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夢想觀后感(通用5篇)
當看完一部作品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領悟呢?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天籟夢想觀后感(通用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天籟夢想觀后感1
這部電影上映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毫無聲息,對于文藝片,票房也不太友好,但還是要強烈推薦一下,不為別的,只因這是一部非常真誠的作品。
這是一部描述藏區盲童夢想的電影,有不少描述藏區題材的作品,比如《金珠瑪米》、《岡仁波齊》、《七十七天》等等,其中后兩部電影在如今這個市場環境下所獲得的票房,可以說是創造了不大不小的商業奇跡。而《天籟夢想》的風格,雖不像《岡仁波齊》講述了莊重的朝圣,但更像是《七十七天》那樣,一人一車橫穿羌塘無人區,但本片的特殊性在于,電影的主角,是一群盲人藏區孩子。
《天籟夢想》根據真實故事改編,講述一群盲童為了給同伴治療眼睛,為了實現唱歌的夢想,偷偷從盲人學校跑出來,飛到深圳參加電視綜藝節目,經過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圓夢,用歌聲感動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術治療,重見了光明。
這樣的故事,算是勵志電影嗎?算,嚴格意義上來說,電影的故事涉及到平民上綜藝、夢想實現的元素,說是俗套也不為過,但特殊的地方,本片的主角們可都是一群盲人啊,就連飾演幾位盲童的演員,也是真正的盲人。
盲人題材、藏區地域,決定了這部電影小眾,也決定了真誠。
電影讓人想起了當年婁燁的《推拿》,《推拿》的躁動與《天籟夢想》的平和,二者完全不是一個類型,而兩部電影的共同點在于,作為講述盲人的電影,電影并沒有夾雜任何多余情緒在里面,沒有提倡關注弱勢群體,沒有突出社會底層博得同情,更沒有廉價的反襯社會不公。電影只是在講述一群特殊群體的故事,而且都是從盲人的角度來深入盲人的世界,是一部“可以聽見的電影”。
《推拿》用模糊失焦、閃爍的背景光來描述盲人的世界,而《天籟夢想》則是以第三人稱溫暖的鏡頭,鏡子影像甚至漆黑一片的主視角還原盲人的生活。刻意放大的背景聲是該片的特殊之處,哈雷摩托的發動機的聲音,風鈴擺動、腳步聲,汽車發動等等,當然還有穿插電影的主題烘托——那美妙的歌手,讓觀眾更多的從聽覺上去感受盲人的世界。
《天籟夢想》的故事非常簡單,但正因為電影的風格化很重,且表達方面意象化很重,還是精神層面的屬性。整部電影溫和平淡,長鏡頭居多,緩慢的鏡頭語言娓娓道來,這是一部平靜的不能再平靜的電影,就像一面湖水,時不時的激起波瀾撥動觀眾的心弦。在電影中角色與社會的不斷沖撞中,來自天籟的盲童與哈雷摩托車手的相遇,容納于其中的就是典型的社會文化層面的沖突,觀眾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巨變下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從而激發思考和獲得啟示。
沒有任何說教的意味,就是真實的記錄,故事發生在藏區,也沒有高舉高打的傳播佛學,電影外在甚至沒有任何佛教的影子。電影的劇情發展和情節走向是深入人內心的,用鏡頭語言去甄別角色的狀態,感受內心的波動。因此欣賞這部電影要擁有一顆極為平靜的內心,簡言之,《天籟夢想》是一部擁有極高精神屬性的作品,其內核正是佛教所追求的那種平靜修為。
回到開篇,《天籟夢想》是一部純粹的藝術片,絕對不適合休閑娛樂,在這個商業化的電影世界里,算的是非主流,但電影拍出來就有相應的受眾,相信這部特殊的盲人題材作品會讓一些觀眾照見心靈。
天籟夢想觀后感2
這是一個富足的時代,也是一個貧瘠的時代,環顧四周,人們行色匆匆,疲憊麻木,體閑時光都用來看好萊塢套路大片,看一些沒營養的電視節目,上王者農藥,玩幾把吃雞游戲,說說娛樂圈的東家長西家短,一切都是那么的華麗卻缺乏靈魂,看不到思想的沉淀,得不到內心的觸動。只是有時候在夜深人靜時,面對窗外的星空,偶爾會回想起在被困在高樓大廈之前,那些幼稚卻無比真實的夢想,就比如眼前這部電影《天籟夢想》所講述的故事一樣,一群孩子為了夢想,啟動了一場前途未知的旅行。
可以說,在影壇大環境下,《天籟夢想》的出現是一個異類,也是一個意料之外的驚喜,它沒有什么大明星大陣仗,沒有IP、CP和小鮮肉,只有扎實有力的劇作,栩栩如生的表演,唯美又真實的畫面,已經能夠讓人發自內心的情感,導演張唯與他的非明星創作班底以這樣的精彩表現告訴大家,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從不缺席,哪怕在如此票房至上的時代,依然有一批電影人在努力創作,憑著誠意和良心,給大家拍攝出一部養眼又走心的電影。
電影中的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有一群盲童,圖丹、索朗、格桑、卓瑪,他們最小的8歲,最大的16歲,因為特殊的身份,并不富裕的家庭條件,他們的生活原本就應該平淡無奇,只能在沒有觀眾的高原上唱歌。可是,有一種叫做夢想的東西在某一天突然點亮了他們的渴望,為了讓平凡的靈魂不再平凡,也為了讓內心的快樂通過歌聲傳遞給更多的人,他們踏上了追逐夢想的征程。
走過了無人的狂野,走過質樸的村莊,走過湍急的河流,還有危險的索橋,這群孩子戰勝了無數的危險與阻礙,把歡快的歌聲送給藍天和白云,把少年的夢想留著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這個過程里,有數不清的迷人美景,誠樸的風俗,給觀眾帶來愜意的視聽感受,還有美妙的心靈洗禮。很少有一部電影能如此真摯和滿飽的表現一群盲童,雖然孩子們看不見這個世界,但是通過他們,我們能感受到陽光,陽下光是夢想最真實的顏色。
這幾年我們都會看電影和綜藝,特別是一些選秀節目確實非常精彩而且激烈,但是很顯然,在這個高度快餐化的娛樂環境里,我們會忽略夢想最本質的東西,而《天籟夢想》通過夢想、冒險、選秀等元素的結合,把孩子們最簡單的夢想展現在銀幕上,這份意義彌足珍貴。
估計很多人在看完影片之后都會和筆者一樣,內心涌起一種別樣的沖動,想去為生命歌唱,為夢想奔走。生活在這個繁華而又忙碌的都市里,我們都漸漸的習慣了去追逐于身外之物,忘卻了人生本身的初衷,而張唯導演執導的《天籟夢想》恰恰可以通過幾位盲童的夢想之旅,讓我們去重燃少年時的夢想。
天籟夢想觀后感3
前段日子有部《岡仁波齊》票房很火爆,但囤兒并不認為那些看了該片的人對影片的核心價值體悟到了多少。中國人大都浮躁,信仰信得也很浮躁。很多人都嚷嚷著要去西藏洗滌心靈,可真正把心靈洗滌澄凈的又有幾人呢?別把美好的事物弄得假惺惺了。活在雞湯世界里的人,無論你是白是黑,也無論你智商是高是低,統統屬于傻白甜。囤兒推薦你們去看一部關注度不高的片子《天籟夢想》。這片可是打了所有傻白甜一記響亮的耳光。
內地傻白甜太多,導致九成的影視作品都在跪舔她們。大到馮小剛的《芳華》,小到田羽生的《前任3》都舔出了十幾億的票房。傻白甜的一大特點就是一切以我為軸心。傻白甜電影的主人公都是完美之人,不僅有迷倒眾生的顏值,更有純潔的美好心靈。在故事里,他們從來沒有錯,卻受盡各種冤屈。銀幕外的傻白甜們因此能夠成功代入,把自己人生的不幸福全數歸咎于外在環境的不公平。傻不傻?真的很傻。慫不慫?真的很慫。
《天籟夢想》就完全不是這個樣子滴。本片在國際上入圍了歐洲、亞洲、美洲多達17個電影節的競賽/展映單元,可見其價值觀和主題完全是超脫內地商業市場,能夠引發全球觀眾的共鳴。影片的主人公是四個藏族盲童。要知道在藏區,很多藏人認為,盲人是受到上天的懲罰才得此遭遇。盲人在西藏是被歧視的,甚至是被遺棄的。因此,這四個主人公的自身缺陷是相當大的。他們人生的困境,首先來源于自身。傻白甜因為自身沒毛病,所以只需要等著死心眼的霸道總裁即可,而藏族盲童則不能,他們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突破障礙、浴火重生。
于是,故事細膩地推展開來,四個盲童從珠穆朗瑪峰腳下的小村出發,為了一個上電視表演的夢想開始冒險歷程。這個動力,放在地球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里,都是令人欽佩滴。在霸道總裁的幫助下丑小鴨變天鵝不是奇跡,《天籟夢想》里的盲童每克服一重困難,向夢想邁進的每一步,都是奇跡。前不久,題材類似的美國電影《奇跡男孩》火爆北美,甚至干翻了不少好萊塢大片。不得不說,從兩部電影的票房表現,真能看出兩地觀眾的差距呀~~
盡管《天籟夢想》不討好內地的市場,但它必須存在,它的締造者導演張唯也必須繼續致力于呈現邊緣人群生存狀態的藝術道路。一個民族的文化,必須有這樣的影視作品來推動。活在傻白甜的世界里是很危險的。我們需要《天籟夢想》來打醒大眾,讓他們認清自己“我是誰”,啟示他們坦然接受“我從哪里來”,并激發他們思考“我要到哪里去”。
天籟夢想觀后感4
今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又一次刷新了記錄,正如《戰狼2》一樣國產的商業大片層出不窮,讓本就市場空間極小的公益片、文藝片在夾縫中求生存。還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們依然能看到像《岡仁波齊》、《七十七天》這樣的電影能創造出亮眼的票房成績。在如今激烈的賀歲檔中,一部《天籟夢想》的電影不能被忽略,它聚焦藏族盲童,為了夢想,踏實征途,帶給觀眾一次與盲童心靈溝通的機會。
這部電影帶給你的不只是感動,更多的是一種力量。它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講述一群盲童為了給同伴治療眼睛,為了實現唱歌的夢想,偷偷從盲人學校跑出來,飛到深圳參加電視綜藝節目,經過很多意想不到的坎坷,最后圓夢,用歌聲感動了大家的故事,其中的'小伙伴也接受手術治療,重見了光明。
其實這部電影的故事很簡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尼達老師和醫生的夢想,是呵護孩子們的尊嚴和健康。孩子們父輩的夢想是讓孩子們循規蹈矩地活著,而孩子們的夢想則是不走尋常路,是帶著音樂,走出西藏,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當不同的夢想碰撞,最終,所有的夢想都為了孩子的夢想讓路!在純真和童真面前,所有的世故和世俗都會低頭。在純凈和愛心面前,每個人都會小心去呵護。每一部公益性質的電影和文藝片,都是因為導演的執著才誕生的,《天籟夢想》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導演的執著,我們可能不會有機會隔著銀幕與這些盲童來一次心靈的對話。
因為高海拔和日照強等原因,藏區的白內障患者異常的多,導演張唯把鏡頭對準盲人的眼睛,不戴墨鏡的盲人的眼睛,跟著他們拜佛、上課、組團、出發、一路跋涉、坐飛機、去海邊、做節目、上電視。他用鏡頭替帶我們的眼睛,去跟每一位盲童交換心靈。唯美的風景,干凈的畫面,清澈的眼神,燦爛的笑容,無雜質的音樂風格,簡約而不簡單。電影里沒有多余的鏡頭,更沒有多余的臺詞,鏡頭切換自如,畫面流轉且意味深長。沒有花哨的特效,沒有刻意的劇情,一切都如涓涓細流,沁人心脾,讓你靜靜的去看待盲童們的夢想與執著。這樣的電影該被更多的人看到,也該感動更多的人。
如《岡仁波齊》《七十七天一樣》,在大銀幕上感受藏區之美,是這部《天籟夢想》的一大看點,而盲童們內心之美,以及音樂之美,作為看過電影的每一個觀眾來說,那是一張享受,也是一種震撼。好電影,是有力量的。
不顧一切去深圳,藏區與深圳,好似兩個極端,一個高度發達,一個古老原始,兩種碰撞,在每個觀眾的心中會泛起漣漪。電影微妙傳遞出了不同城市氛圍對人性和心態的影響,我無比希望,這部電影能夠被更多的人看到,讓更多的人去關注藏區,關注藏區的這些孩子,哪怕只是一個微笑的贊許,也會給他們戰勝困難的力量。感謝導演張唯為我們奉獻出了這樣一部干凈、清澈而有力量的電影,讓我們近距離的感受藏族孩子的夢想,并與他們進行了一次心靈上的溝通。
天籟夢想觀后感5
整部電影圍繞著四個盲童,為了一圓上電視臺唱歌的夢想而展開,敘述著中間所經歷的各種波折過程!如果光以內容而言,西藏的秀麗風景、真實的孩童寫照以及西藏動人的歌謠,其實還很是值得一看。但不知道為什么中間出現了一段不太搭的哈雷騎士橋段,且根據一些摩托車自媒體的宣傳,還以為該片是以騎士精神為主導的片子!如果各位想想這個橋段換成了一幫出游的大奔馳G,或者騎摩托車返家的農民工,甚至一幫開著超跑的富二代!差別在哪?
當時因為看到摩托媒體的宣傳,進到戲院打算看看這部以摩托車為主角的電影,然而看了近一半,騎士的鏡頭其實不超過10分鐘吧。但宣傳上卻各種灌輸騎士精神如何偉大、護送兒童、甚至護送骨灰等,但說真的這個片段穿插得也有點過于生硬!且也沒有那些所謂的摩托車騎士如此偉大、甚至號稱第一部以摩托車為主題的電影,我只覺得更多是綁架情懷,綁架了一幫不明就里,盲目跟風的車友會、俱樂部等。這樣的宣傳手法真的是極其失敗的案例。
如果不綁架、不利用摩托車騎士的這些情懷,該片還是有看點的。只是在廣大的摩托車圈中,只進行了零星的宣傳,打著摩托二字來誤導電影本身所要傳遞的內容,只能說這樣的手法是不智的,不以核心的盲童以及人文關懷為主,非要大肆宣傳摩托!這絕對算得上是失敗之作。
對于電影我覺得可以給出三星半的成績,但對于大肆宣傳摩托的種種行銷方式,我覺得是過于宣賓奪主的失敗范例。
【天籟夢想觀后感(通用5篇)】相關文章:
天籟之愛的歌詞07-16
媽媽的“天籟之調'12-21
介紹喜歡的音樂的作文《天籟》09-15
自然的天籟中學生作文08-08
關于夢想作文(通用95篇)05-12
話說夢想作文通用3篇04-08
夢想路上作文(通用14篇)05-27
未來夢想作文(通用15篇)01-18
【必備】追逐夢想作文(通用71篇)04-14
有關放飛夢想作文(通用85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