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篇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篇1
這是一部講述師生關系的法國影片,片頭以兩位滄桑的老人,也就是主角長大后的樣子,翻看了兒時一位重要老師的日記,而引出了這么一段回憶。
整部影片語氣都很平淡,看似沒什么高潮,但是就是這種平平淡淡的氣氛帶給人無法言喻的感動。學校的名字為池塘之底,顧名思義,那里面的學生都是些令老師頭痛畏懼的壞學生。而這一切全都因為一位名叫克萊蒙·馬修的代課老師而改變了。他很特別,對這些孩子抱有希望,他不止看到了這些學生邪惡的一面,更發現了他們的天賦——唱歌。從而建立起了一支合唱隊,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莫翰奇,一個很有音樂天賦的學生,沒有過多的語言,全靠眼神在演戲,從一開始的怨恨到最后被寬恕的感激與喜悅,不得不佩服這位代課老師,與院長形成巨大反差,正直、仁愛、保護幼小心靈,正因他如此,才感化了這一群“放牛班“的孩子,就像個奇跡。
這個世界也許有卑微的人,但卻沒有卑微的情感,全篇讓人感覺非常真實,感情的流露很自然,或許不一定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這樣的事,但是如果能遇上一個像馬修這樣的老師,真的很幸福。馬修是真的愛這些學生,而這些學生也被他所感化。馬修除了教他們唱歌,更重要的是把他們帶入正軌,教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尊重他人。
“你一直在做與你本性相反的事。”這是馬修一直對莫翰奇說的話。每個人誕生時都不會是這樣的,他們就像冰封的冬天,缺少的是融化冰雪的春天,馬修到來時正好是春天,而他對于這群孩子的人生來說,就是一場美麗而難得的春天。
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都應該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價值的。即使是“放牛班的孩子”,春天也會到來的。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篇2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后,讓我深有感觸。主人公面對坎坷的事業經歷而能笑對生活的樂觀心境讓我佩服,而他對學生的那種執著的關愛,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并能挖掘出每個學生的優點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里的主人公克萊門特·馬修在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里擔任學監,這個學校里有調皮的孩子,殘忍的校長,冷酷的教師,還有嚴厲的制度。每當孩子們犯了錯的時候,哈森校長總是去殘酷的對待他們,要么關禁閉,要么就狠狠罵一變,但馬修并不是這么對待孩子,而是懷著一顆仁愛之心看待這些孩子,關心這些孩子,他對學校殘忍的“行動—反應”制度恨之入骨,馬修他熱愛音樂創作,他用愛心去關懷孩子,在他的執著下,費盡心思組成了一個合唱團,為孩子們譜寫歌曲,用音樂去引導他們的心靈。
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看似平實、簡單,但卻崇高的工作。教師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一份責任,就像歌德所言:“責任就是對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具有一種愛。”
在這部電影里,“放牛班”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說的“對學生不教不管”,如果馬修學監初衷見到“放牛班”的孩子,就開始抱怨,心中不愛這些孩子的話,那么我想放牛班的孩子就永遠是放牛班的孩子,永遠都沒有春天的降臨。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篇3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創作者——克萊門特·馬修來到號稱“池塘之底”的學校擔任學監時發生的故事。這里有一群被大人稱作“壞孩子”的學生,有一位殘暴、只顧自身前途的校長,體罰在這里司空見慣。為改善這種狀況,馬修組織了學校合唱團,并讓這些孩子們唱他所創作的歌曲,一切仿佛給學校致以新的活力,給孩子們新的生機。
這部法國電影在全球斬獲許多獎項,精彩之處也數不勝數。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深入剖析這部電影吧!
學校的校長為了壓制住“難纏”的孩子們,采取體罰,關禁閉的手段。校長就像池塘中的'水,被送來的孩子就如同被關在池塘之底,被壓抑的無力喘息。仔細想,采取體罰和關禁閉的手段真的能“治好”這些孩子,讓他們不再頑皮搗蛋嗎?顯然是不能的。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孩子只是暫時被壓制住,壓根就沒有起到實質效果。蒙丹最后火燒校園是本影片的重大轉折點,也是本片高潮,這時我們可以更加清晰地明白,這種教育方式的劣根性——他無法告訴孩子什么是真正的希望與善良。
不只是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校長,很多的家長為了減少麻煩,教育孩子往往采用最直接的“竹筍炒肉”形式。根據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人格就是在觀察榜樣、模仿榜樣的過程中形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榜樣,如果采用打罵式教育,不但不會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形成一種打罵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心理,無法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形成易怒人格,甚至可能走向犯罪。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篇4
今天,我觀看了一部有關于音樂的片子《放牛班的春天》,這個片子講述了一個叫馬修的學監來到“池塘之底”的問題少年學校,雖然一來就遭到同學的捉弄和惡作劇,甚至把馬修最重要的樂譜給偷走。但是,馬修他并沒有像其他教師那樣把他們關進禁閉室或送到哈森校長的辦公室里,而是用他的善良和寬容感化了所有的學生,并成立了合唱團。并且經過努力,受到學生、教師和伯爵夫人甚至校長的支持。就在這一切都十分順利的時候,一場大火燒毀了學校,馬修也因為帶著學生去小山后游玩而失守被解雇了,但同學們舍不得他,用動聽的歌聲和滿載著祝福的紙飛機歡送自己的學監——馬修的故事。
我覺得對我影響最深的是馬修先生,馬修先生多么像我們的父母呀,我們總會有自己的人生的低點,于是自暴自棄而父母卻一次次寬容我們,教導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
看完這部片子,我明白了為什么叫《放牛班的春天》的原因:他們原來是一群無惡不作的壞孩子,所有人都認為他們原來一個問題少年班。但馬修來了,他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就像春天一般。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篇5
今天我又觀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是我第二次觀看。第一次是音樂老師給我們看的,第二次是我們自己觀看的。第二次觀看后讓我有了很多的感受。
這部電影給我們講述了一個精彩的故事:馬修來到了一個名叫“池塘之底”的學校當教學老師。但是,他并不知道這所學校里個個都是“壞”孩子。學校里最讓孩子們害怕的人就是校長,只要校長說一聲安靜,所有人都不敢說話。盡管如此,馬修還是以他特殊的教學方法去教學生們東西。后來,馬修發現了那些“壞”孩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都喜歡唱歌,不管他們唱的好不好聽,他們都喜歡唱。發現他們喜歡唱歌后,馬修就像讓他們成為“合唱團”。從此,學校里多了許多美妙的歌聲。但一次意外事故,馬修被解雇了。
馬修是一位非常非常陽光的老師,他教會孩子們許多東西。古話說得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馬修雖然被解雇了,但在他臨走時,孩子們把祝福寫在紙上,折成飛機扔向馬修,最終得到了善報。
現在,我終于明白了“放牛班的春天”是什么意思了。“放牛班”指的是孩子們,“春天”指的是成功,而“馬修”就是領路人。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篇6
今天,我又一次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叫馬修的老師來到了一個叫池塘之底的學校,這個學校里都是一些壞學生,但是馬修來了之后這個學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主人公馬修。
馬修是是個音樂老師,他來到在個學校的時候,在門口看見了一個小男孩他很慈祥的和這個小男孩說話,當這時有個老師過來對他說:“馬修,那個男孩瘋了,他的父母死了之后他就來了。天天站在門口等他的父母,傻瓜一個。”這時,馬修回頭看了看那個男孩。這里,我看出了馬修很可憐那個小男孩他不想那個老師或是說先生一樣對這個小男孩冷言冷語。
他去學校的前幾天都讓學生們欺負,一個最老的老師也受了傷走了,馬修決心要讓這個班的學生變成一個個歌唱家。他在自己的課上,給他們聽歌讓他們學歌。但是,這些學生把學歌當成了一個娛樂。可馬修他還是堅持要讓他們學習唱歌,經過艱苦的磨練他們終于肯學了,馬修讓他們天天練習他們一個個唱的有聲有色。可是,有一個學生他不唱。有一天,下課了馬修經過教室時,聽到了美妙的歌聲,他跟著歌聲來到了教室發現那個唱歌的人正是那個小孩子,他讓那個小孩子當了主唱,他的歌聲讓許多人陶醉了,最后,他們在總統面前表演成功了他們也離開了池塘之底。
這?為什么叫放牛班的春天呢?因為,他們從一個壞學校變成了一個好學校。感謝馬修讓他們長大了!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篇7
這個假期,我看了《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是那么陽光與健康,那么引人入勝,給予了我很大的啟發。
這個被稱為“池塘之底”的學校,有著一群放任自流的孩子,調皮搗蛋不守紀律,在學校的嚴厲制度下,放牛班的孩子們自暴自棄。整個學校如同一池死水,孩子們就是池底淤泥中的小草。他們需要陽光,渴望春天。
這時,馬修老師的到來給孩子們帶來了陽光,帶來了希望。馬修老師用一顆仁愛之心對待孩子們,用他親切的目光,感化了孩子們的心靈,拉近了他與孩子們的距離。那群放牛娃在馬修的帶領下,有了巨大地變化,馬修老師根據孩子們的特長,用音樂激發了孩子們的才智,孩子們在馬修老師地指導下,在音樂的引導下,看到了希望,最后走上了一條音樂之路。比如:莫安琪在音樂的領域里,成了一個世界著名的指揮家。
真心地付出,愛心地回報,當馬修老師離開學校的時候,那從窗口飛出的無數架紙飛機和揮動著的小手……看到這里,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放牛娃們遇到這位富有愛心的老師是他們最大的幸福,像馬修這樣的老師,他教的學生一生都會感激他、懷念他。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7篇】相關文章: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想03-01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推薦】02-28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精】03-06
【薦】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3-06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熱】03-05
【熱門】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3-03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06-28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3篇03-05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3篇06-28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合集15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