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觀后感范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第七個國家公祭日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觀后感 1
硝煙和令人窒息的殺氣久久彌漫在南京的每一個角落40多天,冰冷發臭的尸體,蕩氣回腸的哭喊聲從未休止過。日本士兵就像喪心病狂的野獸一樣,殘忍地啃噬著每一個南京人乃至所有中國人的心。
腐爛的尸體雜亂不堪的堆在一起,肆意揮灑的鮮血布滿了大街小巷,日本士兵著名的“掃蕩”極其慘絕人寰,殺人如同隨腳踩死一只小螞蟻一般,毫不在乎,只要是見到一個人,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剛出生的孩子都沒有任何理由全部殺掉,甚至以之為樂,算是有些地位的軍長公開進行了“殺人比賽”,不是比誰殺得快就是比誰殺得多,難道中國人就是他們百般蹂躪的對象嗎!砍刀、槍,那一次次捅在中國人胸上的利刃,那一發發穿過中國人身體的子彈,分分秒秒都能要了一條生命的兇器就是日本士兵殘暴無恥的犯罪證據!一排排到下了的人民,一陣陣痛苦的呻吟,一雙雙恐懼失神的.眼睛,一只只離開本體的腿腳,一個個被踩爛了的頭顱,一座座被洗劫一空的房屋,一顆顆被痛苦貫穿了的心都在熊熊烈火中燒盡!
日本士兵竟開辦了侵城儀式,在中國國土上耀武揚威的升起太陽旗,以用坦克壓碎那些事先在大路上鋪好的“人肉地毯”作為重要的儀式,場面慘不忍睹!最讓人感到氣憤的是,一個日本軍官曾在演講臺上說:“我太高興啦!我們殺遍了南京人!摧毀了他們的一切!我們要繼續努力再創赫赫戰功!”戰功?難道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去侵犯另一個國家這就可以被歌頌?難道為了自己那所謂的“要忠誠的為國家效力”而去傷害無辜的生靈就可以被表彰?難道為了自己的殺人之快而狼心狗肺的喊著繼續殺人的口號就可以被叫做愛國人士的宣言
歸根結底,若不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若不是因為蔣介石守不住最后的防線而丟下大難臨頭的40多萬人民獨自逃跑,中國人也不會落到這步任人踐踏的田地!這足以讓中國有著沉痛的反思,足以讓世界為之震撼!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會淡忘那40多天的殺戮,更不會在歲月的滄桑進程中沖淡中國的恥辱!我們要以之為動力,努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中國!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觀后感 2
今天,我看了《南京大屠殺》這部電影,令我十分的震驚和憤慨。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門在經過了二十多天的轟炸后,終于抵擋不住炮彈的威力,被日本兵攻破了。
日本兵攻破了城門之后,肆意燒殺掠奪,無惡不作。他們把已經放下武器投降的中國軍人趕進一個大坑里,分一千人,五千人一組進行瘋狂屠殺,總共殺了近6萬人,他們對手無寸鐵的平民更是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對還在血泊中垂死掙扎的人,直接用刺刀刺死。
日本兵還在城中舉行了殺人比賽,將人頭割下綁在南京城門的鐵絲網上,整個南京城一時血流成河,慘絕人寰。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片段:日本兵踹開了一戶民宅的大門,沖了進去,里面的人驚恐地站了起來。這時,無情的槍聲響了起來,所有的.人都中彈倒地,只有一個不到兩歲的小女孩在母親的懷里無助的哭泣,其中一個日本兵緩緩地向小女孩走了過去。我原以為這個日本兵要放過這個小女孩,可沒想到這個日本兵竟奸笑著,向小女孩的手里扔了一個手榴彈便跑出了門外,只聽“轟”的一聲,一個兩歲的生命就這樣被那個禽獸不如的日本兵結束了。看到這里,我氣憤極了,真想沖進去用機關槍狠狠地打死這些萬惡的日本兵。
憤慨之余,我不禁疑惑起來:為什么外國可以肆意欺負我國,而國人卻絲毫沒有抵抗力,軍人也無力反擊呢?
良久之后,我得到了答案:正是因為當時我們的國力太衰弱了,試問,如果當時中國國力強盛,還有哪個國家敢欺負我們?
想到這兒,我暗暗鼓勁,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報效祖國,使國力更加強盛。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觀后感 3
歷史是客觀的真實存在,尊重歷史、敬畏歷史,通過多種途徑盡力保存歷史記憶,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待歷史應持的正確態度。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其意正在于表達對歷史的尊重、追憶和緬懷。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華在南京開始對我同胞實施長達40余天的大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戮,這是中國歷史的慘劇,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通過其特定的儀式和空間建構,可將人們帶入歷史的時空,置身歷史的場景,去感受歷史的真實,觸摸歷史的遺存。國家公祭作為一種周期性紀念,是保存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南京大屠殺歷史敘述的重要途徑。
同時,從1931年到1945年,日軍侵華在中國制造了數萬起殺害中國平民的血案。如1932年9月遼寧平頂山慘案,3000余名平民遭屠殺;1943年5月湖南廠窖慘案,3萬多平民遭殺戮。日軍侵華實施的無差別轟炸,范圍涵蓋粵、豫、贛、浙、桂、閩、皖、湘、鄂、川、康、陜、甘、青、黔、滇等20余省,大量無辜生命在轟炸中慘遭不幸。國家公祭的對象不僅僅是南京大屠殺的死難者,同時也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期間慘遭殺戮的死難者。國家公祭保存的不僅是南京一地的城市記憶,而且是中華民族一段慘痛歷史的完整記憶。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不僅有利于強化中華民族對于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憶,也有利于世界人民了解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使南京大屠殺成為一種世界記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大量銷毀檔案、文書等證據,造成還原歷史真實、清算戰爭責任的困難。而日本社會又特別重視其作為戰爭“受害者”史料、證據的發掘、保存和利用,強調原子彈給日本造成的災難,由此模糊了國際社會對日本作為戰爭“加害者”的認識。加上中國學者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資料整理、學術成果、文藝作品在西方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傳播力度、傳播范圍有限,影響了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的認知和判斷。國家公祭將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無疑有助于國際社會建構和保存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憶。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是以立法形式確立的一種國家行為,它是國家意志的表達,也是國家文明進步的體現。
日軍侵華期間,視中華兒女生命如草芥,不論男女老幼,或開膛破肚、剖腹取心,或作細菌試驗的標本,或作新兵練習刺殺的靶子,甚至舉行瘋狂的殺人比賽,生命的尊嚴、生命的權利蕩然無存。南京大屠殺是對包括生命權在內的各項人權的粗暴踐踏,是漠視生命、滅絕人性的野蠻行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權的捍衛,也是對死難者遺屬和幸存者的精神慰藉。
南京大屠殺是戰爭帶來的災難,是戰爭釀成的苦果。沒有日本侵華戰爭的爆發,就不會有南京大屠殺悲劇的形成。要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唯有反對戰爭、遠離戰爭,走和平發展道路。在國家公祭儀式上,77名南京市青少年宣讀《和平宣言》,向世界發出了和平的聲音。
南京大屠殺對于中華民族而言是屈辱的歷史,國家公祭儀式的舉行表明,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能坦然面對這段歷史,彰顯了國家富強之后的國家自信、民族自信。“_”時期,保存南京大屠殺記憶的努力曾被批判為“長敵人的志氣,滅人民的威風”;改革開放后,恢復南京大屠殺記憶的努力取得突破。1985年前后,建成日軍侵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并在中山碼頭、燕子磯、草鞋峽、煤炭港、上新河、漢中門、武定門、花神廟、普德寺、清涼山、北極閣、東郊叢葬地等處,建成日軍侵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碑。1994年起,江蘇省和南京市共同主辦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儀式,20年未曾間斷。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的舉行,進一步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還原歷史真相的勇氣和胸懷,是國家自信、民族自信的'表達和升華。
近年來,日本右翼勢力不斷挑戰歷史,公然為日本軍國主義翻案,一再否定南京大屠殺鐵一般的事實,力圖推翻戰后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案和日本戰犯的判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從國家層面宣示了對日本右翼勢力的抗議和不滿。
歷史是教科書、營養劑,歷史智慧可以啟迪后人、告訴未來。1877年,在紀念1848年二月革命30周年時,法國大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曾寫下這樣一段名言:“永遠不要忘記周年紀念日,開展紀念日活動,如同點燃一支火炬”。“火炬”的功能在于照亮現實與未來,給人啟迪與智慧。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同樣具有啟迪后人、傳遞智慧的社會功能。
南京大屠殺之所以發生,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經濟的落后,在于當時中日之間國力的差距。日本自明治維新后迅速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進入先進工業國家行列,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中國則未能跟上世界現代化的步伐,仍屬典型的農業國家,綜合國力日漸式微。“落后必然挨打”,這是南京大屠殺留給國人的慘痛教訓,也是總結日軍侵華歷史得出的基本認識。國家公祭能告訴國人“落后必然挨打”的道理,從而致力于國家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進程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擔當歷史的責任。
銘記民族的歷史,感知國家的苦難,是愛國主義萌生的力量源泉。經歷大災大難的民族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道理也就在這里。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再現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屈辱和苦難,能喚起國人的覺醒,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凝聚國人的愛國力量,使國人明白個人與國家、個人命運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關系。國家公祭是對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載體。
和平是人類的向往和追求,但和平的實現與維護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能使國人重新審視和平對于國家發展、民族生存的價值,從而產生對和平的向往和追求。為了和平,我們可以不計前嫌,但不能不記前史,忘卻歷史的記憶;為了和平,我們應做和平使者,播撒和平的種子,但不能乞求和平,諱言歷史的傷痛。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不是要延續民族仇恨,而是要在牢記歷史教訓的基礎上,發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通過國家公祭這一平臺,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對話和交流。
中國與日本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有著近兩千年友好交往的歷史。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是為了總結過去,放眼未來,發展中日友好合作關系,而不是激起中日之間的民族仇恨、挑起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在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時,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注意把日本右翼勢力與日本人民區分開來,并寄望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設立國家公祭日,是國際社會通行的做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主要參戰國政府先后確立各自的國家級哀悼日。德國早在1995年通過法律,將1月27日確定為大屠殺受害者紀念日。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館、美國珍珠港事件紀念館、俄羅斯衛國戰爭紀念館、日本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紀念館,毎年都定期舉行國家公祭。舉行國家公祭悼念慘案的死難者,已成為一種國際慣例。我國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有利于增進與國際社會的對話、溝通與交流,推進我國融入國際社會、適應國際潮流。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也是鳴謝國際友人的重要契機。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援助。
總之,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包含智慧、彰顯理性的決策,國家公祭的延續對于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固化與傳承將產生深遠影響。
【第七個國家公祭日觀后感】相關文章:
12.13國家公祭日 作文02-01
國家公祭日征文500字12-15
國家公祭日征文900字12-13
國家公祭日教育活動總結01-31
1213國家公祭日作文素材12-15
關于國家公祭日征文:南京大屠殺公祭日01-31
小學生關于國家公祭日征文01-31
12月13日,首個國家公祭日06-06
國家公祭日觀后感12-15
國家公祭日五年級作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