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精選21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
1977年,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更是中國知識界的一個拐點。恢復高考,讓年輕一代站在相對公平、公正的舞臺上展現自我,決定命運,這是新中國教育史上最為可貴的一筆。影片《高考1977》講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時刻等待著為自己的命途做出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點亮希望
影片開篇就是一個極為珍貴的鏡頭:露天電影場上農墾三分場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著銀幕帶給他們的希望:鄧小平復出了!盡管停電,但大家還是用自己的熱情——“人力發電”點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就是這種眾人踩起的火焰,改變了中國青年的命運,,這然也是在改變中國這個國家的命運與歷史的進程。
再就是陳瓊帶領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將開工時的那一把大火。幾十個火把順風投向那一片荒蕪的亂草,就像一個個知識的火把點亮了一片片荒蕪的心田。單獨的個人在宏大的政治與歷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無助,無論多么強大,也會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蕪的土地,無能為力。就在工程即將開工的時候,阿三顛簸送來的收音機傳出了一陣天籟:各行業的知識青年都可以報考大學了!這無疑是被耽擱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們將有機會重新撿起書本,拾回屬于他們的夢想。這一把順風又遲來的大火,給了那一代人嶄新的希望。
二、兩枚公章,兩個父親
三分場的場長,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可愛可笑、暴戾而善良,卻有著一顆善良仁慈的心,同時他深信腰間橫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殺大權。他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農墾復員軍人,獨斷專橫但卻仁愛,無知但卻無私,他們將生命獻給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們能從一而終。因此,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與即將到來的新時代抗爭。還好,一旦他們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蠻橫,又能知錯就改,成為改變得最堅決、最具人性的、最偉大的父親。這是最樸素、最善良而又有些蒙昧的人們那最真實的一面。
與老遲剛好相反,陳甫德是一個在特殊年代有“歷史問題”的知識分子。他重視知識、關注教育,且有著感人至深的沉沉父愛。獲知恢復高考的信息,他便不顧還是被管制的特殊身份,以身犯險偷偷打開學校的圖書館。他找尋復習資料千里迢迢去送給女兒,希望女兒能夠復習功課并參加高考改變命運,為自己贖罪。為了女兒能參加高考,甚至作出不惜冒充國家干部,私刻公章的“瘋狂”行為。或許這出于一種道德自信:當所有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的時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堅信自己的清白,而且相信歷史會還自己清白。于是,他私刻公章就變得不再是一種簡單的“作奸犯科”,而成為一種為親情而不惜自我犧牲的偉大父愛,也寓意性的表征了他試圖通過復制公章來“恢復”自己作為“父親”的身份,并以此“證明”其作為“父親”的權威。
兩枚公章,兩個父親,正是那個政治弄人的歷史時代兩類不同的政治身份與政治地位的人物的典型代表,一個歷史時代的政治生活的縮影。
三、結語
把影片《高考1977作為一個值得紀念的歷史事件來看的,更是作為一代人的青春來看的。那一代人的青春史詩,交融了國家與歷史的重大轉型,而他們確實也付出了青春的代價,也為自己的青春譜寫出了別樣的光彩。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2
因為這部電影是和同學們一起看的,所以讓我格外有感觸,我們一起感受了上世紀70年代青年人的親身經歷。影片中展示了潘志友、陳瓊等知識青年為獲取知識、參加高考做了一系列努力并且最后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的青年人的風采。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1977年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考試。在1977年之前,有許多像潘志友、陳瓊一樣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
在那種艱苦條件下,他們沒有任何的高考復習資料,但是他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一邊工作一邊復習。這一代的青年人是艱苦奮斗的一代,也是值得敬佩的一代。他們有著對知識的渴望,更有著為祖國付出的勇氣和毅力。他們知道,一個人,不能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一個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識、需要科學。
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離開人才、知識、科學與文化的根本思想。他們是無畏的,他們的青春是值得的!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3
晚上看了一直在電腦里頭卻一直沒機會看的電影《高考1977》。當考試的種類越來越多的時候,當國家的力量越來越強盛的時候,當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參加過這樣或者那樣的考試的時候,當考試已經成為了一種選拔手段而越來越離開不了的時候,甚至是到了考試似乎開始為人詬病的時候,突然發現,考試似乎融入了自己的那份感情和對自己理想的憧憬。
看到國強那么誓死捍衛考試的權利,看到那么冷的天氣部分白天黑夜地奮戰精神,看到白雪皚皚天寒地凍的日子里他們無助地追趕火車,那些末了的幸福理應屬于他們。想到自己的高考,自己的考研,突然覺得很不真實。
第二年考研,結果依舊。在等待調劑的日子里,想到之前的種種,不禁淚流滿面。他們問我,為什么會執著地放棄優厚的工作而繼續孤身考研,為什么在一次又一次地絕望中繼續,似乎只有信念能夠解答。當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考研前拿不到準考證的時候,我同樣經歷了國強的煎熬。輾轉于幾個郵局之間,最終只換來推卸的責任和杳無音信的掛號準考證。不知道老天是否是捉弄我。人們說平淡的日子里多些調味品,多些挫折,才會愈加成熟。而自怨自艾似乎總是我的風格。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不肯醒來,在失去的時光里尋找安慰。怎么看怎么覺得是在逃避。
今天碰到幾個考上的同學,他們所奮斗的生活是我羨慕而期待的。對他們來說,那是充實的美好,對我來說,那是一切未知的期待。當一切從理想成為現實的時候,他們的生活在我的生命力留下的只有憧憬。生活,工作,夢想,現實,這些瑣碎的事情交織到一起,突然發現自己還是無力承擔。試圖讓自己沉下來看會書,試圖在音樂里尋找安慰,試圖不那么脆弱,試圖在黑夜里尋找到自己敏銳的未來。
講講人,這是奇妙的動物。寧愿回到毛主席那個物質不太豐富的年代,至少人的心靈是純凈的。羨慕那個晚上睡覺不用關門的時代。現在呢,處處得安防盜網,處處都是監控攝像頭,哪里去找尋那份原本的信任?哪里去放松地傾吐內心?心理垃圾越來越多,于是疾病也越來越深重。望向太空,看了《后天》《2012》,把自己渺小了看,其實什么都不算了,其實什么都不重要了,一切都似乎會灰飛煙滅,一切還不如自己享受享受——在物質還不是那么匱乏的時候。
放松心靈,自我安慰,找尋自己。在考試中考察自我,在微笑里考慮人生。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4
首先,就影片本身傳遞給我們的價值觀念來談談該片的成功與失敗之處,當然僅代表個人觀點:
一、在影片開場塑造了一批上山下鄉青年的形象,可謂恰到好處的點明了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當時人們所遭受的苦難。在夕陽下的一曲長歌中,然我想到的還不僅僅是其中的悲涼,更是在控訴當時的領導者。由此我又想到了,現在的村官,其實這只是一種比較罷了!
二、貫穿影片始終的有老遲,學習,連長的愛情悲喜劇。但通過老遲這個人物,使我們深刻的了解到,階級斗爭和官僚主義是農村不變的主題。在工人領導知青的情況之下,不犯錯誤是不可能的,但是至少還能聽別人的意見,這還是獨一個,這也是本片的出彩之處。
三、愛情線路的點睛無疑是這部片子吸引眾多青年影迷觀影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段情感雖然算不上是可歌可泣,但是感動是不變的不論是在現在還是在未來。知青們的愛情總能喚起一輩人的美好的記憶,雖然這段記憶有艱苦,有無奈,有悲傷,但記憶是人們最好的老師,因為他教會我們如何不重蹈覆轍!
四、悲劇主角的處理有嚴重的問題。其實就我覺得小根寶這個人物代表著一類人,這類人就是在沒落的文化之中獨守的固執老人,他覺得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是暗色調的,都是和自己作對的,都是和自己沒關系的。就我的觀點來說,這只是一個煽情的成分,但在影片中這個角色的戲份是可以加載到別人的戲份上的。而小根寶本人是可以不出現的,即使本片是當時整個中國社會的縮影。
五、而從本片中兩個細節中也可以知道當時知青的生存是多么不易。
(1)一天晚上強子去偷書,被發現了最后雖然被保釋,但這種渴求知識,渴求走出現存環境的欲望一把鎖是擋不住的!
(2)在劇中有一個老師再不能獲得女兒的愛,但是卻先得到了同學們的愛戴,這也是一種別樣的愛,雖然是殘缺的!
六、最后本質上要表達的主題得到了凸顯,但是在整部影片的基調上并未給予一個明確的定調,說是愛情片其中成分太少,說是勵志片戲份殘缺不全,說是歷史片劇情銜接并不自然。因此敗筆當屬“整體風格”。
其次,嚴格意義上來說,其并不能算得是一部完全意義上的勵志片,說其是一部知青在政治中得愛情史反而更貼切些。
誠然,在該部影視劇作中已經是2010年較好的一部國產片了,而且各方面的處理也差強人意但是就我看來抒情成分太多就是電影的硬傷之一,但是在本片之中眾多的抒情成分,也為其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調。其中的愛情,友情,師生情,更是其中的點睛之筆。這也就是這部片子在眾多的國產片中殺出一條血路的出眾之處,而在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豐富中,我們花錢去電影院,所想要的就不僅僅是感動而已,更多的還有人性的思考。
影片之中就“到底是紀律重要還是人情重要”做了較為深刻的探索,影片之中的老遲這個人物整天把“組織”“紀律”放在嘴邊,但卻把公章大印隨身攜帶,生怕別人偷去了似的。這就真實反映了在六~七十年代,那個消息閉塞的社會,底層勞動者尤其是知青的生活是多么辛苦與無助,而老遲卻倚老賣老,還樂此不疲。從連長的戀情一事上,老遲采取的方法是給那個出身有問題的女孩另找一個婆家了事。以免禍害了這個他眼中的好苗子——連長。但連長是不領情的,即使他和老遲成為了朋友。事實上這并不是違反了組織紀律,但在故事的不斷發展中,我們還是不難發現以權謀私,公私混為一談的畫面。
當然,在故事的不斷發展中又出現了諸多與現實可以關聯的地方,而最具象征意義的莫過于在收聽關于恢復高考的廣播時,在黑龍江濕地中燒起的一把火,這把火迎風而起帶著噼啪的聲響,宣告著新政策會打倒一切不符合時代的思想文化,雖然還會再長,但長出的總是新的,綠的他會代替老態龍鐘的,在黃色的升華之后,迎來的是新生,這就不僅僅是一個傳奇所能概括的。當然在故事的不斷發展中,這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片段而已,但因為有他,影片更加完整;因為有他,我們感觸更深;因為有他,片子才有了思想飛躍的契機!也從其極強的表現藝術中領略到了表現藝術的可塑性,而且是具體的,客觀可感的。
最后,在影片將要結尾的時候,兩個男人之間的對話,更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難以言表的厚重感,因為官員之間講感情已是大忌,而電影結尾更是大量出現了講感情講人情的橋段,但是通過該片細膩的刻畫,讓我們感受到了這種講感情講人情的必要性,因為在中國這個講感情的社會之中“人情”已經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物質資料”。當然,這只是電影的一種假設而已,社會并不一定亦步亦趨,但藝術不就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嗎?
國產電影的市場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尤其是這種質量較高的影片已屬少見。正如成龍大哥所說的“不要一談到電影就脫口而出《哈利波特》,《指環王》等等,中國也應該有這樣一部片子,那就是《尋找成龍》。”所以中國電影正在朝那一個大方向邁出一大步,這只是其中的第一步,在中國越來越多的電影之中,總要有那么一兩部來撐起中國電影的場面,無疑《高考1977》就是這樣一部可以撐場面的那一部佳作了。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5
看完《高考1977》這部電影時,我的大腦有短時間的空白。
相當感動。深刻體會到劇本里所蘊藏的各種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氣韻,尤其放在1977那樣一個局勢動蕩、人性復蘇的年代,實在不得不叫人嘆為觀止。這部電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從結構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緊實。它的節奏感很好,讓人看來,只想一口氣看下去,舍不得中斷。劇中人物個個鮮活,凸現那個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環境等特性,人物關系也充滿了可看性,人與人之間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輝映,猶如平靜湖面下不斷涌動的熔巖熱泉,動靜、冷熱之間彰顯著人性在那個年代里最本真的東西,實在扣人心弦、耐人尋味。
我想,《高考1977》這部電影,大概是想通過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消息在東北某農場發放前后,眾知青、農場場長以及與這些知青相關的親人們的思想、生活隨之而發生的各種改變,以及在那個年代特殊的大環境下他們之間所產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高考恢復”這一歷史事件在我國近代發展過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義,說明這個改革對于我國近代人才、文化、知識、科技乃至經濟等各個方面的重生、崛起與迅速發展的偉大作用,讓我們再次充分認識到,一個國家的發展不能離開人才、知識、科學與文化的根本思想。一個人,不能沒有文化,沒有知識。一個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識、需要科學。
而這樣好的一個劇本中,自始自終只有一個女主角——“陳瓊”。
陳瓊是一個濃具年代、歷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載了大量1977那個年代、恢復高考這個事件之下含合著歷史遺跡、政治利害關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著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極端因素,是一個典型中國近代社會的因政治、立場、出身、界限等觀念而導致情感、思想陷入極端的悲婉、壓抑的女知青形象。
陳瓊,既純真又憂郁、既可愛又壓抑、既秀美又滄桑、既善良又可悲、既溫柔又古板、既聰慧又自卑、既堅定又彷徨、既樸實又可憐……總之,她是那么的真實、矛盾、壓郁而又厚重。
這樣的好電影,這樣的好角色,再加上這樣好的創作主體——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幾乎可以吸引每一個觀眾的眼球。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么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么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后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6
《高考1977》這部電影拍的很出色,在此影片中前部分笑點很多,后部分十分感人。
此片中每個人性格鮮明,知青形象很吻合當時情形。老遲作為場長沒有多少文化知識,一枚官印整日別在身上。先開始大家都認為他不近人情、霸道,但后來事實證明他是十分仁慈的。老遲年紀大了,又無兒無女,無其他親人,只有這幫孩子,他害怕孤獨,所以把這群孩子留在身邊。但是后來在緊要時刻,老遲發掘了他“父親”的角色。
在高考恢復的第一年,這群年親知青渴望回到校園,回到家鄉,為了獲得報名表,他們開始了與老遲的“斗爭”。通過絕食,還將陳瓊的父親牽扯進來,老遲在這里又一次體現了他的柔情,他讓陳瓊的父親回去了。強子回去報名,才得知要考當地工作地報名,且要介紹信,在他萬念俱灰時,老遲發了電報讓他速回,已給他報了名。老遲又一次體現了他“父親”的形象。
這部電影中,唯一的愛情便是陳瓊和潘志友。兩個人的愛情是單純的,令人感動的。因為沒有摻雜了現今的金錢利益權勢,他倆的愛情是純粹的,因為當是的特殊,陳瓊與潘志友被老遲阻止在一起,陳瓊竟愿意遠遠地看著潘志友,陪襯他,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幼稚的行為,但反而體現了愛情的偉大!他倆彼此深愛,彼此都為對方犧牲。潘志友為了讓陳瓊安心回到考場,不惜與老遲鬧翻,獲得高考申請表。而在將陳瓊送至考場后自己又出來了。他是一個講信用的男人,他答應了陪伴老遲,他并沒有食言。雖然他曾經是個高材生。
陳瓊高考結果非常好,但由于她父親的原因,差點與北大無緣。這時老遲撒了謊,為了他其中的一個孩子。
在結尾中,大家為了高考奔跑追趕火車的場景好感人。這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重要機會,他們在為了命運奔跑,很可惜,并沒有趕上。在他們痛苦至極時,老遲—他們的“父親”出現了!
老遲是一個典型的中國父母形象,不善言辭,表面嚴肅不近人情,實際上卻是鐵漢柔情,體貼關懷。
這部影片中感人的地方太多太多,扣人心弦。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7
前幾天我去電影院看了《高考1977》這個電影。看了之后,感動頗多。
那個年代,想讀書是多么的困難,不讀書就只能永遠留在農村種地,無法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無法去實現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識分子,落魄到那個地步,真的很可憐,這也是十年內亂帶來的惡果之一。幸好鄧小平同志積極提出恢復高考,那些想讀書的青年人才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價值。
劇中最令我感動的地方就是當他們得知可以參加高考之后那種激動,那種對知識的渴望。我們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卻沒有那種對知識的渴望,上學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談到高考更是怨聲載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這部電影,你也許會喜歡高考。雖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點,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適合我們國家的選拔制度。試想一下,如果現在還是當年那種的推薦制度,上大學要靠政治背景,我們現在多少人還能上得了大學了?所以,我們每一個大學生都要珍惜現在的機會,好好利用大學里面的資源,盡可能的去多學習科學知識,為我們的祖國,為我們自己的未來奠定好基礎。
電影里面的愛情也讓我思考了很多。陳瓊愿意等,但是現實很殘酷,每個人都要面對,他們面對的就是那個時代的保守觀點。現實社會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起就在一起,想分就分,想要找到電影中那個年代純真的愛情,真的太難了。
最后要說的就是導演和演員的出場。孫海英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個演員,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感動了很久很久。周顯欣,很漂亮,對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這種新演員,希望可以走的更遠啊。
希望以后這種組織看立志電影的活動可以更多,更好,讓我們大學生活可以豐富些,讓我們思想可以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膚淺了。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8
從未想過,自己竟會哭得這般這般稀里嘩啦,看來從內心深處我還是老媽說的感性動物,見不得感人的東西,不過,在看這場電影的時候,仿佛自己也回到了那個時代,我看過很多回顧那段時光的影片,更從父母口中多少聽出了斷斷續續,或感人或滑稽的故事。但不知怎的,這一次卻難擋我奔流的淚水,呵呵,好沒有男子漢氣概的話。
故事的主人翁是一群60年代,響應黨的號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當時間一晃11年,家鄉成為了回憶,自己的遠大抱負變成了腳下一片一片的黑土地,現實和理想的強烈反差,被每日麻木的生活所掩蓋。但當恢復高考這一消息不脛而走時,故事的主人翁們如同見到了陰霾中突現的陽光吧,通過各種手段,排除萬難終于參加了高考。
與同類作品相比,似乎難免俗套,但故事中最讓我感動的,卻是其中主人翁們對于上大學幾近瘋狂的向往、父親與女兒之間親情、男主人翁與女主人翁之間的愛情以及朋友之間的友情在那個時代的表現。
在其中,我感到了,父親心中對女兒深深的愛,那是一種可以犧牲所有去挽留的愛,也看到了,那個時代,父親的無奈和悲涼,特別是看到父親和女兒在門里門外的對話時,已難忍眼中的淚水。在那個淡化人性的年代里,人和人之間最原始的感情,都無法滿足,再談什么理想和信仰,就都沒了底氣。作為一個男人,讓自己需要保護的人,忍受苦難,對于一個男人來說,是最大的痛苦。
11年的等待,是不愿再等一分鐘的渴望,我感受到了那份渴望,所以熱淚盈眶。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9
很早就知道這部電泡茶水影了,下載了也很長時泡茶水間了。一直放在電腦里泡茶水沒看。今天終于有機會泡茶水在話,這是 一部優秀的泡茶水話,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也是一部非常大膽的電影,因為涉及政治,涉及敏感時期,涉及動蕩年代。但是無論怎么說,難掩她的優秀,深刻,真 實,感人。
一個動亂的時期,一個荒唐的年代,人人自危,生怕哪句話不小心就成了政治犯。即使這個年代已經畫上了句號,但是僅隔一年,不論中央還是 地方,恐懼的慣性仍然驅使著人們按照以前的方式生活,根深蒂固的思想仍然凌駕在人性之上。任何人都不能否認,毛澤東的造神運動很成功,甚至隔了幾十年,到 了現在,仍有人深深的擁護者毛主席的一切。但是,但是,僅隔一年,鄧小平敢于提出恢復高考制度,我不得不說,鄧小平是一個偉人,睿智,大膽,敢作敢當,敢 于向權威挑戰,不知道小平同志當年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但是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回報的,不知道他的這一舉動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變,就像當 初的上山下鄉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一樣。
一個動亂的時期,一個荒唐的年代。人性的泯滅與光輝并存,思想的脆弱與激情交織。政治壓力的強大--強大到 泯滅父女親情,強大到摧毀男女愛情,這兩種人世間最偉大最真誠的情感--是無法估量的。但是人心未死,最起碼代表 著未來的年輕人的人心未死。也許死過,但是他們就像冬天的草籽一樣,一遇到春風照樣生根發芽然后沐浴著陽光雨露瘋長。不錯,人心未死,只是冬眠。只有少數 的頑固派仍然固守著那個已經過去的錯誤的成規自以為是的指導著自己的和別人的方向。當然最后,頑固派也蘇醒了。不是屈服,是真正的蘇醒。也就是說,只要是 正確的。人們總會去相信。但是錯誤的。再強大也會被歷史揭開。毋庸置疑。
當人心被壓抑久了,他們在相當長的時期看不到希望,以為一輩子就這樣過去 了的時候,給他們哪怕一點點的希望,就像緊閉的大門突然打開了一條細細的小縫,透出了一絲光亮。那他們也會毫不猶豫的抓住這一丁點機會。就像救命稻草一樣 死死的抓住,因為壓抑的心靈需要解放,生活需要改變,命運需要爭取。這時候,對于歷史來說,進步便產生了。而且,在沒有其他的選擇和誘惑娛樂干擾的時候, 不論這個機會是否適合他們,他們都會為了這個理想勇往直前,義無反顧。因為這是改變的唯一方法。
但是現在,當選擇很多的時候,人們迷惑了,迷茫了,不知所措了。并且開始攀比了,這山望著那山高了,痛苦了。其實,何必呢?做一個傻子,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不一定不會成功,但是肯定不會痛苦。就像許三多和阿甘一樣生活,有何不好?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0
昨天晚上看了電影高考1977。
199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這過程中小根寶不幸的死了。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所感動。支持所有的人去參加高考,而且在他們有困難的時侯,還幫助他們。雖然求學的過程是曲折的。但是最終的結局是完美的,有的人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學。
現在高考已經持續了30幾年。有許多人通過高考進入自己理想的大學。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么的好,復習的資料又是那么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這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大學,再找到一分好的工作。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后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1
一次,學校組織我們全體同學去看一部電影,名叫《高考1977》。
這部電影主演有:潘志友、陳瓊、張國強、老遲、陳甫德。影片描述了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他們足足等了十一年,當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是,要去參加高考的人,必須要有推薦表才可以。所有的人都在爭取著推薦表。雖然,在矛盾中被推上風口浪尖的小根寶因為意外事故不幸死亡。但是老遲最終被他們的毅力深深地感動了。1977年12月10日,孤獨地坐在考場外的老遲等來了拿著填滿考卷卻沒有上交的潘志友……想留下的終究會留下,而想離開的,無數像老遲這樣的“主任”再也不會動用他們的公章設置障礙了。最后,老遲看到了這么多人考上了大學,欣慰的笑了。
這部影片告訴我們許多道理。現在的我們復習時,環境是多么的好,復習資料又是那么的齊全。然而,現在有的人復習的熱情卻不像以前。我們是否應該反省一下。我們讀了那么多年的書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將來考上理想的大學,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完成自己的人生夢想,為了身邊的親人和朋友,為了自己,為了這個社會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讓自己的人生盡量沒有遺憾,少留遺憾,不是嗎?如果我們現在整天的無所事事,那等到高考成績下來時,我們就會后悔莫及了。所以,我們要像影片中的人一樣,不畏任何的艱險和困難,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2
3月30日晚,我在圖文400報告廳觀看了新片《高考1977》,看完后,我感慨頗深。我覺得,不論是當年的知青還是現在的我們看了此片都會被深深震撼,任何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未來的生活而奮斗過的人看了都會為之感動。
影片講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復以后,為了考上大學而共同奮斗、相互激勵的故事。盡管過去了30年,世事變遷,不過,作為和他們一樣奮斗過的人,我們就很容易理解當時的他們為了高考所做出的種種“不可思議”之舉:偷偷鉆進貼了封條的圖書室偷書;深夜不睡覺,靠著煤油燈的微弱光線復習數理化;爸爸為了女兒,不惜千里迢迢從上海趕到黑龍江送去復習資料和“證明”;反抗農場革命委員會提出的“報名資格考試”甚至集體絕食;為了趕到縣城參加考試,在冬日早早起床,在去火車站的半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便索性跑到火車站,一路艱辛,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打氣、相互攙扶、相互支持——這也算是他們為了打高考這一硬仗而艱辛準備、復習的一個縮影吧。他們這樣做的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為了上大學,為了將來過上好日子,為了改變他們的自己命運、整個家族的命運——這是沒有年代差異的,甚至我相信,如果我們也處在那種環境下,我們也很有可能會很自然地做出和他們一樣的行為。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話,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這一句話不禁讓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讀大學,究竟讀什么?》我們究竟是為了什么才跨入大學之門,開始大學人生?一個機電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操作、維護一臺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學生操作得更好;一個外語系畢業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將長篇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賣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比大學生說得更地道;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借幾百萬一臺的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生在積累若干年經驗以后,照樣可以拿手術刀,古代中醫更沒有掌握現代醫學知識,但是照樣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藥方并保證藥到病除。所以我覺得,進入大學,學習書本的知識并不是大學的全部,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一種主動的、高效的、獨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被動的、機械的、人云亦云的記憶能力。社會需要的也正是大學生這種系統分析的能力。不管在什么行業工作,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紛繁復雜而且瞬息萬變的,如果沒有系統分析、獨立思考的能力,就算把所有的書本吞進肚子,就算大學期間每次期末考試得第一名,也絕對不可能在工作中脫穎而出。
但是反觀現在的我們,客觀物質條件比當年好了很多倍,大學也經過多次擴招,可以說,如今考大學的難度已經遠不如30年前,競爭激烈程度也小了不少,但是和他們相比,我們似乎少了些什么——我們沒有他們當年讀書時的學習勁頭。可能有人會說,時代不同了,但是,追求知識的精神,我認為永不過時,學會學習的能力,我認為永遠都很重要。就拿我們身邊的事情說吧,早晨為了貪睡不肯早起,上課遲到還帶著剛從食堂買來的早餐;上課不專心聽講,和自己的女朋友發著短信,甚至女友就坐在自己的旁邊;覺得昨夜睡得還不過癮趴在桌子上“補覺”,或是壓根兒忘了還有上課這回事兒,在床上繼續和枕頭“親熱”;下課了作業相互拷貝解決,或者是直接忽略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宿舍里垃圾遍地,一腳踩上去感覺猶如太空漫步,一進門異味撲鼻;煲電話粥,每月比誰的通話清單更長;晚上業余時間與電腦為伴,或“魔獸世界”,或“夢幻西游”,或聊QQ泡美眉,到了熄燈時間還要靠著筆記本電腦的電池再撐上兩三個小時——這也是科技的進步啊;到了期末臨時抱佛腳,進了考場還夾帶著小紙條,或者左顧右盼,交頭接耳……這就是現在一些大學生真實的大學生活。30年間,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物質生活的確豐富了很多,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上大學”三個字的內在含義——為了將來能夠獨立的解決問題,更為了修身養性,培養自己的人格。如果整天都是這樣頹廢,那就是在浪費父母的金錢,浪費老師的精力,浪費國家的資源,更是浪費自己的未來,怎么說都說不過去。我也想奉勸這些人能夠浪子回頭,別和自己的未來開玩笑,哪怕是上帝也開不起這樣的玩笑吧。
這就是我看《高考1977》這部片子之后想到的。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這部片子故事情節波折、人物形象鮮明、線索主次分明、表現手法新穎,更值得稱贊的是,它從一些小人物身上著手,反映了恢復高考制度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一部不錯的弘揚主旋律的勵志影片,我覺得若它能走進中學校園,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3
今天下午,我們興高采烈的去體育館看電影——《高考1977》。
電影開始了,剎那間,體育館里鴉雀無聲。
這部電影是講,一些知識青年耽誤了高考11年后,終于等上了高考。可是他們沒有復習資料,他們只好去書院偷了些書和資料……
他們懇求廠長能給他們一次機會去參加高考,可是,廠長拒絕了他們的要求,還找借口說要進行一次小測試,要是通過就能去,如果沒通過就從此不要再提高考。有些人為了高考絕食進行抗議。一次,裝喇叭的時候,強子在下面看著,上面的人喇叭沒拿穩,突然,喇叭掉了下來,小根寶為了救強子,犧牲了年輕的生命!是這件事使強子奮發圖強要考上大學,否則他覺得對不起小根寶。他們為著自己的夢想一直拼搏著。廠長最終被他們所感動了。后來,他們乘著車子在趕往高考的路上,突然,車子壞了。為了不耽誤一分鐘,他們趕快跳下車拼命笨向火車站。有些人,在途中跌倒無法趕到火車站,去參加高考。無情的火車站長,不肯多一分鐘來等待遲到的人們。正在這時,他們的廠長出現,他們感到喜出望外,廠長把他們送進了高考的殿堂。最后,他們沒有辜負廠長的期望,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大學。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看了這部電影,使我懂得了要珍惜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4
今天下午,老師帶著我們到體育館去看《高考1977》這部電影。
1977年是高考恢復的一年,也是給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1977的高考是改變個人和國家命運的趕考。在1977年之前,許多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山下鄉。在那種條件下,沒有任何的復習資料,但是,人們的復習熱情沒有因此而減少。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面對高考恢復時,所發生的事。
在影片中,當人們得知高考恢復時,所有的人似乎都看到了希望。但是,在他們乘拖拉機的時候,拖拉機卻熄燈了,無法前進了。他們只好跌跌爬爬地往火車站跑去,過程中有兩個人精疲力竭了,只好停留在原地,等待著其他人考進大學的消息。他們這種精神使我感動,也值得我們學習。
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多么美好,而他們這些知識青年為了考大學要經歷這么多的坎坷,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上一代為我們創造的幸福,好好珍惜這么好的學習機會!為將來考上理想中的高等學府而努力!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5
對上影的這部國慶獻禮大片《高考1977》早有耳聞,故事內容大概也能想象一二。只是我一直有個疑問,影片反映的是我們上一輩的經歷,表達的是我們上一輩的情感,作為80后的學生,一沒有經歷過廢除高考的大悲,二沒有感受到恢復高考的大喜,在我們的腦子里高考多半都是不堪回首的記憶,我們為什么還要看《高考1977》。
今天有幸提前看到這部《高考1977》,頗有收獲。對我們上一輩的人來說,也許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青春,看到自己從苦澀到收獲的心路歷程,憶苦思甜,百感交集。在影院里,劇情的每一波潮起潮落都能激起許多在場觀眾的強烈共鳴。我卻從中找到一個迥異于世俗觀念的平民英雄,影片中所反映出來的那些現今社會稀缺的品質和精神,亦讓人覺得彌足珍貴。
影片里,墨守陳規,固執己見的老遲并不那么討人喜歡,他利用組織給他的權力,對知青們的報考橫加阻撓,他不近人情地拆散陳瓊和潘志友,他近乎自私地想把自己器重的年輕人留在深山老林……看上去他是那么的冰冷無情。然而我更愿意相信,這并不是他的錯,從頭至尾,老遲一直是令人敬畏的。
我們都在感慨,恢復高考,挽救了一大批人的青春,但這并不包括老遲。老遲的青春在哪,就深埋在眼前這個冰天雪地的農場中,他埋藏著老遲對這個國家的深沉熱愛,他承載了老遲默默耕耘的青春歲月。當知青們金榜題名,載譽返鄉,也許只有老遲留守這片土地,就好像一個執著的父親,為孩子們的成長而欣慰,不舍的還是那份辛勤耕耘的事業。
他執著于自己的信仰,執著于國家的事業,任勞任怨,不計得失。他信任潘志友,為了他的前途和農場的未來,他不惜破壞潘陳兩人的感情,對大家的報考百般阻撓,也是懷著一顆樸素的事業心,“都走了,誰來建設農場?”且不提是否耽誤來他們的前程,這種一股勁扎進事業的精神,也只有存在那個年代。
況且,得不到上學機會,也許會耽誤一些年輕人,但誰又能說在祖國的最需要的地方默默奉獻一生始終耽誤呢?除了老遲,令人動容的還有潘志友,想比那些追求自己理想青春無悔的考生們,肯犧牲自己一輩子扎在農場的他,更有理由贏得我們的尊重。
在老遲和潘志友身上,我們找到的是業已稀缺的一種精神,那種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那種舍己為國的犧牲精神。
另外一方面,《高考1977》也引發了一些人對高考制度的新一輪討論。
現行高考制度的種種弊端在今日的社會環境下逐漸顯露出來,無論學生、家長還是老師,抑或是所謂的教育專家,挨得上的挨不上的都來插一句嘴,“高考制度”大有直逼“中國足球”的歷史地位之勢……無論爭議幾多,然則高考在當下仍是一個相對合理的“最不壞”的選拔人才的制度,而用高考在當今社會條件下面所暴露出的缺陷來質疑甚至否定恢復高考的歷史意義,其不合理性是顯而易見的。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6
1977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那年我父親參加高考,考上了大學,成為家族里、也是村里的第一個大學生,奶奶為此高興了很久。三十一年后的2008年,我參加了高考,考上了大學,成為了家里第一個女大學生,奶奶再次為此高興了很久。今年已是2014年,我研究生快畢業了,我的小表弟即將參加高考……三十幾年間,電腦從傳說變成了日用電器,父親從意氣風發的帥小伙變成了退休的老爺爺……一切都發生了巨變,唯一不變的是——高考仍是全民主題。
六月,是屬于高考的。
我多次聽父親聊起過他高考經歷,那時連高考是什么都不知道,直接卷著個鋪蓋就去了考場。老師們都是剛從各地“收集”回來的,別說復習了,連工作狀態都還沒找回來。學生都是靠自己,匆匆看幾本教材,就上戰場了。相比之下,我真不知道我們這一代是幸還是不幸,高三一整年的試卷轟炸、題海無涯,早已讓大家變得疲憊不堪。后來我媽總愛說,從沒見過我那么淡定過,淡定得不像一個十七歲的孩子。現在想起來,其實那不是淡定,而是麻木了。
我的高考是兩天,第一天上午考語文,下午考數學;第二天上午考文綜,下午考英語,整個過程都非常順利。直到第二天下午考英語,積蓄已久的壓力才掙脫了心理素質的控制,通過生理的不適來抗議——我整整吐了一個中午,一直到進考場之前。自那以后,每次有重大的考試,都會伴隨著腸胃的不適。參加研究生考試,四場考試,每次都是吐完了再進考場。這也足以證明,高考并不是我目前為止的人生中最艱難的考試。
考完最后一科,我居然完全沒有參加了高考的感覺。走出考場,恍惚覺得剛剛結束的是一次再普通不過期末考。我反復問我媽,“我真的考完高考了?”一路問了三次。我媽當時一定以為我已經傻了,只是沒說出來。
直到第二天那種考后綜合征才開始逐漸清晰,一邊是突然大解放的無比喜悅,一邊是焦急等分的寢食難安,那樣的日子持續了差不多半個多月,煎熬,并快樂著。
說起來高考是兩天,其實它蔓延了一整年。從步入高三的第一天開始,我們就像一群被趕上了起跑線的羊群,班主任和各科老師一起,哪怕是用鞭子抽也得把我們一個個趕到高考,當然,能不能走到,看個人。
高考前四個月,我的同桌對我表白了,拒絕,然后少了個朋友,多了個仇人;高考前三個月,數學一模考得一塌糊涂,跌落最低谷,跌破了班主任、老爸和我的輔導老師的眼鏡,還好沒有跌破自己的意志力;高考前兩個月,二模考試回到了正常水平,這才擺脫了班主任長達一個月的嚴密監控;高考前一個月,地理成績突飛猛進,地理老師第一次知道了有我這么個人的存在……高考前一個星期,大家都收拾東西回家待考,我和幾個好友在空空的教室里,坐了一個晚上,在黑暗中,聊著之前不曾說過的秘密,互相打氣……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7
“高考1977”是最近熱播的一部電影,乍一看電影名字,以為是一部為經歷過那場重大變革的人而準備的電影,但在觀看過影片后,才發現他也是和咱們這樣的年輕人看。
影片講述了一群因上山下鄉而被耽誤了11年領悟的知青在1977年鄧小平復出后,經歷了恢復高考這一重大變革使他們燃起了要回家鄉,要有完美生活的期望。體現了那時候知青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對領悟的熱情。
“高考1977”是一部歷史題材的勵志電影,那些知青們為了能夠高考并且透過它而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也感染了劇場里的所有人。劇中的高潮部分,呢群知青為了追上火車發瘋般的追趕那段深深感染了我。他們追得不知是火車啊,更是夢想,更是未來,而咱們此刻這一代人生活條件好了,教育設施好了,但是咱們對領悟的熱情卻漸漸的缺少了。呢種為了理想而發奮打拼的精神不正是咱們卻發的嗎?無論在什么時候,這份對領悟的熱情都不能少啊!
這次期中考試失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復習是不夠認真,不夠專注,不夠有拼勁!看了電影之后,我著實受到了教育,我決定領悟呢些知青們在知識的海洋中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向著理想進發!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8
在影片的最后,潘志友(王學兵扮演)提前離開考場,放棄高考,連老遲都覺得意外。潘的理由是留下來和老遲一起建設農場。即使現實中真的存在這樣的人物,這種人物也不具有典型性,更何況這違背了整個影片的邏輯。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扎根建設農場,難道就不能去讀大學了嗎?讀了大學掌握了科學知識,不是能夠回來更好地建設農場嗎?中間不就離開三四年的時間嗎?所以,編劇設計潘的這個舉動也是為了塑造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結果反而破壞了影片的真實性,損害了影片本來的教育意義。
導演對于老遲(孫海英扮演)的臺詞不斷引起笑場覺得難以理解。實際上,老遲讓孫海英來扮演是個敗筆,或者說孫海英刻意假裝出來的拿腔拿調是一個敗筆。
老遲這個人物本來應該是很出彩的。老遲的轉變也是有鋪墊的,被陳瓊的父親(趙有亮扮演)訓斥;愿意讓潘報名高考,卻拉不下面子,于是把圖章扔在潘的桌子上,讓潘自己在報名表上蓋圖章;小根寶死后沉痛的表情,大喇叭從此停止廣播,等等,其轉變還是有邏輯、有基礎的。
老遲應該是一個沉默寡語的人,但一字千鈞,不容置疑,不容挑戰。少言,反而能夠產生一種懸念,一種無形的壓力,人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不知道他下面會做出什么舉動。這樣反而能夠體現組織在生活中的巨大存在。但現在一個喜劇式的趙本山式的演員破壞了這種意境。
中國電影中精彩的對話不多,還不如情景喜劇和小品里的密度高。《高考1977》同樣如此,只是在最后,才出現了幾句精彩的臺詞:“如果是你的女兒,你敢不敢(私刻公章)?”“我敢!”“我也敢!”
好的臺詞,來自對生活的觀察、積累、精練和升華。趙本山的魅力就在于他在不動聲色之間說出的話充滿了生活的真諦。這源自他長期扎根基層的積累。在春晚上,相聲演員一字一句地說出一段段從網上抄來的俏皮話,然后滿臉期盼地看著觀眾,惟恐他們不笑不鼓掌。看著這種景象,真為中國的相聲演員悲哀。
專業人士有一種清高,對非專業人士的批評很不屑,觀眾看不懂,就抱怨觀眾水平低。實際上,電影做出來是給大眾看的,不是給學過電影理論或者研究電影的人看的。中國的電影人如果仍然自命不凡,脫離大眾,那么拍出的電影將永遠不會好看。實際上,中國電影里的一些問題,其原因是電影制作者已經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邏輯和審美情趣,所以他們自以為符合邏輯的、美的東西,大眾卻認為不符合邏輯,不認為是美的。
在座談會上,有人提出,電影在制作過程中,應該邀請觀眾代表參與評論,及時修正,以免最終產品出問題,遺憾終身。實際上,廣告片的制作,就是始終密切“聯系群眾”的。在策劃之前,要進行市場調查,在創作過程中,也不斷請消費者代表來看,提意見,并做相應修改,以避免做出失敗的廣告。電影和電視劇產業也應該轉變觀念,向廣告行業學習。
座談會上很多人對《高考1977》做了評論。但是和“兩會”中的代表委員們一樣,十分鐘發言中前八分鐘是歌功頌德,后面兩分鐘才說點干貨。中國電影要發展、要進步,電影評論的風格首先要改變,直接說干貨,至少應該用八分鐘或九分鐘的時間說干貨。
汪總策劃在座談會上說:“我們就是來聽意見的,不解釋。建議主辦者把今天的討論發言批評全部上網。”我看江導演也是真心想聽批評意見的。這樣很好。中國電影人應該清楚,他們的競爭對手不是國內同行的作品,也不是境外拍攝的商業大片。而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電影。地攤上的電影光盤只要三四元一張,全世界所有優秀的影片都能夠找到,不僅有商業片,更有很多藝術性、思想性、歷史知識性、攝制技術性俱佳的影片。中國的電影觀眾已經被這些光盤訓練得很有眼光和品位了。
中國電影人不要怕有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影片沒有人要看。賣光盤的小販賣這些影片,就說明它們有市場。如果這些影片沒有市場,盜版者就不可能大批量地去復制生產。
中國電影界也不要把“主旋律片”看得很神秘。實際上外國很多大片都是主旋律片。《拯救大兵瑞恩》的情節是:美國政府規定:當來自同一家庭的兒子們在戰場上犧牲得只剩下最后一人時,他就可以退役回家,以免父母膝下無子之痛。為了使瑞恩能夠平安回家,其他戰士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保護他。這樣的影片不是在大力頌揚美國人鼓吹的“人高于一切”的價值觀嗎?這不就是一部主旋律片嗎?
實際上,人類的進化過程同時也進化出了是非觀。這種是非觀是無法顛覆的,深深地扎根于每個普通人的心靈深處。即使備受壓制,即使只有少數人在堅持,它仍然會永久地存在下去,只要環境一合適,它立即就能夠發芽開花繁衍,重新占據主流價值觀的位置。這種是非觀就是主旋律。電影的制作者回到民眾中去,藝術地、戲劇性地把這種是非觀表現出來,即使沒有“主旋律片”的帽子,它仍然是主旋律影片。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19
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參加高考似乎是順理成章;而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人來說,卻更像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電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這段歷史,敘述了特殊歲月里的激情。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主要講述一群在東北農場下鄉的各地知識青年,在恢復高考的消息傳出后,沖破重重阻力參加考試最終改變命運的故事,生動地演繹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樂悲歌。“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偉大得多!”影片中的這句話,是對這場變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義所在。
影片一開始,小根寶的扛包爭取回家名額的戲,就已經把觀眾帶入特定的歷史氛圍中,而為爭取報名的權利,知青不惜絕食抗議;為了按時趕到考場,男女知青們在雪地里拼命追趕火車……這些令觀眾慨嘆不已,并潸然淚下的感人場面,不僅觸到了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們的深處神經,就是現在的年輕觀眾,也能從影片精心營造的歷史氛圍得到觸動和啟示。
影片的細節部分處理得十分精細。去考試的路上,知青們乘坐的拖拉機拋錨了,男男女女只能在障礙重重的山林里飛奔著趕火車,有人摔倒了,很快被拉起來;有人摔傷了,就一把推開趕來幫忙的人,哭喊著為前行者送上祝福……長達幾分鐘的奔跑鏡頭,看得觀眾眼中都閃著淚花。
影片中更多積極陽光的力量,作為觀眾也一直被感動著。因為有組織“老遲”,他思想正、黨性強、組織性和紀律性高,但更重感情,被年輕人的那種執著的熱情所感染;因為有北大荒知青們的熱情,他們友好、團結,純潔的友誼也許是支撐下去的理由;因為還有父女情,為了給女兒送高考的復習資料,父親從上海趕到黑龍江;因為還有愛情,在那么荒涼的土地上,還看到了不可多得的愛情,是多么的難能可貴,而且那種愛是那么真摯奔放。
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是權威的化身,在北大荒經歷了大半輩子艱辛生活的他,其嚴肅、保守的言行作風已深入骨髓。他隨時隨地將公章揣在身上,因為“一個章子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他是對農場懷有深情的退伍老兵,他愛腳下這片土地,因此千方百計阻止知青回城;同時,他又具有父親的情懷,最終為知青們打開方便之門。
《高考1977》完成了導演30年來的一個心愿,除了跟共同經歷過的人尋找那時的回憶之外,影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說教的電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告訴觀眾銘記過去的艱辛;其實這是一部積極的電影,讓觀眾在面對壓力時,一定不要絕望,要用信心和勇氣戰勝困難。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20
看完《高考1977》,一句話在我耳邊回響,“解放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當文革尾聲解放高考的消息傳來,黑龍江農場里的這群孩子在燃燒的桔梗中眼睛濕潤,想著這一刻已經在無數個日夜里消磨,險些淪為泡影,終能在跌跌撞撞中到來。
這是一個時代的縮影,這是一群人的故事。處于改革開放時代的我們,如何能想見,在40年前,中國的大地是怎樣的光景,又如何能想象,在大地上耕耘的兒女是面對如何的閉塞與艱辛。文革的主旋律在我國的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這一筆無法視而不見,更無法輕易抹去。對于現在的我們,感受到的是令人瞠目結舌的歷史,可是在當時,卻是真真切切,深入骨髓的現在。
我一向覺得我們無權去指責一個時代,因為站在現在去面向過往,永遠沒有歷史的真實,有的只有無限接近真實的可能。既然不是絕對的真實,又何必過多的糾結于歷史的事實,只需要去還原歷史的情境,去分析時代對人這個主體的影響。人本主義總是第一位的。
電影里展現了知識分子對知識的無限渴望和外界對于知識的無限封閉,兩種無限交織,表現為一種內心的訴求和外界的壓制之間的強烈碰撞。個體就是沒有能力去掙脫的困獸,內心充滿了對自由的渴望,可是無奈卻被壓抑在時代的囚籠之中,或是奮力反抗,或是努力掙扎,或是放棄自我。因而困獸在時代下,或是高歌猛進,威武不屈;或是以退為進,尋求機會;或是自暴自棄,鮮血淋漓。
或許很多人看了這部電影會抱怨時代的殘酷,感受到文革對于一代人的摧殘,痛恨這個沒有自由、沒有自主權,完完全全上綱上線的文化專制時代。但是對于我來說,沖擊力最大的還是在這個時代中,個體的生存狀態。影片中小根寶可謂被時代摧殘的一個典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黑暗中生存狀態的一種集中體現。他在以組織為上的時代,得不到組織的重視,在組織捆綁下沒有自主權,感到無力,一度要用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生存的價值。在自由之光擠進黑暗的節點,他又一次想要自我了斷,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勇氣來擁抱自由,來與其他人平等競爭。我想沒有經歷文革,他會是一個小有成就的學問人,至少是一個積極地安分平和的人。但是黑暗之光的籠罩之下,無處逃遁。他內心無力支撐這種以組織為上的不平等,卻又漸漸地習慣了自己被漠視、低人一等的地位,背沙袋的失敗對于他來說就像是又一次將自己鼓起的希望摔碎。在黑暗中漸漸模糊了自己的價值,因而在光明來臨之時,也就失去了斗爭的勇氣。這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因為無數年輕的孩子、有為的青年、有思想的大家都被黑暗籠罩,傅雷夫婦、老舍、少奇,無數名字都被時代的洪流淹沒,被黑暗的浪潮撕扯。狄金森曾說過,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太陽。這些閃耀在歷史長河中的人不是不曾見過太陽,而是被黑暗遮住了雙眼,看不見光明重現的可能。這是時代的損失,更是每個個體對自己價值的褻瀆。
或許在這里說以退為進有些不合時宜,說要學會有彈性地生活有點隔靴搔癢,但是人自己的價值不是由社會整體的光明與黑暗賦予的,而是自己賦予自己的。一個懂得生存的人,才是一個懂得對自己負責的人。曾經會覺得在黑暗中一槍了結自己也不愿去蹚這思維的渾水是一種高尚而自持的選擇,但現在想想,其實在必要的時候懂得以退為進也是一種生存的姿態。就像電影中的主人公,能屈能伸,但堅守自己內心的底線。說到底,個體與大環境的關系絕不是單方向的。封閉的大環境下,每個個體都變得閉塞而沒有活力,但是,也正是習慣服從的每個個體喪失了獨立,導致了自我封閉,最終促成了整個社會的不自由。后者或許能夠給我們更多啟示。我們面對開放了的信息多元的社會,是充耳不聞,還是偏聽則明?若說那個時代是對知識的顯性壓制,那么當今則是對于信息的隱性剝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句古話倒還是持久適用的。
影片不見得拍攝手法有多高超,這本身或許僅僅是一個時代的回望,展現了某些我們難以想象的環境與文化。但僅是身歷其境,便能感受到世事艱辛,還有當今社會的改頭換面。那個時代雖然已經過去,但個體生存的尊嚴與價值,卻是永恒的命題。
愿每一個思維的個體,都可以持久地掙扎于時代的囚籠,做自己的主人。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 篇21
《高考1977》以1977年恢復高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生動地再現了30多年前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一群知青在得知高考制度恢復后,為了考進大學繼續學習而相互激勵、共同奮斗的故事,生動地演繹了一段知青生活的苦樂悲歌。“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要重要得多、偉大得多!”影片中的這句話,是對這場變革最好的注解,也是影片的意義所在。
讓我印象最深的畫面是這群知青們拼盡全力追趕火車去高考的鏡頭。他們為了參加考試,在冬日早早起床,坐著拖拉機去火車站乘坐開往縣城的火車。半路上拖拉機壞了,他們便索性去追趕即將到站的火車。一路上翻越深山雪嶺,充滿艱辛,他們相互鼓勵、相互打氣、相互攙扶、跌倒了再爬起來,竭盡全力、不顧一切地奔向疾馳而過的火車。他們追趕的不僅僅是一列趕往目的地的火車,更是一列趕往未來趕往希望的時代列車。這是一次改變人生命運的追趕,是一次讓青春變得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追趕,更是一次讓中華民族崛起的追趕!
影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一部說教的電影,也不是一部沉重的電影,告訴觀眾銘記過去的艱辛;其實這是一部積極的電影,讓觀眾在面對壓力時,一定不要絕望,要用信心和勇氣戰勝困難。
【電影高考1977觀后感(精選21篇)】相關文章:
電影《雷鋒》觀后感(精選20篇)03-07
《畫皮》電影觀后感03-17
電影上甘嶺觀后感03-16
小飛象電影觀后感03-15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06-26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06-26
電影《大國糧倉》觀后感(精選29篇)03-11
電影《綠皮書》觀后感03-08
奇跡男孩電影觀后感想03-07
埃及王子電影觀后感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