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觀后感
《客從何處來》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打造的國內首檔明星真人尋根、追溯家族歷史的紀錄片。下面是語文迷為大家提供的紀錄片觀后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客從何處來》觀后感一
本來,追尋一個先人的旅程不會是這么一個偵探片一樣的故事。中國人對于血緣傳承和家族勢力的執念在某種程度上一直戰勝著改朝換代的戰火離亂。
你家有家譜,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見小伙伴們兩個字的名里頭一個字跟你一樣,所以你知道你們是一輩的人。但是現在,你得靠著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沒人看過的,因為拍電視的噱頭才拿出來的只字片語來確認你爺爺奶奶甚至爹媽的事跡。
中國人對于歷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話說,是“慎終追遠”,對于過去的學習和尊重,最早來自于祭祀時候對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在這個古老的農業文明里,家族不僅代表著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榮耀,身份和信譽,它更是一種最終成為政治勢力的家族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成為一種歷史發展中與朝代更迭時而并行又時而分開的隱形實力。除非被另一種政治力量專門針對,否則,它具有我們根本無法想象的活力。舉個例子,除了沒有軍事力量自我防備之外,易老師家的言馨堂里有書齋等各種生活配套設施,這很像魏晉時候的塢壁——可以在亂世里自我供給自我保存。
而現在,需要后人這么費力去探究家族歷史的原因不外乎不問和不說。
不問的原因很簡單:忙,沒興趣,或者反正時間還長,以后慢慢說。然而何至于一無所知,恐怕是因為“不說”。
易老師雖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現欲,所以看起來總有點違和。但是易老師也時而說點真話:比如說聽到他的繼外婆是燕京大學外文系的畢業生,但他從來沒聽她說過一句外語的時候,找來捧哏的專家糊弄說,那是因為你挖掘不夠深。然而易老師說,那時候誰敢說外語啊,那不是美國特務嘛。易老師的表現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在于他幾次的轉頭嘆息。大家可以留意留意。
“不能說”還是“不愿說”才是這么多長輩對于家族故事諱莫如深的原因。它隱藏著歷次政治勢力對于“家族”這個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會結構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這樣一個穩定的層層疊疊的忠誠的構架。
請別誤會,不獨我朝,從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開始了。戰爭和改朝換代都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著,而后我們這個自古最重血統的民族走到了這一步——你爹媽的事跡成了一個謎。
需要向天要答案。
這節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賓的選擇,故事的裁剪都簡直如同春晚一樣照顧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僑胞,本季當紅,國際知名人士,還要有文化人。于是有了易老師版的《走進科學》,硬凹的偵探式的“死亡名單”開局。然而這個故事的內容讓制作方不得不正視這個節目里相似外國節目永遠不會有的沉重——這個國家在這一百年間經歷的戰火和離亂,被屠戮的生命,被踐踏的尊嚴。
但是欲言又止。
所以所有的宣傳都往煽情的方向狂奔不止——我們要去了解過去,要去撫平傷疤。然而,這傷疤從何而來,又為什么受傷的人如此諱莫如深?
或許是節目的定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這些問題浮浮沉沉,欲言又止。然而,作為觀者,你不去想這些問題,其實永遠也不能真正知道,客到底從何處來。
《客從何處來》觀后感二
《客從何處來》是中國中央電視臺打造的國內首檔明星真人尋根、追溯家族歷史的紀錄片。紀錄片分八集,每集片子僅講述一位嘉賓的故事,通過闡釋個體與家庭、宗族、民族之間的關系,復原我們的故土牽掛、追思念舊、家國情懷的精神線索。多集拍攝下來后就不斷的接近“我們是誰”、“我們的民族是誰”的意義。它不僅是一部有趣的紀錄片,更是可以撰寫出真正具體的,真切的,無法被篡改的,關于我們自己的家國史、民族史。
在課上,我們看了曾寶儀那一期,曾寶儀追尋著外公的足跡一路從南京到淮安,片中有2個場景讓我也不知不覺紅了眼眶。第一個場景在舊南京老火車站,檔案館老師給寶儀講述當年他阿公背井離鄉從這里離開去臺灣的種種,寶儀沉默不語,轉身背對著鏡頭,良久。我想寶儀應該是在細細體會當時阿公離開家鄉的心情:無奈、彷徨、惶恐….原來那段歲月是多么的不堪回首。
第二個場景是寶儀回到臺灣阿公家中,當寶儀跟80幾歲的阿公講述這次的尋根之旅的時候,阿公臉上的表情令我印象深刻,沒有特別的傷心難過,只有淡淡的神情,仿佛在說一件很久遠很久遠的事情….鄉愁,對于阿公來說,曾經是一道反反復復撕開又慢慢愈合的傷口,時間久了,結痂了,只會留下隱隱的痛,離開家鄉的阿公在臺灣成家立業,這么多年的離別讓阿公看淡了、想通了很多人與事,唯獨這淡淡的鄉愁,與父母的記憶一起深深的塵封在心中。
這部紀錄片沒有大起大落的音樂,沒有特別的剪輯手法,只是單純的記錄一個關于"尋"的故事,卻令我感觸頗深,不失為一部好的紀錄片。
《客從何處來》觀后感三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已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詩。寫出了重回家鄉的些許無奈之情,這里明明曾是我的家園,可是時過境遷,世事無常,人也許會就這么陰差陽錯的遠離故土,待到重回之時卻已是一片荒蕪。紀錄片《客從何處來》這個名字就選自這首詩。
中國人向來重視對血緣的傳承,重視家的概念。尋根,就是尋找從何處來,為何來,這中間有多少難以啟齒的話語,有多少不能觸碰的傷疤。
在看曾寶儀那一片的時候,內心波瀾。她的外公在沒有一點預兆一點防備,就這么突然的要離鄉,來不及說一聲再見,一聲囑托。不知道去哪里,去多久,還會不會回來。這樣的經歷是多么令人感到痛苦,仿佛一霎那間就失去了自己的依靠。不能與自己為完婚的妻子創造家庭,不能為自己的父母養老送終,這是多大的遺憾。其中,當曾寶儀回到淮安老家,她的四奶奶對他說:不用常;貋頃r。看到這一幕,潸然淚下,哪位老人不希望看到有出息的孩子經常來看看他,可是他卻說不用常;貋恚@確更真真切切的體現了他們之間濃厚的親情。
在這部片子里,你會看到曲折起伏的命運,顛沛流離的人生,你所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命運坎坷。有時候,歷史只是拐了一個小小的彎,但卻讓后人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歷史無法改變,但是現在卻是你能真實把握的,所以無論從哪來,珍惜眼前人,善待長輩們。
【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觀后感】相關文章:
央視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觀后感04-15
觀看紀錄片《客從何處來》有感04-15
國內首檔真人秀紀錄片《客從何處來》觀后感04-15
《客從何處來》觀后感精選04-15
客從何處來觀后感201704-15
《客從何處來》曾寶儀觀后感04-15
最新客從何處來易中天觀后感04-15
客從何處來謝娜觀后感「薦」04-15
客從何處來第二季觀后感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