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演說家》觀后感——演說之道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觀后感你想好怎么寫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超級演說家》觀后感——演說之道,歡迎閱讀與收藏。
最近一直在看《超級演說家》,心生很多感想。節目的名稱為何是“超級演說家”而不是“超級演講家”?演說和演講有區別嗎?從常理上講,肯定是有區別的,否則我倆也沒必要較起真來。從字面的角度講,區別意義不大;從形式的角度上,個人認為,如果把演講比作唱歌的話,那么演說可以比作清唱,換言之,演講比演說更嚴肅,演說比演講更活潑。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為了剔除掉演講這一詞匯政治和文藝色彩,相較而言,演說比演講更具新鮮感。另外就是“超級”二字用得很妙。早些年央視《星光大道》大紅之后臺灣有檔節目叫“超級星光大道”直接趕超央視,這次安徽衛視或許多少都有吸取這方面經驗吧,直接冠名“超級”二字,別人要想從名字上效仿趕超的話就只能叫做“超超級演說家”了吧。
其次,我們關于導師的選擇上也有爭議。四位導師陣容中有高端上檔的央視名嘴李詠、睿智水靈的金牌主持陳魯豫、犀利耀眼的評論員樂嘉以及青春不老的靚仔帥鍋林志穎,前兩位擔任演說家導師自是沒什么問題,樂嘉也勉強接受,但是著實不能理解主打演員的小志為何能擔此殊榮。趙偉觀眾的角度看重的是林志穎的經歷和能力,我則認為從節目策劃的角度首要考慮藝人的名氣所帶來的名人效應。其實想想兩者都有所欠妥,單純的考慮名氣的話請周杰倫豈不更好?但光看經歷和能力的話北派郭德綱、南派周立波等名嘴有過之而無不及啊!綜合考慮的話應該是在四位導師中小志擔任的角色不同,不僅有其豐富的閱歷因素很大程度上也離不開節目組考慮到收視率問題。
從林志穎個人的角度講,其個人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使其成為導師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所以也就沒太必要糾結于演員能不能成為導師了。不過提到演員,不得不發問相聲演員、話劇演員能不能成為導師(譬如郭德綱、周立波等)?我很想說,為什么不能呢?生來就是靠嘴皮子吃飯的他們,相聲演員基本功課說學逗唱演中就有“演說”的成分,話劇演員更是沒得說,在舞臺上把觀眾講笑都不成問題,在講臺把觀眾上說哭也不是什么事。不過從節目的制作方的角度上,一旦把郭周二人當做導師的話,對學員的導向問題以及導師之間的氣場互相影響方面都會影響到節目的收視效果。
接著,就是節目的生命力問題。這檔節目能火多久?會不會又其他新生節目趕超該檔節目?想到這些問題就不得不回憶一下往屆電視節目的更替,如果說早年的訪談類節目如《小崔說事》《魯豫有約》《楊瀾訪談錄》等多少還是與名人掛鉤,那么之后超男超女節目則受得了普遍年輕人的追捧,而后來的模仿秀達人秀更是掀起了全民參與的熱潮,再到《中國好聲音》節目的成功策劃,以及緊后追隨的《中國最強音》,到現在的演說類節目《超級演說家》,可以看出未來的成功節目的參與主體將是全民大眾,而只要有大眾參與節目就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在電視節目的演變過程中能夠看出國民生活水平的變遷,而到今則是一個述說的年代。可以肯定的是,這檔節目一火,之后必有其他效仿的節目,但要想超越的話,除了競爭機制可以改,還有就是導師陣容可以改,試想一下,假如邀請郭德綱、周立波、趙本山、馮小剛等嘴皮子型再加上于丹、易中天等知識型加盟,不知道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呢。
除此之外呢,還想到了一點,就是關于演說之道。演說的目的是為了有效地傳達思想,所以不是為了證明你多么有思想而講一堆別人聽不懂的東西;演說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之一是感染效果,所以盡管有人普通話不好但是感染力極強所以有人愿意聽他演說;演說的手段不是單一的,大凡有能力演說家不會刻意去強化自己的氣場,給人以高高在上故意做作之感,而是以聲傳情,以情動人。至于平時口才的訓練之類,什么繞口令訓練、如何停頓、如何自我暗示、呼吸調節之類表層的技術訓練則是基層練習,只是“口”的鍛煉,而對于“才”的鍛煉則需要多積累多感悟了。
演說之道漫漫其修遠兮,吾等將上下而求索。
【《超級演說家》觀后感——演說之道】相關文章:
超級老師作文01-24
交友之道_750字01-27
自救之道名人故事06-18
自然之道-600字01-08
超級病菌_600字01-27
超級老師_550字01-24
超級苦難之旅作文11-24
我家的“超級保姆”12-19
讀自然之道有感作文11-30
優秀論據素材:成功之道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