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電影《失孤》觀后感

時間:2021-07-13 16:04:24 觀后感 我要投稿

電影《失孤》觀后感范文(通用7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失孤》觀后感范文(通用7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電影《失孤》觀后感范文(通用7篇)

  電影《失孤》觀后感1

  昨晚終于把失孤看完了,有很多感觸,失子之痛是常人所能理解,卻又不能深刻體會的。作為第二部打拐電影,難免會被拿來與《親愛的》比較。在我看來,各有千秋,失孤歡樂與悲傷交織,告訴我們即便是失孤也應積極向上的生活,同樣在尋子的過程中也應樂觀。最為感觸的是當觀眾看到警方找到丟失女嬰周天意的時候,是多么的欣慰,然而此刻孩子的母親卻輕生了,這不免又讓觀眾難過,孩子雖然回來了,但是卻要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當她得知母親是為何而輕生,她會多么難過呀。此片多次出現網絡,出現“寶貝回家”這個網站,意在呼吁全社會關注失孤,對于我們來說,轉發一條微博、微信都是舉手之勞,但是結果或許會增添幾分欣慰,而少了些許悲傷。同樣,告訴天下尋子的父母要樂觀向上,活著或許還有見到孩子的那一刻,而死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該片更加肯定了井柏然的演技,他把失孤的心理掌握的很好,想尋親卻又顧及養父母;有些許怨親生父母,但是更迫切的想要找到父母,心中最多的還是對父母的愛;尋親路上些許任性,想要放棄,但是終究堅持下來;當與父母通話的那一刻,內心波動很大,激動與膽怯,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近鄉情更怯吧~當他得知鐵索橋、竹林、媽媽的長辮子都不在了的時候,他是失落的,連記憶中僅剩的回憶都不復存在了,似乎感覺到沒有什么是等著他回家的。當井寶說了沒有什么等著他回來的臺詞時,我的心中是酸澀的。“失去孩子的父母可以大聲喊出來,但我不可以,原先我擔心我來不及長大,沒找到他們我就死了,現在我長大了我又擔心,我來不及找到他們他們就死掉了。”這句也是戳中淚點~

  再來說說華仔,華仔本來就是資深演技派,只是沒有想到能把農民形象詮釋的如此到位,淳樸憨厚都有所體現~尋親的路上是艱辛的,在華仔轉身看不到小井的那一刻,突然明白,雷澤寬已經把曾帥當做兒子來對待,他似乎怕丟失再次上演,雖然此時的曾帥已經是大孩子了,事后,他執意要走在曾帥的身后,看著他的身影,更加凸顯了他怕丟失這個半路出來的孩子。導演又緊接著安排一場曾帥找雷澤寬的戲,曾帥對看不到雷澤寬的反應與之前雷澤寬的反應是相似的,他似乎同樣怕失去這個半路出現的父親。最終,在雷澤寬的鼓勵、幫助下曾帥找到了家人,而雷澤寬卻再次踏上了尋子的路程。“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

  佛語:“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了,緣滅。”“走過的路,見過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緣。”這似乎只是心理安慰,但是卻是尋親人的精神慰藉。

  電影《失孤》觀后感2

  有了陳可辛執導的《親愛的》,拐賣孩子這個社會議題在大銀幕上重新被點燃起來。《失孤》同樣如此。這部電影和《親愛的》一樣,都是以主角尋找自己被拐賣的兒子為主線。《親愛的》里在后半段加入了趙薇扮演的“拐子佬妻子”的視角,把拐賣孩子的社會問題復雜化,在倫理上讓觀眾陷入一種思考的困境:被拐賣孩子的家庭固然值得同情,那么拐賣孩子的家庭,說不定也有難言的苦衷呢?

  而到了《失孤》里,除了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的主線,也有一條副線——井柏然扮演的曾帥。他是被拐賣的孩子,買他的家庭最終說出了真相,而他也開始了自己尋找親生父母的旅程。在這條副線里,故事為我們揭露了過去拐賣故事里不常見的一面:被拐賣的孩子如何尋找生父?

  電影里,曾帥對雷澤寬說,你尋找孩子,可以大張旗鼓,到處宣揚;可我找自己的父母卻不能。不能的原因有很多,和他一起被拐賣的同村青年,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優越的家庭里,他樂享其成,不愿意再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曾帥理解他的這種做法,因為萬一親生父母有了新的孩子,過得幸福,可能這些年來從未想過尋找他;又萬一父母家里條件很差,要是相認了,過得不如現在的生活好呢?

  血濃于水,這是個看上去無須質疑的事實,但當生物學上的血緣關系遭遇到眾多現實問題挑戰時,兒女和父母的“尋找”、“拋棄”、“相認”,都成為了一個不太容易解決的棘手問題。

  所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尋子線,在電影里被淡化。自己的親生骨肉被奪走,十多年來穿越整個中國不停尋找,風餐露宿,受過多少苦可想而之;但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實在太多,每年成千上萬被拐賣的孩子,雖然殘酷,但又不得不接受“這樣的悲慘故事是在是太常見了”這個現狀;再加上《親愛的》里,黃渤與張譯的那條尋子線已經足夠凄慘,足夠真實,足夠有代表性,所以在《失孤》里,沒有對雷澤寬的15年尋子故事進行寫實描述,只是用了幾個重點去點綴出雷澤寬在現實里遭遇到了種種痛苦折磨:車禍、被毆打、被警察追、被城管追、被漁民圍攻……

  雷澤寬在尋子路上挨過打,受過餓,摔過跤,上過當,卻始終沒有放棄,是冥冥中親情的召喚,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父親的自我救贖,曾帥則曾在找到親生父母后,困惑于養父和姐姐的情義,對生父的生疏,這樣彼此對照,就是影片對現實的思考。從東方人的情感來講,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血脈深情,骨肉相連。可是當親人離散之后,怎樣面對,是像雷澤寬一樣苦苦尋覓,還是憑其自然,是一道沒有對錯的選擇題,而對于那些無法從內心深處原諒自己弄丟了孩子的父母來說,也許這沒有盡頭的千山萬水,才是一種靠岸。

  電影《失孤》觀后感3

  睡不著,于是半夜叫醒妹妹看了電影《失孤》,總體感覺還行,特別是劉德華的表演很到位,影片如果能把鏡頭伸向失孤者的家庭,寫寫失孤妻子生活狀況,農村現狀,會更豐滿。

  妹妹看完這部電影受教了,更了解這個世界還有很多苦難,更清楚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看完影片我問妹妹,影片寫的是怎樣凄慘的故事,為什么一路都是春天,滿眼郁郁蔥蔥。她沒有回答,我說是希望,那個年輕的媽媽,堅持著,在馬路上不斷散發著尋子的傳單,在大雨中撐著傘等待,她撐起的是希望啊。但當她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她卻離去了。還是希望,因為她的希望破滅了,失孤的父親為何不讓失家的男孩見那失孤的母親?因為希望,父親怕男孩擊碎了媽媽的希望,怕她撐不下去。那男孩找了幾天老家,就失望了,準備放棄。那父親說,你只找了幾天,而我已經找了十五年。那男孩兒驚醒了,最后終于找到了親生父母。影片反復出現鐵索橋,竹林,母親的長辮子,這些都是希望的載體啊!

  這說明,人要有希望,更要堅持,才能走向希望。

  影片是個凄慘得有些壓抑的故事,但導演還是不斷放飛希望。所以影片發生在春天,滿眼花開了,樹綠了。春天是希望的季節,導演不希望人們太絕望。失孤父親一路找,有被打的心酸,有更多的如偷偷給錢的交警,免費修車的小伙(后來這小伙找到了家,也印證了佛法的舍得、報應),眾多的志愿者的溫情,我不認為這是導演粉飾太平,我相信這是真實的現實。

  當然,人是脆弱的,向著希望爬行的路很艱辛。失孤父親也有困惑的時候,他不理解為何丟失的是他的孩子,她也動搖他的堅持是否有意義。失孤父在問佛,其實問出了所有為希望努力的人心中的困惑。我認為影片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失孤父親和出家師傅的對話,“他來了,緣聚,他走了,緣散;你找他,緣起,你不找他,緣滅。”

  這是個很開放的結尾,對于這段話,每人有不同的解讀,也是因緣。

  影片最后,父親又上路了,因為他更堅定,他只有在路上,才感覺對得起兒子,覺得自己是父親,他覺得他和兒子就剩一張窗戶紙。

  佛法講因緣,我講希望。我還不夠成熟,有些道理需要慢慢咀嚼,但不管怎樣,始終要堅信:活著就好,活著就有希望,并不斷告訴自己,一步步向著希望奮進。

  電影《失孤》觀后感4

  與以往的角色不同,這次華仔飾演的是一位尋子15年的父親,印象中是第一次看見華仔這樣邋遢的形象出現在熒幕上,泛白的胡茬,襤褸的衣衫,飽經風霜的臉,一臺破舊的老式摩托車,組成了雷澤寬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故事敘述的平淡,沒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影片中的的幾個情節還是讓我熱淚盈眶,不知從哪里來的感動充盈了整個心底。

  雷澤寬要去泉州,卻走錯了路,交警看到了他摩托車后面插的尋子的海報后主動給他指了路。當他走到泥濘的小路上翻開警察給他指路用過的地圖時,從里面掉出了兩百塊錢,他撿起來,默默擦掉上面的泥土,在他的人情記錄本上歪歪扭扭寫道“高速公路交警200塊”,然后合上,裝進包里,繼續前行。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遇見過這樣的善意和溫暖,除了感激和像小太陽一樣把這溫暖傳遞出去,我不知道我還可以再做些什么。

  雷澤寬在尋子的途中遇見了同樣失去家人的小伙子曾帥,他們相互鼓勵,相互陪伴,發展出一段亦父子亦朋友的情誼。中途他們有爭執,曾帥也一度想放棄,是雷澤寬鼓勵著他,在機緣巧合下幫助曾帥找到了家人。曾帥和家人重逢的那天,他站在人群里,目送著曾帥走過那座橋,走進親人和村里鄉親包裹里,當他們終于擁抱在一起的時候,他終于忍不住淚流滿面。雖然他的孩子沒有找到,可是他幫別人完成了心愿,他打心底里為曾帥高興,那是為幸福流的淚。我還記得影片里他說,“那么多丟失孩子的家庭,有的人還在找,有的人放棄了,有的人離婚了,有的人再婚了,可我不會放棄,因為只要在路上就會有希望。

  影片的最后,畫面定格在雷澤寬重新騎著摩托車踏上漫漫尋子路。

  這是一部看了讓人覺得心酸的電影,卻又和去年的《親愛的》一樣,表達出大家對丟孩子這個問題越來越關注,希望那些丟失的孩子都能得到善待,愿天下無拐。

  其實,看影片之前還跟家里鬧了些別扭,可是影片結束后立馬就釋然了,回去和解。家人是最愛你的人,血濃于水的親情,剪不斷,也割不斷。

  能擁抱就不要爭吵,珍惜身邊人。

  電影《失孤》觀后感5

  看完電影《失孤》,一切的不如意,都變的那么淡然。唯有血濃于水的親情,波濤洶涌,讓人抑制不住的流出眼淚。劉德華本色出演的《失孤》把一個父親平凡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光影中展現出來。片尾一陣蒼穹中的誦經的禪意,那是生命的救贖,聲音飄過千山萬水,昭示蕓蕓眾生,人世間最大的苦難莫過于骨肉分離。

  想起了去年上映由趙薇主演的電影《親愛的》,還有那撕心裂肺的呼喊,讓我有好幾個晚上都難以入眠。又想起了中央電視臺倪萍主持的尋親節目《等著我》,別人吃過的那些苦,別人遭受的那些罪,一個大男人,我竟然無法平靜下來。以至于這半年來,每每我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都會到網上搜索節目《等著我》來看,聽著別人的故事,默默地留下自己的眼淚,與自己的那點挫折對比,這些不如意也就云淡風輕了。

  夫得之而無以為念,遂亡矣。生生世世,突然覺得世界上最溫暖的瞬間是離別后重逢的那一刻,情感穿透力是那么的強大,強大的摧毀每一顆剛強的內心。尋親,這一有人類繁衍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的社會學行為,從未間斷。

  想起了老家的一個習俗,農歷臘月二十六,村里的家家戶戶都會放爆竹慶賀,這一天隆重程度超過了除夕夜。后來,年長的前輩告訴我,傳說古代村里人有一大部分人去北方修長城,到了臘月底,全村人都會在村口翹首以盼,期望家人團聚過年。可是,等了很多年,都沒有鄉親回來。終于有一年,臘月二十六日,有一個鄉親死里逃生回來,全村人放爆竹來慶賀,這是一份鄉情的惦念,一份親情的寄托。于是,這個習俗一直保留了下來。

  當骨肉被隱匿世界渺渺,棲身人海茫茫怕是唯一選擇。當親人被阻隔在迷茫的天地里,找尋是安放親情的唯一神龕。愛是世上的幸福,但幸福并不是愛的全部禮遇。愛是團聚,但沒有分離也就無所謂團聚。在愛的作用下,一切都凝結在快樂和贊美之中。然而,倘若沒有先前的離別,就不會有眼前的團聚。感謝那些離別,讓愛多了一份厚重與期盼。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世間殘酷而戲劇,所以才會有那么多感天動地。天地乾坤,溫情永存,活著,是最好的信仰。期待世上所有的離散與不幸,都能帶來驚喜與相逢。相信“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卻用來尋找光明”,離散從未停止,但希望和信念也從未消逝,而是愈發澎湃,如同這春潮滾滾,拍打著岸邊的孤舟。

  電影《失孤》觀后感6

  今天下午去看了電影《失孤》,本來以為是一部苦情戲,但是看下來,發現的確是一部佳作,全劇沒有過于泛濫的感情催淚,在克制中完成了感情的升華。尤其是結尾處,雷澤寬的摩托車在綠色的大地上行使,繼續他的尋子之旅,充滿了對于生命殘缺的不妥協,使得該劇進入到了宗教和哲學的境界。

  作為一部描寫拐賣er童題材的影片,其主人公主要有兩個:作為被拐兒童父親的雷澤寬和被拐兒童的曾帥。劉德華扮演的雷澤寬為了自己的救贖,15年來騎著摩托車不停地行走、詢問、探訪、歷經磨難,苦苦尋找兒子的消息。而井柏然扮演的曾帥,則因為特殊情況,沒有身份證,所以必須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才可以完成自己社會人身份的建構。在同行中,他們漸漸產生了不是父子、勝似父子的依戀。最后,曾帥找到了自己親生父母,而雷澤寬繼續尋找自己的兒子。

  在中國文化中,由于缺少宗教這個維度,所以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一旦失去孩子,父母的生命意義便大打折扣,而子女擁有父母也才擁有根。同時,從影片中也不難看出,中國很多家庭希望有男孩子,所以也使得拐賣er童尤其是男嬰有著很大的市場。

  作為一名曾經的準文藝青年,我這人心思向來比較細膩,當然也和最近的心境有關,所以我看這部影片時會結合自己的.心情做過度解讀。在看這部影片時,我想到,其實我們生命中的一個偶然往往會注定自己的人生軌跡。在有的人看來很平常的幸福,對于另一個人而言則是奢望。但是,這也許就是真實的人生吧?就像雷澤寬的堅持,不是有無必要的問題,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救贖,哪一天心安了、甘心了,修行也就完成了。

  就像我,一直以來總是在追尋一個連自己都說不清楚的“夢”,30幾歲的人了,對于很多事,還是有點不甘心,可是在大多數人看來,自己也許有點傻氣吧?就像影片中的雷澤寬一樣,找到了親生兒子又如何?15年的時光沒有了,永遠無法享受自己相伴孩子成長的樂趣。可是,如果就此放棄,他也不會甘心。但是,換個角度來看,這15年來伴著希望的尋找,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沒有這15年,他不會那么積極地幫著曾帥尋找父母。

  其實,學問、愛情、人生也大都如此。

  當然,影片最后雷澤寬的頓悟來自佛家的“緣”說。但是,我還是覺得應對人生苦難的態度更符合我的偏好。甘心領受苦難和殘缺,勇敢地前行。

  我承認,看這部影片,我想的是自己,但是表達不清,姑且寫下留存。

  電影《失孤》觀后感7

  這應該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我們的電影也漸漸開始直白的講述生活中的黑暗面了,雖然暫時只能是這種。

  劉德華無論從造型,精神,動作,神態都值得大家走進電影院去支持這部電影。而他所演繹的角色又是那樣的真實且發人深省。

  這樣的電影真的不適合用電影拍得好不好,剪輯好不好,配樂好不好,情節好不好,邏輯好不好這種思路去評價,當這樣一個話題擺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想無論是努力詮釋角色的演員還是講述這個現實的導演,應該都更希望看到生而為人的我們去重視去看見社會中存在的這種問題吧。

  這部電影出來應該就會被拿來與《親愛的》進行對比,但幾乎一樣的社會現實,你要導演怎么辦呢?我們應該寬容一點,就像雷澤寬對這個世界的寬容一樣。他被漁場大媽打后,說這只是他第一次被打; 看到被人們丟棄的宣傳頁,他默默撿起擦凈; 他尋找自己的孩子,同時盡力幫助別人尋親......

  十五年,一輛破舊的摩托,一面飄揚的尋子旗幟,一個磨損的黑色挎包,陪著他走過了眾多中國人口密集的城市。那幅殘破的地圖上標注著密密麻麻他尋子去到的地方,他說"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覺我是個父親。在這十五年里只有在路上我才覺得自己對得起他。"

  他當然有抱怨,當然有恨,他問"為什么偏偏是我的孩子被拐走",但現實的殘忍并沒有讓他變得十惡不赦,反而在十五年的尋子路上,人情讓他更懂感恩,更愿幫助別人。出場時船上摩托車上的人,給他帶路偷偷塞錢的警察,幫他修摩托車不收錢的曾帥,網上線下的自愿者等等,他笨拙的將得到的滴水之恩一筆一劃紀錄在本子上,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人的淳樸與善良,認真與執著,也讓我們感受到人間之愛,我覺得這是《失孤》與《親愛的》最大的差別。《親愛的》里主要是丟掉孩子的人組成一起互助互勉,而《失孤》加入了很多普通人的力量,手機轉發,拍照上傳,幫助打一個電話,哪怕安慰一句,等等,對這樣的家庭這樣走在尋親路上的人來說也許都是莫大的幫助和關懷,讓他們不再那么孤單,也能更快找到丟失的親人。

  最后想說,希望人群的溫度能逐漸回暖,不要太過冷漠的對待別人和世界,我們常覺人世冰涼,細想一下,不正是深處其中的我們使它冰涼嗎?如果常懷感恩與慈悲,常帶微笑和熱情,這樣的社會悲劇也許同時會減少。

【電影《失孤》觀后感范文(通用7篇)】相關文章:

電影觀后感(通用33篇)03-28

奪冠電影觀后感范文03-25

華爾街電影觀后感范文03-18

畫皮電影觀后感范文03-08

《綠皮書》電影觀后感范文03-18

電影魯冰花觀后感范文03-16

海洋天堂電影觀后感范文03-16

電影《黑天鵝》觀后感范文03-23

電影《時間》觀后感03-26

《畫皮》電影觀后感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