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電影觀后感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描寫了19歲的美國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因勇敢救援戰(zhàn)友被譽為美國英雄,并與戰(zhàn)友一起被召回國內,參加一場感恩節(jié)橄欖球公開賽中場表演的不足一天的時間,比利經歷了人生中“最榮耀又最糟糕的一天”。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電影觀后感一:
李安眾所矚目的新片《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正式更名《半場無戰(zhàn)事》。
預告片首次曝光后,被視作是明年奧斯卡種子選手。
該片根據同名暢銷書改編。
原著小說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也被BBC評為21世紀最偉大的12本英文小說之一。
影片講述一位19歲德州男孩的比利·林恩入伍參加伊戰(zhàn),
在一次交火中他大難不死,
意外與戰(zhàn)友成為大眾的關注焦點,并被塑造成英雄。
之后他們返回國內,在橄欖球賽中場休息時授勛。
這名戰(zhàn)爭英雄卻面臨前所未有的心靈煎熬……
李安為什么選中這部電影來拍?
因為李安想要挑戰(zhàn)前所未有的技術難題:以120幀每秒的速度、4K、3D技術全面結合,來掀起一場電影視覺革命。
什么意思?
所謂“電影是24格每秒的謊言”,其中的24格,就是幀數。
在《霍比特人》中曾經試驗過48幀的幀數,有褒有貶,畫面流暢度提升明顯,卻又因為太明顯,而被詬病像是電視,觀眾在銀幕底下,觀看的不像是電影,更像是觀看演員的表演過程。
此語一出,嚇得原先打算用60幀拍攝《阿凡達2》的詹姆斯卡梅隆又換回了48幀。
而花甲之年的李安,卻選擇逆流而上。
不但要選擇高幀數,還要選用120幀,120幀是普通電影的整整5倍。
這是什么概念?
普通幀數拍攝的動作場面,容易造成拖尾和模糊不清。
120幀能夠完全避免這一點,讓畫面做到完全的逼真。
導演兼特效藝術家道格拉斯·特魯姆布是少數看到過此片的人之一。他曾拍攝過120幀每秒的3D電影。他說:
“你的大腦非常像它。我無法跟你描述它的刺激、興奮,以及視覺上的逼真度,這可不像電視,像是一種新的解決所有問題的電影媒介。”
理論上,這種高幀數頻率能傳送出更流暢的畫面和動作,無法匹敵的尖銳、現實主義。
這也僅僅是理論上。
李跟團隊在拍攝時都沒法翻看自己的拍攝成果,只能以60幀每秒、2K、3D的畫面看。因為超越了機器的承載。
直至前些日子,李安在美國廣播電視展上放映了11分鐘的片段。震暈了業(yè)界。
本片制片人Ben Gervais說道:“在看完一段戰(zhàn)爭場面后的四十分鐘,那些人還在顫抖。”
他們到底看到了什么,以至于如此震動?
這是最流暢、最逼真的電影。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清清楚楚地展現在大銀幕上。
一般的電影在處理戰(zhàn)爭場面時,會提供一些慢動作特寫,目的是讓觀眾跟得上動作。
但李安拒絕使用慢鏡頭,理由就是,那不是士兵經歷的真實戰(zhàn)爭。
他想用這種最先進的技術,去捕捉真實戰(zhàn)場的感受,那是何其的驚心動魄!
不讓觀眾體驗到極其逼真的戰(zhàn)場,怎么對主人公的.內心感同身受?
這是一個不斷逼迫自己,挑戰(zhàn)極限,追求革新的先驅導演。
于是,才有了這一項宏偉的試驗。
目前,這種技術被命名為“沉浸式數字技術”。
李安正在踏足前所未有的技術領域。這次他挑選的方式極其險峻。
目前面臨的質疑聲是,很少有電影院可以同時支持3D加4K,更不用提120幀每秒+3D+4K了。幾乎沒有什么電影院可以支持這種放映技術。
更有質疑聲說,即使戰(zhàn)爭場面極其震撼人心,觀眾真的能接受這樣被震撼到嘛???
倔強的李安說:
“如果我們要做數字技術,必須與眾不同,絕不模仿他人。”
《半場無戰(zhàn)事》就是李安的“與眾不同”。
這樣果決地追求技術革新,還因為他對上一部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3D效果不太滿意。甚至在他眼中,好萊塢大多數工作室和電影制作人關于3D的想法是倒退的。在一次偶然的觀影機會中,他看到了高幀數拍攝技術。
然后,然后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
“電影是我生命中的最愛,現在我能更加清晰地觀看,一旦我看過高幀數電影。我就沒法假裝沒看過。”
“在某種方面,我很天真。我只是對我見到的東西很興奮,有些時候,這種實驗會對整個工業(yè)產生影響。我有時感到非常脆弱。我的目的就是為了向人們展示:你看到那個了嗎?你看到我剛才看見的東西了嗎?這就是我全部的動力。”
李安仔細推敲了這些變革的影響,順道,他還發(fā)現他思考的東西將成為未來電影人的強有力的工具。
因為清晰度改變了,人們觀影模式也要改變。對于電影人來說,是一種新的電影語言。
說到技術狂人,一般會聯(lián)想到詹姆斯卡梅隆,斯皮爾伯格,羅伯特·澤米吉斯等導演。誰能想到,李安這樣外表溫文的導演,會是引領畫面革新的技術先驅?
“我不是技術狂人。只要讓我看到我想看到的,我就配合。但我發(fā)現了這樣一種展示于我眼前的新方式。非常激動。”
然而做先驅是要付出代價的。化妝、燈光、舞臺等等,全部與普通電影拍攝方法不同。電影拍攝進度必須放慢。
“大部分時候我們不知道該這么做,我們還不夠好,這是完全新的技術。很多時候我們抓頭撓耳”
幸好有東家索尼的全力支持,投資在4400萬到4800萬之間。
索尼知道即使放映技術不支持,依舊迎難而上。執(zhí)行官羅瑞布魯爾說:“在美國廣播電視展上放映的格式,在商業(yè)上可能實現不了。但是現在已經有不少電影院放映技術可以放映高速幀率電影了。”
他們將寶押在李安身上,是因為信任他。還因為他的電影,根本不像他的外表那樣溫軟。這是一個極具挑戰(zhàn)性,敢于擊破所有陳規(guī)的勇敢的人。
李安曾經說過,
“在現實的世界里,我一輩子都是外人。何處是家我也難以歸屬,不像有些人那么地清楚。在臺灣我是外省人,到美國是外國人,回大陸做臺胞。命中注定,我這輩子就是做外人。這里面有臺灣情,有中國結,有美國夢,但都沒有落實。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穩(wěn)歸心懶”之感,反而在電影的想象世界里面,我覓得暫時的安身之地。”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有些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無趣,反而在演戲中才真正找到自我。
李安說的是《色戒》里的王佳芝,說的亦是自己。
他多次自我解嘲,說自己表面上溫文爾雅,行事溫和,符合儒釋道傳統(tǒng)文化中的好人形象,但是,多么無趣。
這樣的自己,是《臥虎藏龍》里壓抑自己的大俠李慕白,是《理智與情感》里隱忍的大姐埃莉諾·達什伍德。
然而他真正渴望的,是玉嬌龍縱身躍入深崖的極度反叛,是瑪麗安沉醉不知歸路的驚蟄心境!
一如王佳芝,分不清戲中戲外。也許戲中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電影,是那個照出自己未知部分的鏡子。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電影觀后感二:
李安導演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正式宣布中國內地定檔11月11日,與北美同步上映。作為暌違4年的潛心之作,李安導演再度突破自我,使用超越現有電影技術的120幀/4k/3d格式拍攝,為世界帶來從未體驗過的銀幕觀感,與觀眾共同見證電影新紀元的誕生。影片將于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紐約國際電影節(jié)舉行全球首映。11月11日,內地觀眾將可以與全球同步觀賞到影片真容。
1
不是想拆掉電影天堂的籬笆,只是想把邊界再向外擴一點
李安導演透露,拍攝更高幀數電影的想法從拍攝《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就已醞釀:“拍少年派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3d,第一次接觸數字電影,拍了之后就感覺24幀不行,看都不能看。同行導演在看24幀格式3d的時候,都感覺不對。”電影拍攝使用24幀/秒并非定規(guī),而是在當時技術水平限制下“最便宜”的選擇。李安導演舉了個生動的例子:“我常常想24幀就像是天堂樂園的一個欄桿,出去了大家就都不知道怎么辦。”以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為起點,他毅然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雖然電影最終的樣貌尚未正式走到觀眾面前,但對于這部新作,李安肯定地說道:我一直想說我沒有瘋狂,這個是可以做的,而且做出來真的很好看。”技術的進步并非建立在顛覆歷史上,作為致力于保護傳統(tǒng)電影技藝的影人,李安導演誠言自己只是向世人展示了電影未來可能的方向:“希望有更多同行來一起探討怎么做。我并不是想拆掉天堂的籬笆,只是想把邊界再向外擴一點。”
2
如果不拼命,做電影就沒什么意思
李安導演從影24年來,一直在突破自我,這次《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所采用的技術前所未見,作為“探路人”的李安,也經歷了難以想象的煎熬。面對拍攝中的種種“不可能”,李安表示:“有一個夢想很重要,一直堅持一直要求,有些不可能的事情就會發(fā)生。現在對我來說,拍困難的電影我沒有興趣,拍不可能的電影才能提起興趣。做電影就是要拼命,不拼命,做電影好像沒什么意思。”除了處理技術上的難題,李安還要面對來自片商的壓力。李安笑著講述了與片商交涉的故事:“當時片商跟我商量,別拍60幀,做不了的;我就回答道,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不拍60幀了,片商很開心,壞消息是要拍120幀的,但是一般電影是24幀,電視是30幀,120幀是所有的倍數,什么都能放,就把片商‘騙’過去了。”超高規(guī)格的技術也給演員的表演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為了力求真實,大部分演員素顏出鏡,劇組的化妝師也都替換成了營養(yǎng)師,為了好氣色所有演員都要“食補”。為了達成這一“不可能任務”,從導演到演員再到整個劇組,所有人都體驗了一次非同尋常的“身心洗禮。”
3
拉著李淳做軍訓,他表現得很可愛
李安的小兒子李淳也出演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在媒體見面會上,當李安導演被問道與兒子的合作感受時,李安說道:“因為是自己兒子,也怕被人說有私心,他壓力也很大。但是父子一起工作很愉快,感覺蠻好的,他表現也很好,非常可愛。”李安也現場爆料:“其實我是真的拉著他做軍訓的',我們請了海豹突擊隊的教練,進行了好幾個星期的魔鬼訓練,挺可怕的,但李淳很賣力,全程堅持了下來。”
4
如果一個人喜歡一個行業(yè),通常會接受善意的折磨
身為坐擁諸多電影獎項的國際大師,年過60的李安導演并未享受榮耀帶來的安逸,而是勇敢地向艱難挑戰(zhàn)。導演談到拍攝時的痛苦:“沒有人可以求教,受到了很多打擊,問題接踵而來”、“每個鏡頭都會拍好幾次,一天拍不了幾個鏡頭”、“到后期的時候,大家都很可憐,像是拉著手一起喂獅子,大概這樣折騰了一年”。技術上的難題并不是李安導演最憂心的,溝通上的瓶頸才是李安最苦惱的事情:“跟片商打交道是最難的,只能連哄帶騙,要找到讓他們相信的理由。”但是對于這種痛苦,導演和團隊似乎“樂此不疲”,李安笑言:“在片場就會一直要求、一直摸索,我喜歡對工作吹毛求疵的人。”如果懷抱著電影夢想,再大的困難也只會被當做一種樂趣,折磨也變得可以接受:“如果一個人喜歡一個行業(yè),通常會接受善意的折磨。”
5
初衷并不是要拍一部反戰(zhàn)片,而是想探討軍人這個族群除了技術之外,《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影片題材也是公眾關注的焦點。對此李安導演強調:“現在有人會覺得我拍了一部反戰(zhàn)片,這其實不是我的初衷,我想講述的就是軍人。”李安導演進一步闡釋道:“軍人這個族群,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陌生的。人們想象中軍人做的事,和實際上是不一樣的。”談及電影中的士兵角色,李安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軍人被告知如何在戰(zhàn)場上生存,卻沒有被告訴如何在戰(zhàn)爭后生存。我覺得軍人身上都有一種宿命感,就如同拍電影于我來說,也是一種宿命。”宗禾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電影觀后感三:
11月6號,一直處于“傳說”中的李安導演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終于在北京舉辦了首場120幀3D、4K電影看片會,而李安本人也帶著本片的男主角喬·阿爾文、李淳來到北京為本片造勢,并在首映發(fā)布會上跟大家交流了一小時。
在參加首映禮前,揚子晚報記者有幸作為第一批體會120幀電影新技術的觀眾觀賞了李安新片。在120幀的`電影畫面下,世界與人都變得無比清晰,尤其是那些動人的情感。觀影結束,很多觀眾表示,《比利·林恩》在新技術的輔助下,完美地再現了一群在伊拉克戰(zhàn)爭中流血的年輕戰(zhàn)士返回美國本土時,與社會碰撞出的充滿荒誕、奇特意味的經歷。
幾乎每一位觀眾都表示,自己觀影中被其中情感撞擊落下眼淚,而這部電影也再次證明了一句話:李安,永遠不會失水準。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120幀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觀后感11-19
未來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觀后感11-19
11.11《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觀后感11-19
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觀后感11-19
李安最新大片《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觀后感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