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篇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
電影結束后,黑白字幕慢慢閃現,我卻不忍關閉視頻窗口。可憐兮兮的號角聲,聲音劃破心田,悠揚,卻沉重地壓在胸口。心里的難過就像濃茶,久久不散。我拒絕失去這份珍貴的悲傷,把時間條拉回到他在虛空中玩耍的那一刻。
他被遺棄在一艘船上,由一名鍋爐工人撫養。他叫丹尼布德曼TD萊蒙1900。他是一個天生的天才鋼琴家。在船的舞廳里,他在暴風雨中與鋼琴共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繪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但是,他被船上的環境所束縛,雖然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進入這個世界。
他從未離開過他生活過的弗吉尼亞。他也愛過那個平凡卻風塵仆仆的女孩,卻因為自卑和懦弱而錯過了;他也想下船去找她,但他看著舷梯上無邊無際的世界,猶豫著要不要回去;他也有一個真正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和他下船,選擇了死亡。
正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有百萬個琴鍵的鋼琴,這是上帝創作的鋼琴。光是街道就有幾千條。你如何選擇其中一個?如何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片土地,一段人生?我不知道該怎么辦,只能選擇一種死法。于是,戰爭結束后,他留在了船上,在無聲的表演中,他的世界和老弱病殘的船一起爆炸了。
在鋼琴中,鍵是開始和結束。幸福是他心中的距離,人生的夢想永遠存在,但他卻畏縮至死。究其原因,是他缺乏尊嚴和對抗命運的信心,讓他習慣了孤獨,而他的不作為,讓他的快樂成為一場永遠存在于他心中的悲劇。
看著看著,我不禁想到了距離和自己。像1900年一樣,我默默問自己:你活著是為了什么?但是我的心還沒有告訴我答案。雖然我和其他人一樣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我是不是單純的為了活著而活著,但我的內心卻沒有這樣自由而詩意的距離?或者說,雖然心里有這樣的距離,但是因為理想和懶惰的矛盾而猶豫。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2
有人說,這是一個杯具。而我卻以為,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臟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郁郁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艷的才華。即使陸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錢,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屬于那里。不屬于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這才是個杯具。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人能夠說水里和地上哪個更好,魚屬于水,人屬于地,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如何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終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很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能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里太純凈。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明白路該往哪里走。
看到那里,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人們會在這個骯臟的世界上很圓滑地活著,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無法純粹地活,因為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干凈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著純凈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么音樂,期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屬于人間,即使在那里,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些。如果能夠的話,他寧愿一個人,一架鋼琴,就這樣一向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終選擇與船一齊炸毀,如此,海上會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以往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為之折服,他始終沒有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3
主角1900,出生后被遺棄,之后被船上的煤工收養。八歲那年,養父的離去讓她就這樣一直孤獨下去。也是這一年,她接觸了鋼琴憑著自己的悟性與彈鋼琴時的專注,1900擁有著無譜卻勝有譜的鋼琴演奏之路。眼前頭等艙里的每一個人,他都可將其的內心洞察,然后以鋼琴曲的形式演繹出各人的不同心態;爵士之父咄咄逼人地來與他較量,最后黯然神傷地離開…
然而,他的一生是孤獨的,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有兒時沒有同齡伙伴的玩耍,從出生到死亡,他不曾離開過大海,一直陪伴他的只有從小演奏的鋼琴。他也想有更多的朋友。于是,演奏之余,他翻開電話簿,打給一位陌生的女士,很快得到的是他人對他的不解,這是他第一次打電話,也是最后一次;當他遇到他心儀的女孩時,他努力去接近她,卻總有不同的因素阻攔,他人無意的,他自身很難逾越的;當唯一的好友滿懷憧憬地為他設想美好而溫馨的生活前景時,他含著淚,默默地望著不解自己的好友。
1900有著驚世駭俗的才華,但也有著另人難以想象的孤單,仿佛他的世界僅有他一個人。似乎擁有著登峰造極才華的人們都有著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感傷與傷痛,還有像入境后雌雄不分的程蝶衣、帶來文學變革的弗吉尼亞·伍爾夫、繪畫大師梵高…他們的個性與天賦給了他們驚艷的才華,也給了他們無法走出的憂郁,給了大眾永恒的養分,卻只給他們短暫的成就感。
電影娓娓道來這這位音樂天才的傳奇的一生,將他的曠世之才(世人所知的音樂家幾乎完全沒法和他比)與避世的人生態度故事般地講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聽,以一種淡淡憂傷的視角展現了出來。
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同身受了沒有親人、沒有伙伴的痛苦,給人小小的溫暖、友善帶來的不同。看完電影,除了感傷震撼之外,我也知道了應該對身邊的朋友、同學、親人和那些關心著我的人,還有陌生人更好些,減少不解帶來的不快。力量微小,但畢竟是是我的一小份。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
《海上鋼琴師》不像一個故事,更像一個寓言,無正式名姓、無任何身份記錄、父母不詳、一生不曾下船的音樂天才1900是具有象征意義的虛構。
虛構這樣一個人物,并不像許多人說的那樣為了揭示天才與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別,也并非為了讓我們探討這種生活方式實現的可能,實際上是通過他來反觀現代文明(他所在的船連接歐洲和美國,實際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歐洲轉向美國),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
友人max作為常人存在既是情節合理展開的需要(否則他的故事怎么被世人知曉),也便于同樣作為常人的我們代入、思考和追問。他為什么不下船?他怎么看待自己的身份?他怎么看待音樂上的決斗?他怎么看待外面的世界?
這些問題,又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現代文明行進中,我們是否應該或有沒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獨立,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如果沒有國籍、姓名、父母這些信息記錄,我們應該通過什么來確認自己的身份?職業、才華、興趣這些東西是可以作為一項技能比拼,還是應該像信仰般與我們自身融為一體?當社會發展到看不到“盡頭”,自我對環境沒有掌控感的時候,人應該何去何從?
天才鋼琴師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他的生命沒有跳出88個黑白琴鍵,唯一可能讓他從自己的生命暫時出走的愛情,也沒能帶他離開,因為他看到沒有盡頭的城市時,慌了。我喜歡這個處理,有很多電影,都是用愛情來將人物打出常規,我承認愛情有讓人沖動的魔力,但它只會讓人暴露出新的側面,而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
或許,海上鋼琴師的一生既是一個悲劇,又是另一種完美。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
其實,在一個月前我就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里了,一直是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為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只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著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是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后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于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為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為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準確地說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癡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的最后演的是,在那一艘即將被銷毀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的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著空氣彈琴,看到這里我唏噓不已。
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的不能再文藝的電影了。
電影講的就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生命被決定,在這部電影看來是美麗的。
也許,我是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愿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著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于最后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范疇之內。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6
而整部影片對于一九零零的刻畫則大多深入內心,導演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自我封閉的純潔世界。彷佛是對這種心靈的美好希冀,但末了一九零零的與船共沉,又使人覺得這彷佛更像是導演對于這個時代之中純潔與美好的消逝,所表現出的深深的無奈。
要是說《海上鋼琴師》是朱佩賽·多納托雷導演對與這個時代,這個社會的認知。那么在影片中,美國便是這種充滿利益與誘惑的混沌社會的具體反應。彷佛所有的乘客從歐洲遠到而來,直至為映入他們眼中的自由女神而驚呼,摘下禮帽,大肆的搖臂,只為迎接那充滿大概性的美好未來。影片中的美國承載了大多人的夢想,諸如片中出現的小偷,一九零零說他總是會第一個發明美國,越是崎嶇潦倒的人越是充滿期待。而一九零零背道而馳。
正如一九零零的名字,他所處的時代是這個消滅時期的開始。他將自己拘束在這艘船上,實在是對廣闊世界的恐懼。正如他自己所說“使我害怕的,不是我所看到的,而是我所看不到的!”如許的幾句臺詞,發人憐憫。
這部片子本身也許并不想表達什么意義,就象一九零零那樣漫不全心的彈奏和憂郁,他很單純,地道,迷茫,卻不需要任何支撐力,就象在風暴中他也能優雅如常的彈奏著只屬于他的華爾茲樂章,一九零零不停想聽聽海的吶喊,卻最終沒有上岸。愛便愛了,忘便忘了,想往便想往了,退卻便退卻了,生便生了,死便死了。如許舉重若輕的一生,象是從未放棄過夢想與尋求,又象是從未有過夢想與尋求。就象海一樣。
我覺得毛孔象通過了微電流,如許宿命的哲學的無法可想的對話,我們的生命也象一幅掛在墻上的畫。有什么樣的色彩、怎樣在塵土和光影中慢慢陳腐、怎樣在某一天某一時刻悄無聲息的失下來,或許都有過如許一次對話。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7
最近看了兩部電影,朋友推薦的《海上鋼琴師》《心靈捕手》,都是豆瓣評分9點幾,關于人心,關乎人性。
鋼琴師里印象深刻的第一個場景是開篇時小號坐在樓梯上,只要你還有一個好故事,你就不會完蛋,還要有一個可以傾聽的人,而我很慶幸,我的身邊有你們,即使無法訴說,也無法理解,但陪伴就是最好的良藥。
1900在丹尼的養育下,成為了一個善良的人,如果撿到他的不是丹尼,那他的人生會否是另一種呢
后來的1900遇到了一個姑娘,一見鐘情,激動,雀躍,夜不能寐,卻終究止步不前,再見,然后再也不見。人生那么短,如若是你我,是否有那些勇氣呢?邁一步,試一場,follow your heart。
現實的我們總是想太多,如果失敗了,好丟臉,好尷尬,別人會怎么看我,做不成朋友怎么辦,如果如果,還是保持現狀好了。或許偶爾想起時會遺憾,會失落,會糾結,會傷感,但是再也不會沖動,也做不到再次去嘗試,去了結。那顆跳動的心似乎被你的自尊,你的面子所捆綁了,蒙蔽了,就渾渾噩噩的繼續活著。每天三點一線,它都安穩的動著,偶爾加速一下,然后歸于平淡。
結尾時1900在破舊的船艙里向小號訴說了他沒有下船的理由,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就像我們心里的欲望,無邊無際,得到了今日所想,便會期待明日,總不會停止,1900選擇了在有限的環境里,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而我們又有多少人沉溺在欲望的泥沼里,越陷越深,不可自拔。生活很簡單,復雜的確是人心,簡單一點,勇敢一點,真誠一點,結果不一定是受傷呢......
不要猶豫,猶豫會帶來恐懼。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8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的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的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里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彈琴,甚至夸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弦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煙。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鐘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并想找機會送給她。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著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著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讓人慶幸的是,托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里,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里,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著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9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后心中涌現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思緒紛飛卻不知從何整理的。《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令人欲罷不能卻欲言又止的電影。也許多年之后,人們會忘記那場驚艷的鋼琴決斗,會忘記他心愛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號,會忘記……但在維吉尼亞號殘骸中他與麥克斯最后的對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獨、決絕而溫柔,始終會出沒在心底,帶來生息。
這個故事的開頭到結尾,始終是以倒敘的手法由邁克斯陳述而來的。所以,有人說,邁克斯和1900其實就是“一個人”,因為除了邁克斯,沒有人能作證,我們并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種境界,是和外界紛擾不一樣的存在狀態。
對于這樣的結尾,我一開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為什么不能試著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為什么不能在喧囂繁鬧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為什么非要以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捍衛一生的夢想呢?
對于這部電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題。當然,如果一部電影只能從單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經典之作。
從追求夢想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人們都朝著美國夢不斷努力,世界充滿了欲望、利益和關系的紛爭,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最終走向窮途末路。邁克斯為了生計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號賣掉,為了生存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為了夢想他可以放棄一切,甚至于面對死亡,他依然無所畏懼。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態,如果結尾沒有這么悲劇性的一幕,這部影片就沒有了升華的價值,在我看來,它反映了很多現實世界與理想主義的東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擁有了和平常人一樣的家庭和財富,也許他就無法彈奏出在大船上那種純凈、自然的音樂了。所以,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頌了一種遠離世俗喧囂的純潔夢想。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0
電影結束了,黑白字幕緩緩劃過,我卻不忍關掉視頻窗口。凄婉的小號聲,聲聲切入心中,悠揚,卻沉甸甸地壓在胸上。心中的憂傷像是濃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這珍貴的悲哀,把時間條拉回他在虛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被鍋爐工養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萊蒙·1900”。他是天生的鋼琴才子,在船的舞廳里,他在風暴中與鋼琴起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述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束縛在船上,盡管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走進這個世界。
他一生都沒有離開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亞號”。他也曾愛慕那位平凡但出塵的姑娘,卻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卻在舷梯上望著無邊的世界遲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與他下船而選擇死亡。
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擁有百萬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僅僅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怎么選擇其中的一條?怎么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塊地,一個人生?我無所適從,只能選擇一種方法死去。”于是,戰爭結束后,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演奏中和破舊殘廢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盡。
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幸福是他心中的遠方,生活的夢想始終存在,可他一生畏縮至死。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所缺失的與命運抗爭的尊嚴和信心,使他習慣了孤獨,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為了一個永遠存于心中的悲劇。
看罷,我不由得想到遠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問自己:“活著到底為了什么?”但內心還未告訴我答案。盡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樣學習著,努力著,可我是否只是簡單地為活著而活著,心中卻沒有那樣一個自由與詩意的遠方呢?還是,盡管我心中有這樣的一個遠方,卻因理想與懶惰的矛盾而躊躇不行呢?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1
1900的出生,似乎已注定他孤單悲凄的命運,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一個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成長的環境,讓這名沒有身份、無師便能自通的天才鋼琴師與孤獨相伴。88個鍵盤是他唯一的快樂,也是他的全部,是他演驛生命存在的形式。
因為他的出生和成長環境,他情不自禁地囿于自己的鋼琴音樂世界里,拒絕陸地常人的生活。他短暫的一生永遠沒能有勇氣走出弗吉尼亞號,因為來自內心對未來無法掌控的恐懼,讓他選擇現狀。最終,他安心了現狀,為每次旅行的20xx人次帶去快樂,消除他們旅途的乏味與不安,他認為這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他也以此籍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他認同并堅定他選擇的生活方式,連他唯一的朋友通過盡力也沒能改變他。
憐憫他的身世,同情他的處境。有三次為他落淚第一次是他的暗戀,那樣青澀又那樣的真誠,觀后感《海上鋼琴師觀后感: 一個囿于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看著他在愛面前表現出的懦弱,為他同情。他心愛的姑娘甚至沒有感知到他的愛憐!只差那么一小步,他喪失了成功追求人生美好戀愛的機會。只因他不能走出弗吉尼亞號,他永遠地失去了他的戀人,成為孤苦的人兒,那段愛情成為一生的懷念和傷痛。第二次為他落淚,是感動的淚水,是因為他決定要走出這個禁固他的大船,開始有了追求自己心中夢想的勇氣。當他與每位看著他長大的弗吉尼亞成員分手時,淚水奪眶而出。他站在舷梯中央,未來就會從他的腳下將要開始延伸,然而他卻步了。再次為他的懦弱傷感。第三次流淚,是他選擇與弗吉尼亞號同歸于盡。他臨死前的表白,讓人心碎,沒人疼沒人關愛,又那樣有才情。那伸在半空中空彈鋼琴的雙手,讓人嗚咽。可憐的人兒,選擇了讓人意想到又意想不到的悲慘結局。
宿命,其實是性格所至,是成長環境在心底無形留下的軌跡,讓他情不自禁的只能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為1900哀傷!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2
今天看了《海上鋼琴師》,說實話,我不是特別的理解,但就我現在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至少有幾句臺詞是很有啟發的:“我只能在鋼琴有限的琴鍵上彈奏出無限的音樂,我不能在無盡的世界去彈奏”,“陸地上的人們為什么總是想那么多”,“那么大,在那么多的街中選擇一條,選擇一棟房子,選擇一個女人,選擇……那么多的選擇”。拋開主人公的恐懼,單單從一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至少他不貪心,只選擇了音樂和海,他活得簡單,活著是一種修行,至少說他這種修行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奮斗,沒有特別起伏的劇情,唯一的優點我覺得還是臺詞的經典,能讓我記住的亮點也就是陸濤最后參加設計大賽說的一段話,不過原話我也記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時丟掉了很多,這些真的不是我們想要的,如果說追求和欲望是人類發展的基礎的話,那么我覺得這是一種借口,是一種辯解,人活著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幸福,本來追求幸福的道路應該是直線的,然而我們現在追求的卻是享受,走的是曲線,我們錯誤的把空虛的享受當成了幸福。我很喜歡看愛情片,尤其是韓劇和文藝片,我覺得他們講述的是一種很幼稚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在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種讓人相信這個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錢,我們可以追求的東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里是希望過簡單快樂的生活,然而因為虛榮心,因為自己的欲望,讓自己過得好累,可能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大部分人被稱為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著就是讓我們的心強大起來,讓我們的心找到方向,當我們找到心的方向并為之奮斗的時候,那時候應該是在享受,應該是幸福吧!
幸福應該就是用心發現美好的事物!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3
看完之后,我稍作百度想看一下別人對這個電影的評價,又怕被引導了思維而得不出自己的想法,所有我先停止了。
可是我有些并不十分理解。
1900,是對世界陌生感的恐懼,而不愿意踏上陸地,無盡的世界沒有盡頭,琴鍵太多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去演繹音樂?
他在對馬克斯闡述他在看懂了陸地之后,又回到了郵輪上,他是開心的,這是看破看透,對吧。
其實我也不甚懂得,魚般的7秒記憶,總是讓我難以回播記住整個過程,但是想記錄這種感覺。
那種眼神,看到女孩,似情竇初開的眼神。夜里下到船艙,找尋著并親吻了女孩,這是一見鐘情嗎?那份沒送出的樂盤,是他對觸摸不到而又渴望愛的體現,這么形容對吧?可是這種愛,為什么又不能讓他真的步下郵輪。
他只學會了在那片空間大小的環境下演繹他的人生,甚至隨著郵輪炸毀而結束自己的一生,為什么不能嘗試去改變呢?
馬克斯跟我一樣,但是他最后是理解了1900嗎?他哭了,而且也離開了郵輪,也覺得自己很沒用。
有些疑惑,又似能理解1900一樣,無盡的盡頭,在清楚了解的情況下,這算是退縮的行為吧。
為什么不能去嘗試一下呢?共同奔赴毀滅卻留下了自己內心最原始的追求。看完了,有些感慨文字的力量,也很佩服別人駕馭文字的能力,以及對“思考”所做的反饋。而我還需要在點滴中慢慢積累,才能有一天可以自由隨意地把看過的感悟描述出來。
寫完這個,內心的恐慌感,空虛,還是沒能散去。借著看電影消磨時間,也借著記錄觀影感覺來鍛煉文字能力,也消除內心一直惦念著的東西。
順道的,不明白為什么,不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可能就恰恰是需要1900對內心真實地追崇吧。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4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一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里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彈琴,甚至夸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弦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煙。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鐘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并想找機會送給她。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著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著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讓人慶幸的是,托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里,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里,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著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
主角1900是一個被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一個好心的黑人燒爐工老丹尼收養了。可惜好景不長,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歲大的1900再度成為孤兒。當美國警察上船搜查欲將他帶往州立孤兒院時,他躲了起來。直到幾天后的深夜中,人們才發現,1900滿身煤灰地在鋼琴上彈奏著不知名的美妙音樂!原來,從小被鋼琴所吸引的1900憑借過人的天賦無師自通練就了一身高超技藝。他的天才琴技令當時最負盛名的爵士鋼琴家都甘拜下風。但由于對紅塵世俗的戒備和對陸地的恐懼,1900堅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見鐘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棄機會與猶豫導致他對陸地、對城市越發恐慌、畏懼,乃至終生沒下過船,直至船被炸毀的那一刻。
生于船,長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為害怕陸地與城市;不肯讓人刻碟發行世界,只因為不想讓自己的音樂離開自己。作為音樂天才的1900的種種舉動令我們十分不理解。
但這一切又是有跡可循的。1900從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壞人,因此,1900對陸地充滿好奇的同時又不得不對陸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審視船上的游客;美國警察上船搜尋幼年的他時的跋扈,杰瑞鋼琴師的自傲粗魯及對他的不屑,三等艙美洲人偷人衣服、偽裝成一等艙歐洲移民尋求艷遇的行徑等,都令他對世俗越發恐懼。同時,1900想盡一切去了解陸地、世俗的本質意義。他對“未來”太過注重,想要因果,要盡頭的執著,使他想不開也放不開。其實死,對于1900來說,未必是件壞事,或許也算是某種程度上的解脫吧。
感慨天才鋼琴師的選擇。不過,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氣去追求,也許,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們該做的,是珍惜當下,把握機遇,不懼未來。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5篇】相關文章: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5-27
《海上鋼琴師》 觀后感04-16
經典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04-14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觀后感范文04-12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怎么寫5篇04-12
海上釣魚作文04-19
海上日落作文【熱門】03-15
海上釣魚作文3篇05-17
《海上日出》優美段落09-27
海上日落作文(精選35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