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電影《浪潮》觀后感:荒誕的寓言

時間:2022-01-04 11:58:26 觀后感 我要投稿

電影《浪潮》觀后感:荒誕的寓言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后感。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浪潮》觀后感:荒誕的寓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浪潮》觀后感:荒誕的寓言

  在學生們對于"浪潮"的感想中,有人提到"浪潮讓我們的生活重新變得有了意義"。對于他們——所有被卷入"浪潮"的人——這個組織究竟有什么意義?僅限于制服、標志和問候手勢嗎?當然不是。無論對于學生們,還是對于文格爾老師,"浪潮"都有著更深的意義。

  對于文格爾而言,"浪潮"原本只是他一拍腦袋想出來的教學活動。學生們行為散漫,又對納粹獨裁是否還會出現在現在的德國,以及他們是否應該為歷史負責有不同的見解。兩三天以后,出乎他的意料,學生們在他的組織下變成了紀律嚴明的團隊,規模還在不斷擴大。也許這個時候,走到哪里都被穿著白襯衫和牛仔褲的"浪潮"成員尊敬地稱為文格爾先生,使得他的虛榮心得到了一點滿足。在一定程度上,"浪潮"消除了學生中的攀比和拉幫結派,讓他們變得更加團結了。直到被校長叫去,文格爾雖然隱約感覺有些不對勁,但仍舊是這樣認為的。但是很快,開始"浪潮"變成了他教學生涯中最大的錯誤。他采取了可以說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法,卻被過激分子蒂姆的自殺打亂了計劃,最終被捕入獄。

  而對于蒂姆,一個很少得到來自家庭和朋友的關心,總是被欺凌卻不得不依附于欺凌者的,畏畏縮縮、默默無聞的男孩來說,抹消了成績、體育、外貌的差異的"人人平等"的"浪潮",給了他渴望已久的歸屬感。"浪潮"的活動填滿了他內心的空虛,為他帶來了狂妄的勇氣,促使著他爬上市政府大樓印下標志。如果說其他"浪潮"的支持者象征著納粹德國時期的普通日耳曼人,那么,如果"浪潮"繼續下去,蒂姆可能會成為這個組織的領袖。他是"浪潮"的狂信者,為了它甘愿花時間,冒風險,甚至獻出生命。蒂姆并不能代表大多數人,但大多數人的身邊,大概都有和他相似的人,他們飽受委屈并因此而扭曲的內心,只是沒有一個類似"浪潮"的契機展現出來。當蒂姆沖著自己扣動扳機時,他在故事中的地位就超越了現實中的原型羅伯特,甚至超越了文格爾,成為了電影真正的主角。

  其他參與"浪潮"的學生,正如之前所敘述的,是被浪潮所挾裹的普通人。在一開始,他們只是出于好奇心和給老師個面子的心態加入了活動,但很快便無法抽身了。"浪潮"的儀式感給他們帶來了歸屬感,而排除異己、欺負不屬于"浪潮"的學生給了他們優越感,這兩種感受不光青少年,連成年人都會為之沉迷。我想,會不會加入"浪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機遇,取決于學生們選了獨裁政治還是無政府,就好像奧斯維辛里的普通人是虐殺他人或者被虐殺,其實只取決于他們是日耳曼人還是猶太人而已。在整齊劃一的、極端的"集體主義"中,絕大部分人沒有選擇和反抗的機會。

  但幸運的是,總是有極少數的人能夠站出來。處于"浪潮"之外的幾個學生,看出了"浪潮"只是個作惡的學生小團體,他們排外,進行校園欺凌,破壞公共秩序,并自認正確而狂熱。他們差不多是唯一一群根據明確的目標而采取有意義的行動的人。

  現在,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浪潮"真的有意義嗎?它只有形式上的要素,而沒有核心的立場或訴求,也沒有實際的政治、社會,甚至是學業上的目標;外面的世界并不在乎"浪潮",除非他們公開做了過激的事情。事實上,它本身沒有任何現實意義,只是一場荒謬的鬧劇。"浪潮"的意義其實在"浪潮"之外,只有當學生們脫離狂熱之后重新審視整件事才能明白。

  意義與無意義——荒誕的源頭

  電影《浪潮》中充滿了沖突。最為明顯的,便是獨裁與自由的沖突,即"浪潮"的支持者與反對者的沖突。當觀眾作為局外人去看"浪潮"之中的學生們時,其實會感覺他們的做法很荒謬。他們單憑一起踏步,讓天花板的灰落到樓下無政府主義的教室里,就能樹立統一的敵人并產生優越感;他們高喊著人人平等,卻沒發覺自己已經不把"浪潮"之外的人們當成人了——或者說,人人平等,但"浪潮"成員比其他人更平等。反對者們與觀眾在立場上相似,他們冷靜地批判"浪潮"的錯誤,卻因為勢單力薄而無法與狂熱的"浪潮"成員們抗衡。

  隱藏在深處的,是"浪潮"成員們內心的矛盾:他們空虛,并渴望著充實。電影用了不少的鏡頭表現學生們混亂的業余生活,至少有一部分學生吸大麻、泡吧喝酒、飆車、在街頭涂鴉,看起來完全不像十幾歲的高中生。其實青春期的少年們有各種各樣的小問題再正常不過了,只是周圍的環境促使著他們選擇了不那么合適的方式來釋放自己。但"浪潮",看起來似乎是更加健康的尋求歸屬感的方式。問題在于,他們矯枉過正了。健康的集體主義,應該是在強調集體為重的同時,保留個人的.特征,而非抹殺一切差異。他們在"浪潮"中所體會到的充實和意義,與從成癮性物質中得到的沒什么兩樣。

  高度統一的想法和行動,與"浪潮"組織在思想層面的空虛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荒誕感。當文格爾假意鼓勵"浪潮"成員們"創造歷史""席卷整個德意志"的時候,這種荒誕感達到了頂峰。接著,文格爾指揮學生們將反對者馬爾科架上臺來,要求他們對他進行人身傷害,甚至殺死他。只有當這種突破正常人底線的選擇擺在面前時,穿著統一的白襯衫和牛仔褲的學生們,才意識到了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多么邪惡和殘忍,自己離納粹有多么近。這個時候,荒誕似乎被打破了一些,他們重新回到了現實世界——然后,蒂姆掏出了槍。他威脅文格爾繼續"浪潮"的活動,發覺無法說服他之后開槍自殺,又把荒誕感帶了回來。為了這樣一個毫無現實意義的組織,為了捍衛自己心中賦予它的意義,一條年輕的生命選擇了死亡,像這樣"意義"與"無意義"的沖突,正是《浪潮》所展現的荒誕感的源頭。

  荒誕寓言——甘塞爾的《浪潮》與現實中的"第三浪潮"

  托德·斯特拉瑟的小說《浪潮》,取材于在美國加州的一所高中里發生的真實事件;而丹尼斯·甘塞爾的電影《浪潮》,又是改編自這部小說。從兩部作品中歷史老師的現實原型羅恩·瓊斯的自述來看,小說更加貼近現實事件,而電影則做了很大的改編。最大的不同是,在現實和小說中,"浪潮"都和平地結束了,只是那之后很久都沒有人愿意再提起它;而電影中學生蒂姆飲彈自盡,老師文格爾也因此入獄。現實中的"第三浪潮"是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卻并不那么荒誕。有人認為,甘塞爾的改編太過火了,整個故事看起來不連貫而且不真實,但我認為他是故意這樣改編的,為的就是達到一種夸張的,戲劇化和寓言化的效果。

  小說中,加入"浪潮"的有橄欖球隊的隊員,他們把"浪潮"的團結精神帶到了戰績不佳的橄欖球隊里;而在電影中,馬爾科等人卻是水球隊的隊員。文格爾雖然是水球隊的教練,但他沒有在隊伍里進行同樣的試驗,反倒是水球隊內部因為"浪潮"爭論不休,甚至使得比賽成為了爆發沖突的舞臺。導演選擇水球也許是處于視覺效果上的考慮,畢竟水球的場地比橄欖球小得多,方便同時表現場內與觀眾席上同時進行的沖突。影片中多次出現了馬爾科全身浸在水中的鏡頭,也許是對他進退兩難的處境的隱喻。

  同樣值得注意的,還有結束"浪潮"的方式的差異。小說中,以及現實中,歷史老師組織了集會,謊稱一位全國主席候選人將會宣布"浪潮"運動正式開始,實際上播放的卻是關于希特勒和納粹黨的紀錄片,以此來讓學生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在電影中,導演讓文格爾選擇了更加過激,也更加戲劇性的方式——直接要求學生們傷害反對者馬爾科。這種做法,雖然是假戲真做,但作為一名教師來說也相當過分了,卻恰恰滿足了導演甘塞爾對荒誕感的追求。

  在影片中有一處細節,似乎印證了我的想法。在影片開頭處,戲劇社的學生們在排演的,是瑞士著名德語作家和劇作家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的名作《老婦還鄉》。這出戲劇講述的故事,是億萬富婆回到貧窮的家鄉,捐款十個億為自己買回公道。她年輕時的男友對她始亂終棄,導致她淪為娼妓,歷經滄桑才得到現在的財富。現在,那個男人還生活在家鄉,只要有人殺死他,小城就能得到十億捐款。最后,男人成為全城公敵,在逃跑時被人們圍住殺死了。《老婦還鄉》,連同迪倫馬特的大多數作品,都是這樣的風格:用荒誕、夸張的表象來隱喻嚴肅的社會問題。不像泡吧和吸大麻的學生們,也不像水球隊,戲劇社在之后的劇情中沒有再次出現,那么特地加入這一段,并且點出了《老婦還鄉》和迪倫馬特的原因,很可能是暗示導演自己也運用了相似的手法。

  在現實中,多年后歷史老師瓊斯與曾經的學生相遇,終于可以暢談"第三浪潮"帶給他們的震驚和悲哀,但在這期間,這件事情一直是屬于他和當時的兩百名學生的秘密。電影中的結局之后,人們會怎么樣呢?也許"浪潮"的始末會被公之于眾,人們驚覺短短五天就可以讓普通的高中生無限接近納粹……一條生命,一個人的后半生,和上百人心里的傷疤,換得這樣的反思,值得嗎?我說不好,只是但愿"浪潮"永遠不要再被掀起。

【電影《浪潮》觀后感:荒誕的寓言】相關文章:

活著電影觀后感12-24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06-26

錢學森電影觀后感06-26

天空之城電影觀后感12-28

電影心理罪觀后感12-27

電影《灰姑娘》觀后感12-25

《灰姑娘》電影觀后感12-24

黑豹電影觀后感范文12-24

勵志電影觀后感作文08-17

電影雷鋒觀后感作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