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覺醒年代》觀后感

時間:2024-06-19 14:08:57 嘉璇 觀后感 我要投稿

《覺醒年代》觀后感(精選40篇)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覺醒年代》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覺醒年代》觀后感(精選40篇)

  《覺醒年代》觀后感 1

  在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寒假,我觀看了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使我的內心無比的激動,想到里面的人物我就感到回味無窮。

  《覺醒年代》講述了新文化所處的那段時代的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展示了100年起中國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的'不斷追求真理并且慢慢摸索,摸索著就中國的道路。五四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五四運動拯救了民族危亡,捍衛了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這是一條當時中國唯一的道路,也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不懈努力和奮斗。

  在這部劇中,我最喜歡陳獨秀這個人物。因為他在《《愛國心與自覺心》中發表:“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恒亡,國無自覺心者,其國必殆。二者無懼,國必不國。”所以青年人要把“愛國”二字鐫刻在心間,流淌于血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報效國家。

  作為21世紀的新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學為本,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培養自己報效國家,社會和人民,在其境中體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五四運動的精神綻放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讓復興之路在新的無數青年腳下越走越長。

  《覺醒年代》觀后感 2

  《覺醒時代》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優秀電視劇目、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制。

  該劇主要以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為貫穿,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講述了覺醒年代社會風情和人生百態。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胡適之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為基本敘事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為輔助線,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深刻地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和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歷史必然性。

  讓我感悟最為深刻的不是思想家革命家的激情演講,而是那一個個不經意反映出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生活的畫面。孩子們就坐在泥濘的路上,與坐在車里,手里拿著燒餅的富家少爺、小姐截然不同。一個婦女高叫著:“賣孩子、賣孩子。”他們興許是被拋棄了,又或許是被這可惡的'人販子拐走了。還有那些官兵斬首后,一個又一個的婦女拿著饅頭、花著錢、蘸著人血,可笑地以為自己可以拿它救活自己的孩子。除了愚昧和無知,貧窮也是他們迷信的根源。

  但好在,有了這些革命青年,我們的中國“活”過來了,不會再有人相信這種荒謬至極的救治方法。雖然現在中國已成為了數一數二的大國,但我們仍要牢記歷史,為我們的新中國做出貢獻。

  《覺醒年代》觀后感 3

  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題記

  看完老師布置的12集《覺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筆來,想在此寫寫自己對這部影視劇的評價。覺醒年代是由于和偉,張桐,張晚意等一批沒有流量的老戲骨主演的,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沒有營銷,沒有熱搜,沒有詞條,就是這么低調的,過了十多天,沒有說教,沒有無聊,沒有為了獻禮而拍攝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陳述那段歷史,那段崢嶸歲月,講述她從何而來,又為何而來?

  查找《覺醒年代》相關背景資料時,網頁上各種聲音眾說紛紜,有說其演的不好,有說不符合歷史的,這些都僅是表層的。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僅看一眼就這般評議它未免也太過跟風了吧,經典就是經典,毋庸置疑,在我看來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們全國上上下下的人都細細揣摩的影片。

  《覺醒年代》劇如其名,講述的是從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到中國紅船革命之間近十年的歷史,短短十年,喚起了中國這沉睡了數百年的巨龍。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胡適,蔡公,魯迅等人成為這期間中國人思想之啟蒙,他們共同經營著新青年雜志社,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他們是光,照耀著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會終于覺醒了。

  看劇的過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細節所打動,李大釗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講話,“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一群日本留學生中斬釘截鐵的他似乎象征著中國的意志。還有一幕尤為感人,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謀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襤褸的他和弟弟卻要看人眼色,飽受折磨,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著兩三大袋糧食沒站穩,倒了下來,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鮮紅的血印折射出當時社會之腐敗,處處充滿酸臭味的吃人社會,平民老百姓過得連牲畜也不如,延年和喬年啃著發了霉的干窩窩頭,身為哥哥的延年盡管生在黑暗中,卻一心向陽,碗中的一只小螞蟻也要將它放歸自然,這要是放現在,螞蟻早被人們碾死了。

  劇中無聲勝有聲的細節片段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但從這些英雄的革命先驅身上,我們都不難發現,它們愛才愛國,不畏懼犧牲,心系革命,他們是革命的.先驅,是中國14億人共同的偶像。

  這部劇中涉及眾多,革命社會底層的婚姻,友情等眾多領域來自那個封建時期的韻味,只有細細揣摩才能悟出來,那時似乎每個人不論底層人士還是學術人士,都會有一場無奈的婚姻。

  伴隨著共產黨的成立,影片即將落幕,我想說的是,影片會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歷史永遠都不會落幕。

  中國之覺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犧牲,是信念的堅守。

  謹以此片獻給那些革命先驅者們,歷史永存,國家騰飛,都源于你們的堅守……

  《覺醒年代》觀后感 4

  最近很火的一部劇《覺醒年代》振奮著許多中國人的心,在書本中認識的魯迅、李大釗、陳獨秀等在電視中鮮活了起來,有直言不諱的錢玄同,有點“目中無人”的陳獨秀,淡定從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釗…每個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從劇中進一步了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看著看著也讓人為之動容,內心振奮。

  本劇以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雜志為主線,通過開展新文化運動來提高國民素質,提高中國青年的思想,從而使國家強大起來。劇中會出現一些對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鴻銘,看似總和陳獨秀等人做對,但他并不是不愛國,相反,正因為他內心對于愛國的'堅守,才會那么反對新文化運動。在他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地位是無法撼動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認為中國人用心靈體驗生活,我們有情感、懂得換位思考,也就是他內心的中國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頭腦”體驗生活,而當陳獨秀提出要吸收國外的先進思想來改變國民素質時,他必然是極其反對的,這種反對也是他愛國的一種表現。至于誰對又誰錯呢?無法說明,這跟一個人所處的環境有關,接受的教育受熏陶的思想有關,同樣是愛國這件事,怎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選擇。在劇情第十一集時,我終于拋棄了對辜鴻銘的偏見,他對國家濃濃的愛,對中國人精神的透徹理解,用他所堅信著的方式不斷給西方人輸送中國人精神,讓人感動和震撼,也為一開始對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膚淺。

  像何為愛國,如何救國這樣的問題,在沒有看到一個理想的新中國前,誰也不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有相同思想的人為共同的理想而奮斗著,所以才有了陳獨秀與胡適、李大釗的惺惺相惜。劇中讓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長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一種淡定和睿智,他認為只有不同思想之間的相互碰撞才能產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許并期許著不同聲音的出現。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體現著為有學之士的渴望,他三顧茅廬請陳獨秀來擔任北大的文科學長,甚至不惜偽造履歷。正是這種禮賢下士、愛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學界名流,一時間北大人才濟濟,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輝映,迎來了群星燦爛的蔡元培時代。

  這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著一定思想引領作用,比如在課堂中,老師應秉承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態度,廣泛聽取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和見解,不以對錯論英雄,而更重視學生對某個問題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觀點去說服別人或是從別人的觀點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這恰恰也是21世紀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和我們三觀不合的人,也許你會驚訝會質疑會抱怨,但你若沒有徹底地了解他的生長環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環境等等容易影響一個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學會傾聽,學會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因為許多問題本身沒有絕對的正確與否,只是立場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

  《覺醒年代》觀后感 5

  這幾天,我廢寢忘食地觀看完了《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劇中主要闡述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和陳獨秀從1917年在北京大學任教開始,他倆就不約而同地去尋求一條路:一條可以真正挽救中國的正確道路,一條從根本上革除舊社會弊病的光明道路,一條可以覺醒人們創造新世界的勝利道路。

  電視劇一開始,陳獨秀、李大釗兩人只是在推動新文化的發展,并未真正找到一條拯救中國的正確道路。俄國的十月革命,給了李大釗先生一個新的方向,他開始了解馬克思主義。1919年為抵制中國代表在巴黎合約上簽字,陳、李兩位先生領導了一場從北京崛起進而蔓延到全國的愛國運動。這場運動被稱為五四運動,這是一場由學生發起使全國人民參加并支持示威游行的運動,它發出了屬于我們中國人的怒吼。這一刻,無論是學生,是工人,是農民,還是商人,他們都紛紛加入起來,場面宏大,前所未有。而這場運動,讓陳、李等人也都意識到,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來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組織,這個組織來進行暴力革命,推翻舊社會。后來李大釗先生留在北京,陳獨秀先生前往上海,形成了南陳北李的局面。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此,各位革命先烈開始了與舊社會的搏斗與較量。如果沒有他們的拼搏與奮斗,流血與犧牲,哪有現在的歲月靜好。李大釗先生曾說過,“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球的世界!”

  這部電視劇使我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新的`了解,刷新了我以前的認知。我以前認為中國共產黨是靠某場戰爭輕易建立起來的政黨,看完電視劇后,我才知道,中國共產黨是通過無數仁人志士苦苦追尋、無數革命先烈流血犧牲、無數人民支持擁戴才建立起來的政黨!

  在這部電視劇中,我發現了許多細節性的畫面,刻畫的很好。如在燈光如豆的胡同里,李大釗和陳獨秀先生撐著油紙傘,邊走邊討論討論如何尋找拯救中國時,腳下所走的乃是泥濘的道路,暗示了以后拯救中國的道路必然艱辛,充滿坎坷。后來陳、李兩位先生與胡適先生意見主張不同,陳、李兩位先生主張暴力革命給中國下一劑猛藥,而胡適先生,則主張溫和改良這個社會,這才有了后面這一幕:在十字路口,陳、李兩位先生走一邊,胡適先生走了另一邊。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陳延年、陳喬年兄弟二人壯烈犧牲的場面。兄弟二人頭發凌亂,臉色蒼白,渾身帶血,但他們的眼神堅定,沒有絲毫退縮之意,一身正氣,一步一個腳印,大無畏地向刑場走去,只為了心中的那個堅定信念。

  在我的家鄉合肥,有三條路:延喬路、集賢路、繁華大道。站在延喬路牌下,我也深情告白:延喬路短,集賢路長,但都通向了繁華大道!

  現在,請允許我,一個13歲的少年,驕傲地告慰先賢們:盛世繁華,國泰民安,這盛世如您所愿!也請相信我們無數青少年在建黨100周年大會上的鏗鏘誓言: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覺醒年代》觀后感 6

  歷史書太小,裝不下一個人波瀾壯闊的一生;歷史書又太大,裝下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滄桑;在歷史書上,你隨手翻過的一頁內容,很有可能是他們的一生。

  三十七年民國,不同于小說中紙醉金迷的上海灘,風花雪月的江南水鄉,金戈鐵馬的北國戰場,那是普通百姓最真實最殘酷的生活。是北風黃沙肆虐,餓殍遍野,是為了活下去可以食人肉,飲人血;是為了家中生計可以賤賣兒女;是花季少女被迫與公雞拜堂,在四角天地里蹉跎一生的黑暗動蕩。

  《覺醒年代》的劇情開篇,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國民轟動,讓海內外的有志之士憤憤不平,紛紛決心回國尋求一條救國救民之路。日本留學歸來的李大釗說:“我們必須喚起民眾的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新青年》雜志,宣傳新思想,倡導白話文,為尋找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涌流的閘門。作為著名的老派“保皇黨”,辜鴻銘教授對于剛剛萌芽的新思想似乎是教科書式的絆腳石,留著長辮子,吸著老煙槍,長袍馬褂的老爺裝束,雖學了西洋倫敦腔但走到哪兒都有仆從跟隨,擺足了舊時的排場。然而正是這樣一位“老頑固”講中國人的精神,引得所有接受新式思想學生的滿堂喝彩。其中的幾段話讓我記憶尤深,“我們每個人頭頂上都有辮子,只不過我的辮子是有形的,頂在頭上,你們的辮子是無形的,藏在心里。”“我們中國人,思想、性格,有很多弱點,但是,在我們中國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沒有的、難以言喻的東西,那就是溫良……”很難想象這竟是一直以迂腐封建形象示人的老教授口中說出來的.話。尋找救國之路,是要以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吸收先進思想完善自身的傳統文化,而非完全生搬硬套推翻自己的傳承,與他人同化。

  探索和發展真理的歷程十分艱苦困難,在各種思想主義的交鋒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再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先生《狂人日記》的發表,胡適《文學改良芻議》巨作的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如果說每個年代都有它的代表色,那民國三十七年一定是艷麗的紅。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濃重的色彩印象,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著愛國熱血的青年學生讓我們過目不忘,鄧中夏、趙世炎、陳延年、陳喬年那一個個年輕鮮活的背影讓我們看到在當初那個年代有一群有志青年正不畏艱難險阻,努力尋找出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臺。

  《覺醒年代》為我們展示了新中國誕生的艱難歷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之路的正確,同時還贊揚了在那個覺醒的時代里共產主義者們那一顆顆真摯的愛國之心。歷史的長河還在滾滾前進,我們應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以史為誡,為更加光明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奮斗。

  《覺醒年代》觀后感 7

  “我只愿中國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會這冷笑和暗箭。”

  ——題記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這蕩氣回腸的歌詞不禁讓我聯想到我最近在看的《覺醒年代》這部劇。這部劇從開播到現在,深受社會各界人士好評,這背后的一切不僅是由于劇中真實還原了那個年代的實際情況,更是由于劇中充分展示了那群青年即使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仍然心向光明,向上走的精神面貌。

  正如魯迅先生所言:“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那個時代,那些青年人,風華正茂,書生意氣。偏偏就是這些人拿起了手中的筆一點一滴拯救國人迂腐的落后思想,一筆一畫描繪祖國的宏偉藍圖,為那個久病難治的中國尋求一點的出路。

  在劇中,被捕學生不畏強權,勇敢伸出自己的拳頭向這個社會的不公不義據理抗爭;李大釗先生扎根群眾,表現出鮮明的革命性;陳獨秀一生不懈探索救國救民真理;陳延年、陳喬年烈士赴法勤工儉學,寧死不跪;蔡元培先生置身北大,雪中三請陳獨秀,扛著巨大壓力支持學生運動;辜鴻銘先生以國為大,致力于翻譯事業……

  希望今天的人們可以了解那些舍棄小我擁抱大我的先驅,記住那一個個閃閃發光的名字,不忘今天幸福生活的來路。

  我已經不記得是在哪看到的這段話了,但記得大致意思:我們站在歷史后來人的'視角看先輩們,感覺到他們的偉大。但其實,他們的偉大和悲壯遠比我們所能想象的深重得多。因為我們看見了他們的勝利,所以能感受到他們的奮斗意義重大,而他們在犧牲之時并不能預知未來,不知道自己的犧牲對中國的勝利有多大意義,也不知道我們要用多少年才能迎來勝利,甚至不確定我們能否勝利。他們抱著一腔熱血,在犧牲之時所能依賴的只有滿懷的信念。原來我一直知道他們的偉大,卻依然低估了他們的偉大。

  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一觀這覺醒年代的故事,他們絕不應該只是存在于教科書的白紙黑字,而是筆筆用血淚和犧牲寫就的真實的不該被忘卻的歷史。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貴之時期也。回望青春年月,你能看到導彈之父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膽之父吳孟超……他們以青年之軀鑄就了以“父”之名。他們把國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書寫了他們那代人的青春華章。

  “吾愿吾親愛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也應學習先輩,創造未來的新征程。

  《覺醒年代》觀后感 8

  聽說最近一部電視劇火了,叫《覺醒年代》。去看了,火的還真的不假。100年前,南陳北李相約建黨,100年后《覺醒年代》恰逢其時。它帶來了新的唯物史觀和藝術規律與《建國偉業》《大決戰》等登上新的舞臺。

  《覺醒年代》注重“歷史因細小而生動”,刻畫了蔡元培三顧“陳”廬、“陳”門立雪,兩種新學派會的對峙,巴黎和約的簽訂與否,五四運動的爆發,中國共產黨的初步建立等中國人銘記于心的歷史場景。將冷冰冰的歷史年代、數字也變成了可考的、有溫度的故事。

  歷史劇并不等同于歷史,歷史劇是由歷史改編而來,可以適當添加內容推動故事發展。經過大量的資料顯示,《覺醒年代》就是一部部分改寫的歷史劇。《覺醒年代》大部分是切合實際的,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高潮,到共產黨的建立環環相扣,細節、語言、動作的特寫和背景音樂的結合,使當時的人物性格、心理、事態、物態表現的清晰可見,一目了然。電視劇中各類書籍、報刊、新聞報道以及人物介紹讓故事更加真實可信,特別是魯迅起草《狂人日記》時急促的音樂、頻閃的.畫面以及人物有力的動作,堅毅的眼神,步步緊逼觀眾的內心。五四運動的旗幟、口號以及人物郭心剛的事跡,大大的震撼人心。對比各種史實來看,瑕疵基本只存在于時間軸、人物關系等方面,如《狂人日記》與《復王敬軒書》出版先后順序,陳家父子和好的時間以及劇中虛構的柳文耀、柳眉以及工讀互助社的部分成員。不過,在電視劇的故事發展大局面前,這些均可以忽略不計。

  《覺醒年代》在當今的影響力具有不可代替性。“任何人都不能去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中國的特殊的歷史背景導致中國直接跨越資本主義社會,走向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說,新文化運動實質上是國家性質轉變的重要節點。《覺醒年代》一改之前多數以抗日戰爭中戰役為主題的紅色電視劇,而是將主題改為了新文化運動,這無疑會更加溫和,更加貼切,更加貼合青少年。在新文化運動當中,涌現出一批一批的仁人志士,一位位救國圖存前仆后繼的英雄人物,《覺醒年代》在100年后的今天,進一步喚醒了我們青年的愛國之心。新文化運動運動使人們的思想的解放,不止是知識分子還有青年勞苦大眾具有啟蒙性質。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是順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求,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

  所以《覺醒年代》火得名副其實,沒錯,我一直相信電視劇中李大釗的那句話:“100年以后的中國,它必會證明我今天的觀點,社會主義絕不會辜負中國。”

  《覺醒年代》觀后感 9

  最近學校組織觀看《覺醒年代》,讓人感慨萬分,特別是一些文人,比如,李大釗、魯迅、蔡元培、陳獨秀等等。《覺醒年代》無疑是給觀眾帶來一場極其盛大的“歷史盛宴”,清晰勾勒出那個時代人們的現實生活和精神風貌,展現出了那個時代文人們不畏犧牲,追求真理,令人欣佩不已!

  這部劇主要敘述了李大釗、陳獨秀和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別以及周恩來、毛澤東、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和趙世炎等青年追求真理的故事。

  張桐扮演李大釗,于和偉扮演仲甫,候京健扮演學生時代的毛澤東……這強大的演員陣容,又給這部劇增加了看點!

  仲甫的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兩個年輕人的演技超好,他們熱情奔放,又嫉惡如仇;他們善良忠實,又堅持原則……而在父親面前,又成了一個讓老父親放不下心的孩子。

  《覺醒年代》中堪稱一代國士的蔡元培,北京大學的校長位子非他莫屬。北大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北大,就是因為有那些大師們的存在,比如:文學巨匠——魯迅;《新青年》的創始人——陳獨秀;還有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偉大革命家,思想家——李大釗;還有后來的胡適、劉半農、辜鴻銘、梁漱溟等學術權威性人才。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讀歷史,每一個人物都活靈活現,劇中大多人一出場便讓人肅然起敬,他們讓觀眾看起來有故事,有思想,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每一人都了不起,忠于人民,熱愛國家,追求真理。

  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人,締造者,他們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急先鋒!

  雖然有人認為劇中人物不盡然是光彩照人傳播正能量的英雄人物,也有投鼠忌器的“小人”,劇中的辜鴻銘就讓人討厭至極,但在我看來,也不盡然,因為辜鴻銘這個人是“老古董”級大師,他精通九國語言,學慣中西,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奇才,號稱清末之怪杰,說實話,論講洋文,論學術上的造諧,當時都沒幾個人比得上他辜鴻銘的。但是他還是走錯了一步,襄助張勛復辟,好在他讓北大師生有幸看到他的對“中國人的精神”的演講。他留著長辮子,在學生們看來,他封建,保守,迂腐,但在他自己眼里,留長辮子是愛國。而在當時,很多從外國歸來的思想家又大力推崇國外的各種制度,免不了會有部分人失去對中國甚至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心,當然,辜鴻銘、劉師培、黃侃等人皆是如此。

  這部劇滿屏的正能量,一點一滴皆是歷史,我認為劇中的很多題材都可以納入學生的教材里,好的作品就應該流芳百世,讓后輩們知道,有多少人用當初的前仆后繼,才換來一個新的中國。

  《覺醒年代》觀后感 10

  顧名思義,《覺醒年代》講述的是中國覺醒年代時,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歷程。它不僅僅是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到來,它更是為了讓今天的中國人,讓當代的青年人回顧黨史,不忘初心。

  第一集,袁世凱對外賣國,為了當上皇帝,他不惜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簽訂了日方“二十一條”的大部分內容,打算復辟帝制。但是他的復辟行經不得人心,愛國青年共同奮起,一片倒袁愛國的聲音紛紛涌現。一系列故事便由此展開,《青年雜志》問世,新文化運動開始興起,五四運動爆發,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中國共產黨宣告誕生。

  縱觀前九集,其中可以觸動心扉的,當屬蔡元培初到北大的就職演說。

  當時,蔡元培接受了大總統黎元洪的任命狀,正式出任了北京大學的校長。

  北京大學的前身是百日維新期間創辦的京師大學堂。總的來說,在當時,北大是一所腐敗,封建的所謂“大學”。學生們都是富家子弟,大多數人都是一心想當官發財而來此求學,而蔡元培的.到來,無疑是猶如一束陽光,照亮了北大黑暗的局面。

  在一片掌聲歡呼中,蔡元培緩緩走上演說臺,他往臺下望了望竟然也恭敬地向前邁出一步,鞠躬還禮,在此,他與北大的一眾師生約法三章:

  “予今長斯校,請以三事為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

  二曰砥礪德行……

  三曰敬愛師友……”

  這場著名的演說,簡短卻不簡單。它使北大完成了脫胎換骨,烏云盡散,曉霧將歇,北大已經不是昔日里那個陳腐的“京師大學堂”了,北大,儼然已經成為了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

  還記得演說中有這樣一段話:“平時冶游,考試來了,才去翻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唯爭分數之多寡,考試結束,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潦草塞責……”

  這不正是我的生活現狀嗎?平日里不務正業,上課時不專心聽講,下課后去操場上無所事事,聊天閑逛。想著離考試還遠,應當及時行樂,多快活幾天,等快考試了,才嚷嚷著要“考前突擊”,臨時抱抱佛腳,匆匆翻幾頁書,考試來了,手忙腳亂地復習一晚,結果成績往往不盡如人意。放假了,又恢復成往日游手好閑的狀態,之前背過的寥幾頁書,也都忘得一干二凈,這可真是“光陰虛度,學問毫無”呀。

  蔡公的這一席話,真可謂是如雷貫耳,激蕩人心,這番話真真正正地激勵了當時的廣大青年。哪怕是我現在讀著這些句段,心里都會產生一種異樣的感覺。

  現在的我們,還能夠在學校中學習;現在的我們,還能夠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學習;現在的我們,還能夠有老師和父母督促來學習。學習自然也很辛苦,學習當然也更快樂。趁現在為時不晚,請努力學習吧,切莫耽務了自己,再去耽誤他人啊。

  希望在數十年后,蔡元培的話依然能伴我左右。

  《覺醒年代》觀后感 11

  《覺醒年代》講述了革命人士找到的沖破舊思想的羅網,看一場有意義的新文化運動。主要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舊禮教、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而后來的五四運動證實了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這部電影從另一角度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由紀律到制度再到思想的一個奮斗過程,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從側面也讓我體會到中華民族探索求知的精神與勝利的來之不易。

  在這部電影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陳獨秀,他曾經是清朝秀才,后來參加了辛亥革命,在“二次革命”后流亡日本,1915年,在上海出版《青年》,一年后改名為《新青年》,在五四運動間,影響了一代中國青年思想。他提倡民主與科學,還形象地稱它們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民主的英文譯音,是德摩克拉西,科學的英文譯音,是賽因斯)。他曾經說過:“青年其年齡或身體,而老年之腦神經十之九焉。”在他看來,青年,不是有多小的年齡或有多光滑的面容,皮囊上那死氣沉沉的靈魂,在于內在的思想是否“新鮮活潑”。青年應是洗滌這個時代的一把鑰匙。青年,于個人,是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那初升的太陽;青年,與社會,是葉與根那息息相通的脈搏;青年,于時代,是對國家的責任與牽掛。

  《覺醒年代》觀后感 12

  不得不推薦一下最近看的一部劇《覺醒年代》,看完之后,除了震撼,就是感動。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夸張的神劇情節,也沒有至高點的宣講教育,貼合人物原型,將書中的歷史人物活生生的帶到了我們眼前,他們不完美,有小脾氣,會開小玩笑,但恰恰是這樣的不完美,才與他們偉大的愛國奉獻情懷形成了強大的對比。無論他們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他們為了同一個理想中國而奮斗。在那個靠吃人、吃血饅頭才能活下去的社會,在那個被列強欺壓、被軍閥迫害的社會,在那個完全沒有人權可言的社會,要靠什么才能站起來呢?

  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便是:“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我們為了愛國,必須要救國,倒袁,我們為了我們的'中華民族 ,更必須要救國,倒袁。”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而猶未悔。為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李大釗、陳獨秀和毛澤東等人先后發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救國先救思想,陳獨秀創辦《新青年》,聯合北大教師以發表刊物的形式向百姓傳達啟蒙思想。隨著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實踐,明白要想徹底實現思想啟蒙,必須建立一個政黨,領導中國進行革命。

  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他們在一開始是站在與陳獨秀的思想對立面,他們堅持“無政府主義”,但在法國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逐漸意識到了,這套理論根本不適用于中國的社會,在歷史發展的必然條件下,社會主義道路才是真真正正的大道,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是必然發展的產物。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鮮活有血性的,是他們披荊斬棘換來了今天我們所擁有的幸福生活,與時光之鏡對話,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會實現!

  《覺醒年代》觀后感 13

  連續觀看了43集電視連續劇《覺醒年代》,自己心情感慨萬千,心靈又一次受到了洗禮。學習觀看黨史題材教育片,可以深化對黨的信賴,堅定對黨的領導信念,不忘黨史、牢記黨史。

  從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該劇以李大釗、陳獨秀為黨的.創始人,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使黨走向正確道路歷史大劇,深刻的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締造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歷史。捍衛主權,北大學子行動起來,全國各大學校的學子行動起來,抗議巴黎不平等和約,五四運動代表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掀起了愛國主義運動,100年來歷史證明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推翻舊社會走向新社會,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國夢,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100年來歷史告訴我們祖國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富裕走向小康,強大的中國屹立在東方,我們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14億人在歡歌笑語。

  自己作為新時代的黨員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跟黨走,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投入到安全生產工作中去,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引領作用,樹型立標在崗位、在責任區,落實“責任心+責任制+基本功=安全正點”,在創建“毛澤東號”式班組中發揮積極作用,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用實際行動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覺醒年代》觀后感 14

  近期,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觀看了《覺醒年代》這部作品。這部電視劇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而作,尚未完結,雖說只看了幾集,但給我的感觸頗深。等不到看完便來寫這心得,以下便是我的觀感。

  《覺醒年代》從新文化運動講起,陳獨秀歷盡艱辛從日本回國之后,以文學為基,創辦《青年雜志》,力求從思想上改變中國新青年,進行討袁運動。中國當時處在一個迷茫的路口,君主專制;君主立憲;民主共和…領導者不知道中國應該走哪一條路。袁世凱渴望恢復帝制,開倒車的行為為各路人士所不恥。新一代有思想的人不畏壓力將自己的`考量,思路說與人們,中國的思想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毛澤東等人的努力下不斷發展。片中給我感觸比較深的是陳獨秀由《國際歌》歌詞有感說出的話:大到國家,小到個體,自己的命運自己爭取。當初的中國剛剛推翻幾千年的帝制,新制度正在萌芽階段,袁世凱卻到處借款,依托外國支持,打擊新思想,新制度,這是不可取的。且不說袁世凱有復辟之心,就借外債、依托外國過活這一舉動來說,他就已經失去了獨立之心,一個國家,如果連自立自強,獨立更生都做不到,依托外國,與殖民地何異。中國要想發展,獨立是必須的,必須有骨氣有方向,自己的命運自己爭取,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個人。這句話一律適用,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獨立之心,沒了前行道路,說句不好聽的,這樣活著和等死沒有區別。天下的路是給天下人走的,有志者事竟成。當時的中國需要一條獨立,民主,科學的道路,陳獨秀他們便將民主科學的道路展示給眾人看。

  《覺醒年代》觀后感 15

  寒假生活結束了,在此期間,我曾觀看了幾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內心收獲滿滿。其中,我覺得電視劇《覺醒年代》最能打動我的心,它讓我想起了那個時代的中國……

  那個時代的中國:戰火硝煙,國民愚昧無知,國君袁世凱復辟帝制,鎮壓了二次革命。最先開始的陳獨秀離開日本稻田大學,回國途中,看到已被德國占領的膠州灣,悲憤不已,到上海發表了討伐信奉五教三綱的袁世凱等人的檄文,也是喚醒國民愚昧思想的良藥——《青年雜志》(從第二版起改名為《新青年》,并使新文化運動逐漸興盛起來了。新文化運動,就好比一株剛萌發的芽兒,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編輯主將的加入,猶如為其增添了養分。而那些毒害國民思想的保皇派與新文化運動所發生的沖突,好像蟲子在啃食其莖葉。在與舊文化的搏斗中,戰場搬到了北大,斗爭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運動已成長到一株能承受風雨的小樹時,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李大釗推行馬列主義,并與陳獨秀等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開創了紅船精神,由此,中國人民逐漸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當我看完《覺醒年代》時,把自己跟這里面的人物進行了一次對比,差距就出來了。當時很多人說“這個中國沒救了!”如果我是當時的李大釗,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釗卻反駁了那些人的觀點,在與陳獨秀的一次談話中說:“我認為這個國家還是有救的'!”很簡單的一句話,包含了這個愛國者的偉大情懷,也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當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復克德萊的職位時,如果我是蔡元培,我會聽從上級的安排,但蔡校長卻竭盡全力地反對。正因如此,新文化運動才會成功;共產黨才會成立;中國才會煥然一新。正如陳獨秀而言:“新文化運動,當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錢。”

  正是有這樣的革命先烈,我們才有如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傳承!

  《覺醒年代》觀后感 16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史詩巨制《覺醒年代》正在央視熱播。《覺醒年代》以中國共產黨成立為核心時間,聚集建黨風云人物,突出展現了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出的歷史貢獻,也有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踐之舉,更有陳延年、陳喬等愛國進步青年為國為民做出的流血犧牲……

  此外,魯迅、胡適、蔡元培、辜鴻銘、錢玄同等新舊文化陣營中的'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觀點也在《覺醒年代》中形成交鋒,塑造了豐富多彩的時代人物群像。這些共產黨早期革命領袖有血有肉、有鋒芒有理想、有困境有探究,他們的革命品格與斗爭精神,深刻傳遞愛國情懷,傳播愛國愛黨,艱苦奮斗的正能量。

  五四運動中,無數青年學子以國之運為己之擔當,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青年創辦雜志《新青年》引革命洪流;抗戰革命中,青年毛澤東投筆從戎,秉心中之擔當義無返顧投身革命。正值青春的我們身處和平年代,不同于戰亂年代,不必顛沛流離,但我們仍身兼重大使命,不能懈怠,爭做永做時代的奮進者,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此外,我們還需要培養正確的道德認知,不斷修身立德,明辨是非,認清世界變局切勿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每個時代都是一場長征,每一代人都是上一代的接班人,在這跨世紀的接力中,我們應該懷著感恩的心,樹立忠誠干凈擔當的品行,永葆五四精神火炬生生不息,風雨兼程地投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

  《覺醒年代》觀后感 17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歷史展開的敘述。

  這段時間是一個動蕩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艱難時世,當時的辛亥革命并沒有徹底改變中國混亂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無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圖復辟帝制,同時也有一大批青年先進分子,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劇情開篇,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國民哄動,讓在國外留學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釗等人憤憤不平,他們紛紛回國尋求一條救國之路。李大釗說:“我們必須要喚起民眾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青年雜志》宣傳新思想,倡導白話文,為尋找一條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涌流的閘門。許許多多的有志青年們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革命觀點。

  在新文化運動的標志“北京大學”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三顧茅廬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隨后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編輯部”。此時北京大學的一些頑固的保皇黨也與新青年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不斷進化。

  在探索和發展真理時,十分艱難。在各種思想和主義的交鋒之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狂人日記》的發表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巨作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

  這部劇中也有很多風云人物,他們的服飾習慣也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繁雜和混亂。比如留著長辮子端著煙袋講國學的辜鴻銘教授。張勛的辮子軍領兵復辟及海外留學回來,西裝革履的胡適等人,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觀眾眼簾。而且他們的人物特點也十分鮮明。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著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也讓我們過目不忘。他們讓我們看到當時那個時代有一批愛國人士正在不懼艱難險阻,努力尋找成功之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臺。

  《覺醒年代》為我們展演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同時贊揚了覺醒年代時期一批共產主義者的一顆顆愛國之心。

  這部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讓我們看到中國的艱辛,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的團結。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負眾望。

  《覺醒年代》觀后感 18

  《覺醒年代》的片頭,采用隱喻的手法,使這組電視藝術的鏡頭語言,具有蒙太奇手法的畫面,成為“有意味的形式”之審美表達,既讓全劇有歲月感,又點明該劇的主旨,有一箭雙雕、一石二鳥的藝術效果,堪稱“此時無聲勝有聲”。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百年前一大批叱咤風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英雄群像,構成了明星璀璨、浩如星辰的民國大師人物藝術長廊,栩栩如生、高大偉岸的身影,每每讓人眼前一亮。

  每集片尾的音樂,低沉、憂郁、傷感的哼唱,嗚咽哀號般的曲調,苦悶、壓抑、無助、困惑、迷茫,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寂寞苦悶之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富于視覺沖擊力的'還有一幅幅黑白木刻的劇中主人公版畫群像展示,讓觀眾的思緒,瞬間穿越至百年前的歷史片場,營造出年代感。黑白版畫在革命戰爭年代對鼓舞軍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具有戰斗性,更具有革命性。運用版畫這一藝術到《覺醒年代》片頭中,不僅在起承轉合的節點上,體現故事的敘事策略,更是內容方面的拓展,從視覺到內容上,多維度展現劇中人物的.革命品格與斗爭精神。該劇還引用了紀錄片的元素,許多黑白相間的畫面,給人以歷史深沉感,將大時代的風云際會全景式表現出來。

  劇中呈現的老北京黃沙漫天的景象、深深的車轍、行走的駱駝、叮當的駝鈴,以及民國初期的“青色白字”、青花瓷般的色彩,大到當時年代的建筑,小到人物的穿著,或西裝,或長袍,甚至制服上的金屬紐扣都頗具年代感——這些真實的畫面撲入眼簾,歲月滄桑的歷史感,便涌上心頭。

  《覺醒年代》觀后感 19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這段振聾發聵的話,來自《新青年》的創刊號。《新青年》讓民國青年覺醒,成為了新青年;《覺醒年代》讓如今青年了解,那段覺醒的歲月。

  《覺醒年代》里,一個個課本中歷史里陌生又熟悉的青年才俊出現在我們眼前:為實踐自己信仰的道路不斷奮斗的陳延年陳喬年兄弟倆、雷厲風行剛正不阿的鄧中夏趙世炎、一念救蒼生的毛澤東、建立覺悟社在天津參加五四的周恩來鄧穎超……他們從一張張黑白老照片里脫身而出,走近了我們,我們終于得以感受到他們青春的溫度與光亮。

  青春熾熱如火焰。看著延年喬年從上海震旦到北大嘗試互助社再到留法勤工儉學,我被他們深深打動。他們難道不知道可能失敗嗎?但他們就是敢試敢闖,擦干凈眼淚拍掉身上的灰繼續前行,沉著而堅定。青年,閃光發熱正當時。在留存下來的照片中,陳延年目光如炬,燃燒著他堅定不移的信仰;在公開的履歷中,陳喬年寫自己大名鼎鼎的父親陳獨秀“以革命為職業”。那段赴法留學與走向刑場的.蒙太奇里,腳鐐手銬是沉重的,青年的步伐是自信的;血污疤痕觸目驚心,笑容卻依舊燦爛。再想到延年寧死不跪與喬年所說“讓我們的子孫后代享受前人披荊斬棘的幸福吧”,怎么能不落淚?為一百年前他們燃燒的青春,為如今上海龍華他們墓前的花兒與那一個蘋果。

  青春不光是一段歲月,更是一種精神。一種不畏強權、維護公理,不謀私利、捍衛國家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北大青年之間扎根,在全國青年之間成長。和平歲月北大學子在校內辦雜志開講學,國危之際北大學子上街游行演講力爭國權。白色學生裝、黑色學生帽、紅色圓校徽,是他們揭開五四運動的序幕。許德珩鄧中夏站在講演臺的慷慨陳詞,喚醒市民之思;郭心剛殷紅鮮血寫下的“還我青島”,烙痛見者的心。如同蔡元培校長說的那樣,他們早已抱定宗旨,不圖宦達,為國為民。毛澤東在長沙建立新民學會,后創立《湘江評論》,發出“天下者,我們的天下”的呼告;周恩來鄧穎超在南開,與覺悟社的同學支持五四運動……正是因為這種青春的精神擴散到大江南北,才有更多的青春才燃燒起來。

  青春燃燒之后,剩下的絕對不只是一抔灰。一句話這樣說:“現在的學生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一百年前竟然真的有人會為了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理論和主義獻出青春與生命。”讀到這句話,我深感慚愧。他們的青春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于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給我們換來了窗明幾凈;當我們已經習慣幸福時,卻幾乎忘卻了前人的披荊斬棘。就連我點開《覺醒年代》的最初目的,也只是帶走娛樂色彩的打發時間。而當我看完《覺醒年代》的最后一幕時,我想到黑格爾說過:“歷史是一堆灰燼,但灰燼深處尚有余溫。”是的,延年喬年、中夏世炎……他們的青春之火至今仍在燃燒,仍在激勵著我們,當新時代的新青年。一百年前,他們前仆后繼,點燃自己的青春照亮晦暗時代,讓一個又一個中國人覺醒;站在他們的一百年后,我們早已不再沉睡。我們應當接過這熊熊青春之火與不朽青春之精神,繼續前行。

  “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這是李大釗先生的《青春》中最激越有力的片段;是《覺醒年代》中眾多北大青年冬日里長城上放聲朗誦的一段話;更是今天的我們應該深深銘刻心上,以為青春之指南的一段話。以不朽之青春,創建光明之未來!

  《覺醒年代》觀后感 20

  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題記

  在新文化運動的前期,封建復古的思想充斥著整個中國,毒害著人們的靈魂,束縛著人們精神上的解放。

  就在這種腐朽思想大肆蔓延的時候,《新青年》像黑暗中的一束火光,沖破了舊思想的羅網,從而開始了一場歷史意義深遠的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的主辦人獨秀在第一卷第一期的`發刊詞《敬告青年》中說,“中國社會到處充滿了黑暗,首先覺悟、勇于奮斗的青年,必須用快刀斬亂麻的精神,同陳舊腐敗的思想決裂,推動社會的前進。”這種思想猶如漫漫黑夜里迸發出的火花,所以《新青年》一出版,就受到進步青年的追捧。

  在《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中,我還看到了友善細心的李大釗、朝氣蓬勃的毛澤東、正直的陳喬年和陳延年等等許多人物。他們是真正的英雄,他們不為名不為利而活,也不甘平凡一生,他們的一生,不是為了存在,而是為了燃燒,愈是黑暗,他們燃燒的愈加猛烈,于是變成了火炬,點亮了一個時代的夜空。

  曾在《新京報》中看到過一段話,我想引用這段話作為我今天習作的結尾。

  “我們深信,世界必然向好,今天所有的混亂與蕪雜,努力與精進,都將在進步中變得更加清晰。時光漫長,道路寬廣,我們仍舊擁有理想,擁有未來。”

  《覺醒年代》觀后感 21

  最近,我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讓我感慨萬千。

  新生的中華民國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不甘沉淪,一心想著救國,他們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并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才能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動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徹底消滅舊中國,建設新中國。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中國共產黨史上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那么“南陳”與“北李”是如何認識,并走到一起的呢?他們的第一次交手,談論的是什么問題?劇中一開篇,就展現了陳獨秀與李大釗相識的過程。

  開頭幾集,于和偉扮演的陳獨秀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卻不用力過猛,有氣場卻不虛張聲勢。既展現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無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溫度有情感,看起來極具感染力。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看歷史,年代感、畫面感極強。劇情清晰勾勒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風貌。劇中的人物刻畫非常生動和形象,往往一出場,便令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誰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現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人之風骨,為天下蒼生的擔當。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和理想抱負,積極投身于革新運動中,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奮發有為,積極探索,刻苦學習,爭做國家棟梁,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覺醒年代》觀后感 22

  在通勤車上觀看《覺醒年代》這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枯燥的歷史活靈活現的展現在我眼前,并向我發出了無聲的拷問。

  身為一名青年人,面對國家和民族集體利益時,我們要不怕流血犧牲,勇于向強權發出吶喊;面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們要勇于走出舒適區,在一次次的失敗和求索中茁壯成長,向職業規劃的頂峰攀登;面對工作中的挫折,我們要像猛士一樣直面缺點與失敗,要敢于打破傳統思維模式,積極開拓創新,不斷完善工作方法;面對技術難題,我們要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在精益求精中完成升級優化。

  同時作為一名中共黨員,我要認真學習黨的歷史、了解黨的歷程、堅定黨的信念,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踐行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讓黨的偉大光芒照射神州大地。

  《覺醒年代》觀后感 23

  在老師的倡導下,我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那個年代就像一個密不透風的鐵屋,人們都沉沉得睡著,有的是真的睡著了,有的是害怕醒來,但總有勇敢的人,站了起來,這其中最讓我映像深刻的是陳獨秀、辜鴻銘、易白沙。

  臨冬梅獨秀,迎春百花開

  “我們北大一手托著國格,一手托著公理,失掉了哪一個都是對這個國家的犯罪!”鏗鏘有力,字字珠璣,100年前,陳獨秀先生講出這句話的時候,他正處在一個黑暗的鐵屋里,伸手不見五指,連呼吸都顯得費勁,但他不會懼怕更不會妥協!陽光照不進鐵屋里,卻照進了陳獨秀先生的心里,他那一聲吶喊:“國之所以不昌,在于民智未開也!”喚醒了無數中國人,招來了許許多多先進知識分子。他樂觀積極,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點光,給沉淪的人民帶來了希望;為迷茫的人民指明方向;為中國文化革新譜寫序章。

  “鴻銘”四海,深情似淵

  辜鴻銘在演講時說:“我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名揚四海,光演講的門票錢就要兩塊大洋,要知道李大釗先生從日本回國的所有行李加上懷表也不過四塊大洋。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既然在國外長大為什么無法接受新思想呢?他曾說過:“我的辮子頂在頭上的,你們的辮子藏在心里,只要你們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就要依附于這條辮子!”由此可以看來他不是不能接受新思想的沖擊,只是怕人忘了本罷了。我認為他更是一個重情義的人,生在中國,便熱愛中國;投身朝廷,便忠于朝廷;結交友人,便一往情深。他看遍了整個世界,回來后卻依舊熱愛自己的國家和文化。

  “白沙”汩汩,川流不息

  “無情未必真豪杰,沒準哪一天我也會像屈原一樣跳河自盡呢?”易白沙說出這句話時,可能早已想好了自己的結局。他是在鐵屋中被喊醒的'人之一,他沒看到破壞鐵屋的希望,他是平凡的,大多數人,他用自己的生命告訴這個世界,他做了他認為該做的事。有人永遠是少年,永遠有人是少年。他的生命雖然定格在了時間軸上,但他們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不死不滅,源遠流長。

  身為高中生的我們應該擁有信仰,充滿希望,國家就有力量。我們和他們的青春隔了一百多年,但大家都為著一個目標奮斗,那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讓人人過上好日子,家家幸福美滿。他們那個年代需要覺醒,我們這個年代同樣需要。生在這個和平,民主,自由的國家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努力且上進,不做游手好閑的躺平青年,要知道現在的幸福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是幾代人的無私付出。

  故,吾輩少年當自強,不負國家不負黨。

  《覺醒年代》觀后感 24

  “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但仍有人心向陽光。”時代的車輪滾滾前進,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正是因為有無數先輩和烈士們挺身而出,他們心向陽光,他們相信有一天中國人會覺醒,中國會覺醒。

  《覺醒年代》,劇如其名。當時的中國動蕩不安,只有靠“覺醒”這一條路才能救活中華民族。在這條覺醒之路上,有文化的碰撞和思想的啟蒙,也有一大批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的苦苦探尋,其中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李大釗同志了。

  面對多災多難的祖國,李大釗同志下定決心為挽救中華而努力奮斗。他把國家放在了第一位,把自己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而把自己的學業放在了身后。當他因參加反日斗爭而被當時就讀的學校除名時,內心絲毫沒有后悔之意。他的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和他身上體現出的牽掛國家興亡和人民生活、愿意為革命奮斗一生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敬佩和提倡。

  “為了中華民富國強,為了民族再造復興,我愿意奮斗終生!”在李大釗送陳獨秀去往天津的`途中,面對流離失所的百姓,兩個人都從心底發出了錚錚誓言。這一幕至今還讓我激昂澎湃。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中國這頭雄獅終于覺醒了,中國人民終于站起來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覺醒,先輩們已經為我們開拓出了一條和平的道路,他們用自己的血汗為我們鑄造了幸福,他們的覺醒能使我們受益終身。

  作為新世紀、新時代的新中國青年,我們也應該有屬于自己的覺醒。現在我們的任務就是認真學習,完成好在學校的每一項任務。引用劇中的一句話便是,“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只有自律的人,才有可能脫穎而出,成就大事”,我們要學會自律,心中要有堅定的信念,同時應該以學為本,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或許有一天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報效國家和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能體現個人的人生價值。我們要將愛國銘記于心,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開拓者和奮斗者,讓先輩們的精神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讓幸福和復興之路在我們的腳下越走越遠。

  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覺醒年代》的續集,因此我們不僅要有自己的覺醒,也要帶著屬于無數先輩們的覺醒一直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覺醒年代》觀后感 25

  看完《覺醒年代》,我的內心有著很大的感觸,以前認為革命不過就是打仗加談判,當我看完后知道了革命的本質、意義,知道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從覺醒到強大有多么不容易,要經過多少人的努力,犧牲才能成功。

  站在后人的角度上,我們知道他們的革命再怎么樣困難也會成功,而當時的他們不知未來如何,擔憂中國的存亡,怕自己不站出來就無法為民族撐腰,怕國家被列強給“分食”了,那個時代有懦夫,有叛徒,但更有英雄,他們身上的愛國,堅韌,聰慧都被一一展現出來了。

  在這部電視中所演出來的歷史,令我無法忘懷。其中郭心剛聽說“巴黎和會”外交失敗,青島將失,坐在河邊一夜,因為悲憤痛心而一夜白頭,那一幕,對我來說真得很震撼人心,而后他又以血寫下“還我青島”,帶病游行,最終身體虧損與世長辭。你說他們這么做是為了什么,在劇中早就為我們解答了:為了他們能夠像人一樣活著,擁有人的權利,人的快樂,人的尊嚴,讓他們不再流離失所,讓中國的老百姓過上富裕的生活,讓窮人不再受欺負,人人都能當家做主,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為了中華民富國強,民族再造復興。

  在這場革命中的英雄不在少數,例如陳獨秀、李大釗、蔡元培、鄧中夏,周恩來,毛澤東等人,他們中的人上到高官下到學生、工人,人人都在為國而斗,他們追求真理,使黨走上正確的道路,讓黨帶領著全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捍衛主權不再讓那些列強欺負侵略我們的人民和祖國。其中陳獨秀的《新青年》和李大釗的《青春》將年輕人喚醒,為他們樹立新價值觀,而這也是一個民族的崛起時刻。

  陳延年和陳喬年作為陳獨秀的孩子,自然是虎父無犬子,也投身革命中。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強則國家強,所有的青年才子都是國家的.優秀代表,民族的希望,正是有了他們,我們國家才能強大。

  如今,中國繁榮強盛,我們生在這個國家,這個時代是何其幸運。雖然我們生來就很幸福,沒有了戰爭和饑餓,但卻不能忘了先輩們的努力,國家曾經受過的欺負。我們作為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我們心中應以他們為榜樣,像他們學習,靠近,對國家充滿真摯的熱愛,付出自己的努力,使國家更加強盛!

  《覺醒年代》觀后感 26

  是哪些人創造了中國共產黨?他們是怎樣成立的?是哪些人為中國的發展尋求道路?馬克思主義是從何時源起?《覺醒年代》都會為我們揭開答案。

  是在100年前,一群意氣風發的青年學子和先進知識分子,他們積極地探索,在黑暗中抱團尋求光明,他們進行激烈的交流,思想的交鋒,不斷追求真理,追求幸福。推動社會的是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他們熱情高昂地傳播新思想,猛烈地抨擊舊文化。擺在眾人面前的是人們的`愚蠢無知,是社會的腐朽落后,是吃人血饅頭的殘忍,而《新青年》則是一顆閃耀的星星將領導人民,啟發民智。

  劇中的偉人表達著人類的感情,而并非冷漠無言,他們鮮活地站在我們面前,將他們的故事細細向我們講來,他們會笑會哭,一個個活靈話現。陳獨秀散發著知識的光芒,有著先覺者的超前思想;李大釗為人淳樸善良,關心工 人;陳延年,陳喬年堅守原則,真誠且吃苦耐勞;蔡元培,北大校長,決心改革,深沉穩重;魯迅,沉默寡言卻心系人民……還有一些老頑固,如劉申叔,辜鴻銘,但他們也是真真正正地為中國做貢獻。如辜鴻銘的《論中國人的精神》則是一響警鐘敲響了中國人的心靈,他有著知識分子的高傲,但也有著中國人的風骨。

  現在的青年,也應像當年的北大學子一樣,孜孜不倦,為國效忠。承擔在社會中應承擔的責任,積極向上,奮勇向前,有著新一代年輕人的風貌。李大釗先生說過:“吾愿,吾親愛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看,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他叫醒了無教青年,也叫醒了時代,我們應從《覺醒年代》中找到覺悟,保持初心,推動中國不斷發展。

  “以實踐、奮斗,堅忍,簡樸為信條,聯合全國的青年開創中國新生命。

  《覺醒年代》觀后感 27

  《覺醒年代》是一部讓人耳目一新的電視劇,它以生動的情節和鮮活的人物形象,展現了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中國先進分子的覺醒與奮斗。

  整部劇集以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為背景,通過一系列扣人心弦的事件,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矛盾與困境,以及先進知識分子為了尋找救國道路所付出的努力。

  在劇中,我特別被陳獨秀這個角色所吸引。他充滿了理想與熱情,對國家大事有著獨到的見解。他的奮斗歷程,展現了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困惑與探索,同時也反映了一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

  此外,《覺醒年代》在細節處理上也十分用心。無論是布景、服裝,還是道具、音樂,都為觀眾營造了一個真實而富有歷史感的觀劇體驗。每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們之間的互動與碰撞,使得劇情更加豐富和有層次。

  觀看《覺醒年代》,讓我深刻體會到了那個時代的復雜與多元。它不僅展現了先進知識分子的覺醒與奮斗,也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與情感。整部劇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對那個時代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覺醒年代》觀后感 28

  《覺醒年代》向我們展現了中國近代探索救國道路的艱難。在那個年代,那些文人墨客本來可以過更好的生活,可是他們把家庭、愛人、孩子放在一邊,把國家、人民放在第一位。他們發出了:“為了讓中國老百姓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為了讓窮人不再受欺負,人人都能當家做主人,為了中華民富國強,為了民族再造復興。”愿意奮斗終身的豪邁誓言。

  在電視劇片段中看到陳獨秀和李大釗在去往南方的道路上看到中國的勞苦大眾在受苦受難,便跪地大哭,發出了:“我們一定要建立屬于自己的政黨”的'喊聲,李大釗問:“為什么要建立這樣的政黨?”,陳獨秀回答“為了他們像人一樣活著”。語言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道出了中國人的心聲。

  為了探索救國之道,無數革命先輩被國民黨反動派殘害。李大釗,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被國民黨殺害于北京,時年38歲。陳喬年,中央委員,1928年被國民黨殺害于上海,時年26歲。陳延年中央委員,1927年在上海被捕,被國民黨亂刀砍死,時年29歲。

  正是因為有了先輩們的赴湯蹈火,流血犧牲,才換來了今天國富民強的中華盛世。看了電視連續劇《覺醒年代》受到了很大啟發,我深深地被劇里的革命人物所感動,我作為富強中國的一名少年,在學校接受著幸福教育,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努力學習,加強鍛煉,聽老師的話,做優秀少年。

  《覺醒年代》觀后感 29

  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我被這些思想革命先驅不屈不撓的革命意志打動了。

  我們從細節上看一看這種意志的體現。先來看“南陳北李”: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李大釗與陳獨秀合作編輯《新青年》,舍棄小家,堅決推行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說,以及“只有所謂暴力革命才適合中國”的理論。從陳延年的無政府主義組織(“互助社”)倒閉的教訓中,兩人更加明確了馬克思主義救國的方向,更積極地為中國尋找藥方,矢志不渝。

  1919年5月初,當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傳來,學生中爆發了強烈的`不滿。陳獨秀、李大釗引導學生罷課走上街頭,進行愛國主義宣講,喚醒民眾的愛國熱情,使“五四運動”由學生運動擴大成工人、商人、學生等多階級聯合的愛國行動。雖說,陳獨秀因向民眾發放愛國傳單《北京市民宣言》(被稱為“獨立高樓風滿袖”)給北洋政府提5條最低要求被反動警方發現而慘遭冤獄,但他依然堅持自己為昏睡不醒的舊中國尋找藥方的志向,從理想中汲取信念,早已做好在研究室和監獄之間來回出入,同時把監獄也當作研究室培養新的文明的準備,就像他在看到七百余愛國學生被捕時寫下的文章《研究室與監獄》一樣。陳獨秀被李大釗和群眾營救保釋后,李大釗贊揚他“什么監獄什么死,都不能屈服了你;因為你擁護真理,所以真理擁護你”。“五四運動”后的1920年,陳獨秀與李大釗商討了在中國建立共產黨黨組織的問題,“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佳話因兩人堅定的報國志向而從此產生。1921年7月下旬,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

  其實,像陳獨秀和李大釗這樣有著堅定志向并從中獲取力量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參加學生運動的郭心剛和鄧中夏。二人不顧被反動軍閥抓捕的風險,從民主、科學救國的理想中不斷堅定意志,在公眾面前演說,傳播愛國救亡思想。郭心剛甚至不顧體力已經不支,直至離世前仍在惦記著愛國救亡。

  總的來說,思想解放先驅們的超人膽識,令我深感敬佩。如果沒有他們的奮勇拼搏、不懼犧牲,絕不會有新中國的成立,更無今日之輝煌。現在的我們,正值流金的青春歲月,而世界,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此,從現在樹立造福社會的志向和信心,不負韶華,打好基礎,像當初的覺醒先驅一樣不懈奮斗,才對得起祖國,不辱使命。

  《覺醒年代》觀后感 30

  在暑期的時間看了《覺醒年代》,回憶起高中時期的歷史課,曾經的我死記硬背的那些人物評價、歷史意義等。如今看到此電視劇卻忽然清晰了,眼淚不由自主的流下來。現在也拍攝了很多關于黨的影視作品讓更多的學生包括成人能夠全面了解歷史故事,深刻感受到當時的情境。這是一個有情懷的劇組,創造了紛亂沸騰的年代,每一場戲的情緒都特別飽滿。查閱了一些簡短影評大概意思是:那些高聲喊著終將勝利的時候,恰恰是舊中國最絕望、黑暗的時期。他們根本不知道有沒有前路、犧牲值不值得,但他們沒有退縮。讓我印象深刻的影評:他們最先醒來,然后最早死去。

  如果說覺醒年代像是真實地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點滴,那么革命者就更為戲劇,很多情節的處理更藝術。但是我們都沒有親歷過,誰能說那些激烈的、寂靜的、震撼的、沉重的不是歷史?

  與其說這部劇是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宣傳,不如說是一個描述弱火光如何在黑暗中燃燒起來并且一直燃燒的故事。

  如果沒有《新青年》的思想如果沒有五四運動,就可能沒有中國共產黨;如果沒有中國共產黨,也就沒有我們現在如此美好的生活。“中國共產黨的`橫空出世,是劃時代的大事件”,是你們用熱情和鮮血鑄就了這一切,你們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最為可敬之人,你們的豐功偉績永遠值得我們銘記與歌唱。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更是新時代培育青年的教師,我們擔負著雙重使命,提升自己塑造未來。唯有不斷學習,不斷努力,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才能培育好祖國的未來,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愈行愈暢。

  《覺醒年代》讓我明白“弱國無外交,落后就要挨打”。1949年,中國共產黨已經帶領我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我們更要認真學習,成為國家的頂梁柱,在黨的領導下,祖國百年華誕之際,定能實現我們的中國夢: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覺醒年代》觀后感 31

  在初一到初二的轉換期間,我對于歷史這門學科幾乎提不起一丁點興趣,甚至考出的成績也一次不如一次。在我和我的父母都苦惱要如何提升這門成績時,我的一位同學無意間提起他們歷史與社會老師推薦的歷史劇——《覺醒年代》。

  第一次打開這部電視劇前,我所知道的陳獨秀還僅限于他是和李大釗前輩一個年代的人。只偶爾從他人口中聽說一些。只不過都不算什么好話。

  我的媽媽對于什么事情都比較中立,她對于陳獨秀同志還是當作一位偉大的革命前輩,因此對他十分尊敬。但當我看完幾集之后,感到有那么一些不解。一位革命先輩,如此之粗魯的對待他的兩個親生兒子——陳延年和陳喬年。

  不給他們住,不給他們吃,我心想這樣的父親連自己的孩子都照料不好,又何德何能改變一個民族,改變一個國家呢?

  我滿心疑問的去問我的`媽媽時,我媽卻告訴我:“家國不能兩全。”

  但當我看到陳獨秀同志在進行革命時,他眼中的光芒,狠狠的刺中了我,改變了我的想法。他在連夜撰寫稿子時所散發出的學者獨有的愛國情懷是幾乎無人可以比擬的。

  當你的家鄉被外兵侵略的幾無所剩,你是憤慨著握緊拳頭?還是默默的流下眼淚?青島被霸占,劇中的郭心剛一夜白頭。焦慮不安恐襲著他,精神上的苦痛與身體中的責任感一同反復鞭打著他,他最終,沒能夠帶白蘭回一趟他的老家。看一看青島,看一看他的家。郭心剛先生,您看到了嗎?山東帶著和平一起歸依中國了!

  一群熱血的青年聚在一起為國家謀出路,這就是未來吧!在看之前就有耳聞這部劇的感人至深,也買好餐巾紙做好了心理準備。可看到臉上還有腮腮肉的喬年和延年腳上綁著鐵鏈,一步一步踩入血泊之中,劃出一道道血跡,臉上的笑容和幾年之前卻又重合在一起,我的眼淚還是沒有憋住。喬年在劇的前半部分一直是哥哥的好弟弟,哥哥說什么就是什么,有危險時也不害怕,因為哥哥會義無反顧的護著他。可延年為了革命先一步離開了人世,有人說在那一段時間里,喬年一定很孤獨吧。但其實,他應該知道,他也確實知道,他的哥哥一直陪著他。所以他變得勇敢,不再躲藏在別人身后,他長大了,不需要一片避風港。已經可以成為別人的一片避風港。混沌之中,總有人會義無反顧。

  這世界本不是光明的,不正是因為他們點燃燭光,才照亮了前行的路嗎?

  《覺醒年代》觀后感 32

  最近,一部名為《覺醒年代》的電視劇火遍了大江南北,這部電視劇帶我們穿越回了那艱苦的歲月中,百姓們是生活在怎樣的壓迫中,覺醒的中國人民是如何一步步自己站起來的!

  這部劇主要講的是:民國時期,中國的三位新文化運動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從相識、相知,最后因信念不同而分道揚鑣為主線。而副線以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趙世炎等革命青年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踏上追求民主的過程,生動的再現了一百多年前中國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演繹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

  看完之后,我被他們的行為深深的震撼到了。我無法想象,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喚醒沉睡的中華大地的。民智未開,君主懦弱,共和失敗,山東被奪,國家危在旦夕。在這緊要關頭,陳獨秀、李大釗等人深感民族危亡、國家危矣,他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去興教育、開民智,教育當先,那么沉睡的中國終將有喚醒的時候。巴黎和會上山東主權存亡的危急時刻,這群熱血走出校園,走向街頭,去吶喊;利用《新青年》雜志為思想陣地,奮筆疾書,痛徹不平。經過奔走呼號,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北洋政府最終妥協,拒簽協議。李大釗、陳獨秀深感這破碎的山河急需適合中國道路的革命思想引領。于是沉淪的中國里閃出一道光——中國共產黨,于是無數革命先輩們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引下奔跑在救國救民的道路上,櫛風沐雨、劈荊斬浪……

  這部劇中給我留下深深印象的就是李大釗先生。“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化地球之白首,雖老尤未老也。”李大釗先生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期間對自己,對當時社會現狀所立下的'豪言壯志。在李大釗的短暫生涯里,他用自己的愛國之情和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引導著無數的革命青年思想覺醒,鼓勵著中國青年走上民主解放的道路,去創造“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即使走向刑場,生命最后一刻依然毫無畏懼。

  在中國的至暗時刻,正是有無數個李大釗這樣的熱血志士,為了中國的解放,哪怕前路坎坷,依然奮不顧身。盛世的我們何其有幸!青春年少的我們應當秉承先人遺志,胸懷民族之情、愛國之情,書寫更多“清澈的愛,只為祖國!”這些愛國新篇章。

  《覺醒年代》觀后感 33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一部耗時7年時間打造的紅色主旋律電視劇《覺醒年代》于2021年初和觀眾見面,一經播出便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我也利用閑暇時間看完了這部良心好劇,感慨頗深。

  這部劇,講的是一百年前,在內憂外患之下,覺醒的中國知識分子開始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傳奇故事,涵蓋內容豐富,蘊含大量史實,以別樣視角讓人真切感受了歷史的重大事件與變革,激發當代青年的覺醒思想。

  之前,上學的時候學歷史學政治,了解過我黨的不易,只是在認真看了這部電視劇后,我才對建黨的個中緣由與艱難曲折的過程有了更加真切深刻的認識。“無國何以談家”,這是我看完這部劇后最大的.感受,不論是陳獨秀還是李大釗,原本學術上的造詣和社會威望已經足以使他們名利雙收、一生無憂,可是他們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們看到了全中國四萬萬人所經歷的水深火熱,這正是別人所看不到的;他們也敢于去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這便是勇于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踏上馬克思主義道路后堅定地選擇革命。這樣的膽識與魄力,真是世間少有。

  電視劇里感人的畫面還很多,經典的場面也數不勝數。只是最讓我欽佩的莫過于蔡元培先生的豁達與包容,他是真的心系學生,心系國家未來。當時內憂外患、時局動蕩,正是新舊思想激烈交鋒的時代,蔡元培以自己寬廣的胸襟廣納賢士,不論是堅守舊思想的辜鴻銘、劉元培,還是堅持新思想的李大釗、胡適,都能在北大一展手腳,雖然文人之間多有爭論,但始終惺惺相惜。

  哲學家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鑒,而了解和弘揚歷史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追求。對于我們國家而言,了解客觀真實的歷史,以史為鑒,繼續奮斗,深刻感受中華民族的血液和靈魂,是砥礪我們不斷前行的動力。

  我想《覺醒年代》不光述說著當時那一批革命先輩的最早覺醒,也想喚醒我們這一代人本應牢記的歷史記憶,因為歷史不應被塵封,英雄理應被銘記!如今的國人,也已經生活在更進步、更平等、更美好、更和平的新社會,先輩們的努力與付出沒有白費,鮮血也沒有白流!而作為新時代年輕教師的我們,也應回望歷史、立足當下、展望未來,秉承先輩們的理想與信念,為新時代下的中國,蓬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覺醒年代》觀后感 34

  一百年的風雨征程,一百年的吾輩求索,熱血青年奮勇而上,英雄烈士前赴后繼。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魯迅、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鄧中夏、趙世炎、郭心剛……他們有的曾在歷史上繪留下濃墨重彩的段落,有的只留下寥寥數語的概括,有的只是偶然間我們才注意到的剪影。從明媚陽光的恰同學少年,到冰冷嚴峻的烈士墓碑,再到史書上或詳或簡的記載,那便是他們的一生。學生時代,我用彩筆圈住這段歷史的考試重點,卻沒有深讀細究這歷史背后的悲壯故事;如今的我,帶著光陰的體驗,再次重溫那段歷史,好像讀懂了他們的凜然大義和愛國情懷,更加欽佩他們的革命精神和人生選擇,也更加篤信我們今天是延續他們走過的路。

  陳李入黨宣誓的場景莊重嚴肅:是那“遍地鴻哀滿城血”的現狀,讓他們心中燃起“無非一念救蒼生”的火焰!“為什么要建黨?”“不為什么,為了他們能夠像人一樣活著,為了他們能夠擁有人的權利、人的快樂、人的尊嚴!”南陳北李異地同時宣誓時,國際歌悠然響起,“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會實現”。在那個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時代,他們選擇了荊棘叢生的道路。幸好國家有他們,民族有他們,這才有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延年、喬年英勇就義的畫面動人心魄:陳延年、陳喬年用其一生踐行著“我們自己的路,我們自己走”——在碼頭做工為工友打抱不平;小心拯救碗里掙扎的螞蟻;拾金不昧等失主到天黑;自立自強恪守“六不原則”;從信奉“無政府主義”到最終明白“奮起反抗才能救中國”……他們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少年離開的背影與被押上刑場鏡頭的混合切換,怎不讓人心碎?去時還是少年身,歸時只剩英雄魂,怎不讓人唏噓?延喬路短,集賢路長,他們雖不能交匯,卻都通往我們今日的幸福大道。

  也許,站在歷史后來者的角度,我們清楚地知道正確的.道路。但是,對于那個年代的人來說,想要找到一條真真切切能夠解救人民與水火之中,造福人民的正確的道路,是不容易,且危機四伏的。然而,無數的革命先輩冒著必死的.決心和堅定的信念,在那黑暗之下,踩著泥濘和荊棘去尋找一條光明之路,哪怕不顧妻兒,四處奔波,流離失所也再所不辭!

  看完《覺醒年代》,我深刻體會到沒有經歷過苦難,就沒有資格談容易!我們的國家從過去的積貧積弱到今天的富強昌盛,我們的民族從過去的列強欺壓到今天的復興繁榮,這一切皆離不開仁人志士們的浴血奮斗,勇敢犧牲,離不開革命先驅們的披荊斬棘。他們,在自己的時代里破除黑暗和陰霾,才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清朗和明凈!歸根到底,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皆是《覺醒年代》的最好續集。

  《覺醒年代》觀后感 35

  野心勃勃的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簽署了與日本的“二十一條”,中國處于內憂外患中……電視劇《覺醒年代》的故事,正是開展于這樣的黑暗背景。然而劇中講述的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卻又如光芒四射的新星,指引著新中國向著美好的未來奔去,近代的中國走上了新民主革命的道路。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但對于那時的中國來說,這還遠遠不夠。在《覺醒年代》中,我看到一群深愛祖國卻對現狀無比迷茫的青年們竭盡全力去挽救中國的命運。幸好,俄國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恩列寧主義。就這樣,從1915年《青年雜志》問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革命青年們燃燒自己的青春熱血,解放了更多中國人的思想。

  在《覺醒年代》中,我們看到了許多有血有肉的角色,讓人意外的是,他們也有濃濃的人情味。

  “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的那六句話,哪怕是放在現在,對于廣大中國學生、青年來說,都有著深刻的意義。這六句話不僅是對進步思想的.宣傳,更是成為進步青年做人的方向與準則。在那樣的年代,還有許許多多像陳獨秀這樣的革命者們,他們以筆為槍,進行著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劇中魯迅先生為寫文章而廢寢忘食,疲倦地倒在輔滿稿紙的木地板上的畫面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發表,在文學界引起軒然大波,《覺醒年代》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動蕩的時代,那時的人們看不到今日中國的盛景,但仍然堅守著帶著內心信念想為中國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劇中印象最深刻的場景,是那個不愛笑的男孩犧牲前的那個回眸微笑。后來我得知,在中國真的有這么一條路叫“延喬路”,而喬延路的盡頭是繁華大道。當延年喬年回頭時,他們一定看到了,看到未來那個繁華昌盛的新中國!革命免不了犧牲,多少人為此慷慨赴死才換得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因此,每一傷犧牲都值得我們銘記!

  看完《覺醒年代》后,內心有一種說不上來的奇異感,在這四十三集電視劇中,我傷佛走過一段歷史的長間。從比之后再去低頭注視史書上的那些輕飄飄的文字,它們仿佛都有了重量,有了生命。心中一個愿望更加堅定,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這一刻又在腦海中想起,我們應該趁著年少,努力學習,為中國開拓更美好的未來!

  《覺醒年代》觀后感 36

  今年暑假,老師強烈推薦我們觀看《覺醒年代》,媽媽陪著我一起觀看了這部優秀的連續劇。這是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攝制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

  《覺醒年代》劇情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背景,講述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相識、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傳奇故事,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的光輝歷程,生動再現了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陳喬年、鄧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經歷,藝術地再現了一百年前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和熱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

  該劇滿屏的正能量,非常值得觀看。劇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我們為了愛國,必須要救國,倒袁。我們為了我們的中華民族,更必須要救國,倒袁。”李大釗的這一字字,一句句,有理有據,慷慨激昂,直指人心!還有《新青年》編創者陳獨秀寫的敬告青年,他說:“我寫新青年,就是想告訴那些還在吃苦受罪的中國孩子們,天下的路是留給天下的人走的,只要堅持不懈,將來必成大器。”這句話震撼了中國所有的青年,同樣也適用于當今時代的年輕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不愁吃不愁穿,生活無憂無慮,卻往往缺失了理想和信念,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有時還嫌棄學習的.苦和累,想想百年前的熱血青年,他們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舍棄了自己的一切,真是令人動容。陳獨秀的這段話激勵著我們要做新時代的有志青年,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用心走好腳下的路,努力去實現遠大的理想。

  劇中既有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領袖人物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出的偉大貢獻,也有周恩來、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的實踐之舉,還有陳延年、陳喬年等愛國進步青年為國為民做出的流血犧牲……媽媽說,劇中不少人物的事跡,她也是第一次知道,在陪我看這部劇的同時,她也在重溫歷史,接受教育,和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這些革命領袖有血有肉、有理想有鋒芒,他們的革命熱情和獻身精神,使我深深震撼。雖然劇中好多內容我不是很懂,但是他們的愛國情懷,使我深受感動。

  前輩披荊斬棘,前赴后繼,甚至流血犧牲,我們后輩理當緊跟其后,不懼艱辛。每個時代的人有每個時代的任務。在當今和平年代,我們雖不需扛槍上戰場殺敵,但我們也有重要的任務——強國。作為學生,我們雖不能像鐘南山、袁隆平那么偉大,但我們應該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努力學習,長大報效祖國。

  《覺醒年代》這部劇給我帶來了一場極其盛大的“視聽盛宴”,讓我了解了許多歷史事件,認識了許多革命先輩,進一步深刻感受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努力奮斗,時刻牢記:強國有我,請祖國放心!

  《覺醒年代》觀后感 37

  最近,看《覺醒年代》令我感觸尤深,開篇第一集描寫了仲甫為了與守常見面,當眾多愛國青年說出“中國無藥可救”,還遭到郭心剛的唾棄,但最后結果令人滿意。

  這部電視劇主要講述在仲甫等人的不斷努力下掀起一陣新的革命思潮,前八集分別寫了陳獨秀與李大釗初見,談革命、創辦雜志,再到去北大當文科學長。之后陳獨秀邀請魯迅撰稿,這當中每一集都看的我熱血沸騰。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劇情,就是在錢玄銅去找魯迅,而魯迅身后是一人被斬首示眾,眾人原是當做看戲,當砍刀落下之時眾人卻又嚇得連連后退。此情此景,實屬令人難過、悲哀但卻無能為力。

  錢玄銅說魯迅消沉,魯迅卻對他說道:“假如啊,有這么一間鐵屋子,絕無窗戶,而且是萬難破毀的,里邊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就要被悶死,然而從昏睡入死,他們全然不知道就要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一聲驚醒這幾個較為清醒的人,但是這不幸的少數者,要去承受這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你對得起他們?”錢玄銅又反駁道;“如果我嚷幾聲,能叫醒那幾個人,你就絕不能說,他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這段令我映象尤為深刻,是揭露社會情形的實事,讓人身臨其境。那時的政治混亂,令人擔憂,陳獨秀等人為此努力,想改變這個社會。他們都不怕任何勢力,更不畏懼任何犧牲,哪怕是背上“賣國賊”的罵名也要為之奮斗。

  李大釗先生曾與同學在大街上進行游行,被當時政府追捕,雖然對北京有著諸多不舍,但迫于形勢,只能無奈前往上海。

  一個民族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不斷進步,最終摸索出一套最為適合本民族的制度,他驅使了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勇于斗爭,也燃起了群眾的民族情懷和激情,在時局混沌的'情況下對著腐朽的社會不斷進行著沖擊。在革命斗爭中,雖然充滿了艱辛困苦,必然不會一帆風順,他們依然苦中作樂,為了創造一個全新的社會而不斷努力。

  克服困難,不斷成長,中華民族必定會站起來,不再受外人的欺負,在中國的領土上真正的當家做主。那些艱難的日子,使我們奮勇向前,終究站在了世界的舞臺上,這是數代人義無反顧奮斗換來的。讓我們向那些先烈致敬,也提醒了我們珍惜現在生活的同時,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勇前進。

  《覺醒年代》觀后感 38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今日正是春分,寒風呼嘯,幸而沒有下雨。離清明還有半個月,掃墓的人卻多了起來。路上車堵成一條長龍,公墓周圍聲音熱熱鬧鬧,這地兒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熱鬧。租住在鄉下農村,也就這段時間人氣多些。當然,車也堵些,也許上班會是個難事。

  今天看完了那部《覺醒年代》,大結局里黨終于建起來了。雖然早知道結果,但看劇更有代入感,更能體會先輩們開拓的不易。1921年,一個小黨誕生了;一百年后,這個黨有了一億多黨員。因為這個黨,我們的國家翻天覆地,生活日新月異,一切都不一樣了。

  以前的生活怎樣我不知道,說說自己能感受到的吧。很小的時候種田是件辛苦的事,純粹靠用人的`體力去插秧,去收割,去打稻谷,那些在田地里的時光想起來都是苦澀的。避不開的烈日,好像永遠抱不完的稻子,在田地里跑來跑去,生活好像沒了希望;后來有了收割機,轟隆隆的機器一過,人就輕松了許多。

  就是看個電視也難。以前都是看老式的電視劇,只有一個江西衛視,為了看動畫片版的西游記早早爬起來。后來有些村里人家裝了衛星電視后就跑去蹭著看,不喜歡的也只能耐著性子看,看得一些人不開心,總是被關了電視。那真是一段屈辱的日子。但時間總會改變一切的,自己家也會有電視,能自由地換臺,看劇。

  時代進步的例子不勝枚舉,這都是百年前建立的那個黨帶來的`。看《覺醒年代》,比價注重偉人們在年輕時的經歷,看他們怎么從一個平民成長為大人物怎么升華自己的思想。深受啟發的一點是: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優秀的人總是互相靠近,互相吸引。在什么樣的圈子里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審視了一下目前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明白了眼下生活別扭的原因。原來不是我不適應這個環境,而是這個環境不適合我。

  好在一個人的時候更多,有時間自省自查,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下班的時間更能決定一個人未來的走向。總有人在默默努力。

  《覺醒年代》觀后感 39

  《覺醒年代》里的人們有著那個年代的超前智慧,提倡新思想的,氣沖斗牛,主張舊思想的,則巧舌如簧,膽小怕事,只會維護自己,不懂得維護國家,失去了沖勁,最后只會和社會斷開聯系,成為空殼。中國人只是缺一個指引方向的,骨子里都有一股沖勁,陳獨秀的思想清晰且受人歡迎。《新青年》出版后,買的人不少,不論是受苦受累的民眾,還是青年學生,亦或是商人,只要還沒有淪陷在舊封建思想之中,拿到這本書后,眼里就會有希驥。有能力的,并且有思想覺悟的`,都要跟著大干一場,一時間,當真是氣沖斗牛。

  新文化運動的結果大家都知道,民主與科學的思想深入人心,弱勢之反派被攻擊的體無完膚,中國的時代要來了,中國要覺醒了,要翻身,要戰斗,誰也無法阻擋。在此期間,陳獨秀等先驅是中國戰士,他們一心為拯救中國的圣土,為喚醒中國人民而奮戰,他們都有一股沖勁。

  可能因為時代的原因,現在的人其實或多或少是沒有些沖勁的,沒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直接與人民接觸,即使有,沒人想著改變——認為現在的生活夠好了,只是策劃著如何能讓自己舒適,骨子里的沖勁也沒了。我認為,創造即進步,只有創造,才能拓寬進步的渠道,創造才能構建未來,預知未來。現在的中國人,已是今非昔比,之前人們想著如何進步,如何斗爭,現在,小地方的人想著如何走出去,大地方的人想著如何在晚年全身而退,父母都在想著讓兒女們能夠拿到高薪……想要創造的卻是少之又少。中國到現在仍然算不上發達國家,人們口中的好東西都是進口的。

  為什么中國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不能與國外的相比?

  一是中國人很少自己創造

  二是中國人的固有思想

  雖然已經有很多人改變了這種觀點,但仍有不少人堅持,這其實都與創造有關——創造意味著改變,改變思想。

  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所以,中國人應該學著自己創造,趁著還年輕,把握機會,努力學習,極力創造,補國之不足,拓未來之渠道,時代進步應該如此,國民進步重在創造!

  《覺醒年代》觀后感 40

  最近追劇《覺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長了。兒時的記憶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電視,需要花錢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還是會厚著臉皮擠到鄰居家的門縫里偷看,被逮住了就會被驅趕,偶爾有了錢也會付費光明正大的去看。后來自己家也有了黑白電視,老媽說后來也有了彩電。總之,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后來老爸又背回來一個單缸洗衣機。那時候并不懂得這些到底意味著什么。

  這么多年過去了,自己經歷了不少,從一個小姑娘單槍匹馬闖江湖,四處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國的懷抱,另有一番感觸。兒時追劇也只是看熱鬧,隱隱記得那時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戰爭和國共戰爭,只是看熱鬧。現在追劇會思考,在劇中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從《覺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馬克思主義的萌芽和確立、我們中國共產黨政黨的由來,以及思想的核心,為什么是中國革命而不是中國改良,為什么我們中國政黨是馬克思主義為基石,為什么會有中國共產黨。這讓我有種要把整個中國歷史系統的讀一遍的計劃。

  劇中蔡元培聘請為北大校長,并邀請陳獨秀到北大助力,協助陳獨秀創立《新青年》。李大釗在北大組件馬克思主義研究室,與陳獨秀共同成功發起五四青年運動,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和建立,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起工人運動、五一勞動節,以及8小時工作制的由來。引領中國新青年建立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影響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一代偉大人物。他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為中國尋找一條拯救國家的科學、民主的.革新道路。

  讓我聯想到我們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就是沿著這條走過來的。那些年并不關心也不懂什么經濟、政治政策,唯一考慮的是賺錢買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過好,也從來不懂這些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中,從土地下放,包干責任制,家里生活逐漸好起來,到沿海的改革開放,允許先有部分人富裕起來,帶動內陸發展。

【《覺醒年代》觀后感】相關文章:

《覺醒年代》觀后感07-15

覺醒年代觀后感07-19

《覺醒年代》觀后感03-09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范文07-19

覺醒年代觀后感范文05-22

《覺醒年代》觀后感匯編07-14

觀看《覺醒年代》的觀后感07-19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精選13篇)03-23

有關《覺醒年代》的觀后感范文07-19

《覺醒年代》觀后感(精選105篇)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