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陳數觀后感(精選6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朗讀者》陳數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朗讀者》陳數觀后感 篇1
周六晚8點,我準時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
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愿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還有蔣勵,他和他的三個同事都曾擔任過"無國界醫生",在戰亂和災難中救死扶傷,平均每天接受四十個新生嬰兒,在工作中,他們隨時"遇見"生死。《答案在風中飄揚》讓我們明白平靜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傳志"遇見"失敗,許淵沖"遇見"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見,是多么美好,愿我們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朗讀者》陳數觀后感 篇2
《朗讀者》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由著名節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擔當制作人。“將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這類新模式成為引領趨勢的又一次有益創新,再次掀起了民眾誦讀經典的熱潮,通過朗讀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價值,體悟不同時代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情感世界。《朗誦者》于CCTV—1、CCTV—3黃金時段聯合播出。
據悉,第三期節目以“眼淚”為主題,邀請到“九球天后”潘曉婷作為嘉賓,在節目中,她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童年時就開始接觸臺球,她以一篇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舊事》中的一段致謝自己的父親。
而本周六(3月11日)將要播出的第四期,是許久沒有在電視熒幕上露面的李亞鵬。節目中李亞鵬首度講述和女兒李嫣在生活中點滴的小故事。還有唱著《那些花兒》的劉惜君,也來到現場朗誦。
節目中,當主持人董卿問到李亞鵬這20年來最大的改變時,他表示:“我女兒的到來,給予了我人生最大的變化”。隨后,李亞鵬不僅將女兒李嫣在情人節親手給自己做的巧克力當做小禮物送給了董卿,還首度展示出了女兒送給他的生日賀卡,卡片中寫道:“一天天的過去了,你還在抽煙,每一次抽煙都在傷害你的身體,這是你45歲的生日,我不會再跟你說第二次,我愛你,如果你不抽煙,我會更愛你。”
《朗讀者》陳數觀后感 篇3
我的印象中,電視黃金檔不是播放電視連續劇,就是播放綜藝文藝節目,《朗讀者》是一臺文化情感類節目,怎么會在央視一臺黃金檔時間播出?我帶著這個疑惑,懷著好奇心,觀看了已經播出的《朗讀者》1—3期,我懷著激動的心情,滿足地看完了,也明白了為什么。也明白了為什么它還被微信的各個公眾號大肆宣傳!
這檔節目每一期都有一個主題詞:“遇見”、“陪伴”、“選擇”。第一期的“遇見”,既是一個好的開端,也讓我們遇見了《朗讀者》這檔節目;而第二期的“陪伴”讓人感到了各種溫暖;第三期的“選擇”則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人生,是由各種選擇組成的。你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人生軌跡就會把你帶向光明的未來。
來參加節目的人形形色色,有跨國際醫生蔣勵,她遇見了埃博拉病毒,以及那些患病的人們;童話大王鄭淵潔,因為他的父母改變了一生……
愿更多的人看到這檔節目,知道更多的感人故事,了解更多的好書!
2月18日,《朗讀者》開播,董卿自己任制作人、導演和主持人。它是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大型朗讀類真人秀節目。節目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
《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最感動人的是那些朗讀者背后的真實情感故事,并感動于他們讓觀眾遇見了大千世界。
《朗讀者》陳數觀后感 篇4
看完每一期的《朗讀者》,心中都有一種感慨,原來綜藝也可以這樣“非同尋常”!或許是隨著年齡增長的緣故,對于那些“整人”的綜藝,總覺得特別“假”,特別“作”。
開學第一周的周末,我無意間在網上發現了這個節目,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相對于那些“整人”節目,我更傾向于內心的表達,因為它能真實地反映我們生活的世界。每次看節目,每個人物背后的故事,無不都深深地打動了我。與其說節目煽情,更不如說它真實。不是拼“明星”,笑得“前仰后合”才叫綜藝。《朗讀者》它告訴我,有時候,觸動內心的世界也是不失為一種“精神食糧”。無聲的文字,有聲的傾訴。《朗讀者》絕對值得一看!
《朗讀者》陳數觀后感 篇5
只是第一集,已被董卿蘭心蕙質的魅力,出口成章的才華深深折服。當她開始講話,我的每一絲心弦都在顫動。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春晚她介紹百歲張玉華老兵時,她的一字一句,仿佛讓我處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場景中,感受著那血腥殘暴的殺戮,透人脊骨的悲涼。朗讀者有了董卿,似文化這片花朵有了開放的土壤,文字開始有了寄托。
第一集以遇見為題,《羅馬假日》中安妮公主和喬懵懂的遇見;紅樓夢中絳珠草和神瑛侍者似曾相識的遇見;楊絳與錢鐘書改變一生的遇見。或許有些人只是生命中匆匆的一瞥,卻成為生命的唯一;或許某句話只是某一瞬間偶然聽到,卻成為生命中燃燒不息的火焰。
蔣勵是我在高中時期就非常關注的無國界醫生,最初的認識是在《看天下》,那篇文章我一次看了三遍,無法想象一個可以擁有和平穩定生活的女醫生,愿意放棄一切,去承受戰爭的.殘酷,面對生命的消逝。震驚卻又震撼,是醫生本能的驅使,還是對生命的殷切期盼,當時的我許下一個愿,希望她能平平安安。哪有什么和平年代,只是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國家罷了。
詩文的背后是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濮存昕的故事告訴我們——記住那些幫助過你的人,不要以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而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也記住,盡可能地幫助別人,不要以為事不關己;柳傳志對兒子的祝福,對兒子的在乎,流露在眼睛,流淌在心房;周小林和段潔的愛情故事似夢似幻,花園的美沒不過人間煙火;張梓琳送給女兒的話也想送給大家——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能睡到自然醒;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記住了多少日子,近百歲高齡的許淵沖教授,情動之處紅了眼眶,只是一句話,卻承載著沉甸甸的情感,一樣是明月,一樣是滿山燈火,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
身為大學生的自己看到最后,不自覺跟許爺爺紅了眼眶,感覺自己疏忽了文化,又疏忽了生活。每一個人都在享受著不同的人生,近百的金世元、許淵沖爺爺,都在樂觀豁達得努力活出自己無限的價值,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認真過好每一天呢?有理想但不理想化,希望我們都能把握好每一個時刻,今天會比昨天多一點點歡喜,又比明天少一點點歡喜。
《朗讀者》陳數觀后感 篇6
有些節目很熱鬧,讓人娛樂和放松,這樣的節目很多;
有些節目很安靜,讓人思考和改變,這樣的節目很少;
《朗讀者》無疑屬于后者。
這個節目能讓人重拾對文字的熱情。也許對于閱讀量大的人來說,節目中的文學或者朗讀文本還是顯得很碎片。但是對于不再習慣讀書,極少被文字感動的很多現代人來說,這可能比北上廣地鐵扔書活動更能真正激發大家重新去讀書。節目試圖用一個人、一個故事、一段文字傳遞情感和描繪生活狀態,這里面有沒被生活消磨的中年人的熱烈愛情,有沒被衰老打敗的耄耋老人的工作熱情,沒有被忘記的普普通通卻又最為珍貴的親情。閱讀文字可以一次一次的去重溫這些生活中的美好。
這個節目也許可以開啟一種新的溝通方式。生活中“朗讀“這件事情似乎不是一種常態,更多見于父母給小朋友讀書或者講故事,長大之后就極少有這種體驗了。節目中的”朗讀”更像是一種告白或是溝通,是我對你的一種情感的表達。如果我們也在生活中嘗試一下,將各自低頭玩手機的時間用來給對方讀一篇好的文章,一段好的文字,也許會”讀“出很多該說卻總是不好意思說出的話,也許能激發更多親密的交流。
最后再說一點不足——情緒太滿。節目每一個嘉賓的故事和文字都將觀眾情緒調動到最高,長長的一整期看下來就會覺得有些累。不必一味的輸出感動,有趣、思辨、暢快都是閱讀體驗的一部分,那么朗讀是不是也可以嘗試呢?
無論如何,節目沒有跟隨節目市場中所謂“綜藝感”、“娛樂性”等等,而是為廣大觀眾添加一個新口味,就這一點也值得推薦。
【《朗讀者》陳數觀后感(精選6篇)】相關文章:
《朗讀者》勇氣觀后感04-14
朗讀者生命觀后感600字03-25
朗讀者11期的觀后感03-21
朗讀者告別的觀后感800字04-06
《讀者》有感01-04
朗讀者第二季想念觀后感03-31
六年級朗讀者觀后感03-22
朗讀者第六期觀后感600字04-19
朗讀者第三期觀后感500字04-14
朗讀者-高二作文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