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醫生》觀后感(通用13篇)
當觀看作品時,我們會沉浸在情節之中,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不能忘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我是醫生》觀后感(通用1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是醫生》觀后感 1
6月8日下午,單位組織觀看吳孟超院士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吳老傳奇的一生就這樣在我們眼前揭開了面紗。
影片中,吳孟超院士年至耄耋依然奮戰在無影燈下,每年主刀手術近200臺。他一生致力于攻克肝癌這一難題,前瞻性地提出研究細胞免疫治療技術,并把他覺得最好的學生——外科“一把刀”趙一濤派到這個研究領域。只因為他覺得“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這句片中吳老說過的話,讓我們記憶猶新。還有他那放眼未來早抓人才的遠見卓識,不拘一格舉賢薦才的伯樂風范,鼓勵后輩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懷,敢闖新路培養人才的大家氣魄,深深感動了我們,也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還記得片中趙一濤在飯桌上埋頭苦吃努力完成老師委派的“任務”,卻意外的來了個峰回路轉,如數家珍般介紹起吳孟超院士所獲榮譽,最終解決困局時的畫面嗎?那時的'我,由衷地佩服吳老的“慧眼”,但更多的是驚訝于他的不凡成就,以及在無數光環的照耀下,能依舊坦然面對,并未因榮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術臺上默默奉獻著寶貴的生命的那份高尚醫德,他無愧為我們大家的學習楷模。
勇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創新是吳孟超院士的性格特點;懸壺濟世、救死扶傷是他的仁愛情懷;無私奉獻、不求回報是他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種頑強斗志,也向我們呈現了一篇又一篇新的序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個人淡泊名利,才能“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望天外云卷云舒”。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吳孟超院士為自己的榜樣,不忘初心,視名利淡如水、看事業重如山,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為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努力奮斗。
《我是醫生》觀后感 2
《我是醫生》是一部以醫生為主角的職業題材電影,主要講述了在醫學領域追求夢想的故事。整部電影交替展現了醫生在搶救病人時的內心掙扎,病人和家屬的心路歷程以及醫生和病人之間的感情糾葛。這部電影使人們重新認識了醫生這個職業,以及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
醫生作為一份職業,其職責是救死扶傷,是把他人的生命當做自己的職責所在。導演將主要角色都設定為醫生,通過不同的角度展現了他們的職業精神以及對生命的重視。電影中醫生的形象被很好地還原出來,他們在醫院里不分白晝黑夜,無論遇到的問題有多大,都會毫不猶豫地去盡力解決。
在電影中醫生常常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決定,而這些決定的錯誤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這種艱難的抉擇考驗著醫生的道德底線和職業素養。在真實的世界中,醫生的每一個選擇都意味著需要承擔極大的責任,因此他們的.職業精神和責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電影中主人公的精神面貌很好地表現了這一點,他們的決定和行動都是基于醫學道德和職業道德原則的。
電影中也有許多感人的場面,讓人感受到醫生們的良心和真誠。主人公在面對家庭矛盾時,仍然強制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用盡全力去搶救病人的生命。電影中也提到了醫生在工作中常常需要處理病人和家屬的關系,這也考驗著醫生的情商和人際交往能力。
《我是醫生》是一部很好的影片,它展示了醫生的職業道德和責任感,讓觀眾更加了解醫生的工作。電影不僅僅是一部娛樂作品,還能為醫學領域的提升和醫生的職業發展做出貢獻。我相信這部電影會對那些從事醫療行業的人們有很大的啟示,讓他們更加忠誠地投身于這個職業,為病人的健康和生命而奮斗。
《我是醫生》觀后感 3
浩瀚的馬來西亞橡膠林中,一雙割膠的小手正在辛苦勞作,穿越時空,孩子成長為我國肝膽醫學界的領軍人物、而今已95歲高齡的吳孟超教授。
這是上海電影集團等出品最新主旋律影片《我是醫生》中的經典開篇場景,這是馬來西亞歸僑、傳奇軍旅醫生吳孟超的故事繼紀錄片后,再度搬上大銀幕。
近日,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上影集團等聯合舉辦專家研討會,對影片的.文藝創作亮點和進步進行梳理盤點。吳孟超教授親自到場聆聽,他說,“我堅持做一個中國人,堅持做一個中國醫生,堅持做一個軍人,堅持做一個共產黨員,從這一次的電影拍攝中,我也學習到了很多!
看過《我是醫生》的吳孟超回憶,年少時遇到抗戰烽火,全家在昆明無依無靠,最困難的時候,自己還去街頭賣過報紙,靠每天一點點辛苦錢吃飽肚子。他說,后來學醫報國就是為了為人民服務,現在拍攝放映這部電影,也不單是為了講一個醫生的故事,而是希望要給人啟發。
上影集團總裁任仲倫分析,吳孟超傳記從紀錄片到故事片,前后兩次創作體現了上影始終堅定不移追尋信仰之美、英雄大義。“一個時代不能只產出‘平庸之美’,而是要有所追求,《我是醫生》的創作體現了上影孜孜以求的精氣神。”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毛時安認為,當代主旋律題材電影創作,絕對不是簡單的灌輸和說教,而是引領時代審美的重要創作,《我是醫生》的編導團隊兢兢業業,演員表達準確貼切,可以說是一部十分精良、耐人尋味的主旋律電影作品。
來自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等機構的專家也對《我是醫生》進行點評,認為這是一部視角獨特、攝制精良的新型主旋律題材影片,盡管電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我是醫生》恰到好處地展現了醫學“超人”吳孟超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
研討會上,“閑不住”的“超人”吳孟超還透露,最近身體微恙休息了一段時間,但已經打算下周“復出”繼續到手術臺上做手術。吳老說:“一個人有飯吃、有覺睡,還能干什么呢?還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為國家、為黨、為人民繼續作貢獻!
電影《我是醫生》由謝鳴曉導演,趙有亮、胡亞捷等主演,今年6月起將率先在上影集團聯和院線全國各主要放映點上映,并面向大中小學、企事業單位舉辦展映特別活動。
《我是醫生》觀后感 4
在上影集團和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舉辦的影片研討會上,評論界一致認為,《我是醫生》是一部具有創新意義的主旋律英模人物傳記影片,它突破了常規的創作模式,以平實的生活場景,讓崇高變得平易近人。這里摘錄刊發部分評論家的發言。
緊貼真實,使人物具有穩固扎實的生活基底
《我是醫生》是一部令人感動的人物傳記影片,其中的科學精神、動人情感,以及藝術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結合后達成感染力很強的觀看效果。
影片始終“緊貼”傳主的真實生活,臺詞對話質樸有趣,語句精到,同時包含豐富的人生況味。雖然要表現的`傳主是事業卓著、感動中國的可敬老人,卻始終賦予他不僅可敬,而且可感、可親的真實、生動、完整人格。影片中有這樣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膠人的兒子,父親從小就夸獎我的手靈活。用割膠刀,穩準快,后來就換成了手術刀。”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臺,大弧度聯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勛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穩固而扎實的生活基底。
作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藝術水準傳記片,《我是醫生》并未將偉大人物簡單化,而是采用獨特的敘述視角,著意展現吳老作為醫生的日常。有一處畫面令人感動,觀之難忘。吳老和學生一起面對堆積的患者檔案,那些雖然接受了成功的手術,卻因為后發的擴散轉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為醫生的吳孟超為此在辦公桌前特辟一個立柜,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檔案。他用樸素至極的話語教育學生:科學是事實本身!哪怕是已經離開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夠讓他們的存在于醫學推進上繼續發揮作用!
“我想背著每一位病人過河。有一些過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后一步。我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實驗室!”影片中,這句話和盤托出人物心跡,表現吳孟超院士作為一名偉大的醫生,真正的偉大之處正在于他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同時也是這部傳記影片最值得重視的價值所在。
《我是醫生》觀后感 5
由第六代導演謝鳴曉執導,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并于2017年6月公映的《我是醫生》這部影片,以我國著名肝膽醫科專家、教育家吳孟超醫生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年過九旬,雖年事已高,但仍奮斗在肝膽外科醫療一線老醫學家無私奉獻的形象,頌揚了他的“醫者仁心”和勇于培養新人,開拓肝癌治療新領域的不懈創新進取精神。其實,曾獲得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吳孟超醫生的先進事跡,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并無秘密可言,如何在影片中生動地再現,并能夠打動觀眾的心,確實需要編劇和導演下一番功夫,因為作為紀實性人物傳記類電影作品,既要尊重事實,又要藝術性地再現,能夠讓觀眾通過一個多小時的觀看,有所感動和領悟,的確需要采取全新創作手法,通過理順一些線索,構建一些沖突,使得作品更有看頭。這部電影的編劇和導演做到了,他們圍繞“情”這個字做文章,通過不同“情”的融入與舒展,引出吳老的真實的感人故事。從而使得整部影片表露自然,內容豐滿,情節生動,感人至深。
攝于電影《我是醫生》研討會(發言者是吳孟超本人)
師生情——此處的師生情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吳孟超和自己老師、領路人裘法祖(也是醫學界的前輩和大咖)之間的感情,二是指吳孟超與自己培養的學生之間的感情。每當在工作中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吳孟超的眼前都會浮現出自己老師的形象及諄諄教誨,從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影片采用“閃回”的`方式表達,顯得更加感人。而與自己學生之間的感情,則重點體現出吳老愛才、惜才,并支持和鼓勵他們勇于創新,瞄準國際先進水平,開拓國內肝癌治療新方法、新途徑。影片所描寫的吳孟超把自己培養的外科手術的得意門生,調至研究中心搞基礎研究,以此推進通過自身免疫基因以修復的方式治療肝癌的橋段,生動展現出吳老眼光遠大、勇于創新的閃光點。
醫患情——這是體現吳孟超“醫者仁心”最生動的一條故事線索。比如影片中出現的:他年過九旬仍上手術臺開刀,解決疑難雜癥;下病房檢查,在觸摸病患者身體時,先要搓熱自己的雙手;為有經濟困難的醫患陪護家屬訂早餐……都是還原了事實真相的藝術情節再現,把吳老平時“救死扶傷、同情關愛病患”的作為十分自然地在銀幕上展現,令觀者十分動容。
父女情——替代已逝去的妻子,一直照料自己日常生活起居的女兒,是吳孟超醫生的最愛。同樣,把年事已高,仍在崗位上作奉獻的父親照顧好,也是女兒用心承擔的責任,于是影片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十分溫馨、感人至深的父女情。而當女兒被檢出身患腸癌,需要住院動手術時,這種父女情便更加顯得珍貴,一方面是女兒遲遲不肯住院,直到在家中把關照父親的話,用小紙條的方式貼滿了每一處;另一方面,則是父親一反常規,主動承擔為女兒做手術,把殷殷關愛之情傾注在為女兒消除病魔、恢復健康之上。而影片中特意描寫的一位護士長為了實現吳老妻子生前的囑托,主動要求擔任吳老做手術時的“護駕”者,也特別感人。
師生情、醫患情和父女情交織在一起,環環相扣地演繹,讓《我是醫生》這部影片所展現的內容有血有肉,自然貼切,觀后能讓人心中泛起陣陣暖意,同時對吳孟超先生的先進事跡進一步加深了印象。當然,這里面有演員本色出演的功勞:趙有亮飾演的吳孟超做到了形神兼備,胡亞捷飾演的吳老的得意門生——趙一濤,以及趙靜飾演的吳老的女兒吳翎也都給影片帶來了一抹亮色。
《我是醫生》觀后感 6
為進一步營造公司積極向上的企業文化,在職工隊伍中提倡學先進、爭優先的工作氛圍,積極響應區委宣傳部關于組織觀看經典優秀宣傳教育題材電影《我是醫生》的號召,公司于6月7日下午組織觀看了由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出品的吳孟超院士傳記電影《我是醫生》。
這部電影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奮斗在攻克癌癥科研最前線的`故事。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臺;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癥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斗在攻克癌癥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這是一部充滿正能量的人物傳記影片,吳老身上的無私奉獻、情系人民、堅持不懈等精神時刻為我們樹立起時代標桿,大家觀后感到,要以時代榜樣的力量激勵自己,勤奮學習、思考和鉆研,立足本職工作,知難而進,攻堅克難,努力做一個對社會建設、單位發展有用的人。
《我是醫生》觀后感 7
昨天下午,電影《我是醫生》研討會在上影舉行。95歲的吳孟超身著軍裝一出現,場內所有人起立致敬并鼓掌。吳孟超在感謝電影主創的同時,也幾度敬軍禮,“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要堅持做一個軍人、一個共產黨員、一個中國醫生,始終為人民服務。”
是醫者,更是醫學拓荒者
吳孟超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萬5千臺。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
拍吳孟超的醫者仁心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有限的電影篇幅里不走尋常路。導演謝鳴曉說:“制片人最初把故事梗概交到我手里時,我的第一感覺是頭皮有點發麻,這部電影不容易拍,尤其是如何用電影的方式去表現吳老的家國情懷!
所幸,編劇黃丹拋開了常規的手術臺救人套路,他總結了吳孟超一生的奮斗目標是:搞超前的科研,從根本上救治病人。“這也是他醫德、醫術中的最閃光之處!
《我是醫生》中,吳孟超有句讓人過耳不忘的`臺詞:“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電影中,吳孟超想搭建基礎研究平臺,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于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于“霧里看花”。
現實中,由于癌癥至今并沒有攻克,趙一濤的質疑心理曾存于不少人心間。對此,吳孟超的回應是:“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我的手割過橡膠,描過圖紙,但自從拿起手術刀后便再沒有放下。我已經90多歲了,還能做多長?不知道。我要趕緊把科學院、研究院建好,把平臺建好,再培養人才。有人、有平臺,基礎研究就能開展下去,20年、30年、40年總能解決問題。到那時,我在天上看!
《我是醫生》觀后感 8
6月8號下午,在單位領導的組織下觀看了傳記電影《我是醫生》,影片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講述了這個年逾九旬的傳奇醫者的仁心仁術。全片充滿了吳老對患者、同事、家庭的關愛,讓我看到了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吳孟超可敬、可親、可學的形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實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讓我深受教育。
電影中,吳老每次查房檢查病人時,都和藹可親、視病人如親人;面對為了給女兒肝移植而那么努力的母親,哪怕成功的幾率非常小,他也毅然決定親自給手術保駕護航,雖然最后的結果非常無奈,但他的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后還會給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是醫生并沒有治愈他的疾病,他還是真心的感謝醫生。
電影中,吳老想搭建基礎研究平臺,擴大實驗室規模,他希望得意門生趙一濤能隨己投身其中。但對外科“一把刀”趙一濤而言,從手術室抽身去實驗室,尤其是要致力于當時還被普遍質疑的細胞治療,他的事業前景不啻于“霧里看花”。但是吳老告訴他:“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這不僅體現出了吳老領先的專業頭腦,更體現出了他救死扶傷的使命感。
電影中,吳老更是要親自為自己的`女兒手術,他說“在手術臺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兒,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這個病人病情的主刀醫生,僅此而已。”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愛無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醫者生命攸關,“醫本活人,學之不精,反為夭折;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充分說明了醫學的博大精深,醫者的任重道遠。所以對于我們廣大醫務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傷,增進人類健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醫治病人疾痛是醫務人員的首要責任和神圣義務。我們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更加主動、熱枕地做好工作;也更會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覺抵制不正之風,在調節與病人、與社會的關系中自覺履行醫德規范。
作為一名黨員,更要嚴于律己,立足自身的崗位的同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實際行動,展現黨員的風范。
對于我們全科醫生而言,要不斷完善自我,抓住上海衛生綜合改革的契機,全身心投入社區醫療的工作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門人。
《我是醫生》觀后感 9
國產片如何拍好主旋律一直是一大難題,最近卻有一部影片收獲了專家和點映觀眾的叫好聲,這就是上影集團拍攝的《我是醫生》。在6日舉行的《我是醫生》北京觀摩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黃會林教授直言:“中國號稱電影大國,但的確不是電影強國?戳恕段沂轻t生》這部片子,我想中國電影如果能夠像這樣走下去,中國電影就不僅是電影大國,可以逐漸成為電影強國了。”
《我是醫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的傳記電影。今年95歲的吳孟超至今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5萬臺。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編劇黃丹說自己看了吳老五臺手術,就站在護士身邊,“那幾天我的腦子里充滿消毒水的味道、血的味道,手術室皮膚上燒灼的味道,我從這些味道當中體會吳老所有的感受,跟他進餐,到他家里。我覺得創作如果不能深入生活,是不能寫好的!
扮演吳孟超的是趙有亮。這位老戲骨以其精湛的演技撐起了這部戲,而在片中吳孟超與學生趙一濤的對手戲非常好看;扮演趙一濤的胡亞捷當天也來到研討會,他表示這是他與趙有亮的第二次合作,演完這部戲后,他總是習慣性地以“老頭”稱呼對方,趙有亮也特別自然地答應。
據悉,《我是醫生》6月初作為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直屬機關黨委、電影局,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上海電影(集團)公司共同主辦的“2017我的電影黨課”活動的10部“電影黨課示范課”之一,在黨員當中放映,獲得了熱烈反響。
《我是醫生》觀后感 10
95歲的吳孟超是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國醫大家的情懷:一方面,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超過18000臺;而同時,他又帶領學生在醫學發展前沿開展細胞免疫療法研究,開啟了免疫系統防治癌癥的大門。吳孟超至今仍然奮斗在攻克癌癥科研的最前線,“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歷程的最真實寫照。
贊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準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
文藝作品的藝術性、思想性和價值取向,來源于創作者對生活、對社會、對時代深刻的體驗。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認為,《我是醫生》的成功在于,它不僅展現了主人公的偉大,同時將一幅發展中的時代畫卷徐徐展開在觀眾面前,讓人觸摸到了時代的脈動。事實上,吳孟超和他所致力的肝膽研究領域是當下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的縮影,當中國的科學家們致力于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時,也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樣的作品,在當下的中國影壇是缺失的;而《我是醫生》則重拾傳統,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啟示。
從割膠刀到手術刀,從橡膠林到手術臺,吳孟超90多年的人生歷程里,有太多值得記取和呈現的華彩篇章。許多與會專家表示,影片突破了英模人物傳記片的常規套路,在電影語言上進行了諸多嘗試和探索,為此類影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值得借鑒的經驗。
比如,影片一方面以寫實手法凝練而克制地呈現吳孟超和學生、吳孟超和病患、吳孟超和女兒這三組關系,通過大量細節和鮮活的人物塑造來引起觀眾共鳴。特別是電影設置的得意門生趙一濤這個人物,使得整部影片的調性一下子活潑起來,更容易被普通觀眾接受;另一方面則以寫意的、詩化的方式表現了吳孟超和他的老師這第四組關系。每當吳孟超感到困惑無力時,他的導師裘法祖就會在一片柔光中出現在他面前,為他解惑,給他力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等專家評價說,這體現出創作者在遵守傳統現實主義的同時,也在追求更符合當下審美需求的藝術表達手段,從而為影片增加了直抵觀眾內心的藝術力量;而這一穿越手法背后暗含的代際傳承,也進一步深化了影片的主題,讓影片有了歷史的縱深感。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尹鴻認為,《我是醫生》兼具主旋律、傳記片和行業劇三種元素,每一種元素對創作者來說都是不小的挑戰,但主創通過精心設計,找到了獨特的藝術手段來呈現,將創作中的難關一一突破。比如,影片通過父女、醫患、師生三種關系,將家庭、職業、傳承三方面結合,為英模人物賦予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讓科學有了溫暖的情緒和生命感。影片中有一個特別的設計,就是在敘事的同時,以字幕的方式,將全球醫學界為攻克癌癥所做的努力更新在銀幕上,讓吳孟超及其團隊所做的研究置于全球參照系中。尹鴻認為,這一手法將影片表達的主題置于全球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展現了國際化的視野。
《我是醫生》觀后感 11
有這樣一位老人,89歲仍奮戰在無影燈下,以每年將近200臺手術的數量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有這樣一位老人,幾十年守“拙”不變,堅持手動縫合創口,堅決不用吻合器,為患者節省每一分錢。
還是這位老人,他總要趕在病人麻醉前,意識尚清楚時去問候,幾句寒暄或是簡單把脈,卻會鼓勵起病人的斗志。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張手術臺,到今天也沒有離開。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膽,依然精準;心中一團火,守著誓言,從未熄滅。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馬,要把病人一個一個馱過河。
他——就是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醫生!
看了《我是醫生》的電影之后,我深深的感觸到——吳孟超是醫者,更是醫學拓荒者。
根據我的了解吳孟超醫生至今仍然堅持在醫療一線,他親自主刀的手術紀錄已經超過1萬5千臺。無論是年輕時從割膠刀改拿手術刀,還是毅然回國報效祖國,以及創造出中國肝膽外科無數個第一,吳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書寫的部分。
就如上述所說的,吳孟超是一個極其偉大的人,他也是一個普通的人,工作也是很普通,可是他卻能堅持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成就自己的事業,這就說明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不僅如此,勇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創新的性格特點,也是他成就事業的內在原因,他成功的事業和人生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吳孟超醫師把自己的一輩子都奉獻在肝膽外科事業上,他不斷創新、不斷超越的.人生,他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不斷發展,才能夠駛向成功的彼岸。
吳孟超醫師從醫68年以來,直到如今已經89歲了他仍然活躍在醫學科技的前沿,依然忙碌在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行列中。在他的心中始終裝著病人,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對病人至真至誠的態度和細膩入微的照顧,吳孟超醫師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實際行動,對忠誠使命、獻身使命做了最好的詮釋,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要努力向吳孟超醫師學習,學習他的創新精神;學習他的堅持不懈;學習他把普通的工作不普通對待的精神;學習他堅持用自己的微薄的力量用在有意義的地方。作為一名醫院工作人員,我們要時刻為一線的同事們著想,為廣大的患者著想,嚴于律己、勇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創新。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將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好專業知識,并像吳孟超醫師一樣毫無保留地奉獻給社會、回報給人民。
在《我是醫生》中,吳孟超有句經典的臺詞仍然在我的耳邊回繞:“一把刀、一臺手術,只能救一個人,但一片基礎研究的華蓋能庇佑更多人”。
作為一名基層醫生,作為一名黨員,我會牢牢記住這句話,在自己本職工作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為更多更多的病人帶去健康的福音。
《我是醫生》觀后感 12
由上影集團出品、以“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為原型的傳記電影《我是醫生》點映以來,在觀眾中引發了熱烈的反響。近日,在《我是醫生》北京觀摩研討會上,北京評論界人士對該片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該片用影像藝術地塑造與再現時代英模風采,書寫時代畫卷,弘揚了時代精神。同時影片在藝術手法上的諸多創新,也為當下國產電影創作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贊美英雄,反映時代,從來都是文藝作品的使命。中國文藝評論家主席仲呈祥說,英雄人物往往集中體現了人類精神世界的深度與廣度,自有一種人生況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醫生》將鏡頭對準吳孟超這位當之無愧的時代英模,真正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擔當,體現了中國電影優秀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積淀,彰顯了中國精神和中華審美風范,有一種美學和藝術的高度,是當下中國電影的重要收獲。
《我是醫生》觀后感 13
《我是醫生不是人》是一部充滿人性關懷的電影,它講述了一個年輕的醫生被迫面對逝去患者的故事。這部電影深刻揭示了醫生面對生死問題時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負擔,同時也表達了醫生們內心深處的善良和熱愛。
作為一位醫生,我深刻理解電影中所描述的那種無力感和愧疚。每當我們面對病人的痛苦和死亡時,我們都不可避免地感到心痛和無能為力。但是,我們也必須時刻提醒自己:我們是醫生,我們的職責是盡可能地幫助病人,使他們得到最好的治療。就算最終結果是失敗的,我們也不能放棄對病人的照顧和關愛。
這部電影也展現了病人和家屬對醫生的不理解和抱怨。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對這種情況,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動搖自己的堅持和信念。我們必須堅定地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對病人負責的態度,我們做了最好的決定和嘗試。
《我是醫生不是人》這部電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我們需要更多地關注醫護人員的精神健康和情感需求,讓他們承擔的壓力和負擔得到減輕,同時也要讓病人和家屬更加理解和尊重醫生的工作。作為一名醫生,我會時刻以患者為中心,盡我所能去為他們提供最優質的醫療服務。
【《我是醫生》觀后感】相關文章:
我的理想醫生03-22
我的心愿醫生02-18
我的理想醫生作文06-30
我的醫生夢想作文06-25
我的理想是當醫生作文02-18
我的理想——醫生作文12-20
我的夢想醫生作文02-23
我的理想是當醫生作文02-26
我的理想作文醫生02-26
我的理想是醫生作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