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觀后感(通用19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港珠澳大橋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
《港珠澳大橋》這部影片,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對中國工程師和中國工人這一黃金組合完成如此浩渝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橋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集“橋-島-隧”于一體,全長55公里。這座世紀大橋的宏偉與壯麗,遠遠地望去,大橋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于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貫穿整個電影的,是情感。盡管大橋是現代史上最長海上橋梁,建造過程亦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閆東導演沒有花太多篇幅著墨于大橋的雄壯宏偉。正如影片中,“比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導演的視線,著眼在每一個大橋建造者的傳奇。因此,對比起數據成就,電影演繹的是真實,是有溫度的“匠心”。為了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花了六年去籌備,用了八年去建設,四百多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這么多工程人員的青春,便放在了這大橋建設上。有人從二十多歲干到三十多歲,也有三十多歲,現在已成中年男子。從前的`單身漢,轉眼成家立業,卻不忘了穿著婚服在即將竣工的大橋上走走拍拍,有人攜妻帶眷到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為大橋奮斗,一座橋,有汗水,也有淚水。無論是總工程師還是一位焊接的小工,為了建好這座橋都熱情投入,甚至把它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業,亦因此他們都成了“英雄”。通過導演細膩的鏡頭,留在觀眾的心中,讓大家每當奔馳于港珠澳大橋上,隧道中,都會想起因為他們,才有這外媒口中的“現代七大奇跡”。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2
看完基建工程題材紀錄片“港珠澳大橋”,深深震撼了我的心,感受到我們祖國基建工程的強大,在浩瀚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條巨龍飛跨三地,將香港、澳門和珠海連為一起,從開工建設到正式通車歷時8年多時間,長度達55Km的超級工程為三地經濟社會一體化帶來深遠的意義。
作為一名中交建設者,雖未參與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但我從內心感到無比驕傲,在深海中建設大橋難度更大,尤其是世界最大沉管從加工到運輸、安裝至最后合龍創造了多項世界之最,號稱世界最大難度的“深海之吻”E30節沉管在環境復雜的海底受多種環境介質影響,最終實現了無人準確對接。
中交集團承建的海底隧道是國內第一個采用沉管工藝的海底隧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沉管隧道,不僅代表了中國最高水平,也反映了世界最高水平。
從事建筑行業馬上快十年了,時常也會問自己“累嗎”,回答是“累!”有時候也很苦惱,“離家太遠了,不能照顧日漸老去的父母”“放假時間太少了,不想和我的`那個她一直異地”……但如果問自己“要放棄嗎?”我會非常堅決地回答“不!”理由只有一個,望著一座座平地而起的橋梁,看著他們由自己的努力,一天天的打造成一座城市的血脈,滿滿的自豪,足夠填補我所有的遺憾。
今后我們會繼續向港珠澳建設者學習,腳踏實地、自強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綻放風采。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3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因為有了比天空更寬闊的人的胸懷,一架傾注了施工人員十幾年心血,聯通香港、珠海、澳門的跨海大橋,這就是伶仃洋上騰飛的巨龍——港珠澳大橋。一個偉大的奇跡!
影片《港珠澳大橋》以大橋建設最后一節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為主線,真實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及施工的艱辛。整個施工期間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建設沉管隧道,沉管一共有33節,每節重達8萬噸,在海底對接的誤差率只能在2—3厘米,如此高難度的精細工作,稍有疏忽就會前功盡棄。在沉管的關鍵時期,工作人員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對數據進行反復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海底淤泥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令很多經過多日勞累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是啊!多么沉重的打擊,看的我也是淚流滿面。
在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對接成功后,工程人員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他們終于可以安心地好好睡一覺了,看他們不擇而眠,我已經難以自抑,和他們相比,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了,總工程師林鳴完成了他的大橋馬拉松夢,看的出他是那么的自豪,滄桑的臉上掛著的笑容看起來是那么的美。年輕的工程建設人員,帶著自己的愛人和他的“第二情人”合影留念是那么的幸福!這其中又有多少人在建大橋的過程中結婚生子,有多少對夫妻并肩作戰,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觀看影片《港珠澳大橋》,從開始感嘆這一超級工程的宏偉、壯觀,到后來對曬得黝黑的工程師們油然而生的敬意,我感覺到了路橋人的偉大與不凡。是什么樣的`情懷讓他們不畏艱難,不分晝夜的為一件事去堅守、去努力、去付出!是他們寬闊的胸懷!是他們堅定的信念!是他們忘我的崇高境界!港珠澳大橋的成功通車,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祖國的強大,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從此以后,香港、珠海、澳門的距離不再遙遠,伶仃洋上人們將不再“嘆息”!向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師以及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們致敬!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4
5月1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等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在全國院線上映。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全長70分鐘,歷時8年不間斷跟蹤拍攝,是在電視紀錄片《港珠澳大橋》的基礎上,二度創作而成的一部全新的電影紀錄片。
影片總導演閆東:當一座雄偉的`大橋建設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覺得不光是看到橋,更想表現的是建設這座大橋的一線建設者,這個片子在今年五一勞動節上院線,向全國的各界的職工致敬,他們分守在各個職業當中,是工匠精神鑄造了國之重器。
看了電影以后,心潮澎湃、倍感振奮!因為作為一名鋼鐵人,我們也是支撐“國之重器”的堅強力量!
港珠澳大橋可謂是中國鋼鐵行業一次空前的“大閱兵”,中國寶武是港珠澳大橋最大的鋼材供應商,供材覆蓋了橋、島、隧三大主體工程,合計約50萬噸。而寶鋼股份供貨合計約34萬噸,在大橋主體工程用鋼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港珠澳大橋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5
電影開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汪洋大海,就是在這波瀾壯闊的伶仃洋上愛國詩人文天祥曾經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誓言。幾百年后的今天,勤勞智慧的工程師們亦是在這幅畫卷上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杰作——港珠澳大橋。
大橋橫跨伶仃洋,這里臺風頻繁,復雜的海床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海距離使得施工難度加大,工程師們需用科技和勇氣完成這個工程奇跡,他們要啟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錘來完成人工島的建造,溝通起跨海大橋與海底隧道,這也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工程。因此施工過程中必然是困難重重,阻水問題、航道問題、航空限高問題、白海豚問題、臺風、海水侵蝕等等,但是他們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只有一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才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這也正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學習的地方,只有這種兢兢業業的態度才能使我們不斷攻堅克難,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正如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所說:“遇到問題我們想辦法解決,我們有自己智慧,同時也要利用各種行業資源、國際資源。”影片中,超級工程所需要的`種種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專業共同合作,不同的生產廠商,不同的檢測、科研機構來完成。其中不難看出國家的財力雄厚、更重要的一點是各方為保證完成同一目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身的工作。只有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通力協作才能保證在規定工作內,保質、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參建工程。
工程在施工建設中另外一大難點是安全環保問題,大橋經過珠江口幾個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過,需要確保工程建設和航運建設不會產生大的沖突;同時大橋經過中華白海豚生態保護區,需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工程建設對白海豚的影響;大橋建設不應改變珠江口已經形成的兩河三灘的水文環境等。然而高瞻遠矚的工程師們早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在開工初期就立下誓言:“大橋建成通車,白海豚不搬家”,他們用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將使人工島面積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顯著減小人工島的阻水率。此外,大橋的設計和建設團隊充分考慮了白海豚的“生活質量”,制定了一整套保護措施。
在影片的最后,那一張張淳樸的笑臉,足以證明一個人將自己全部激情投入到喜歡事業當中無疑是幸福的,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不懈奮斗的那段歲月亦是終生難忘的。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6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去觀看《港珠澳大橋》這部電影。明媚的陽光,一碧如洗的天空,似乎正顯現此刻我們的美好心情。
電影的前半部分介紹了我們國家的建橋歷史以及港珠澳大橋的特點,后半部分全面展現了建設港珠澳大橋的艱辛。港珠澳大橋是一座跨海大橋,最大的兩個特點:長、堅固。它橫跨伶仃洋,全長約五十多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長達6.7公里。為什么說它堅固呢?因為它具有能抵抗8級地震,防16級臺風的超級能力。港珠澳大橋由8萬噸鋼鐵制造,這么大的使用量可以造60座埃菲爾鐵塔!那些可以輕松將人、樹卷走的臺風,在港珠澳大橋面前只算是微風,即使是面對威力巨大的12級臺風,它仍能完好無損地聳立在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由33個巨型沉管和一個合龍段接頭組成,每個沉管相接的誤差只能有幾公分,由吊臂一米一米地慢慢下放,這簡直比登天還難啊!工人們給這項工程起了個外號叫“海底之吻”。當最后一根沉管安裝時,負責海底隧道的'工程師們如坐針氈,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好像有一只無形的大手撕扯著他們的神經,每過一秒,他們的緊張就增加一分。終于,經過26小時的奮斗,他們成功了。可工人們甚至來不及歡呼喝彩,便躺在地上睡著了,沒有一絲噪音,周圍一片寂靜。
為什么中國人能克服那么多苦難建成港珠澳大橋?為什么能打破那么多建筑奇跡?就是因為中國人的智慧,那種不懈的奮斗和努力的精神。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所以我們要更加勤奮地學習,學習更多的本領,長大后為祖國奉獻自己的才華。加油吧,少年!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7
煙波浩渺的蔚藍大海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根銀線,串起了三顆東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門。通過觀看《港珠澳大橋》,我們知道,這根銀線總長55千米,其中海底沉管隧道6700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同時,由于施工海域地處我國乃至全球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線,還有生態保護,臺風巨浪,海水侵蝕等諸多復雜因素,都使得港珠澳大橋創下施工難度的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橋建設過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的.吊裝過程為焦點,紀實反映了工程的浩大與艱巨。以沉管的吊裝設備為例,由于一節沉管的排水量達8萬噸之巨,每一節沉管就相當于一艘巨型航母,吊裝設備尋遍全球不可得,建設者們就自行研發出大國重器“振華30”,而同樣的壯舉還不勝枚舉,大橋建設者們勇于擔當,開拓創新,遇水架橋,逢山開路的拼搏精神讓人震撼。
古有“零丁洋里嘆零丁”,如今,一條巨龍蜿蜒天際,一橋飛架三地,滄海成坦途!雄偉璀璨的超級工程讓世界發出零丁洋前零丁嘆!而這悲嘆到驚嘆之間,是大橋建設者們十四年的時光荏苒。即有熱血青年投身沙場,風雨同舟中收獲愛情,孕育新生,也有中年才干傾盡風華,鬢發斑白,成就人生的華麗與輝煌;即飽含建設者歷經挫折痛楚的淚水,也有他們精疲力竭的虛脫而眠和戰勝千難萬阻獲取成功后的由衷自豪。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請接受我們崇高的敬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一定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勤奮堅持,不畏艱難困苦,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為公司爭光,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8
為了學習敢于攻堅克難的勞動精神,資陽項目組織全體員工觀看了《港珠澳大橋紀錄片》,影片講述的是港珠澳大橋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橋全長55公里,造就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的艱辛過程。
港珠澳大橋是所有參建工程師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跨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記錄片氣勢恢宏,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一種自豪;
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并不是大橋的建成,而是建造過程中的建設者面對挫折的勇氣。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敗更能展現出工作人員對大橋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號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這件事令很多經過多日勞累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對接成功后,很多幾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都因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這令我們很是感動。大橋的工程人員早已把這個項目視為人生最大的事業。有工作人員打趣的說,大家都有兩個戀人,一個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個就是大橋這個項目。結婚生子和建橋都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影片結尾,體現了偉人鄧小平寫的詩詞:“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在這句詩詞里,我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臺風并未擊退工程建設者們前進的心;看到了建設期間建設者們為它熬過的一個又一個夜;讀到的是為大家舍小家的家國情懷,這是大國的驕傲,是我們民族的自豪,也是作為一名工程建設者的自豪。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9
觀看影片后,對現實工作帶也來了很大啟發,平日里我們總是遇到各種困難,但要從困難中站起來,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并不是那么容易。但是港珠澳那些設計師,工程師以及工人們他們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態度。只有一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才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在看完紀錄片后,為如此偉大的工程贊嘆。工程師們克服多種對施工不利的條件,在工程建設當中不斷發現問題,并想方設法尋找對策,以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這座橋,體現了中國人的.倔強與自強不息。讓我們向建橋的所有設計師、工程師以及工人學習,也為他們點贊!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0
昨天在公司黨委的組織下,我們觀看了《港珠澳大橋》的紀錄片。電影畫面震撼、細節感人。作為一名中交集團旗下的振華公司員工看到這部有力量、有溫度的作品,被以林鳴為首的中國建設者的百折不撓、充滿智慧心的'工匠精神所深深敬佩之時也為這樣的大國工程而驕傲、自豪。
一座橋,包含著多少的汗水還有淚水才換得今天的榮耀呢!影片中令我感動的細節太多,在感動感慨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在日后工作中有解決難題的拼博精神和踏實向上的積極工作狀態。另外港珠澳大橋的堅固性建造質量也是讓人振撼的,猛烈的飛鴿臺風過后,大橋巍然不動、毫無影響。看到此處也激發了我作為一名質檢人強烈的責任心與榮譽感。我一定要努力踏實的工作,為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1
《港珠澳大橋》從港珠澳大橋的歷史、科技與人文情懷三方面生動講述了大橋建設的艱辛與豪情,充分體現了我國在高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飛躍和綜合國力空前絕后的壯大,讓人不由發出“厲害了,我的國”這樣的感嘆。
橋是中國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古時中國種類繁多品質精良的各類橋梁讓外國訪客贊嘆不已。但至近現代,橋梁建設發展落后,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憑著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質冒著艱難險阻慢慢探索,在我黨的領導下一點點趕上了歐美發達國家的腳步,這是相當令人敬佩的民族精神,這是相當值得歌頌的國家精神。如今,它的`建成讓中國站在世界頂端傲視群雄,這就是創造了新歷史。
中國有著古老的橋梁建設文化。中國歷來各式精密的橋梁建造技術令人驚嘆,而港珠澳大橋對于工程技術又提出了世界級的新要求和挑戰,不僅該橋是最長的跨海大橋,還是抗強震抗強風的科技結晶。大橋從方方面面上來講都堪稱一個舉世無雙的偉大工程,使今天的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領域足以傲視其他所有國家。
港珠澳大橋流露著濃厚的人文情懷。港珠澳大橋建設耗時十余年,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上至工程師,下至搬運工,在大橋建設期間住在施工現場不怕苦不怕累,每天起早貪黑,早就把工友當作了自己的親人,工地當作了自己的家,大橋當作了自己的夢想,為的就是在大橋建成的那一刻,自豪的說一句“港珠澳大橋是我建的!”。這無比驕傲又無比真誠的一幕深深的觸動了我,雖然同為中交的工作人員,但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做項目的我卻很難以對項目有直觀的理解,尤其是對完成項目的困難、熱情、毅力、自豪和那一份十年如一日的耐心。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對拼搏在第一線的項目建設者們有了崇高的敬意,也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所為之努力的項目是為了造福世界人民,是要為他們提供基礎設施和更好的生活條件,我將為中交和中國的海外基礎設施建設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拋灑自己的年輕和熱血。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2
觀看影片后我不禁為如此偉大的工程贊嘆,感嘆大橋的氣勢恢宏,感嘆建筑大橋的.眾多阻礙,感嘆建筑者們堅韌不拔地克服重重困難。港珠澳大橋突破了以前的建橋工程;提出了大膽的構思,興建人工島;一半是橋,一半是隧道;這座橋體現了中國人自強不息的毅力,建筑者們完成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們是用信仰在完成工作,給我帶來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感動。于此同時,我也聯想到了現實工作,我們總是習慣在工作中找困難,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反思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勤動腦勤動手,腳踏實地,用辦法解決困難!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3
影片以最后一節E30沉管對接安裝作為切入點,真實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及施工的艱苦。其中E15沉管在安裝中經歷了兩次失敗,終于在第三次下海沉管對接成功。成功的一剎那,整個指揮中心安靜無比,全員異常冷靜。很多幾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都因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對我觸動很大。一幕幕的寫實畫面使我震撼,看到林鳴總工程師在大橋上跑完馬拉松全程,我不禁淚目。作為中交安徽公司的工作者,雖未能親歷現場,奮戰一線,但是通過影片我感同身受,學習到了中交建設者們嚴謹認真的態度、詳細周密的計劃、精誠通力的合作精神。今后我會繼續向港珠澳建設者學習,腳踏實地、自強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綻放風采。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4
觀看完了公司組織的紀錄片《港珠澳大橋》,真的是熱血沸騰。整部紀錄片氣勢恢宏,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設施工的14年時間過程完整呈現在大銀幕上。作為一名中交的基層員工,我是驕傲的,我對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挺直腰板兒驕傲的說“看,港珠澳大橋是我們中交建設的”。我們懷著中國夢,在黨的十九大精神引領下,不斷弘揚工匠精神,努力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5
《港珠澳大橋》紀錄電影講述了世界級項目的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將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投注在了這座大橋上,帶著他的團隊,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大橋歷時14年建成通車,在它的工程建造過程中,經歷了臺風的嚴峻考驗,這些工程的建設者戰勝困難、凝聚力量在伶仃洋構筑起世界級跨海通道。有了這些工程師的智慧、勇敢、創新及擔當,攜手共渡難關,成就了港珠澳大橋上的歷史輝煌。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6
5月21日,在中交資管湖北總部的組織下,我觀看了《港珠澳大橋》這部影片。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中國交建承建了港珠澳大橋70%以上的工程,在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完成了100多項試驗研究,自主研發了十幾項國內首創且世界領先的專用設備和系統,獲得了500多項專利,成功攻克了十余項外海沉管安裝世界級工程難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工程奇跡。
紀錄片中最令我感動的,不是大橋的建成,而是在建造過程中努力付出和堅持的中交工程人員所展現出的信仰。在大橋建造過程中,編號E15的沉管在首次對接失敗后,中交工程人員重新出發為第二次對接做準備,然而當大家滿懷期待希望第二次對接能成功時,卻因為淤泥堆積問題再次被迫中止,擔當指揮的總工程師林鳴哽咽著下達了回撤的指令,周圍那些頭發花白的工程師們也不禁留下眼淚。兩次的失敗并沒有讓他們放棄,而是做好準備重頭再來,終于在第三次嘗試時,成功對接。在這個超級工程中像這樣的困難不計其數,隧道安裝、圓鋼筒安裝、臺風、地震等等一系列的難題等著工程師們,但是中交工程師們用嚴謹認真、堅持不懈的.工作態度,詳細周密的部署和安排,精誠通力的合作,將困難一一克服。中交工程人員早已把這個項目視為人生最大的事業,他們說我們有兩個戀人,一個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個就是大橋的項目。
橋的價值在于承載,而人的價值在于擔當。從中交工程人員的身上,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彰顯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中國奮斗精神和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這讓身為一名中交人的我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我將把這種精神帶到自己的工作中,勤于學習、迎難而上、不斷積累、勇于擔當,做時代的奮斗者,為打造中交品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7
今年的10月24日,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了。這座歷經6年調研和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
影片一開始就從多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這座世紀大橋的恢弘與壯麗,遠遠的望去,大橋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了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于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影片以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后一節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為敘述主線,真實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以及施工的艱苦。工程人員在造就大橋的雄偉壯麗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比如在施工期間的時候,曾經遭遇了大概40場臺風,在去年臺風“天鴿”來臨的時候,緊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員。盡管臺風如此強烈,但由工程人員精心打造的大橋卻安然無恙。影片中的旁白說:“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正是因為有這種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和信念,施工團隊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偉大奇跡。
整個施工期間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建設沉管隧道,一共由33節,每節重達8萬噸。整個沉管建造工程經歷了1400個日夜。“深海8萬噸級的接吻”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困難的一件事了,重達8萬噸的巨型沉管在海底對接的誤差率只能在2—3厘米,為了將工作做好,要調動萬噸的巨無霸吊臂船隊,在沉管的關鍵期間,工作人員甚至幾天幾夜都不睡覺,對數據進行反復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淤泥天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這件事令很多經過多日勞累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對接成功后,很多幾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都因為太困了而到底就睡,這一點令我們很是感動。
另外,很多大橋的建設者們在施工期間找到了自己的愛情,結婚生子和建橋都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影片記錄了大橋蘊含的時代精神,記錄了大橋建設過程中的很多歷史瞬間和工程人員的感人故事,講述了他們不畏困難,努力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8
《港珠澳大橋》紀錄片,貫穿整個電影的,是情感。盡管大橋是現代史上最長海上橋梁,建造過程亦有多項“世界之最”,但導演沒有花太多篇幅著墨于大橋的雄壯宏偉,導演的視線,著眼在每一個大橋建造者的.傳奇。因此,對比起數據成就,紀錄片演繹的是真實,是有溫度的“匠心”。
為了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花了五年去籌備,用了八年去建設,四百多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無論是總工程師還是一位焊接的小工,為了建好這座橋都熱情投入,甚至把它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業,亦因此他們都成了“英雄”。通過導演細膩的鏡頭,留在觀眾的心中,讓大家每當奔馳于大橋上,隧道中,都會想起因為他們,才有這外媒口中的“現代七大奇跡”。
影片記錄了大橋蘊含的時代精神,記錄了大橋建設過程中的很多歷史瞬間和工程人員的感人故事,講述了他們不畏困難,努力奮斗,開拓創新的精神。今后我會繼續向港珠澳建設者學習,腳踏實地、自強不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綻放風采。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 篇19
《港珠澳大橋》是一部由閆東導演執導的紀錄片,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歷經6年調研和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被英國《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是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它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生產和安裝技術有一系列創新,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術提供了獨特的樣本和寶貴的經驗。徹底實現了“一橋飛架三地”,使得粵港澳大灣區邁入大橋時代。
影片中的旁白說:“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正是因為有這種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和信念,施工團隊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偉大奇跡,使得“輪勢隨天度,橋形跨海通”變為現實。
它彰顯了大國的力量。2018年9月16日,臺風“山竹”直擊珠三角。然而強臺風過后,港珠澳大橋安然無恙,甚至人工島上建筑的窗戶玻璃都沒有一扇破裂。這個“世紀工程”在極端天氣面前展現了“鋼筋鐵骨”。
作為中國交通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的跨海橋隧工程,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標準。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引領下,中國科研人員不斷攻克大量技術難題,實現了這一目標。
它蘊含了中國人的智慧。港珠澳大橋建成后,香港到珠海、澳門的車程將由約3小時縮短到約45分鐘。大橋開通已成為港澳兩個特區政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著力點。寒來暑往,潮起潮落。從設想到圖紙,從開工建設到建成開通,橋梁專家、工程師、設計師、一線工人組成的建設者,凝聚起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的磅礴力量,在伶仃洋上“作畫”,構筑起世界級跨海通道。
它剛柔并濟,游刃有余。設計之初融入生態環保元素,減少占用海域面積和施工噪聲。工程建設期間,保護區管理局和建設方、施工單位聯合建立了三級聯防機制,保護了白海豚的棲息地和數量的穩定。
它展示了大國的工匠精神。大橋的'建成固然是一大樂事,為許多人提供了生活和交通的便利。如今工程完工,作為建設者,中交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卻頗為感慨:“我們的團隊一方面為大橋主體工程完工感到高興,但更多的是不舍,是與這段歲月的惜別。”林鳴說出了眾多大橋建設者的心聲。同樣,他們的努力探索,彌補了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了多項空白。
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眨眼之間變成了現實,中國未來可期!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相關文章:
關于港珠澳大橋的作文(精選18篇)06-18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06-13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0-16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03-17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范文06-13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精選29篇)05-13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精選50篇)03-28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精選11篇)09-27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精選23篇)03-11
紀錄片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1-07