“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烏蘭夫的承諾擲地有聲,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佳話也就此開啟。
原以為,電影會是群像式的.,像是徐徐展開的圖卷,滿滿當當擠下大時代里的老老少少,畢竟三千個孩子背后是三千個家庭,是三千個故事。但,《海的盡頭是草原》只講述其中的一段離散,只講述這樣一個充滿遺憾和疼痛的故事。可以說,擅長現實題材創作的導演爾冬升,這一次把他的鏡頭透過宏大的背景,對準了這卷史冊中的平凡家庭和個體,細心勾勒出一幅感動人心的溫情畫卷。導演自己說,在影片創作期間,他和主創團隊收集、研究了諸多有關資料,看遍了手邊能找到的相關影視作品、書籍文獻,也走訪了多位當年真實的“國家孩子”。但他也說,無論是內蒙古電影制片廠還是博納影業,出品方一直都說只想要一個能令人感動的戲,“那我知道了,我盡量把所有人善良的一面拍出來。我也不敢用‘大愛’這種詞,我覺得把真正人性里善良的方面呈現出來,就好。就用很簡單的方法去做,沒有想太多。”
一個心結
60多年前,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乘坐火車,跨越半個中國前往內蒙古。來到完全陌生的草原環境,這些“國家的孩子”收獲了來自當地牧民們毫無保留的熱情和呵護,原以為哪怕說著不同的語言,但樸素而深沉的善心會成為他們共通的交流方式,小女孩會很快適應草原,愛上那里的牛羊和天空,也愛上草原額吉、阿爸和兄長。但沒想到,從吃不慣奶豆腐、睡不慣蒙古包,到完全融入草原家庭,銀幕上拉拉雜雜花了近一個小時,現實里或許要花上幾十年,甚至一輩子。哪怕經歷了10年的磨合,杜思珩已經學會了說蒙古語,也吃慣了奶豆腐,還能夠騎上駿馬在草原上飛馳,甚至擁有了一個對她寵愛備至的哥哥那木汗,但她心里面始終小心地藏著地圖上“南方”的那個城市,藏著拋下她的媽媽和哥哥杜思瀚,她執拗地想要回上海,想要問問媽媽為什么舍棄的是她。
一句問答
終于,有一天,她以為自己做足了準備,帶足了干糧,奔向“南方”。但她失敗了,她不但沒能回到上海,還一輩子留在了草原。悠揚的旋律戛然而止,陽光下少年單純的笑臉再難重現,在前半段平穩鋪墊之后,電影的最后20分鐘可以說充滿了意外。但因為編劇和導演認真做了各種伏筆,讓這些反轉和沖擊,來得扎實而充滿力量,叫人為角色的命運心疼、心痛。
當杜思瀚最后站在親生妹妹、一個非常蒙古族的老年婦女面前,他們的對話并不激昂,卻洶涌澎湃地藏下浩蕩的時代。哥哥終于問出了那一句,“恨過我們嗎?”妹妹想了想,認真地答道:“小時候曾經有過……”
這一刻,叫人淚涌。曾經有過,但大草原上,質樸無私的蒙古族同胞,用愛維系著一個又一個超越血緣的家庭,彌合了這一道道傷痕。曾經有過,但未曾謀面的兩位母親,跨越“海”和“草原”,用愛共同養育了一個孩子,生活可能有時很殘酷,但愛、善良和同理心最終叫人釋懷,也叫人勇敢。曾經有過,正如演員陳寶國所說的,走進影院的我是幸福的,“在我們國家這么遼闊的土地上,從來沒有缺過愛的故事,這是其中的一個,特別動人的一個。”
觀《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2
故事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說起,由于新中國遇到嚴重的自然災害,南方孤兒聚多且營養不足,內蒙古政府主動承擔責任,將三千多孤兒接去大草原。
以小見大的手法,將時代大背景縮影為兩個小家庭的歲月碰撞,無論是杜思珩,還是那木汗,選擇任何一個平行空間的身份,都會留下刻骨的遺憾。她是母親的牽掛,那木汗又是她的牽掛,當你留在哪個世界,都會發生屬于這個世界的磁場效應,或許上天早有安排,或許世界本就是自己創造的。
杜思珩是時代的幸運兒,她有兩個母親的愛護、父親的關愛和哥哥們的.疼愛。在鬢發斑白之時,見到自己的親生哥哥,歲月蹉跎,心懷坦蕩,既然選擇代替別人活下去,也不曾退縮,只是多了份平行世界的痛苦與思念。
三千個像她一樣的孤兒,都是這樣的幸運嗎,答案肯定是不。但我們祈禱,他們世世幸福,平平安安。
觀《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3
看完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后,我覺得爾冬升導演非常懂得如何引導觀眾的情感,影片情感方面的處理非常細膩,以至于恍惚間讓我覺得不像中國電影。而鏡頭里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上海和內蒙熟悉的場景和年代感,把中國當時的經濟情況和人民生活的困苦體現的淋漓盡致,大環境下小人物的艱辛讓當下的我們也同樣感同身受。不管過了多少年,早已年邁的母親臨終時話不多,卻句句離不開對失聯多年的女兒的思念,以及對拋棄女兒的愧疚。“思念”這個詞沒有從任何一個人口中說出來,“杜思珩”這個名字卻無時不在,“愧疚”這個詞也同樣沒有從任何一個人的口中說出,但是每個人低頭沉默時,眼眸中閃過的`情緒都含有一絲愧疚。陳寶國飾演的杜思瀚童年時為了留在母親身邊,故意淋雨生病,成年后也以工作忙為借口逃避和母親一起尋找妹妹,卻在母親暮年、得知自己患有絕癥時才敢踏出尋找妹妹的腳步,讓自己有生之年不留遺憾,而一段過去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故事也即將慢慢展開。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內蒙草原和南方城市上海完全不是一個畫風,雖然人們的生活也不富裕,但是相比嘈雜擁擠的上海,中國的內蒙草原讓人豁然開朗,來到這里的小杜思珩執拗的帶著母親給的小毛巾不放手,可是我覺得其實她早已對這里的額吉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雖然執念很深,杜思珩依然帶著觀眾領略到了草原人的熱情豪爽、寬容,對大自然的敬仰以及順應自然和命運的樂觀精神。來到了遼闊的內蒙草原,爾冬升導演的鏡頭里即使沒有萬馬奔騰,跟著那幾個草原漢子在草原上騎著駿馬奔跑追逐,身姿挺拔,狂野又瀟灑。半個多世紀的歲月,一段不長的歷史,人類卻經歷了一生,風云變換,時代和人的心境都發生了改變,新的牽掛不斷出現,舊的事情就不得不一個接一個的放下,與大小無關,與血緣無關,或許這只是“命運的指引”。影片結尾那句“我們共同的女兒”讓我熱淚盈眶。
觀《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4
首先,真實歷史事件改編這個事情,有點驚訝。可能因為生活在北方,從小到大,沒有聽說過這件事。這讓我對中國建國初期的艱苦階段更加了解了。苦難時期民風淳樸,全國人民互幫互助,無論什么時候,都很讓老百姓感動。也不愧是優秀的爾冬升導演。整部電影幾乎都是蒙古族素人出演,可謂是原汁原味的蒙古味道了。
大草原上的美食,娛樂,居住,等等,都蘊含了馬背上民族的各種情感。我還是第一次一次性聽這么多蒙語,感覺像到了另一個國度。尤其是馬蘇,不光演的好,我以為她的臺詞都是對嘴型后期配音的,沒想到是原聲啊。還有王鏘飾演的那木汗也太可愛了,騎著馬奔馳在大草原上,活脫脫的一個白馬王子。
此起彼伏的綠色地毯,一直延伸到遠處看不見,慢慢的與藍天白云相接。草原人民眼界開闊,心胸自然能夠包容天地。這不是他們的善良,而是他們的'大愛。爾冬升導演鏡頭下的大草原,美麗遼闊,活力熱情,又讓我對草原的向往,多增添了幾分。
觀《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5
昨天有幸去看了爾導的《海的盡頭是草原》這部新片的首映,觀影中被故事的溫柔打動了,感動的模糊了雙眼。不管是當初歷史上的民族大愛,還是故事里額吉一家,對于妹妹的溫柔情感,都是能直戳大家的心。電影從一個雙胞胎哥哥尋找妹妹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未,全國在遭遇重大自然災害后,將三千名孤兒送入草原,由淳樸的牧民來收養的孤兒的真實故事…雖好整體劇情很平淡,但就是這種平淡的劇情才能更打動觀眾的心!所有演員們的表演都是可圈可點的,尤其陳寶國老師不愧是老戲骨,每個細節都拿捏得非常恰到好處,堪稱驚喜之作,有笑點,淚點也多,演員演技都不錯,尤其是馬蘇,把牧民偉大母親演的活靈活現,沒想到電影中出現的蒙語都是她通過背誦記憶發音來完成的。
第一次演電影的阿云嘎和丁程鑫真的都很出色,尤其阿云嘎用溫柔與帥兼備的那種成熟的.且負責任的演繹很值得肯定!小演員羅意淳尤其最最讓人驚喜的,她的倔強及機靈的感覺把握得非常到位,太招人喜歡了!看了這部電影非常想去看看遼闊的草原,他的壯美,還有內蒙人的善良淳樸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都如同畫卷一般呈現在大家眼前,那是美的、在流淌著的,也時刻浸潤著人心的。影片整體是真實的草原牧民生活,真實而感人,有愛能跨越一切山海!
觀《海的盡頭是草原》觀后感6
講述六十多年前“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歷史真實事件的電影,感謝爾冬升導演,將一段關于愛的塵封歷史以這樣鮮活動人的方式展現給2022年的觀眾,主旋律電影也可以拍得如此真摯動人。打動我的,不僅是片中遼闊壯美的內蒙古草原景色,無邊的草原,奔馳的駿馬,熱鬧的那達慕,更是片中草原牧民對孤兒們那無私的愛。
“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多么樸實有多么有力的口號,孩子們的生命和健康成長就是他們最大的責任。陳寶國老師扮演的.雙胞胎哥哥是本片的線索人物,他對同胞親生妹妹的尋找和追憶,一路帶領著觀眾回顧那段動人往事。我們今天可能無法想象那個年代艱苦的生活條件,漫天風沙、豺狼出沒、物資匱乏,對于當年草原牧民們來說,他們還是盡全力用最好的牛奶、糧食和愛哺育了這些新中國的孤兒們,讓他們成為建設者和棟梁之才。
片中大部分對話都是蒙語,有很多蒙古族演員出演,但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漢族演員馬蘇扮演的薩仁娜額吉,全程幾乎都說蒙語,無論造型、神態還是動作都非常貼近蒙古族婦女,成功塑造了一個善良溫柔無私奉獻的母親,特別令人驚艷。扮演她兒子那木汗的王鏘,則將一個寡言沉默卻勇敢有擔當的哥哥演得非常動人,他為了救妹妹不幸被卷入流沙的情節非常催淚。再次感謝爾冬升導演,讓我們了解到那段塵封已久卻無比感人的歷史往事,只有不忘記歷史,才能讓我們更好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