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曲觀后感(通用8篇)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雨中曲觀后感(通用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雨中曲觀后感1
對于我來說,片中的歌舞有點冗長,讓我分心地想起高中時代練啦啦隊的隊形;那種灰姑娘似的溫馨劇情,也常讓我覺得男女主角像芭比和肯尼(或是史瑞克2的Prince Charming)。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早期攝影棚拍攝的細節,片中可以看見很多棚內的道具、設備、燈光,也可以瞧見影片的排演、特技演員的動作、配音對嘴和早期收音的方式,有一種‘幕后花絮’的特殊效果,滿足了小影迷的好奇心。
Singin in the Rain,被歸類成backstage musical,也就是以劇中劇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后臺的種種。此劇中主角的身分設定為電影主角,所以可以看到電影的制作過程和拍攝效果(特別是聲音)。片中輕松的談論到電影媒體本身的特性和意義,觸及真實和虛構之間的分界(ex:一開始男主角說的話和畫面呈現出來的事實不符、用女主角的口中說出對于電影表演的質疑、男主角死黨唱的Make me Laugh想為電影的娛樂性辯護等等)。透過電影拍攝的過程來突顯出這是一部“有關于電影的電影”。
有人說,‘關于電影的電影’是大師或是作者論導演才會觸碰的主題,是嚴肅的對電影致敬及提問。我不太懂它的定義或是深刻內涵,不過我覺得Singin in the Rain常很巧妙的處理虛實真假彼此對映的趣味,唱唱跳跳,開開心心。比起蔡明亮的‘不散’、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或是楚浮的‘Day for night’都平易近人多了。
Singin in the Rain以愛情通俗故事做為第一層糖衣,再加上精采歌舞包裝,已經具商業賣點,然而除此之外,又有許多有趣面向和細膩考究,讓它可以影史留名,叫好又叫座。
在雨天窩在家里看著漫妙的舞姿聽著悅耳的歌聲,就像是欣賞迪士尼卡通那樣不用提心吊膽,有著理所當然的樂觀:邪不勝正、困難終將必克服、離散的也必將團聚、愛情圓滿、事業成功。
雨中曲觀后感2
愛情在這個動蕩蓬勃的大時代里,就像一件華美禮服上的鉆石,珍貴而只是點綴。事業、自我實現才是人們更熱切的追求。
燃情歲月
影片以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的時代轉折為大背景,細膩地展現影人們面對轉變的驚慌、探索嘗試、一步一步調整適應到最終成功轉型的喜怒哀樂。劇情設置是較傳統的正反派較量,反派先入為主,對后入正派施以打擊,正派危難中加持天使形象幫助反派,同時成就了自己,也收獲了愛情,happy ending。
片中最經典的鏡頭莫過于為影片所命名的“雨中曲”一段,吉恩·凱利飾演的男主唐送女主回家后,開心得情不自禁在雨中唱起歌兒翩翩起舞,收起雨傘讓雨水盡情拍打臉頰,打濕衣褲,撩濺起水澤中的水花,快樂得像孩子般咧嘴笑著、獨自嬉戲著,唱著跳著。此時此刻在他的世界并不是陰郁雨天,而是陽光燦爛的溫暖大晴天,空氣里滿滿氤氳著愛情的甜情蜜意。這種情感被吉恩·凱利用流暢優美的舞姿、溫暖磁性的歌聲以及深情閃動的眼神表演得淋漓盡致,極具感染力,令人拍手稱快。
影片為了達到更好的畫面效果,片中的雨是由水和奶混合而成,不過濕透之后,男主吉恩·凱利的羊毛衫縮了水。而這場經典雨中歌舞戲是吉恩·凱利撐著高燒近40度的身體拍完。這一片段整整拍了7天,劇組用了數百加侖水來維持每天6小時的人工降雨。那個年代的人們,就是能如此純粹、果敢和不顧一切。
片中飾演凱西的女主黛比·雷諾斯當年僅19歲,每天凌晨4點起床,轉3趟公交車才能準時到達片場。想想自己的19歲,8點半上課,8點鐘起床,從宿舍到教室步行10分鐘還每天喊苦喊累懷疑人生。
而飾演男配角科茲莫的唐納德·奧康納比兩位主演更拼,為了拍攝好科茲莫跑上墻翻筋斗的鏡頭,唐納德可謂筋疲力盡,每天要吸4包煙,在鏡頭完成之后,臥床休息了一周。不幸的是,原始膠片后來意外被毀,而敬業的歐康德答應重拍。這段《Make’Em Laugh》歌舞表演著實讓人驚嘆唐納德的體力之強健。摸爬滾打動作流暢迅速,干凈利索,精準到位,抬腿就來的踢踏舞熟練到似乎已成為身體習慣性動作,臺下練習之苦可想而知。
向這些酣暢淋漓地燃燒過自己生命的人們致敬。
歌與舞之火
既是歌舞片,當然不得不說歌與舞。對比最愛載歌載舞的阿三電影,《雨中曲》的百老匯風格舞蹈穿插著令人捧腹亦或莞爾的戲劇情節,其中不乏一些高難度的動作,銜接流暢,不突兀。吉恩·凱利的自導自演和其他演員的賣力表演也不得不給舞蹈觀賞性點個大贊。
傳說在這部片是為某首歌曲量身定制,我猜大概就是《Singin’in the Rain》了吧。
影片劇情與歌舞的過度銜接也非常自然順暢,雖然只有兩首歌是專門為本片所做,但能拍出這樣的效果,也不得不大贊劇本的精細巧妙。《Beautiful Girl》、《Good Morning》等,后來都成了膾炙人口的流行曲紅遍全球。
說到聲音,插個小八卦:反派琳娜在片中的說話聲和唱歌聲都是演員瓊·哈根本人的演繹,而凱西才是在電影中真正被配音的角色;這與該片的故事恰好相反。
瓊·哈根對琳娜這個角色的表演也是細致入微,活靈活現,生動地演繹了琳娜矯揉造作、霸道專橫的性格特征。
復古風之源
影片中不停變換的'服飾也是可圈可點之處,既有雍容華貴的鉆石長袍,也有簡單俏皮的輕盈小短裙,精致華美,變幻多彩,濃濃復古風大飽眼福。本片拍攝成本254萬美元,其中服裝經費就超過15萬,當然,首輪上映米高梅即獲利770萬美元。
雨中曲觀后感3
《雨中曲》是音樂歌舞電影的杰作,也是一部關于好萊塢影壇秘密與艱辛的佳作。20年代末期開始了有聲電影,很多無聲電影明星遭遇到聲音考驗,也產生了淘汰與幕后的掩飾工作。本片故事背景就放在這個年代,對好萊塢這種工作場所造成的弊病提出批評及抗議。這部電影被公認為影史上最佳歌舞片。本片雖然沒有在奧斯卡角逐中贏得任何獎項,但并不影響它在影迷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尤其是吉恩.凱利一個人在雨中邊舞邊唱的“雨中曲”,更是歌舞片中的經典,呈現出好萊塢影片在歌舞片類型中所能有的最高水準。可以說影片在詞曲與影物的交融、歌曲氣氛與舞蹈技藝的相互輝映方面,已臻化境。故事描述表演歌舞雜耍出身的吉恩.凱利投身電影圈,有了更上一層樓的發展,然而跟他搭檔演出的女明星卻因嗓音奇差無比,只好由吉恩的女友戴比.雷諾茲作幕后配音。
觀眾搞不清楚狀況,還對女明星敬佩有加,令她勝利沖昏了頭,不承認黛比的貢獻。結果在一次隨片登臺的表演中,眾人設計讓女星出了大丑,黛比也反敗為勝。1927年,好萊塢的一個晚上。大明星唐在參加完一個影片的首映式后,陰差陽錯地與青年女子凱西相遇了。凱西對唐和唐演的影片都嗤之以鼻,而唐卻對嬌小聰慧的凱西萌生愛意。當時的好萊塢正在為即將到來的有聲電影而進行著各種嘗試。輝煌電影公司也準備把唐和他影壇情侶琳娜主演的影片《決斗騎士》拍成有聲片。但有聲技術的不成熟讓《決斗騎士》一片慘敗。就在大家沮喪之際,百老匯歌舞演員出身的凱西卻提議,為什么不拍歌舞片?這個主意讓大家興奮不已。不會唱不會跳的琳娜的說唱由凱西配音替代。片名已經改成《歌舞騎士》的《決斗騎士》加進了許多現代舞蹈,公映后,觀眾反應極為熱烈。當琳娜向觀眾致詞時,觀眾覺得她的聲音和影片的不一樣。觀眾大嘩,一致要求琳娜唱一首歌,唐要求凱西在幕后唱,琳娜在幕前假唱。“雨中曲”優美的旋律回蕩在大廳,此時,唐拉開大幕,兩個歌者同時亮相,觀眾知道了誰是真正的明星……
唐和凱西擁抱在了一起。看完了這部電影以后,我終于了解到為什么自1960年以來《雨中曲》便經常被列為影史十大佳片的名單之中;為什么這部電影不僅屢次被聲譽卓著的英國“視與聽”雜志選為影史十大影片,而且是有史以來唯一被選入的歌舞片;為什么即使是形象端正的勞勃瑞福在《法網神鷹》這部電影,看到電視播出《雨中曲》時,也忍不住跟著旋律、拿著雨傘,表演他不太發達卻難得一見的歌舞細胞;米亞法羅和伍迪艾倫尚未分手前,也在《愛與罪》演出一段甜蜜的情事,那就是叫外賣、然后躲在剪接室里,邊吃邊看《雨中曲》;為什么就連三大男高音在美國聚頭演唱的時候,都不忘唱首《雨中曲》的主題曲“致敬”一下……
《雨中曲》這部電影的好,是用言語無法表達的。在看網上的評論時就有這么一段話:“看了這么多年電影,心里的最愛一直是它,每當陰雨連綿時,也總是提了一把黑傘,學著吉恩.凱利踏上幾步,然后再深吸一口氣———生活真的是很美好啊!”《雨中曲》是影史上最精彩的歌舞片之一。男主角吉恩.凱利在片中表演的多場舞蹈,從設計到演出都只能用“嘆為觀止”四字來形容。除此之外,劇情本身也相當精彩,以流暢而有趣的手法介紹好萊塢從默片時代轉變為有聲片時代的片廠趣聞,使觀眾從娛樂之中了解電影發展史的這個重要階段。
雨中曲觀后感4
《雨中曲》是音樂歌舞的杰作,也是一部關于好萊塢艱辛的佳作。20年代末期開始有了電影,很多無聲電影明星遭遇到了聲音的考驗,也產生了淘汰與幕后的掩飾工作。
這部電影我看過兩遍,每一次都被影片中的歡樂氣氛感染,尤其是男主角唐一個人在雨中邊舞邊唱的“雨中曲”,更是記憶猶新。像瘋子一樣的快樂,我被感染了。
這部影片描繪的是表演歌舞雜耍的唐投身電影圈,有了更上一層的發展,然而跟他搭檔的女明星卻嗓音奇差無比。最后只好由吉恩的女友凱西作幕后的配音。觀眾搞不清狀況,還對女明星敬佩有加,令她勝利沖昏了頭,不承認黛比的貢獻。結果在一次隨片登臺的表演中,觀眾對女明星琳娜的聲音差別疑惑不已,一致要求其唱歌。觸犯眾怒的琳娜在眾人設計下現場出丑,凱西反敗為勝。不僅擁有幸福的愛情,也擁有輝煌的事業。
從這部影片中,我讀到了樂觀的態度,不懈的追求,勇敢的創新。
演員身上散發著樂觀的氣息,當《戰斗騎士》嘗試改為有聲電影時,由于有聲技術不成熟,讓《戰斗騎士》一片慘敗。凱西和唐的朋友,給予唐最真摯的支持,并提出創意,從而使他們看到了美好的清晨,共同用歌舞迎接美好的清晨。
唐的追求和堅持也是影片感染我的地方,從成為歌舞雜耍明星已是不易,然而他不滿足于現狀,來到好萊塢,從最苦最累的特技演員做起,皇天不負有心人,他終于遇到了他的伯樂,《戰斗騎士》讓他名聲大躁。他也曾得意,然而凱西對他的不屑如一盆冷水,讓他清醒,尋找自己的不足,像一股動力,促他更加努力,也讓他瞬間被凱西吸引。面對觀眾的追捧,他沒有侍寵而嬌,這也為他在有聲電影界再次成功埋下伏筆。
對于琳娜我們要以此為鑒,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并刻苦改正。更不可得意忘形。、,無視他人的付出,輕視他人及他人的貢獻。驕傲使人落后。因為得意忘形,她觸了眾怒,也導致他最后被迫出丑,她的結局可想而知。
影片最具感染力的一幕,也是整個影片最大的亮點,我認為莫過于唐在雨中的歌曲。雨天帶來的陰霾一掃而光,每滴雨滴都具有動感,一起飛舞。那是困難中看到希望的快樂,陰霾中透過曙光的激動,還有來自愛情的幸福喜悅。它們是遮不住的。所以大雨遮不住唐臉上的笑意,即使天氣陰沉,他心中卻充滿陽光。所以即使被當作“瘋子”,他也要唱出心中的喜悅。
影片結束了,但是他給我們的啟示還在。他給我們的快樂還在。
原來快樂會傳染。
雨中曲觀后感5
沒看過《音樂之聲》就相當于你沒看過音樂片,沒看過《雨中曲》則相當于你沒看過歌舞片。如果你只看過《紅磨坊》《芝加哥》,那只能說你是歌舞片的“票友”。真正的歌舞片經典,只屬于30-60年代的好萊塢,而《雨中曲》就是其中之一。
這部電影屬于一個群星燦爛的時代,現在的人們很難再用同樣的耐性,來拍這么一部既細膩又豪華的歌舞片了。
Gene Kelly在跳那段著名的“雨中舞蹈”時,正發著40度的高燒。而女主角Debbie Reynolds則一開始根本不會跳舞,為了拍這部電影跳到雙腳血管爆裂也在所不惜。
這就是那時歌舞片背后所蘊含的精神。
無論是Donald Oconnor的獨舞“Let them Laugh”,還是他同Gene的雙人舞(矯正發音的那支),以及加上Debbie的那支“Good Morning”三人舞,都可稱為舞壇的佳作。這就更不用說配合劇情編排的群舞“Dreaming of You”“Beautiful Girl”等等了。音樂也是一流的,耳熟能詳的“雨中曲”,溫柔纏綿的“Would You”,還有歡快活潑的“Good Morning”……
這是一部劃分時代并且集歌舞片之大成于一身的歌舞片,不僅如此,它還是一部優秀的喜劇,同時情節亦貼合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的歷史,顯得很有進步意義。
現在還有如此優秀的集最佳喜劇、最佳音樂、最佳導演、最佳舞蹈、最佳男女演員于一身的歌舞片么?這是一個奇跡!一個只屬于那個時代的奇跡!
至今我仍狂愛這部電影,有了煩心的事情總會去看看Gene Kelly那段瀟灑的雨中舞蹈。煩惱雖然不會因此而煙消云散,但現學現賣地小跳幾步總會讓我想開不少。
這大概就是歌舞片的靈魂——它總是教人快樂,心情輕松。
向大師致敬。
雨中曲觀后感6
《雨中曲》的背景設在20年代末期好萊塢從無聲電影向有聲電影過度的時期,很明顯,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出生,對于當時的情況一無所知,我們生來就有彩色電視看,就知道劉德華是個大明星,卻從不知曉影視界曾經有過這樣一場巨大的革命。
雖然是一部歌舞劇,但《雨中曲》的劇情還是非常精彩的,段與段之間銜接也很緊湊,劇情發展自然順暢。雖然也許你無法理解其中的歌舞劇,不知道該如何去欣賞它們,但你不得不承認,這些演員都是才華出眾的(至少踢踏舞跳得確實不錯…)。其中一些場景的設計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比如唐在講述自己的從業經歷的時候,在桌球場跳舞、在酒吧“學習”音樂…這些場景的布置都達到了讓人想笑的效果,使大家對于唐的經歷一下子感興趣了起來,并且一點也不感覺枯燥。又比如唐在雨中唱歌跳舞的那一段,應該是本片寓意的精華之處,誰會想到有哪個瘋子在雨中唱歌跳舞的,就是有這么個“瘋子”,在雨中自編自導自演,不是發瘋,而是為了表現他對未來充滿了希望;雨越下越大,而他越唱越歡,越跳越樂…雨算什么,心中快樂就好!
這可以說是是一部“藝術珍寶”,導演以非常有趣的手法和極具藝術化效果的場景將這部本來普通的劇情、陳腔濫調的語言融合成一部充滿歡笑與樂趣的作品,這是我最為欣賞的地方。
再來說一下演員,個人對女配角琳娜有非一般的“好感”,她的聲音真是太有特點了,以至于她只是開口說話都讓人發笑。特別是她在為《決斗騎士》拍有聲電影的時候,那個效果確實可以讓人“笑倒”。同時也諷刺了她,沒有才華,且不會變通。固然她的容貌和身材都是100分,但她的嗓音和才氣只能是0分,這很容易讓我聯想到了現在演藝圈的“花瓶”,花瓶好看,卻易碎,且實用度也不高。最終無法立足…
最后,我當然特別有意的觀察了一下其中的服裝,特別是琳娜所穿的每一套衣服,還有之后有聲電影發展起來后為歌曲拍的MV,都讓我看到了早期的CHANEL,DIOR…等一些大牌的作品。盡管在那個時期,服裝業發展起來的時間不長,但我們可以看出它卻是發展的如此迅速,成效如此大,干凈利落的線條、合體的裁剪、布料制作印染的發展、一些配飾在服裝上的應用,相信它在那個時期的時尚流行度絕不遜與今天的CHANEL,DIOR.。
雨中曲觀后感7
這是一部很典型的歌舞片。故事情節比較弱,主要是以舞蹈為主。大段大段歌曲,各式各樣的舞蹈表演,穿插在影片其中。作為一部歌舞片來說,非常好看。但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年代太久遠了,難以媲美現代的歌舞片了。
雖然情節比較弱,但是也大致講述了一個故事。影片把好萊塢從無聲片到有聲片的過渡,以及電影公司及大明星所要面對的現狀,一一展現了出來。片中的那個好萊塢女星,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典型例子。只會表演,嗓音差,發音還不準。無法適應時代的發展,只能被無情的淘汰掉。
看到那個年代的電影,由衷的感嘆,好萊塢造夢的能力。精美華麗的服裝,技藝出眾的演員,眼花繚亂的舞蹈編排,真是一個夢工廠。
那個時代的舞蹈演員技藝也很出色,跳起舞來那么嫻熟,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件非常輕松的事情。
影片的歌曲對于現代來說,就不那么流行了,畢竟六十多年了。主題曲聽起原唱來,也很一般。
總而言之,一部賞心悅目的傳統好萊塢歌舞片,只看舞蹈,就足夠了。
雨中曲觀后感8
Singin in the Rain(萬花嬉春),據說是影史上歌舞片的經典之作,片子誕生于1952年,正是其他國家從廢墟中重建的時期。
(也許只有美國還可以這么開心的在戰后堅信著他們的理想主義,載歌載舞。)
這部片的緣起是米高梅制片亞瑟佛雷(Arthur Freed)想把一些舊歌“再生利用”,于是要求旗下兩位編劇把它們串成一個故事,并獲得金凱利(Gene Kelly)的同意演出。由于這些舊歌剛好都是在20.30年代,所以他們將背景設定在默片轉變成有聲片的時期,生動描寫了片廠種種妙趣橫生的事情。據說還常有人跑來他們的拍片現場,跟他們分享那段時期的記憶.而他們也詳實的考證了當時好萊塢明星的穿著打扮和片廠的布景設備。
對于我來說,片中的歌舞有點冗長,讓我分心地想起高中時代練啦啦隊的隊形;那種灰姑娘似的溫馨劇情,也常讓我覺得男女主角像芭比和肯尼(或是史瑞克2的Prince Charming)。最吸引我的是那些早期攝影棚拍攝的細節,片中可以看見很多棚內的道具、設備、燈光,也可以瞧見影片的排演、特技演員的動作、配音對嘴和早期收音的方式,有一種‘幕后花絮’的特殊效果,滿足了小影迷的好奇心。
Singin in the Rain,被歸類成backstage musical,也就是以劇中劇的方式讓觀眾看到后臺的種種。此劇中主角的身分設定為電影主角,所以可以看到電影的制作過程和拍攝效果(特別是聲音)。片中輕松的談論到電影媒體本身的特性和意義,觸及真實和虛構之間的分界(ex:一開始男主角說的話和畫面呈現出來的事實不符、用女主角的口中說出對于電影表演的質疑、男主角死黨唱的Make me Laugh想為電影的娛樂性辯護等等)。透過電影拍攝的過程來突顯出這是一部“有關于電影的電影”。
有人說,‘關于電影的電影’是大師或是作者論導演才會觸碰的主題,是嚴肅的對電影致敬及提問。我不太懂它的定義或是深刻內涵,不過我覺得Singin in the Rain常很巧妙的處理虛實真假彼此對映的趣味,唱唱跳跳,開開心心。比起蔡明亮的‘不散’、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或是楚浮的‘Day for night’都平易近人多了。
Singin in the Rain以愛情通俗故事做為第一層糖衣,再加上精采歌舞包裝,已經具商業賣點,然而除此之外,又有許多有趣面向和細膩考究,讓它可以影史留名,叫好又叫座。
在雨天窩在家里看著漫妙的舞姿聽著悅耳的歌聲,就像是欣賞迪士尼卡通那樣不用提心吊膽,有著理所當然的樂觀:邪不勝正、困難終將必克服、離散的也必將團聚、愛情圓滿、事業成功。
【雨中曲觀后感(通用8篇)】相關文章:
心靈捕手觀后感(通用15篇)04-03
大國工匠觀后感(通用45篇)05-05
《假文盲》觀后感(通用15篇)04-16
《流浪地球》觀后感通用15篇04-14
防災減災觀后感(通用11篇)05-26
雷鋒事跡觀后感(通用15篇)03-09
防溺水個人觀后感(通用6篇)05-26
預防溺水的觀后感(通用6篇)05-26
初中防溺水觀后感(通用10篇)05-26
紅樓夢觀后感通用13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