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覺醒年代》的觀后感(通用15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覺醒年代》的觀后感(通用15篇),歡迎大家分享。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1
古今多豪杰,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救國、救民之水深火熱。
——題記
回溯到100多年前,那是一個動蕩不安,時局不穩的年代,卻也是中國人民在黑暗中覺醒的年代。辛亥革命以來,整個民眾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中國許許多多的有識之士踏上了探索國家新出路的征途。
在這樣一個時代,無數青年才俊毅然回到中國,力圖“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為了啟發民眾的思想覺悟,也為了塑造新一代青年、再創一個嶄新的國家,陳獨秀先生首當其沖。他高舉民主與科學兩面大旗,創辦《新青年》,掀起了現代中國思想啟蒙的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像一滴晶瑩的露珠,落在了中國這棵干枯的小樹苗上,使其得以復蘇,甚至開出燦爛的花。而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頭羊”,陳獨秀不忘初心,不負重托,以驚人的才華和毅力,宣傳新文化新思想,提倡白話文白話詩。
“如今我們回來了,請你們看分曉吧!”這是胡適之說過的一句話,令我記憶猶新。“我們”——中國有著拳拳之心的青年們回來了,他們將要獻身于國家,為國家的尊嚴、人民的生存而奮斗!那些欺辱中國人、瞧不起中國的人們,請你們看看吧!中國這頭沉睡的雄獅要醒過來了,它一定會成為世界強國,成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
“時代造就英雄,偉大來自平凡。”每一個頂天立地的英雄都是普通人,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對國家的熱愛。一百年前的中國,有正直的易白沙、憂國憂民的李大釗、棄醫從文的魯迅;如今,有我們!
我將無我,不負國家。我們身為青少年,應該好好學習,不負韶華。不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待,不辜負父母和老師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報效祖國。我堅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之下,中國一定會強大起來的!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2
最近,我觀看了電視劇《覺醒年代》,讓我感慨萬千。
新生的中華民國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下很快陷入政治混亂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不甘沉淪,一心想著救國,他們經過痛苦的反思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的獨立人格,并徹底蕩滌封建舊文化的毒害,進行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才能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才能推動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徹底消滅舊中國,建設新中國。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是中國共產黨史上一段廣為傳頌的佳話。那么“南陳”與“北李”是如何認識,并走到一起的呢?他們的第一次交手,談論的是什么問題?劇中一開篇,就展現了陳獨秀與李大釗相識的過程。
開頭幾集,于和偉扮演的陳獨秀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激情卻不用力過猛,有氣場卻不虛張聲勢。既展現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深邃思想和澎湃的`激情,又有普通人的無可奈何。人物的塑造有溫度有情感,看起來極具感染力。
看《覺醒年代》就像在看歷史,年代感、畫面感極強。劇情清晰勾勒出當時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精神風貌。劇中的人物刻畫非常生動和形象,往往一出場,便令人肅然起敬,根本分不清誰才是主角。有故事,有思想,有現實,有理想,有情懷,有教育。展現了那個時代的文化人之風骨,為天下蒼生的擔當。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勇敢地追求真理,以自己的一腔熱血和理想抱負,積極投身于革新運動中,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奮發有為,積極探索,刻苦學習,爭做國家棟梁,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3
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題記
看完老師布置的12集《覺醒年代》后,再次拾起筆來,想在此寫寫自己對這部影視劇的評價。覺醒年代是由于和偉,張桐,張晚意等一批沒有流量的老戲骨主演的,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沒有營銷,沒有熱搜,沒有詞條,就是這么低調的,過了十多天,沒有說教,沒有無聊,沒有為了獻禮而拍攝的臭毛病,有的只是慢慢陳述那段歷史,那段崢嶸歲月,講述她從何而來,又為何而來?
查找《覺醒年代》相關背景資料時,網頁上各種聲音眾說紛紜,有說其演的不好,有說不符合歷史的,這些都僅是表層的。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僅看一眼就這般評議它未免也太過跟風了吧,經典就是經典,毋庸置疑,在我看來這反而是一部值得我們全國上上下下的人都細細揣摩的影片。
《覺醒年代》劇如其名,講述的是從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到中國紅船革命之間近十年的歷史,短短十年,喚起了中國這沉睡了數百年的巨龍。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胡適,蔡公,魯迅等人成為這期間中國人思想之啟蒙,他們共同經營著新青年雜志社,掀起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他們是光,照耀著中國這片廣袤的土地。
黑漆漆的“吃人”社會終于覺醒了。
看劇的過程中,我被一些影片細節所打動,李大釗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講話,“逆歷史潮流者必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一群日本留學生中斬釘截鐵的他似乎象征著中國的意志。還有一幕尤為感人,陳獨秀的長子陳延年立志要靠自己謀取一片新天地,烈日炎炎下,衣衫襤褸的他和弟弟卻要看人眼色,飽受折磨,腿腳不方便的老年人背上背著兩三大袋糧食沒站穩,倒了下來,就要被主子用皮鞭狠狠的抽打,一道道鮮紅的血印折射出當時社會之腐敗,處處充滿酸臭味的吃人社會,平民老百姓過得連牲畜也不如,延年和喬年啃著發了霉的干窩窩頭,身為哥哥的延年盡管生在黑暗中,卻一心向陽,碗中的一只小螞蟻也要將它放歸自然,這要是放現在,螞蟻早被人們碾死了。
劇中無聲勝有聲的細節片段太多了,數都數不過來,但從這些英雄的革命先驅身上,我們都不難發現,它們愛才愛國,不畏懼犧牲,心系革命,他們是革命的先驅,是中國14億人共同的偶像。
這部劇中涉及眾多,革命社會底層的婚姻,友情等眾多領域來自那個封建時期的韻味,只有細細揣摩才能悟出來,那時似乎每個人不論底層人士還是學術人士,都會有一場無奈的婚姻。
伴隨著共產黨的成立,影片即將落幕,我想說的是,影片會落幕,而那段深入人心的歷史永遠都不會落幕。
中國之覺醒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犧牲,是信念的堅守。
謹以此片獻給那些革命先驅者們,歷史永存,國家騰飛,都源于你們的堅守。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4
電視劇《覺醒年代》主要以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一段歷史展開的敘述。
這段時間是一個動蕩不安,人民步伐不一的艱難時世,當時的辛亥革命并沒有徹底改變中國混亂不堪的面貌。有人愚昧無知、有人迷茫不前、有人企圖復辟帝制,同時也有一大批青年先進分子,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新出路……
劇情開篇,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消息引起國民哄動,讓在國外留學的一部分有志者青年李大釗等人憤憤不平,他們紛紛回國尋求一條救國之路。李大釗說:“我們必須要喚起民眾覺悟,推翻封建思想,振作民主精神”。同時陳獨秀也創辦了《青年雜志》宣傳新思想,倡導白話文,為尋找一條救國之路打開了新思想涌流的閘門。許許多多的有志青年們參與進來發表自己的革命觀點。
在新文化運動的標志“北京大學”里,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長。三顧茅廬請陳獨秀擔任北大文科學長,隨后又在民巷建立起“新青年編輯部”。此時北京大學的一些頑固的保皇黨也與新青年展開了激烈的爭執。這些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前的社會環境和思想文化。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不斷進化。
在探索和發展真理時,十分艱難。在各種思想和主義的交鋒之中,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起來。李大釗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庶民的勝利》加上白話文的迅速傳播,如魯迅《狂人日記》的發表和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等巨作橫空出世,大大推動了有志青年探索救國道路的步伐。
這部劇中也有很多風云人物,他們的服飾習慣也反映出當時那個時代的繁雜和混亂。比如留著長辮子端著煙袋講國學的辜鴻銘教授。張勛的辮子軍領兵復辟及海外留學回來,西裝革履的胡適等人,這些極具色彩與魅力的人物形象全部映入觀眾眼簾。而且他們的人物特點也十分鮮明。在北大紅樓的襯托下,一批批洋溢著愛國熱血的青年學子也讓我們過目不忘。他們讓我們看到當時那個時代有一批愛國人士正在不懼艱難險阻,努力尋找成功之路使中國登上歷史舞臺。
《覺醒年代》為我們展演了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以深刻的歷史意義揭示了這條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同時贊揚了覺醒年代時期一批共產主義者的一顆顆愛國之心。
這部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讓我們看到中國的艱辛,讓我們看到中國人民的團結。所以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要珍惜當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不負眾望。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5
2021年的寒假生活結束了,在此期間,我曾觀看了幾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內心收獲滿滿。其中,我覺得電視劇《覺醒年代》最能打動我的心,它讓我想起了那個時代的中國……
那個時代的中國:戰火硝煙,國民愚昧無知,國君袁世凱復辟帝制,鎮壓了二次革命。最先開始的陳獨秀離開日本稻田大學,回國途中,看到已被德國占領的膠州灣,悲憤不已,到上海發表了討伐信奉五教三綱的袁世凱等人的檄文,也是喚醒國民愚昧思想的良藥——《青年雜志》(從第二版起改名為《新青年》,并使新文化運動逐漸興盛起來了。新文化運動,就好比一株剛萌發的芽兒,一些《新青年》的同人編輯主將的加入,猶如為其增添了養分。而那些毒害國民思想的保皇派與新文化運動所發生的沖突,好像蟲子在啃食其莖葉。在與舊文化的搏斗中,戰場搬到了北大,斗爭也十分的激烈……
在新文化運動已成長到一株能承受風雨的小樹時,俄國發生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臨時政府,李大釗推行馬列主義,并與陳獨秀等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開創了紅船精神,由此,中國人民逐漸走向了正確的道路。
當我看完《覺醒年代》時,把自己跟這里面的人物進行了一次對比,差距就出來了。當時很多人說“這個中國沒救了!”如果我是當時的李大釗,我就想逃避,但是李大釗卻反駁了那些人的觀點,在與陳獨秀的一次談話中說:“我認為這個國家還是有救的!”很簡單的一句話,包含了這個愛國者的偉大情懷,也深深觸動了我的心。當段祺瑞要求蔡元培恢復克德萊的職位時,如果我是蔡元培,我會聽從上級的安排,但蔡校長卻竭盡全力地反對。正因如此,新文化運動才會成功;共產黨才會成立;中國才會煥然一新。正如陳獨秀而言:“新文化運動,當下最需要的是人,而不是錢。”
正是有這樣的革命先烈,我們才有如今安居樂業的生活,所以我們要珍惜當下的生活,好好學習,報效祖國,使革命先烈的精神得以傳承!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6
少年自有少年狂,身似山河挺脊梁;少年自有少年狂,心似驕陽萬丈光。———題記
自從我看了《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后,感覺它就像是一本“活”著的歷史書。百年前的中國,地裂權分,民不聊生。在骯臟的世道里,有錢的`買命,沒錢的等死。“鬧市砍頭”成了人們熱衷圍觀的特色節目,人群蜂涌搶人血,蘸饅頭,民間“妙方”,不為別的,只為兩個字——活著。
但封建的黑暗即便是擋住了天上的太陽,也無法擋住民主的光芒,總有人從風雨中開辟著這條救國的道路。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陳獨秀真誠豁達,一身傲骨,他創辦的《新青年》在中國大地吹響了思想啟蒙的號角。帶領著一批有為青年開啟了向傳統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戰的新文化運動。他的一篇《敬告青年》提出了當代的青年六大標準。國家倘若要進步,必須要廣大青年奮發向上,成為國家之大棟梁,撐起富國強兵的一片天。號召青年們開拓眼界,沖破陳腐思想的牢籠,建立新的中國。
亂世之下,家國不能兩全。仲甫先生整天忙于社會,救國救民,所以和他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的關系一直不太親近。兄弟二人一直認為父親是個偽君子。父親和兒子之間仿佛隔著一座厚厚的墻,陳獨秀一直想推倒這座墻,但又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我在影片中父子的關系,看到了一個細節,陳獨秀可以在演講臺上滔滔不絕,做到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每一句話都讓人熱血沸騰。可到了兒子們面前,卻仿佛變成一個不善言辭的學生。但他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關心,去愛著他的孩子們。
兄弟二人從一開始認為父親是一個大逆不道的“偽君子”到后來理解父親,為父親親手做荷葉黃牛蹄,雙雙義無反顧地參加了革命,甚至為國犧牲。他們與他們的父親一樣,有著無私奉獻的救國之心。我在他們的眼中看到了堅毅和力量之光。即便是邁向死亡的步伐,也和當初邁向未來的步伐一樣堅定,毫不猶豫。留在我記憶深處的的面孔是那樣年輕鮮活而美好,就像屏幕里從血里開出的花朵一樣,在最美的時刻凋謝,化作黑暗里的一束光,指引著那些與他們,共同奮斗無數的革命志士前進的方向……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7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今日正是春分,寒風呼嘯,幸而沒有下雨。離清明還有半個月,掃墓的人卻多了起來。路上車堵成一條長龍,公墓周圍聲音熱熱鬧鬧,這地兒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熱鬧。租住在鄉下農村,也就這段時間人氣多些。當然,車也堵些,也許上班會是個難事。
今天看完了那部《覺醒年代》,大結局里黨終于建起來了。雖然早知道結果,但看劇更有代入感,更能體會先輩們開拓的不易。1921年,一個小黨誕生了;一百年后,這個黨有了一億多黨員。因為這個黨,我們的國家翻天覆地,生活日新月異,一切都不一樣了。
以前的生活怎樣我不知道,說說自己能感受到的吧。很小的時候種田是件辛苦的事,純粹靠用人的體力去插秧,去收割,去打稻谷,那些在田地里的時光想起來都是苦澀的。避不開的烈日,好像永遠抱不完的稻子,在田地里跑來跑去,生活好像沒了希望;后來有了收割機,轟隆隆的機器一過,人就輕松了許多。
就是看個電視也難。以前都是看老式的電視劇,只有一個江西衛視,為了看動畫片版的西游記早早爬起來。后來有些村里人家裝了衛星電視后就跑去蹭著看,不喜歡的也只能耐著性子看,看得一些人不開心,總是被關了電視。那真是一段屈辱的日子。但時間總會改變一切的,自己家也會有電視,能自由地換臺,看劇。
時代進步的例子不勝枚舉,這都是百年前建立的那個黨帶來的。看《覺醒年代》,比價注重偉人們在年輕時的經歷,看他們怎么從一個平民成長為大人物怎么升華自己的思想。深受啟發的一點是: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優秀的人總是互相靠近,互相吸引。在什么樣的圈子里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審視了一下目前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明白了眼下生活別扭的原因。原來不是我不適應這個環境,而是這個環境不適合我。
好在一個人的時候更多,有時間自省自查,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下班的時間更能決定一個人未來的走向。總有人在默默努力。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8
人們都說電視劇《覺醒年代》講述內容很精彩,擁有很高的評價 。
今年暑假,我利用空余時間看了這部電視劇,感慨頗多。
“覺醒年代”這四個字最簡潔的解釋就是,這個時代覺醒了,這個時代的人民覺醒了。
在這里,我特別喜歡守常先生說過的一句話,讓暴風雨再來的更猛烈一些吧。
李大釗,他是第一個覺醒的,在美國總統威爾遜同意將山東轉給日本時,許多革命者都自甘墮落了,比如郭心剛自己病死的了,比如陳獨秀,雖然一直在寫文,但精神大不如以前了,只有李大釗還保留著那一份堅韌,那分頑強,那一份革命者的精神 。
這里面我最喜歡的就是延年和喬年,他們的獨立讓我佩服。讓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個鏡頭就是陳延年踏著血水走過來,他的眼神中有一股堅定,一種寧死不屈的精神 。
九十四年前,陳延年被押赴刑場,敵人令他跪下,他寧死不跪,并大聲回應:革命者光明磊落,視死如歸,只有站著死,決不跪下。
他這一聲高喊激怒了揮刀者,并將其亂刀砍死,時年僅29歲。
覺醒的青春,覺醒的青年人,毛澤東,一個初出茅廬的新青年,也在眾多革命者的刺激下覺醒了。
誰能想到,他竟然成為了我們未來的領路人。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9
在這個漫長而又短暫的寒假,我觀看了一部電視劇《覺醒年代》,使我的內心無比的激動,想到里面的人物我就感到回味無窮。
《覺醒年代》講述了新文化所處的那段時代的社會風情和百態人生。該劇展示了100年起中國先進分子和一群熱血青年的不斷追求真理并且慢慢摸索,摸索著就中國的道路。五四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五四運動拯救了民族危亡,捍衛了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這是一條當時中國唯一的道路,也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使命,需要一代接一代的人不懈努力和奮斗。
在這部劇中,我最喜歡陳獨秀這個人物。因為他在《《愛國心與自覺心》中發表:“國人無愛國心者,其國恒亡,國無自覺心者,其國必殆。二者無懼,國必不國。”所以青年人要把“愛國”二字鐫刻在心間,流淌于血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立志報效國家。
作為21世紀的新中國青年,我們應該以學為本,提高綜合素質,不斷培養自己報效國家,社會和人民,在其境中體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五四運動的精神綻放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讓復興之路在新的無數青年腳下越走越長。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10
《覺醒年代》的片頭,采用隱喻的手法,使這組電視藝術的鏡頭語言,具有蒙太奇手法的畫面,成為“有意味的形式”之審美表達,既讓全劇有歲月感,又點明該劇的主旨,有一箭雙雕、一石二鳥的藝術效果,堪稱“此時無聲勝有聲”。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中,百年前一大批叱咤風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英雄群像,構成了明星璀璨、浩如星辰的民國大師人物藝術長廊,栩栩如生、高大偉岸的身影,每每讓人眼前一亮。
每集片尾的音樂,低沉、憂郁、傷感的哼唱,嗚咽哀號般的曲調,苦悶、壓抑、無助、困惑、迷茫,將“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寂寞苦悶之心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富于視覺沖擊力的還有一幅幅黑白木刻的劇中主人公版畫群像展示,讓觀眾的思緒,瞬間穿越至百年前的歷史片場,營造出年代感。黑白版畫在革命戰爭年代對鼓舞軍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僅具有戰斗性,更具有革命性。運用版畫這一藝術到《覺醒年代》片頭中,不僅在起承轉合的節點上,體現故事的敘事策略,更是內容方面的拓展,從視覺到內容上,多維度展現劇中人物的革命品格與斗爭精神。該劇還引用了紀錄片的元素,許多黑白相間的畫面,給人以歷史深沉感,將大時代的風云際會全景式表現出來。
劇中呈現的老北京黃沙漫天的景象、深深的車轍、行走的駱駝、叮當的駝鈴,以及民國初期的“青色白字”、青花瓷般的色彩,大到當時年代的建筑,小到人物的穿著,或西裝,或長袍,甚至制服上的金屬紐扣都頗具年代感——這些真實的畫面撲入眼簾,歲月滄桑的歷史感,便涌上心頭。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11
我認為,立國之根本在于立人,立人之根本在于思學,思學的起點正是文化。優秀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堅實的力量,它樹人思想、立人秉性、使人明智,在任何年代,始終獨具無形化有形的偉力。
《覺醒年代》里,舊中國形勢緊迫,民不聊生,人民在殘酷的環境下生活疾苦,家國百廢待興。人人岌岌可危,顧好自己已屬不易,可蔡元培、陳獨秀、李大釗等一批文化先鋒帶著巨大的勇氣,在北京大學這塊陣地上,運用《新青年》、《每周評論》,以手中的筆,口中的言,開啟浩浩蕩蕩的新文化運動。他們努力把迫切改革的思潮,無懼無畏的傳播著,這樣的善念和舉動,已不是個人良知可概之,那是他們環抱著理想的蒼翠大樹,扎進土地,希望家國穩健;那是他們手捧著希望的美好熒光,勇往直前,希望百姓安樂。
他們站立在新文化大潮的浪尖上,毫不動搖信念。正如李大釗先生所說:“為數不多的文化人就是文明人,文明人就要為我們的國家和人民負責,有責任帶領人民進行抗爭,這是歷史賦予的責任擔當。”
為了新文化運動走向大眾,啟蒙大眾思想,他們對年輕學子們進行抽絲剝繭的教育,向勞工苦力們開辦循循善誘的學堂,讓大眾正視舊中國的國情現狀,從啟發中思考,從提問中實踐,從實踐中變通。新文化好似奔涌的滾滾熱浪,萌生的思想、理論和主義,經受著大浪淘沙的考驗。文化人的武器是文章和演講,他們用知識革命去抗爭去吶喊,字字句句都強力撞擊著腐朽軟弱的舊中國,警醒著麻木冷漠的人們。以文化之威力震蕩出全民愛國的紅色激情,在混沌愚昧軟弱的舊年代里喚醒民智、開悟精神,讓人們在求知、求好、求變、求興中,驚覺國之精神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
文化是集合體。于國,是民族的氣節。于民,是個人的勇擔。
其一,文化為思想打了一束光,也為好學埋下一粒種子,讓人始終朝著美好去。學文化從識字開始,讀書識字才能分辨善惡,明辨是非才能探究思考,追尋真理才能創造美好。所以文化總是層層遞進,傳遞恒久的力量。其二,文化把思考建立在學習基礎上,使認知更新在辯證上,讓人不斷壯大自身。宣傳普及文化可啟蒙大眾思想,提高大眾素質,只有敢于對美好向往,才懂時代選擇的必要,堅定美好信念。所以文化總是帶來覺醒,傳遞昂揚的力量。其三,文化讓求知成為對美好的不斷追求,在探尋的路途上,學習文化延伸出的觸角會擴展求知欲,文化知識會在內心砌起豐富的美好,這些美好筑牢著內心的善良。所以文化總是帶來生活里的新發現,傳遞上和善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是在舊中國,有文化先鋒用赤誠滌蕩國恥、尋求道路、振興國邦,集結文化志士凝聚熒光劃亮天空,在覺醒年代開天辟地。而今,在這個崛起的時代,中華優秀文化無窮無盡的滋養著、影響著我們的精神世界,過去、當下與未來,文化的力量總會引導我們,奔著進步去,向著美好去!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12
原來政治書上需要我們死記硬背的東西,曾經真的有一群人把它當做畢生的理想和信念去奮斗。在看《覺醒年代》前,我也知道他們很偉大,但如今我才真正明白,歷史書上的紙張太過單薄,寫不盡他們傳奇而偉大的一生。
袁世凱為一己私欲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張勛“辮子軍”進京,溥儀和一眾清朝遺老妄想復辟,無知的民眾爭相搶奪假辮子。這一切都足以證明先輩們在探索過程中的艱難,但他們不畏艱難險阻,即使前方的路再艱難,他們也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陳延年和陳喬年兄弟倆就義是一個29歲,一個26歲,正是人生中最好的年華,他們在風雨和苦難中來,如陽光般耀眼,正如延喬路雖短,盡頭卻是繁華大道。
生逢亂世,即使人命如螻蟻,但仍有人心向光明。在那樣國土淪喪的背景下最終勝利,才更像是癡人說夢,原來,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一切并不是歷史進程的必然結果,當漢奸的想不到會有今天,而成為英雄歷史的那些人,其實他們大約也是想不到的,直到現在我才真正明白原來堅定的信仰是這個意思,原來我一直知道他們偉大,卻依然低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毛澤東的出場,他從風雨中來,如陽光般耀眼,他看到了這些苦難,他記在了心中,而他也改變了這種現狀。
而革命人士的愛情也令人動容,陳獨秀的夫人高君曼,北女師的高材生,她有文藝女青年的浪漫,也有著賢妻良母的溫柔。李大釗和趙仞蘭,“憨坨”和“姐”的絕美愛情,趙仞蘭不識字,是個地道的村姑,但她一直義無反顧的支持他的憨坨。胡適是個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人,在新舊文化沖擊的時代,他和江東秀的婚姻多了幾分戲劇性,他們后來也算恩愛白頭到老。
還有人血饅頭,死刑犯被殺時周圍人是漠然的,人死后卻有一群人沖上去,爭搶著要用饅頭蘸新鮮的人血。其實魯迅先生是寫過這個詩的,但當時感觸并不深,直到在劇中親眼所見才感到了驚恐與不適,如看客般冷漠的深情讓人毛骨悚然。賣孩子,嫁公雞,窮人家的孩子高燒卻沒錢醫治,救國迫在眉睫,卻找不到良策,共和國的探索艱險仍然歷歷在目。
他們的犧牲沒有白費,如今,太平盛世,如您所愿。先生,泱泱華夏,代代出人才,中華兒女必將不辱使命,砥礪前行。
他們的精神跨越百年,仿佛又站在了我的眼前……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13
青春夢想是青春奮斗的目標航向,知之深則行之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夢想,陳獨秀《敬告青年》言道“青年如初,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新舊思潮發生激烈沖突,此時蔡元培受命當上北大校長,立志培養人才,上任后立刻招攬有賢之士,三請陳獨秀。陳獨秀當上文科學長后,更是請以一篇文章而名聲大噪的李大釗,胡適,許多賢才慕名而來,北大人才濟濟。許多著名的學術論文,小說如潮流般涌來,如:中國歷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出自魯迅先生筆下,中國第一篇深刻研究的《體育之研究》出自進步青年毛澤東(二十八畫生)之筆。
軍閥混戰,倒行逆施,民眾蒙昧,思想混亂中,出了問題再一次擺在中國人面前,李大釗,陳獨秀,胡適,毛澤東等人在混沌中上下求索,從新文化運動開始著手思想啟蒙,力求喚醒民眾救亡圖存,隨著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他們開始接觸,學習,接受,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逐漸從思想啟蒙轉向革命行動倡導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實踐,創建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國革命為之一新。
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歷史性的貢獻,也有鄧中夏,趙世炎等青年革命者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公認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踐之舉。
100年前,五四青年挺身而出,奮起抗爭,為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拋頭顱灑熱血,留給我們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無私精神。今天的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又面臨著“天將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青春夢想,因青春奮斗而光芒萬丈,艱苦困苦,玉汝于成,青春當有夢想,以奮斗砥礪成。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14
最近追劇《覺醒年代》感悟很深,能感受到自己成長了。兒時的記憶村子里有了第一步黑白電視,需要花錢才能去看。不管如何每天還是會厚著臉皮擠到鄰居家的門縫里偷看,被逮住了就會被驅趕,偶爾有了錢也會付費光明正大的去看。后來自己家也有了黑白電視,老媽說后來也有了彩電。總之,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后來老爸又背回來一個單缸洗衣機。那時候并不懂得這些到底意味著什么。
這么多年過去了,自己經歷了不少,從一個小姑娘單槍匹馬闖江湖,四處流浪至今天的大大姑娘,回到祖國的懷抱,另有一番感觸。兒時追劇也只是看熱鬧,隱隱記得那時候看得最多的就抗日戰爭和國共戰爭,只是看熱鬧。現在追劇會思考,在劇中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從《覺醒年代》我了解到北大的建立、馬克思主義的萌芽和確立、我們中國共產黨政黨的由來,以及思想的核心,為什么是中國革命而不是中國改良,為什么我們中國政黨是馬克思主義為基石,為什么會有中國共產黨。這讓我有種要把整個中國歷史系統的讀一遍的計劃。
劇中蔡元培聘請為北大校長,并邀請陳獨秀到北大助力,協助陳獨秀創立《新青年》。李大釗在北大組件馬克思主義研究室,與陳獨秀共同成功發起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 革命,馬克思主義的啟蒙和建立,推動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起工人運動、五一勞動節,以及8小時工作制的由來。引領中國新青年建立馬克思主義、創建中國共產黨,影響了毛澤東、周恩來等一代偉大人物。他們不斷的探索、研究和實踐,為中國尋找一條拯救國家的科學、民主的革新道路。
讓我聯想到我們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就是沿著這條走過來的。那些年并不關心也不懂什么經濟、政治政策,唯一考慮的是賺錢買房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過好,也從來不懂這些是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印象中,從土地下放,包干責任制,家里生活逐漸好起來,到沿海的改革開放,允許先有部分人富裕起來,帶動內陸發展。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 篇15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中共廣播電視臺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了一部反映建黨歷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
電視劇《覺醒年代》以1915年的《青年雜志》,以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為背景,講述了李大釗、陳獨秀、胡適從認識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展現了從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建黨的歷史。
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與科學,還將他們稱為“德先生”和“賽先生”,整個中國為之一振;《新青年》實行同人編輯,宣傳新文化、新思想,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學日新月異,之后魯迅的《狂人日記》《孔乙己》也相繼問世;在這之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打響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從此之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普遍傳播開來。
在五四運動時,為支持學生運動,陳獨秀和李大釗起草《北京市民宣言》,號召學生、商人,工人等,以直接行動對社會實行根本改造,并親自上街散發《北京市民宣言》。陳獨秀在散發宣言時被捕,五四運動風靡全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國代表拒絕簽巴黎和約,取得巨大成果。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完成了它的思想啟蒙任務。
不少看過劇的網友給出了相當高的評價:2021年最棒的劇集沒有之一!正如劇名那樣,整部劇想要再現100年前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燃燒理想的激情澎湃的覺醒年代。
整部劇塑造了許多英雄人物形象,讓歷史課本上的人物又一次出現了人們眼前,表達了對事物的渴望和對真理的追尋。
“因為我愛這個國家,我要為這個國家去做點什么”,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史為鑒,多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覺醒年代》觀后感04-30
《覺醒年代》的觀后感07-22
觀看《覺醒年代》的觀后感07-08
最新《覺醒年代》觀后感06-29
《覺醒年代》觀后感15篇01-17
覺醒年代觀后感500字02-10
《覺醒年代》觀后感(精選21篇)01-24
《覺醒年代》觀后感8篇03-16
覺醒年代觀后感15篇03-15
覺醒年代觀后感(精選6篇)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