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精選22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
中央電視臺推出了12集電視系列片《大國崛起》(以下簡稱《崛起》),以探究15世紀后的世界歷史與大國興衰的原因。此紀錄片眾說紛紜,褒貶不一。反對意見集中在其政治意圖和對各大國列強侵略中國的行徑只字不提。該劇總編在看待這些議論時說道:“我們的意圖只是通過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進而讓我們思考,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鑒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如何從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發展之路。”
的確,我們看待歷史,不僅看到自己經受過的屈辱,而且更應該去研究學習他人如何強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么屈辱。歷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空虛,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提升自己的手段,并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與吸收。
縱觀《崛起》,其重點介紹了歷史上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國家: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
葡萄牙的強盛源于它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王權使葡萄牙人有了強烈的民族歸屬感,而資源十分匱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開發世界,走向強盛。隨后完成統一的西班牙境況相似,而二者的競爭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蘭人憑借其經濟頭腦和對財富的向往打開國門,經營海運,他們關心如何盡可能多地增加財富,并憑借東印度公司展開了全球的貿易。英國通過文藝復興將其文化的精華提升,成為一個思想高度發達的民族,而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之徹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歐洲國家。法國經歷了太多的興衰交替但最終走向了富強。德國統一后大力發展教育,并兩次走上了侵略外國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維新使其文明徹底脫離亞洲不如列強行列。俄羅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國血統充分吸收歐洲工業革命的精華,而戰爭波及的延遲也使俄國有充分的時間完成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型,最終成為世界大國,并以此能夠在冷戰中和經過118年成為世界經濟頭號強國的美國抗衡。
片中有幾處出現了中國的身影,而正是穿插在各國崛起時段中的中國的情形,更發人深省。第一處是在開篇,“公元1500年前后,中國正處在明朝統治之下。鄭和的.船隊七下西洋,但不是為了開拓貿易,而是為了宣揚皇帝的德威。鄭和死后,中國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當時,世界處于航海時代的頂峰。西班牙,葡萄牙為了爭奪世界的霸權而競爭,而引領霸權的正是航海技術和經濟實力。中國在宣揚國威,而別國在開創貿易之窗,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第二處是在介紹日本時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受到英國軍艦攻擊的鄰國大清帝國的遭遇,從另一個角度給了日本統治者一個新的信號。幾千年來,日本幾乎都在向中國學習,連中國都敗給了對手,那么這樣的對手,應該是非常強大的,這樣的對手的出現,對日本來說也是一個沖擊。”由此,日本決定打開國門,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為后來的躋身列強做了鋪墊。第三處也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從1890年以后,日本就變成了通過戰爭來促發展…日本侵占了朝鮮和中國的臺灣,大量的資源和賠款流入日本國內。僅甲午戰爭后日本從中國掠去的賠款數額,就相當于它當年國家財政收入的4倍多,賠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擴充海陸軍軍備。”這是中國近鄰日本的崛起實錄,當時的中國依然沒有意識到閉守國門的劣根。
需要借鑒之處還遠不止這些。西班牙,葡萄牙讓我們看到了對外貿易對國家崛起的支柱作用。荷蘭的商人讓我們明白商業中誠信的重要性,以及集資的手段。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或許不適用于中國,但是其革命產生的人權與自由的思想卻影響了全世界。
日本和蘇聯都是后來才崛起的國家,和中國的處境及其相似。同樣認同自己的民族優越性,然而當蘇聯吸收歐洲先進工業技術的時候,中國還在享受康乾盛世帶來的表面的繁榮。當然,地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外。蘇聯和歐洲畢竟毗鄰,思想交流方便,突出體現在彼得大帝時期攻奪地中海、黑海港口和建都圣彼得堡后。然而,彼得對于西方的先進科技幾乎是謙卑學習并頂著叛亂親自到歐洲各國考察學習,這是當時的康熙所不能及的。而被西方工業化影響的程度直接影響了后來國家的命運。日本在看到中國不敵西方列強入侵時也自動打開國門,往來通商,并積極和西方先進國家溝通,派出了大批留學生和使團,其中大量出國人員為自愿,這與隨后中國的洋務運動中被迫入洋學的情形形成了鮮明對比。如果說地理的隔閡是中國當時閉塞的原因,那比中國更東的日本的崛起將給予這種借口一些打擊。當然,西化過程的代價也是不可估量的,蘇聯的西化導致了彼得大帝時期普通百姓,射擊軍軍團,乃至彼得兒子的造反;日本的西化也使名相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但是這些都絲毫沒有削弱其對先進,強盛等狀態的無限渴望。
中國歷史上走過彎路,受過屈辱,但是有的時候走些彎路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走過彎路能夠使中國在更大的決策上不走彎路,屈辱能夠使中國在今后的交鋒中不受屈辱。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2
那天晚上,第一次看了《大國崛起》這部歷史篇,感觸甚多。《大國崛起》說了些什么呢?
總的來說就是這些,《大國崛起》講述九國歷史,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霸權的欣賞。《大國崛起》不厭其煩地向觀眾展示:大國“擁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榮耀”和“豐富多彩”的稱霸故事。《大國崛起》飽含對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推崇。《大國崛起》始終貫穿著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褒揚,可以說達到了迷戀程度。(《大國崛起》給了《國富論》特別高的地位,著墨極為厚重,不僅大量引用亞當斯密的原話,而且排出強大的專家陣容疊加贊賞。)《大國崛起》浸透著對資產階級價值觀的贊揚。《大國崛起》充斥著美化殖民主義的言辭,對殖民人物往往贊賞有加。
讓我們看一看尊重史實的學者們是怎樣寫的。“西部的開拓是在剝奪印第安人土地的過程中實現的。對特庫姆塞領導的泛印第安人運動的鎮壓,結束了東部印第安人聯合抵抗白人侵犯的歷史。在1830年代,杰克遜總統實行強迫印第安人西遷的政策。中西部農業商品生產和南部棉花種植園經濟的擴大使白人擴張主義者急切地奪取印第安人的土地。1830年國會通過了《遷移法》(Removal Act)。這是強迫印第安人西遷的法律依據。印第安人部族如索克斯(Saux)和福克斯(Fox)人在酋長黑鷹領導下進行了反抗斗爭,于1832年試圖返回伊諾斯西北部的家園,遭到伊利諾斯州長派出的民兵的殺戮。住在佐治亞西部至密西西比河和向北到北卡羅來納西部和田納西東部的四大印第安人部族奇卡索人(Chickasaws)、克里克人、喬克托人(Chocktaws)和切羅基人進行了抵抗。佛羅里達的塞米諾爾人也一直頑強抵抗,但都遭遇到失敗。1844年,美國東部的3/4的印第安人被迫遷往密西西比河以西,而未遷走的30000印第安人大多留在蘇必利爾湖的偏遠地區。印第安人在遷徙中約減少了1/3的人口。美國的大陸擴張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墳場上。”
大國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不客氣地說,中國由于難以接受別人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發達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研究過21種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后來相繼消亡的文明。結論是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無一例外,都不是他殺,而是自殺。他們失去了創新的活力,被歷史淘汰出局。
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周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繡花鞋。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3
一個大國,它的標準當然是經濟發達,社會穩定,民眾與領導者之間的相互信任和互相尊重。但是一個大國的形成并沒有這么容易。
荷蘭和西班牙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國,它們臨近海洋,能夠便利地貿易、交流,但是只有地理位置的獨特優勢,是不能讓兩個占地面積極小的國家成為世界性大國的。最重要的是,國家的強大凝聚力。荷蘭的恩里克王子以國家的名義支持航海家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使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不再是個人的孤立冒險,而是成為有計劃有組織的國家戰略;西班牙的伊麗莎白女皇在和哥倫布的談判中,接受了一個有航海抱負的平民的要求,為了資助哥倫布的遠航,女王甚至賣掉了自己皇冠上的珠寶。這就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凝聚力,自上而下的一股團結力量,使兩個在歐洲邊緣的國家成為了大國。
但是,在很多國外學者談論大國崛起之謎時,都提到了思想文化的影響力。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有這樣一句名言:“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的確,莎士比亞的作品能夠提高群眾文化素養,也能提升國家人文精神,使當時的英國成為一個文化豐富的國家。英國的牛頓定律打開了英國走向工業大國之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英國展示了新的經濟秩序。所以,一個國家良好的思想、文化可以使國家崛起,也可以影響世界。
當然,國家的崛起也有另一種答案,就是體制創新。17世紀,一個相當于兩個半北京大的荷蘭憑借一系列完整的商業制度,締造了一個稱霸全球的大國;英國靠推行自由貿易建立市場,使用自由市場經濟模式,讓經濟騰飛;當美國這個新興國家利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稱霸了許久,而突然經濟落寞時,則用政府無形的雙手來干預,使經濟漸漸回暖。所以體質的健全和創新能使一個國家長治久安,保持穩定。
我們回頭看一下我們的中國,在19世紀,20世紀,為什么中國屢屢遭到歐洲國家乃至亞洲國家的欺凌?我認為首先是咱們國家思想的問題,那時中國還處于封建社會,信奉封建思想,而這種思想讓國家閉關鎖國、不接受新的思想、文化、技術,讓我們的經濟發展停滯,與世界國家拉開了長長的距離。其次是體制問題,國家壟斷經營,不給市場一個自由的空間,使得經濟發展緩慢,無法入流,無法跟上世界其他國的腳步。所以打開國門,向發達國家學習,無疑是后發國家走上強國之路的開端。
大國崛起,是個漫長的過程,必須有一個經濟與政治的現代化的過程。而只有在不同時期,根據自己的國情和時代的需要,做出正確判斷的國家,才能獲得歷史的青睞。大國之所以難解,因為每個大國的發展模式都是不能簡單地復制和模仿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前我們是學習蘇聯,學習它的計劃經濟等等,但是如今,我們必須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中國還要走的路很長,我們要摸索出一條新的路是艱難且冒險的,但是只要我們中國人團結一致,上下一心,我們離成為強國的夢想也就不遠了。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而這部記錄片恰恰又說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愿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統一信仰,信仰決定了文明的統一。這樣才能使國家通過輸出自己的文明,從而決他奇特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葡萄牙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面積92391平方公里,2003年時人口約1010萬。這個國家的面積和資源還不如中國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圖上還不如一粒葡萄干大,15世紀時不到100萬的人口,打破人類傳統的亞歐非三塊大陸的傳統。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即胡椒粒,用于保存食物),為了這個簡單的愿望,葡糖牙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在恩里克王子的率領下開辟了南美洲,而恩里克王子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卻從沒有一次遠洋的經歷。
德國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在國民素質整體提高,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使得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動三次王朝戰爭,在攻陷法國首都巴黎后,德軍總參謀長毛奇自豪的說道:“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
蘇聯為了盡快成為世界強國,把重工業列為國家的首要發展目標,直到今天我們對俄羅斯的航母、潛艇、驅逐艦和先進的導彈都耳聞目染
無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和西班牙通過海洋冒險成就的海洋霸權,抑或荷蘭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創立的`商業帝國,還是率先發起工業革命推動自由貿易成就的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以及法德兩國的隨后興起。這些歐洲強國都是通過制度和體制創新、科學和文化的發展、將商業和自由貿易作為大國崛起的基本要件。至于繼承歐洲文化譜系的美國在另一塊大陸的崛起,日本和俄羅斯的后發制人,除了自覺的趕超意識,也經歷了制度轉型的陣痛。當然,這9大強國的輝煌中也都沾染了窮兵黷武的戰爭殘酷和侵略他國乃至滅絕異質文化的原罪。但不管如何,自1500年以來的500多年間,這些強國或有興衰,但他們的一個或多個在21世紀依然占有全球主導地位。即,西方社會主導全球的大趨勢并沒有逆轉。
對中國而言,讀懂這9個大國的興衰起伏,對于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9個大國在過去的150年間和中國都發生過直面接觸,對中國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記憶。但沉浸在歷史的傷痛和仇恨中是沒有意義的,基于意識形態的偏見嘲弄和怒斥資本主義的罪惡更是無謂的。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中國要實現民族復興和大國崛起首當其沖地要融入這個世界。改革開放,制度創新,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理念等等,這些既是中國從既往強國的興盛中總結的經驗,也是從某些強國的滅亡中汲取的教訓。
經過以上敘述應當說,21世紀中國將崛起于世界的東方,這已不再是空談而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而以何種方式來完成這一進程,不僅為海外所矚目,同樣值得中國人深思。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4
“在美洲大陸北部,有一個飄揚著星條旗的國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堅合眾國,也被稱作美國。這個國家的出現雖然只有230年的歷史,但卻演繹了大國興起的罕見奇跡,它在歐洲文明的基礎上獨創性的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將世界第一強國的位置占據了一個多世紀······”這是《大國崛起》中關于美國的開場白。卻也很好的將美國的崛起概況展現在我們的面前。一個大國的崛起要有獨立的主權,要有人才,要有法律,還有創新與民族精神。
“五月花”號的到達無疑改變了美洲大陸上這片神奇國度的命運,從此美國有了不一樣的景象。太多的苛捐雜稅讓殖民地人命不堪忍受,最終決定反抗,真正的轉變之路開始了,英國的十三個殖民地簽署了《獨立宣言》,規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自由權生命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獨立宣言》的簽署無疑開啟了美國獨立的新篇章。從此美國又向崛起邁進了一大步,擁有獨立主權的國家才會有強大的希望。從此美國的獨立戰爭就爆發了。在華盛頓的領導之下,經過八年的戰爭才最終贏得了獨立。
無疑美國是一個有著各方面人才的國度,它擁有四個非常了不起的總統,分別是創建國家的領袖喬治·華盛頓、起草了《獨立宣言》的托馬斯·杰克遜、解放了黑奴的亞伯拉罕·林肯以及帶給美國穩定的西奧多·羅斯福。這些杰出的政治家在美國的獨立解放、穩定和諧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現在的美國還存在著種族歧視但是第一任黑人總統的誕生似乎又的一次證明了美國以其獨特的民族魅力,正在向世人說:世界第一的位置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美國同樣擁有出色的發明家和企業家,在歐洲掀起工業革命的.時候,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它日后走進千家萬戶,開創了一個時代;福特發明了流水線,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塞繆爾·施萊特引進的紡織機拉開了美國早期工業革命的序幕。美國還擁有非常出色的作家,塔貝爾對掩藏在財富背后的社會黑幕。
美國同樣擁有開創世紀先河的法律,聯邦憲法制定者不惜筆墨,對立法權的組織、分配和運作過程中的具體問題大書特書,甚至將在后來其他國家憲法制度中的似乎屬于議會內部議事規則的規范,也不厭其煩加以精心構筑費城制憲者對國家權力的組織和運作程序的設計,真正是精雕細刻,用心良苦。表現在憲法文本上,與其說它用詞簡約,毋寧說它在實體規則上適可而止,而在程序規則上字斟句酌,綢繆唯恐不周。因此,才有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占全文篇幅一半以上的精細而復雜的國會會議規則體系。在華盛頓的組織下召開了制憲會議,總統制共和國首開先例,并且讓美國擁有了自己的憲法,界定了個人州政府以及聯邦在經濟運行之間的分工,使得各種分工都明晰化,且美國人第一次把專利權寫入了憲法。林肯領導的南北戰爭解放了黑奴,簽署的《宅地法》讓更多的人擁有土地,讓更多的人擁有解決生計的機會。
西進運動為很多愛冒險的人提供了機會,為不愛冒險的人提供了創造新生活的可能,使得人們可以在屬于自己的地方安定下來。西進為美國社會的穩定繁榮提供了安全保障呢。西部大片肥沃的土地、豐富的水資源以及地底下儲藏的巨大財富,吸引著成千上萬人奔赴西部。再加上為了鼓勵開發,政府寬松的土地政策也促進了西部的開發,使西部農業迅速發展。
在西進運動中,人們根據西部地區的自然條件,在俄亥俄州到密蘇里中部平原地區,建立起以小麥為主要產品的農場主的邊疆,使這里成為“世界的面包籃”。從密蘇里河流域到西部落基山之間山丘起伏地帶,成為美國的肉食供應基地。遠西部加利福尼亞等太平洋沿岸發現金礦后,成為礦業邊疆,進而這里的農業、工業、商業、銀行業、交通運輸業發展起來。南部也得到了廣泛的開發,成為“棉花王國”。
成千上萬勞動群眾征服自然的壯舉構成了西進運動的主流。拓荒者生活特別艱苦,但艱難的生活培養了他們勤勉、堅韌不拔和無所畏懼的精神。西進運動不僅給人們提供了土地,還給人們提供了發財致富的機會,使人們有機會表現出勇氣和堅強的意志。這種生活鑄就了美國人鮮明的個性:粗狂、無拘無束,但富有責任心和使命感;他們雄心勃勃、胸襟開闊,富有創造力;他們崇拜個人奮斗,樂于助人;他們追求民主,追求財富,放眼未來,時刻準備著出發去追求更美好的前景。
西進運動徹底改變了美國的面貌:大片荒地被開墾出來,大批資本主義農場建立起來,西部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糧食、原料、出口產品和國內市場;西部資源的開發利用還滿足了工業發展的需要,交通運輸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西進運動還培育了美國人民的拓荒精神,特別是美國在西部大開發中所體現出的不畏艱苦、不斷尋找新的土地、新的財富的牛仔精神、邊疆精神,后來成為美國人樂觀開朗、勇于開拓、探索不止的民族精神。
美國的崛起之路看似不長,但是同樣透露了其艱辛與不易,今天回看美國的崛起,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也有很多。因為是管理學的博客所以說得只是一些我認為與管理有關的東西。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5
《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講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云大國的興衰,為討論國家發展問題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歷史資源和文明資源,這部片子不光讓我知道了很多的歷史知識,也告訴我怎樣從歷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西班牙、葡萄牙這兩個小國讓歐洲人開始認識世界,他們憑借海樣迅速成為了世界強國,開始在世界瘋狂的掠奪財富,當時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才能使我們擁有更多的財富,當時中國的鄭和下西洋要比哥倫布等還要早幾十年,而大明王朝僅僅是為了向世界宣揚天威,因而走上了閉關自守的道路。荷蘭這個國家好像除了商業利潤對政治毫無興趣,他們注重資本和商業超過一切,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成為17世界的強國。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跡。英國的崛起說明了國家的興盛需要科技與文化的支持,法國和德國的崛起和失利則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不能僅僅依靠武力成為強國。作為亞洲唯一躋身列強的國家,作為亞洲唯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的崛起和其它國家是不同的,它不像西班牙的勇猛冒險,不像英國式的工業革命,而是靠的學習和變革。俄羅斯的改革和日本類似,用歐洲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目的。美國的崛起則告訴我們要尋求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自古以來中國都是歷史上的大國,而在最近的幾百年被其它國家所趕超,中國要想重新回到大國強國的位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回顧五百年來各個世界大國發展的歷程,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要發展文化教育事業。我們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顯低于發達國家,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西方大國的崛起,還是德國、日本在戰敗后的迅速復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礎的雄厚。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天*也親自到歐洲發達國家考察。日本最終與歐洲列強一道成為強國。日本的百年維新讓自己成為世界經濟第三強國,日本的強國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鑒。而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國家領導人應該注重對青少年的教育,應該多多建設免費的小學與中學,要讓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這樣國家才能培養大量的人才,才能實現成為強國的夢想。
第二是提倡創新精神。荷蘭通過技術的領先優勢發展貿易,從而得到資源及低技術水平的產品。而技術領先的實質就是創新精神。英國的工業革命中的技術改革,美國的汽車產業發展中的創新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現在的中國缺乏的就是創新精神。我們到現在還沒有諾貝爾獎得主,我們周圍用的有點技術含量的東西,幾乎都不是我們的原創發明。只有通過創新,我們才能創造和發明更多更強的技術,才能加快科技進步和發展。
第三體制改革。日本改變國體為天皇掌權的君主立憲制,其強國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鑒。俄羅斯的改革和日本類似,用歐洲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目的,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后,為自己的工業化和對外擴張提供了充足的勞力和兵員。研究中國的歷史就會發現,有比較開明體制的朝代往往也是較為富強的朝代。中國必須改革束縛經濟發展的.落后的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為市場經濟的前進鋪平道路,
第四提倡民主。法治和民主這個事情可以是完全同步的,他們之間存在著聯系,可以看成一件事,也可以看成兩件事,我們要平衡法制和民主的關系。法治也是一種文化。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礎之上。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和諧世界,就是法治世界。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諧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國家的崛起和發展,都不能再通過武力擴張和超越國際法的途徑去實現。同時一個國家要開始民主化進程必須有一些相應的社會制度條件相配套。
第五我們要完善各種法律制度。比如專利制度,它是英國和美國崛起的一個重要因素,英國于1623年制定的“壟斷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現代法雛形的專利法,到18世紀中葉發明及專利成為工業革命的重要內容。美國則是在宣布獨立后不久就建立了專利制度—1787年所制定的合眾國憲法中明確規定了版權和專利權。美國以國家法律的形式保護發明創造,激發了人們從事發明的動力。中國要想富強必須完善法制。
世界上其它大國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和深思的地方,了解西方列強崛起的歷史,一方面能使我們警覺,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差距。《大國崛起》,正是從這兩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歷史資料,它對我們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要吸取他們的經驗和教訓,使得我們的道路走得更順一點。我們應該思考一些國家為什么發展得好,有的國家為什么崛起后又衰落了。21世紀我們要加快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步伐,同時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也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6
15世紀,歐洲人哥倫布發現了一片新大陸。從此,歐洲各國的移民蜂擁而至,一個個殖民地相繼出現。到18世紀,英國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陸續建立起13個殖民地。而美洲大陸北部的美利堅合眾國,正是由這13個英屬殖民地開始的。這個國家的出現,雖然只有230年的歷史,但卻演繹了大國興起的罕見奇跡。它在歐洲文明的基礎上,獨創性地走出了一條自己的發展道路,將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位置占據了一個多世紀。
盡管美國只是從屬于英國的一個殖民地,但英國的管理卻是表面化的。在很大程度上,這些殖民地需要依賴于自我的管理。雖然會受到來自英國的監管,但他們還是相當自治的。那北美的英屬殖民地的這套自我管理的運行體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620年,一百多名逃避宗教迫害的英國清教徒,乘坐一艘叫“五月花號”的船只,開始了前往美洲新大陸的航程。在“五月花號”即將登上北美大陸之前,船上41名成年男子在甲板上簽訂了一份契約,這就是《五月花號公約》。《五月花號公約》在美國的歷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因為它可能是第一次,在沒有任何監管之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決定要形成屬于自己的社會和政治性契約,并用他們所認為的公平法律來實行自我管理。
另一方面英國人比較重視對于商業的控制,而不是對于領地的嚴格監管,這使得北美殖民地能夠在英國一定程度的控制之下,同時形成自己的政府。自治的管理系統使得美國人能夠參與管理社會,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享有獨立的權利。雖然在這樣的管理體系下,田園牧歌式的氛圍并不差,但是大英帝國的不斷擴張,使得財政入不敷出,于是決定在北美殖民地增加稅收,以化解財政危機。向北美殖民地征收的稅收是由英國議會通過的,而英國議會中并沒有殖民地的代表,這就背離了《五月花號公約》中最根本的原則。一個管理者最重要的就是誠信,而在當時美國民眾的心里,《五月花號公約》是他們同管理者簽訂的一個契約,一旦一方違約,另一方勢必會起身抗議。于是矛盾開始激化。
1775年4月19日,新大陸東北部的一聲槍響,劃破了純靜的天空,改變了這片大陸的歷史航道。這天,一支英國隊伍與北美殖民地馬薩諸塞州列克星頓鎮的民兵發生沖突,槍聲讓這場沖突上升為戰爭,史稱“美國獨立戰爭”。
1776年7月4日,13個英屬殖民地聯合簽署了《獨立宣言》,宣布脫離大英帝國的統治,組成美利堅合眾國。這一天,被確立為美國的獨立日。《獨立宣言》稱:“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雖然一個國家誕生了,但是守業比創業更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去管理這個初生的“稚兒”。事實也證明了戰爭換來的獨立,并沒有實現國家的穩定和繁榮。
于是,在宣布獨立11年后的1787年,來自各州的代表終于在費城坐在了一起。他們要在這里協商新國家的未來。美國歷史上有名的制憲會議開始了。來自各州的代表們對如何建立一個有權威的聯邦政府、同時又能充分保障個人自由這一難題進行了激烈的爭執和辯論。最終在1787年9月17日,美國第一部成文憲法形成了。
憲法對美國的經濟發展非常重要,它把美國從一個殖民地,從受制于英國商業限制的經濟體制,轉變成一個可以保持經濟長期發展的體制。從此,這個新國家不僅有了統一的政府,還有了統一的市場,統一的貨幣,統一的稅收。在經濟的運行上,則直接采用了英國的自由主義經濟模式。為了改變當時美國經濟明顯落后于歐洲的狀況,美國的聯邦政府還從歐洲搬來了金融和財政制度。這一時期,還有大量移民帶著歐洲工業化進程的成果來到了美國。這一切都為美國早期的工業革命的序幕奠定了基礎。技術上的進步不僅為領導者提供了很好的物質基礎,也使美國呈現了大好的前景,并以此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移民,這為美國在短時間內開墾荒地提供了勞動力。所以雖然美國的工業革命起步稍晚,但其速度和力度卻超過了歐洲。而這一切是全國人民有著共同目標齊心努力的結果。同樣的道理,如果企業員工能夠上下一心,為一個目標奮斗,那么不管前方有多大的困難,都一定可以克服。
1862年,就在南北戰爭期間,美國總統林肯簽署了著名的《宅地法》。它點燃了美國人到西部去創造未來的.巨大熱情。此后,成千上萬的美國人以及來自各地的移民,開始大規模地進入這片區域,開辟這里的土地。已經推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西進運動,在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下,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從而使美國的發展從東部沿海的狹長地帶向更廣闊的西部腹地延伸。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如果領導者能夠給予員工需要的獎勵措施,就能提高員工的積極性。但是要謹記獎勵措施一定要是從員工的角度出發,否則獎勵反而會成為員工工作懈怠的原因。
“為促進科學和實用技藝的普及,對作家和發明家的著作和發明,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專利權的保障。”這是制憲代表們一致通過的一條款項。聯邦政府用專利制度保護了發明人的權益,同時也保護和激發了整個社會的創造熱情。這就是他們需要的獎勵,找對了方向,所有人的積極性就能最大限度地被激發。
自從1894年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之后,美國的經濟一直保持著持續高速的發展。在這樣的時期做總統,或許應該是一件爽快輕松的事情。但西奧多·羅斯福卻從上任的第二年開始,實施了一系列政府監管經濟的措施,尤其限制了托拉斯的發展趨勢,打擊了托拉斯。這一舉措使得市場的平等又再次出現,特別是在美國,自由的選擇以及平等的機會,被認為是至高無上的,哪怕犧牲一些效率,也要保證機會的平等。所以羅斯福的這一項措施正是弄到人們的心坎里了。
對于一個真正的領導者,能想員工之所想,是非常必要的。不要總想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也不要把自己的地位定的太高,對于一個公司要的不是一個喜歡端架子不做實事的人。只要能對公司有利,就請忘了自己是一個高層,不要吝于付出。關心員工,不會折減你的威望,反而會讓員工真正的敬重你,把公司當作自己的家。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7
偶聞大型電視記錄片《大國崛起》的播出曾引起社會的很大反響,今在光碟店看到,便毫不猶豫買了一套,周末余閑,慢慢看來……
觀之,胸中多有波濤翻卷之感,中年之人忽似美發少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又恰似那政治鐵腕,似要尋找支點,撥動乾坤!然靜下心來,又多是霽月的清朗,是寧靜理性的思考……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由此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的坐標。
五百年來,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大舞臺上,相繼出現了九個世界級大國,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美國和日本。
《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在風云四起的歷史變遷中尋找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力量,尋找各國在強國過程中創造的屬于全人類的文明成果。
在我的腦海里,不!應該是在很多國人的腦海里,如果提及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西方小國,也許就真的認為它們是地域意義上的小國了,拿來與我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國相比,顯然不可同日而語。殊不知,當我們了解了世界歷史,特別是看了象《大國崛起》這樣的歷史文獻片后,我們會不由沉默,一種近于痛苦的沉默,因為我們會吃驚的發現,在近五百年以來,世界已把我們這個東方大國遠遠的甩在了崛起的塵囂之后,留給我們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深深喟嘆!
葡萄牙、西班牙在地理大發現后,先后出現了一批航海家,諸如麥哲倫、迪亞士,特別是哥倫布。他們在各自所在國家王室的大力支持下,一方面,和新發現的各地區積極開展經濟貿易,一方面推行他們的殖民擴張,大量的財富象潮水般源源不斷的流入他們的國家;再比如荷蘭,面積不足兩個北京大,但它在世界航海運輸業上的發展幾乎達到了當時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比擬的程度,世界各大航運公司都在它的掌控之中。當時的東印度洋航運公司就是荷蘭在整個世界首屈一指的航運公司。可以說,這個地圖上幾乎找不到的小島國,卻壟斷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航海業。這在今天的人們看來近乎是不可思議的.,但這的確是真實的歷史,而絕非神話。世界上第一個銀行、第一個股票公司都在荷蘭本土的阿姆司特丹誕生。我想起《喬家大院》的晉商喬志庸立志“匯通天下”,不免也頗感幾分沉重,必定距離已經不小。
英國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自然是它的工業革命,它是人類進入現代化的必然前提,所以象英國的瓦特、牛頓這樣重量級的科學巨匠,自然使英國在大國圖強的歷史進程中永遠閃爍著不朽的光芒!
法國是一個絕對崇尚科學文化思想的國度,幾乎達到了宗教信仰的程度,盧梭、伏爾泰等啟蒙主義的先驅,他們崇尚科學反對宗教統治的思想光輝至今在歷史的星空中仍綻放光芒!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巴士底獄這座象征宗教王權的人間地獄土崩瓦解,標志著法國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步伐已邁入了嶄新的歷史階段,繼英國之后,它又后來居上,獨占鰲頭,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大國。
德國一段,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彼得大帝,與之相應的中國清代,我們的皇帝貴為九鼎之尊,其天子威儀,萬民臣服。而在俄羅斯此時的彼得大帝,正喬裝為一名普通的下士,正與多名普通的工人在荷蘭學習造船技術。他的這種做法,曾引起俄羅斯這個向來就有著民族優越感的民族,幾乎快要達到發瘋的地步,甚至說出彼得已死的咒語,還釀出了步兵營叛亂的事件。殊不知,就是這樣一位被國人詛咒,不顧皇室尊嚴抑或臉面的人,把俄羅斯向西方先進文明的步伐著實拉進了一大步;卡捷琳娜二世,俄羅斯歷史上一位遠見卓識的女君主,她承繼了彼得大帝的強國意識,親自編寫法典,把王室的大部分開支用于開辦學院,投入教育,她的辦公室有法國啟蒙主義先驅伏爾泰的雕像。無疑,這樣的帝王,思想進步開明,崇尚科學文化,會把自己的民族引向何方也就不言而喻了。
這里,留下一個令中國人十分熟悉的國家來結尾,它就是九大強國中唯一的亞洲國家——日本,這個只有27萬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國,卻幾乎掀翻了整個地球。
中國近代史上,戰爭的爆發是它的序幕,其時的日本也并非強大,仍然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小國。1868年,美國的黑艦直闖日本,日本知己知彼,不敢貿然應戰,于是,開口通商,同時也簽定了不平等條約。但與大清不同的是,日本在推翻統治長達600年之久的幕府統治后,立即意識到了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于是開始了民治維新。當時日本政府派出了以大澤榮一這位后來被歷史學家推崇為日本企業家之父為首的龐大考察團,政府居然撥出相當于當時日本全年財政收入十二分之一的資金給這批考察團。考察團均由各界抽出的精英組成,他們幾乎全方位的考察了整個歐洲。回來之后,這批人成為了強國的棟梁之才。大澤榮一不無風趣的說:我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是的,就是這個一手拿《論語》一手拿算盤的人,精確的演算并悟出了這個在當時世人看來不起眼的島國,將來必定要稱雄東方的結論。更為奇跡的是,在二戰之后的日本,滿目創痍,舉國一片廢墟,幾乎把近百年的財富積累化為烏有,然不到二十年的時間,竟又神奇般再次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世界歷史的天空,頃刻間仿佛凝聚在我的眼前,從一個個文明大國的崛起,似乎讓我找到了一條這些國家之所以崛起的清晰的脈絡——崇尚科學、崇尚人文、永不言敗的精神!
今天的中國,已開始睜開了惺忪的睡眼!
被別人踐踏了幾腳之后的覺醒已經到來!
她理應恢復曾有的大唐輝煌!
2008:鳥巢、水立方、奧運盛會、金牌第一;2009:經融危機,處變不驚、一支獨秀;2010:上海世博,華彩開篇、世界矚目。
歷史文明舞臺的大幕又將徐徐拉開……
大國崛起!歷史的如椽之筆注定將在東方濃墨重彩!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8
縱觀歷史,大國的崛起都有其不確定性,但也絕不是偶然,是由各種客觀因素相互作用促成的。從歷史分析各個時代不同的大國的崛起,找到其中一些歷史規律,對于中國在21世紀的崛起能起到很好的參照作用。
從歷史上看,不管是英國、美國這種在某一時期成為世界一極的超級帝國,還是西班牙、葡萄牙、法國、德國、日本、俄國這種在一定時期的世界上稱霸一方的大國,他們大國的形成都有著共同的特點。總結之下可以歸納為制度、科技、民族、思想、文化、軍事幾個方面。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歐洲中部最大的國家,這里保守古典音樂的浸潤滋養,散發著古典哲學的理性光芒,這里曾經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祥地,以現代大學和科技發明聞名于世,也曾經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以驚人的破壞力,傷害了世界也傷害了自己,而這一切,都源于這個民族對長期分裂和戰亂的集體記憶,同意和強大成為德意志發展的最大動力。其文化和科技以領先全球水平的速度在不斷發展中,也是今天世界科技大國之一。
縱觀德意志的歷史,分裂之痛一直困擾著德意志。處在歐洲大陸的中心位置,個個歐洲強國都不愿看到它的崛起,于是各種阻撓困擾接踵而來,拿破侖的那次襲擊,更是加重了這種分裂痛苦。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我們如今熟知的人物誕生了——歌德用詩句描述分裂之苦,貝多芬用音符抒發國敗之痛,黑格爾等一些哲學家更是用理
論尋找強國之路。這條路最終經歷近70年的時間被德國人走出來了,李斯得、俾斯曼都是使德意志走向統一之路的功臣,在俾斯曼的率領下,新起的德國很快就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經濟發展迅速超過法國,而德國發展如此之快的前提正是統一的領土,動力則來自教育。就連在德國最窮的時期,也從未放棄過教育,政府愿意把宮殿改造成大學學堂,這也就不奇怪,大學教授中就有29位獲得過諾貝爾獎,其中就有盡人皆知的愛因斯坦。科技的騰飛給德國的經濟帶來希望,政府為研究人員無私的'投入,也使科學家們無私的為德國服務,他們以“德意志的科學家”身份勤勞的工作,為德國不斷創造著無盡的財富,這樣的德國是凝聚的團結的。
好景不長,德國希望能繼續完成“統一大業”,妄圖將全世界統一,然而兩次世界大戰把這一切的毀滅了,空前的強大使德國失去了理智,傷害了世界,更傷害了自己,也寫下歷史最為黑暗的一頁。二戰結束后,德意志又一分為二,這又揭開了德國人心中最大的痛楚,到底哪里才是德國?歷史又回到了這個問題。而德國怎樣面對二戰又是世界對德國的拷問。
德意志民族的復興,不得不說的便是被譽為鐵血宰相的俾斯麥.不得不說,他是那個時代的英雄人物,也就是有了他,德意志才能復蘇.
奧托·馮·俾斯麥(1815—1898年)出生于普魯士的一個容克家庭。他頑固地堅持君主主義,反對德意志統一,主張普魯士和奧地利在德意志邦聯內友好相處。整個40年代,俾斯麥是普魯士聯邦議會議員,竭力維護容克階級利益。
俾斯麥1859年擔任駐俄大使,1861年調任駐法大使。在大使任內,他充分了解到,德意志的左鄰右舍——沙皇俄國和法蘭西帝國的統治階級會阻止德意志的統一,而在德意志內部,普魯士的統一必將遭到奧地利的殊死抵抗。要統一德意志,非以武力作為后盾不可。1862年9月,俾斯麥被任命為首相兼外交大臣。他公開聲言:“把奧地利逐出德意志”,從而由一個頑固的保守派變為統一運動的倡導者。他不顧議會的反對,加緊推行軍事改革,在議會上宣稱:“德意志的未來不在于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在于強權……,當前的重大問題不是演說詞與多數派的決議所能解決的……這正是1849年所犯的錯誤——要解決它只有用鐵和血”,即暴力,“對內是軍刀制度,對外是戰爭”,這是俾斯麥的綱領和信條。他所推行的政策在歷史上被稱為“鐵血政策”。
1970年12月7日,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來到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悼念為二戰付出慘痛代價的猶太人。那天,勃蘭特做出了一個讓世界震驚的動作,他面對紀念碑,跪倒在地。德國面對二戰的態度與
日本大不相同,他們沒有回避,而是勇于承認自己犯下的罪行,讓世界很快重新接受了德國,甚者對德國更加尊敬,這也加快了德國的復興。
1990年10月3日,德國登堡門上的和平女神再次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幕,分裂了41年的德國再次統一。片中,統一的場景很讓我感動,看著畫面上一個個興奮的臉龐,再想到德國重新走向統一的艱難及德
意志歷史的全過程,就能感受到他們的人民再次看到國家統一的欣喜,看到人們舉著德國的國旗歡呼時,就能感到那個國家強大的凝聚力。
統一后的德國又在經濟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經歷這許多年的風霜磨練,德意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找到了他們民族的民族精神,那就是自強不息,敢于面對,堅韌的個性。德國是我除了祖國外第二個喜歡的國家,為了他的歷史,他的品格,他的智慧,他的力量。縱觀德國的崛起、復興,我有一種深深的感動。反觀我們中國,也正在復興的道路上行走著,但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我想,我們還要努力。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9
前不久,老師給我們放映了《大國崛起——英國》,短片講述了一個不大島國的崛起之路,我有感而發,沉思良久,寫下了自己的一點感受。
我們作為當代中國的大學生,我們是祖國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的未來怎么樣直接決定了祖國的未來,俗話說的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首先要做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歷史,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歷史,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積累了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物質文化,這些都是未來中華民族崛起的基礎,所以如果我們不了解自己的話就無法做出正確的發展前景的計劃;但是泱泱大國有優秀的歷史文化,也有很多糟粕,我們應該看到這些糟粕對我們的不利影響,從而盡力去摒棄糟粕,取中國文化的精華,而拋棄中國文化的糟粕:總之,就是要辯證地對待我們國家文化傳統。 翻開歷史的長卷,我們可以看到,自古以來,在誕生過的民族國家中,有的衰敗了,有的沒落了,而英國作為一個曾經崛起的大國,他對世界的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縱觀英國歷史發展的過程:1588年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樹立海上霸權;1640年英國在全球第一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驅;1649年5月19日宣布成立共和國;1660年王朝復辟,1688年發生“光榮革命”,確定了君主立憲制;1707年英格蘭與蘇格蘭合并,1801年又與愛爾蘭合并;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19世紀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國,自稱“日不落帝國”。這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關鍵在于“變”,變而生萬物,變造就了強大的不列顛帝國,資產階級革命是變,工業革命是變,而這些“變”帶來了巨大的民族的活力。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史,就是民族精神不斷傳承、不斷發展、不斷弘揚的歷史。,數千年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就植根于民族歷史的土壤之中,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然而在近代中國卻因為不知道“變”而落后于世界步伐,從而遭受了無盡的幾百年的屈辱,但是中國人在歷史的教訓后知道了“變”,武昌起義、新文化運動、國民大革命、共產黨成立、抗日戰爭、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都是中國人民求變的過程,在變中我們的國家獲得了新生。
影片中也講述了三位名人的故事,這三個故事分別是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科學巨人牛頓、經濟學先驅亞當?斯密。1600年時的倫敦是當時歐洲的第一大城市。在泰晤士河南岸有一個劇院,就是“環球劇院”,它能夠保存下來只因為莎士比亞曾是此劇院的股東、演員和劇作人。在當時,在莎翁的歷史劇當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伊麗莎白女王呢,當然知道這一點,可是她并沒有下令禁止演出莎士比亞的戲劇。 第二個故事是和科學巨人牛頓有關。1727年,牛頓去世。英國以隆重的國葬儀式將他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這里一向是王公貴族的墓地,牛頓成為第一個安息在此的科學家。 第三個故事是和經濟學先驅亞當?斯密有關。1776年,50多歲的亞當?斯密寫出了改變世界經濟發展的《國富論》,如果說,牛頓為工業革命創造了一把科學的鑰匙,瓦特拿著這把鑰匙開啟了工業革命的大門,那么,亞當?斯密則是揮動一只看不見的手,為工業革命的推進締造了一個新的經濟秩序。這些都體現了英國對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的尊重,體現了英國對科學思想的尊重,也體現了英國對于新思想的尊重和包容。新的思想能夠為一個民族帶來新的力量,這種力量是無限的,他對一個民族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也是英國第一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第一個進行工業革命的內在原因。講到這里我也不由得想到我們的小學課本打多講述的是各種具有美好品格的人的贊頌,而很少涉及科學家等對社會的發展具有貢獻的人,但是現在我們的課本卻經常提到各種對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比如:兩彈元勛鄧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航天英雄楊利偉等等,這都是體現了國家對于人才的尊重,國家對于科學的尊重,這是我認為一個很好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值得大大的鼓勵的。
英國的統治者給了我們的共產黨一個啟示,作為統治者不應該看不慣不同的聲音,而應該積極去面對不同的聲音,正確的去處理不同的聲音,英國為什么可以成功,因為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明的政治環境,為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松的空間,所以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才沒有被打壓。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里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在近代世界歷史舞臺上忍氣吞聲
二、三百年的中國,如何看待這些年已經成功崛起的國家?是臨淵羨魚,還是退而結網?這是不僅是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所要考慮的也是每一個關心國家、民族前途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中國正在復興,中國的復興是不可阻擋的,但是我們的復興,近代中國沒有把握住時機,從而遭受了落后挨打的局面,過去我們遭受苦難,但是現在我們通過努力而站起來了,我們不在落后,我們要繼續去順應歷史的潮流,順流而動,我們的中國必將繼續我們曾經的輝煌。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0
日本,我們的鄰居,經濟比我們發達的一個小國。是位于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的一個國土面積小的島國,國內資源貧乏,能源和礦產資源等主要依賴國外進口。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接受《波茨坦宣言》,宣告投降,被迫打開國門,受到極大的屈辱。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經濟又受到嚴重的破壞。日本作為一個2戰后的戰敗國,能在短短的20余年間迅速的崛起為世界經濟強國,直逼世界經濟頭號強國美國,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一大奇跡,將日本帶出了戰敗國的深淵中,樹立了日本的國際地位,為日本再度成為世界強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個從廢墟中走過來的戰敗國能有如此的經濟成就呢?
首先,日本重視科技教育、善于學習創新,注重對人才的培養。日本人強烈的學習欲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在美國將軍佩里用武力迫使日本打開自己國門期間的一天夜里,兩個日本青年偷偷地爬上了美國黑船,用手比劃著告訴佩理將軍:他們想要隨船到美國去,看看美國究竟為什么強大。這樣做在當時的日本按律是要殺頭的。 他們的舉動讓佩理非常驚訝,佩理在日記中寫道:“這兩個日本人的求學精神令我感動,如果日本人都像他們一樣,日本一定會變得和美國一樣強大。” 這兩個渴望了解世界的青年人雖然最終還是被送下了船。但隨著國門的打開,越來越多的日本人關注起外面的世界。14年后,一個
名叫澀澤榮一的年輕人獲得了一次前往歐洲的機會,在1827年參加了法國巴黎萬國博覽會,并在周邊各國都訪問參觀,頗受啟發,帶回給國家全新的思想,并在之后為日本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日本在1871年也派遣使節出使歐美各國。那些使節團成員對西方的文物制度吃驚和對西方的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陶醉,讓他們下定決心發瘋似的學習西方一系列文物制度,要使日本和西方一樣強大。這些使節團的成員后來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主要力量,為明治維新的進行、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教育方面發展近代義務教育,此外亦選派留學生到英、美、法、德等先進國家留學。這種大范圍的教育給日本的'發展培養了許多優秀的人才,選派留學生有利于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縮短與西方列強國家的距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當今世界競爭的實質是以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我國需要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優秀人才,提高我國的科技實力和勞動者素質,切實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
其次,日本抓住了機遇,發展工業。日本抓住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致力于發展生產,促進經濟的騰飛。在明制治維新時期,日本大力發展工業,為日本以后經濟的發展和騰飛夯實了基礎。1872年,日本第一條從東京到橫濱的鐵路建成通車。 1874年,大阪到神戶的鐵路建成。日本政府先后創辦東京繅絲廠和新町繅絲廠,成為日本繅絲業的模范工廠。1873年在維也納舉行世
界博覽會時,福岡縣生產的生絲,可以和歐美生產的生絲相匹敵。政府將這些官產賣給一些與他們關系密切的大資本家和新興資本家。著名的三井購買了三池煤礦,富岡制絲所。三菱從政府手中購買了長崎造船所,佐渡金礦和生野銀礦。在購買這些企業時,購買價遠遠低于財產估價。有些企業幾乎是無償讓渡。為了保護這些私人企業的發展,政府還給與他們經營補助金。象三菱公司,就是政府一手扶植起來的,其目的是使他能夠和外國的蒸汽船公司競爭。1875年的時候,三菱有37艘輪船,23000噸的噸位,占有了當時日本所有的大型船舶,開通了上海航線。在競爭中擊敗了美國的太平洋郵政輪船公司和英國的半島和東方航海公司。1885年,三菱和共同運輸公司合并,成立日本郵船公司,共有船只58艘。到1893年,三菱公司已經達到11萬噸的船舶噸位。日本大力支持民族企業和個人企業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經濟的發展。我國也需要在社會經濟的條件下,鼓勵非公有制企業的發展,增強經濟的活力,進而加快經濟的發展。在二戰后,日本受到美國給予很大的經濟支持,加上日本戰前的雄厚的基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并成為世界經濟的第二大強國。
最后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領導人物。日本人具有武士道精神,有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他們敢于拼搏,勇于創新,善于堅持,樂于學習。日本在發展時都有很有領導能力和號召力的人物。在明治維新時期,大久保利通和木戶孝允對國家的經濟、政治、教育、軍事等方面進行革新,成為推進改革的骨干,對日本的發展有帶領作用。澀澤榮一放
棄政治上的高官改而從商,成為19世紀80年代最著名的企業家,對日本經濟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
一直以來,中國人對日本人都是抱著一種敵視的態度,感覺就像對日本的敵視已經滲到我們的骨子里了,因此我們對日本也就本能的有一種抗拒,不愿去了解和日本有關的東西,而政府也沒有刻意地去改變這一點,就像日本對華援助,如果不上這門中日關系,我想我一直都不會知道有這樣的事的,在北京,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人乘坐地鐵,但那其中又有幾個人知道那其中有日本人的幫助呢?的確,日本人對我們造成的傷害我們是不應該忘記,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就應該一直沉浸在過去,歷史的車輪是不斷前進的,我們不能一直帶著成見去看日本,一直不去了解他們,我們也應該慢慢學會從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日本,看到他們的長處,了解他們成功的原因,從他們的例子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來促進和完善我們的發展,這樣,才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對于日本我們要學習他們先進的地方,學習他們優秀的地方,可是我們還要尊重我們國家的客觀實際,學以致用啊,落實了才是真的啊。日本人能做出來的我們中國人一樣能成功,而且做的更好。民族的復興等待著。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1
1901年上任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順應進步主義的思想和社會的要求,通過反壟斷和立法保障工人權益等方式,開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預經濟的行動。
隨后,福特生產線的誕生、電氣時代一批新技術和發明的出現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訂單,進一步壯大了美國經濟。
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煤礦經常發生爆炸事故,工人超時加班現象嚴重,政府職能部門腐敗貪污,自然環境為工業污染所破壞,食品攙假影響人民健康,社會貧富兩極分化.......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加大了政府管理經濟的力度,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于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并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這可以說是美國全部的歷史。
美利堅合眾國創造了一個人類建國史的奇跡,在短短230年的時間從一個被英帝國奴役的殖民地到成為駕馭全世界的“超級大國”、“世界警察”,美國的探索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很寶貴的經驗。我覺得美國的崛起存在兩個轉折點:一個是獨立戰爭、南北戰爭,另一個是危局新政。
獨立戰爭,是美國人“捍衛理想”的杰作。只有將主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家。美國人的反抗成功了,他們成立美利堅合眾國,并在1787年制定了對美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成文憲法,建立起中央政府。同時,他們掌握了自己的經濟命脈,不在依靠英國的扶持。大量移民帶來了歐洲最先進的技術成果,美國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經濟飛速發展。
南北戰爭,是以工業資產階級民主派為代表的北方與農奴制莊園主為代表的南方之間的斗爭。美國不是一個完美的國家,也不是一個所謂人間的“極樂世界”。伴隨著其高速發展的,是對黑奴慘無人道的剝削、對于印第安人幾近瘋狂的種族滅絕。農夫之子林肯帶領北方打贏了這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自強不息,解放黑奴,統一國家,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漸壯大。
危局新政,那是指1929年發生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以及其后的羅斯福新政。當年美國人的生活可以說是極其悲慘。這個時候,羅斯福總統站了出來。他實行的新政以凱恩斯的理論為基礎,美國的政府經濟干預是在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上進行的,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而絕非如計劃經濟那樣凌駕于市場之上的模式。應該說,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社會出現的經濟危機不過是當年全球經濟科技高速發展之余,產能過剩導致的一次自我調整。防佛一個小兒在青春期迅速成長的階段,如果運動過度而又營養補充跟不上的話,容易缺鈣抽筋。羅斯福總統不過是在適當的時候給了社會一劑強心針和一點鈣片。羅斯福總統的名言是“我們最大的恐懼是內心的恐懼本身”。我覺得,體制本身的問題不大,是人的內心恐慌情緒導致了股市的大拋盤進而影響了整個經濟形式。當然,羅斯福總統的“鈣片”:加大政府公共建設財政投資以拉動經濟的'做法也確實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美國崛起的整個過程中,美國精神從始至終都貫穿著。
自由競爭、平等權利、冒險精神、創新精神。
我覺得,自由平等精神是美國的核心。不同于中國幾千年來的勾心斗角,早期移民的美國人大家能坐下來談,達成共識。這是自由下的自覺。美國人崇尚自由,強調平等,所以對于壟斷大企業,羅斯福總統毫不留情的下手,因為它們妨礙了其他人的自由競爭的權利。
美國人似乎天生具有冒險精神,西進運動就是及其典型的例子。也正是由于這種精神,美國人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把財富繁榮帶到全國各處。
創新精神,無疑是美國人又一個武器。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帶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帶來的。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使得整個世界的財富成倍增長。除了愛迪生,還有很多人在創造發明,而美國人對專利的保護也早早的走在了世界的前頭。
雖然直到今天,美國國內仍然有著諸如“種族歧視”、“社會貧富差距”等等問題。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無視她的強大。
反觀中國。現在仍處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伴隨著中國經濟近乎于神話般的高增長,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被掩蓋的某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也逐漸凸現出來。這些社會問題的解決,對我們能否實現現代化,能否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極度重要的意義。
“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要學的不僅僅只是科技,還有很多很多。礙了其他人的自由競爭的權利。
美國人似乎天生具有冒險精神,西進運動就是及其典型的例子。也正是由于這種精神,美國人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把財富繁榮帶到全國各處。
創新精神,無疑是美國人又一個武器。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帶來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帶來的。愛迪生,發明了電燈,使得整個世界的財富成倍增長。除了愛迪生,還有很多人在創造發明,而美國人對專利的保護也早早的走在了世界的前頭。
雖然直到今天,美國國內仍然有著諸如“種族歧視”、“社會貧富差距”等等問題。但是,我們沒有辦法無視她的強大。
反觀中國。現在仍處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伴隨著中國經濟近乎于神話般的高增長,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被掩蓋的某些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也逐漸凸現出來。這些社會問題的解決,對我們能否實現現代化,能否實現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著極度重要的意義。
“師夷長技以制夷”,我們要學的不僅僅只是科技,還有很多很多。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2
《大國崛起》是我國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和美國等九個大國的興衰史作了簡明扼要、生動的介紹。我想,這是因為我們中國人從骨子里希望我們的祖國能夠迅速崛起,成為那第10個超級大國!在看到別的國家歷史的時候,免不得,我們會看看自己:我們離崛起還差了什么東西?什么時候才能真正的崛起!相比之下,我們中國雖然是個東方大國,但卻不能“入圍”世界大國之列,連日本都不如。這又是什么道理呢?因為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我們幾乎不曾具備上述大國標準中的任何一條,而只是大國列強的蹂躪對象和殖民地。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而我此時最想說的一句話是:大國崛起,中國更當崛起!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法蘭西、德意志、日本、前蘇聯、美國九個曾經在世界歷史舞臺上擁有輝煌經歷的風云大國的興衰故事。它們的強盛都離不開那些改變國家命運的重要人物和領導人。從哥倫布、瓦特、威廉姆·伯克爾斯宗、莎士比亞、亞當·斯密、盧梭到伊沙貝爾女王、拿破侖、戴高樂、郫斯麥、彼得大帝、華盛頓。在每個國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每一個經歷過風風雨雨的大國,都可以當作我們的老師。西班牙與葡萄牙告訴我們: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和好奇心,這樣才能使我們擁有別人不會擁有的東西;荷蘭告訴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本力量可以創造奇跡;英格蘭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崛起需要科學與文化思想的支持;法蘭西告訴我們:以武力征服世界,不能使征服者長時間地站在王者的位置上;德意志則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更加深刻地證實了法蘭西的教訓,即征服世界不能單憑武力;德意志還告訴我們只有統一完整的國家才能走上強國之路;日本告訴了我們:要使國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學習,不停地完善自己;前蘇聯的興衰告訴我們:偉大的社會變革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智慧;美利堅合眾國告訴我們: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道路,前進。
在眾多國家中,東亞島國日本尤讓我折服,我們暫且撇開他們對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暫且收起我們對他們敵意的眼光。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并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于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晚清時,清朝政府的敗卻讓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欺辱。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沒有發言權,落后就得任人宰割,人民就會陷入痛苦之中。
現在的中國終于像巨人一樣從世界舞臺的底端再次站了起來,但我們卻沒有一千年以前的中國人的那份驕傲與自信,因為我們還沒有站在最頂端。因為我們還不是最強的。
怎樣才能使中國在歷史的大舞臺上再現雄風? 我想:第一點,國家有英明的領導人。國家領導人的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只有優秀的領導人才能制定正確的制度和戰略。歷史無一例外地證明了這一點,在中國,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在國外,有伊沙貝爾女王、拿破侖、戴高樂、郫斯麥、彼得大帝。第二點,國人要有一種責任感,萬眾一心地為國家努力,不管我們將來從事的職業是什么, 都要力所能及地為國家出力,要記住:“國家興亡,我的責任。”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人民的生活水平極低。但是在海外留學或工作的科技人員卻紛紛回國,他們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們是有責任感的有尊嚴的中國人。他們也以實際行動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他們是:錢學森, 華羅庚,郭永懷。朱光亞, 王希季, 師昌緒, 梁思禮 第三點,國民要有堅強的毅力。二戰后,五十年代的日本被悲觀的“貧困論”所籠罩,但這個善于學習的民族并沒有退縮,他們出訪英,法,德,荷。他們欽佩德國人,荷蘭人勤奮的民族精神和進步的科學技術,他們贊嘆美國人的工作效率,他們鄙視自慚形穢,妄自菲薄,他們說:“荷蘭只有日本九州人那么多,人口不足一千萬,資源匱乏,卻出現了一個遍及世界市場的菲利浦電機公司。”他們相信荷蘭人做得到日本人也做的到。于是日本在70年代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建國63周年來,這六十年是風雨飄搖的六十年,探索前進的六十年,飛速發展的六十年。在這半個多世紀中,中國已經從當初那個民生凋敝,滿目瘡痍,處處受人掣肘的國家發展為一個經濟飛速進步,現代化建設成果顯著,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且再也不容任何國家忽視的工業強國。六十年間,中國人民利用自己的智慧,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地創出了輝煌成就,打破了外國人“中國人不可能獨自弄出來”的狂語以及不友好勢力的技術壟斷,讓那些質疑中國能力的人無話可說。兩彈一星的成功爆破與發射,神舟五號、六號、七號從外太空傳來的福音,“嫦娥”的奔月,幾千米高原上青藏鐵路的創舉許許多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中國辦到了,而且辦得漂亮——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是永遠不可估量的。一次又一次,中國人民向世界宣告著,中國這只沉睡的巨龍已經蘇醒,它正在騰飛,而且還會繼續越飛越高。
然而,這些成就也并非一揮而就的。每一項輝煌的背后都有無數辛勤的'汗水,都有中華兒女無數個日日夜夜的拼搏和努力。作為新興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潛力是不可小覷的,而中國的崛起勢必會影響一些世界其他大國的地位和利益,因此,我國難免會受到別國的刁難和各種形式的封鎖。歷史已經向世人展示了中國是如何維護自身的主權,維護自己的尊嚴,在世界席位上站穩腳跟。面對困難,我們不氣餒,不退縮,眾志成城,迎難而上;面對質疑,無需多言,中華兒女會用自己的行動來說明一切;面對挑釁,我們會讓他們明白,中國人的脊梁是挺直的,中華民族的氣節是毋庸置疑的!
如果現在我們注意培養自己的毅力和信心,想一下十年后的今天吧。那時我們是各行各業的頂梁柱,我們是各個領域的杰出人才,我們是祖國的脊梁,我們是祖國的主人。
那時海外的華人不再受歧視,印尼華人受迫害的悲劇將永不會重演。祖國的南海不再遭受東南亞小國的蠶食;南海的油氣田也不會火光沖天。
那時我們不再對強國的無禮行為表示抗議和譴責,因為,那時取而代之是出師有名的行動——干掉他,就像杜魯門總統干掉日本一樣。
回顧與深思其他世界大國崛起的過程,是希望可以從中看到我們自己! 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面對并存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將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把國內事情作為第一要務,發展生產力,繼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全面創建小康社會,推動中西部經濟發展,縮短貧富差距以實現共同富裕,并培養全民健全的大國心態。中國崛起已經沖擊并改變著國際實力格局、利益格局;如今,隨著中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中國不僅成為全球性國際機制的全面參與者,而且積極參與并主導區域性國際機制的創立,這些無一不證明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高。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國將進一步推動現代化建設,提高自身的綜合國力水平,保持大國風范,為維護國際秩序,維持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一份努力。
曾經的我們,亦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崛起這個詞語并不恰當,更適合的應該是復興!而這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亦是我們成天在說,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的!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3
一直以來,對國家大事少有關心,08年即將過去,相信中國人對08年的記憶是深刻的,從春節的雪災,到汶川的地震,到北京的奧運會,到現在的金融危機。而我,進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似乎長大許多,不再如以前,就只會想到自己,會想要了解更多,關心更多,畢竟每個人都是社會人。
《大國崛起》共分為十二集,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第一集 海洋時代――葡萄牙西班牙;第二集小國大業――荷蘭;第三集:走向現代――英國(16 - 17世紀);第四集:工業先聲――英國(18 - 19世紀);第五集:激情歲月――法國;第六集帝國春秋――德國;第七集 百年維新――日本;第八集 尋道圖強――俄國;第九集風云新途――蘇聯;第十集 新國新夢――美國(17世紀 -19世紀;第十一集危局新政――美國(20世紀初 - 二戰結束);第十二集大道行思。此紀錄片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后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從航海開始,原來割裂的世界終于在地理上連成了完整的世界。每一集的名字已經概括了這一集要講的核心,從未看過如此長篇電視紀錄片的我,真的感到振憾。這些國家的名字,相信每個人都很熟悉,即使是對于世界歷史不了解的我。但也因為對世界歷史的不了解,我也無法解讀大國真正成為大國的原因。只是,看過之后還是略有感想。
一個深刻的感覺就是,從不同的人不同的口中,經常被提到的“文化、教育”,還有,每個大國進程中被提及的重要人物。他們的事跡、他們的著作,有些我們很熟悉,有些我們并不熟悉,但他們所起的作用已經在歷史上留下了印跡。從海洋時代的`哥倫布、麥哲倫,走向現代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工業先聲的牛頓、瓦特、亞當·斯密,帝國春秋的俾斯麥,百年維新的澀澤榮一,到風云新途的列寧,到美國的愛迪生、福特,這只是少數的代表,有所謂的政治家,更多的是啟蒙思想的思想家、作家,引領人類探索自然的科學家,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家、企業家。“科學、技術、人才”,哪個國家的領導人,抓好這幾樣似乎一個國家的發展、發達就會到來,而這些也都源自于合適的教育,大國的發展是伴隨著教育的發展的,教育也不是固定不定,不同的時期有它合適的教育內容,這也才促進了大國的發展。日本的崛起,它的百年維新的“求知識于世界”的思想,融入于教育中,人才培養了,科技發展了,國家還能不強大嗎?即使作為中國人,現在的我對日本并沒好感,但不能否認的是它確實夠實力,我們要做的是像強國靠齊,學習人家發展旅途中的精華,一步步得壯大自己。還有,法國的先賢祠,也是這個紀錄片里讓我印象深刻的一處。真的好想進去一睹先人的風采,躺在里面的不僅僅是他們的身軀,更多的是他們精神,他們帶給世界的“財富”。也讓我們看到法國有多尊重人才,“居住著”的作家、科學家們要比政治家們多,說明什么,我想大家都懂。
大國并不是一直輝煌著,總是有些起伏。不少的國家都迷信武力爭霸世界,可最后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國家的財政不堪戰爭的重負,或是戰爭的失敗,帶給國家的最終都只是人民生活的蕭條。在和平中發展國家經濟,發展工商業才是維持強國的基礎。但日本的崛起卻是由于國門被黑般敲開,看到二戰后它的發展,當時心里只想到一個詞“痛定思痛”,為了不受欺凌,唯有比人更強大吧。
最后簡單說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幕吧,普魯士的小學紀念館,記得里面有一句話,它的未來在小學就奠定了;彼得一世的留學,因為第一次聽到一個君主可以如此跟普通人一樣生活,做工匠;德國人對歷史的承認,把納粹歷史寫進教科書,當時想到的是,為什么日本一再否認一些歷史呢?1970年的冬日,勃蘭特在波蘭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的下跪,“不必這樣做的他替所有必須跪而沒有跪的人而跪下了”,真的,淚珠在眼眶里打轉。600多萬猶太人,那刻可以安息了嗎?
歲月流逝,很多歷史還“活著”,活在一棟古老的建筑上、一段殘存的遺址間、一個偏僻的博物館里,或者活在當地人的衣食住行中、活在源遠流長的典禮儀式上、活在專家學者的考據里。歲月悠悠,有些歷史已經永遠消逝。但歷史依然如此沉重,不要再重復歷史的錯誤,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正確得勇敢得面對歷史,是現在的人應該做的。
無法說出多少大道理,我想觀后感,也就是觀后之感受吧,即使是微小的,只要真實的感受即可吧。最后引用一段話作為結尾“對于理想的大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關于大國的話題,也許是一個永遠無法窮盡的討論。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4
主要介紹了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客觀公允地解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9國的崛起史,讓我對歐洲乃至全世界的發展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一直以來都有懷疑,為什么歐洲發展的那么快,難道僅靠英國的工業革命,還有法國的革命嗎?
那么又是誰帶動了整個歐洲的發展呢?看了大國崛起我才明白,歐洲的發展史從海洋開始的,這要從葡萄牙說起,公元1143年,一個獨立的君主制國家葡萄牙,在光復領土的戰爭中應運而生,并且得到了羅馬教皇的承認,這是歐洲大陸上出現的第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然后在葡萄牙國王恩里克的帶領下,葡萄牙啟動了征服大海的行程。
也正是海上之路使葡萄牙擺脫了貧窮和落后的境遇,也打開了歐洲歷史嶄新的一頁,葡萄牙的近鄰西班牙也看到了海洋的巨大的財富,并于葡萄牙一同競爭海洋上的財富,西班牙漸漸習慣了掠奪殖民地得來的財富,不去投資本國的工業,而轉身購買國外昂貴的商品,久而久之,國內的工業極度萎縮,而貨幣又急劇貶值,人們卻還沉迷于消費。我們知道,一個機構極有可能因為沒有能力做出改變而“死亡”。我也知道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擴張時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就是因為不能做出改變而衰落。
其實這里面最讓我感情趣,也最讓我著迷的是面積只相當于今天的兩個半北京,它的名字叫作荷蘭。14世紀時,荷蘭的人口不到100萬。當時約有20萬人從事捕魚業,小小的鯡魚為五分之一的荷蘭人提供了生計。從捕魚業開始,(荷蘭)產生了和東北歐、英格蘭、南歐、非洲的貿易。由捕魚的傳統產生了海上(貿易)的傳統。地處西北歐的荷蘭,面朝大西洋的北海,背靠廣袤的歐洲大陸,歐洲的兩條主要水道,從這里入海。為了排澇,荷蘭人修建了多條運河,構成了當時歐洲最發達的水上交通網。這些優勢使得荷蘭具備了成為歐洲新的商品集散地的可能。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給歐洲帶來前所未有的商業繁榮,也為荷蘭提供了成就商業帝國的歷史性機遇。如果說,早開始遠洋冒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進行赤裸裸的財富掠奪,那么,緊隨其后的荷蘭人由于缺少強大的'王權和充足的人力資源,十分自然地選擇了依靠商業貿易來積累財富,同時也積累著足以讓自己強盛起來的競爭技巧和商業體制。荷蘭人是一個商業王國,這個國家的人民熱衷于商業,可以說這個國家是一個由商人建立起來的國家,因為國家的制度法律等等都與商業就有密切的聯系,最早證券交易所也是這個國家創辦的!這個國家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當西班牙人向荷蘭人發出統治的信號時,荷蘭人竟然同意了西班牙人的要求,他們并不在乎誰去統治他們,他們只要安全,和商業貿易。但是西班牙的貪婪,終于讓荷蘭人推翻了西班牙的統治,對于那些領導獨立戰爭的商人們來說,他們最想得到的不是政治權利而是商業利潤,所以,他們希望找到一個強有力的保護者,由他來照顧荷蘭的安全,而自己去照顧好自己的生意。一個匪夷所思的現象出現了:荷蘭人將自己的國家托付給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英國女王爽快地同意了做他們的君主,并派出軍隊保護荷蘭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但是,精明的商人們很快發現,英國女王收取的保護費,實際上比他們趕走的西班牙國王還要高。
1588年,在奧蘭治親王威廉的領導下,七個省份聯合起來,宣布成立荷蘭省共和國。這是一個在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國家。很多歷史學家說,它是世界上第一個“賦予商人階層充分的政治權利的國家”。我第一次見到由商人處分政治權利的
國家!這也是荷蘭至今都是一個發達的國家的最好的證明!他們善于經商和理財。當然還有好多好多的大國的崛起和衰落!打開視野,向發達國家學習,無疑是后發國家走上強盛之路的開端。學習的目的是趕超。在歷史上,像俄羅斯一樣實施趕超戰略的后發國家,還有德國和日本。他們構建的社會體制,他們所走過的現代化道路,和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國家,有著明顯的區別。五百年前,因為海洋,人類搭建起真正的世界舞臺,大小強弱的國家都在這個舞臺上表演了自己的角色。 五百年后,因為天空,人類進一步拓展了這個舞臺的空間。當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同步知曉天下事的時候,世界變小了。世界也變大了。1961年,一個叫加加林的蘇聯人離開了地球,第一次在太空中飄蕩行走。一個月以后,美國的阿連·小謝潑德也上了太空。他在太空飛行時不斷說的一句話是:地球外面的世界真
美好。 從地球仰望天空,是那樣地遙遠清澄,偶爾飄過的云彩,會遮住人們的視線。云彩的上面,將會是什么呢?是人類和平與發展的溫床,還是未來大國競爭的疆場?或許,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經放棄陳舊的思維模式和全球對峙時代的種種偏見;或許,在未來五百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里,世界的發展仍將經受各種考驗。我們不知道21世紀的變化將把大國帶向何方,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將是人類共同努力的方向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5
《大國崛起》以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等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并日益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
放眼位于歐洲伊比利亞半島西南部的葡萄牙,這論面積還不如中國的一個省份, 15世紀時還不到100萬的人口的小國,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這個簡單的愿望,卻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他的成長,如同一艘小船經歷了海上的大風大浪,日益看到聳立在海中央明亮的燈塔,最終成為了第一代世界大國。我們可以看到,國家的昌盛并不是以人口、面積來衡量的,葡萄牙所展示的就是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他用他磅礴的勇氣和不屈的傲氣向全世界證明著他們的力量不可小覷。
再觀位于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我們從中可知,國家總在不斷的發展,而人類短暫的生命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漫長的歷史,人類渺小的功績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的莫大的榮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人類不斷延續,永不熄滅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國家的精神傳遞的骨干,德國正以這一點換來了最終的勝利……
在眾多國家中,我們不得不承認東亞島國日本,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并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于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看了這本書,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我覺得可悲,中國官員“天朝上國”的迷夢讓我覺得可笑,中國無能,欺軟怕硬的清政府讓我覺得可恨,我終于理解魯迅心中對落后中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就注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運。縱觀九個強國的歷史,我不懂當拿破侖為凱旋門墊下第一塊基石時是怎樣的喜悅,我不懂當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下昂首挺胸所擁有的勇氣,我不懂那時的總統羅斯福帶領整個美國走過血肉模糊,充滿硝煙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可我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必須先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德國的教育,日本的虛心,法國的自立,對比中國的閉關鎖國、保守落后,顯然中國從一開始就注定自己勝敗存亡的理數。“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些在我們看似再熟悉不過的語句,經歷了漫漫勝衰成敗的歲月卻始終被尊頌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通過表面華美的現象,我們試者問自己的心靈,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實實在在的實施了多少?最終又真真切切的見效了多少?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我們有韌勁,卻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們有力量,卻缺乏動力,也缺乏勇氣。恰似德國在二戰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 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那么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夸,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因此,只有重視科學和教育,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政治經濟制度,善于借鑒學習但絕不簡單模仿別國的經驗,提高國民素質,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努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實現強國之夢。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6
歷史的年輪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同時,也使世界的格局發生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對于理想的大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關于大國的話題,也許是一個永遠無法窮盡的話題。《大國崛起》以其歷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視野,站在人類文明的高度解讀了500年來大國的興衰更替,探究其興衰背后的原因。
論葡西兩國之興替
公元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封鎖隔絕,與外界聯系甚少。葡萄牙位于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東臨西班牙,西臨大西洋。它的光復使之成為歐洲大陸上的第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治的相對穩定締造了一個絕佳的環境,而與此同時,西班牙,英格蘭,德意志等國尚未統一,處于水深火熱的境地。但是,強大的王權并沒有惠之于民,民眾利用沿海的位置進行捕撈,以此為生。十四至十六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點燃了思想的火花,火勢不斷蔓延。蔓延到了葡萄牙。隨著托勒密的地理學說的發現,激起了恩里克王子等人探索世界的欲望。葡萄牙王權的強大,貴族們對東方香料的依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商路的阻斷,基督教的盛行,王室的支持,指南針及帆船的改進等,推動了一個又一個遠航的冒險家。從非洲掠奪大量財富,如洪猛獸般侵入西班牙,沖擊著統治者的神圣。
同時,葡萄牙的鄰居西班牙光復了,偉大的領袖伊莎貝爾女王統領軍隊趕走了摩爾人。在這土地上,地圓學說的廣泛傳播,讓越來越多的人西走能到達東方,加上航海知識的不斷豐富,完善,和女王的不斷資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無疑震驚了整個歐洲。矗立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個小國也因此成為了五百多年前爭霸世界的大國。于是,全球擴張開始了。他們用堅船利炮,刺激香料貿易。海上貿易不斷擴大,殖民地遍及亞非美等州。源源滾入的`財富并沒有轉化為資本,而遺留下來的卻是奢侈的社會風氣。西班牙、葡萄牙神話般的崛起卻也在神話般的地落幕。
小國何以成就大業?
荷蘭,位于西北歐,與英格蘭隔海相望,其領土相當于兩個半北京,而這樣的一個小國,曾以其傲然的姿態攀登到世界大國的頂峰。那么,小國荷蘭是如何成就其大業的呢?
銀白色的鯡魚促進了其捕魚業的發展,便利的水上交通為其提供有利條件,商業的蓬勃發展,為精明的商人提供源源不斷的財富,造船技術的改造無疑為這個缺乏王權的小國贏得了海運貿易的世界市場。荷蘭各省自治經營,當面對擁有強大王權的西班牙時,他們聯合反抗。荷蘭省共和國的建立,賦予了商人階級政治權利。荷蘭就這樣誕生了,傳奇的誕生注定會有一段傳奇的經歷來續寫這個傳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成立為全球商業霸權的建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到17世紀,荷蘭達到空前鼎盛,成為當時世界的經濟中心和海上第一強國。
小國荷蘭,一步步成為世界大國的歷程值得我們深思:它不同于西班牙和葡萄牙,荷蘭將滾滾流入的財富投放到商業中,而并沒有體現在豪華的宮殿里。商業的蓬勃發展,現代經濟制度的初步建立,金融體制的不斷完善,讓貿易迅速發展。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荷蘭并沒有用強大的王權去限制商業的發展。這也許就是小國成就大業的關鍵所在吧。
觀英國之興替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位于歐洲西海岸,這個面積不大的島國卻成為世界上的另一個現代化國家,這是為什么呢?
英國四面環海的優勢,無疑給英國搶占擴大海上有時提供了便利,同時這無疑損害了西班牙的利益。再加上英國脫離天主教,轉而信奉信教,這讓堅守天主教的西班牙更加不滿。1588年,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英國在西海戰爭中的勝利標志著它贏得了海洋,更贏得了海洋上廣闊的貿易。英國女王的鼓勵,推動了英國商業及殖民地的經濟擴張,強大的英國海軍挑戰荷蘭馬車夫,將荷蘭趕下海上霸主的寶座。強有力的君主制,開明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實行分權的莊園制,為英國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
隨著英國海外殖民地的不斷擴大,市場需求的飛速增長,迫切需求要一種機器來代替人力來提高效率。于是,瓦特的萬能蒸汽機為英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打開了現代化工業的大門。真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而1852年地萬國工業大博覽會,象征著那個繁榮的維多利亞時代。
物極必反,盛極必衰。十九世紀中后期,隨著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日不落帝國的頭頂上的太陽已經漸漸傾斜,海外殖民地的巨大耗資逐漸讓英國感到力不從心,英國日不落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夕陽在大不列顛群島上空緩緩落下,卻在隔海相望的大陸強國法國慢慢升起。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7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發現,拉開了不同國家相互對話和相互競爭的歷史大幕,大國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標,五百年來,世界上相繼出現了九個世界性的大國,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順,啟迪著今天也影響著未來……
看完“大國崛起”這部十二集的紀錄片,再縱觀大國崛起之路,回望中國的近現代史。的確感慨萬千。也想到了這么幾個問題:大國崛起之謎底是什么呢?怎樣的國家才是大國?中國目前是不是大國GDP是衡量經濟狀況的最佳標準嗎?新世紀的青年應該樹立怎樣的、應該怎樣樹立愛國心。
那么以經濟繁榮昌盛、人民生活富裕為標志的大國崛起之謎底是什么呢?
思想文化的進步,吹響大國崛起的號角。
英國首相丘吉爾說:“我們情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亞。”英國正是有了莎士比亞的文學、牛頓的力學和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等思想文化的進步,才有了大國的崛起。縱觀各大國之所以能夠崛起,都有其理論觀念的更新和思想文化的進步,這是吹響大國崛起的進軍號角。
社會革命的興起,推動大國崛起的步伐。
各大國的崛起都經歷了種種陣痛,為了政治民主而進行的國內社會的變革和戰爭及兩次世界大戰造就了大國的崛起,這是不爭的事實。蘇聯是在“一戰”和國內推翻沙皇的戰爭后崛起;美國是在國內南北戰爭和“二戰”后崛起。可見社會革命是帶動歷史前進的火車頭,人們要求實現民主政治是大國崛起的推動力,而戰爭便成為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經濟體制的創新,開辟大國崛起的途徑。
英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構建、美國反托拉斯的政策出臺,蘇聯新經濟政策的實施等,都是由上至下的經濟體制創新,市場經濟不是不要計劃,計劃經濟更不能離開市場機制,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變革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這是開辟大國崛起的重要途徑。
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大國崛起的基礎。
500年間,從航海技術開始,全球經歷了以蒸汽化、電氣化、信息化為代表的三次工業大革命,這些科技的發明創造及推廣運用,是大國崛起的重要因素。事實完全可以證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沒有科學技術就沒有大國的崛起,因此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美國有4000所大學就足以說明教育和科學技術在大國崛起中的顯著地位和重要作用。
民族精神的宏揚,掀開大國崛起的篇章。
任何大國的崛起都想謀求世界霸主的地位,都想從本國和本民族的利益出發來調整世界格局,因此民族精神在大國崛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份量。自強不息和秀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精神為大國的崛起譜寫了一幕幕新篇章。當然本民族利益和全球利益之間是密切聯系的,其距離也是越近越有生命力。正如德國的考問世界是偉大的,而拷打世界則以失敗告終。所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離開全球利益的民族利益是沒有出路的。
怎樣的國家才是大國?大國崛起都有著共同的特點:業先進的科學技術指引并加快經濟的發展,以雄厚的經濟實力增強軍事力量,以強大的軍事力量來威懾世界。那么很明顯了,只有有著健康并且雄厚的經濟實力,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顯赫的政治地位的國家才是大國。現在很多人都在說GDP說中國的GDP怎么怎么樣,的確,中國百分之八甚至高達百分之十的GDP增長率很是讓人眼紅,但中國的經濟并不健康跟不均衡。1840年前,中國的GDP總量是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但結果呢?就連甲午海戰前,都是日本的六倍,但甲午一戰,是敗得那么的恥辱。也許有人會反問,美國日本為什么強大,難道與GDP沒關嗎?不,有關,但總要的是她們的產業結構,我們看看。美國的GDP構成是什么,航空航天,造船,鋼鐵,生物科技,現代農業。日本呢,鋼鐵,電資產品,汽車。再看看中國,紡織,簡單的制造業,和清王朝時的茶葉,陶瓷沒什么區別。怎樣的國家在強大,怎樣的國家才能在變化的國際局勢中立于不敗之地,是看一個國家能否在更短更快的時間內,將經濟轉化成暴力。通俗而講,就是你的錢能不能換來更多更先進的武裝力量。很明顯,只有一個國家有以先進科學技術為支撐的重工業體系才能做到。因為在世界政治舞臺上,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關鍵時刻,只有靠自己。現在中國還在用3000萬條褲子去換別人的一架飛機。到了真正的戰爭時期有誰跟你換,就算能換,那架飛機還是那樣的價錢嗎?到時候是不是真的要像國歌里唱的那樣,用我們的熱血鑄成新的長城。強大不等于肥大,何況中國的肥大還是用的別人的脂肪呢……
那么,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該怎么做?其實,在我們的思修書上早就寫得明明白白了。可能有人會說我怎么總說祖國的這不是那不是,外國這好那好,是不是崇洋媚外啊?不,并不是,居安思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品質。孟子云: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我認為只有始終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優點,才能有自己奮斗的方向,才有可能后來居上。正如人們上說的,狼來了,你是否準備好了槍……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8
央視二套播出的《大國崛起》記錄片,從一定程度上給我們一個更新的視角觀察世界近500年來主導世界歷史的“大國”們是如何發跡、又是如何被新興的大國取代或者趕超。
我們看到作為國家主流新聞媒體對于當今500年內世界風云變換的國際舞臺的評價,其中不乏過去我們一直回避的尖銳問題,確實叫人領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暢快和激情。
不過,對于一直關注近代歷史的讀者和觀眾而言,其實,系列片中的許多觀點已經不算新鮮,比如,社會和國家的關系在不同的大國崛起歷程中的特殊作用,比如對于自由經濟和政府干預在近代經濟學和國家治理領域的爭論和實踐,還有就是后發國家的趕超戰略對于新興國家的借鑒價值。但是,對于深入思考的觀眾,這個系列片是否正在回答了片子開始提出的問題:大國崛起的秘密究竟在哪里呢?
從最后一集,我們是否得到一個答案,就是最先找到適合于本民族發展道路且最符合其所在時代核心競爭力要求的國家,最有機會在強國競爭之林取得成功、乃至最終的優勝。
可我們回顧系列片提及的幾個國家,一方面對于促成其成功的部分原因可是理解,但是我們其實未必真正看到其被新的大國趕超乃至取代的“衰落”的原因,也就是幫助新興大國崛起的另一部分外因。
比如,介紹荷蘭的崛起之后,僅僅是提到他們在經歷其顛峰的全球貿易擴張之后突然中止了擴張的步法,隨著荷蘭威廉三世入住英國,荷蘭的大國之運似乎也隨之被轉移到大英帝國之手。為什么荷蘭的崛起到了一定顛峰就停滯了?記錄片沒有給予回答。
實際上我們知道,對于既成大國而言,任何新興大國的`潛在崛起都是一種重大威脅,這意味著資源的再分配乃是自身優勢地位的削弱。所以,只要可能,既成大國都會千方百計阻撓新興大國挑戰其霸主地位。這一直都是新興大國的一項重大戰略難題:如何處理好同既成大國的關系。
就像中國俗話所言,“餓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新興大國的崛起之路上充滿了這類既成大國的刁難和阻撓,其發展的經歷一定波折而坎坷;萬一壓力過大,甚至會被扼殺在崛起的搖籃之中。
那么,是什么因素幫助那些新興大國最終成功崛起呢?往往正是那些既成大國的衰落,使得他們既喪失了以前的國際視野又失去了掌握全局的能力,導致新興大國乘隙悄然崛起、一鳴驚人,一舉將自我陶醉的舊霸權推下神壇。
而這樣的歷史機遇,歷史上又有幾回呢?記錄片沒有進行深入的討論。
我注意到,片子一再提及“核心競爭力”,同時對于當代的文明發展歸納為,在科技領域掌握核心競爭力就是成為當代大國的秘訣。我不得不困惑,憑什么在當代激烈競爭的國際舞臺上,某個后發國家能夠取得優于發達國家和其他既成大國們優越的“核心競爭力”呢?特別是在科技領域,我們知道這是最重視積累的領域,沒有厚積哪來博發?恰恰在這個方面最不能保證新興國家取得核心科技競爭力。
另外,如果回顧世界歷史,是不是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就當然地可以崛起為大國?哪怕僅僅看中國的歷史就知道未必如此,因為沒有人否認大宋的科技不僅僅在中國,哪怕在但是的世界領域都是傲視群雄的,可惜呀,偏偏被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擊敗。即使是世界歷史上看,很多國家或民族都曾經在科技上耀眼無比,例如中世紀時期的阿拉伯世界,可謂積累了當時西歐和中東文明的精華,偏偏那里沒有孕育出世界性的近代大國。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記錄片經常引用保羅.肯尼迪的論述。他也在片子最后一集里提出,對于大國崛起的秘訣,可能文化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惜,記錄片的編導們對此也一帶而過,未能詳細分析。
文化是什么?荷蘭的商業文化,英國的殖民文化,美國的自由主義和獨立精神,還是俄羅斯民族堅忍不拔和高度集權的混合體,都是文化么?
那么,我們不由得要問,我們當代中國的文化又是什么呢?
所以,對于這個記錄片的反思,我想又不得不回到清末民初的討論:器物優越導致國家強大,還是制度先進保證國家興盛,或者應該是文化優勢促成了大國崛起?
如果從這個視角來看,記錄片編導的模棱兩可實際上把整個記錄片的立義給貶低了!
開始還推崇了荷蘭的商業文化,慢慢地變成欣賞英國和美國的制度,可到最后竟然高呼“技術萬歲”,墮落到器物層面的低級崇拜。
遺憾地把整個記錄片自我貶低到物質-技術崇拜的層次,極大的辜負了人們的關注,小看了觀眾的認識能力。
由此可見,這個記錄片純粹是一個未完成的作品,是一個半拉子的文化工程。如果僅僅是這些東西,未必對于中國的發展有太多的借鑒價值。至于沒有播出的部分或者是“此處刪節某某字”的作品,也不知道何時才可以看到。期望應該是在不遠的將來吧。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19
因為工作的緣故,不得已,才又看了一遍央視十年前的大手筆——《大國崛起》。以前看這部片子,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消磨時間,或是純粹為了找點樂子。現在再看這部片子,則是希望能從更專業的角度來解讀它,更希望對大國的崛起之路有一個更好的總結。
作為一部成功的紀錄片,《大國崛起》在整部片子的謀篇布局上可謂匠心獨運。細心的朋友們可能會發現,這部片子從第一集開始到第十二集結束,數不清的疑問貫穿在每一集片子中。比如第一集海洋時代里在描寫葡萄牙人對于海洋世界的遐想時曾這樣寫道:世界真的是托勒密描繪的這個樣子嗎?大西洋真的無法航行嗎?巨大的問號折磨著歐洲大陸,也燃燒著癡迷于地理學和航海戰略的恩里克王子。
這種描述方式或者說闡述方法,我們在每一集里都可以看到,正是通過這樣層層設扣哦方式,觀眾的胃口被有效地調動起來,故事的推進也顯得更有邏輯性。事實上,層層設扣,是紀錄片一種非常重要的講故事的方式,它不僅應用于紀錄片,在電影里中也是屢見不鮮。究其原因,自然是由于人類對于未知的渴望,這似乎是人的一種本能。
“層層設扣”幫助紀錄片更好的推進節奏,但嚴密的邏輯只能保證一部片子不出現硬傷,并不能確保它一定會好看。對觀眾而言,一部紀錄片首先要好看,其次才能關注其邏輯性等其他方面。因此,如何選擇一種適合觀眾的,能讓觀眾感同身受的講述方法,就變得尤為重要。
“油畫上這位用巨型裙箍、僵硬皺領、寬大衣袖、繡金披紗來裝飾的女性,就是當時英國的統治者--伊麗莎白一世。在重疊繁復的服裝下,婦女的形體不見了,人們記住的是一個莊嚴高傲的王權偶像。”這是大國崛起第三集:走向現代的一個段落篇章。這里,片子以伊麗莎白女王,這個英國走向現代的關鍵性人物為核心來展開故事。通過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來傳奇一系列轟動一時的大事件,我們姑且可以稱作“以小見大”,實際上,對觀眾而言,歷史無論多么的波瀾壯闊,波濤洶涌,它終究只是過去發生的事,或者說終究算是一個故事。對很多現代人而言,我們很難想象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革命的困難,生存的危機等一系列在今天已經被輕而易舉解決的難題。因此,人,只有人的故事,才能更容易引發人的同感,引發觀眾的感同身受。
在大國崛起的故事中,歷史從來都不是一幕幕冷冰冰的油畫,相反,他方佛是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一樁樁正在發生的故事。這就是通過小人物,地點這種星星之火,最終引發的燎原之勢。
當然,大國舉起的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央視自身的平臺具有無可比擬性,國家級的資源調動能力也不是一般的機構能夠制作單位能夠想象的,但所幸,他它是一部好片子。
說完了紀錄片講故事的方法,接下來也許我們可以談談片子本身的內容。大國,崛起。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屏幕上的時候,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心里都別有一番滋味。歷史上,中國曾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大國,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曾為人類歷史的進程做出的巨大貢獻。然而,近代以來,輝煌一時的封建主義卻成了中國前進的絆腳石,中國的發展一度陷入停滯,被西方各國遠遠的.甩在身后。戰爭以來,中國就開始不斷遭到西方列強的蹂躪,羞辱,甚至差點走上被肢解的命運,很多歷史學家都把中國的近代史形容成一部屈辱史,正是在那個時期“東亞病夫”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中國人的地位自然也一落千丈。
進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逐步完成了國家獨立,民族統一。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運動更是讓中國創造了無與倫比的發展奇跡。今天的中國早已擺脫了東亞病夫的帽子,成為國際舞臺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隨著國力的增強,埋藏在中國人心里的那顆大國之心也隨之顯露。從中國的最高領導層到地方的普通百姓,沒有一個人會懷疑中國成為世界大國的能力,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心態。在這個時間點,大國崛起的播出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片子中的九個世界大國,崛起的路徑不盡相同。葡萄牙、西班牙靠的是最到完成國家統一的先發優勢而稱霸海洋;荷蘭憑借發達的工商業而享譽全球;英國最早建立了君主立憲的資本主義制度,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法蘭西以深邃的思想解放人性,號召人們解放思想,追逐自由;德意志從分裂走向統一,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為經濟的騰飛打下基礎;沙俄則靠著強大的君主專制開啟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沙皇改革;日本始終堅持與強者為伍,終于走在世界前列;美利堅甩開歷史包袱,開創了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
那么,中國,中國的崛起靠什么?我們不得已而知,但有一點可以明確的是:單純借鑒大國興衰的經驗教訓就可以嗎?顯然,歷史的無數經驗告訴我們,不,那么,人才、技術、體制、機制、市場潛力、國民素質、人文精神,中國又有哪些能夠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的呢?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20
在學習科學發展觀實踐活動中,本局組織觀看了《大國崛起》,一部關于近現代世界發展歷史中幾個大國相繼崛起的記錄片。這是一部挺有深度的記錄片,詳細記錄了500年來,9個超級大國的崛起歷史!大國興衰更替的故事,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經驗教訓,震撼人心,發人深思。《大國崛起》系列教育片深深的給與我震撼和教育。從中給與我們國人非常深刻的啟迪。
中國擁有偉大的文化傳統和智慧,中國人具有發展所需的聰明才智和堅忍不拔的優秀品質。很高興地看到,僅僅通過三十年的發展(真正全速發展的只是近十五年),依靠技術引進和創新,中國在很多領域已經大大縮短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大量的回國留學生,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知識。而最近幾年,中國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表現,則更體現了高超的智慧。不僅僅是美國,中國也已經可以輕松駕馭大國之間的微妙關系,懂得了巧妙周旋和借力打力,技術之高超,甚至更勝美國一籌。比如最近中國在伊朗問題上,由局外人到作為重要利益方而參與斡旋,就體現了高明的國際政治策略。
而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儒家文化,也隨著眾多孔子學院在海內外的建立,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這不僅讓更多的人聽到了中國的智慧之音,而且反映了中國正統文化的強盛。這是世界公認的,僅有古希臘先哲的思想可與之比擬的超人智慧,它定可在中國崛起的道路上給我們指點迷津。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矣”,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李世民和魏征一段對話中的摘錄。先人早已告知我們,要學會從歷史中去吸取教訓,避免走錯路、彎路。帶著五千年積淀下來的智慧,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中國人已經學會了突破各種困擾,只求發展“發展”之本身,拋棄了不必要的意識形態束縛,中國的大國之路必將穩步向前“忽視過去的人,在未來行程里只是一個缺乏思想準備的匆匆過客。
忽視過去的國家,面對世界變局將不會有成熟的選擇,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風險。
走過六十年,回首五百年,一路巡看交相興替的大國演變,我們要做的,其實就是一件事——讓歷史照亮未來。”
的確,我們不能忽視過去,不能忘記歷史,這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我們應該以什么態度和方法回顧過去、總結歷史呢?答案是:我們必須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從客觀史實出發,尊重歷史全貌,而不是從歷史中任意裁剪出零零碎碎的片斷,讓它們服從“創作意圖”,拼湊出所謂的“歷史理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認識的。但是,我們必須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從客觀史實出發,通過嚴謹細致深入的科學研究,總結經驗,探討規律,啟迪未來,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讓“歷史照亮未來的行程”。如果是裁剪史料、扭曲歷史,再動人的畫面,再美麗的臺詞,也只能是誤導觀眾,引起思想混亂。
《大國崛起》的播出符合時代的要求,哪個國家都想發展壯大,哪個國家都想奮發圖強。特別對于中國來說,意義更大。13億人口的.中國,要想崛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崛起,世界的格局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雖然以上的國家,都有起輝煌的曾經,但在最后也開始一定程度的衰落下來了,被其它的國家迎頭趕上,有的人說由于國土面積,有的說是人口、原料的等不足等等,但我想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還在于一個民族當他們開始從世界上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后并享受著這些財富的時候,這個民族往往就開始懶散起來了,這是人的天性,也是一個國家的天性,要戰勝這個惰性,需要的就是制度性的新的體制,在人是改變舊習慣,不斷地創新,創造新的東西,在國家來說就是改變舊的制度,創造新的能促進新的生產力的體制,悲劇很大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面,這也是他們被其它的國家迎頭趕上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們的“天朝上國”大清王朝當時就在重復著這個歷史的悲劇,所以它開始在世界上落伍了!
在回顧與深思其他世界大國崛起的過程,希望可以從中看到我們自己!()曾經的我們,亦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崛起這個詞語并不恰當,更適合的應該是復興!而這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亦是我們成天在說,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努力的!
那么我們要為祖國的崛起做出什么呢?
高談闊論已無所謂,主要是實實在在的做出什么來?我想在我們個人的角度來看就是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整個中國建設洪流中的一個分子。發揮每個人應有的社會感和職責。為公司做出貢獻,也就為我們的祖國做出了貢獻。
我們中國總會越過艱難險阻實現自己偉大的理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21
沙俄在十月革命中遭受到了農民的起義,轉變成了社會主義的蘇聯。當時的蘇聯是一個不被別國認同的一個領土大,力量小的國家。
蘇聯的社會主義革命初期,國家讓農民無償地供給糧食,所以農民非常不滿。列寧不得不改變了國家的政策,讓農民自由貿易,農民自然是非常支持。
在列寧的舉措下,讓蘇聯的經濟恢復了不少。列寧把自由市場經濟開放后,在“社會主義”上面,再加上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蘇聯的國家經濟完全搞上去了。這個國家也漸漸得到了部分國家的認同。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首先在蘇聯這塊富饒的國土上建立了汽車工廠,并向市場投放了大量的“T型車”。在一戰后不久,這種車的產量就上了萬。在蘇聯的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事業,而蘇聯最不想看到的事情終于發生了————二戰,也不可避免的來到了這個國土上。
二戰期間,蘇聯一開始就因德國的襲擊而損失了幾萬的兵力。但蘇聯的工業發展是不可小看的,蘇聯每天制造的武器、飛機、坦克,都比德軍的日產量多一倍!蘇聯在這些壓倒性的因素上,德軍不得不投降了。
二戰成就了蘇聯,讓這個國土面積為世界之最的國家登上了世界強國的寶座。
再觀位于歐洲中部的德國,記得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曾說過:“正是由于窮困,所以要辦教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難怪德軍總參謀長毛奇早就自豪的說過:“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小學生的講臺上決定了!”我們從中可知,國家總在不斷的發展,而人類短暫的生命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漫長的歷史,人類渺小的功績永遠也無法比擬一個國家的莫大的榮耀。所以,培育下一代的幼苗是迫在眉睫的任務,人類不斷延續,永不熄滅的香火,是世世代代國家的精神傳遞的骨干,德國正以這一點換來了最終的勝利……
在眾多國家中,東亞島國日本尤讓我折服,我們暫且撇開他們對中國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暫且收起我們對他們敵意的眼光。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我們中國人口中的“日本”如今卻以他強大的國力堂堂正正的屹立在我們的前頭。他曾經和我們的大清帝國一樣,資源外流,文化落后,同樣慘痛的遭受著西方列強無止境的入侵。
然而,面對同樣的狀況,他們看到中國“落后便要挨打”的局面,否定了頂禮膜拜所帶來的暫時安穩,他們迅速圖強振國,維新求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成為亞洲第一個擺脫西方列強侵略并實現工業化的國家。這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個始終都堅持團結,善于學習的民族創造了今日的輝煌。
看了這部紀錄片,我不禁想到了自己,中國近代閉關鎖國的政策讓我覺得可悲,中國官員“天朝上國”的迷夢讓我覺得可笑,中國腐敗無能,欺軟怕硬的清政府讓我覺得可恨,我終于理解魯迅心中對落后中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悲痛感情。千里之堤,毀于蟻穴,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定就注定了中國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運。總觀12個強國的歷史,我不懂當拿破侖為凱旋門墊下第一塊基石時是怎樣的喜悅,我不懂當年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環境下昂首挺胸所擁有的勇氣,我不懂那時的總統羅斯福帶領整個美國走過血肉模糊,充滿硝煙的世界大戰所付出的艱辛,可我知道,一個國家要崛起必須先喚醒國民的思想意識。德國的教育,日本的虛心,法國的自立,對比中國的'閉關鎖國、保守落后,顯然中國從一開始就注定自己勝敗存亡的理數。“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些在我們看似再熟悉不過的語句,經歷了漫漫勝衰成敗的歲月卻始終被尊頌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然而,通過表面華美的現象,我們試者問自己的心靈,這些被世人推崇的精神又究竟實實在在的實施了多少?最終又真真切切的見效了多少?在我們的國度里,這些都不過是一些形式,一些裝飾品罷了。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自強的精神,才有自立的可能,才能贏得其它國家人們的尊敬。中華民族,在很多地方需要學習別國。我們有韌勁,卻缺乏思考、也缺乏自省;我們有力量,卻缺乏動力,也缺乏勇氣。恰似德國在二戰后勇于反思和敢于悔過的行為,最終才得到了全世界的原諒與支持,德國勃蘭特在波蘭集中營紀念地長跪懺悔,真實地展示了這樣的精神,記錄片的解說詞相當好: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國!這樣的總統,才能永垂史冊,這樣的國家,才能熠熠生輝。那么只有正視歷史,直面失敗,歷史才不會重演,成功才會到來。在務實上,我們做的比起別國也差的很遠,搞浮夸,搞假政績,搞表面繁榮等等無用的行為,根本不能從本質上,從實際上提升我國的國力。所以我們始終只能從面積和人口上說是一個大國,而從實力業績上講卻不能說是一個強國。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 22
我選擇觀看這一集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對德國這個國家以及對他們這個民族懷有一種略顯嫉妒的敬意。我曾經不止一次地從報刊書籍中了解到,德國人嚴謹、高效,敢于面對歷史,熱愛本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明智、勇敢的民族。據說,即便是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他們也特意辟出一塊安靜的地方給旅客提供嚴肅文學和嚴肅哲學的書籍。在這樣的大環境的熏陶下,也就難怪德國涌現出那么多令人耳熟能詳的大師:席勒、歌德、貝多芬、瓦格納、黑格爾、愛因斯坦……對于這樣一個為人類做出過杰出貢獻,同時又策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我想的確應該去了解一下它的歷史。
紀錄片從1815年德意志邦聯的建立開始敘述,至20世紀90年代德國統一與發展結束,比較系統、清晰地介紹了德國一步步走向現代的曲折歷程。具體過程大致可分成三個階段:
1、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時期。這一時期之前的德國很像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和建國初期的美國,雖然名義上為“邦聯”,然而這樣的聯合是極其松散的。各邦國各自為政,都想由自己統一德國。由于各國經濟上的絕對自主,德意志邦聯的發展步伐受到嚴重阻礙,統一這個中歐大國已經成為擺在德意志民族面前緊迫的歷史任務。在瓦格納的四處游說下,邦聯中最為強大的普魯士接受了他的建議,提議在德意志地區建立“德意志關稅同盟”,尋求經濟上的聯合。這一舉措,無疑推動了德意志的統一進程,也為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前提。事實上,普魯士選擇建立這一同盟,也就承擔了統一的歷史重任,只有敢于革新、敢于創造的人,才可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寫到這里,我又聯想起秦王嬴政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歷史條件,正是他的先輩六代明君,每一個都出色地完成自己的任務,才讓嬴政有了奮六世之余烈、統一中國的機會。普魯士的這一選擇,也為之后德國的發展奠定了一個最初的基礎。
歷史的車輪繼續滾滾前行,德國歷史上一個重要人物終于登上舞臺,他就是“鐵血宰相”俾斯麥。在他出任首相之后,不惜一切強行推行陸軍改革和新兵役制度。普魯士的戰車開動,普法戰爭的勝利宣告一個新的帝國即將成立。然而,王朝戰爭之后的德國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普魯士的軍國傳統和大量的封建殘余,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無論如何,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德意志終于迎來了統一。歷史證明,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四分五裂的狀態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只有統一了領土,才能統一思想目標,才能一心一意搞發展。
2、大德意志帝國(第三帝國)時期。這一時期是德國繼一戰后又一個喪失理智的時期。希特勒的上臺頓時掀起一陣反猶與擴張侵略的狂潮,究竟是德意志民族中好戰的因子被重新調動,還是一戰的失敗和經濟的又一次大蕭條讓這個渴望統一與和平的民族暫時被蒙蔽了雙眼?歷史是沒有假設、如果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總是能很奇妙地統一。總之,極權主義下的.德國又一次開動了戰車,給世界留下了永遠的創傷。這一段歷史我不想再贅述,只是想提一提我在看另一部片子《希特勒·惡魔的崛起》時的一些感受。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我并不是說這部由美國人拍的片子是在刻意丑化希特勒,然而總覺得沒那么真實。有時天才與瘋子就在一線之間,希特勒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有很好的口才,有愛國的熱情,有藝術天賦,不抽煙不喝酒,信奉素食主義,有沖鋒陷陣的勇氣,按理說,他是一個少見的天才,但對于猶太人的近乎偏執的誤解乃至殘忍,讓他迷失了方向。因此,信仰其實也是一把雙刃劍,它讓人瘋狂,也會讓人堅定。
3、現代德國。談及現代德國自然離不開冷戰,美蘇爭霸呈現出的局部熱戰與全面冷戰格局又一次波及到之前分分合合的德國。從最早被美、英、法、蘇分區占領,到西德東德對峙,德意志民族對統一的渴望始終是那樣的強烈。這一時期,德國有了足夠的時間去清醒、去反思、去正確教育下一代再也不要有戰爭。雖然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德國與日本對待戰爭的態度截然不同。敢于直面歷史的德國人誠懇地贖罪,那一張時任聯邦德國總理的勃朗特下跪的照片足以證明他們的智慧和勇氣。正是帶著這樣的智慧和勇氣,推倒柏林墻后的德國迅速發展,終于邁進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行列。
我們也犯過錯誤,從德國這個例子身上,我們應該明白,如何勇敢地面對錯誤,如何反思錯誤,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堅持和平,反對戰爭,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當之無愧的和平、合作、負責任的大國,才能真正實踐我們的信仰。
讀史可以使一個人明智,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又何嘗不會讓另一個民族受益匪淺。歷史的神奇來源于許多的因果,也來源于許多的偶然。踏踏實實地讀點、看點歷史,真好。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3000字】相關文章: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03-17
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后感03-16
紀錄片《大國崛起》個人觀后感03-16
《大國崛起》紀錄片觀后感范文12-07
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后感(通用18篇)03-20
《大國崛起》中國更當崛起觀后感心得05-06
大國崛起觀后感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