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后感了。可是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影《天氣之子》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就算大雨讓這座城市顛倒,我會給你懷抱。
先來說優點。最大的優點依然是新海誠一直以來的優點——畫面。用知名B站upLex的話是“啊,這光!啊,這水!”,男主在麥當勞睡著時閃現的畫面我很喜歡,陽光灑在海面上,融合著典雅的配樂,莊重神圣。動畫電影首先應是電影,而電影表現光的藝術是很難的,沒有真人電影里的自然光源可以運用。在印度的詩電影《螢火蟲》里,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微光中的女子隔紗撫摸親吻男子,那是藝術,《天氣之子》的這一幕也是藝術。
其次是社會性的表現。15歲少年到東京艱難求生,謊報年齡的少女被店主發現后失去麥當勞的工作,少男少女相遇后互相幫助生活。友情變為愛情,還有親情。女主弟弟的角色加入形成了經典的“三口之家”模式,在這里少男少女的父母是缺席的,他們成為了父親母親。好的電影是有社會展示的,開頭東京百態的背景,在地鐵旁邊“搖晃”的家,最后那句“反正這個世界早已失控了”,調侃之余,還有作者表達。(可能是因為我正處于畢業找工作的階段,所以更有感觸吧)
還有一點既是優點也是缺點,我想了很久認為優點大于缺點——全片充滿了巧合。車上的“人生贏家”就是弟弟,突然拿到的槍,英雄救美后發現是給漢堡的女孩,男主逃跑時遇到大姐,到這里,我只能歸因于“日本真小”和作者的偷懶。直到最高潮的“一人對抗全世界”的逃跑,弟弟出現撲倒了警察,我被觸動了,這是作者對于“命中注定”和“全世界幫你”宿命的表達。
新海誠沒有變,他依舊偏執,偏執少男少女的愛,偏執光與水的混合,但我能贊美這種偏執。
雨一直下,氣氛不算融洽
僅我看過的新海誠電影排序:你的名字。>言葉之庭>秒速5厘米>天氣之子。
第一個缺點是偏執的度沒把握好,換句話說我沒有被這個愛情故事打動。松居大悟在《你因你是你》中也展示了偏執,三個男孩發瘋似的愛上了一個女孩,他們把她當做公主,每天偷窺。最后女孩發現后剪了頭發扔在地上讓男孩吃掉,只有池松壯亮演的那個角色吃了,這一刻我認為達到了愛情的極致。你可以為一個你愛的人犧牲什么,能做到不要尊嚴的`地步嗎,能否做到你因你是你,空喊“我要救你”的口號和日劇跑是不夠的,情緒傳達給觀眾可以靠感靠音樂助力,但音樂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
《天氣之子》里有淺嘗輒止的道德困境,男主在下大雨和女主之間選擇了女主,這應該沒人覺得有問題。但若是前面加入橋段說大雨造成交通堵塞甚至車禍呢?更嚴重點造成超市被淹沒,多數人流離失所呢?《大魚海棠》就涉及到這點,當時我記得許多人都在罵女主為了一條魚犧牲全村人的性命。
我希望看到男主在全東京所有人的生命和女主的生命中選擇女主,讓這座城市重回海底,兩人成為亞當夏娃。
我理解電影要想做到國民性、高票房,不可能涉及讓人不痛快的點,《天氣之子》可能也只想講男孩女孩相遇相愛的過程,那這個缺點肯定在許多人眼里微不足道。小情小愛當然能賺觀眾眼淚,但新海誠的影響力已經很大了,“宮崎駿的接班人”這個詞已經出來了,《天氣之子》代表日本征戰奧斯卡,上一部選送的日本動畫電影還是1998年宮崎駿的《幽靈公主》,兩部片在社會性和作者性上怎么比啊?
第二個缺點是旁白開場,新海誠電影的畫面那么精美卻依然靠著粗糙的旁白敘事,這簡直太浪費了。第三點是最后“致敬”的《千與千尋》空中段落。我不太喜歡致敬梗,還有自我致敬梗。我理解片中出現的《你的名字。》男女主是給粉絲的彩蛋,我看的時候也驚了一下,但那時觀眾的注意力都會落在這種與主線沒有關系的人物身上,我希望更多時間去展示男女主間的感情細節。
女孩和水的聯系,我從初中喜歡到現在。《紅樓夢》里“女兒是水做的骨肉”一句太美了,《佩小姐的奇幻城堡》里女孩進入海底世界的橋段具有想象力,《水形物語》里的水下一吻。雨的意象我也很喜歡,《言葉之庭》里“隱約雷鳴陰霾天空但盼風雨來能留你在此”,《海賊王》阿拉巴斯坦篇最后帶來勝利喜悅的雨水。但有著女孩與雨的《天氣之子》,卻沒有打動我。
《天氣之子》一度讓我誤入下雨的馬孔多,卻只是冷漠的旁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