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
《我不是潘金蓮》 整部影片看似荒唐不經,但卻是近幾年信訪工作的真實寫照。下面是相關的觀后感,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一:
故事發生的背景是在中國社會從人情向法制轉變的過渡期。看完整個影片,或許覺得情節發展稍顯夸張,可就是這樣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毫不隱晦的展示出當時社會的激烈矛盾。
影片中由張嘉譯飾演的馬市長最后一句話意味深長,值得我們深思,李雪蓮一樁小小的離婚官司,為何會演變成長達十多年的信訪壓力重擔?影片中涉及的公職人員沒有真正把為群眾解決問題放在首位,而是更害怕丟掉自己的帽子,所以一層推一層,層層推諉,層層躲避,最終導致李雪蓮上京告御狀,正如片中所講“把一粒芝麻變成了一顆西瓜,把一只螞蟻變成了一頭大象,把一個農婦變成了小白菜,最后修煉成白骨精。”而在十年后,李雪蓮本放棄了上京告御狀的想法,法院院長、縣長、市長都不相信,采用了各種夸張的手段來阻止李雪蓮進京上訪,上演了一段啼笑皆非的故事,然而,最終李雪蓮放棄上訪,并不是因為公職人員將她的思想工作做通,而是得知了秦玉河意外死亡的事實(秦玉河是李雪蓮前夫,李雪蓮狀告的對象),沒有了被告,這個御狀怎么成立呢?于是有了影片尾聲,馬市長的經典話語,“事情的'解決不是我們努力的結果 ,而是靠一場意外事故畫上了句號。我們是真想幫助李雪蓮,還是想保住自己的帽子?我看,還是后者為多吧。為了自己的帽子,必然不敢擔當,只對上面負責不對下面負責。其實啊,不對老百姓負責,就是對上級的最不負責。這個道理不搞清楚,走了一個李雪蓮,還會來一個王雪蓮,先不要急著表態,回去思考思考,這也看出自己擔當的重要性嘍。”
正如影片所說,作為公職干部的我們,在處理信訪事件時,要有職業擔當,真正對群眾負責,把為群眾解決問題放在處理事件的首要位置,這樣,“小白菜”才不會在當代出現。
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二:
很多人揪住電影中李雪蓮告狀的邏輯說事兒,實際上,是真的沒有抓住電影的主線,這本就是一個荒誕的故事。
中國導演里面,我研究最深的,也就是馮小剛了,碩士論文寫的就是他,當年查各種資料,把他那些家底都給翻出來了,除了正兒八經的從業經歷外,還有不少八卦內容,比如前妻啊,比如如何因為一篇不算負面的報道耍流氓大鬧編輯部啊,再比如,在發布會現場大罵記者啊,不一而足。那時候覺得,這人雖然會寫會畫有點小才華,但要不是搭上王朔又會混,多半也是埋在人堆里,但即便如此,也是亦狂亦歌,有血有淚,算得個性情中人。
從私人訂制以后,馮導演一直沒有導演作品,不過還是沒有淡出人們的.視線,拍手機廣告,參加各種綜藝節目,跟徐老師在節目上秀恩愛,順帶唱唱歌,中間還拿了個影帝。都說真導演拿作品說話,如果這些也算作品,那馮導還是以前的馮導,快言快語,想說啥說啥,馮導也不是以前的馮導,馮褲子沒事兒就哭的德行已經消失不見,隨歲月沉淀下來的,還有功成名就之后自有的一份篤定。
所以,我不是潘金蓮,他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用圓形的畫幅來拍,再讓范冰冰去演一個農婦,不管效果咋樣,至少勇氣可嘉,就算他說這是為了什么中國風情畫的氛圍需要,你也千萬別信,這到底,還是不走尋常路的軸勁兒使然,(要不然也不用上這么多亂七八糟的節目,馮導想的說不定是,電影賠了就賠了,老子憑自己這張臉,也能先把計提預虧的錢賺回來。)
而且,這還是一部實打實的有關上訪的電影,劉震云敢寫沒啥,因為中國看書的永沒有看電影的多,審查相對要寬松些,但是馮小剛敢拍成一個中國無分級市場上的作品,還是需要相當的技巧與打通關節的能力。你換個小年輕來,實在不一定搞的定這個事兒,而且他們也不愿意搞,就跟我一個影視動漫業的朋友說的一樣,抄襲別人的創意錢都嘩啦啦的來,誰他媽還多費一道工序去創新,結果就是小年輕們都開始厚著臉皮吃老本吃別人,竟然是老炮們另辟蹊徑,響應萬眾創新(一定程度上也可見老一輩對政策號召之積極吧。)
撇過上一句,不胡扯。鐐銬上跳舞,其實就是馮小剛一直以來擅長做的事情,這一點上,另外兩位科班出身的第五代導演是讓人失望的,霸王別姬、活著這種現實主義題材,他們已經不敢碰了,或者說,懶得碰了,第一沒噱頭,第二不賺錢,第三操作難度還大。凱歌當年拍孩子王,黃土地,電影詩人名號妥妥的,現在好好當詩人了,電影沒了;國師沒事就去導一導晚會,現在的作品也向晚會看齊了。唯有馮小剛,夜宴之后覺得自己還是回歸現實吧,而且還不嫌麻煩,還是愿意挑戰挑戰,拍一些自己想拍的東西,讓鏡頭在眉間心上過一遍,而不是讓鏡頭直接連上票房,這就不容易了。
對于電影,早先并不看好,且不說這種單筒望遠鏡的畫幅是不是能讓觀眾接受,單單范爺就是個軟肋,本身也不是靠演技起家,演一演狐貍精還行,李雪蓮,怕她hold不住,不是因為人物性格復雜,而是她的個人形象已經固化,穿上農婦裝,看起來也像是妲己微服私訪。配角陣容還行,但是主角薄弱,短板盡顯。相比之下,圓形遮罩反而沒啥,拍的時候展現全景, 剪輯以后變成了那么小的一丟丟,其實留下的,說不定都是精華。而且這種小圓縱貫全片,也為結尾的豁然開朗留下了很好的對照伏筆。
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三:
《我不是潘金蓮》卻是擰巴的,硬是要反著來,這可能是很多文學改編電影的出發點。也是中國式人物思考的原始途徑。一個極普通的農村婦女,為了離婚這檔子事兒,放下生活的其他面,專注于掰扯清楚自己的苦,但她的這種苦,又是有別于傳統文學里“悲悲戚戚”的女性思想,她努力讓別人相信自己的故事,但她的本質不是說服,而是得到肯定。
“不然我付出的一切,這么多年來,我都干了什么呢?”
范冰冰飾演的李雪蓮,在電影里十幾年過去,面對晨起就來叨擾的法院院長王公道,落寞的留下這句疑問。屋子里滾著牛肉湯,氤氳著的沉默里,李雪蓮大概也不是疑問,那時候她覺得自己已經沒了理,但看到旁人對這件事比她自己還上心,她迷戀這種存在感,于是決定對這件事不放手。
《我不是潘金蓮》如果桎梏于把主題停留在“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復思路上,一次揭發官場的真態,那顯然不是它的本意。但你又說馮小剛原意用一個本是“無理之人”,變成“有理之事”的創作初衷,那大概又浪費了這部電影。
我想電影里最妙之處,是小小兩個“喝茶”二字,配上由上至下的“命令”變了味兒,就成了觀眾心里都懂的生活經歷。一直以來,我們也是迫于這些本沒有的“強行壓制”,憧憬著幻想之光,才勉強能活下去。
旁人稱羨,假惺惺贊嘆退休院長夫妻恩愛白頭。老夫人惡狠狠一語道破攜手“活下去”的關隘是“忍”,而且是“一忍再忍”。
說到婚姻,李雪蓮的故事不止一個。那些年因為分房,生二胎而結婚,離婚,又復婚的“鬧劇”,大概又以新的形式來到了這些年。這種家常,無法區分“對錯”的,在這部電影里建立起“理直氣壯”的`一面,在電影的前半段,你甚至要相信了李雪蓮的苦衷。
這個村婦非常“理得清”,她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變成每個人的故事,甚至在每個階層,你都無法摘掉投射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就是這個要了命的責任,成為了李雪蓮,甚至是和她交過手,或沒交到手的“緊張人物”的無形負擔。
但她又很“拎不清”,她無法適應這個悲慘世界里,弱肉強食那一套。她單純的有點“好命”,就算是最后全民出擊找她,她依然有其他的人或事來拯救,最后“落得一個白茫茫大地,真干凈”的結局。
【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相關文章:
《我不是潘金蓮》推廣曲歌詞09-17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方圓版推廣曲歌詞09-26
我不是潘金蓮電影觀后感11-29
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推薦02-01
我不是潘金蓮電影觀后感1000字12-03
我不是潘金蓮電影觀后感700字12-03
黑色幽默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11-29
有關《我不是潘金蓮》電影觀后感1000字12-03
范冰冰主演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觀后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